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娟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CHIU Sau-kuen 
按立/轉職年份:
2021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北角堂主任牧師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普通話團契負責同工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你趁著年輕、衰老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悅的那些歲月來臨之前,當記念造你的主。(傳12:1) 
喜愛之金句: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收成,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3:18-19) 


1 2 3 下一頁        
2025年09月21日 
當教育遇上即時滿足的時代 
學校教育主日 
第38期 

早前在網上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源自一位外國教師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她指出,如今的學生行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引導,問題並非出在教師能力不足,也不是教育制度失效,而是整個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遷,我們卻尚未做好準備迎接這場劇變。
她列舉了多個現象,其中一點我尤其認同:當下的孩子普遍缺乏耐心與毅力,習慣了「即時滿足」。他們是所謂的「數位原住民」,從小沉浸於數位科技之中,電腦、遊戲機、手機是他們的日常玩具,所接觸的娛樂與資訊幾乎都以「短、快、即時」為特徵——從 YouTube 到 TikTok,從 Instagram Reels 到限時動態。一旦面對需要長時間專注、反覆練習的學習過程,他們容易感到煩躁、失去動力。努力若無法立刻見效,許多孩子便選擇放棄,甚至將挫敗感轉嫁於老師身上。
然而,失去耐心的又何止是孩子?教師的耐性也同樣在不知不覺中被消磨。近年教育政策頻繁變動,教師須耗費大量心力應對各種變化。加上學童人數持續下降,教師還得費盡心思宣傳學校,以免面臨縮班甚至停辦的危機。與此同時,家長因種種原因未能充分陪伴孩子,教師往往需要填補這份情感與行為教育的空缺。這一切都讓教育工作者感到壓力沉重、身心疲憊。
那麼,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處境?
今主日的書信經課提摩太前書二章一至七節中,保羅對教會生活提出指引,特別強調「首先要為眾人祈求、禱告、代求、感謝」。當時教會正面對內外挑戰,保羅勸勉提摩太要以禱告為先,為所有人祈禱。面對難題,我們總急於尋找解決方法,但或許更應先停下來,安靜禱告——包括為自己祈禱。願主賜予教育工作者一顆平靜安穩的心:
上帝,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
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
並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這段著名的「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由美國神學家尼布爾所寫。教育本是一場生命影響生命的艱鉅工程,但人的能力終究有限。有些事我們無法改變,就學習交託給上帝;而在我們能影響的範圍內,則繼續持守初心、勇往直前——幫助每個孩子活出豐盛的生命,發掘屬於自己的光芒。
願主加添每一位教育者智慧,看清何可為、何不可為,配合上帝的時間和心意工作。


2024年03月31日 
我已經看見了主! 
復活主日 
第13期 

約翰福音對耶穌復活的清晨有獨特的記載,其中抹大拉的馬利亞的描述尤其細緻,她看見很多東西,卻遲遲才看見復活了的主。為甚麼呢?
今日福音經課重複出現的字是「看見」。約翰福音二十章第一節提到馬利亞來到耶穌的墳墓,看見石頭已從墳墓挪開了。如果你是馬利亞會怎樣?會走入墳墓看看?但她沒有看清楚便已經下了定論,跑去找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告訴他們有人把耶穌的身體移走,她似乎覺得是盜墓者偷了耶穌的身體。可能當時馬利亞一心只是想着耶穌的身體。對猶太人來說,一個人死後得到應有的埋葬是重要的。耶穌死的那一天要預備安息日,他的安葬已經要急趕進行,可能有些地方都做得不完善,難得等到安息日過去,馬利亞可能很想到耶穌墳前,除了懷緬他,可能也想看看可為耶穌的安葬做點事,怎料連耶穌的身體都沒有了!馬利亞真的很傷心,她站在墳墓外面哭。這個字「哭」特別是指舉喪的哭號,曾經在拉撒路復活故事中出現過,可想而知她仍然在耶穌死亡的傷痛之中。
馬利亞待兩個門徒離開墳墓後才往墳墓裏看,她看見甚麼?她看見兩個天使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着。天使沒有立刻告訴她耶穌復活的事,反而問她為何在哭。天使的提問似乎不是真的想問馬利亞哭的原因,而是要說耶穌已經復活了,你為何要哭得像他仍然死了一般?馬利亞心裏仍是想着死了的耶穌,想着耶穌的身體,所以她答耶穌的身體不見了。馬利亞的固有思想,令她就算耶穌站在她面前她都不知道,看不見,就算跟她說話也認不出耶穌,還以為他是看守墓園的人。
近年世界及香港社會環境急速變化,戰爭、權力鬥爭不斷,似乎看不見有甚麼改變和出路,我們會否像馬利亞限制了耶穌只在某些形式出現?耶穌已經復活,他的能力和做事方式遠超過我們的智慧!求主不斷更新我們,像他昔日呼喚馬利亞一樣喚醒我們,看見他復活的大能,他仍與我們同在,我們也能同聲說「我已經看見了主」。


