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24年06月30日 
耶穌,觸動心靈的醫治 (曾美娟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六主日 
第26期 

盧雲(Henri J.M. Nouwen)其中一本著作《負傷的治療者,Wounded healer》,提到痛苦或受傷的經歷,使人感到厭煩、不想面對,直接影響情緒,如長期沒有正視問題,會令心靈受創。負傷治療者的經歷,讓我更明白,每人內裏都有傷痛處及想康復和自我治療的傾向;特別在我們成長過程,必定經歷大大小小事情,仍影響着我們,我們在受傷後也想得到醫治,你認同嗎?
今天馬可福音經課提到有關耶穌醫治兩位生命的故事,當中「經血不止的女人」被醫治及「葉魯女兒」復活事件,正反映無論是個人尋求或家人主動請求,都想在傷痛處得到恢復及自由。
兩者被醫治過程,讓我們看到主耶穌醫治關鍵,得着醫治不單是求助者的行動「俯伏在他腳前」(5:22)「我只摸到他的衣裳」(5:28),更重要在於他們對主耶穌的「信心」。因血漏女人及葉魯的行動本身已經有醫治的果效;然而,按耶穌所講,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你的疾病痊癒了。」(5:34)耶穌不理會他們所說的話,就對會堂主管說:「不要怕,只要信!」(5:36)耶穌看見的是「信心」。在耶穌眼中,他看重的醫治不單是身體得痊癒,更重要是心靈創傷能完全得醫治。另外,我們有否發現,被醫治者的生命改變為家人帶來極深遠影響,讓家庭不再一同受苦,這是主耶穌在整個醫治中的關懷,因為我們或別人的需要,主都知道及明白。
作為信徒,我們相信及經歷主耶穌拯救和醫治的力量,令我們驚歎及深刻,他在十字架上的拯救令我們感到羞愧。當我們回想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片段,最觸動你內心的是甚麼,令你願意回應主對你的愛?


2024年06月23日 
為福音真道打美好勝仗 (余煥群) 
聖靈降臨後第五主日 
第25期 

今天我們活在終末將臨,等待主再來的日子,如聖經一早預言,在世上必有突如其來的天然災害,如地震、民攻打民、國攻打國、政治經濟風暴等。我們每天的生活,也面對如風暴般的困難與挑戰。
信義宗神學院榮休教授戴浩輝牧師所引述的調查數字,本港教會由二0一四至二0二一年崇拜人數不斷下降,當中仍未反映近年的移民潮,他勉勵我們不能只關注教會四幅牆內的事,不要忘記走出社區,與整個社會,包括反對福音的群體建立關係,讓人看見基督徒的好行為。今天的三代經課也對我們有以下的勉勵。
認識上帝的大能(馬可福音四:35-41)
我們遇上人生的風暴,正好就是認識上帝、經歷他大能的好機會。我們更加要熱切祈禱,呼求主耶穌。主耶穌起來為我們斥責風浪,讓我們重新認識他是掌管萬有的主,他正和我們坐在同一條船,一同經歷風浪,與我們同行人生每一場風暴,幫助我們的信心成長。
表明自己是上帝的用人(哥林多後書六:3-6)
人生困苦正是幫助我們倚靠聖靈結出忍耐、恩慈、仁愛等屬靈果子,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大能彰顯在人的軟弱當中,讓人跨過艱難並且得勝有餘,就像保羅在腓立比被毀謗、剝去衣裳、被棍毆打後下在監裏,他和西拉半夜禱告讚美上帝,經歷地震神蹟,監門打開,獄警全家信主。(使徒行傳十六:20-34)
榮耀上帝的聖名(撒母耳記上十七:45-47)
少年大衛面對向與永生上帝罵戰的非利是人歌利亞深深不忿,便勇敢倚靠萬軍之耶和華,只用機弦甩石,便擊倒歌利亞,讓全地都知道耶和華掌管地上戰爭,讓以色人靠他的名得勝,使他的名在全地被尊崇。
教會在改革運動中也曾經歷風暴。當中的先驅馬丁路德說:「我們是基督徒,也有了福音,這是魔鬼和世人所不能容忍的,我們必須忍受貧窮與卑賤,使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工作得以成就。」也如他在《堅固保障歌》中說::「惡魔雖然環繞我身,向我儘量施侵凌;我不懼怕,因神有旨,真理使我必得勝。」這首詩歌是他反對當時腐敗的大公教會和獨裁的教皇,提倡禁止售賣靠行為得救謬誤的贖罪券,因而被追捕;他所身處的城市也被致命的黑死病威脅。他引用詩篇四十六篇,寫下這首詩歌,宣告主道必然得勝。
求主也幫助我們靠着聖靈的大能,努力遵行主道,把握機會傳福音,作見證。


2024年06月16日 
掃羅的兩宗罪 (翁玉文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四主日 
第24期 

掃羅是屬於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最小支派,便雅憫支派,上帝卻從這支派中揀選第一個以色列王。掃羅年輕有為、身材高大、英勇善戰。他帶領以色列人上下一心打敗亞捫人,成為百姓的大英雄,他們歡天喜地將掃羅擁戴為王,賦予所有的寄望。然而,這位大英雄是從那裏墜落呢?
他是從「迷信」中墜落。面對另一場與非利士人的戰事中,高下立見,非利士人有戰車三萬輛,騎兵六千,士兵像海邊的沙那樣多(撒上十三:5),反觀以色列人的兵力,只揀選了三千人,還要兵分兩路,除了等待「神蹟」,掃羅再沒有其他辦法,心急如焚之際,就擅自獻上燔祭。掃羅相信獻祭產生出來的「神力」,能夠打敗敵人,過於上帝透過特定的方式來拯救以色列民。因此,誰人獻祭都會產生這股「神力」,卻忽略了倚靠這位賜「神力」的上帝。這股迷信,延至撒母耳離世之後,掃羅拜訪交鬼的婦人,相信這位婦人可以給他指示,好像撒母耳一樣。
他從「謊言」中墜落。掃羅的「憐惜」——他留下高大英挺的亞瑪力王亞甲和上好美物;比對上帝的「殘忍」——要求滅盡亞瑪力所有的,無論男女、吃奶的以及牛羊;驟眼看來,掃羅是情有可原。因為愛惜而保留一些強壯的人和物,沒有甚麼不妥當。但問題來了,他後來編織美麗的謊言,欺騙自己和別人。他告訴撒母耳:「耶和華的命令我已遵守了」(撒上十五:13下),真的嗎?其次,是將保留亞瑪力王與牛羊的責任,推卸在百姓身上「百姓卻從掠物中取了牛羊……」,自己卻全身而退,更以「獻給上帝」包裝成美麗的藉口,三番四次在撒母耳面前掩飾自己的罪惡。
後來撒母耳發出嚴厲的宣告:「……因為你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以色列的王。」(撒上十五:26)一個把自己旨意放在上帝命令之上的王,已經沒有資格替上帝管治他的百姓。「厭棄」是有「藐視」的意思,也涉及關係。掃羅「厭棄/藐視」上帝的命令,就等於斷絕與上帝的關係,他被立為王的根據也隨之而喪失了。
我們是在迷信上帝,抑或在倚靠上帝呢?我們常在所犯的事情上為自己編織美麗的謊言,抑或勇敢地承認「我做錯了」呢?上帝正等待一個「憂傷痛悔的靈」!


