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25年03月30日 
與上帝和好吧! (方逸熙宣教師) 
大齋期第四主日 
第13期 

大齋期已過一半,不知道大家的禁食、默想、靈修操練進行得怎樣呢?大齋期操練讓我們省察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迎來記念主耶穌基督使這關係復和的死而復活。究竟甚麼是人與上帝的關係復和?今天所選讀的經課可以給我們一點亮光。
首先,復和來自「上帝的恩典」。約書亞記5章9至12節講述以色列人經過四十年的曠野生活,終可吃迦南地的出產,見證上帝實現他的應許,經文描述以色列人吃出產的第二日,嗎哪的供應就停止。雖然以色列人因叛逆和埋怨而被懲罰在曠野四十年,可是上帝一直供應他們生活所需,直至踏進應許之地。可見上帝是信實,並滿有恩典,即使人有叛逆,上帝卻從不離棄,既有公義也有憐憫。人與上帝關係復和,不是靠人就能做到,上帝是這關係的「先行者」,因他的恩典使關係從不完全斷裂。
另外,復和要求「人的悔改」。既然上帝一直對人滿有恩典,那從破裂到復和中,人的角色是甚麼?路加福音15章11至32節中,耶穌透過浪子的比喻,描述上帝是等待人的悔改,基督來是尋找失喪者的回轉。悔改不只是一次性,固然信主一刻會作出悔改,但在信徒的路上,人仍會面對罪的誘惑,有時更會因此跌倒。在「成聖」路上,會祖衞斯理約翰提醒我們,要對上帝有持續悔改的心,在與罪的掙扎中,不斷求主寬恕和幫助。今天我們與上帝復和的關係中,有沒有持續向主悔改,求主時刻更新我們?
最後,復和見證於「人在上帝中行出使命」。關係的復和不只是概念上的理解,而是有實踐性。哥林多後書5章16至21節中,保羅指出上帝因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同時給予我們勸勉別人與上帝和好的使命。這個使命不只是分享福音,叫人相信基督為救主,也是叫我們要在生命中活出關係和好的樣式,以基督的愛和眼光與他者相處,不以世俗的看法來認識和評斷人,因基督的緣故,我們眾人在他裏面也成了新造的人。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都是基督的特使,昔日上帝藉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今天我們也當彼此同心,省察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提醒自己也向別人分享生命最重要的福音信息︰與上帝和好吧!


2025年03月23日 
尋求主赦罪得生 (許咏華宣教師) 
大齋期第三主日 
第12期 

一位父親曾表達對生死的看法:本已預備好隨時能面對死亡,直至兒女出生後,他只想活着,一直活下去,見證兒女進入人生不同的階段。他就以行動回應自己的心願,把握每天的光陰,竭力爭取時間與妻兒同在。
耶穌說:「我來了,是要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下,我們有否以行動回應主給我們的邀請呢?我們有責任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主要給我們豐盛的生命。
很多時,我們以為讓自己像馬大一樣,忙這忙那,日理萬機,穿梭於不同活動中,我們就是過着一個豐盛的生命,卻沒有給自己劃出空間,像馬利亞一樣聆聽主給我們的教導,使我們乾渴的內心,被罪污穢了的內心,藉着主的話得以滋潤和潔淨。
我們或會讚嘆一些基督徒的見證,讚嘆上帝在他們身上所作的改變,使他們的生命離開罪惡,轉向豐盛的生命。我們卻忘記上帝都要使我們自己的生命離開罪惡,轉向豐盛,向人宣告主與我的關係,他的教導使我活出好行為,讓人知道我們是基督的門徒。
保羅警戒我們不要貪戀惡事、不要拜偶像、不可犯姦淫、不可試探主、不可發怨言,試想若我們真願意聽從警戒,不行這一切的惡事。上帝在天上看見我們如此行,他要賞賜我們甚麼?他要賜福我們的社會甚麼?
面對罪惡,面對考驗,我們的會祖衞斯理約翰和他的弟弟查理士衞斯理不自以為站得穩,而是謹慎地跟隨上帝,他們建立「聖潔會」,以研讀聖經組織信徒,尋求上帝,彼此勉勵,互相學習,遵守誡命,讓上帝的話改變信徒的心與行為,活出聖潔豐盛的生命。
上帝喜悅我們的先聖先賢信徒「循道友」,差遣他們在當時的社會,遵行上帝的旨意,如同行在天上。藉他們的好行為吸引當時的人尋求主,向主認罪,祈求赦免,被主使用,發揮恩賜,建立合上帝心意的國家。
願主赦免我們的罪,願我們每天切實愛上帝,守他的誡命,願主將得救的人加給我們的教會,願主使用我們的教會,給社會帶出屬上帝的美善影響。


