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十二月,除了大型商廈亮起聖誕燈飾外,店鋪也找緊營運商機,售賣各種節慶的禮品。香港人雖然工作繁忙,亦開始籌劃假期的去處。不同的人都整裝待發,你呢?
今主日是將臨節的第一主日,這節期意指「接近」、「準備好」。當在崇拜中頌唱「以馬內利來臨歌」時,我們的心是否也隨著旋律和應說:是呀,上帝!以馬內利懇求降臨,與我們同在;我們是否也準備向人宣告,救主與我們同在的好消息。詩人邀請所有朝聖者「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詩122:6),耶路撒冷無論對猶太人或基督信徒,都是神聖的地方,讓人與主相遇,經驗從上而來的平安和喜樂。詩人相信這平安伴隨著公義與人民的福祉而來,信徒不但為自己和同胞求平安,並且也將這份平安傳給周圍的人。環顧今天的社會,充斥著怨憤戾氣,實不容易經歷平安和喜樂;我們是基督的跟隨者,是否常常親近主,以他的同在充滿自己的心靈,以致有力與人分享他的恩典和愛?
當然,將臨期並非只等待基督首次降臨,同時也是期待他的再臨。除了約瑟、馬利亞和牧羊人,基督的首次降臨是平靜的,不大為世人所注意的。但對於基督何時再臨,多少人曾努力破解啟示錄的密碼,希望能預早知道這日子。福音書的記載清楚指示,那日子和時辰,沒有人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太24:36)使徒保羅給羅馬人的信,讀來也像馬太福音所記,世人無法預知基督再臨,但大家都明白,現在又比去年、前一個月或昨天,更接近那日子了。因此,保羅提出四項忠告:一、要從睡夢中醒來;二、除去暗昧的行為;三、行事為人要端正;四、披戴主耶穌基督(羅13:11-14)來勸勉信徒。
昔日耶穌靜靜地降生在馬槽,或者提醒現今的信徒,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常懷一顆渴望與主相遇、期待與上帝同在的心;並向所有的人宣告在基督裡的愛、公義、和平、關懷和祝福,努力為所接觸的、相遇的人──無論你認識或不認識、喜歡或不喜歡的人求益處和平安。你已作好準備嗎?
偶爾從電台聽得這樣的歌詞:「如若我患了傷風,怕就怕你惹了我的咳嗽……我只想身體健康……」。歌曲中不斷重複的一句「我只想身體健康」,想是多數人的心聲,尤其那些因病留在醫院的人。每次與病人傾談完畢,我喜歡送上「祝你健康」的單張給對方。單張內容言簡意賅,提出健康除了涉及肉體,還有精神與社會和諧的關係(註1)。
疾病使人的身體受盡折騰,情緒上常有恐懼、焦慮、憤怒等的表現。可能因長期留院而與家人分開,人際關係由此疏離。痛症讓人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嚴重損害自尊。當然人的靈性也受到考驗,對於自我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也存疑。一位被稱為完全、正直、敬畏上帝的約伯,除了妻子及自己的性命外,一夜之間失去所有兒女和財產,並且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痛楚難耐的他唯有拿瓦片來刮身體。
生死學大師伊利莎白‧庫伯勒‧羅斯女士,作為臨終關懷工作的專家,她了解人們在遭受親人離世、損失財物等傷痛時的反應。她將反應分為否認、忿怒、討價還價、抑鬱和接受等五個階段。一九九四年十月,她心愛的屋子被人放火燒掉,整棟房屋登時夷為平地,所有文件及家當化為灰燼。當她經歷過傷痛的五個階段後,驚訝地發覺自己很快就接受噩耗。她對兒子肯尼斯說:「除了接受,我還能怎麼樣呢?」(註2)
除了接受已發生的一切外,約伯摒除恐懼和抱怨,勇敢地說:「惟願有一位肯聽我!看哪,我的記號【和合本作『在這裏有我所劃的押』】,願全能者回答我!」(伯31:35)最後,上帝回答訴求,在旋風中臨到約伯(伯38:1; 40:1, 6)。上帝沒有解釋約伯為何受苦,也沒有為他伸冤,只是提及很多創造的事。創造主上帝向約伯肯定他對創造物的關懷與憐愛(伯38:39-39:30)。對於受苦的人,安慰勝於理性的解釋,上帝的臨在和關愛,比任何抽象的教義顯得重要。「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撤回(或譯我厭惡),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42:5-6)約伯遇見上帝後,無論他的自恃、自義、偏執,甚至灰心沮喪都消退了。約伯恢復與上帝與人建立健康的關係,他為朋友祈禱(伯42:10)。