2024年06月9日 
他不說還是你不聽? (林崇智牧師) 
神學主日 
第23期 

「在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異象」(撒上三:1),這是一段令我十分忐忑,常在腦海揮之不去的經文。「那些日子」是甚麼日子?噢!是以利任祭司的日子,是人遠離上帝、偏行己路,甚至祭司所獻的祭都不蒙上帝喜悅的時代。為何「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他不是那位我們所信,不斷藉着話語來啟示自己的上帝嗎?上帝真的對人那麼吝嗇,不發出呼召嗎?不!問題不是上帝沉默不語,而是因為人「的心麻木,耳朵發沉,眼睛閉着」(太十三:15),是人「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太十五:8)。既然人不願渴求聆聽並歸向上帝的話語,那麼人便再聽不到耶和華的聲音了。
然而感謝上帝的愛,他沒有因為人的背棄遠離,便將我們撇在黑暗中。在這個極度需要生命和真理,卻忽視上帝的時刻,他特意呼召一個在聖殿中服侍、懷着孩子般單純的心、在信仰上十分幼嫩,且需要上帝三番四次呼召才懂得回應的少年撒母耳。上帝真的沒有我們便不能成就他拯救世界的計劃嗎?不!有一首詩歌說:「本來你可以從天上,差遣天使來傳這信息,但因為你無限的愛,使人有傳福音的光榮。」(「我的託付」《青年聖歌Ⅱ》179首)上帝樂意邀請我們與他同工,參與他拯救世界的計劃。你願意成為上帝福音的夥伴,得着連天使也得不着的光榮嗎?
當撒母耳回應呼召後,他的屬靈生命不斷成長,聖經記載:「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撒母耳的話傳遍了全以色列。」(撒上三:19及四:1)我們深信當你回應上帝的呼召,上帝的祝福一定會伴隨着你。我們今天活在一個充滿諸多嚴峻挑戰的時代,加倍需要上帝話語來餵養生命、分辨是非和指引生命。你願意為上帝、為教會、為你所處的時代,付出更多的愛和委身嗎?當你渴慕、願意聆聽和信服上帝的呼召時,上帝的呼召便會按他的心意臨到,你將會知道他託付你的任務和崗位(尤其是全職牧養的職事)。當你深感不配並努力裝備自己,容讓主使用你成就愛主愛人的大事時,你的人生將會變得不一樣。
今日教會殷切地需要有生命力、具恩賜才幹的弟兄姊妹回應委身上主的呼召,也請你放膽尋求那特別獻身牧職的呼召,上帝為他國度的緣故,就像他在撒母耳的時代般,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呼召你。我向上主祈求你能憑信心和勇氣,作出「我在這裏,請差遣我」的回應。任何人對上帝的呼召作出「YES」的回應時,這呼召必定改寫你的一生,你會活出一段十分精彩、超過你所求所想的人生!


2024年06月2日 
北上消費以外 (李國強牧師) 
中國主日 
第22期 

我們對中國現況的認識,港人熱衷北上消費,新聞網絡媒體報導,並相關書籍及學者研究,給予我們當中的各種說明和認知,構成我們今天對中國的理解與認識。就這些認識,產生對這中華大地,各自不同的解讀與印象,或許期盼它仍有待改善的空間,亦不乏有人欣賞它進步之處,那在於彼此站在不同位置,陳述當中不同的事物而已。不論如何,單從個人層面去理解中國這國土,總有其不足及限制的地方,假若就其片面全盤接受或否定,在廣傳福音的前提下,定必若有所失,或許從今天的經課,幫助信徒回應上帝的心意,來面對我們的祖國。
從舊約經課撒母耳記上,耶和華親自向撒母耳呼喚,起初撒母耳直覺認為,是祭司以利在呼叫他,但經過幾次的呼喚,撒母耳最後按以利的指示,首次懂得回應耶和華的聲音:「請說,僕人敬聽!」。今日或許我們是祭司以利,幫助仍未聽聞福音的朋友,回應上帝發出的邀請。也許跟撒母耳一樣,知道上帝親自向我們發出呼喚,在疫情期間,彷彿上帝對國內的言語稀少,不常有異象,再一次向我們發出邀請,按他的心意來回應中國對福音的需要。
第二段經課,福音書主耶穌在安息日摘起麥穗,又在安息日醫治患有萎縮症的人,卻遭受法利賽人及百姓,控告他觸犯了他們的誡命,但主耶穌的回應卻是:「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合法的呢?」。當時百姓受到律法所禁止,因而失去對人提供適時的幫助,亦道出一個重要的真理,在上帝眼中,人的生命總比一切都重要,我們有否被無形的「律法」所規限,甚或單從消費享樂,因而忽略國內群體對福音的渴求,主動向他們見證福音?
最後一段經課來自哥林多後書,保羅分享自己的生命,常為耶穌被置於死地,或許再一次提醒我們,見證基督遇上困難是常態,好叫我們所倚靠的,非自己有多少能力與智慧,乃是靠從上帝而來的幫助:「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為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或許今天在見證福音的工作上,並非害怕面對困難,而是缺乏倚靠上帝的能力,主動尋問他的心意,來從事福音的工作,願意在這大江南北的土地上,也屬於上帝的國土中,一同去見證主耶穌。


2024年05月26日 
持續作工的上帝 (黃苑翹宣教師) 
聖三一主日 
第21期 

今主日是聖三一主日,我們進入教會年曆的下半年;上半年是關乎基督的生平與工作(將臨期、聖誕期、顯現期、預苦期、復活期),而從今主日到教會年曆最後一個主日(基督君王主日)之間整個部分是聖靈降臨期,關乎上帝的子民在聖靈裏對上帝的回應。從知道基督的救贖工作,到領受聖靈在生命中的工作,我們有否體會三一上帝與我的關係?
「三位一體」的教義是基督教的基要,這概念若以人的理性與邏輯,似乎無法完全理解,我們會以「奧秘」去形容。但這不是指我們不需要理解,而是我們必須承認上帝不被困在我們有限的認知與理性所建構的框架中,我們窮一生要把自己謙卑與降服下來,在持續的學習與經驗中,更豐富地認識上帝更多更深。
今主日的福音經課中有我們很熟悉的經文「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聖父在創造中作為愛的源頭,差聖子來到世上;聖子道成肉身在我們當中,身體力行地展現上帝的愛,成就的救贖;在耶穌升天後聖靈持續在人心工作,上主日我們讀過使徒行傳記載的五旬節事件,那是很清楚的見證,「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羅八14),聖靈引導我們的信心,使我們領受救恩。
一首詩歌「Way Maker*(開路者)」歌詞表達上帝在我們當中的工作,其中一段是這樣的「Even when I don’t see it, You’re working.(就算我看不見,你仍在作工)Even when I don’t feel it, You’re working. (就算我感覺不到,你仍在作工)You never stop, You never stop working(你永不停止作工)」。我們能信,不是因為看見或感受,是聖靈的工作;不停止作工的上帝,深切地渴望人能領受他的救恩,上帝以三一的形態積極地介入、參與在我們生命中。
進入下半年的聖靈降臨期,節期的顏色是綠色,象徵着生命的成長。牧者帶領我們領受上帝賜福時常用保羅所用的禱詞「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願我們不住經歷與發現上帝的工作,亦積極活潑地回應他、為他作工。