2025年03月16日 
生命之約 (劉家莉會吏) 
大齋期第二主日 
第11期 

亞伯蘭即亞伯拉罕,我們熟悉的信心之父,信徒效法的榜樣,但他的信心並不是一日建立。亞伯蘭最值得我們學效:當主耶和華的話臨到他,就遵照吩咐,帶着妻子、羅得及家當起行。他憑信踏上帶着應許的旅程,可是起步並不順利:先遇饑荒,羅得離隊,後遇戰亂羅得被擄。諸事不順,亞伯蘭也有懼怕,不知如何走下去的時間!
信而順服是一個屬靈旅程,是與上帝不斷交往的信心旅程。在建立信心過程中,常常是跌跌踫踫,出現信但信不足的情況,亞伯蘭也不例外。若不是上帝無比的包容忍耐,也許我們亦早已放棄或走回頭路。在創世記15章1-8節,我們見到亞伯蘭縱然經歷耶和華的幫助,但對主的應許與承諾仍是半信半疑,希望能知悉更多及獲得憑據。於是他跟耶和華說:自己還沒有兒子,怎能承受家業?又說:怎知必得這地為業?或許這是人性光景:需要把握、安全感。有云:手中一鳥勝過林中二鳥;口講無憑,眼見為實。對於亞伯蘭的提問,耶和華沒有給他解答,卻以行動作保證。隨後在15章9-10節,耶和華叫亞伯蘭取一頭三歲的母牛犢,一隻三歲的母山羊,一隻三歲的公綿羊,一隻斑鳩和一隻雛鴿。並每樣從中間劈成兩半,一半對着另一半排列。這是一個怎樣的行動?是上帝跟亞伯蘭立下一個生命之約。如有違約者,就如動物般一分為二。人算甚麼,配得創造天地萬物之主,為堅固我們的信心立下此約!
若干年前,我在事奉遇上困難,內心十分納悶。適逢見到一個祈禱聚會,就去參加,希望得着安慰指引。當晚大會在與會者面前擺放一個木製大十字架。我凝望十架,內心仍是很紊亂,未能安靜下來。忽然,我聽到十架有聲音對我說:你信不過我嗎?在不知如何回答之時,十字架就被緩緩放平在地上。那時,我的眼淚就流下來。我對主說:我怎能不信你?你以生命與我立約,指引我的路。這次與主相遇的經驗很震撼、很真實。縱然,我的困難沒有立即解決,但我信主耶穌的應許: 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他會領我們行在正路上,歸回天父家!


