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苑心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TEO Yun-sarm 
按立/轉職年份:
2021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藍田堂主任牧師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我們是他所造之物,在基督耶穌裏創造的,為要使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早已預備好要我們做的。」以弗所書 2:10 
喜愛之金句: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 6:8) 


1 2 3 下一頁        
2022年08月28日 
「低回報」的事奉?還可做甚麼? 
差傳主日 
第35期 

回看本會海外宣教事工發展是較緩慢,外派差遣員人數只有數位,參與短宣人數也不是很多,尤其近年疫情下有更多限制,但感恩開拓了網絡關心外派差遣員的渠道。執筆之時,本港入境隔離安排改為3+4,隨着出入境逐步開放,海宣工作可再重新起步?在這三年香港的離散狀況,教會面對挑戰之時,海宣工作又怎樣轉變?
海宣需要付出時間、人力、金錢確實很多,在教會看不到實質人數增長,奉獻收入也下降,有時在想這個海宣,在相比之下是否一直未能得到很多關注的服事?若我們只看重「數字」,會否令我們走向目標為本的服事,漸漸忘卻數字背後的每個生命。
路加福音14章7-14節的記載,耶穌以筵席教導眾人,提醒我們必須有謙卑的心和態度,正如在筵席中的位分,提醒我們無論人生經驗如何處豐富,或是在學歷、事業、身分有一定地位,也必須有謙卑的態度,因為這位分是主賜予的。同時提醒我們,設筵席時也邀請那些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一些不能報答你的人,正當他們未能作任何回報,天父將最大的回報賜給我們。
四年前,我有機會兩次參與柬埔寨短宣服事,深深感到在短宣短短數天的服事過程中,無論是醫療服事或探訪活動,當下能解決他們一些生活需要,同時給當地宣教士、機構及教會一些支援,使我體會到最大得着是一群參與短宣的弟兄姊妹。縱然辛勞,在分享中看見大家對信仰生命的反思,在事奉中再次經歷屬靈生命更新,以及旅程中弟兄姊妹彼此生命的連結。這是在短宣服事中不可量度,但是最有價值的地方。固然,當地人能信耶穌也是最大的祝福。
面對今日大環境的轉變,海宣也需要轉變嗎?今日很多弟兄姊妹已移居或將移居海外,也看到他們在海外努力維持教會生活,甚至比在香港的日子更積極投入,亦有些因身處地方未有合適教會,例如言語溝通困難、地點太遠或是文化差異,因而仍靠香港提供網絡崇拜維持信仰生活。無論你身在香港或在海外,可多想一步,在不同位置或環境中,仍可用不同方式經歷信仰和參與海宣工作,走出一步關心那不能回報的人。「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旅客,因為曾經有人這樣做,在無意中接待了天使。」(來13:1-2)