*By Osinachi Okoro, Copyright Integrity Music o/b/o Integrity Music Europe


2024年05月19日 
「聖靈在我們當中」 (何慧儀牧師) 
衞期理主日與總議會主日 
第20期 

今主日經課讀使徒行傳第二章,當中記載門徒在五旬節那日被聖靈充滿,生命經歷更新改變,滿有勇氣、信心與能力,站在眾人面前見證耶穌就是復活的基督。那一天,門徒添了三千人。聖靈降臨日在教會年曆中有重要位置,標誌着福音的傳揚,並教會的誕生;接着的主日便進入聖靈降臨期(或常年期),此期間強調聖靈在信徒生命和信仰成長中的重要性。
聖靈帶來整個生命的改變。本宗會祖,衞斯理約翰,十分看重聖靈的工作,認為聖靈帶來稱義與成聖的果子。他相信聖靈澆灌在信徒中間,目的要使信徒確信自己已從罪中得到赦免。而聖靈大能的工作,亦能為信徒帶來內在生命和外在生活(整個生命)的改變,成為聖潔、正直、善良、愛上帝和愛鄰舍的基督跟隨者。
聖靈引導我們進入真理。耶穌說:「真理的靈來的時候,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真理。因為他不是憑着自己說的,而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且要把將要來的事向你們傳達。」(約翰福音十六:13)聖靈不單讓我們在思維層面明白上帝的真理,也引領我們在生活中體會主話語的確實。
聖靈促使彼此聯合。五旬節那天門徒被聖靈充滿,並按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與那些用不同鄉談、來自不同地區的猶太人聯合在一起,一同講論上帝的大作為。聖靈的充滿能夠聯合信主的群體,跨越各樣的差異和限制,彼此配搭,成為合一的屬靈群體,一同見證復活的基督,活出使命。


2024年05月12日 
為家庭禱告,與家人一起禱告 (任遠輝牧師)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19期 

今天是基督化家庭主日,家庭的重要無可置疑,問題是今天我們的思想與行為往往是分割,我們可以覺得家庭很重要,卻沒有怎樣給予時間,亦沒有用甚麼方法或形式去面對家庭的問題,充其量只是各自表述。
到底家庭有多重要呢?在筆者探究自己的成長過程以及最近聽到一種講法——「母愛是世上最近似上帝的愛」。當然家庭當中,不單止包含母愛,還有很多其他的元素,可見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上帝所創造,讓人來到這個世界時被歡迎、建立自己價值的地方,奈何今天我們這個世界實在太過扭曲,甚至說嚴重一點,教會可能都是幫兇,讓人錯失這個影響一生的時間?
今天的經課,約翰福音17章是耶穌與門徒分離的禱告,由約翰福音14章至17章,在四章經文中,我看見有三件耶穌為門徒祈求的事情,對家庭都是很好的提醒。
第一、耶穌說他為他們祈求(9節)。禱告肯定是我們信仰中十分重要的,相信不少信徒的家庭或許有一起禱告的習慣,但相信仍有很多信徒家庭縱然有上教會卻沒有一起禱告的習慣,這是十分可惜的。我們能否好好坐下來,商討一家人一起禱告,甚至家庭崇拜的時間呢?
第二、耶穌為門徒祈禱,求主保守他們(11節)。今天我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呢?這個世界有甚麼叫我們遠離上帝?按我所想,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這些可能都不是最核心的問題,最核心的是我們的世界流向膚淺化。我們的家庭是否認真看待和保守我們的信仰以及與上帝的關係呢?
第三、耶穌為門徒祈禱,求真理使他們成聖(17節)。真理是甚麼呢?這個世界嚴重的缺乏真理,當然我們所說的真理就是聖經,上帝的道。鑽研上帝的道不單是我們不斷地查經,更包括讓上帝的道進入我們內心,改變我們的生命,並且叫我們活出上帝的道。我們的家庭是否有看重上帝的道,甚或以上帝的道來互相提醒呢?
最後,我們不要忘記,這個耶穌即將與門徒分離的禱告,也許發生在今天的家庭中,無論是今天的移民潮,或是生死的離別,都是無可避免。我們有否珍惜離別前的時間,好好去愛家人,無論他們是否信主,珍惜與家人分享信仰呢?求主幫助和保守我們。


2024年05月5日 
在主愛中彼此醫治及相愛 (劉偉豪會吏) 
復活期第六主日 
第18期 

盧雲神父在《負傷的治療者》一書中,他提倡:「用我們自己的傷口去服事別人,羞恥的源頭就變為了醫治的源頭,我們就成了負傷的治療者」。究竟甚麼是醫治心靈軟弱者的源頭?當盧雲在書中描繪後現代人,正困厄於沒有傳統價值、沒有唯一真理,並且只高舉個人價值及各按所需時,現代人正產生了內向感、無父感及倉惶失措感,甚至,更活在個人主義的境況中。盧雲在書中,引用一位神學生在醫院探訪面對一位絕望病人作例子。當他自以為可藉着輔導方法作關懷,但卻錯失真正關懷病人所需的時機,第二天那病人在手術室離世了。筆者反思,當我們活在陌生政治處境,世界戰雲密布,心靈失去重心時,這又如何能醫治心靈軟弱的人呢?
今主日的三代經課,筆者認為可幫助我們反思如何關懷心靈軟弱的人,包括自己在內,因為我們都是負傷的治療者:
在使徒行傳10章44-48節,提到聖靈的工作,乃是衝破界限,並降臨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當我們要關懷心靈軟弱的人,首先,我們求聖靈打破一切障礙,從而讓我們謙卑地彼此同行,尋求聆聽基督真道的臨在。
而約翰福音15章9-17節,提醒我們,因着耶穌基督愛我們,是為我們捨己的朋友時,因而我們要彼此相愛,多結果子。當心靈軟弱的人,並非單一需要科學性的心靈輔導,而是需要常在基督的救恩。
最後,約翰壹書5章1-6節,提到當我們遵行上帝的命令,就是愛上帝了,並且更有信心能夠勝過世界的挑戰。筆者相信,我們在多變世界的陰霾下,導致我們都成為心靈的負傷者,因此,我們要有信心倚靠上帝,從而勝過世界困擾,心靈得到醫治。
總括來說,當我們要作負傷的治療者,當中醫治的源頭,就是聖靈的進入,打破不同界限,更學習基督捨己的精神,並對聖父的信心,因他勝過世界一切壓迫挑戰。願主幫助我們,敏銳關心身邊心靈軟弱的人,彼此在基督裏作負傷的治療者。


2024年04月28日 
在主內切實相愛 (吳進逢會吏) 
復活期第五主日 
第17期 

為甚麼有些基督徒總讓人看不出他是基督徒呢?這或許跟我們生活態度和行事為人有關係罷!在約翰書信中豐富的教導都圍繞着早期教會面對的難題,包括偏離的教導,人以為掌握真理而自高自大,口是而心非,言行不一等,這造成許多信徒在教導,感受和生活的情況之間出現嚴重脫節的地方。約翰極力提出基督群體最大的分別本是對愛的理解、體驗和表達。
約翰認為真正的愛極其接近上帝的本質——「上帝就是愛」(約壹4:8)。這是每一個屬上帝的人擁有的特質,也是我們可以愛的基礎。約翰需要我們先認清自己的光景,今天我們屬於上帝嗎?屬上帝的人必然心裏有上帝,不會任意妄為。若我們屬於上帝,無論我們到哪裏,在哪一個時刻都是屬於上帝。成功的時候屬於上帝、失敗的時候仍然屬於上帝、榮耀的時候屬於上帝、即使羞辱的時候仍然是屬於上帝。因着我們屬誰,就生出那個樣式的生活。
我們不可能將自己沒有的東西送給別人,也不可能將從來沒經歷過,甚至自己不相信的事情向人表達,否則就是說謊。故此,約翰肯定我們可以愛,不單由於屬於上帝,更是因為我們體驗過上帝的愛。因為上帝的說話不是只用來背誦,而是用來經歷。這愛藉着基督向我們展現。我們也曾在教會裏,弟兄姊妹中間感受過愛,無論是跌倒時感受溫暖的援手,成功時彼此同歡呼,甚至傷心時的默默陪伴,這正如約翰說:「……這是我們所看見並且作見證的。」(約壹4:14)我們也因此可以將曾感受的愛表達出來。
對於愛的表達,約翰沒有局限於外在表達,反而認為愛是從自身開始發生轉變。人總是喜歡看別人的短處、弱點,所以不能愛人。我們若要愛人就得改變。當我們在上帝的愛中,我們不單被接納,更將我們內裏的懼怕驅除。勇敢向別人表達愛並且接納別人的不足。有人說我們往往只愛遠方的人,而忽略近處的人。愈遠的人愈容易愛,我們可以為非洲、南美洲、澳洲,歐洲的人迫切禱告,甚至流淚的禱告,但卻不知道怎樣愛自己身邊的弟兄姊妹。我們渴望認識身邊一起崇拜的弟兄姊妹嗎?關心身邊的弟兄姊妹今天的需要嗎?
但願我們的愛不只是認識知道,或是掛在口邊或是停在心裏,而是具體表現在生活中。使我們既愛我們看得見的弟兄,也愛那看不見的上帝。


