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雄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LEE King-hung, Peter 
按立/轉職年份:
1959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我很喜歡以弗所書四: 32的一句話:「要以恩慈相待,並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世間到處是冷酷的,而只要我們稍以恩慈相待,對人悲憫,世上便多添一點溫暖。是的,自私冷漠的人多的是,可是我們自己呢?但我們在基督裡得蒙赦免,我們也去饒恕別人吧,這樣的話,人與神的間斷,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便在愛中消除了。 
喜愛之金句:
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六:8) 
見證或分享:
許多年前在我未蒙召之時偶然聽到一位神學教授的訓導,他說了三點深深的感動了我:
(一)一個牧者必須是一個有靈性生命的人,
(二)他要有均衡的智慧,
(三)他要有慈悲的心腸。
聽了這位教授的話之後,我對自己說:「我也想做這樣的一位牧者呢!」這是我蒙召的開始。我受按立為牧師以來,畢生朝向這三方面走:追求靈性生命,尋找均衡的智慧,對人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當然,只靠自己,不可能成功。而本人有甚麼進步,也是為了傳達給別人。

終生事奉
退休後仍繼續義務為教會和其他宗教團體多方事奉,例如在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多年來主持講道研習班及其他特別講座,在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任”Ching Feng 景風” 期刋顧問,在信義宗神學院任客席講師及教牧學博士課程顧問等。

著作選錄
《衛理斯創意神思文集》(2017);《生老病死歷程中信望愛的體驗》(2016);“Profiles in Asian theology”(2015);《天籟神韻 : 李景雄牧師文集》(2015);《李景雄博士八十五華誕賀壽文集 》(2014);《與龍鳳共舞 : 李景雄神學作品選集》(2004);《情智美》(2003);《浪漫與神學》(1997)。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2003年06月8日 
神學教育──眾信徒的事 
聖靈降臨節、神學主日 
第23期 

孫中山先生曾說,「政治是眾人的事。」我們在教會的可以說,「神學教育是眾信徒的事」。
人人皆知,神學教育是為了培訓在教會事奉的專職人士──牧師、傳道人、宗教教育工作者、聖樂人才等。沒有夠水準的神學院,就沒有高水平的教牧人才。神學院設立三、四、五年不等的學位課程(神道學學士、宗教教育學士、神道學碩士、神學碩士、神學博士等),去裝備在教會事奉的人員,即是加強教會的職事,建立主內的肢體。

此外,神學院有校外課程、延伸課程等等,乃是為有心追求神學認知的平信徒而設。這是神學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眾多信徒對神學內容及教牧智能有進一步的認識等於增進教會的全面職事及見證。本會不少教友選修各神學院開設的校外課程或參加本會設備的平信徒神學課程(如「三神」) ,由神學院教員或本會牧者授課。這是應受勉勵的事!不一定要人人做全職教牧人員,平信徒在當前的職位,有了良好的神學根柢,可成為更得力的入世信徒。

是的,神學教育是關乎眾信徒的事──培訓教牧人員為教會服務,並且給信徒們有機會去充實自己,成為在工作崗位上或在家中及鄰舍的「祭司」(改教運動的理念:「信徒皆祭司」)。我有一個優質教會的意象:牧師及傳道人不斷在神學上求上進,眾信徒們愛好神學,終身學習!神學不一定是鑽牛角尖不著邊際的學術研究,而是關乎萬有之神在世上的作為的學問,並且是裝備信徒去服事神的智能。

但你可知道神學教育的經費龐大?辦神學教育不可倚靠政府的津貼,主要有賴教會及個別熱心人士支持。學費只是神學院收入的小部分(教會保送的神學生學費及生活費也是由教會支付的)。

本會的神學生大多數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其經費部分來自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另外有兩間神學院是本會認可的:香港信義宗神學院(本人在該校任教授)及中國神學研究院,此兩院校都有本會的神學生或畢業生就讀,經濟上得到本會象徵式的支持。其實三間神學院都是夠水準的,各有所長。

既然神學教育是眾信徒的事,眾信徒對神學教育在精神上及經濟上予以支持是理所當然的。再者,牧職人員們及眾信徒熱愛神學,這是對神學教育的基本支柱。

在此神學主日讓本會仝人都為神學院、神學教授、神學生代禱、奉獻、嘉勵。


2002年12月1日 
那日子近了 
聖餐主日 
第48期 

甚麼日子近了?
馬可福音十三章廿四至卅七節有三個圖像形容那日子。

第一圖像──日頭要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那時他們(萬族)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

第二圖像──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這樣,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成就,也該知道人子(亦譯上帝的國)近了,正在門口。

