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06年12月31日 
以父的事為念 (卓迪舜宣教師) 
基督聖誕後第一主日 
第53期 

美國《時代週刊》Time Magazine每年選出一位風雲人物,2006年當選的就是「你」(You),即是指任何一個人。事實上,這並非真的指任何一個人,而是指在這個世界上參與「控制了資訊時代」的每一位。

要真正成為《時代週刊》2006年的風雲人物,你也許要符合以下條件,包括寫網上日誌Blog(博客)、用Youtube、用MySpace、經常用搜尋引擎、在網上購物、網上聊天、參加網上論壇等等。現今的資訊年代改變了世人的生活方式。就這方面的改變而言,有兩方面的反省,盼望與大家分享,彼此勉勵。

第一,有人認為經常在線(online)流連,會使人變得自我中心,因為他可在虛擬世界中為自己建立一個個人的世界。另外,對虛擬世界過份著迷會令人忽略了生活中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路加福音2章41-52記載了孩童耶穌在聖殿裏的故事,當中,耶穌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說話:「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以我父的事為念」在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為「我必須在我父親的家裏」或可譯為「關心我父親的事」。我們除了只顧追趕不斷變化的數碼資訊世界,去建立自己之外,我們有否想過要學習耶穌一樣,凡事以關心天父的事情為我們生活的中心?保羅說:「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林前9:16)為甚麼保羅會對天國的福音有這麼大的負擔呢?因為他知道上帝所差遣的工人,不可能對上帝的工作毫不在乎。今天,上帝亦已經吩咐了每一位跟隨祂的人,要為祂的福音作見証,我們有否將上帝託付的使命放在生活的中心呢?

第二,Blog、Youtube、網上論壇及網上拍賣等網上交流平台之所以能夠風靡時下,反映了人願意在網絡上與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分享故事與資源,同時也喜歡從中了解別人的故事、經驗和對不同事物的見解等。在過去兩年多,信仰分享運動是整個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的其中一個重點,這並不只是一個短期事工,而是鼓勵弟兄姊妹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放膽多與別人分享上帝活在他/她生命中的故事。我們不斷努地透過網絡,盼望與人分享生活逸趣,我們能否抱著同一心志,在不同的層面上盡力與人分享上帝每天在我們生活中不絕的恩典與故事?只要我們能夠藉著不同方式的屬靈操練,更新自己與上帝的關係,以及透過事奉上帝,豐富自己的信仰經歷,我們便能隨時隨地與更多人分享上帝如何在各方面陶造我們的生命。

保羅提醒我們:「所以你們既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無論作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西2:12-17)


2006年12月24日 
基督生於伯利恆 (梁林開牧師) 
聖誕主日 
第52期 

基督生於猶大的伯利恆小城,不祇是路加福音二章所記載,當天使向牧羊人報喜訊時所提到的那地方。其實早在主前七百年,先知彌迦已作出了這樣的預言:「伯利恆,以法他阿,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彌二:2)

按照當時的背景:耶路撒冷被亞述軍隊所圍困,在這個時候,先知彌迦一方面指出,猶大將遭受與撒瑪利亞同樣的,因罪所帶來的審判;然而他又預言以色列將來美好的憧憬,就是彌賽亞國度的盼望。

在彌迦書二章二至五節,彌迦預言了,在大衛的家鄉──伯利恆,大衛的家族將出現一位新的掌權者,藉著上帝所給祂的大能,把以色列百姓,從敵人手中、流亡之地帶回來,並且要統治他們,使他們安享太平,連全世界的人都承認祂偉大,祂要帶來和平。(現代譯本)

新約馬太福音二章也曾引用這段經文,證明了在耶穌基督身上,這預言已經應驗了。耶穌就是那位要來的掌權者,是上帝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一:14),是以馬內利(太一:23)上帝與我們同在的主。正如有一位牧師所說,這就是「聖誕的本質,是上帝給這個被『圍困』了的世界,一個至高的禮物,為我們帶來了平安。」

其實,基督生於伯利恆,按照馬太福音二章,當時的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是知道的,雖然明知卻又不去找尋,直到希律向他們查問,才說出來。今日豈不也是一樣,許多人明知是聖誕節,卻沒有去尋找耶穌?

還有,伯利恆雖然是一小城,但是因為是大衛的故鄉,當皇帝頒佈命令,天下百姓都當回鄉辦理戶籍登記,大衛的後裔湧入伯利恆,使一向寧靜的小城,變得熱鬧起來,所有的客棧都客滿了,以致約瑟和馬利亞,要借馬棚棲身待產。同樣的,在熱鬧的慶祝聖誕中,有誰注意到耶穌的誕生呢?

今日的伯利恆,已成為旅遊、朝聖的勝地,每年前往旅遊的人,數以百萬計算,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真正認識這位「預言應驗的」主耶穌基督?又有多少人,接受了祂,讓祂成為掌管我們生命的主?為我們帶來平安?

正如先知彌迦所說,這是一個被「圍困」的世界,今天在許多地方,被戰爭、貧窮、疾病、災禍所圍困;有些地方看來似乎一片昇平,但是人的心仍是那樣充滿懼怕、憂慮,也沒有安全感;雖然有些地方,物質富裕,生活舒適,人們卻被物質或種種的罪惡所捆綁。

因為這個世界沒有接受祂的「掌權」,世界就沒有和平,社會不能和諧,家庭失去和睦,人的內心也得不到平安。

讓我們在這聖誕佳節,接受上帝所給我們這份至高的禮物,讓這位誕生在伯利恆的基督成為我們的救主、掌權者;也向一切被困的世人宣告,「祂必作我們的平安。」(彌五:5a)


2006年12月17日 
恩臨萬家 (梁麗蓮宣教師) 
基督將臨節第三主日 
第51期 

還有一個星期便是聖誕節了,街上的百貨公司、商場店舖早在一個月前已經更換了聖誕佈置,擺設了形形式式不同的禮品供顧客選購;旅行社擠滿了報名參加聖誕旅行團的人,市面上營造了一股節日歡樂的氣氛,一片經濟復甦的景象。

常常問道:「聖誕因何快樂?普世為何歡騰?」今主日舊約經文說明了這個原因:「錫安的民哪,應當歌唱!以色列啊,應當歡呼!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滿心歡喜快樂!耶和華已經除去你的刑罰,趕出你的仇敵。……耶和華你的上帝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番3:14-15、17上

我們歡樂慶祝是因為上帝已經拯救了我們,使我們脫離罪惡、脫離欺壓、捆綁和一切奴役,因此得著自由、喜樂與和平。基督的拯救恩典早在二千年前已經親臨人間,賞賜給所有世上的人,只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並接受!

當我們嘗過基督的救贖恩典後,我們願意實踐施洗約翰的提醒嗎?「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路3:8「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路3:11「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路3:14

若我們真的能按著聖經教導而行,就是基督在世上的同工、是天父上帝的使者,祂要藉著我們祝福世人,使上帝的恩典充滿這地,使每個家庭都感受到聖誕節的歡樂、和平,這就是聖誕節真正的意義了!

溫馨提示:

在聖誕節期間可以實行

* 探訪一位獨居者或病友,將聖誕節「上帝是愛」的信息與他分享。

* 邀請一位朋友吃飯(最好是他沒有能力請您的),與他分享上帝的愛與豐富

* 找出一個時段安靜默想,數算上帝在您生命中的恩典。

我們就是基督的手、基督的腳、將上帝的愛與恩典展現人間!


2006年12月10日 
一本永活的書--聖經 (張國良會吏(信望堂)) 
聖經主日 
第50期 

今日基督徒是否重視聖經?聖經是否能豐富基督徒生命,以致他的生活態度和表現是本於聖經、忠於聖經的教導?

施洗約翰──撒迦利亞的兒子,在曠野裏得著上帝的話,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路3:3-4)馬太和馬可福音指出他是穿駱駝毛衣,腰束皮帶,吃蝗蟲、野蜜的隱世生活,這描述就像耶穌時期的愛色尼群體或昆蘭社群的寫照。愛色尼群體或昆蘭社群熱愛聖經,努力保存聖經,亦因應聖經的教導,進行悔罪的洗禮。聖經研究學者雖未對施洗約翰的悔改洗禮傳統的來由有最終定案,但這兩個群體都重視聖經,以聖經作為生活態度和表現的群體。而施洗約翰對生命的執著和強調悔改的洗禮都是從舊約聖經而來。當我們與他們一樣重視聖經,我們的生活應該重新被建立起來。

衛斯理.約翰深信《聖經》是一本「說話的書」。年輕的衛斯理,在聖潔會社時期,寫信給約翰牛頓:「從一七三O年開始,我除了《聖經》不讀其他書籍。」在他《講道詞》的序言裏,寫下「做一個只讀一本書的人」的意願,「一本書」當然是指《聖經》。若深入研究他的一生,發現他的原意並非說自己所看的書目中沒有任何其他書籍,而是他的心意是把《聖經》當作任何事件討論的首要和終極的原則。這意味著他願意終身受《聖經》的薰陶,在爭辯間以聖經作為最後依據;在宣講和勸勉時以聖經醒察人心;在關懷與鼓勵裏以聖經話語帶來安慰。

忠於聖經的人,他們的生活可以有不同的特色和影響力;經文內容是一致,經文啟發的力量,可有不同的果效。因為這是一本神聖經書,是「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書,祂的說話進入我們的生命裏面,我們的生命亦以祂的話語而建立。這經書亦是「啟發生命」(inspiration)的書,我們被祂話語有所啟發,為世界創造奇蹟。


2006年12月3日 
以禱告、悔改、見證等候主 (林崇智牧師) 
聖餐主日 
第49期 

將臨期有四個主日,而教會的年曆亦是以將臨期的第一個主日開始。將臨期提醒我們,在耶穌基督降臨前,人類是活在罪惡、痛苦和絕望中,在這漫長的黑夜裏,我們以信心來守望,等候上主的應許成就,也就是耶穌基督——救世主的降生。我們要逼切地呼叫︰「主耶穌啊,請快來。」耶穌的降生是如此不顯眼和卑微,以致大部份人都錯失了迎接救主降臨的恩典。

今天,我們如何帶著敏銳的屬靈觸覺和堅定的信心,以合乎信仰的態度經驗祂的臨在和等候守望祂的再臨?

在禱告中等候主的再臨——「要儆醒禱告,免得陷入誘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的。」(太26:41現代中文譯本)投身在不斷控制和奴役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跟隨主,對世界作出適度的抽離(detachment),惟有更花時間在禱告上,我們屬靈的眼睛和耳朵才能明亮清晰,焦點對著主,心存應許的在生活裏憑信心看見所等候的主。

在悔改中等候主的再臨——我們要特別留意為基督降臨作見證和預備道路的使者,施洗約翰的勸告︰「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有兩件衣裳的,就多給那沒有的,有食物也當這樣行,……除了定例的數目不要多取,……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路3:8,11:13-14)今日我們要以自省、自潔、自卑來調整生命方向,棄惡從善,活在基督所帶來的上帝國度中。

在見證中等候主的再臨——等候不是無所事事,消極死寂的等待,而是積極喜樂地盡情活出天國子民身份。所以我們要注意眼前發生的事,從中看到上帝的隱藏作為。現今世界充滿罪惡混亂、災難和不安,世人會感到絕望並沉溺在吃喝玩樂的誘惑中,但我們卻看為是被召入世,為主作見證的大好機會。

弟兄姊妹,讓我們保持儆醒、忠心地生活,滿有盼望和喜樂的迎接主的再臨。


2006年11月26日 
愛的盼望 (陳德昌牧師(九龍堂)) 
基督將臨節前主日 
第48期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在世,總有順暢歡愉的時刻,亦必有逆厄艱難的日子。有的時候這是個人的因素所引致,但更多的情況是時勢所造成。所謂「時勢造英雄」者。耶穌的門徒也很緊張的要追問「聖殿」被,「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的日子究竟甚麼時候會出現?但耶穌的回答卻令人不安,這是奧秘,這日子只有父知道,連「子」──他自己也不能知道。「趨吉避凶」是人之常情,人總是希望能預知先機,好能早作準備以避免不幸和困難凶險事情的發生,正所謂「避之則吉」。甚至在面對危難時,縱使不會「落井下石」、也有「大難臨頭各自飛」的自保心態。

但基督教信仰給我們的教導則不只是期望信徒能比其他人未卜先知,以至能趨吉避凶,而是要作「聰明的童女」,把自己生命的「燈」、「油」預備好,迎接那隨時回來的救主。同樣的,面對不可預測的人生機遇和各樣對信心的衝擊,我們不能只求逃避,而是常作更好的預備。對那臨到的機危吉凶,隨時都有足夠的預備來接受、面對和克勝。

對基督徒來說,我們的大祭司已經為我們獻上那永遠有效的贖罪祭:「……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來 10:12-22)基督確實會再來,但我們蒙恩得贖的勝利亦因上帝對世人的愛,藉著耶穌基督的救恩得到成全了。至終的誇勝,因著對上帝的愛的認識和已經在實現祂的子民心中了。還記得主耶穌「願你的國降臨」、「天國就在你們的心裡了」的教導嗎?

