簡祺標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KAN Kei-piu, Paul 
按立/轉職年份:
1992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北角衛理堂主任牧師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家庭牧養中心執行委員會委員、世界循道衛理宗華人教會聯會之宣教委員會成員 
電郵:
喜愛之金句: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不困倦, 行走不疲乏。」 以賽亞書四十章卅一節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頁        
2020年05月31日 
「我們是上帝的子民」 
總議會主日 
第22期 

本會今年全年主題:「我們是上帝的子民」。這是每個信徒在地上屬靈的身分認同,不論身處那個時代、那個地域、那個群體,都不會失去的,更要努力彰顯出來,使復活的主得榮耀。
  從今主日經文中讓我們看見兩個上帝子民的標記。
  第一,湧流出活潑的生命。信徒要與主耶穌產生直接結連的關係,正如耶穌向井旁的婦人發出挑戰:「誰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4)耶穌又向群眾挑戰:「信我的人……從他腹中將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7:38)
  彼得獲得聖靈的能力,出去公開宣講耶穌就是勝過了死亡,並復活的救世主基督。彼得和約翰勇敢地回應在位者:「聽從你們,不聽從上帝,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判斷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我們不能不說。」(徒4:19-20)門徒的生命湧流出信心和勇氣,面對強權而不退縮,作出見證。
  保羅在腓立比被關在監獄,被棍打、下內監、兩腳拴在木架上。但是,保羅和西拉於半夜在獄中禱告唱詩讚美上帝,眾囚犯側耳聽着,最後連獄警一家也受洗歸主。保羅和西拉的生命湧流出喜樂和平安,面對黑暗而不畏懼,分享信仰。
  第二,領受聖靈,恩賜服事。今主日是教會所定為聖靈降臨主日,是記念五旬節那日,藉天上下來的響聲,好像一陣大風吹過,有舌頭如火焰落在當時門徒身上,就被聖靈充滿,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今天聖靈繼續隨着其自己的心意將恩賜分給每個信徒,目標是要建立教會,建立基督的身體。保羅透過哥林多前書教導我們聖靈賜下不同的恩賜,如智慧的能力、知識的能力、信心的能力、醫病的能力、行異能的能力、辨別諸靈的能力、說方言及翻方言的能力,還有作使徒、作先知、作教師、作關懷、作治理等。保羅提醒每個信徒要追求那更大的恩賜,就是愛。
  弟兄姊妹,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挑戰不安的世代,忠心地活出「我們是上帝的子民」。誠心所願。


2019年07月7日 
乃縵——對高位者的啟示 
聖靈降臨後第4主日 
第27期 

自一九九七年七月香港由英國殖民管治回歸中國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管治,本會就開始在每年七月第一個主日定立為「香港主日」,提醒會友需要切切的關心香港,為香港求平安,也要為在位者禱告。
乃縵是亞蘭王手下一名偉大的猛將,擔任元帥,出征每每戰無不勝,獲得王的喜悅和重用。聖經形容「他雖然是大能的勇士,卻染上了痲瘋。」痲瘋病在當時社會可算是一個不治之症。我們可以理解一個身患重病的人是多麼渴求得醫治,乃縵當然在亞蘭國裏努力尋覓一切治病機會,卻不得要領。乃縵卻採納一個出征時擄回來服事其妻子的小女孩建議,「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他必能治好主人的痲瘋。」
乃縵迅速地取得亞蘭王的薦信和禮物,起程面見以色列王,期望獲得醫治。結果令以色列王大怒,因為亞蘭王要他治好一個身患絕症的病人,這是天方夜譚。但是對乃縵來說,就是一次失望。乃縵輾轉來到先知以利沙的家門口站着,沒有邀請入內。以利沙只派人出來傳話,「去約旦河沐浴七次」就可以了。對乃縵來說,就是又一次失望。
乃縵自命都是一個在位者,沒有被以利沙的接待,只是站在門前,也沒有獲得以利沙悉心的治療,只是派人吩咐去約旦河沐浴。乃縵心裏期望以利沙出來見見面,進行一些宗教求告儀式,並進行一些治療程序。相反的,先知卻建議他去一條普普通通的河流。乃縵結果忿怒而去。
在位者經常處身於帶領、指揮、管理、發施號令的角色,容易產生按照自己意願而行的主觀期望,稍有出入就會豁然大怒。在位者容易形成強烈的自尊感、自我中心、自信心,未能容納不同的聲音。
乃縵的怒氣過後,他聆聽僕人的說話,接納僕人的建議,願意放下自尊、放下成見,他到約旦河浸了七次。結果乃縵的痲瘋絶症完全痊癒,「他的肉復原,好像小孩的肉」。
乃縵帶給在位者的啟示:
一.在位者本身都是人,就是要接受人的有限:能力有限、知識有限、經驗有限;
二.在位者不能處於自以為是,自我為中心裏;要開放自己,要廣納不同意見;
三.在位者不能獨斷獨行,驕傲自大,應該常存謙卑、真誠、虛心受教、放下身段。


2018年09月23日 
「爭論誰最大」 
學校教育主日 
第38期 

今天是本會訂立的學校教育主日,藉馬可福音九章30-37節給予我們一些反思。
  在第八章記載主耶穌第一次透露他自己將會受許多的苦、被殺、並三天後復活。彼得阻止卻被主耶穌責備。今次主耶穌再次透露他自己將會遭難、被殺並復活,門徒卻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可惜,門徒不敢發問他們不了解的事情。教育就是常常强調是相向的,是互動的,讓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就能夠愉快學習。在主耶穌十二歲那年跟隨父母上耶路撒冷守節,父母離開歸家而主耶穌仍留在聖殿,在教師中間學習,一面聽,一面問。在此,值得我們學習主耶穌的學習態度。
  其次,經文提及門徒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主耶穌豈不是在第八章清楚教導門徒,説「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門徒不單未能領受主耶穌的捨己和放下的精神,反倒積極地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和權力。
  門徒表面上是跟隨主耶穌,實質他們心裏面是跟隨着自己自私自利的慾望。教育是讓我們面向真理、接觸真理、認識真理、學習真理。
  再者,主耶穌提醒門徒要做僕人領袖,成為服事眾人的領導,帶着謙卑的態度和放下權力的身分,用上帝的大愛去工作。主耶穌更將自己等同為一個小孩,一個無權無勢、無能無力的一群,需要我們用上帝的愛去關愛他們,服事他們,與他們分享我們所有的。盼望教育不是為達成自私自利的目的工具,乃是更有動力去服事人的領袖,更有使命去關愛弱勢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