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良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LAU Kin-leung, Francis 
按立/轉職年份:
2004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將軍澳堂主任牧師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宣教牧養部委員、信仰分享運動委員、青年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及〈門徒〉事工委員會委員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今天,2006年2月4日,一個平凡的禮拜六,恰巧是我至愛的一位神學家潘霍華牧師的百週年忌辰。但願他那愛上帝、愛教會、愛國家、肯承擔使命和責任的生命,成為我們至死忠心,追隨基督的激勵。 The church-community is so structured that wherever one of its members is, there too is the church community in its power, which means in the power of Christ and the Holy Spirit....Whoever lives in love is Christ in relation to the neighbor....Christians can and ought to act like Christ; ought to bear the burdens and sufferings of the neighbor....It must come to the point that the weaknesses, needs, and sins of my neighbor afflict me as if they were my own, in the same way as Christ was afflicted by our sins. (Santorum Communio (DBWE I):179-80.) 
喜愛之金句:
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耶穌基督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13-14)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2014年05月23日 
靈裡經歷更新 
總議會主日 
第21期 

教會將每年五月第四個主日定為衛斯理主日,為要記念會祖衛斯理約翰牧師的靈性復興經驗及對本會的巨大影響。會祖一生騎馬乘船旅行傳道約二十五萬哩,講道四萬多次。他簡樸,不怕辛勞,甘心為福音而奔走,甚至走出教堂到街上講道,並宣告「世界是我的牧區」。會祖確實是被上帝大大使用的人物。不過,1738年5月24日他在倫敦阿爾德門街(Aldesgate)的靈性復興經歷,對我們會不會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件?其實,會祖靈性復興並不是一件突發的事,而是他長年慮月對自己靈性的不滿足、對自己沒有如莫拉維弟兄們面對生死關頭,仍心存平安和讚美而感到懊惱;正面來看,他對信仰有一份真摯的追尋,期望能透過上帝的幫助,安撫那因渴望屬靈成長和得救確據而動蕩的心靈。
今天,我們常常提到會祖的靈性復興經歷,但那經歷是屬於他的。我們需要如他般著緊自己的屬靈生命;更需要他那份對信仰真摯的追尋。若不能這樣,難怪我們容易埋怨、灰心,甚至未能建立穩定的教會生活,而屬靈狀況總是高高低低的,失去應有的喜樂和平安。
趁著衛斯理主日,讓我們從會祖學習做一個委身上帝的基督徒。他說:「首先要愛上帝,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這種愛要獨佔整個心,囊括所有的戀慕,充滿了整個靈魂的空隙,且用盡它的能耐的極大限度。這樣愛上帝的人,他的靈性經常『因上帝,他的救主而快樂』。他以在主中為樂,他的主就是他的一切,『凡事』向祂『謝恩』。其次,他還要愛鄰舍。這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基督徒。第三,委身的基督徒會以『信心』作為一切的基礎,就是全心信仰上帝。」
但願那感動會祖全然委身,過聖潔生活的靈,加倍感動我們!