隨之而來的挑戰就是我們要在這段時期如何面對各樣的挑戰和困難呢?希伯來書很清楚的指示我們:「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上帝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不可停止聚會。」(來10:19b-25)我們要建立一個有信、有望、有愛的信仰群體:要保持活潑的相交生活(團契的本義),更藉著共同敬拜、真道學習、愛心服事和見證分享來彼此扶持,同渡世上歷程。

但願你我都預備好加入這個「信、望、愛」的信仰群體,積極地藉主耶穌基督的恩惠,彼此承諾守望支持來「共同渡此世」。


2006年11月19日 
收割感恩節的主角 (麥衛華宣教師(香港堂))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7期 

當聖誕節的主角被商人們變成聖誕老人、聖誕禮物、聖誕大餐;復活節的主角變成了兔子、小雞、復活蛋、巧克力,我很好奇感恩節的主角又會是誰呢?上網瀏覽感恩節的電子賀卡,我發現了感恩節的當紅主角原來是火雞!一些動畫賀卡,更有捕捉火雞、為火雞打扮等有趣小遊戲。再看看報章上有關感恩節的新聞資訊,亦不外乎介紹一下大酒店、大餐廳推出的感恩節火雞大餐。火雞,真的是感恩節的主角嗎?

對於基督徒來說,收割感恩節的主角應該不是火雞吧!那麼會是聖壇上那些堆疊得美觀悅目的蔬果食品嗎?是這一年值得感恩的事情嗎?是感恩奉獻嗎?收割感恩節的聖壇佈置、數算恩典、感恩奉獻,都是美好的,但這一切都應該朝向收割感恩節的主角,就是向我們施恩的天父上帝,因為「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雅 1:17)

在收割感恩節,我們看重的,不要單是在這一年裡,我們得著了多少恩典,而更應是從這些恩典中,認識及記念恩典背後的上帝。正如詩人所說的:「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詩 34:8)在享受勞碌所得的豐盛時,「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祂給你的。」(申8:18)「恐怕你吃得飽足,建造美好的房屋居住,你的牛羊加多,你的金銀增添,並你所有的全都加增,你就心高氣傲,忘記耶和華你的上帝。」(申 8:12-14)

另一方面,收割感恩節也提醒我們,在不足之中,要體會上帝的主權,正如約伯所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 1:21)我們出生時沒有帶什麼來,離世時同樣不能帶走什麼,在一生之中,一切所有都是從上帝而來,「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徒 17:28)當你真誠地面對人生困苦和脆弱的一面,你會發現,仍能存活已是感恩的最好理由。

無論這一年在我們眼中有多豐富或多困乏,在收割感恩節,讓我們都能衷心感謝賜我們生命、並施予一切恩典的上帝。


2006年11月12日 
愛的行動 (湯新龍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三主日 
第46期 

約翰壹書的名句,「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深刻地帶出了基督信仰的精髓。雖然當中的「我們愛」常被借用為夫婦之間的愛,但「我們愛」的對象當然包括了上帝與鄰舍。「愛」不是虛無縹緲的觀念,因為基督曾一次獻上自己為祭,擔當了眾人的罪(來 9:28),基督「愛的行動」亦成為了眾信徒的榜樣。

窮寡婦奉獻兩個小錢的故事(可 12:41-44)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傳統的解釋都讚揚這位把「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的寡婦,甚至連主耶穌都以此為教導門徒奉獻的教材。這位寡婦雖然只投了兩個小錢,但在上帝眼中卻比財主所投的更多。她「愛的行動」亦成為了眾信徒努力奉獻的榜樣。

然而,這位寡婦所犧牲的卻是「一切養生的」。當她把她所有的都奉獻了,誰會照顧她往後的生活?我們會辯護說,只管信靠上帝,上帝必然供應所需;但我們卻忘記善待寡婦是上帝所吩咐我們的重要命令(出 22:22;雅 1:27)。寡婦的奉獻是一種「愛的行動」,是回應上帝恩典的途徑。可恨的是,當時的宗教領袖不但沒有善待寡婦,更侵吞他們的家產(可 12:40)。愛心被人利用之餘,更成為讓自己走上絕路的誘因。結果,「起初的愛心」便從此失去。

當然,敗壞的世代不應是不愛上帝和鄰舍的藉口;上帝的愛從來亦不因人的敗壞而減少。上帝的愛既然沒有減少,我們「愛的行動」也不應減少。但有一件事,我們不可忘記:當我們鼓勵別人作出「愛的行動」時,我們亦必須以身作則,秉行公義,關顧身邊有需要的人。這便能救自己,又能救信靠主的人。


2006年11月5日 
愛的基礎 (文國偉牧師) 
聖餐主日 
第45期 

「神聖純愛」,或稱「完全的愛」是來自上帝。所以這種「愛」(agape)的基礎是先認識甚麼是上帝的愛,然後遵行愛上帝和彼此相愛的命令。

帝是愛,這個概念和觀點有時很難明白,但我們若說上帝是位充滿慈愛的父親,我們就容易了解。正如浪子的比喻,當次子回家認錯時,日夕在門檻等待的爸爸,就動了慈心(無比的愛),上前抱他,吻他,把最好的東西獎給這個「不配」的兒子。然而,我們有時也像長兄的想法,父親的愛太慷慨了,太不公平了!其實,若不是天父的慈愛,如此滿有恩典,不計較我們的「卑污」、「沉淪」和「失敗」,我們又怎可能被稱為上帝的兒女呢?

既然上帝是愛,世人就必須回應,以「行動」遵守愛上帝和愛人如己的命令。這項命令可以說是猶太宗教生活的精髓──是律法書和先知書的總綱,正如那文士附加的一句註釋:「能守這命令,人就不必燒香、拜神了。」

愛的基礎談何容易,但實踐則艱難。耶穌對那文士說: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換言之,知易行難,若能實踐,就可以進天國了。耶穌在良善的撒瑪利亞人比喻中,最後也勸那來問難的律法師:「既然你知道你是誰的鄰舍,那麼就拿出愛心照樣行罷。」祭司和利未人可能不是沒有愛心,可能是受到宗教禮儀規矩所限制,不敢觸摸「半死」的客旅。那個撒瑪利亞人則全無禁忌,只見眼前有人需要急救,就動了慈心。完完全全遵守了愛上帝和愛鄰如己的命令。


2006年10月29日 
頌歌處處 (何慧儀牧師) 
聖樂主日 
第44期 

有一位喜愛唱詩的老信徒,在晚年時患上舌頭癌,為保存性命,逼於無奈要把舌頭割去。在手術室裡,他問醫生:「做過手術後,我還能唱詩嗎?」醫生一時傷感起來,不能作聲,只搖頭表示不能。於是這位老信徒就請求醫生把他扶起,他要唱最後一次詩歌,他說:「我一生常常歌唱,如今將要不能再唱的話,我要唱一首感謝的詩。」說罷,他便懷著信心地高唱:「一息尚存我要讚美,直到目瞑聲竭身死;歌唱之日永無停止,我心我靈仍要稱頌。」這雖然是故事一則,但當中告訴我們,任何時刻都要歌唱稱頌我們的主。
另外有一首英文詩歌,內容大意是:「我有千個舌頭能發千把聲音,我心靈在主裡便滿有喜樂;無論在任何地方,我都要唱讚美的詩歌,向萬人宣告上帝在我身上的作為」。歌唱是基督徒生活的重要部分,在任何場合裡,我們都會唱詩,不論是個人靈修、集體敬拜、團契小組、歡樂喜慶、哀傷憂愁,都會用詩歌表達對上帝的感謝、讚美、渴求、仰望。透過詩歌,我們可以唱出信仰,表達出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並對祂的信靠。事實上,歌唱是一種敬拜上帝的行動,表達對上帝的尊崇,慶祝基督耶穌的救贖和聖靈的帶領,使我們能在生活中歸榮耀予上帝。

循道理宗被譽為是在詩歌傳統中誕生的「歌唱的教會」,早期的循道理宗信徒透過唱詩歌,確定自己作為上帝兒女的身份,並從當中學習信仰。作為循道理宗的信徒,我們每次唱詩時帶著怎樣的態度來唱呢?好的詩歌裡包含豐富的信息,並且能帶來復興的大能,當我們投入去唱時,無論在思想、感受和行為上,都可以被更新過來。記得有一次在崇拜中,唱著「就是這樣無善可陳,皆因我主流血捨身,又因我主召我親近,上主羔羊,我來,我來」時,心裡泛起一陣感動,熱淚盈眶,在感受自己卑微的同時,也感受到上帝的厚恩,使我在上帝面前更去謙卑降服。

讓我們尚存一息都以詩歌稱頌上帝,學習認識和表達信仰。


2006年10月15日 
終極的依靠 (李炳光牧師) 
健康主日 
第42期 

「惟願我能知道在哪裡可以尋見上帝,能到祂的臺前!」(伯23:3)這是約伯在苦難中向上帝的申辯。為何義人要受苦?為何苦難會臨到我身上?「我腳追隨祂的步履;我謹守祂的道,並不偏離,祂嘴唇的命令我未曾背棄,我看重祂口中的言語,過於我需用的飲食。」(伯23:11-12)一個如此愛神的人,為甚麼竟遭橫逆,面對苦難?這是歷史中苦難的群眾不斷向上帝所發出的質詢。「上帝啊!為甚麼?為甚麼?」這是人不斷發出的問題,但這問題始終無法得到圓滿的答案,因為我們問得不正確,也不應如此發問,因為上帝的意念,超過我們的意念,祂的道路也高過我們的道路(參閱賽55:8-9),只要我們學習順服信靠,就會發現,任何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有上帝的美意。約伯終於發現了:「然而祂知道我所行的路,祂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伯23:10)最後,經過了一番屬靈的掙扎,他終於明白了:「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我從前風聞有,現在親眼看見。」(伯42:3,5)

故此,我們不應向上帝問:「為甚麼?Why?」而是應該問:「怎麼辦?How?」因為前者會使我們埋怨,而將一切責任推向神;後者則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並願意靠著主的幫助將困難化解;不是坐享其成,而是願意自己參與在其中,與神同工,靠主得勝,正如保羅所說的:「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況且,「萬物在主面前都是赤露敞開的……祂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3,15,16)

今天是教會所定的健康主日,讓我們以健康的心靈面對生活的一切,因為我們相信健康是包括身、心、社、靈的,讓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憑著信靠順服的心,以主作我們「終極的依靠」,享受真正健康快樂的人生。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6-7)


2006年10月8日 
同甘共苦的婚姻 (黃慧兒宣教師) 
聖樂主日 
第41期 

今主日的讀經主題為甘苦與共,談到這個題目,我們不期然想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尤其是婚姻裏的關係。按農曆來說,今年乃『雙春兼閏月』,是嫁娶的好時年,不少準新人為求得著幸福的婚姻,都選擇今年「拉埋天窗」,不知是否這個原因,教會內亦有不少的弟兄姊妹在今年內結婚。不過,幸福愉快的婚姻就是這樣垂手可得的嗎?似乎又不見得……

事實上,婚姻的幸福不在乎於什麼『好年』結合,乃在於兩人關係上的建立,能夠彼此關愛,長相廝守的婚姻才稱得上幸福。這也是神起初定立婚姻的原意,在馬可福音十章7至9節裡耶穌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婚姻是一生一世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與對方分開。

摩西容許以色列人休妻(申廿四:1)是因為當時人心裏剛硬,不願依從神起初所定的旨意而行,因此作出此安排,其目的是要避免更大的錯誤出現(太十九:3-9)。根據聖經,在下列情況下, 離婚是可被接納::(1)配偶犯淫亂的罪(太十九:9)(2)未信主的一方要求離婚(林前七:15)。