2024年04月21日 
基督徒——我最喜歡的名字 (文向恩會吏) 
復活期第四主日 
第16期 

今天選讀的經文是使徒行傳4:5-12的記載,當官長、文士、亞那大祭司、該亞法、約翰、亞歷山大,和大祭司的親族審問門徒說:「你們憑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彼得被聖靈充滿後這樣回應:「我們是奉那位釘在十字架上、上帝使他從死人中復活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這位殘障的人得痊癒。不但如此,除了耶穌基督的名,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讓我們靠着得救。」由此我們得知,「名字」蘊含着身分、能力和權柄。
「基督徒」這個名稱最初在敘利亞的安提阿被使用(使徒行傳11:26),這名字不是門徒自取的,乃是當時不信耶穌的人看見門徒的各種信仰行動而給他們起的綽號、花名。簡單來說,他們是追隨耶穌基督的狂熱者,現今的俗語稱為「耶絲」(耶穌的粉絲)。其中一個典型例子記載在使徒行傳26章,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申辯,名義上他是為自己辯護,但實際上保羅是在講述自己曾經如何逼害信耶穌的人,在中途遇見大光,然後被上主光照和開啟生命的歷程。在他的辯詞中,他極力宣揚耶穌基督已經從死人中復活,這個真相就像一團猛烈的火焰,燃燒着門徒群體的生命,而這團火現在正蔓延向猶太人和外邦人。
保羅這樣申辯時,當時聽保羅見證的其中一位官員非斯都大聲說:「保羅,你瘋了!你的學問太大,反而使你瘋了!」保羅的狂熱程度讓人覺得他瘋狂,而亞基帕王則對保羅說:「你以為稍微勸說一下就能讓我成為基督徒嗎?」可見,這些聆聽保羅見證的人似乎都被震懾了,有一股力量正在驅使他們相信和跟隨耶穌。
今天經課的第二段經文是約翰一書3:23-24,當我們遵照上帝的命令,信他兒子耶穌基督的名,並且按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聖靈就會開啟我們的生命,讓我們體驗到我們住在上帝裏面,上帝也住在我們裏面的滿足和喜樂。因此,見證耶穌、宣揚上主的救贖在基督徒群體中成為一件自然而真誠的事情。
生活在現今世代,「基督徒」這個名字在世人眼中似乎只是泛指眾多宗教中的一種宗教信仰,並列於佛教徒、道教徒等。但無論別人如何看待我們,都不能改變我們是誰的本質。
基督的教會,我們是基督徒!這名字最大的價值在於世人能從我們的生活和行動中把我們辨認出來:我們是奉耶穌基督的名行事的群體,是追隨耶穌基督的狂熱者,是以彼此相愛的群體生活來承載這個世代的基督身體,是蘊含着能夠驅使他人相信和跟隨耶穌的權柄與力量的見證人,阿們!


2024年04月14日 
「我們與罪惡的距離」 (潘錫麒宣教師) 
復活期第三主日 
第15期 

從一齣電影說起
《特權樂園》講述奧斯威辛集中營指揮官赫斯的故事,他和太太希穎及五個兒女就住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隔鄰的大屋,兩者只不過一牆之隔,但命運卻截然不同。猶太人每天過着人間煉獄的生活,而牆的另一邊,赫斯和他的家人則每天享受人間樂園,盡是美好愉快的時光。
整套電影呈現赫斯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受下屬愛戴的好軍官,但他是否一個真正的好人?身為集中營的指揮官,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屠殺猶太人。天使與惡魔,善與惡,都集於一身,一個人能夠行善,同時亦有能力做出窮凶極惡的事情。
從天父的慈愛說起
「父賜給我們的是何等的慈愛,讓我們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約一3:1),世界以惡來俘虜人,以恨置人於死地,使人活在惶恐、死亡的威脅中,但天父卻以超凡無盡、難以測度的愛將人抱擁和愛顧,讓世界充滿愛,這種愛是對世上每一個人,這種愛深如父親和兒女般親密,這種愛是堅定不移的。天父寧願用愛來對待罪人,以愛挽回每一個罪人。
從基督的顯現說起
當世間處處佈滿罪惡,人間樂園再沒有立足之地,世界彷彿不再適合人居住。假如要人不再受罪惡折磨,不再活在害怕邪惡的恐懼中,唯一的方法就是使人脫離罪惡和魔鬼的權勢。「基督曾顯現是要除掉罪」(約一3:5),基督除掉世人的罪,使人有指望潔淨自己,不受罪惡束縛。所以哪裏有罪惡,哪裏就需要基督;哪裏有罪惡,哪裏就需要基督在十架上的救贖。
從我們的身分說起
當我們得着上帝兒女的名分,我們便有能力去愛,不單愛我們所愛的人,還愛你恨惡的人。當我們住在基督裏面,不單可以不犯罪,還可以積極「行義」(約一3:7),凡事遵守律法而行,無論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社會中,努力彰顯基督的義,讓世人從我們身上,認識基督。那麼人與人不再被罪惡分隔,彼此共同活在樂園裏。


