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撕裂的社會和教會生活中,怎樣應用聖經才合宜呢?
一,聖經是上帝「活」的「說話」。「活」和「說話」的意思,表示上帝可透過不同的方式向不同的人說話,所以人對上帝的話的領受會各有不同,信徒不宜攻擊他人的領受,但可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分享不同的體會。
二,聖經是信徒行事為人的指引,而非為我們的言行說項的理據。我們閱讀聖經,除有斷章取義的危機外,也常會只引用一些適合自己的經節,忽略其他不適用的。但我們忽略的經節,或許正是要提醒我們,要好好檢視和修正自己的言行。所以,他人不同的意見,他人的提醒,是相當重要的。
三,聖經不單可應用在個人生活方面,也可應用在社會層面,鼓勵信徒多關心社會。
「行公義,好憐憫」,今天社會人人都高舉的口號,但人往往對自己,就期望別人包容、體諒,但對別人或異見者,就要求更高的義和嚴責。聖經所說,「行公義」,除對別人要求外,也先是對自己的要求;「好憐憫」,是對別人的態度,當然也要對自己如此,「愛人如己」。「行公義」和「好憐憫」不是兩樣衝突與矛盾的事,而是好像一個銀幣的兩面。「行公義」時,要「好憐憫」;「好憐憫」時,也不忽略「行公義」。
耶穌沒有否定律法書所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太五38;出廿一24),但目的不是報復,而是在追求公義時,要合理和有限制。若能以善勝惡(太五39~42),那更是好得無比。
不過,最重要的,耶穌教導人要「愛仇敵」(太五43~48)。甚麼是愛?我的老師周天和牧師在他所寫的《山上寶訓的研究》這樣解釋:「不管別人怎樣惡待我,怎樣令我傷心,怎樣令我蒙羞受辱,我都不懷恨於心,不企圖報復,反而處處為他的好處着想,凡事都設法叫他在身心靈各方面獲得最佳的益處。」
綜合耶穌有關「論報復」和「愛仇敵」的教導,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一個人做錯了事,要接受法律制裁或懲罰。愛是不會縱容,但也不會落井下石,以嚴懲來對其他人發出警號,而是希望他能反思做錯了的事,給予悔改的機會。對異己者存着真正的愛,是不會對人存幸災樂禍的心,亦不會存報復之心。
不論在社會或教會,人若能這樣對待別人,紛爭和撕裂便可緩和,縫補才可預期。
今主日的福音經課,太二十五14-30,常被視為論及受託的比喻,我並不否認這解釋。但這比喻也指出上帝是一位怎樣的上帝。
比喻中的主人按照僕人的才幹分配財富給各人。他給第一個僕人五千銀子,第二個二千,第三個一千。一千銀子大概是十六年的工資,二千銀子是三十二年的工資,五千銀子便是八十多年的工資。這實在是非常龐大的金錢,顯出主人的慷慨。
當你突然得到一筆龐大的金錢,可能會先去遊玩,然後作出詳細計劃去進行買賣,但拿了五千銀子和二千銀子的僕人,「立刻」拿去做買賣(二十五16),各能賺了五千和二千。這顯示他們知道主人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慷慨,所以他們相信終有一天,主人會將他的產業分配給他們。所以他們已早作投資計劃。他是一位知人善用的主人,所以他們不會因各人領受不同而紛爭或是嫉妒他人。不過,他也是一位嚴厲的主人,不要容讓僕人疏忽職守。最後,他也是一位公平的主人。各人領受不同,所賺取的也不同,但都是按自己能力盡忠,他們所得的賞賜都是一樣(二十五21,23)。
第三個僕人將一千銀子埋藏,最後將這一千銀子交給主人。他的解釋是:「主啊,我知道你,你是個嚴厲的人⋯⋯。」(二十五24)既然他知道主人是嚴厲的人,他更應努力去投資,賺取回報。但他沒有。主人指這僕人是「又惡又懶」(二十五26),顯示這僕人不忠、不誠實、懶惰⋯⋯。無論主人有沒有將產業分給他,或是分給他五千,二千或一千,他都會埋怨主人不公。他對主人的認識只是片面。
今主日是「收割節感恩主日」。感恩,不一定是要我們獻上甚麼,希望「恩上加恩」,而是先要我們檢視我們對上主的認識如何。假若我們能如第一和第二個僕人那樣,確信上主是慷慨、公平、有恩慈,但亦是嚴厲的主,上主今天給予我們或多或少,我們都能存感恩的心領受。得到上主所賜的,無論多少,只要能予以運用,在生活中結出仁愛公義的果子,上主必會加添我們生活的足夠,生命的豐富。
耶穌並不是降生在和平的世界中。他降生時,人民在羅馬政權所管治中生活,受到種種不義的壓制。他們期待彌賽亞的來臨,使他們可以脫離生活的困苦。耶穌出生時,有先知引述舊約聖經的預言說:「因我們上帝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裏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和平的路上。」(路1:78-79)耶穌的母親也唱出充滿期盼的「尊主頌」:「他用膀臂施展大能;他趕散心裏妄想的狂傲人。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他叫飢餓的飽餐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1:51-53)可見耶穌並不是在平安的日子中降生。事實上,在那時,希律為保他的王權,將伯利恆城及附近地區所有男嬰也屠殺了。
耶穌這樣宣告他的使命:「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耶穌的宣告正是回應人的盼望,也是聖誕真正的意義,耶穌來世的真正目的。他與喜樂的人同樂,但他常與社會中貧苦、受傷害和受壓制的人同行,關心他們。
耶穌降生時,天使報佳音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2:14)聖經中「平安」的意思,除了指沒有戰爭外,更重要是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個人心靈的健康,人與上帝的和好。聖誕就是一個平安的節日。
香港社會的撕裂,從社會政局,當權者與市民,擴展至家庭、朋友、甚至是教會。大家因政見不同閙得面紅耳熱,甚至變成陌路人。政治的爭論,顯示了人們各有不同的世界觀及價值觀,不容易改變。縫補復和並不代表我們不分真假,忽視社會的公義和仁愛。當然縫補復和又不表示大家要意見一致。縫補復和乃看重大家的不同,彼此尊重,樂於聆聽。
此時此刻在香港,我們更需要明白聖誕的真義,活出公義、和平與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