2025年03月5日 
祈禱、禁食、賙濟貧窮 (伍家禧宣教師) 
大齋期第一主日 
第10期 

剛過去週三的蒙灰日崇拜象徵我們進入了教會年曆當中的大齋期,又稱四旬期或預苦期。從蒙灰到基督復活前共四十六日,撇除當中六個主日,教會一般會以預苦四十天去指導信徒作屬靈操練,若查閱聖經其他有關「四十」為單位的經文,我們可以找到以利亞奔走四十晝夜到何烈山(王上19:1-19)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等記載,巧合的是這些經文也都指向透過不同遭遇去磨練人的心志和預備人的身心靈去面對上帝。
教會的大齋期操練則鼓勵信徒效法基督,正如今天的福音書經課中指出「耶穌滿有聖靈,從約旦河回來,聖靈把他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路4:1-2上),透過拒絕魔鬼以食物、榮耀和生命主權為主題的三個試探,耶穌展示出他將自己的全身全心都順服於上帝的帶領中,也已經預備好自己去開展他在地上宣講和醫治的工作。而今天信徒的具體實踐則可見於祈禱、禁食和賙濟貧窮。
若我們細分三項實踐,於大齋期中作祈禱和禁食操練的教導在我們教會中可算是十分普及,但按筆者有限的接觸,有關賙濟貧窮的實踐卻相對較少被提及,不少信徒會使用不同材料做靈修默想,但較少信徒會將禁食省下來的金錢作額外奉獻去賙濟貧窮或有需要的人。大齋期的三個實踐不是要人仍然活在罪債的陰影當中,反之是鼓勵我們透過祈禱仰望基督,藉禁食的操練擺脫慾望的控制和交出生命的主權,也透過金錢的奉獻展示愛看得見的人反映愛上帝的心,體會你我皆是蒙主憐憫的罪人。 三個實踐環環相扣,是故三大實踐應該是缺一不可的。
放眼今天的香港社會,政府面對不少的財赤壓力,不同社福民生政策的商討和改變也在討論的議程當中。店舖的倒閉潮同樣反映今天社會面對經濟轉型等不同方面的壓力,在如此的社會氣候當中,教會可以如何透過自身的行動彰顯上帝的同在?除了恒常的禁食和默想操練之外,我們是否願意在這段時間作出更大的金錢奉獻,以至能經歷上帝更大的恩典?讓我們在大齋期當中默想己罪,同樣透過祈禱、禁食和賙濟窮人的行動與鄰舍分享上帝的愛。

1 歐偉昌,《三代經課ABZ》,(香港:道聲出版社,2022),頁22。


2025年03月2日 
榮耀與使命 (宋寶琼牧師) 
婦女主日 
第9期 

今主日是顯現期最後一個主日,路加福音9:28-36的「登山顯榮」是耶穌受苦、復活的前奏,彰顯聖子耶穌的榮耀。出埃及記34章亦有記載摩西從西奈山下來,他的臉因曾與上帝說話而發光,這是有主臨在的記號。
將要面對受苦和被釘十字架,這是耶穌的關鍵時刻。在之前耶穌曾詢問門徒,他究竟是誰,以確定是否有人真正認識他。現在為了裝備自己應付這一切,耶穌帶着彼得、約翰和雅各上山禱告,尋求上帝的肯定,確認去耶路撒冷接受十字架是上帝的旨意。禱告的時候,耶穌的面貌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這是預表耶穌的復活。當彼得看見這個景象,就建議為耶穌、摩西和以利亞搭三座棚,好使他們永遠留在光輝之中。在山上雖好,但耶穌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在山下,他要回到充滿需求的群眾中間服事他們,與他們同在同行。
登山顯榮這事蹟充滿神祕性,而神聖和榮美的氛圍都會令見到的人震驚。摩西和以利亞出現在榮光中,尤其彰顯耶穌榮耀的身分。三人在榮光中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去世」一詞在希臘原文是Exodos(出埃及),即離開或出路(Exit);Exodos這個字描述在人生歷史中最冒險的路程,就是只有絶對信靠上帝的人所走不知去向的路程。昔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經過曠野飄泊之路,最後到達應許之地。耶穌將要做的事,就是從完全信靠上帝中出發,進到極具冒險性的耶路撒冷,一條充滿危險和苦痛,但至終卻是榮耀的道路。舊約兩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摩西和以利亞的出現,見證耶穌所走的路,就是繼續往前走上冒險的Exodos,到達各各他釘身之處。
除了有摩西和以利亞的支持,更重要還有從天上而有聲音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從他!」來肯定耶穌的身分,並默許他接受犧牲自己的抉擇。聽完從上而來的聲音後,門徒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原來當我們專心聽從耶穌的時候,眼中也應該只有耶穌。未來的一週便開始為期40天的大齋期,讓我們透過讀經、祈禱和禁食等,專注在耶穌身上。
摩西去世後,他未完成的使命有約書亞接棒;以利亞離開前,訓練了以利沙繼續他的工作。耶穌離世後,不但留下榜樣,叫跟隨他的人實踐愛主愛人、作鹽作光的教導;還吩咐他們履行大使命,將福音傳到地極,作基督耶穌的見證人。
求主幫助,讓我們不要只嚮往山上的榮耀,而是切實完成所託付的使命。阿們。