2022年11月6日 
剛強做工.主必同在 
聖靈降臨後第22主日 
第45期 

今主日舊約經課哈該書二章的背景是聖殿重建工程展開之後十六年,百姓因着困難而停工,耶和華興起先知哈該勉勵百姓。
聖殿,對以色列人來說,是整個民族的信仰核心,代表上帝的同在。公元前586年聖殿被毀,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對百姓來說不只是國破家亡那麼簡單,而是整個信仰都受到動搖,百姓覺得上帝離棄他們。後來波斯王朝興起傾覆巴比倫,讓百姓返回耶路撒冷,還要支持給他們重建聖殿。公元前536年,聖殿重建工程展開,不過開始了不久,因着一些原因而停了下來,一停就停了十多年。於是耶和華就興起先知哈該勉勵百姓重建聖殿,重申上帝並沒有離開他們。耶和華吩咐先知哈該向當時的地方官員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宗教領袖大祭司約書亞,以及所有百姓說話,每一個對象都勉勵「你當剛強」(該2:4)。為甚麼呢?有甚麼令他們懼怕?原來重建聖殿一開始是先重建祭壇,然後建聖殿,最後建城牆。他們剛剛重建好祭壇,恢復敬拜生活,之後就開始建立聖殿的根基,這一班信仰再起步的群體,想下一步建殿之時,卻遭到阻撓。當時有人假意提出要一起幫手重建聖殿(拉4:1-5),其實目的是監視他們的動靜,防止耶路撒冷過度強盛,恐怕他們會作反,可以想像到百姓心裏會有懷疑,會有懼怕──究竟耶和華是不是與我們同在呢?是的話為何會有阻滯?
百姓的處境何嘗不是我們的寫照?這幾年因着疫情教會聚會受到限制,甚至有些時間連現場崇拜都要暫停,現在教會現場聚會恢復了好一段日子,下一步要重建「聖殿」了。當然我們不是重建建築物,而是重建我們這個信仰群體,但我們感到困難重重,社會氣氛的變化、經濟下滑、移民潮等等,弟兄姊妹可能已經離開教會、離開香港,同工和事奉人員短缺、奉獻減少……我們可能會問:我們真的可以再次起來嗎?上帝你在哪兒?
面對種種困難,耶和華勉勵百姓要剛強,強調他與百姓同在,他的靈是住在他們中間(該2:5),這是是照着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耶和華與他們立約的話。哈該在這裏提醒百姓要記得耶和華的話,耶和華沒有離開過他們,就算他們認為聖殿被毀就代表耶和華不與他們同在,其實耶和華仍在他們中間。哈該叫百姓當剛強做工(該2:4),「做工」這個詞是帶有命令的意味,百姓要經歷耶和華的真實、經驗他的同在?就是要踏出信心的一步,就算在困難中仍然建殿。可以見到重建聖殿是經歷上帝應許和同在的歷程。
願昔日耶和華藉哈該說的話成為我們的勉勵,縱然有許多的問題、困難,謹記上帝與我們同在,只管遵從吩咐剛強做工,我們必會看見上帝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