2024年04月7日 
「以愛為先—彼此牧養、深入相交」 (杜敏玲牧師) 
復活期第二主日 
第14期 

「彼此牧養、深入相交」會是你對團契小組、基督徒群體的期望嗎?在你參加的團契或小組中,又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呢?本會第二季的主題「以愛為先—彼此牧養、深入相交」正提醒我們,「愛」需要行動,對鄰舍如是,對教會內的弟兄姊妹更應如此,而「彼此牧養、深入相交」正是愛弟兄姊妹具體的表現。
相信不少團契小組的團歌或團訓總離不開「愛」,希望團契的弟兄姊妹能經歷主愛,也學習愛主愛人。但我們是如何實踐的呢?我們應該也會把握見面的時間來彼此問候,但當有弟兄姊妹沒在教會出現,甚至離開教會時,有沒有人主動聯絡他們呢?當社會經濟低迷,教會出現赤字的時候,我們是否仍能幫助貧窮人,或支持教會撥款支持濟貧工作?當有新洗禮的弟兄姊妹加入教會而令我們感到歡喜快樂的時候,我們又是否願意持續的與他們同行,實踐洗禮禮序中要幫助他們成長的承諾呢?當有人因各種原因,不能自由的來到教會聚會時,我們又有否主動的去到他們當中呢?「愛」的挑戰很大,我們很忙,連與人見面、聯絡的時間都不多,有時又怕失望、怕蝕底、怕被傷害,「彼此牧養,深入相交」談何容易!
會祖衞斯理約翰在他的書信中曾提到,「愛」是一切誡命的目的,也是整個基督教的教規。這愛不只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實在的關係,會表現在對上帝的敬拜和對人的關顧當中,例如愛失喪的人,就是要把基督傳給他們;愛貧窮人就是要為孤兒寡婦預備房子,提供醫療、食物、衣物、教育;愛初信者就是要建立他們成為門徒;愛流散者,就是要去到他們那裏,為他們舉行聖餐。對會祖來說,我們應該持守「愛」,不論用甚麼方法,總要以此為滿足。
這季的主題經文約翰福音十三章34–35節中提醒我們:「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門徒能彼此相愛,這是主耶穌向天父的祈求。主耶穌對天父的愛,對世人的愛,成了我們能夠愛的力量和榜樣。願意我們更深經歷主的愛,並願意效法主,把愛化作行動,讓主的愛透過人流到弟兄姊妹、再流到不同的人當中。


2024年03月31日 
我已經看見了主! (趙秀娟牧師) 
復活主日 
第13期 

約翰福音對耶穌復活的清晨有獨特的記載,其中抹大拉的馬利亞的描述尤其細緻,她看見很多東西,卻遲遲才看見復活了的主。為甚麼呢?
今日福音經課重複出現的字是「看見」。約翰福音二十章第一節提到馬利亞來到耶穌的墳墓,看見石頭已從墳墓挪開了。如果你是馬利亞會怎樣?會走入墳墓看看?但她沒有看清楚便已經下了定論,跑去找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告訴他們有人把耶穌的身體移走,她似乎覺得是盜墓者偷了耶穌的身體。可能當時馬利亞一心只是想着耶穌的身體。對猶太人來說,一個人死後得到應有的埋葬是重要的。耶穌死的那一天要預備安息日,他的安葬已經要急趕進行,可能有些地方都做得不完善,難得等到安息日過去,馬利亞可能很想到耶穌墳前,除了懷緬他,可能也想看看可為耶穌的安葬做點事,怎料連耶穌的身體都沒有了!馬利亞真的很傷心,她站在墳墓外面哭。這個字「哭」特別是指舉喪的哭號,曾經在拉撒路復活故事中出現過,可想而知她仍然在耶穌死亡的傷痛之中。
馬利亞待兩個門徒離開墳墓後才往墳墓裏看,她看見甚麼?她看見兩個天使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着。天使沒有立刻告訴她耶穌復活的事,反而問她為何在哭。天使的提問似乎不是真的想問馬利亞哭的原因,而是要說耶穌已經復活了,你為何要哭得像他仍然死了一般?馬利亞心裏仍是想着死了的耶穌,想着耶穌的身體,所以她答耶穌的身體不見了。馬利亞的固有思想,令她就算耶穌站在她面前她都不知道,看不見,就算跟她說話也認不出耶穌,還以為他是看守墓園的人。
近年世界及香港社會環境急速變化,戰爭、權力鬥爭不斷,似乎看不見有甚麼改變和出路,我們會否像馬利亞限制了耶穌只在某些形式出現?耶穌已經復活,他的能力和做事方式遠超過我們的智慧!求主不斷更新我們,像他昔日呼喚馬利亞一樣喚醒我們,看見他復活的大能,他仍與我們同在,我們也能同聲說「我已經看見了主」。


2024年03月24日 
謙卑捨己,與主同走光榮的苦路! (張苑心牧師) 
棕樹主日 
第12期 

每年逢到棕樹主日,很多堂會會模仿聖經記載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情景,在崇拜開始之時,會眾舉着棕樹枝,唱着「和撒那」(原文的意思是「拯救我們」),這裏主要表示一種呼喊的稱讚,就是迎接耶穌光榮的進入聖城。馬可福音十一章9至10節:「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這群人揮動棕樹枝是表達他們對民族之熱忱,呼喊的是期望那位救主成為他們的民族英雄,他們前呼後擁歡迎彌賽亞,卻不明白彌賽亞的意思,或許他們可能是轉眼間要求釋放巴拉巴釘死耶穌的同一批群眾。在馬可而言,耶穌並非新一代的民族領袖,而是他將要建立新的「大衛之國度」,事實耶穌所成全的是成為全地之救主。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路程,並非當時人所期望光榮之民族復興,而是非你我能想像到受盡屈辱之苦路。今日舊約及書信經課,同是「僕人之歌」,所記載的是僕人因着對上帝順服而帶來之受苦經歷,雖然是受苦,但上帝最終必稱他為義,與主一同座席。棕樹主日後開始是「神聖的一週」,我們在這禮拜個人默想或聚會中,重述主耶穌為我們釘身受死的歷程,回想主耶穌為我們的犧牲,提醒我們得着那份不配的救恩,同時也再思跟隨主學習謙卑捨己。
記得有一次教會聚餐,因有些食物跌落在地上,需要用掃把清理,我在自然反應之下,就取掃把清理,但很快就有人阻止,說:「牧師,你唔好做呢啲嘢呀!」本身覺得問題不大的我,也很快被人搶走了掃把。雖是一件小事,但反映到有時候我們很自然將一些教會的服事分類,本身分類並沒有問題,但漸漸不只是類別不同而是有階級的分別而有顧慮。願我們能先看到服事的迫切性,無須有太多考慮而先想想自己可作的回應。
從今主日書信之經課腓立比書二章5至11節的內容,所形容耶穌基督在最至高之處,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樣式,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反差,為的是愛世人,為人犧牲性命。提醒我們今日建立教會,因着不同的恩賜,我們承擔不同的崗位,在互為肢體的群體,提醒我們各按其職的服事,同樣地也需要學像耶穌基督的謙卑,回應上主,願意放下自己。
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受到榮譽的歡迎,但背後卻是捨己的犧牲,只求回應上帝的吩咐。當我們立志回應跟隨主,在今日動盪轉變的世代中,願我們也準備好跟隨主耶穌走這光榮的苦路。


2024年03月17日 
行在愛中.順服捨己 (張智傑宣教師) 
大齋期第五主日 
第11期 

「斷捨離」已成為都市人近年掛在口邊的詞彙,在世積存之物繁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捨棄多餘的物件,不單是土地問題,更多是人生問題。有人認為要成功地「斷捨離」,其秘訣不是甚麼物件該丟,而是甚麼物件該留。與「捨己」的意念正好相反,「捨己」是為着更高目的而放下自己的利益或需求,所以不是甚麼物件該留,而是甚麼物件該丟。兩種捨棄都困難重重,或許不是不願丟棄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是要明白甚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才是能夠捨己的關鍵!
今天的經課,選自約翰福音十二章20-33節,講述有心追求真理的希臘人求見耶穌,期盼從耶穌口中得知更多。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性命的,就喪失性命;那恨惡自己在這世上的性命的,要保全性命到永生。」顛覆當時人們對死亡的想像。人要先經歷死亡,才能得到生命。耶穌並不打算以武力征服,而是藉着犧牲捨己,背起十架成就救恩,背後的動力源於對人的愛。你知道他愛你嗎?你感受到他對你的愛有多深嗎?當體會到主連性命都為我們捨棄,愛我們到底時,就容易愛他所愛的人。愛是捨己的關鍵。
或許我們都知道人會死是必然的,但人的慣性又會以為自己能掌控生命。一方面認識一切生活所需都是白白得來,另一方面卻又會慢慢的囤積,使自己安心。雖然三年的疫情已經過去,但當日情景仍然歷歷在目,理應明白生命無常。奈何生活在同一時空裏,卻又有人為一己私慾大動干戈,造成生靈塗炭。認識自己的有限,是「捨己」的另一個重要關鍵。若我們知道人的年日有限,人是會死的,就不會只顧巧取豪奪,反而甘願分享。人並不會因為擁有越多越安全,越快樂。相反,越多越怕失去,越覺孤單空虛。因此,捨己的另一個關鍵是認識人的有限。
「斷捨離」和「捨己」都是要捨棄多餘的物件,要處理的並不單純是物質物慾,更多的是如何填滿心靈黑洞。耶穌基督孑然一身的來到世上,捨己愛人,求主讓我們領略他的愛,結出許多的子粒來!