2025年02月23日 
復和的使命 (王澤堂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8期 

創世記四十五章記載約瑟和弟兄相認的故事,當中約瑟不記前嫌,放下仇與恨,與兄長們冰釋前嫌,更在其中表示他過往一切被苦待的遭遇,是上帝的工作:「……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而憂傷,對自己生氣……差我到這裏來的不是你們,而是上帝。」(5-8節),這是一個令人感動及化解冤仇的故事,上帝親自工作達成復和的關係。今天,教會仍在復和的使命上有份嗎?
普世教會協會的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在2013年發表〈教會:邁向共同的遠象〉文獻,從教會身份的定位,確立獨特的復和使命:「隨着耶穌的例子,教會被召和得着能力,以特別的方式分擔受苦者的苦況,並關顧有需要的人及被邊緣化的人。教會宣告福音的盼望與撫慰之言,參與感同身受和憐憫的工作(路四: 18-19),教會也被召治療與復和破碎的人際關係,使被仇恨及疏離分裂的各人復和,以服侍上主」。
復和並非簡單地理解為只是受害者和犯錯者的功課,復和也是人看待鄰舍的行動,故此這是信仰群體不能迴避的承擔和使命。復和着眼於當下的轉化和邁向和平的轉變;復和意表着破裂關係的前提,然則是三一上帝的工作,通過耶穌基督實現了上帝永恆的創造和救贖,所以在神學上也在實踐中有三方面的復和:上帝與人之間的復和、人類不同群體的復和與宇宙的復和。復和並非僅指兩人之間的誤會消解,而是修和的正確關係,真正的復和不再容忍謊言,而是說出真相,這絕不是廉價的寬恕或只是忘記,當中如沒有回轉,人只會活在不平甚或苦毒中。復和不是息事寧人「一人少一句」、容忍罪惡或擱置公義的妥協,沒有真相的寬恕是廉價的,是虛假的復和。
在今天的社會關懷主日,亦讓我們緊記在社會服務宣言中的重要提醒:「堂會及會友在所處的社區,有責任努力實踐社會關懷和牧養社群,透過會友身體力行……關懷全人需要,視社區為牧區,見證上帝國的臨在。」今年是教會聯合五十週年,也讓我們不是「我們在這裏真好」,而是看見鄰舍的需要,亦不忘記社區中眾多的弱勢群體。在本年的四月及五月,本會多間堂會與社會服務機構結連在一起(有數間堂會自行籌辦服務),一起舉行「全教會社區服務日」,盼望我們以行動一起服事鄰舍,願我們一起與人分享上帝的愛,以愛回應社區。

創世記四十五章記載約瑟和弟兄相認的故事,當中約瑟不記前嫌,放下仇與恨,與兄長們冰釋前嫌,更在其中表示他過往一切被苦待的遭遇,是上帝的工作:「……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而憂傷,對自己生氣……差我到這裏來的不是你們,而是上帝。」(5-8節),這是一個令人感動及化解冤仇的故事,上帝親自工作達成復和的關係。今天,教會仍在復和的使命上有份嗎?
普世教會協會的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在2013年發表〈教會:邁向共同的遠象〉文獻,從教會身份的定位,確立獨特的復和使命:「隨着耶穌的例子,教會被召和得着能力,以特別的方式分擔受苦者的苦況,並關顧有需要的人及被邊緣化的人。教會宣告福音的盼望與撫慰之言,參與感同身受和憐憫的工作(路四: 18-19),教會也被召治療與復和破碎的人際關係,使被仇恨及疏離分裂的各人復和,以服侍上主」。
復和並非簡單地理解為只是受害者和犯錯者的功課,復和也是人看待鄰舍的行動,故此這是信仰群體不能迴避的承擔和使命。復和着眼於當下的轉化和邁向和平的轉變;復和意表着破裂關係的前提,然則是三一上帝的工作,通過耶穌基督實現了上帝永恆的創造和救贖,所以在神學上也在實踐中有三方面的復和:上帝與人之間的復和、人類不同群體的復和與宇宙的復和。復和並非僅指兩人之間的誤會消解,而是修和的正確關係,真正的復和不再容忍謊言,而是說出真相,這絕不是廉價的寬恕或只是忘記,當中如沒有回轉,人只會活在不平甚或苦毒中。復和不是息事寧人「一人少一句」、容忍罪惡或擱置公義的妥協,沒有真相的寬恕是廉價的,是虛假的復和。
在今天的社會關懷主日,亦讓我們緊記在社會服務宣言中的重要提醒:「堂會及會友在所處的社區,有責任努力實踐社會關懷和牧養社群,透過會友身體力行……關懷全人需要,視社區為牧區,見證上帝國的臨在。」今年是教會聯合五十週年,也讓我們不是「我們在這裏真好」,而是看見鄰舍的需要,亦不忘記社區中眾多的弱勢群體。在本年的四月及五月,本會多間堂會與社會服務機構結連在一起(有數間堂會自行籌辦服務),一起舉行「全教會社區服務日」,盼望我們以行動一起服事鄰舍,願我們一起與人分享上帝的愛,以愛回應社區。