然而,漫長的婚姻路,就如二人三足的遊戲,一定會有互相絆倒、腳步不協調,或是遇到不可知的困難。不過,我們只要持守神起初的原意——婚姻是終生的關係,快樂不快樂都要共同走下去。只管懷著這份同甘共苦的心志,必可叫我們的婚姻得到神大大的賜福,情繫一生。以約伯的故事為例,當約伯受著撤旦攻擊時,他不單失去了所有的兒女,牲畜、房屋,甚至全身都長滿了毒瘡,但他的妻子仍是完好無恙。在受打擊的過程中,他的妻子也會發出囉唆和怨言(約二:9),但她還是一個好妻子,至少在痛苦患難的歲月裡,她仍不離不棄約伯。而約伯也是一個好丈夫,無論他處於順境或逆境時,他都從一而終,忠貞不渝的愛自己妻子。我們可看到,當約伯的苦境過後,他倆還得到神的賜福,兒孫滿地,白頭偕老。

其實,兩人相處真是一種學問,結婚以後,做妻子的可能常埋怨丈夫不送花,但若每日接到丈夫一個電話,一聲慰問,我想比收到花更甜美。做丈夫的可能常埋怨太太囉囉唆唆,其實太太很重視丈夫在家庭的地位和對自己的愛。婚姻能否美滿幸福,除了夫婦二人彼此同心、互諒互愛,同甘共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夫婦二人與神同行,為主而活,婚姻才有真正的意義,成為真正的祝福。

『祝願天下有情人都能終成眷屬,蒙主賜福,白頭偕老,永結同心。』


2006年10月1日 
和平相愛仍是我們的禱告 (李鼎新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 
第40期 

普世聖餐主日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此後每年,世界各地的教會都在同一日領受聖餐,並齊心祈求世界和平,又為受戰火摧殘的人民禱告。今年,我們也不例外,繼續誠心為各地活在戰難中的人民代禱,更為五年前「九一一」引發的「反恐」行動,所產生的一連串流血事件,和活在受襲恐懼陰影下的國家祈求;求主改變人心、化解仇恨,更願基督教國家不再採「以暴易暴」的報復行動,使世界終日陷於不安之中。

八月十日我離港赴英,那天晚上,新聞播出英國希斯路機場因受恐怖襲擊而全面封閉;我抵達倫敦,得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世代仇戰禍延黎巴嫩,以軍為期卅四日的攻擊行動使黎巴嫩有千多人死亡,數千人受傷,難民近百萬;五年前紐約受襲,美國報復攻打阿富汗,繼而伊拉克,時至今日,塔利班和拉登仍頑強反抗,戰火無法帶來和平。

自大、自我、仇恨、攻擊、自私、自利是人的罪性,「邪惡」之心人皆有之,包括基督徒,也包括上帝的子民──以色列民族。聖經以斯帖記記載了哈曼圖謀除滅猶大人,但當猶大人反勝之後,那種強權殺害的心態和行為種下今日的禍根:「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大人的一切仇敵,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奪取他們的財為掠物」(斯八11)。過去的兩個世紀,世界強國的「征服與奪取」行為陸續不斷。

人世間充斥著苦難和分裂,今日我們要祈求上主改變我們強蠻和霸道之心,切勿將耶穌所說「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可九40)變為要敵我分明,理解為「不與我同一陣線的,便是我的敵人。」在這全球化和地球村的世界中,我們願見的是彼此以「和平誠實」(斯九30)相待,惟有當我們的鄰居安定繁榮時,我們的生活才得平安寧靜。

雖然我們每年、每星期、每天都為世界和平禱告,但戰爭仇恨卻沒有止息過。但是,和平、和睦同居仍是人心最盼望之遠象。英國著名建築師科士打(Norman Forster)近日為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設計了一座金字塔型的建築物,作為促進宗教與種族和諧的國際交流中心,名為「和平與復和之殿」(Palace of Peace and Reconciliation)。這前蘇聯小國,深受壓制和戰火之苦,在重獲自由後,不禁再懷和平之期望。

「促進和平」和「使人和睦」仍是我們的信仰核心,代禱時使我們省察到人間的苦難,也同時激發起我們願意犧牲個人的享受,多去服事苦難中的人。中國近年來也參與了聯合國的維持和平部隊,在戰火紛爭中盡上了我們的本份,也實踐了我們的使命。

教會在這強權霸道的世界中,仍要喚醒人心、不要恃強凌弱,要以愛心相待,彼此建立,使國與國之間能和平相處,「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賽十一6),將大殺傷武器之力量變化為消滅貧窮和不公義之決心。

求主幫助我們!


2006年09月24日 
宗教教育與生命教育 (袁天佑牧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9期 

英國教育學者弗朗尼卡(Veronica Williams)曾這樣說:
* 雖然我對科技的知識、發展和應用有所研究,但卻沒有考慮到它們在道德上的涵意和目的,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 雖然我具備操控鍵盤的技巧能力,但卻未曾思考過自己存在的獨特性和價值,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 雖然我對地理瞭如指掌,但卻沒承擔人類在被造世界中所負的責任,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 雖然我對一切藥物的功用及果效盡皆通曉,但對人類生命的根本價值卻毫無體驗,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 雖然我在生理學上對有關性的知識各方面均知道得一清二楚,但從沒有思想過人類的身體是神聖的,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 雖然我曉得如何賺錢,並懂得如何享受金錢所帶來的地位和物質,但從來沒有感受過在海邊漫步、欣賞鳥語花香,至誠的友誼或創作所帶來的喜悅和滿足,我還算是受過教育嗎?
以上說的,顯示教育不只是知識的灌輸,也是生命和生活的薰陶。教育是涉及生命的事業,是生命的教育。

近幾年,多次發生學童互相欺凌和自殺事件,台灣與香港開始重視「生命教育」,鼓勵學生愛惜生命,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他人和環境建立尊重和負責任的關係,進而達至成熟和快樂的人生。

宗教教育本不是灌輸聖經知識,設立宗教週會或是團契生活,而是透過聖經的教導,甚至是不同宗教的信仰,幫助學生思想生活與人生的問題,當中涉及生死的問題,人生意義、價值和生活倫理的探索。所以宗教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宗教教育更能提昇生命教育。不同宗教對人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它們均能幫助人肯定生命的價值,確立人生的意義,為人提供生活道德的規範。宗教信仰也多提及生與死的問題,指導人尋找永恆。

基督教指出人生的脆弱,乏力勝善,唯靠主耶穌的救恩,人才能脫離罪惡。信徒靠著上主所賜聖靈的恩典與能力,才能結出生命的果子。

有信徒擔心推動生命教育會淡化宗教教育,但個人認為宗教教育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將宗教教育活化於生活之中,宗教教育提昇生命教育的內容,給與生命教育靈性的向度。


2006年09月17日 
合宜的說話 (張彩鳳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五主日 
第38期 

兩個多月前商業電台兩名唱片騎師因在一個以年青人為對象的節目中,發表了過火的言論,導致原本極受歡迎的節目要暫時停播,兩人因此也要受停薪留職的處分。

俗語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無數人際關係的破裂、弟兄姊妹間的芥蒂、家庭慘劇、黨派仇殺、甚至種族戰爭……大都可能是「初則口角」而引起,可見我們說話的威力一點也不容忽視。其實,雅各書三︰1-12正正提醒基督徒要管束舌頭,因為「舌頭在百體裏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v5)

有很多說話——謊話、謠言、嘻笑的話、冷言冷語、閒言閒語……我們都很容易衝口而出,有時傷害了別人也不察覺,及至破裂的關係已發展到不能修補的地步才恍然大悟過來。因此,在言語上學習節制是重要不過的。雅各在此舉了嚼環和馬、舵和船(v3-4)兩個比喻來解釋真理。嚼環雖然很小,但把它放進馬嘴裏,就能駕馭整匹馬;舵雖然不大,但掌握了舵就能控制整艘船的方向。這正闡明了舌頭雖小,力量卻是很大,但若能控制舌頭,就能控制全身的道理。

此外,雅各提出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人用嘴巴虔誠地頌讚上帝的同時,卻又用同一個嘴巴惡毒地咒詛人,這是絕不應當的,「難道泉源從一個眼裏能發出甜苦兩樣的水麼?」(v11)這委實表示了一個人的表裏不一,在言語上自然也會表現出前後矛盾的情形。歸根究柢,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根本未曾完全順服上帝。上帝的命令是叫我們「愛上帝」,也要「愛人如己」,完全順服上帝的人不會做出「愛上帝、恨弟兄」的舉動。因此,改變我們的「心」才是勒住舌頭的最佳良方。

古語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當的話語就像絆腳的石頭,使人跌倒;合宜的話語卻像甘霖,滋潤人心。願主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使我們能謹慎地善用舌頭。


2006年09月10日 
不要以戶貌取人,也不要以貌欺人 (陳建基宣教師) 
職青主日 
第37期 

我們在《雅各書》2章1節中得到一個很重要的提醒:「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便不可按著外貌待人。」而緊接的經文,更以「貧富」作為例子,帶出基督徒在信仰及生活上都應具備的平等觀念,不偏心待人的觀念。
主耶穌以自己的行動教訓我們,祂願意接待貧窮人、被視為不潔的人、患病無助的人,以及外邦人——正如我們今天讀到的《馬可福音》7章24–30節,有關一位希利尼婦人因信心而得到主耶穌幫助的故事。

基督的救恩是為所有人而設,主耶穌不以貌取人。在信仰上,這一點是弟兄姊妹都能容易理解與明白的道理。但《雅各書》卻要進一步指出,我們不單只停留在相信主耶穌不以貌取人的層面,更應該因為我們信奉這位榮耀的主耶穌基督,便要在生活實踐上,同樣不可按著外貌待人,不可重富輕貧!《雅各書》正是針對著當時信徒群體的行為現象,作出以上的當頭棒喝。而這也實在是對我們當下的一個提醒——我們有沒有「按著外貌」而不是「按著需要」,而讓部分人獲得優待與特權?

另一方面,對於「不以貌取人」這個平等觀念,我還有一個更深刻的體會。許多年前,在一次為弱能人士舉辦的大型演藝活動當中,大會邀請了一位極受歡迎的歌星出席,對方早已明言,他樂意與弱能人士近距離接觸,卻拒絕在過程中與其他人應酬。但其中一位贊助商人卻帶同妻女出席,並強硬地要求大會作出拍照及簽名的安排,最後遭到那位歌星的拒絕,以致場面非常尷尬。這位歌星並無以貌取人,他十分清楚自己參加這項活動的目的與意義,令人欣賞;但這位富有的商人,卻以為可以憑著自己贊助者的身份,從中得到優待與特權,因而失卻了原先贊助的意義。這正好提醒我們,我們不以貌取人,同時更不應「以貌欺人」——不可倚仗勢力與功勞,而要求得到特權與優待。

「不以貌欺人」並不是只對富有者作出提醒,我也曾遇過一些仗恃貧窮而欺人的處境,他們利用教會與弟兄姊妹的愛心,逃避自食其力,遊走於不同的堂會之間,透過接濟度日,若遇拒絕,便惡言指責,認為教會缺乏憐憫。如此「以貌欺人」,實在令人痛心。在此,實在懇切邀請大家,以《箴言》30章7-8節,作為我們同心的禱告:

「主啊,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上帝的名。阿們。」


2006年08月27日 
同作基督精兵 (潘玉娟牧師) 
差傳主日 
第35期 

「差傳」並不是甚麼新事工,而是本宗的優秀傳統。大家都熟悉本宗流傳的名言:「全世界是我的牧區」,這句說話絕不是一句空白的口號,從會祖衛斯理約翰身上,我們看見他身體力行,在英國騎著馬匹四處佈道,甚至遠赴美洲宣教。他又差遣很多信徒往世界各地展開宣教事工。今日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得以建立,亦因著昔日的差遣員(宣教士)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遠道而來,默默耕耘的結果。時至今日,環顧我們教會,差派宣教士往別的地方作海外宣教,或離開自己熟悉的母堂到另一社區植堂的人卻是寥寥可數。我們如何完成主耶穌交付我們的大使命,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從使徒行傳中,我們看見初期教會能迅速擴展,是因為有很多類似保羅、司提反、腓利的人,甚至藉藉無名的信徒悔改歸主後,立即承擔使命,委身宣教行列,願意跨越自己疆界、文化背景與人分享信仰。保羅的宣教工作給我們很大的提醒:作為一位與人分享信仰者,要忠於所領受的呼召、不變的信心和為所信的真道付上代價是非常重要的。

今日我們的教會,信主的年日比保羅資深的人有很多,但像保羅般悔改後,立即向所熟悉的人分享信仰,並且願意承擔向外邦人傳福音的責任又有幾多?今日當我們信主後,我們是否勇敢地與人分享我們信仰的經歷?是否有勇氣說出上帝在我們生命裏所做的事,見證上帝的恩典與作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上帝經歷和被上帝改變的故事,問題是我們是否有抓緊機會去為主作見證?