希伯來書提醒信徒(來5:1-10),人在邪惡的力量中,無法脫離它的束縛,罪將人與上帝分隔,惟有耶穌的代贖,甘願順從受苦,為人征服死亡的權勢,使人與上帝重建復和的關係。願我們都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得蒙憐憫和恩惠,阿們。
註1:「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界定:健康為一種完全的狀態,包括肉體、精神與社會和諧的關係。」
註2: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著,李永平譯:《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天下遠見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6月,頁4。
「人應該把我們看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的奧祕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忠心。」(林前4:1-2)保羅這番提醒哥林多信徒的話絕非空談,而是他對主盡忠的生命寫照。自從在大光中領受託付後,他就勇於承擔職事。雖曾受苦、下監、受鞭打,卻以認識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主至死忠心。保羅以自己的經驗,勸勉在假道理、假師傅猖獗時接棒的提摩太:「凡事要謹慎、忍受苦難、做傳福音的工作,盡你的職分。」(提後4:5)傳道者一生的職責,就是傳揚真道;既要持守所學習的和所確信的,還要在任何環境都履行職責,能夠在理想的時機傳道固然好,若一旦遇上不合宜的時候,仍要努力不懈地完成上帝所託付的使命。
先知耶利米在那些眾人以為沒有出路、審判成為最後信息的日子中,持守他作為上帝使者的職份,向人宣告新約的希望與安慰(耶31:27-34)。這約是心靈的約,叫人內在得力順服上帝;這約助人直接認識上帝,明白罪得赦免,可以與上帝重新建立關係。無論得時不得時都靠主完成託付,乃是對上帝的召命的適切回應。
南丁格爾很年輕時已深信上帝呼召她,以護理工作事奉祂,以護理幫助人。她認為人是上帝之靈的殿,有甚麼藝術工作能比得上修砌上帝的殿尊貴呢!不過在一八四四年,南丁格爾決心要成為一個護士之前,當時擔任護士的只有四種人:妓女、女吸毒犯、女囚犯及社會地位極低的貧窮婦女。那時英國的女護士,是隨軍妓女的代名詞。難怪當一位富裕家庭的女孩,宣佈清楚知道上帝給她的呼召是護理工作時,引來的極大迴響。南丁格爾表示不作任何職業的差役或跟隨者,只願作上帝的僕人,活著不再為別的掌聲。……從此活著不再是追尋沉緬心中的快樂,而是為一場爭戰。她將世人所歧視為下賤的護理工作,提昇為專業。她排除萬難走上前線,在軍隊中照顧傷兵。她曾說:「在我當護士的第一天,我已經不在乎地上的冠冕,只在乎我是不是全力以赴。」及至晚年,體弱的南丁格爾,雖然不能在前線為健康把關,卻透過書信履行職份,鼓勵一位在醫院裏經常被人譏笑而灰心的護士。南丁格爾明白灰心使人喪志,她寫信給這位護士說:「對於很多困難,我們不必背負,真正能夠背負的是上帝。我們只需要盡上帝呼召的職責,盡我們的責任。上帝的恩典一定先賜給那些守住祂託付的人。」(註1)
願耶利米、保羅與南丁格爾對主的忠心,激勵我們也忠於職守,齊來為身體的健康把關,為心靈的強壯守望。
註1(張文亮著:《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0年。頁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