2025年02月16日 
上帝所賜之福 (杜頤宣教師) 
顯現後第六主日 
第7期 

回想兩星期前的農曆新年,大家在拜年時為親友送上怎樣的恭賀說話呢?或許有別於一般的祝賀,我們都渴望為對方送上從上帝而來的賜福,然而上帝給予我們的福分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在今天所選讀的經課中我們可獲得一點啟示。
首先,耶利米書17章5-10節提醒我們,倚靠上帝是得福的關鍵。在以色列的歷史中,百姓跟隨那些虛假的領袖偏行己路,背叛耶和華上帝,為求得享俗世的福樂而選擇跪拜偶像。先知提醒眾人,上帝的大能在於他是福禍之源頭,我們要看得清,看得透,不要弄錯倚靠和順服的對象。除了上帝,其他一切的倚靠也是虛無,「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他所仰賴的,那人有福了!」(耶17:7)。因此,對於我們而言,真正的福分來自於全心依賴上帝,並在他的應許中找到平安。
接着,哥林多前書15章12-20節讓我們明白,基督的復活是信仰的核心,並且是我們希望之源。保羅指出,若沒有基督的復活,我們的信仰便是徒然。然而,基督的復活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生命和希望。那些在基督裏的人將因他而得以復活,死亡不再是我們的終點,而是通向永恆生命的過渡。這提醒我們,無論生活中面對何種困難,因着基督的復活,我們可以充滿信心和盼望,這正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福。
最後,路加福音6章17-26節中的「平原寶訓」挑戰我們對於福分的理解。很多時候,我們總認為只要成為「心靈貧窮」、「飢渴慕義」、「為他者哭泣」或「因實踐天國價值而被憎恨」的人就是得着上帝賜福之因由。可是當我們有這樣的想法時,我們就將福分與恩典分割,並把得福看為一種屬靈功德,以為上帝賜福是由於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勞,於是就跌進將自己視為倚靠對象之陷阱裏頭。當我們再思今天所讀的經課,跟隨基督並學習實踐這些屬靈特質,目的不是為自己求福,卻是要過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效法基督去實踐天國的價值,愛主愛人。