弟兄姊妹,今日我們的信仰是否只帶給我們多了一件外衣,多了一個基督徒的稱號呢?抑或我們的信仰真是能改變了我們的生命,以致我們有著保羅這種復活的生命,積極見證我們所相信的,抓緊每一個機會,與人分享信仰,同作基督精兵,使萬民作主門徒。


2006年08月20日 
同尋上主心意 (謝志宏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十一主日 
第34期 

每一個群體,都需要有一個共同的使命。一間商業機構的使命,它可能是用最少的資源,賺取更多的金錢。一間醫療機構的使命,它可能是要以人命為最優先考慮。沒有共同使命的群體,一方面是可以很有包容地百家齊放,「每樣都做」,「每樣都試」,另一方面就容易失去整體凝聚的重心,沒有共同的目標,也缺乏一同委身的經歷,也容易失去群體的獨有文化。

我們身處不同的堂會之中,如何可以在當時當地去興旺福音?今日不同堂會的事奉重點,都要按照當時當地以不同的方法來分享信仰。商業地區的堂會,她很有潛力去發展商區的福音工作。在私人屋苑附近的堂會,她很有潛力去發展中產人仕的福音工作。在公共屋的堂會,她很有潛力去發展基層福音工作。以學校為伙伴的堂會,她很有潛力去發展學生及家長的宣教。以服務處為伙伴的堂會,她應該很有潛力去發展社區宣教。

我們知道堂會所在的當地當時,它們都提供了一個客觀的環境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弟兄姊妹有沒有共同委身在堂會的宣教環境,去愛當時當地的人。同尋上主把我們放在不同堂會的心意,就變得更加重要。然而,人容易按自己熟習的方法來進行福音工作,而忽略了上帝把堂會整體安放在當時當地的心意。

當耶和華向所羅門顯現時,他不求自己的長壽、不求自己的富貴,也不求安於王位,只求判斷審理神的子民(列王紀上3:3-14)。按所羅門王的智慧,他選擇了他的對象,就是神的子民,而他就要放下個人利益或偏見,去為著整個群體的好處來祈求能力。

不為個人權力,不為個人利益,不為個人的喜好,只求有能力去管理好神交托給他的子民,這種祈求得到神的稱讚。弟兄姊妹,今日神把我們安放在不同的堂會,神對你有何心意?你可以如何回應整個福音環境呢?你可以如何與弟兄姊妹彼此配合,一同尋索上帝的心意呢?


2006年08月13日 
新心 (余勝意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十主日 
第33期 

「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

甚麼是「新心」呢?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和以往不同的,已經改變了、更新了的心。是一顆能夠將邪情私慾除掉,感受上帝的愛與呼召,以及能與別人以愛相待的一顆心。

那麼,誰人最需要「新心」呢?最直接想到的,就是那些「心靈」有問題而需要更換的人,當然「新」是相對於「舊」而說的,所以需要新心的,亦同樣是那顆心已經變得陳舊了的人。

以西結書中的以色列人,本來擁有從上帝而來的應許,但卻因為褻瀆上帝,犯了很多的罪過,道德墮落和膜拜偶像,使到自己變得污穢不堪,亦因而受到上帝的懲罰,容讓週圍的強國蹂躪他們,最後因著以色列無法保護自己而國破家亡,更被週圍的強國嘲諷,損害了耶和華的威名。所以耶和華藉以西結先知宣告自己要採取行動,將以色列人的心靈徹底潔淨,讓他們接受一次全新的改造,而他們所失去的土地也將物歸原主。這些行動都是耶和華主動作出的,為了保全「我的聖名」,好使他們「知道我是耶和華」。

同樣,今日最需要被上帝改造的心,就是那些因著罪的原故,被罪所污穢成為它的奴隸,道德墮落和膜拜偶像的人。此外那些因著遭遇人生的劣境,而令對上帝失去信心的人,和那些因著自己的生活行為敗壞而令上帝的聖名被褻瀆的人。而這些人正是我們自己!

假如,你因著過往的傷害,無論是別人或自己所做成的,而懷恨或自棄,你需要上帝賜你這新心。

假如,你在生活行為上有壞的習慣和嗜好,你亦需要上帝賜你這顆新心。

假如,你將自己看得比上帝大,覺得自己比上帝有能力解決更多的事情,你同樣需要上帝賜你這顆更新的心。

願我們每人祈求主賜給我們有這新心來榮耀祂!


2006年08月6日 
同心配搭事奉 (劉建良牧師) 
聖餐主日 
第32期 

約書亞記廿二章記載,以色列人在約書亞帶領下征服迦南之後,便按上帝的吩咐給各支派分配土地。而曾經協助弟兄爭戰的約旦河東兩個半支派,包括流便、迦得及瑪拿西半支派,便返回自己的土地。但他們在途中卻築了一座高壇,惹來河西九支派半的人誤以為他們已經背離上帝,就準備起來攻打他們,討他們的罪。一場內戰一觸即發。但感謝上帝,他們在攻打前差派祭司及領袖前往了解二支派半築壇原因,最後知道他們築壇只為記念這次幫助同胞得到應許之地,亦讓後人知道河東兩支派半的也是上帝的子民,便冰釋前嫌,和好收場。

今天,我們生活在各種的關係中都有誤解和不同意見的時候,有時會很容易處理,有時卻會令雙方陷於僵局,互不瞅睬,這種疏離的關係,好像頭顱裡的一根刺,令人感到不安和煩惱。而同樣情況也會在教會內出現。在教會內,我們有時也會對一起事奉的弟兄姊妹失去信任,問題不在處事的手法不同,而是懷疑對方的動機。情況就像河西各支派懷疑兩支派半的人一樣,質疑他們對上帝的真誠。為甚麼他/她要這樣做呢?他/她這樣做真的不好,真的不對!然而,與弟兄姊妹一起事奉上帝,我們必須向對方投以信心票,不應懷疑對方,也不應質疑對方愛上帝和愛教會的心,反而要尋求各種方法將自己心中的疑慮清除,祈求上帝給自己一顆清潔的心。有時這種沒好好處理的不信任態度,會成為我們同心事奉上帝的最大攔阻,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見證,我們會變得容易說對方的不是,也會將這種不滿與懷疑的心態傳播;甚至在教會內見面時也不瞅不睬。這對教會帶來何等的傷害。當然,我們也要常常反省我們所作的會帶來別人誤解嗎?有哪些地方要避免和改善呢?當雙方均採取同心配搭的心懷和行動,我們彼此間同心事奉才能暢通無阻。

但願我們像以色列人一樣,主動尋求和解的方法,也像法蘭西斯一樣,祈求上帝使自己成為和平之子(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Thy peace)。


2006年07月30日 
來同證奇妙的愛 (岑禹勤牧師(大埔堂)) 
聖靈降臨後第八主日 
第31期 

主耶穌的愛和作為,有多麼奇妙,甚至使我們驚歎呢!

照《聖經》所說,主耶穌本是上帝獨一的兒子,擁有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身份崇高、地位尊貴、完美富足;配受萬族萬民的敬拜。然而祂卻在馬棚出生,被暴君追殺,流落異鄉,又為謀生而當起木匠。出來傳道時,無權無勢,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後來以犯人的身份,無辜被處死在十字架上,這些已超乎我們的想像。

在二千年多的歷史裏,祂的愛無所不及,祂使用一代又一代的無名小子,向世界各地傳播上帝的大愛,甚至甘願犧牲性命來見證所信的是千真萬確的真理,而葬身在中華大地的先賢先聖,更難以計算。雖然,自英國人馬禮遜來華宣教只是剛好二百年,但這福音帶給中國人的愛和祝福,已超乎我們的預料。還有叫我們難明的,祂吩咐跟隨者到飢餓的人中、衣衫襤褸的人中、垂死病危和違法被囚的罪犯中,與祂相遇,因為祂說作在這些被遺棄者的身上,就等如作在祂自己身上(太二十五:36-40)。今天,照我們所見,那些至死忠心的跟隨者正遵行著這些教訓,並像主耶穌一樣一次又一次的寬恕拒絕他們的人。

朋友們!生命雖然短促,上帝卻深深愛你,又應許賜給信祂的人得享永恒的生命(約三:16),又說:「在創世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弗一:4)主啊!為甚麼要這樣愛惜我們呢?我們在教會裏,在世界上都像無關重要的,所謂「多我一個唔多,少我一個唔少」,而且我們有時只愛自己而不願愛……

世人啊!當你們還作罪人的時候,我已為你們死,我的愛就在此向你們顯明了。(羅五:6-8)你還不明白這奇妙的愛嗎?你可願意加入眾信徒的行列,來同證這奇妙的愛呢?


2006年07月23日 
動盪世間 和平何處尋 (王玉慈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七主日 
第30期 

若我們有留意最近這兩星期的國際新聞,我們看見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的衝突帶來災難性的破壞和人命的傷亡。

當自己在報章上看見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細小的身軀因著戰爭而橫屍於馬路上,而另一天刊登著一幅相片,一個成年人的身體因著炮彈的攻擊而引致著火,他面部呈現痛苦的表情和扭曲,自己的內心也不期然地感到不斷的抽搐,並且心裡面很快浮現一個問題 : 動盪世間,和平何處尋?今主日崇拜的主題是同宣和平福音,耶穌基督是和平之子,但很可惜和諷刺地在祂出生的地方聖城拿撒勒,在以黎衝突的第八天,不幸地受到真主黨發射的火箭首次擊中!

在以弗所書二章14-16節,保羅教我們一個如何重拾和睦的秘訣:「因祂使我們和睦〔原文是因祂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了。」

保羅在這裡很清楚和重要的教導我們,廢掉和滅了仇的秘訣在於基督的身體和十字架,意思是說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獻上自己的身體和流出祂的寶血,更淺白的說耶穌基督來到這世上是要犧牲自己,不是要為自己得著甚麼、成就甚麼!

若我們有留心觀察,世上所有衝突(不和睦)的原因,無論大大小小、國與國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人與人之間等,總離不開名利、權力、關係等鬥爭。我們很想達到自己的目標(有時是不擇手段)、很想別人聽從我們的命令、很想別人順從我們的心意……,這不是正正剛好和耶穌基督所行的背道而馳嗎?! 我們所行的不單祗與耶穌基督所教導的背道而馳,並且我們也沒有學好祂的榜樣,耶穌基督潔淨聖殿時發義怒(約 二:13-17),我們也時時莫名其妙地「發易怒」、 「易發怒」!難怪乎和睦幾近成了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

最後,保羅繼續提醒我們:「因為我們兩下藉著祂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弗 二:18)

讓我們在以後的日子裡,邀請聖靈完完全全的進入我們的內心,帶領、督責和掌管我們的生命,我相信唯有這樣,真正的和平/和睦才能臨在這世上如同在天上,阿們。


2006年07月16日 
年老的有知慧,壽高的有知識 (范建邦牧師) 
敬老主日 
第29期 

這是出於舊約聖經中《約伯記》的一句至理名言,可見早在數千年前的人對長者就已經有很高的評價,比中國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之讚譽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試問世上有誰不會老呢?中國作家余秋雨曾說過:「我無法不老,但我可以活得再年輕。」其實,今日的長者即是我們的明天,試想想三、四十年以後,今天的年輕人也不都變成長者了嗎?如果我們今天輕看長者的話,恐怕將來我們下一代也同樣這樣看待我們。

記得小時候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對年青父母非常寵愛年幼的兒子,卻厭煩老父常因手顫而打破飯碗,便要他遠離飯桌,只能坐在屋角用木碗吃飯。有一天,年青父母發現幼兒用小刀努力地雕刻一塊木頭,他們好奇地問:「乖仔,你刻這木頭做什麼?」幼兒認真地回答說:「我要做一個木碗,當爸媽年老時,就可以用這個木碗吃飯。」父母一聽,真是羞愧難當。於是,他們馬上請老父上座,換上新的餐具,然後一家人開開心心地一同進餐。

世上沒有一個人喜歡孤老終年,但如果你現在就開始學習認識年老的轉變,了解長者的需要,學習與長者相處,特別是信靠那位永恒上帝的話,那麼,將來你就會成為一個快樂的長者,更可造福下一代。如果你已為人父母,那你更應該敬愛長者,因為你若想下一代將來怎樣待你,現在你就應該怎樣對待上一輩的長者。

