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浩然會吏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CHUNG Ho-yin  
按立/轉職年份:
2025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鴨脷洲堂主任、協助香港堂之工作 
電郵:


2025年06月1日 
傳講得救的福音 
復活期第七主日 
第22期 

今主日經課使徒行傳記載,保羅和西拉「奉耶穌基督的名」行事,將邪靈驅趕,讓困苦者的生命得到釋放,但卻無故被迫害,甚至要受牢獄之苦,大家會否覺得難以接受?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似乎又是挺合理的。因為福音的宣講,特別與世界主流價值不同時,往往都會觸動既得利益階層,而既得利益者亦會為維護自身利益,千方百計以各種形式來攻擊福音。
然而,保羅與西拉並沒有因被囚而心生埋怨,他們清楚知道,這樣只會令他們連內心的自由都一併失去。確實,福音是不能被捆綁的,即使外在環境受限制,但門徒的內心卻仍是自由的。保羅和西拉堅持在禱告中歌唱讚美上帝。這時,地大震動,監門全開,眾囚犯的鎖鏈都解開了。獄警以為囚犯都逃走了,打算自殺之時,發現保羅和西拉竟然沒有選擇離開,這舉動不單保住了獄警的性命,並成就了傳講福音的契機。
「我必須做甚麼才可以得救?」(徒十六30)這個問題反映獄警好想尋找出路,但他所指的「得救」,某程度上只是指向存活之道。保羅回應:「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究竟保羅所講的得救之道,又有甚麼不同?保羅所講的「得救」是以耶穌基督為核心。「得救」也就意味着藉洗禮重建與上帝的關係,並且跟從及實踐主耶穌的教導,行在真正「救人的道路」上。獄警不僅關心個人的得救,更被保羅所講的「你一家都必得救」所吸引,最終帶領整個家庭受洗歸入基督,生命得到轉化。
回顧歷史,教會一直都是在困境中傳講得救的福音,而學習像保羅和西拉一樣,正視困境,信靠基督,相信是每位信徒生命中重要的功課。經課最後一節,讓我們見證福音的大能:「他和全家的人,因為信了上帝,都滿心喜樂。」盼望這句說話都成為我們在多變的世代裏面,在困難的境況當中,竭力傳講上帝得救福音的願景和勉勵。


2023年12月24日 
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 
聖誕主日 
第52期 

面對天使通報未婚生子的消息,馬利亞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我沒有出嫁,怎麼會有這事呢?」(路一:34)不過短短幾節經文之後,馬利亞的回應就有着突破性的進展:「我是主的使女,願意照你的話實現在我身上。」(路一:38)馬利亞為何會有這重大的轉變?

回顧馬利亞一生,從未婚懷孕到誕下耶穌,從耶穌成長到被釘十字架,她真的明白這一切事情背後的意思?或許馬利亞對於自己生命中突如其來的變化一直都不明白。馬利亞在聖殿找回少年耶穌後,她對耶穌所說的話也是摸不着頭腦。當時她的反應也是「不明白……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路二:50-51)。直到耶穌被釘十字架,馬利亞心底裏面仍然有很多不明白,不明白耶穌為何要死?不明白上帝究竟有甚麼心意?

面對不像自己預期的事情,馬利亞本能上都會驚慌、甚至想拒絕,但沉澱過後,她卻學習默默地欣然接受。馬利亞有這種轉變,相信是她在生命中種種看似荒謬,而且難以理解的事情背後,確信上帝仍有其美意在當中,這是一種看不見的順服。

當馬利亞從這角度重新理解和整理自己的遭遇時,她就將自己的生命與上帝的計劃連結起來。在經文稍後部分,馬利亞更以尊主頌作回應:「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樂」(路一:46-47),反映她內心非常珍視自己能被主所用,渴慕成為上帝計劃的一部分。不過,即使如此,馬利亞仍然無法完全掌握上帝的計劃,但她選擇在不像自己預期的世界裏面,將問題「存在心裏,反覆思考」。

馬利亞的經歷提醒我們,參與上帝的計劃從來都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包裝成為上帝的想法,而是學習在不像我們預期的事物當中,不斷檢視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是否合乎上帝的心意。今日我們又帶着怎樣的心態去理解和審視自己的過去、當下及將來?然而,上帝的心意不是按我們已經知道的計劃去進行,而是會在我們願意將那些事情「存在心裏,反覆思考」的過程中,呈現給那些願意順服他的人看見及經歷。


2022年02月13日 
「福與禍」之間 
顯現後第6主日 
第7期 

今主日福音書經課選自路加福音六章17-26節,被喻為「平原寶訓」(直至49節)。路加的「平原寶訓」可說是馬太「登山寶訓」(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濃縮版。相比馬太,路加沒有刻意將當時社會階級問題淡化,而是選擇將現世生活的實際苦難,以及社會階級中的高低、貧富、強弱、貴賤的實況呈現出來,目的是要提醒當時耶穌的跟隨者,在充滿「福與禍」張力的世界中,要持守和實踐上帝國的價值。
耶穌以「四福」(20-23節)向門徒解釋上帝國的價值究竟是甚麼一回事,當中他提及「貧窮」、「飢餓」、「哭泣」及「被恨惡」的重點,不是在於人肉體上的狀況,而是在於人靈性上的一種自覺與表現。因此,「貧窮」可以理解成承認自己靈性上貧乏;「飢餓」可以理解成對實踐上帝國價值的渴望;「哭泣」可以理解成為罪惡或不公義的事情而悲傷;「被恨惡」可以理解成實踐上帝國的價值時所受到的迫害。
「四福」之後,耶穌就以「四禍」(24-26節)向那些富裕及有權勢的人作出提醒。不過,耶穌這裏不是要否定所有富裕者或有權勢的人,而是要挑戰他們去認識信仰的真諦,以及其對應生活的責任。毫無疑問,「四福」與「四禍」凸顯了上帝國的價值與世俗的價值之間鮮明的對比和逆轉,顛覆了社會主流的想法,甚至向每位跟隨基督的人作出挑戰,就是當我們身處於「富足、飽足、歡笑、被讚美」這些世人看似是「有福」的境況時,我們是否只將注意力投放在物質世界和權力上,而忘記實踐上帝國的價值,即是走進世界,主動關懷弱勢及被壓迫的社群。相反,當我們身處於「貧窮、飢餓、哭泣、被恨惡」這些世人看似是「有禍」的境況時,我們又是否仍能堅持信念、謙卑順服,並相信上帝會繼續施恩賜福給我們。
然而,今主日路加福音的經課提醒我們,「福與禍」從來都不是由世俗的價值去定義,而是由那位滿有恩典和憐憫的上帝去決定,所以不論我們的身分和地位如何,只要我們願意信靠上帝,以積極的態度實踐上帝國的價值,就可以得着他的應許和福氣。
弟兄姊妹,今日你究竟又身處於那種境況當中?願聖靈幫助我們在這充滿「福與禍」張力的世界裏面,活出上帝國的價值,以至我們能真正經驗那份從主而來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