2025年02月9日 
門徒回應呼召.宣揚基督福音 (連啟榮會吏) 
顯現後第五主日 
第6期 

今天舊約經課以賽亞書6章1至13節,記載先知以賽亞接受上帝呼召的經歷,當以賽亞看見上帝的榮光,同時也察覺到自己的罪惡和軟弱。故此,他先謙卑自己,得到上帝的赦免後,然後肯定地回應,「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6:8)。當時不只政局動盪,百姓更是「心蒙油脂,耳朵發沉,眼睛昏花」(6:10),甚至四處荒涼(6:11-13),以賽亞始终不渝,為上帝宣講信息數十載,到猶大王希西家時才稍見曙光。
深信我們必定非常欣賞以賽亞全然擺上的心志和堅持!假若,上帝呼召我們參與如此極具挑戰的工作,我們又會怎樣回應?
在重重險阻、難以預期的環境裏回應上帝的差遣,談何容易!更不要說好像以賽亞的委身和順服!或許我們都不敢與以賽亞相比,但他一生的事奉,正正提醒我們回應呼召,並非着眼於個人的期望,或可期待的回報,而是單純地回應上帝!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以賽亞正是如此,他在一般人看來沒有前景的事奉裏,依然仰望上帝,忠於託付,回應呼召!
剛巧,最近閱讀了一些關於本會長牧的文章,其中一篇提到已故前任會長梁林開牧師早期的事奉,無論是教會對他畢業後的調派,還是日後差派他到台灣事奉,他的回應均是:「沒所謂。」及後梁牧師踏足台灣,即使事奉的前路並不明朗,他依然是「沒所謂」地面對。梁牧師這份「沒所謂」的態度,絕非因為他輕率行事,或輕看個人的計劃和需要,更不是逃避事奉的重責,而是因為梁牧師對上帝完全順服,「也是他仰賴上帝信實的最佳註腳」。 1
事奉必然有遇上困難和挑戰的時候,也難免經歷過灰心和迷惘,但每當我們記起上帝的呼召和應許,或想起先賢先聖的榜樣時,相信也在勉勵我們,回應呼召,雖然並不容易,但只要我們謙虛順服在上帝的呼召和引領之中,我們始終能夠經驗上帝的應許。
上帝的應許是不變的!盼望我們都能保持信心,謙卑委身,一同回應呼召,宣揚基督福音!

1 邢福增,「順服主旨,榮顯一生──梁林開牧師生平史述(1932-2012)」,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通訊,第15期(2012年3月):5-6,10。


2025年02月2日 
上帝永恆的愛 (黃德馨牧師) 
顯現後第四主日 
第5期 

上帝的愛如同黎明破曉的一道晨光,指引我們在這個充滿不義和殘暴的世界中前行。
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中提醒我們:信心、盼望和愛是上帝賜給我們的寶貴禮物,而其中最大的禮物就是愛。這愛是忍耐、仁慈、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的。詩篇七十一篇形容上帝的愛無處不在,上帝從我們未出生前便已經眷顧我們,他是我們的磐石和避難所。
在耶利米書一章中,上帝呼召耶利米把話語帶給他的子民,上帝要消除我們的恐懼,並保證我們不會孤單。即使我們在回應呼召時,心裏不免滿有恐懼,但上帝永恆的愛,總是與我們同在,他帶着改變的力量幫助我們。聖經提醒我們,在愛裏沒有懼怕,因為上帝賜給我們完滿的愛能夠驅逐恐懼(約壹4:18)。
在路加福音四章中,耶穌宣讀以賽亞書,他宣告上帝對所有人施憐憫和慈愛的信息,指向他自己的使命;可是家鄉的聽眾因恐懼失去作為上帝選民之特權,而拒絕了耶穌。當他們忽視真理的耶穌,這愛的禮物可被拒絕而失去效用,但當人停止抗拒感動,恐懼便會消散,體會上帝永恆的愛臨到。
即使人們無知地拒絕上帝的兒子耶穌,上帝對我們的愛依然不變。聖經不斷宣告上帝在歷史中施慈愛,讓我們看見他的愛永無止息,他呼喚並等待人回轉離開罪惡。讓我們因這份愛,得與上帝和好,在他的愛中人能彼此連結,奇妙的與他協作同工,踏上一段一生把這愛傳遞的旅程。