事實上,由於本港生育率低,人口正迅速老化,據特區政府有關資料顯示:到二零三三年,估計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佔本港人口四分之一以上。所以,如何改善長者的生活環境,以及善用長者這個重要資源,是整個香港社會都要正視的問題。雖然,目前有不少極具社會人生及工作經驗的人士已經步入退休年齡,離開工作崗位賦閑在家,但其實隨著人均壽命的提高,一個人在六十歲退休至離世,至少還有十至二十年的日子,如果社會能夠善用這些長者資源,將會更造福社會。同時,如果教會也能夠讓他們發揮各種恩賜,讓他們參與更多的事奉,也必能使教會蒙福。

「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伯12:12) 聖經告訴我們:每一個長者都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寶庫,特別是他們在經歷各種苦難時仍堅定倚靠上帝的信心,都成為我們學效的榜樣。盼望我們從年青時期就培育一顆敬老的心,上帝必使我們活出滿有智慧的人生。


2006年07月9日 
讓青少年在恩典中剛強成長 (盧偉旗牧師) 
青少年主日 
第28期 

青少年似乎活力無窮、無憂無慮似的;但事實上,我們可知道他們也是軟弱、迷惘、充滿掙扎、困擾,與成年人一樣,受著多方面的生活壓力。當我們越想幫助他們,教導他們,扶持他們……但往往可能會好心做壞事;皆因我們沒有細心了解今日青少年真正的面貌和需要。筆者就著過往與青少年相處體驗中,體會到他們一些深層的呼聲:

1. 想有真正關心我感受和成長需要的人,而不想有只叫我達成他們期望的父母/家長/導師。
2. 想一步一步走自己的路,想知道自己應有的方向和目標,但有太多的聲音說我應該這,不應該那……,我想有人真正聽我的心聲,用真誠和愛心扶持我,引導我走當行的路,但請不要抱起我!
3.請不要看輕我,我是可以刻苦耐勞的,我也敢於面對挑戰,我也期望有人肯定我的價值,我是可以更新長進,甚至成為領袖,請不要「睇死我!」請不要再視我為「細路仔」。
4. 知道我做錯很多事,很多時候事與願違,我需要有真正無條件的關懷、接納和鼓勵,只要我再有機會,有人教導我正確方法,我將可如鷹展翅上騰!我的生命是可以突破的!我是能夠的!

因此,我們要向今天的青少年以行動去宣告:上帝的恩典夠你用,因為主必加力(Empower)與你,在軟弱掙扎中能經歷主無私的愛,在真理和恩典中,我們必能行在光明中,過著喜樂、豐盛的人生。我們一起上路吧!


2006年07月2日 
奉獻施予 (簡祺標牧師(沙田堂)) 
聖餐主日 
第27期 

二00六年六月廿五日《財富》雜誌披露了年屆七十五歲、全球第二巨富巴菲特決定將其八成半身家,以股票形式捐贈美國五家慈善基金會,總值約為港幣二千八百五十億元。他亦曾表示他知道自己在做甚麼,這樣做很有意義。弟兄姊妹,你對自己所擁有的,是否想過做些有意義的奉獻施予呢?

今主日我們對奉獻施予作更多一些思想,這三段經文帶給我們因著看見而生發的心。

第一,因看見建造會幕的異象而生發一顆盡力奉獻的心。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無處為家,但是摩西卻向所有以色列人發出建造會幕的異象,這就是耶和華臨在之處,成為以色列人的焦點,生命的所依,因而生發出一顆奉獻的心。

第二,因看見補不足的現象而生發一顆願作的心。保羅用主耶穌基督的例子來鼓勵哥林多信徒,不要祇在乎擁有自己所有的,相反的,卻要將焦點轉向四週有物質需要的人身上,使「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林後八:14)因而生發一顆甘心願作的心。

第三,因看見上帝的大能而生發一顆無懼的信心。管會堂的睚魯祇看見其小女兒由病重到病死了,從人看來一切都完結了,他看不到上帝的大能,但是主耶穌卻向他發出安慰:「不要怕,只要信。」當睚魯看見主耶穌基督把其女兒救活過來的時候,因而生發一顆對上帝無懼的信心。

弟兄姊妹,巴菲特或許看見一些使他甘心奉獻施予其大部分家產的事情。那麼,你又如何呢?你看見了甚麼?願主賜你一顆盡力奉獻的心,一顆為有需要者願作的心,和一顆無懼的信心。


2006年06月25日 
只要信,不要怕,還要有 (李景雄牧師 ) 
聖靈降臨後第三主日 
第26期 

大衛擊敗歌利亞的故事(撒母耳記上十七:32-49)家喻戶曉,百聽不厭。

非利士人歌利亞出師要攻打以色列的軍隊。歌利亞,身材高大,兇神惡殺,手持利器,闖入以色列的營。以色列人驚惶害怕。

耶西之子大衛當時還是個牧童,短小精悍,卻不怕巨人歌利亞。大衛對歌利亞說: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和鏢矛,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耶和華的名,就是你所怒罵帶領以色列軍隊的神。今日耶和華必將你交在我手裡,我必殺你。

歌利亞迎著大衛前來。大衛從囊中掏出一塊石來,用機弦彈出,打中非利士人歌利亞的頭,石子進入額內,他就仆倒,伏地死去。

是的,大衛有信,深信耶和華上主有保護以色列人的大能。

他有勇,有勇氣面對高大兇悍的歌利亞。

他還有機智,不用刀劍與敵人格鬥,他明知這樣做是敵不過他的,他卻巧用機弦彈出石頭去擊中敵人的要害。

每一世代都有它的歌利亞。今日他代表粗暴、霸道的強勢力,欺凌良民。他代表擁有龐大軍力的強國,侵擊弱小民眾。

大衛呢?初出茅蘆的大衛代表護衛人民的英勇分子。他有敬虔的信仰,以萬軍的耶和華上主作後盾。他復有機智,避免以武力相對峙,而用他熟練的武器取勝。

除了這樣向外攻擊敵人和內部護衛人民之外,我們可用大衛和歌利亞來形容屬靈的爭鬥。我們的內心也有屬靈的敵人──例如兇狠的心、毒辣的心、蠻橫的心。我們非要信靠上帝不可。我們要有勇氣面對我們的過失。我們還要有智慧去理解以及履行上帝的真道。

今日的經文選另一段(哥林多後書六:1-13),本來很有意思,可間接對應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不過辭彙繁雜一點。假如我今天講一篇道,以「只要信,不要怕,還要有機智」為題,我會釋義那段經文的字句,湊成幾個武器為象徵,用在屬靈爭鬥的戰場上:   以盾牌代表信靠上帝。以號角代表勇氣。以飛彈代表機智。


2006年06月18日 
主愛激勵我心 (劉麗詩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二主日 
第25期 

<b>「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哥林多後書5:14﹚</b>

上主深愛世人,愛每一個有氣息的人!祂的愛使我們驚嘆:「怎能如此!」祂的愛使生命發生奇蹟,使不可能的成為可能。是祂的愛讓浪子歸家,叫已死的、滅亡的必得復生!祂自己就是「愛」﹙約翰壹書4:8、16﹚

因此,得蒙神愛拯救的我們,都深深地被這份愛感動。保羅說,是「激勵」,意思是「強制、逼使著」,即是說主的愛是「無法抵擋,不能抗拒的」。數天前香港舉行了第二次全球禱告日,當日有一段時間,幾萬名基督徒一起呼求耶穌的名字。我們一起唱:「耶穌、耶穌……」只是「耶穌」二字,大家一直唱,不斷地唱,異口同聲地唱,也用心靈和誠實來唱……。我想,這就是「基督的愛在激勵著我們了」!

感謝主,基督徒的生命藏著巨大的驅動力,導引我們活出積極熱愛上主的人生。是基督耶穌的大愛,激發出這種真、善、美的神聖純愛!也是這愛,使在基督裡的人徹底改變更新,永遠脫離舊我。怎能如此呢?因為耶穌基督,願替代犯罪的世人而死,且從死裡復活。是這份無可比擬的厚愛,時刻在催促著、激盪著我們回應主愛的熱忱,使我們委身於一個新的國度,和一種全新的生活,從此以上主為我們存活的目標和意義。

不是無法推諉的責任,也不是偉大的理想,而是對耶穌基督的愛使我們成為討上主喜悅的人。


2006年06月11日 
總要慎思明辨 (譚偉光宣教師(亞理斯堂)) 
神學主日 
第24期 

「三位一體」是關乎上帝的本質,實在是人類腦袋所無法測透的奧祕,我們只能從聖經中稍為了解聖父、聖子和聖靈之間的親密關係。福音書曾經記載兩次耶穌大發雷霆的故事:第一次發生在加利利,當時耶穌行了一些趕鬼神蹟,受到文士的譭謗,說耶穌是靠著鬼王別西卜趕鬼,耶穌嚴厲地斥責他們:「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可三28~29)第二次發生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當他看到那些「生意人」把「禱告的殿」弄成「賊窩」後,便怒火中燒,手執繩鞭驅趕他們,並且斥責他們:「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約二16)耶穌是那位柔和謙卑的上主羔羊,然而,當聖父和聖靈遭受誣衊和蔑視的時候,他便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因為聖父和聖靈是他最親密的伙伴!他可以自己受屈受辱,卻不能讓他的至親遭受傷害!

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上帝,是我們的信仰基礎,然而,自從文藝復興及理性時代以來,人類已多番把這個古老的三位一體信仰拆散了:自然神論及新紀元運動只強調一位井然有序的創造主(聖父);泛靈恩主義只強調那位施展權能與神蹟的(聖)靈;到了今天,不少異端邪說衝著聖子而來,不論是《達文西密碼》或《猶大福音》,其中心信息都是想矮化耶穌基督的神性,指稱他不過是個人。面對著刻意把聖父、聖子和聖靈拆散的時代,我們有否「心裏焦急,如同火燒」?還是任由它們肆意譭謗那位曾將我們從罪惡權勢中拯救出來,並且愛我們到底的三一上帝?

耶穌基督不單是上帝與人類之間的中保,也是聖父與聖靈之間的中保。使徒約翰說:「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8)又說:「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上帝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上帝的靈來。」(約壹四2)雖然「三位一體」是屬乎上帝的奧祕,但卻因著耶穌基督的「成了肉身」,讓我們可以認出聖父和聖靈來。因此,讀神學的目的不是要在上帝奧祕的縫隙中尋幽探祕,而是要本於耶穌基督「成了肉身」的福音,在這個彎曲悖謬的世代中持守真道,好讓我們在「傳」揚福音之前,首先保「全」純正的福音。但願我們時刻記著使徒約翰的提醒:「凡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的,就沒有上帝;常守這教訓的,就有父又有子。」(約貳9)阿們。


2006年05月28日 
建立分享信仰的群體 (盧龍光牧師) 
衛斯理 總議會 主日 
第22期 

信仰分享運動所要建立的,不只是要使更多人得到分享信仰的益處,成為基督徒,也不只是訓練一個一個的信仰分享大使,最重要的,乃是要建立起分享信仰的群體,也就是一個一個有使命感的信仰分享的堂會,在每一個不同的社區和社群中,不斷推動群體中的弟兄姊妹,彼此同心,彼此支持,彼此鼓勵,彼此提醒,可以繼續不斷去分享信仰。

使徒行傳第二章36-47節,記載了第一個分享信仰的群體是如何誕生、如何建立,以及有甚麼特色。

一.這群體有甚麼特色?(vv.36-41)

1.因聽道而扎心的群體(vv.36-37) 教會是一個信仰群體,由一群聽道之後扎心、悔改、受洗、罪得赦免並領受聖靈的人所組成。扎心是信仰的一個起點,扎心的人不會舒服,他必須尋求改變,問題是今天我們聽道有否扎心?

2.生命願意被改變的群體(vv.38-40) 教會是一群肯面對自己生命、願意改變人生方向,以致與這世代的方向不同的人所組成的!但我們必須學習追求上帝的方向,敢於與這世界不同,不被這世界的價值觀與看法所操控,並從上帝的眼光看事物!