2024年03月10日 
仰望十架.經歷深恩 (馮冠東宣教師) 
大齋期第四主日 
第10期 

舉起與仰望
在今天的三代經課舊約經文中,在曠野的以色列人心中煩躁,且向上帝和摩西發怨言,結果上帝派火蛇進入他們當中,咬死了他們許多人。但百姓到摩西那裏向上帝請求寬恕和悔罪,於是上帝吩咐摩西做一條火蛇,掛在杆子上,讓被咬的人望向這條銅蛇,便得着醫治。因着自己的罪,以色列人只可以低着頭不能面向上帝,摩西做的銅蛇是掛在杆子上的,以色列人要從自己的罪中把頭抬起來,仰望那銅蛇,才能從罪惡與死亡中得着拯救!
十架與拯救
在約翰福音的經文中,說明被掛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就如當日在曠野被舉起的銅蛇一般,有醫治、救贖的之功︰耶穌與尼哥德慕論重生時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耶穌基督深深明白自己的使命,是成為全人類的拯救,從絕望的罪世人間中,帶來永遠的醫治及盼望。縱然面對苦難的十字架、門徒的背叛、身體的痛楚與上帝分離的無助,但他也要成就上帝給他的使命,為人類成就萬世的救贖。
在大齋期第四主日中,讓我們思考自己的生命,我們在生命的曠野中有沒有如當年的以色列人一樣,在面對生命中的困難時對上帝抱怨?在今天,誰人會被高舉起來?使我們還可以舉頭仰望、得着拯救?
今天的盼望
讓我們看看今天我們處身的世代,戰爭的陰影籠罩着我們,以巴衝突、烏俄戰爭、東南亞國際形勢越趨緊張、台海危機、北韓威脅等等,在我們身處的社會中,面對政治的不明朗,經濟下滑,移民潮加劇,人心都看不到希望!我們還有盼望嗎?還有銅蛇為我們被舉起嗎?感謝上帝,在那古舊的十架上,我們看見盼望!因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獻上自己的生命,我們看見了生機,以至我們能面對這個困難又複雜的世界,正如以盼望神學聞名於世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所說:「盼望始於應許」!求主憐憫,讓我們在這困難的世代,舉頭仰望十字架上的基督,堅定懷着盼望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日。
最後,讓我們記得使徒彼得在他的書信上對教會的提醒及勸勉︰
「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得了醫治。」(彼前2:24)


2024年03月3日 
謹守誡命.臻於至善 (張彩鳳宣教師) 
大齋期第三主日 
第9期 

警方不時展開大型執法行動,票控亂過馬路或干犯嚴重交通違例事項的行人,依筆者所見,有執法人員在場時,行人會比較「自律」地等待綠燈才過馬路或正確使用行人過路處,但執法行動過後,行人又故態復萌,不按照交通燈號的指示橫過馬路。對一些人來說,交通燈限制了他們的自由,但它們設立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人的安全,若每位道路使用者都按照指示遵守,作為約束和規範,便能減少生命和財產的傷害。
同樣,在以色列民需要上帝的誡命來管治(出埃及記二十章1-17節),上帝先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家拯救出來,他們得救後非任意妄為,後來在西奈山頒佈十誡,讓他們在生活上有明確的規範和準則,希望信靠他的人都能過着聖潔的生活,反映上帝的特質。若沒有誡命的規範,人便容易放縱,為所欲為。試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行事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或意願,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甚麼模樣?因此,上帝頒佈誡命不是為了轄制人,使人失去自由,乃是保護人生活在上帝真理中的自由,因為這些誡命是要讓人能享受上帝的恩典。
這十條誡命可被歸納為愛上帝和愛人的兩大總綱,前四誡論到人與上帝的關係,後六誡論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遵守誡命不僅是對上帝的順從,也體現了對他人的愛和尊重,這也是基督教倫理的核心。愛上帝是遵行一切誡命的基礎,有了愛上帝的心,讓上帝居首位,我們才能放下自我,把別人的需要看為優先,以上帝愛我們的方式去愛別人,從而實踐關愛別人的教導,使整個群體活在既豐盛又滿足的關係之中。
在現今崇尚個人主義的時代,人們重視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追求個人的目標和意願之實現,這種意識不知不覺也被帶進教會當中。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是否與遵從上帝的誡命背道而馳,使我們遺忘了十誡對我們的要求,甚至覺得這些誡命使我們失去自由?讓我們藉此重新思考十誡的意義,祈求上帝幫助我們順從他的誡命,以十誡作為生活的指標,使我們活得更自由、更豐盛、更美善。


2024年02月25日 
謙卑與服事 (盧偉旗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8期 

今天我們讀到馬可福音十章42至52節經文,這對於「社會關懷」這課題有何反思和教導:
1. 「領導與服務」——耶穌重新定義了領導的概念。他向門徒說明,真正的領導不是通過統治和權力,而是通過服務和關心社會中軟弱和需要幫助的人。這種領導方式需要謙卑和為他人服務的心態。
2. 「顛覆傳統觀念」——耶穌的教導顯示了一種顛覆傳統的社會觀念,即在你們中間,希望成為偉大的人必須要成為謙卑的服務者。在當時的文化中,權力和地位是被高度重視的,而耶穌強調的是以服務為本的生活方式。
3. 「犧牲精神」——耶穌提到他自己作為「多人的贖價」將要做出的犧牲,這是對無私關懷和犧牲精神的極致體現。耶穌的犧牲出於對人類深切的關懷,而這種關懷應當成門徒在社會關懷中努力模仿的典範。
4. 「關懷邊緣群體」——巴底買作為一個被邊緣化的瞎子,代表了社會中常被忽視的群體。即使在他尋求憐憫時起初被抑制,耶穌還是停下腳步,關注了他的需求,並給予了適切的回應。這顯示出耶穌對社會中邊緣社群的深切關注。
5. 「切實地回應需求」——耶穌不僅是關注巴底買,還詢問他具體的需求,並滿足了這個需求。這教導我們在援助他人時應該考慮到他真正的需求,而非僅提供表面的慰問。
6. 「信心與恢復」——耶穌強調了信心在全人服事中的作用。他說「你的信救了你」提醒我們,對那些尋求幫助的人來說,令他們保持希望和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總的來說,這段經文鼓勵我們要謙卑地服務於他人,特別是那些在社會中處於邊緣地位的人。它呼籲我們要有慈悲憐憫之心,並以具體行動積極地回應他人的需求,並且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其尊嚴和價值。
求主使用我們。阿們。


2024年02月18日 
不叫我們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那惡者 (陳淑琳宣教師) 
大齋期第一主日 
第7期 

