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主日新約經課使徒行傳11:1-18記載彼得被挑戰為何與未受割禮的人一起吃飯,因當時猶太人認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要嚴守律法規條,與不潔的外邦人同檯吃飯會很可能令他們觸犯飲食規條,以致不潔。彼得能跳出框框與外邦人傳福音,是因為他敏感聖靈的帶領,看見聖靈的工作。彼得先在約帕城領受異象,雖然感到困惑(徒10:17),他亦順着聖靈的吩咐跟三位從凱撒利亞來見他的人到哥尼流的家。再加上彼得在哥尼流家中講道時,看見外邦人也領受聖靈稱讚上帝(徒10:46),他明白福音是無分界限,不需要分猶太人外邦人,所有人都包括在福音之內,人人都有機會與上帝和好。還有一點很重要,上主不只讓彼得看到異象,哥尼流亦一樣看見異象(徒10:1-7),他們順從聖靈的帶領彼此相遇印證了上主的工作,彼得領受外邦人也可得蒙救贖不是自己個人的主觀感受,更有外在印證。
要跳出信仰框框談何容易!彼得先要衝破自己的心理關口,再要面對身邊猶太人的壓力。他的經歷、他的見證改變人心,讓反對者啞口無言,歸榮耀給上帝。我們的會祖衞斯理約翰昔日也是跳出框框,跑出教堂作露天佈道。1739年喬治懷特腓在布里斯托的露天佈道工作十分成功,他邀請當時在倫敦的衞斯理到布里斯托一起傳道。衞斯理認為拯救靈魂的事應該在教堂內發生,所以對露天佈道充滿疑惑,加上他弟弟查理士也反對。但衞斯理看到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耶穌也在野外宣講信息,他們兄弟倆亦考慮利弊,便由上帝帶領以抽籤作出決定,最後衞斯理順服上帝的帶領到布里斯托進行露天佈道。雖然他仍覺得這是不尋常的職事,但不少參加者悔改信主,生命得以復興。縱使不少牧者不讓衞斯理在其教會講道,但衞斯理沒有因此退縮,他清楚知道上帝呼召他去做這事工,就是無論在甚麼地方都要向願意聆聽的人宣告救恩的喜訊。因着衞斯理的突破,讓昔日拒諸教會門外的礦工、貧窮人也得聞福音。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許多自己的框框內,有沒有因此而阻礙了福音的工作?讓我們從彼得和會祖身上學習,願意聆聽和順服聖靈的帶領,踏出安舒區,為上主作更大的事。
今主日的福音經課馬太福音13:31-33, 44-52包含了好幾個關於天國的比喻,道出作為天國門徒的一些心路歷程。其中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31-33節)帶出天國像芥菜種和麵酵本來一樣亳不起眼,微不足道,但時候到了,小小的芥菜種會長大成樹,麵酵會把麵團發起,為世界帶來影響。有時我們作為門徒會懷疑對真理的堅持和付出、努力實踐天國真的有用嗎?我們所作的就像一粒小石投在大湖泊中,起了小小水花或漣漪,然後一切如常。這個比喻鼓勵我們不要氣餒,要有耐性亦要有盼望,我們所作的並非徒然,天國終有一天會得以實踐。
融樂會創辦人王惠芬在十多年前接觸到一群南亞裔失學的兒童,他們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激發她創立融樂會,與少數族裔同行,為這班被社會忽略的隱形社群抱打不平。雖然她沒有任何資源,但身為基督徒的王惠芬堅守「行公義、好憐憫」的價值觀,多年來她倡議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希望令少數族裔得到平等競爭機會,協助求助者爭取公平、公義,她丈夫都認為為少數族裔爭取權益是上帝給她的使命。王惠芬對少數族裔平權工作的投入,就像44-46節藏寶和尋珠的比喻中的主角,當找到他認為珍貴的東西時,便會不惜一切希望擁有它。可惜的是王惠芬在四年前退下火線,離開她一直不離不棄的崗位。除了健康的原因,要跟政府多年的角力也磨滅了她的鬥志,她雖然覺得自己的使命未完,但也要帶着遺憾離開。她回顧多年的工作似乎未能為少數族裔帶來很多改變,甚至受她服務的對象都有同感,懷疑多年來他們的努力都是白費。但在王惠芬身上我們看見一個美好的見證,社會因着她而對少數族裔有更多認識,讓人意識對不同種族的人要公平對待的重要,而且近年有不少社會服務機構為少數族裔提供服務,讓這個服務能「遍地開花」。芥菜種真的有長大,麵酵真的會把麵團發起!
「成功不必我在,功成其中有我」(註),作為天國門徒的我們未必立刻能看到付出的成果,甚至我們都會有沮喪的時候,但讓我們仍心存盼望,當主再來的時候,能讓天國得以完全彰顯,我們都可以跟主說,我為你堅持過,在公義與和平真誠的實踐裏面有我的參與。
(註:是司徒華先生經常掛在嘴邊的金句。)
耶穌在曠野受試探是大齋期第一主日的必讀經文,通常我們讀這段經文都是從耶穌身上學習如何面對試探,但今天的福音經課(路4:1-13),我們可找到另一個主題: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路加福音一至三章已不斷強調這個主題,如天使加百列跟馬利亞說她要懷孕生子,加百列已告知「那要出生的聖者要稱為上帝的兒子」(路1:35);當耶穌接受洗禮時,有聲音從天上來說耶穌是上帝的愛子(路3:22)。然而耶穌是上帝兒子的身分是甚麼意思?耶穌接受的三個試探讓我們看見以色列人對耶穌是上帝兒子的誤解及其真義。
首先魔鬼跟飢餓的耶穌說,若他是上帝的兒子就把石頭變為食物,耶穌拒絕跟他的說話來做,並以申8:3回應魔鬼: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魔鬼亦反映出以色列人對耶穌的錯誤理解,以為耶穌可以解決人的生活問題。耶穌有沒有能力解決人的生活需要?當然有!但耶穌的回應提醒我們上帝的話、上帝自己比起生活需要更重要。第二個試探是關於權柄和榮華,當時的以色列人期望上帝的兒子能在政治上復興以色列國,但耶穌知道他是和平之君,他來並不是以軍事或政治手段復興以色列國,而是要建立和平公義的國度,所以他也堅決拒絕敬拜魔鬼,並表明敬拜事奉的對象是上帝。第三個試探魔鬼叫耶穌從聖殿頂上跳下,如果他是上帝的兒子上帝會命令使者保護他。以色列人一直期望滿有能力的拯救者來救他們脫離羅馬政權,弱者、受苦、甚至要死亡的耶穌又怎會是上帝的兒子?但真相是耶穌來到世上要踏上十字架受苦之路,所以耶穌再一次拒絕魔鬼的試探,魔鬼亦離開他。
以色列人期望耶穌可以帶給他們政治上的勝利、保護,但耶穌作為上帝的兒子,他以上帝的話為生命的糧,並積極建立公義和平,甚至為此而捨己犧牲。在大齋期這個時間,讓我們都省察自己,有沒有誤解耶穌,只是期望他為我們解決問題、給我們「好處」,亦同時反省我們有否活出耶穌真正的生命,與人分享愛及建立和平公義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