二.如何建立信仰群體?(vv.42-47) 教會既是一群屬主並有生命的群體,這群體是如何建立的呢? 1.遵守教訓 2.相連相愛 3.外顯見證 4.凡物公用 5.同心敬拜 6.鄰舍喜愛

作為一個信仰群體,我們需要對道有所敏感,願意被道扎心,不要讓這世界的眼光和價值觀蒙蔽我們,使我們看不見上帝的方向和我們要做的工作;而且要悔改、更新、領受聖靈的引導,突破舊的習慣,脫離這世界的操控,願意作出改變朝向新的目標。我們亦需要遵行愛上帝愛鄰舍的教訓,在生活中彼此切實相愛,願意分擔分享,好使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信仰分享的生活,見證能榮耀上帝,得社區和鄰舍的喜愛。我們更要帶著信心,在主裡存著安全感,相信任何又大又難的事情,都不能難倒我們,主的恩典必有預備。我們對人也要存著信任,不要被過去的經驗所綑綁,尤其是全職事奉的同工之間,牧者與信徒領袖之間,牧者、領袖與會友之間,彼此信任,同心同工,建立一個有共同目標、分享分擔、有使命感的團隊,是一群分享信仰的上帝大能的子民。使整個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成為一個信仰分享的教會。


2006年05月21日 
走傳的腓利 (文麗芳宣教師) 
基督復活後第五主日 
第21期 

腓利被聖靈充滿,獲選為教會中的執事。當門徒被逼迫,分散各地時,藉聖靈的能力,腓利下到撒瑪利亞去宣講基督並醫治了很多人。

腓利順從聖靈的帶領,當聽見主的吩咐:「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他雖知那路是「曠野」,卻毫不猶豫地「起身去了」。他沒有問:「我是要傳福音的,要我去曠野做甚麼?」聖靈帶領他遇上埃提阿伯女王手下總管銀庫的太監。上帝正是要呼召腓利向這位有影響力的外邦人分享信仰。

雖然腓利在撒瑪利亞大受歡迎,但在他面前的,並不是撒瑪利亞的群眾,也並非被鬼附的、或癱瘓的、瘸腿的和需要腓利醫治的人,而是一個位高權重、有僕人侍候、有車坐的大官。腓利可以如何向這位大官分享信仰呢?在腓利還不知道該做甚麼時,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腓利就順著聖靈的帶領,立即跑到太監的身邊。聖靈一步一步的帶領,使腓利知道太監正在讀聖經,並且讀到一段他不明白的經文。腓利的出現使太監解決了讀經上的問題,也讓腓利有機會被邀請坐在他身邊,向他傳講耶穌,最終為他施了洗。

作為一個信仰分享大使,腓利擁有一樣重要的素質,就是順服聖靈的帶領。因他被聖靈充滿,他有機會在教會中服侍他人,更令撒瑪利亞城的人「大有歡喜」,也使埃提阿伯的太監「歡歡喜喜的走路」。聖經中再沒有清楚記載腓利往後的行程,只說「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在各城宣傳福音」。

上帝使用甘心順服聖靈帶領的人作祂的使者。同樣肩負見證基督使命的我們,有沒有如腓利一樣,順從聖靈帶領,隨時作好準備,成為一個把福音隨走隨傳的信仰分享大使,使凡接觸過我們、聽過我們分享信仰的人,都知道基督確實活著,並且歡歡喜喜的生活?


2006年05月14日 
建立基督化家庭 (梁林開牧師)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20期 

有人說,上帝為基督徒預備了二個家庭:就是教會的大家庭,和個別信徒的小家庭。在教會的大家庭,我們接受教導,彼此相愛,互相激勵,一同分享信仰的經歷;在個別信徒的小家庭也是一樣。

按照聖經,要建立一個基督化的家庭,除了上帝的祝福,也需要全家一起的努力,教會要有美好的見證,基督徒的家庭乃是站在實踐基督信仰的最前哨,使他人見到我們的「好行為」歸榮耀給上帝。

我認為要建立基督化的家庭,必需包括有以下的幾個因素:

(一)全家信主──若我們認為相信基督是正確的,是最美好事,那麼與家人來分享我們信仰的經歷是理所當然的事,是我們的本分和責任,以致「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的應許得以應驗,教會信徒的人數也定必倍增。

(二)尊主為大──在許多基督徒的家中都掛有十字架或「基督為我家之主主」的字句,這不是為求平安和祝福,乃是願意尊主為大,讓基督在凡事上居首位。就是讓主來管理我們的家 。為了要順服主的旨意,合乎祂的心意,因此,在許多的事情上,我們需要付出代價,願意捨棄,以討主的喜悅。

(三)家庭祭壇──「基督化」的意思,乃是要活出基督的樣式,「活著就是基督」。在世人的眼光中,基督化的家庭,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喜樂和平、幸福的家庭。但是在這充滿引誘和迷惑的世代,單憑人自己的努力是不足夠的。有人說,成功的基督化家庭秘訣是在乎「家庭祭壇」,一家人,一起禱告、讀經、靈修、在靈裡有團契、彼此相愛 、互相激勵,憂喜共享,依靠上帝的帶領,才能在眾人面前有美好的見證。

最後,為了使基督的信仰得以延續,除了向家人分享信仰外,聖經教導作父母的對兒女應有整全人格的培育,又要以身作則,作他們的榜樣。有了小家庭信仰生活的見證,才能更有效地彰顯教會大家庭,是上帝的家。


2006年05月7日 
在多元化社會分享信仰 (黃惠嫦會吏) 
聖餐主日 
第19期 

當我們回顧使徒保羅在雅典所遇的事情(徒17:16-34),不難發現他所處的環境充滿著拜偶像和追求不同人生哲學思想的人。這些人對自己和人生也許有著不同期望,以致他們用著種種方式達到所望。倘若你生活在這地方,又面對著周邊這些人,你會有何反應?無特別感覺?認同他們的情況和需要?無奈?與我無關……?

保羅的反應是「心裏著急」,父母為兒女著急,老師為學生著急,我們為所愛的家人和朋友著急,這些我們也許都經驗過,然而我們可曾為不相識的人著急過?這份著急不為別的,只因為愛,一份源於上帝無限恩典的愛、接納和拯救。在大馬色路上與主相遇讓他明白耶穌寬恕的愛,在顛簸的生活中使他深深地經歷主愛的供應和保守。就是這愛使他對人心裏著急。

保羅生活在充滿多元文化的雅典,這個地方使我想起所在的香港、曾遊覽的台灣、大陸或東南亞等地,她們跟雅典有著相似之處──偶像、知識、自我的追求、物慾的期盼、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我們如何在這環境中與人分享信仰?

保羅巧妙地運用他的學識、對希臘文化的了解、個人信仰的經驗,與猶太人、敬虔人、市集的路人、和雅典的知識份子辯論。我想保羅的辯論有別於針鋒相對,他指望分享耶穌基督復活的道理、分享他信主的經驗和對上帝的認識。

其實我們也可以像保羅一樣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分享信仰,我們不一定需要轟轟烈烈的信主經歷,但當我們用一點時間回顧人生的歷程,用一點耐心和情感投入每一段經歷,用一點細心去回味上帝的恩典和愛顧,我們可發現上帝在我們每段人生旅程中的蹤跡。我們與別人辯論的,不是漫無邊際的哲學,卻是我們每天與上帝同行的經驗;也不是虛無縹緲的紙上文章,卻是關乎宇宙萬物和人生的意義;也不是我們所作之事,卻是上帝一切的作為──藉耶穌基督施行的拯救,向人類顯明祂的愛。固然,我們也得張開眼睛,看看這個世界的景況;打開耳朵,聽聽人們的心聲;敞開心靈,翻閱書刊,不單增廣見聞,也是建立屬靈閱讀的習慣。同時求上帝給予我們面對各種情況的智慧,倚靠聖靈的能力,在這多元的社會中見證主恩。


2006年04月30日 
向受壓者分享信仰 (潘玉娟牧師(愛華村堂)) 
基層主日 
第18期 

使徒行傳三章記述彼得和約翰上聖殿,在美門遇到一個人,生來瘸腿的向他們行乞,彼得的回應:「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徒3:6)彼得有的是甚麼?就是「奉耶穌基督的名叫他起來行走!」對這位瘸腿者而言,彼得的行動是使他,受壓制多年的重軛得著自由釋放。正如主耶穌說:「主的靈在我身人……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19)這就是真正的福音,亦是耶穌到世上的目的。今日當我們向受壓者分享信仰時,究竟我們可以分享甚麼?

記得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嗎? (路10:25-37)耶穌提到有一位客旅在旅途中遇到強盜,被打到半死,期間遇到有三位路過的人,包括祭司、利未人和一位撒瑪利亞人。祭司和利未人是當時宗教人士,當他們見到這客旅時,聖經形容他們都掉頭走了,惟有這位撒瑪利亞人見到這客旅,就動了慈心,上前為他裹傷,並且送他到客店照顧他,並出錢請店主照顧他。

從撒瑪利亞人幫助這位受傷的客旅,我們看見他的幫助是很實際和徹底。聖經描述他動了慈心、為傷者包紮傷口、送他去旅舍療傷和出錢請人照顧他。(路10:33-35)我們看見這位撒瑪利亞人所做,不單只是心裡同情,而是有行動,並且很細心,很徹底。相反那位祭司和利未人對這個受傷的客旅,或許他們都有一絲同情,但他們卻沒有實際行動。

德蘭修女曾說:「我們傳揚福音,不是單靠「講」字,而是要「身體力行」,用「行動」來傳揚福音。」

因此,對於向受壓者分享信仰是需要用行動,不單單靠宣講。看見別人有需要時,我們立即有回應,就好似撒瑪利亞人一樣,有著身同感受,以致動了慈心,為傷者包紮傷口,使人得著幫助。

盼望我們都能履行聖經及衛斯理約翰的教誨,透過關懷、服務及行動,見証上帝道成肉身的救贖大愛,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用行動活出我們的信仰,用自己的生命分享我們的信仰。


2006年04月23日 
分享分擔的信仰 (鄧其偉宣教師(香港堂)) 
基督復活後第一主日 
第17期 

三十年前七位在英國小鎮居住的主婦成立了一個名為「小婦人」合作社,從賣食物和託兒服務開始,發展成為每年二千六百萬港元營業額,由百多名僱員共同擁有的社會企業。這分享合作式的見證也成為香港社會扶貧的參考。

基督在十架上受苦和復活正表明分擔分享的信仰特質。基督受死把人從罪惡和死亡中拯救出來,是祂以愛來承擔人的罪惡和痛苦,使得贖的人分享祂復活的生命。

新約聖經的koinonia團契一詞是「生命相交」和「分享共有」,是一種夥伴關係,表示彼此同享、同心合意、同負一軛的親密關係,最能表達信仰上的分享和分擔。

約壹一3指出我們是與父上帝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有分於上帝主動給予的恩典。這恩典叫我們分擔基督的痛苦,分享祂復活的喜樂,又將生命之道傳給人。「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約壹一7),表明我們先與上帝建立深入的關係,然後才能跟其他信徒有生命相交。

基督的信仰不是孤立個人的或私人的宗教經驗,會祖衛斯理約翰曾說:「把基督信仰改為孤立的信仰,就是消滅基督宗教。」所以我們信仰的歷程必須在群體中互相支持,彼此分享分擔才成。

與人分享上帝的恩典是很具體和實際的。使徒行傳描繪初期基督徒間的深厚情誼,信徒聚集一起彼此教導、相交、擘餅和祈禱;生活上把家業都拿出來,凡物公用,幫助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都是大家公用…,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四32-35)在這個以愛相交的團體中,沒有一個信徒是不重要的。「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六2)

在人際關係疏離解體的時代,惟有分享分擔的信仰使我們組成愛心團隊,打破人際的疏離和隔膜,有動力和策略去扶助有需要的人。


2006年04月16日 
復活非神話,生命創奇蹟 (袁天佑牧師) 
復活主日 
第16期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耶穌從死裏復活,賜人永恆的新生。

自有人類歷史以來,沒有死去的人能復活。我們所信的是否有確實的證據?曾有一位律師名莫理遜(Frank Morrison),他不相信耶穌復活的事,於是他以律師審慎嚴謹的態度去尋找證據,想推翻基督徒所指耶穌復活的事。經過詳細考查後,他反過來接受了耶穌復活的事實,並且寫了一本書,書名為Who Moved the Stone?中文譯名是《歷史性的大審判》。他指出有幾個原因,令他無法推翻耶穌復活的歷史事實。這幾個理由,包括(一)空的墳墓:在羅馬兵丁嚴密的看守下,門徒怎可以盜去耶穌的屍體?(二)耶穌向門徒顯現:假若這只是幻象的話,沒有可能有數百人也見過復活的耶穌。(三)門徒的改變:當時跟從耶穌的多是沒有學問的人,他們又是膽小的人,在耶穌被釘時,他們四處逃亡。但後來他們不懼怕死亡,大膽的宣告耶穌復活。假若這是謊言的話,他們沒有理由會為這謊言而付上生命的代價。

在這幾個辯證中,第三個辯證最為重要,就是相信耶穌復活的人生命的改變。

約二十1~18記載了幾位看見耶穌復活的人,彼得、約翰和抹大拉馬利亞。彼得曾三次不認主,但因主的復活,他成為勇敢的傳道者和牧者。主將牧養羊群的責任交付他。約翰曾與其他門徒爭論誰為大,他也被稱為「雷子」(可三17),即脾氣暴躁的人。但因主的復活,他變成為愛之子,勸導信徒接受主的誡命,彼此相愛。馬利亞曾因主的死感到沮喪失望,連復活的主站在她面前也不知。但因主慈愛的呼喚,她知道在她面前的是復活的主。她亦接受主的吩咐,將主復活的事告訴門徒:「我已經看見了主。」

很多人以為信耶穌是迷信,耶穌的復活指出我們的信仰是有歷史證據的。但我們的信仰不是過去的歷史。二千多年來,信徒生命的改變,指出我們的信仰也是現在和將來的,復活的奇蹟繼續在世上發生。這不是指耶穌再次復活,而是信耶穌的人,生命改變了,就好像一個人死了,現在復活了。

我們的生命能否能成為耶穌復活的見證?