2025年01月26日 
身體與肢體 (許志富宣教師) 
顯現後第三主日 
第4期 

今日路加福音的經課經文,實在是值得每位信徒深入研讀,適時重溫的一段經文。保羅透過有關身體與肢體的比喻幫助信徒認知,自己與每一位弟兄姊妹在教會中,實在被上帝賦予了獨特的角色;而各人之間的差異,彼此應該如何看待,亦提供了清晰的教導與指引。
保羅指出,教會是藉由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上帝建構而存在,教會是一個整全的身體,而這一整全的身體,則由不同的肢體所組成。我們每一位,都是以各種形態不同的肢體存在於這個身體,但我們並不能按自己的意思任意安放在身體上,只能隨上帝的心意擺放;形態不同的肢體由同一位聖靈連通;身體最後向世界所呈現的,是不同的肢體,亦是有一個基督的身體。
對於保羅的教導,我們可以有以下的一些思考。首先這個身體上,應該能看見許多不同形態的肢體,形態不一除了功用不同,更加是要為教會帶來更豐富的生態與可能性,「愛」需要在與自己相異的人中間實踐。我們自己堂會肢體的形態多樣嗎?大家的出生與生活背景、年齡層、立場、觀點等是大不同或是越趨單一?盼望我們教會是藉由不同形態的肢體聯合,體現上帝豐富創造的群體。
第二個思考,是肢體之間相異必定會有磨擦,正因為自己與對方差異太大,所以彼此間難以相互明白,更不要說合作。然而將形態各異的肢體相連的是同一位聖靈,所以當肢體間要合作的時候,尋求聖靈在當中的連合是首先,亦是重要的部分,要不然眼睛看見前方有危險,雙腳卻熱血地不斷向前奔跑,後果可想而知。
第三個思考,是上帝按自己的心意將我們安放在教會中不同的位置,這些位置有時是自己覺得舒服的,有時則不然,你發現上帝安放自己的位置了嗎?盼望我們能明白上帝的心意,藉着在上帝所安放的位置上好好發揮,經歷主所賜獨特的人生。


2025年01月19日 
活出救恩的盼望 (繆健倫會吏) 
顯現後第二主日 
第3期 

耶路撒冷過去因惡行而遭上帝的嚴懲,曾被稱作「撇棄的」和「荒蕪的」,藉着上帝應許耶路撒冷將要復興,使耶路撒冷能成為「上帝所喜悅的」和「屬於上帝」的新婦(賽62:4)。
先知以賽亞看見耶路撒冷當時的光景,發現他們當中沒有公義和上帝的光輝,屬靈氣氛都是暗淡無光。先知仍持守上帝的吩咐,不止息的為耶路撒冷禱告,因上帝差遣他這使命,他就要不停的向上帝呼求,等到上帝的公義從耶路撒冷中被發現(賽62:1),列國都看見上帝的榮耀。
作為基督徒,我們清楚知道在地上的使命是要活出耶穌基督升天前的囑咐「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看哪,我天天與你們同在,直到世代的終結。」(太28:19-20)我們要傳講基督的救恩、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更要作主耶穌的見證。當身處在不同處境中,要表現出基督徒的樣式也有不同的挑戰,所以我們要歸回上帝裏,努力去與上帝聯合,活出上帝賜給我們蒙召之恩相稱的生活(弗4:1)。其次,我們從禱告中求主幫助我們入世而不屬世(約17:14-18),要積極活在「今世」,也要活出對「他世」的渴望。在生活中時常提醒自己不屬於這世界,但同時更要進入世界活出我們主耶穌基督帶來救恩的盼望。
或許,在這世代作為基督徒在生活中背起十字架跟隨主是不容易的事,望見失去公義和陰暗的世代,信徒對屬靈的事忽冷忽熱,我們要有以賽亞先知的信心和對彌賽亞拯救的盼望,為身處的地方熱切地禱告。實踐主愛及行公義好憐憫並不再是口號,而是靠着禱告、藉着聖靈所賜下的屬靈恩賜,活出見證主的生活。求主幫助我們在生命中發現上帝的工作,使這些生命中的記號成為我們見證上帝的勇氣與力量,在生活中積極回應上帝,活出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活,使別人從我們身上看見救恩的盼望,面對生活的挑戰。
願我們的生命能藉着禱告與聖靈配合,在世上展現基督徒生命,一同作個榮耀、聖潔沒有瑕疵的教會。