第三圖像──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你們要謹慎,儆醒祈禱……正如一個人離開本家,寄居外邦,把權柄交給僕人,分派各人當做的工,又吩咐看門的儆醒。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來。

這三個圖像的旨趣看來很不相同。第一圖像:審判世上的罪惡。第二圖像:成全人的善行。第三圖像:信眾對他們的託付要有交代。

可是三個情景之下都有同一主要人物為中心──人子。人子是誰?他是耶穌基督(「人子」是耶穌自己有時喜歡用的自謙稱號),即使罪惡受審判,人子從四方招集他的選民。接受人子的訓誨的世人達到某一個程度,天國就來臨了。雖然沒有人知道人子甚麼時候再來,但是受託付的人們要隨時準備有交代。

有一個聖經神學的觀念,叫做「終末的希望」(eschatological hope),那不是一般所謂開明的基督徒所熟識的,因為他們不習慣用「末世」的言語(保守派的人士常講末世論這一套,但祗是用悲觀的論調,而且不求甚解)。其實一種符合聖經神學的「終末的希望」不避忌終末的事,那要審判世人的罪,但給人類勉勵和希望。終末的日子是不可計算到的,卻有今代的迫切性,儆醒世人時刻要準備──準備悔罪,準備跟從基督,準備向他交代一切的託付。

「你們要謹慎,儆醒祈禱,因為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


2002年06月2日 
小香港˙大中國 
中國主日 
第22期 

一九九七年前的一段日子,有一類人(屬少數)重視香港的經濟繁榮、法治精神、言論自由,並且積極促進民主;在他們心目中,中國內地相比之下經濟落後,沒有法治精神可言,欠缺言論及其他自由,權力集中在少數統治階層手上。想中國進步,向香港學習可也。這班香港人曾被譏為犯了「大香港主義」病;言下之意,他們妄自稱大,不把中國看在眼內,不懂得愛國。
「大香港主義」似乎稍為誇大其詞吧。不錯,當日有一小撮香港人有點傲氣,或多或少看不起中國大陸,但極少極少有叛國的心態,而根本沒有顛覆一個諾大國家的能力。

時勢轉易,中華人民共和國轉眼成為一等大國。經濟發展奇速;加入世貿之後,一方面意味著中國已躋身經濟強國,另一方面中國有機會去學習國際貿易的遊戲規則。此外,有西北大發展、西南大發展等鴻圖偉略。如此看來,中國的經濟前途無可限量。

不過,當心!中國切忌掉入霸權主義的陷阱。現在輪到有「大中華主義」抬頭的危險了。

香港呢?近年來經濟低迷。一向每年加薪、每年資產增值的香港人突然面對栽員、減薪、負資產的威脅,甚至身受其害。一夜之間香港淪為沮喪、自卑、失去創業精神。

不少香港人甘願為中國的隨尾者;即使在經濟事業上也卸棄了主動力、進取心至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其他獨特之處,香港人自暴自棄,忘記一國之中本來容納兩制。什麼足以使香港成為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好一班達官貴人自己弄不清楚。經濟發展?看中國大陸馬首是瞻。推進民主?莫操之過急。法治精神?先看上頭的暗示(或誤讀了他們的臉色)。言論自由及其他公民權利?別這麼緊張。

今日,香港雖小,但毋庸自卑、自憐、自暴自棄;也莫須屈服於大中國之下。為何香港人不可以不卑不亢?   不卑,因為香港有其優點,都是值得保存的,可供別人參考。   不亢,因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中國強盛,也是香港的光榮;中國衰落,也是香港的恥辱。

本教會定每年六月第一主日為中國主日有何意義呢?。可記得「六四」嗎?它提醒我們什麼?一場為國家爭取民主、自由、廉政轟轟烈烈的運動以悲劇收場。香港人還可否記得,在「六四」前兩個星期四,每次有一百萬人上街遊行以和平方式示威同情一大群國內的愛國、青年同胞?當日香港享有這種自由,「六四」事件發生後同樣有自由上街公開哀悼受難者。

今日香港仍享有高度的自由,就趁紀念「六四」的前夕去警惕自己,小小的香港是有值得保存甚至可發揚的特點,藉此,可增進本港、本國的大眾利益。 從基督徒的觀點來看,更重要的是,上帝的公義,不容許弱小者無辜受害。

現在借用保羅向提摩太說的話(提前4:12-16)來共勉本港同道: 「不可叫人小看你【細小】,總要在……上都作【別人】的榜樣。……你不要忽視所得的恩賜。……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

故意留下空白,好讓各同道自己填上要向香港人說的話。以基督徒的身份來說,「你若將這些事提醒弟兄【姊妹】們,便是基督耶穌的好執事,在真道的話語和你向來所服從的善道上得了教育。」(提前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