2006年03月12日 
憑應許來敬拜 (林津牧師) 
大齋節第二主日 
第11期 

談到敬拜,我們很快便會聯想到許多不同的「方式」(或是所謂之「禮儀」),近年我們教會中大部份堂會,都不約而同地進行崇拜禮儀的更新,我想是非常好的,因為它能讓我們向至高和至愛的上帝發出更美好的敬拜。

只是大家或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就是在一場非常精雕細琢的敬拜中完全感受不到上帝的臨在,又或是在一場雜亂無章的敬拜中深受上帝的感動。因此我們相信在方式和禮儀之外,崇拜更新中應該還有其他需要我們關心的要素,昔日主耶穌曾告訴我們敬拜是要透過「心靈」和「誠實」(原文或應譯作「真理」),如果我們將崇拜禮儀看為敬拜上帝的原理和法則(即「真理」),那麼我們另外需要的就是一顆敬拜的「心靈」。這「心靈」一般被解釋為熱切地渴慕敬拜上帝的心,但今天崇拜的主題所要提醒我們的卻是另一種不同的心態,就是要我們在敬拜中努力地以信心去抓緊上帝自己寶貴的應許,這應許就是上帝要悅納、並引導我們一切向祂真誠的敬拜。

主耶穌曾應許我們說:「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雅各書中也提醒我們說:「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因此我們要緊記、並且深信,上帝渴望我們真誠的敬拜祂比甚麼都要緊,只要我們把自己敬拜的心全然地交託在祂手裡,祂必要親自成全,而當中也再沒有任何人或事能夠攔阻我們到達祂的面前。但願我們所有的不單是一顆渴慕敬拜上帝的心,同時也是一顆堅定倚靠上帝應許來敬拜的心,讓我們在歸榮耀與上帝之時,也能更真和更深地在敬拜中經驗上帝的臨在。


2006年03月5日 
在弱勢中的婦女 (區鳳萍宣教師) 
婦女主日 
第10期 

每當被問及甚麼人是弱勢群體,我便很快地回答:單親(孤兒寡婦)、低收入(基層)、新移民(離開家鄉)的家庭,在這些人當中婦女佔了大多數,「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所以我吩咐(命令)你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申15:11)作為基督徒對上帝的吩咐有甚麼回應呢?讓我們藉著以下三個真實的個案,對弱勢中的婦女有更多的認識。

阿萍發覺丈夫有婚外情,縱然努力維繫這段婚姻,但最後都被逼成為了單親家庭,面對失婚的傷痛,同時又怕兒女們學壞,她便不敢出外工作,無奈地靠綜援過活。

阿蓮丈夫患病,只能部分時間工作,育有四名兒女,為了活得有尊嚴,她不願靠政府援助,於是放下照顧家庭、兒女的責任,換取一份時間長而收入不高的服務性工作,結果造成許多家庭、兒女間困難,部分更引申為社會問題。

阿芳在數年前帶著兩個兒女來港與丈夫團聚,數月後丈夫患上癌病而離世,過往一切的經濟來自丈夫,面對人生路不熟,小朋友又需要照顧,唯有領取綜援。(案主名字是虛構)

以上的個案也許大家在電視新聞、報紙或親友中都會遇到,我們用甚麼行動來表達上帝愛她們呢?其實關心她們並不是那麼難,藉著聖經的故事,讓她們認識這位滿有恩典,憐憫的上帝,祂也曾差派先知以利沙幫助一位窮寡婦的故事(王下4:1-7)成為我們的借鏡。

以利沙的實際行動,帶給寡婦正面的鼓勵,藉著這個故事,讓我深深體會,我們所做的極其微少,可能只是用說話去安慰,鼓勵她們踏出一步,勇敢地尋求幫助,讓她們有一個轉機,從絕望邁向盼望的人生。

就讓我們以實際的行動來回應主耶穌的教導,「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愛護關懷生活在弱勢中的婦女)


2006年02月26日 
主耶穌是這樣幫人的 (陳建基宣教師) 
社關主日 
第9期 

約翰福音第五章,記載了主耶穌在耶路撒冷所行的一件神蹟,衪在一個名叫畢士大的池子旁邊,醫好了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在整個過程中,那位病人其實並無主動向主耶穌尋求幫助,而是主耶穌發現他、接觸他、治癒他。畢士大池的神蹟,可以讓我們從主耶穌的身上學習到三個提醒:

一、 主耶穌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人 在約翰福音五章6-7節中,我們看見主耶穌那種助人的胸懷,是祂發現那病人躺著,是衪從觀察中理解那病人的景況,是衪不計較那種追求迷信治病的處境(畢士大池子的水可以治病的傳說,見第4節),仍然願意主動走近那病人的身旁,提出:「你要痊癒嗎?」(第6節)

今天,我們可能因為許多不同的原因、藉口,甚或是擔心被騙,不單不會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在面對別人求助的時侯,我們有時還會設法避開內心的感動,甚至盡速遠離現場,遠離那需要幫助的人。但主耶穌藉此事件提醒我們,這不是衪的方式!

二、 主耶穌的幫助是即時的,是充滿力量的 那病人充滿了怨言(見第7節),顯然他並不覺得能從主耶穌身上得到些甚麼。但主耶穌並無計較,因為衪諒解那病人的苦況,在聽完他的傾訴後,便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第8-9節)。這是多麼直接,即時與充滿力量的幫助。

這裏的重點,並不是我們有沒有這種能力,而是我們有沒有即時的行動,有沒有決心去幫助。作為基督徒,我們應當明白,感動是從主而來,而能力也是從主而來的,讓我們憑信心,奉主的名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請相信,這是主耶穌對我們的期望與託付。

三、 主耶穌在幫助別人之後,更關心對方的生命 主耶穌再遇見那人的時侯,衪並無顧忌猶太人正要找衪麻煩,也沒計較那人沒有向衪致謝,甚至那人連醫好他的人是誰也不知道。反而,主耶穌關心對方在受助後——痊癒後的生命,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第14節)

我們會怎樣看待那些曾接受我們幫助的人呢?是一次單獨的事件,還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接觸?主耶穌清楚地告訴我們,衪不只關心生活上的幫助與肉身的醫治,而衪更重視的是生命的改變。

求主賜下敏銳與願意的心,叫我們主動尋找並發現需要幫助的人; 求主賜下勇氣、決心與能力,讓我們為有需要的人,提供適時有效的幫助; 更求主的愛充滿我們,因為我們關心生命,並願意與別人分享生命。 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2006年02月19日 
看哪!我要作一件新事 (李炳光牧師(九龍堂)) 
大齋前第三主日 
第8期 

最近在東馬砂越的詩巫Sibu出席了一個會議,這會議是世界循道衛理宗華人教會聯會的執行理事會,會議的目的是為了籌備明年在詩巫市舉行的華宣大會。詩巫市雖然是東馬一個較小的城市,人口只有二十萬,但卻是東馬衛理公會的一個重要基地,該市百分之四十人口是基督徒,而衛理會教友卻佔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四十多年前我曾在該地參與短宣的工作,當年詩巫被譽為一個基督化城市。原來百多年前一個名叫黃乃裳的基督徒帶了三百個福州信徒在那裡開發,想不到百多年後這城市發展成為一個充滿著基督教氣氛的地方。當我看見該地教會林立,事工發展迅速,教友眾多,內心不斷感謝天父上帝,深深感受祂奇妙的作為,祂確是一位行奇事的上帝。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都會經驗到上帝無比的慈愛。當我們回顧過去,常會讚嘆祂是一位行奇事的主,正如當年以色列人對上帝的讚美:「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詩一二六:3)

不過,在我們的信仰中,我們的上帝也是一位創新的主:「看哪!我要作一件新事!」(賽四十三:19)我們很容易眷戀著以往神所賜的鴻恩厚愛,我們所經驗的是歷史中的上帝,所以常常在歷史中尋找祂,忘記祂也是今日和明天的主。我們的經歷塑造了我們,我們的經驗就成了我們的限制,使我們對神的理解沒有辦法進一步的發展和擴大,其實我們的上帝不但是行奇事的主,也是不斷作新事的主。「你們豈不知道麼?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賽四十三:19)

不錯,上帝在過去的確為我們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但讓我們不要自滿地停留在欣賞、讚美和回顧當中,因為祂仍要在我們當中作新事。「我要使他們有合一的心,也要將新靈放在他裡面。」(結十一:19)有生命的基督徒必然有一個記號,就是不斷更新變化,增長成熟。一間有生命的教會也是如此。信心是有動力的,不是靜止的。與神交通,就好像探險一樣,祂希望我們每天敞開心懷,可以進一步認識祂,在日常生活中與祂相會,天天更新:祂還沒有完成在我們身上的工作,因此我們永遠不要停止長大。我們常常說:「上帝有說不盡的豐盛。」很快,我們又會發現,在祂的豐盛中還有許多是我們未曾知道的,也未曾經歷過的。所以,我們讚美作奇事的上帝的同時,讓我們也求主在我們當中作新事,我們應不斷禱告說:「主啊!下一步應如何?」「上帝啊!讓我更深的認識!」


2006年02月12日 
祂必醫治赦免 (羅瑪利宣教師) 
大齋前第二主日 
第7期 

我們相信的上帝是一位滿有大能、慈愛、憐憫人的神,祂願意以愛來回應人類身心靈的需要,將平安、喜樂、盼望帶給在絕望裏、痛苦中的人,並把我們的「全人」帶到父上帝面前。聖經提到人得著醫治包括:上帝對人憐憫的恩典、人對上帝存謙卑的心和信心的回應。

(一)上帝對人的醫治是出於祂對人的恩典及憐憫的心腸:在聖經提到主耶穌用說話的大能來醫治患痲瘋病的人,祂簡單地說:「我肯,你潔淨了吧」,繼而又伸手觸摸他的患處(可1:41),醫治痲瘋病人心靈上的創傷。祂的醫治不單彰顯出能力,也表達出接納、赦免、願意與人親近的態度,使病者無論在身體或心靈都得著康復。

(二)人對上帝的信心。患痲瘋病的人見到耶穌便立刻表達出發自深處的「信心」請求,他說:「如果肯,必能使我潔淨(可1:40),結果他就得著醫治了。在舊約同樣有一位名叫乃縵的外邦大將軍得醫治的事件(王下5:1-14),這個神蹟的出現是一位被擄到大馬色的小女孩,她對上帝有很大的信心,她說:「巴不得我的主人(乃縵)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他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王下5:3)小女孩深信上帝是一位大能的神,人不能醫治的病,她所信的上帝凡事都能,必能醫治好他,所以她對主人的妻子說出這信心的話,連大將軍乃縵也樂意聽從。

(三)人對上帝存謙卑的心。大將軍乃縵初時對先知的醫治方法表現出不滿意,放不下自高自大、自傲的心,差點兒失去痊癒的機會,幸得一位 懂得謙卑的僕人提醒,乃縵才醒悟過來,放下自傲的態度,謙卑地聽從先知的吩咐去行,身體才能得著痊癒(王下5:10-14)。