2021年02月28日 
有代價的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主日 
第9期 

今年初香港樂壇一個頒獎禮中,一位電台主持人說:「當你覺得意外時(意指對賽果),係咪要諗一諗,會唔會係你唔熟悉呢個世界?」每年二月最後主日為本會社會關懷主日,顧名思義提醒我們作為教會,必須關懷社會並作出回應。但在關懷以先,你熟悉今日社會正發生甚麼事情?
翻閱二0一九年同樣由我撰寫社關主日的靈音稿,提及香港很多價值正被蠶食,教會要在黑暗無力的時代中,成為有力的施予者。回看兩年後的今日,香港經歷「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轉變。在政治動盪的環境下,法治、執法、教育、傳媒等不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加上一年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我們沒想過連教會聚會都未能「正常」時,望着今日的環境,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馬可福音8章31-38節記載耶穌第一次預言受難和復活,而在27節耶穌首次揭露自己的身份,門徒確認耶穌是基督,但這位「基督」與他們期望的基督並不一樣。「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31節)耶穌清楚指出他將要受許多苦難,更要被殺害。此時,彼得不能接受基督要受難,並阻止耶穌。耶穌轉過來看着門徒,斥責彼得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因為你不體會上帝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33節)這段經文記載耶穌對彼得的回應,提出上帝心意非可按人的智慧理解。但更重要耶穌提出作門徒的代價:「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34節)指出跟隨耶穌的人必須經歷耶穌所曾經歷,乃是要放棄自我的意願,走上受苦犧牲的道路,耶穌並呼召門徒作此完全委身的生命回應。而在當時羅馬的政權下,十字架是最羞辱的刑罰,意指門徒要跟隨耶穌,也要作好為耶穌而犧牲的準備。
當今日我們要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時,不只是一句金句、口號,或是我們排除萬難參與崇拜便是。而是反思我們站在今日的世代中、站在我們的城市中,背起十字架的你會怎樣走?在聖地苦路有很多人背起十字架行耶穌走過的路,但你試想像你背起十字架走在香港的街上,你的感受和回應是甚麼?這一年多香港急速的轉變,看着各樣價值一一失守,市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未來有更多不能預計的事情時,作為教會——一個上帝建立的群體,社會關懷是否只停留交由社會服務機構及專業人士去做?面對黑暗的權勢和無力感,更要提醒我們作為耶穌的跟隨者,要在今日世代中成為見證,持守信仰價值,行公義好憐憫,在黑暗中讓人看見真光。作為教會更要主動關心社會,回應世代,因為我們深信有主同行,也有你與我一起同行,阿們。


2020年04月26日 
在教會外「看見」耶穌 
基層主日  
第17期 

2019年12月政府公佈《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2018年本港貧窮人口多達140.6萬,貧窮率高達20.4%,是10年來新高。踏入2020年,肺炎疫情影響整個世界,同時令香港貧困人士狀況惡化。雖然現時防疫物資及日用品供應稍為穩定,但價格不是基層家庭可負擔。而疫情影響經濟環境,很多基層員工因開工不足令生活百上加斤。面對香港的貧窮問題,教會當怎樣回應?
每年基層主日編排在四月下旬復活節後的幾個主日,在教會年曆中,由大齋期到聖週,直到復活節紀念耶穌的救贖重要時刻。在節期後,我們的屬靈狀況會是如何?今年復活主日,因沒有「現場」崇拜,深信我們經歷深刻的一年,當中為我們帶來甚麼的反思及學習?
路加福音最後記載門徒往以馬忤斯路上遇見復活耶穌的片段,路加沒有交代門徒往以馬忤斯的原因,只記述他們由耶路撒冷離開時帶着愁容,而他們與耶穌對話的過程中,未能認出那人就是復活的主。對話中,門徒在縷述耶穌的事情幾乎完全正確,包括祂的身分和能力,以及被害、釘十字架至復活等消息。可是這一切經驗沒法建立他們的信心,也未體會耶穌的死和復活與上帝的救贖關係。這時耶穌向他們指出基督所受的苦是回應上帝的救贖計劃。耶穌的講解令他們由認知提升到心靈的體會,就在耶穌擘餅時,門徒再次「認出」耶穌,經歷屬靈生命改變,並感受到與耶穌對話的那份火熱。結果,他們改變行程回到耶路撒冷向其他門徒分享經歷。
門徒在以馬忤斯路上「看見」耶穌,改變了他們的方向及行動。今日我們有沒有在生活路上「看見」耶穌?由於目前的處境,我們未能「現場」一起崇拜,但我們復活的主又豈只臨在於教會的「現場」,祂現身於社會的每一角落,與我們在生命的「現場」相遇及同在。耶穌曾透過山羊與綿羊的比喻提醒我們:「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做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今日在香港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來自基層,當我們回應要服侍耶穌時,不是只在教會或是參與教會活動,也不是依賴社會服務機構去做,而是我們每個信徒也可以身體力行,多關注社會處理貧窮問題的政策,並表達意見。同時多留意身邊鄰舍的需要,每當走在街上也可隨時為有需要人士作及時的幫助,回應上主的教導。但願我們能在香港困難的景況中,走入世界,實踐基督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