每年大齋期第一主日,福音經課都跟耶穌受試探有關。馬可福音的作者記載耶穌從拿撒勒到約旦河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在受洗前,耶穌一直住在名不經傳的拿撒勒城——門徒拿但業最初曾因耶穌出於這地而提出質疑:「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約翰福音1:46)人們經常會看他人的出身和背景而存有偏見,但耶穌在這地方成長、學習和工作,過着卑微的生活,他清楚自己是聖子的身分和使命,卻願意耐心等候,直至時候到了就接受洗禮,開展他傳道的工作。
接着,耶穌從水裏上來,看見天裂開了,並有聖靈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透過耶穌的洗禮,一直隱藏的彌賽亞身分和權柄完全顯明出來,這是耶穌人生的轉捩點,是他從卑微進入榮耀的開始。然而,在洗禮後,聖靈便立刻催促耶穌到曠野去,藉着經歷試探去堅固他對上帝的信心。洗禮並非指我們已經成聖,相反這只是信仰路上的開始,我們仍要繼續追尋。
主教導我們如此禱告:「不叫我們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那惡者」試探和誘惑是必然存在的,但我們卻能為我們有力量和信心去拒絕及戰勝它們而祈求。耶穌在洗禮時經歷跟天父無比的親密,但轉眼間就落在孤獨無援的曠野,在漫長的四十天,只與野獸在一起,魔鬼來試探他能否信服上帝;二者有着強烈的對比。在人生最得意安逸的時候,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已掌握一切,忘記尋求上帝的旨意,耶穌在此給了我們最好的榜樣和提醒,不為榮耀時刻沾沾自喜,而是繼續自甘卑微,活出受苦奴僕的精神。
天使的伺候與魔鬼的試探並存,反映上帝的看顧和保守,這不是一種抽離現實的安慰,而是切實臨在於生活的挑戰和掙扎當中。耶穌雖面對魔鬼的試探,卻已勝過它,他成了我們在患難中的依靠,指導我們如何面對及勝過誘惑。
大齋期已經開始,讓我們藉這四十天旅程的反省、默想和禁食,剔除生命中的壞習慣和窒礙我們成長的事情;透過多讀經祈禱,強化我們的屬靈生命,並重新較正生命的焦點,學習主耶穌的謙卑順服,靠上帝的話語拒絕和戰勝各樣的試探誘惑。


2024年02月11日 
「榮光普照、除舊迎新」 (霍振傑宣教師) 
顯現後第六主日 
第6期 

「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象迎新春」轟隆的爆竹聲響起,代表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人們都忙於把舊的揮春取下,換上新的揮春。
農曆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雖然時代變遷,不少傳統習俗都已經漸漸簡化或遺失,但當中一些傳統習俗,例如:年廿八大掃除,象徵把去年的霉運、壞事都掃走,不要帶到新年;新年穿新衣,象徵新年新氣象。我們期望新一年有新的轉變,但要真正的去舊迎新,除了單純地改變環境之外,如何理解和修正舊有的經驗,並重新出發呢?
耶穌亦曾經修正門徒對自己身分的理解,馬可福音8章記載彼得雖然認信耶穌是基督,但這都是按照猶太民族的盼望,期望耶穌帶領他們復興以色列國,所以門徒無法理解和接受耶穌預言自己必須受苦被殺,三天後復活。為何上帝揀選的基督必須受苦被殺?這個道理對門徒而言,不單無法理解,亦阻礙他們正確理解耶穌的使命。
為要糾正門徒對基督受苦的理解,耶穌帶着彼得、雅各和約翰上到高山,他在三位門徒面前改變了形象,面貌和衣服,發出基督的榮耀和光輝,同時摩西和以利亞顯現,並與耶穌談論他去世的事(參路9:31),當時門徒很驚慌,彼得說要為耶穌、摩西和以利亞搭三座棚,這時有雲彩遮蓋他們,舊約中雲彩代表上帝的同在,上帝的聲音從雲彩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此時門徒確知耶穌是榮耀的基督,亦將要被害被殺,這都是出於上帝的旨意。
雖然當時門徒未完全明白耶穌的教導,下山的時候還彼此議論「從死人中復活」的意思,相信在耶穌復活以後,他們才真正認識耶穌身分與使命的意涵,但至少他們知道自己跟隨的耶穌,既是榮耀的君王,亦是受苦的僕人,不會像祭司和文士棄絕他。
路德提出十架神學中一個非常核心的基礎,就是「受苦的基督」,我們敬拜的耶穌基督不單坐在寶座上,也是在十字架上,最終復活得勝的那位。我們要在苦難中認識基督,過去經歷痛苦不致失望,因基督與我們同受苦難,讓我們憑信心經歷十架的破碎,順服聖靈帶領,活出在基督裏賜給我們的新生命,等待最終的得勝,得見基督榮耀的光輝。


2024年02月4日 
為福音甘心放棄自由 (勞敏儀宣教師) 
顯現後第五主日 
第5期 

自由的定義在傳統上是指人的意願不受到干預,便是擁有「自由」。在這個定義下,不自由是指他人限制我去做我能夠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我能力以外的事情,如不能飛或不能凌空跳起十尺,並不算是不自由。1當自由被濫用就是「放縱」或是「任性的自由」,是不可不做,不能約束。然而真正的自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以約束,也不受約束;拿得起,也放得下。
保羅在林前九章講述他自己如何為福音的緣故,放棄自己的自由。「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耀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9:16)保羅指他傳福音是迫不得已,所以沒有好誇口,更加不傳福音就有禍了。從這角度看,他不是自由的,原文更加意指是被需要所壓迫,不得不如此。然而保羅表明自己卻是甘心做的,亦是因所受的託付。「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給我了。」(9:17)
事實上有些事情臨到,人彷彿沒有選擇做或不做的自由。但我們可以選擇抱着怎樣的態度去做——甘心或不甘心。我們在工作中是抱怨的去做?在服事中有埋怨的去幹?過程只有苦澀沒有賞賜。如果我們認定自己的崗位是從主所託付的,我們就是有主託付在身的人,也許是不得已,但我們仍可選擇我們的態度,這顯示一個人內心的自由仍在。甘心去做,就愈做愈發起勁,喜樂伴隨,帶着樂意就得主的喜悅和賞賜。而「甘心」正是自我意願不受任何干預的那種「自由」,保羅有的是真正靈裏的自由。
「我雖然是自由的,不受人管轄,但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贏得更多的人。」(9:19)保羅的自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以約束,也不受約束。他甘心不高舉他有使徒的權柄,卻選擇作僕人,他才是真正有自由去使用權柄的人。人如何使用作領袖的權柄呢?世界叫我們看見不少的是操控和轄制,使人失去自由。保羅提醒我們唯有甘心做僕人,才不使權柄被濫用,令主的教會受傷害。耶穌是世界的主,他卻跪在門徒面前替他們洗腳,那條手巾就是他的權柄,為要服事,為要多得人。
保羅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上跟不同的人認同(9:20-22),他放棄自己原本可以按照的喜好、文化、習慣來生活的自由,為的是要多得人,為的是福音的緣故,為的是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9:23)。我們能否為主的緣故,放下自己的自由,成為靈裏真正的自由人,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
1 Isaiah Berlin,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3.