感謝主,當人帶著信心來到上帝面前謙卑下來,身心就得著醫治,生命的一切罪孽也得赦免,重新成為新造及健康的人。


2006年01月29日 
上帝的教導 (曾萍霞宣教師) 
主日學主日 
第5期 

每個團體都需要人才。我們是否因為某個人是可造之才,才栽培他呢?你看耶穌在馬可福音1:14-20節所選的門生,以我們今日的眼光來看,沒有一個是可造就之才。我小時候以為使徒彼得是唸名校的,否則,他怎麼有可能做這麼偉大的工作,長大以後才知道不是。耶穌看每個人都是寶貝,都是可造之才,他有奇妙的計劃栽培他們。

主日學之創辦人瑞克斯(Robert Raikes)也是同樣,看每個孩子都是寶貝。在工業革命時代,富人和貧窮人的差距很大,富人有貴族學校可唸,教會設的學校也成為貴族學校,接受富家子弟就學。由於父母都在工作,在街頭遊玩的孩子無人關心照顧,結果不經意地踏上了歧途,瑞克斯(Robert Raikes)看見這些孩子的需要,看到他們都是上帝的寶貝,將他們聚集起來,教導他們。他規定,吃飯要洗手,服裝要整齊,從基本的生活習慣教起,然後教導信仰,慢慢便形成了主日學。需要有計畫的給予培訓,不是要先看這人是否可造之才,才給以機會,而是要看到每個人都有從上帝而來的恩賜。耶穌已經給我們很好的模範,耶穌的學生有個特質,他們都看見自己是平凡的人,但是在他們身上有不平凡的信息要分享。做一個主日學老師,我們知道自己是平凡的人,但是在我們的身上要見證出不平凡的信息。我們要栽培新的一代,訓練他們,造就他們,使他們的生命發揮基督的香氣,見證基督的愛。

我最近在思考,宗教改革,是要改革宗教或是改革制度呢?可能最需要改革的是人心。人的生命要讓聖靈來更新,不斷地更新才成。再好的制度組織,如果人不好,進去以後,制度也會變壞。司布真牧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一直希望找一間完美的教會,換了好幾間,都不滿意。最後,他終於找到了一間完美的教會,但是沒多久,由於他的加入,那間教會就變得不完美了。

我們不單要從自己的思想言行來做信仰反省,我們更需要用上帝話語來做反省。「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3:16-17)在反省中,我們看見本身的軟弱,看見上帝在我們身上所要成就的工,為主立定心志才能做大事;如果能力很強,無心的話一樣一事無成。作主日學老師要有心,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有這樣的愛心來推動,才有動力。瑞克斯(Robert Raikes)有心來關心孩童,他就能夠推動事工,這就是明證了。


2006年01月29日 
上帝的教導 (曾萍霞宣教師) 
主日學主日 
第5期 

每個團體都需要人才。我們是否因為某個人是可造之才,才栽培他呢?你看耶穌在馬可福音1:14-20節所選的門生,以我們今日的眼光來看,沒有一個是可造就之才。我小時候以為使徒彼得是唸名校的,否則,他怎麼有可能做這麼偉大的工作,長大以後才知道不是。耶穌看每個人都是寶貝,都是可造之才,他有奇妙的計劃栽培他們。

主日學之創辦人瑞克斯(Robert Raikes)也是同樣,看每個孩子都是寶貝。在工業革命時代,富人和貧窮人的差距很大,富人有貴族學校可唸,教會設的學校也成為貴族學校,接受富家子弟就學。由於父母都在工作,在街頭遊玩的孩子無人關心照顧,結果不經意地踏上了歧途,瑞克斯(Robert Raikes)看見這些孩子的需要,看到他們都是上帝的寶貝,將他們聚集起來,教導他們。他規定,吃飯要洗手,服裝要整齊,從基本的生活習慣教起,然後教導信仰,慢慢便形成了主日學。需要有計畫的給予培訓,不是要先看這人是否可造之才,才給以機會,而是要看到每個人都有從上帝而來的恩賜。耶穌已經給我們很好的模範,耶穌的學生有個特質,他們都看見自己是平凡的人,但是在他們身上有不平凡的信息要分享。做一個主日學老師,我們知道自己是平凡的人,但是在我們的身上要見證出不平凡的信息。我們要栽培新的一代,訓練他們,造就他們,使他們的生命發揮基督的香氣,見證基督的愛。

我最近在思考,宗教改革,是要改革宗教或是改革制度呢?可能最需要改革的是人心。人的生命要讓聖靈來更新,不斷地更新才成。再好的制度組織,如果人不好,進去以後,制度也會變壞。司布真牧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一直希望找一間完美的教會,換了好幾間,都不滿意。最後,他終於找到了一間完美的教會,但是沒多久,由於他的加入,那間教會就變得不完美了。

我們不單要從自己的思想言行來做信仰反省,我們更需要用上帝話語來做反省。「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3:16-17)在反省中,我們看見本身的軟弱,看見上帝在我們身上所要成就的工,為主立定心志才能做大事;如果能力很強,無心的話一樣一事無成。作主日學老師要有心,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有這樣的愛心來推動,才有動力。瑞克斯(Robert Raikes)有心來關心孩童,他就能夠推動事工,這就是明證了。


2006年01月22日 
回應呼召甘心獻上 (林綺紅牧師(救主堂)) 
基督顯現後第三主日 
第4期 

曾閱讀一篇文章,提及知名搖滾歌手貓王皮禮士利42歲短暫的人生。他太太接受採訪時分享,貓王內心常有一種感覺,催促他去傳道、服事人,但他因拒絕這召喚,而心靈極度痛苦,為了逃避這痛苦,他走上舞台演唱。然而諷刺的是在貓王的唱片中,唯一得到「格林美獎」的,是一首基督教詩歌,名叫「祂觸摸我」,歌詞是: 「閃電雷雨,最後鐘聲嚮過後,我俯伏基督腳前,聽見祂說:『做得好,我兒。』祂是我生存的理由,我的萬王之王。我渴望屬於祂,祂是我的一切。」

今日經課提到,上帝沒有放棄對約拿的呼召,亦沒有放棄對尼尼微城的拯救。當約拿接受上帝的差遣,傳悔改的道,尼尼微城亦因而得著上帝的赦免。

各位弟兄姊妹,你聽到上主對你呼召嗎?你有否刻意逃避呢?抗拒呼召需要付上代價。願我們積極回應,回應呼召需要:

一、順服
多少時候,信徒錯誤的用自己的想法,做法,按自己的理解、時間及方式去回應上主的呼召。我們要學習順服,不自作主張,憑信心按照主的旨意而行,這樣,上主必定有最美好的帶領及祝福。

二、行動
回應呼召不可停留在心志或意念上,更不是只重覆思考和探究,而是要有所行動和參與。我們藉著禱告尋求,在行動中更能體會明白上主的旨意及引領。

有一首作為彼此鼓勵的詩歌,歌詞是:
「我一切的好處在主裡面,滿心感激您美好恩賜,您口發出所有是的應許,必不會徒然反悔。如雨雪降下傾福於我,我枯乾得您滋潤,靈裡您活泉再復興我,我今不再留駐低谷。您愛的應許是我的力量,您必拯救,我投靠於您,您滿有恩典,手裡盡是良善,信您此刻正施恩予我。」 最後,願我們都接受保羅的勸勉,甘心獻上自己,榮耀主名。「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章1節)


2006年01月15日 
做一個「真以色列人」 (范建邦牧師) 
基督顯現後第二主日 
第3期 

現今是一個充滿虛偽詭詐的世代,不少虛假的處事手法正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許多似是而非的歪理漸漸侵蝕傳統公平及公義的價值觀念。例如,許多產品貨物的品牌設計,被盜用的情況日益嚴重;在質量監控及安全等方面,虛假情況令人難以忍受,越來越多的冒牌貨、贗品及「老翻」充斥市場,使人難以分辨真偽。甚至有人販賣含有農藥或殺蟲劑的食物,嚴重危害食用者的健康。特別是本港不少政客在政治議題上的虛偽表現,更使我們感到人心實在難測。難怪有人驚嘆:現今的社會真是虛假的世界,因為「食得又假,唔食得又假」。

其實,虛假詭詐一直都是人性眾多罪惡中的一種。早在數千年前的舊約時代,就有不少假先知,他們冒稱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卻到處宣告虛假的消息。例如:耶利米曾指責那些行事虛謊的先知和祭司,在國家即將被外族人滅亡之時,仍然宣告虛假的平安信息。(耶6:13-14)到了新約時期,耶穌也曾指責法利賽人為「假冒為善」的人,因為他們將善事行在別人面前,或者在十字路口禱告,故意叫人看見,(參太6:1-8)但心卻遠離上帝。

然而,當腓力將拿但業帶到耶穌面前之時,耶穌敏銳的雙眼早就看透拿但業的心,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裏是沒有詭詐的。」(約1:47) 甚麼是「真以色列人」呢?耶穌清楚地說明,即「心裏沒有詭詐的人」。怎樣的人可被稱為「心裏沒有詭詐的人」呢?耶穌認為:心裏沒有詭詐的人,也就是敢講真話的人,因為祂曾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5:37)

上帝曾經與以色列人藉「十誡」立約,因此,以色列人是與上帝立約的子民。但是,由於以色列人經常背棄這約,心裏遠離上帝,常行耶和華上帝眼中為惡的事,便失去這尊貴的身分。「真以色列人」是指藉著主耶穌的生命和寶血與上帝立約的新子民,他們是心裏柔和謙卑,正直不阿,能夠除去私慾邪情及偏見驕橫的人。

各位弟兄姊妹,盼望我們都能像拿但業那樣,在這個充滿虛假詭詐的世代,做一個心裏誠實無偽,正直不阿,敢講真話的「真以色列人」。


2006年01月8日 
聖靈臨在 (伍瑞英會吏) 
受託主日 
第2期 

初信主的弟兄姊妹,常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怎樣行上主的道,這情況正如當日保羅關心以弗所信徒在「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徒19:2原來施洗約翰的洗禮象徵的認罪和悔改,但並不代表基督裏的新生命,他們尚未與耶穌的死,復活和聖靈工作連接起來,作為一個基督徒除了悔改和信主外,我們仍需努力在聖靈臨在下追求屬靈生命的長進。

(一) 聖靈的臨在讓我們生命得著自由釋放。羅8:2「因為賜生命和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基督徒的生活充滿誘惑和挑戰,但這賜生命的靈便是聖靈,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得以重生的力量,因著祂的臨在,我們能過基督徒有能力地過新的生活。

(二) 聖靈的臨在讓我們享有生命平安。羅8:6「體貼聖靈的心是生命平安」,羅8:4告訴我們,被聖靈掌管的人「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使我們整個人的心思意念都交給上帝管理,順從聖經的教訓和督責,使我們放下自己,接受上帝的靈管理,認識上帝的寬容,忍耐、饒恕,又看見祂的威嚴,公義和能力,這些都使我們軟化和謙卑下來,甘心體貼聖靈而行

願聖靈光照我們的心,能看見天上的美麗,讓我們「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來1:1,放棄肉體的行徑,專一「思念上面的事」


2006年01月1日 
讚美天父 (文國偉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無論得時或不得時,順境或逆境,成功或挫敗,健康或患病,我們都要讚美天父,因祂有無盡的慈悲,浩瀚的恩典和無比的大愛,況且每個兒女在祂面前都是獨特可愛的,每人每天所走的路都是祂親自安排,並且祝福的。

偶爾拾起一張書籤,是廿年前我在灣仔探訪一位坐在輪椅上的教友贈送的。英文的題目是I ASKED GOD(我求上帝):

我求上帝賜力量,使我有成就,但我得的是弱,以致謙卑順服。 我求健康,讓我完成偉大的事業,但給予的是虛弱的身體,使我做些更好的東西。 我求富足,使我快樂,但得到的是貧窮,使我學會聰明。 我求權柄,使人稱讚我,但我得到的是柔弱,使我感覺需要上帝。 我求賜萬物,讓我享受人生,但祂給我生命,教我享受萬物。 我所求的,竟一無可獲,但希望的一切我卻得著。 我雖然如此,但我無言無聲的禱告,卻得到了回答。 在眾人當中,我的祝福是最豐盛的。 (作者不詳)

書籤上所寫的正好反映這位教友的心聲。她曾是香港一位頂尖的時裝模特兒。正處於人生事業巔的時候,竟遭遇血癌的打擊。她的信心幫助她戰勝了病魔,並且給我上了一門信仰的功課──總要時刻讚美天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