2013年06月9日 
不斷進深的信仰群體 
神學主日 
第23期 

基督信仰究竟相信的是甚麼?信徒又是否明白其意義(meaning)與含意(significance)?這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單因為現今世界充斥著不少借基督之名來「抓飯食」的異端邪教,同時也是信徒和傳道人的責任,對自己所信的作有系統而深入的反省(introspection)和反思(reflection),才能對信仰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能面對外界的挑戰,抓著上帝所賜祝福和應許。今天,透過各式各樣的佈道聚會,並電子媒體的幫助,信徒的人數著實有些上升,但有多少信徒願意或被提醒要在信仰上進深,扎根在真理之上呢?很多時候,我們較像一個「矇查查」、「吔吔嗚」的基督徒,多於是一個不斷成長委身,裝備自己的門徒。還記得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出版了不少幫助人反思信仰的書籍,例如Josh McDowell的《鐵証待判》、Paul Little的《你為何要信》、葛培理的《五百個為甚麼》和John Stott的《真理的尋索》(Basic Christianity)等,可惜這些好書都成為圖書館裡的珍藏,無人問津。若果今天信徒連屬靈書籍都不看,聖經也不讀,那他們還有甚麼渠道去更新進深呢?
誠然,基督徒對信仰絕不能含混而過,有系統地研讀聖經,反思信仰,尋問真理是必然的。在現今神學教育普及化的情況下,信徒應積極考慮讀神學,認真尋求對信仰的全面了解;做基督徒要做一個清晰自己信甚麽、爲何要信、並能向人有條理地解釋自己信仰的人。從前我就認識一位教成人主日學的弟兄,在他大學畢業後,用了一年時間到神學院進修,為的就是要教好主日學。這種對信仰和教導認真的態度,實在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神學大體分爲四個支柱,包括聖經研究、教會歷史、系統神學及實踐神學,信徒若能在這幾個基礎的層面有系統地學習,必定能使他們在生活、教導、事奉及見證上有更新,進入到信仰和屬靈上前所未有的境界。不過,在鼓勵大家對信仰作出更深更廣的追求時,讓我分享本港一位神學教授鄧紹光博士的提醒:「修讀神學的正確動機是一條追隨基督的路,學習耶穌基督為人死,爲人倒空和付出,把耶穌基督的話語分享出去。」而絕對不是叫人自高自大,看自己比別人強,而以自己的知識為教會帶來無盡的紛爭。
但願我們都盡力裝備自己,不做一個只享受別人餵食(spoon-feed)的基督徒,正如希伯來書6:1所說:「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基礎,竭力進到成熟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


2012年02月5日 
經歷大能 
基督顯現後第5主日 
第6期 

馬可福音中主耶穌的一生,從一個加利利木匠的兒子,到死在十字架上的彌賽亞,祂都展示出一份屬天的能力。這能力乃天父所賜,根源於耶穌那定意順服的心志,顯示出祂那原為「神子」的身分。不過,凡主在世所做的事情,無論是甚麼神蹟:醫病、趕鬼、餵飽五千人、平靜風浪、叫癱子行走,除了在十字架下的百夫長(15:39)外,沒有一個人能因此確認祂神子的身分。甚至連日夜跟隨的門徒,都因「愚頑」而未能認清自己夫子的神性(可6:52; 8:17-21)。由此,馬可指出,只有從十字架的角度去看耶穌,才能理解祂真是上帝的兒子!

這個週末,是本會仝人及香港教會記念長牧梁林開牧師的日子。過去五十多年來,梁牧師一直孜孜不息地獻上自己,為他所愛慕的主而忠心事奉,甚至在退休之後,仍以眾多的義務崗位及更深邃的講道來見證基督。雖然他曾擔任本會三任會長,又在聯會、協進會及聖經公會中擔任要職,但他從不以此自居,更不會以自己豐富的經驗自滿,反倒事事堅守己任,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持守真道。要是你做得不好,他會直接指出錯處,但總留有餘地,讓你有空間改過,下次可以做得更好。記得他在信望堂事奉時,曾「打本」給某經濟有困難的教友做小買賣,幫助他渡過難關,牧者心腸,表露無遺。而每次邀約梁牧師講道,他會從袋中掏出記事簿來,告訴你那些日子不能,那些日子可以,而從不會以太忙、太多講道來推辭,凸顯他那「無所謂」及忠於講壇事奉的特質。

現在,梁牧師已打完了美好的仗。他的一生,活出犧牲、忠誠及順服的基督的特徵,讓人透過他生命的見證,像從十架的角度,看見主耶穌就是上帝兒子的身分。一個基督徒,從來不是因為他的「成就」顯出忠誠;而是像長牧一樣,忠於主的託付,守著十架的應許,心如純潔,表裡如一,才能使別人從我們中間看見耶穌。願上主安慰我們,加力給我們,忠心如長牧,一生活在基督十架的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