2024年01月24日 
新的教導.心的改變 (吳翠嫻宣教師) 
顯現後第四主日 
第4期 

今天所選讀的經課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和他的門徒到了迦百農,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導人。經文雖然沒有記載耶穌在會堂裏說了些甚麼話,但是應該十分吸引及精彩,並充滿了道理、智慧和說服力,大大地打動人心。經文記載:「他們對他的教導感到很驚奇。」而經文更告訴我們,這是因為耶穌的教導表現出他帶着權柄,不像他們日常接觸到的文士一般。當時的文士研習的模式,是通過不斷重複敘述,將資料牢記於心並將之教導學生。我們今天會否同樣地追求許多聖經的道理或知識,但這些知識會否對我們的生命產生幫助,又會否能造就人呢?
主耶穌的教導如何與眾不同?他的教導如何帶有這份魅力和權柄?當然,這一切都是來自上帝,從馬可福音第一章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在耶穌受洗及耶穌受試探的內容,知道他已充分作好準備,並全然投入他的使命中。這些記載,正正要讓我們看見這位上帝的兒子,他是帶着從上帝而來的能力,他的工作從開始就是充滿權柄,勝過人(文士)及污靈(魔鬼);但他卻沒有停留在這種成就與名聲中的滿足,相反地隨即展開全面工作,接觸貧困病患,施行醫治安慰,四出面對群眾,傳道教化及呼召門徒,直至在十架上完成他的使命。
除了耶穌的教導讓人感到驚奇,主耶穌趕逐污靈的事件,更見證了他的屬靈權柄,讓人驚訝對問說:「連污靈也聽從了他。」耶穌的權柄和大能,從言教上,行動上,同時也應該是在耶穌身上看到這種「新的道理」,因為帶來新的提醒,新的體會,新的視野,看見上帝的拯救,他的應許要實現了,對他們來說是新的教導!因此,人心被改變了。今天,實在值得我們再三思考及反省,當領受主耶穌的教導時,我們有沒有這份「驚奇」,感到他的「權柄和大能」在我們的生命中?
主耶穌啊!求你幫助我們,你道成肉身,帶着權柄向我們顯示你生命之道,是要叫我們學效昔日門徒回應呼召——立刻捨下網,跟從你。主啊,你的話語是我們腳前的燈,照亮我們每一步,指引我們的生命有新的教導,心的改變。感謝你。


2024年01月21日 
合一悔改 (鄧民瀚) 
合一主日 
第3期 

本會一直響應由基督教協進會推動的「教會合一運動」,每年皆與基督宗教內不同宗派的同工、同道一起安排舉行「合一主日」——彼此交換講壇或撰寫聯合禱文等,提升信徒對教會合一的意識,並藉此思想和回應基督召叫人類與他「合而為一」的神聖任務。
正如二0一八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聯合呼籲文》這樣寫道﹕「基督徒的理想,是最崇高的平安、自由、融洽團契、愛心和社會公平正義,所有這些,和基督信仰連結在一起,就可以重塑世界的精神和文化本質。」可見合一不獨是社體之間的和諧穩定,而是對上帝真理的共同見證和追求。
今日的舊約經課,提及那時代被宣判有罪的尼尼微,經歷了一個幾近難以置信的全民族悔改。經上記着說﹕「尼尼微人就信服上帝,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穿上麻衣。」「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上帝就改變心意,原先所說要降與他們的災難,他不降了。」(拿3:5, 10)
這使我想到今日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其中一個重要意義,是要宣告和共同實踐「認罪悔改」的見證。不是嗎?世界戰事連連,爭競和對立無日無之。昔日尼尼微這外邦民族都能由心而發的悔改和回轉,今日在基督徒之間亦不常見。在新一年,祈求上帝賜我們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先向他悔改、放下自己的偏執,以愛為先。
去年本會出版的《循道衞理宗的核心信念與傳統》,在單元十提醒我們:「要克服偏執和驕傲、狹隘和狂熱,避免在信仰群體內帶來衝突和紛爭、傷害和仇恨,甚至分裂,我們必需學習確信和開放、互相包容接納和尊重他人的大公精神,不要勉強別人與自己一致。」道理總是知易行難。為着我們所曾傷害過的,和我們被傷害的感受,求主醫治。此刻,讓我們為普世教會的合一和悔改禱告。


2024年01月14日 
僕人敬聽 餘生事主 榮耀主名 (王玉慈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撒母耳三次被主呼喚的經歷,弟兄姊妹應該都很熟悉。在我們信仰的歷程中,有沒有也曾被主呼喚過的經歷,若是有的話,我們是如何回應的呢?
從每天睡醒起床到晚上回家睡覺,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很多資訊,和聆聽到不同類型的聲音。在現今資訊和聲音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能在其中聽見上帝的呼喚,這是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才能掌握屬靈分辨的洞悉力!每天靈修親近主和恒讀聖經說話,我想是其中一個很重要得着屬靈分辨洞悉力的秘訣。當然,我們更需要每天安排約十五至三十分鐘的時間,和選取合適環境和安靜的地方,我們才能有機會清晰聽到上帝對我們的呼喚。「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彼得後書1:18)
在教會多年的事奉中,感謝主讓我得着多元的學習和豐富的恩典。當自己繼續尋求未來事奉的方向和道路時,我清楚聽到上主温柔的慈聲對我呼喚,將我的餘生完全交在他的手裏,按着他的帶領全心全意的事奉他,實在是讓我感到這是何等大的福氣和恩典!
我們的上帝不單向愛主守主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他更是一位滿有榮耀的主。「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勝利、威嚴都是你的;天上地下的一切都是你的;耶和華啊,國度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歷代志上29:11)所以,在面對今天人心不安和彎曲悖繆的社會,求主幫助教會能堅守主道和聽道行道,並靠着聖靈賜給我們的大能,讓我們每天活出美好的見證,將一切的榮耀歸給上帝!
今天是受託主日,在新的一年中,相信上帝會託付給每一位弟兄姊妹新的責任和使命,不知道我們有沒有聽到耶和華對撒母耳昔日的呼喚呢?「耶和華來站着,像前幾次呼喚:『撒母耳!撒母耳!』撒母耳說:『請說,僕人敬聽!』」(撒母耳記上3:10)


2024年01月7日 
擁抱轉變.成全福音 (簡祺標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自從世紀性全球疫情爆發以來,在每個人心中對「轉變」兩個字已經不再陌生。轉變不單會令人不安,急劇的轉變更會使人陷入失落、迷惘、驚慌當中。轉變很容易讓人進入一個浮游不定的狀態,失去了自己的立足點、失去了自己的身分、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目標。
現嘗試透過馬可福音一章4-8節看施洗約翰帶給我們一些學習——
第一,施洗約翰明確知道自己的身分。
他清楚知道自己是耶穌基督前頭開路的使者,是向前邁進的先鋒,這不是自己計劃、不是自己期望的,而是按照上帝的心意和安排。因此,馬可福音一章4節指出「照這話」就講出約翰對這身分沒有抗拒,而是甘心樂意地肯定,並且前去曠野。
第二,施洗約翰積極面對自己的使命。
約翰處身在曠野,「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就反映出他完全融入曠野的生活。他不嫌棄曠野的荒涼,也不嚮往人口稠密的城市,反倒努力「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的信息。結果很多很多人出來,接受約翰的洗禮。
第三,施洗約翰懂得分辨優次,安排輕重。
約翰深知耶穌基督的能力比自己大,並用聖靈施洗,真的無可相比。但是他卻肯定其施洗者的角色,因此約翰沒有拒絕為耶穌洗禮。所以,約翰清楚分辨其身分角色,不會為耶穌洗禮而驕傲,亦不以能力稍遜於耶穌而自卑。
施洗約翰正身處於上帝要打破其緘默的歷史轉變裏,他勇敢面對轉變,更擁抱轉變,成為歷史的見證人,福音改變世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