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穌出生前,有天使向約瑟顯現,要他為這嬰孩起名叫耶穌,並且指耶穌的出生,乃應驗先知的話,「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的意思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有上帝與人同在,那豈不是一件樂事。但是約瑟所經歷的並非如此。
當約瑟預備迎接馬利亞時,他發現妻子已懷孕,但嬰孩不是他的。我們可以想像他內心的感受,這簡直是一場惡夢。雖然聖經簡單的記述,他聽了天使的解釋便將妻子迎娶過來,但相信他內心仍充滿掙扎。在迎娶了馬利亞後,他的生活並沒有安穩過。在馬利亞臨盆在即時,夫婦二人要長途跋涉返回家鄉作戶籍登記。嬰孩出生時,連安身的居所也沒有。嬰孩出生後,一家三口要四處流涉,避免屠殺之禍。嬰孩在舉行潔淨禮時,有先知預言孩子的將來會成為人反對的目標,又會如利劍般將馬利亞的心刺透。孩子十二歲那年,當父母帶他往聖殿時,孩子卻要指出天上的父比這位養父還重要呢!
經歷了那麼多困苦,還可說甚麼平安喜樂呢?掙扎與痛苦是實在的,但當約瑟回看所經歷的,他可以自問無愧於心,也無愧於人,內心有著一份不可言喻的平安和喜樂。這才是真正的平安和喜樂。事實上,當他知道馬利亞懷有身孕時,他並沒有以無情的公義要將馬利亞殺死,也沒有要求賠償。他只是採取仁慈的方法,暗暗的解除婚約。這是慈悲而不流於放縱,公義而不失於刻薄的行動。可見聖經指他是個「義人」(太一19)是不錯的。
約瑟樂於聽從上主的話。最終,他發現上主的拯救行動,是要將人從自私和軟弱中拯救出來。假若他自私,不願意聽從上主的話,假若他軟弱,不願意自己生活在掙扎和痛苦中,這樣的話,上主的計劃就可能不是這樣發生了。「耶穌」這個名字,就是要將人從罪惡裏救出來(太一21)。人的罪惡,離不開自私和軟弱,不樂意為人而活,自憐和自覺無力去服務他人。約瑟首先領悟了這道理,脫離開自私和軟弱,成為領受聖誕真義的第一個人,也同時領受了上主同在的真正平安。你是否也同樣領受這份聖誕的平安和喜樂?
曾蔭權以「我要做好呢份工」作為競選連任的口號。他要怎樣做才算是做好他那份工呢?他要明白中央政府的意向?他要得到大財團的支持?他要滿足普羅大眾的訴求?這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
人若能做好自己份工,這已是難能可貴了。我也曾問自己怎樣才算做好自己牧職這份工。要不分晝夜二十四小時的工作?要滿足長牧的期望?要得到教友的欣賞?要帶領教會發展,教友人數增多?個人覺得,雖然未能做到一百分,但也算是盡了自己的責任。然而,上帝的呼召最重要的不是做好一份工,而是怎樣做好自己。
保羅在提後二章提醒提摩太,要像軍人那樣的忠心,要像農夫那樣勞力,又要正確無誤的向人講解真理。這是工作的責任和態度。保羅繼續說:「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二20~21)
三十年前很喜歡唱這首詩歌:「十字架的道路要犧牲,要將一切獻與神。要放一切在死的祭壇上面,火才在這裏顯現。這是十架道路,你願否走這個,你曾否背十架為你主?你這奉獻一切給神的人,你對神是否全貞?」現在回想,覺得自己實在太驕傲了。
將近三十年牧養的經歷,發現自己可以為上帝為人所作的,實在非常有限,最寶貴的是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有限,自己只是眾多器皿中的瓦器,生命中有很多缺欠的地方。但上帝仍使用自己,這是寶貴的恩典。還有,就是樂於改變自己,特別是自己的驕傲。這正如保羅所說:「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恩才成的。」(林前十五10)
日前牧師部舉行按牧退修會,大家都很喜歡唱「的恩典夠我用」這首歌:「的恩典每天夠我用,縱有困難也不會逃避。有與我一起,我還懼怕甚麼,賜我勇氣去改變自己。」
牧職的工作,就是接受上帝的呼召,改變自己,作個合乎上帝心意的人,也幫助人明白這也是上帝對眾人的呼召。
英國教育學者弗朗尼卡(Veronica Williams)曾這樣說:
* 雖然我對科技的知識、發展和應用有所研究,但卻沒有考慮到它們在道德上的涵意和目的,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 雖然我具備操控鍵盤的技巧能力,但卻未曾思考過自己存在的獨特性和價值,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 雖然我對地理瞭如指掌,但卻沒承擔人類在被造世界中所負的責任,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 雖然我對一切藥物的功用及果效盡皆通曉,但對人類生命的根本價值卻毫無體驗,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 雖然我在生理學上對有關性的知識各方面均知道得一清二楚,但從沒有思想過人類的身體是神聖的,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 雖然我曉得如何賺錢,並懂得如何享受金錢所帶來的地位和物質,但從來沒有感受過在海邊漫步、欣賞鳥語花香,至誠的友誼或創作所帶來的喜悅和滿足,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以上說的,顯示教育不只是知識的灌輸,也是生命和生活的薰陶。教育是涉及生命的事業,是生命的教育。
近幾年,多次發生學童互相欺凌和自殺事件,台灣與香港開始重視「生命教育」,鼓勵學生愛惜生命,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他人和環境建立尊重和負責任的關係,進而達至成熟和快樂的人生。
宗教教育本不是灌輸聖經知識,設立宗教週會或是團契生活,而是透過聖經的教導,甚至是不同宗教的信仰,幫助學生思想生活與人生的問題,當中涉及生死的問題,人生意義、價值和生活倫理的探索。所以宗教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宗教教育更能提昇生命教育。不同宗教對人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它們均能幫助人肯定生命的價值,確立人生的意義,為人提供生活道德的規範。宗教信仰也多提及生與死的問題,指導人尋找永恆。
基督教指出人生的脆弱,乏力勝善,唯靠主耶穌的救恩,人才能脫離罪惡。信徒靠著上主所賜聖靈的恩典與能力,才能結出生命的果子。
有信徒擔心推動生命教育會淡化宗教教育,但個人認為宗教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將宗教教育活化於生活之中,宗教教育提昇生命教育的內容,給與生命教育靈性的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