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禮儀之死 對你來說,世界上甚麼是最重要的?」我朋友常常超時工作,他的妻子感到不滿,她這樣問他,希望幫助他了解到,他常常不在家對家庭造成的影響。朋友說:「我苦苦思索,想了許久才能回答她的問題。最後我說:『是關係;關係是最重要的。』」 他是對的。因每個人都是上帝獨特而蒙愛的兒女,在這些關係中受到尊重。可是,我們愈來愈以刻薄和使人分化的言語來待人接物,即使在基督徒中間也是如此。我們從收音機和電視清談節目中聽到,並在教會裏聽別人傾談的時候,聽見基督徒互相責備和輕蔑。我們豈不應該作更好的榜樣嗎?我們能像以弗所書四章十五節所言,「用愛心說誠實話」麼? 我們難免有差異。在基督裏合一的意思,從來都不是指一致性。在基督教運動最初幾年,羅馬的信徒就保留假期出現了不同意見,他們因而分化;他們也為了是否允許基督徒吃祭偶像之物而爭論(用來獻祭的動物死後,牠們會被宰割,並在市場裏公開販賣牠們的肉)。保羅樂於信徒能有「不同的意見,不要爭論」。(羅十四:1)保羅進一步告訴他們,不要彼此評斷:「你是誰,竟評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立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羅十四:4) 自第一世紀以來,忠心、理性、善意的基督徒在其他重大的問題上也出現分歧。舉例說,教會建立後最初幾個世紀,基督徒都拒絕攜帶武器。許多基督徒(某些宗派)在今天仍然是和平主義者,而另外一些同樣忠心和委身的基督徒卻認同為「正義」而戰。在十九世紀,不同宗派亦就基督徒應否蓄養奴隸而意見不同。廢奴主義者致力廢除奴隸制度,因為這是聖經的教導,而奴隸主又引用聖經來支持他們的主張。你可能會列出更多就「聖經怎麼說」在意見和詮釋上的差異。但我們在政治、性別、種族和年齡上的差異,遠不及「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這項事實重要。 彼此有差異所帶來最大的影響,莫過於我們私下或公開談論這些差異時的尖銳批評,包括公然抨擊,甚至質疑對方的信仰。聖經告訴我們要逃避「辯論與紛爭」,因為這些都是「虛妄無益的」(多三:9),卻要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6)。不管我們抱持甚麼觀點,我們都蒙上帝所召,以溫柔和慈愛互相對待,不要彼此評斷,令對方造成困擾。我們不要互相扣帽子,把別人圈在框框內,令我們不能真正認識對方、從對方身上學習。 為了改變別人的觀點而挑起爭端,這樣做是徒勞無功的。假使我們不能說服自己去行善,如吃得更健康或儲蓄更多,又怎能期望改變別人的思維?這不是說,我們不可以講述所知的真理,但我們總要帶着謙卑、誠實的心來承認,雖然我們對自己的立場非常肯定,但我們也有機會出錯。 我們沒有權叫別人相信甚麼,但我們可以信靠上帝在每個人身上不斷作工(腓一:6)。當我們以愛心和尊重彼此相待,我們就有份於上帝模造每個人更肖似基督這份愛的工程。那麼,這些人就會行在上帝為每個人所設的、獨特的道路上,像我們一樣。 如我朋友所言,關係是最重要的。藉聽別人傾訴、憑愛心跟別人說話來顯示愛人的決心,就是屬靈操練。當我們選擇透過交談的方式來顯出愛,我們就表明,上帝住在我們裏面。保羅為羅馬的基督徒禱告,使他們活在愛裏,以致他們能「同心同聲榮耀……上帝」(羅十五:6)。我們先開始愛身邊的人,然後把圈子擴闊,像上帝一樣去愛這世界。人談論到早期基督徒時,說:「看哪,他們是何等彼此相愛!」願那些聽見我們說話、見證我們待人接物的人,對我們都有這樣的評價。 請再讀九月八、九、十一、十三、十六、廿三和廿五日,並十月一、五、六和十日的默想,然後回答以下的反省問題。 反省問題 你難以憑愛心聽或講哪些議題?若你把眼前正在向你說話人想像為基督,你的行為會有甚麼不同? 你是否相信基督徒應致力在政治和社會問題上達成共識?為甚麼? 要是未信主的人無意中聽見你對在重要事情上與你意見不合的人的重頭話,他們對基督徒的態度會有甚麼看法?你希望他們會重複說出所聽到的話 嗎? 耶穌教導我們要愛仇敵。誰是你的仇敵?你怎樣做才能更切實地愛他們?你怎樣能透過與他們說話和對他們的評價顯出愛心? 當你讀本文時,你想起哪些事和人?上帝正感動你就這些事和人要說或做甚麼? 你同意本文的哪部分?你不同意哪部分?為甚麼?你怎樣能憑愛心表達你的不同意? -— Mary Lou Re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