2025年01月12日 
忠心受託 (潘玉娟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何謂「受託」?「受託」,就是指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被交付責任的管家。所有恩賜皆由上帝而來,應按上帝的旨意運用它們。受託就是「信仰的實踐」,也就是「結出果子來,和悔改的心相稱。」(太3:8)已故吳明節牧師曾說:「『受託』一詞,是聖經的寶貴真理;是信徒身分的確定,不明白受託真理的信徒,不但不知道如何事奉主,而且會誤入歧途,錯過上帝的諸般賜福。不明白受託真理的教會不但不會增長,而且會貧瘠荒涼,羊群離散,可能導致恩門關閉,被主棄絕。」
「受託」意思即是信徒對上帝的愛與其旨意的一種回應,有自己是蒙上帝揀選之涵意,因我們的生命是他所賜,一切都是由他而來,所以我們存感謝的心,願意肩負主所託付給我們的,負責任地、積極地使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賜與才能,為主盡忠,造福人群,來回應上帝的恩典。同樣,我們清楚知道我們不是金錢的擁有者,一切所有乃屬上帝,我們只是銀行中一位出納,聽候存款者的吩咐而行。如果我們明白這點,我們一定不會吝嗇,不會斤斤計較,一定樂意奉獻。當我們認識到金錢不是我們的保障而是上帝的託付,我們就會帶着喜樂的心情用在別人身上。
今日上帝託付了我們甚麼?我們有沒有盡力善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賜?盼望在受託主日我們重新反省,把從主而來的金錢、生命和使萬民作門徒之託付充分運用,成為一個在上帝眼中又良善又忠心的好管家。記着,我們的天父不在乎你擁有多少才幹恩賜、聰明智慧!而是在乎你如何運用你今天所擁有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太25:29)
弟兄姊妹,你是否忠於主的託付?上帝給了你甚麼職分?甚麼使命?你是否忠於你的職分和使命?當我們踏入二0二五年,又是本會聯合金禧之際,你是否願意一同「溯源踐信、共創新篇」,努力虔守主所託付我們的召命,作一個忠心的受託者?


2025年01月5日 
「溯源踐信、共創新篇」 (本會聯合50的信念和異象) (林津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2025年是本會成立(聯合)50週年的日子,熟悉教會歷史的弟兄姊妹都知道,分裂容易、聯合卻非常困難,本會先賢在50年前所作的,絕對是教會歷史上一件值得欣賞和傳頌的大事。然而,在今天這個越來越個人化(尤其是在信仰上)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慶賀和延續這份合一的精神呢?
首先,合一是因為我們都是上帝所愛的兒女,即使我們之間有所不同、甚至分歧,我們都可以在主內彼此接納、同行及幫助,我們必須緊記,合一是主耶穌基督對教會的最大期許(約17:20-23),當然也有弟兄姊妹認為,上帝給我們的最大誡命應該是盡心盡力地愛主愛人(可12:30-31),或是每天努力不懈地見證上帝(太28:18-20),但事實上真實的愛和見證都不可能與合一分割。試問如果教會中的弟兄姊妹不合一,我們又怎能說自己愛上帝呢(約壹4:20-21)?我們又怎能有效地開展上帝的國度呢(路11:17)?主耶穌基督更清楚地告訴我們要彼此相愛這條新命令(約13:34-35)。因此,教會作為主耶穌基督的身體,是必須持守並追求合一的,而本會的聯合就是合一精神的一個最具體表現。
另外,教會合一也是為了更有效地將上帝的恩典廣傳,本會在過去聯合的50年間,確曾有不錯的發展和貢獻,並深得本會會友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欣賞,即使面對近年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導致教會的人數及資源都大幅下降,但在聯合教會彼此守望的精神和架構下,本會各單位仍能繼續運作,甚至順利完成了不同的大型計劃,更在低迷的社會氣氛中為不少面對困境的市民送上支援和安慰。未來的境況如何我們無法看透,但我們深信上帝仍然掌權,並要繼續賜福和使用我們,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願意忠於所託、彼此合一和更新變化。
本會在今年已為大家籌備了多個不同的活動和聚會,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達到以上的目標,懇請大家預留時間積極參與,讓聯合50的這份合一精神,不單存在於歷史或架構之中,而是實實在在地充滿在我們每一位會友的生命裏,好讓我們都在教會中更喜樂地相交和服侍,並在愛中更蒙上帝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