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10年12月26日 
更新文化、互相建立 (李彩裳宣教師) 
聖靈聖誕後第一主日 
第52期 

聖誕節給人的感覺是大地祥和,一片平安喜樂和諧的美景。惟聖經展現出另一景象;馬太福音2:13-23記述希律王發動的大屠殺,正描繪一幅充滿壓迫的圖畫,衝擊著世界的文化。這世界有甚麼文化?不少真實事例讓我們看到,社會充斥著一種缺乏正義、埋沒真我,只求奉承上頭,屈從權力壓迫的文化。有權勢、有財力的在上者,成了多人唯命是從的對象!耶穌基督的降生,正要更新這種文化,向強者說不,要解救受壓迫的弱者。
  希律王得知有一個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小嬰孩,他聽見就心裡不安,動起殺機,要將之除掉;既無法得知他生在何處,便下令殺掉所有兩歲以下的男嬰,以免威脅其王位。反觀今日社會,豈不是有類似霸權!掌權者可以恃勢專橫,給違命者重重阻攔、種種壓迫。奇妙的是,幾位博士在夢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約瑟蒙啟示帶同妻兒逃到埃及;讓我們看見上帝破壞了強權者的計謀,祂的大能足以對抗世上任何霸權,祂要更新改變這種文化。
  曾閱讀一則新聞,提及一名港商在深圳白手興家辦廠,擁有5間企業,有員工2000多人;卻從不以富豪自居,儉樸如窮人,反而不斷行善樂施,捐錢助人,興建希望小學。去年他被診斷身患絕症、最多只可存活十個月,他更選擇資助259名失學兒童、建立10所希望小學為臨終心願。他的事迹感動了深圳,當地媒體廣為傳誦,廠內工人談起這名會揹員工去看醫生的老闆時,禁不住失聲痛哭,稱讚他是「世界上最好的老闆」。
  主耶穌清楚宣告福音就是要: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耶穌來到要傳達一股信念,人可以不戀棧權力而活出真愛,可以無懼霸權而活出屬主的生命。這是一種文化的更新,希律用霸權來壓迫,耶穌的生命卻展示,人可以從捆綁中得著釋放。主耶穌呼籲凡為首的當作眾人的僕人,就是要逆轉地上恃強凌弱的文化,而祂自己正作出為愛世人而甘於受苦的榜樣。今日,我們蒙恩成為主的門徒,就當彼此扶持、互相建立;可以盡上自己一份力量,跟隨主的腳蹤,至少可以避免與欺壓者作伴、不與排他者為伍,多接納和幫助弱小群體;共同為主耶穌所更新的屬天文化而努力。


2010年12月19日 
更新的盼望 (梁林開牧師) 
聖誕主日 
第51期 

今年將臨期四個主日所讀的經文都是環繞在「盼望」這個主題上。其實「盼望」就是將臨期的主題。
到底盼望是什麼?希望就是它的同義詞,然而不同的,按一般來說,盼望是出於上帝的應許,希望是出於人的心願。
對猶太人來說,他們所盼望的是基督──彌賽亞的來臨,恢復已亡的國家,結束外邦人的統治,重新執掌主權,以公義和慈愛管治百姓、重建聖殿,萬民流歸耶路撒冷。不錯,這是上帝的應許,也是先知的預言;可惜,「到了日期滿足的時候」祂「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並不接納祂」(約1:11),反而釘祂在十字架上,錯失了機會,虔誠的猶太人,直到今日仍在等待彌賽亞的來臨。
除了「盼望」之外,將臨期(Advent)還有是「到來的意思」。基督已經來臨,使我想起一首詩歌,是奧斯華史密夫(Oswald Smith)所寫的,「耶穌一來」,雖然這不是一首聖誕詩,歌詞卻充滿了聖誕的信息,當基督來到我們中間,將發生怎樣的事呢?
歌詞是這樣:「孤單可憐,一丐者坐在路旁,雙目失明,不能看見亮光;緊握破衣,黑暗中戰兢不停,耶穌一來,使他重見光明。」(副歌)「耶穌一來,撒但權勢就粉碎;耶穌一來,抹去一切眼淚;除去幽暗,使痛苦變為甘甜;耶穌一來,萬事都要改變。」根據路加福音十八章,這位盲人乞丐,我相信,他平時的希望只是希望有人接濟他,給他金錢或食物,或有人攙扶他,他從沒有希望能重見光明;但當耶穌問他,「你要我為你做什麼」的時候,他抓住了機會說:「主啊!我要能看見。」是耶穌使他有盼望,他看得見了。
基督已經來臨,我們遇到了祂沒有?我們盼望從祂那裏得着什麼呢?有一位牧師曾如此說,盼望最終的目的不只是「明天會更好」,或是得到什麼物質的東西,而是想求改變,因為他不滿現在的景況而希望有所改變。正如這詩歌所說:「耶穌一來,萬事都要改變。」耶穌來了,使盲丐重見光明。是祂將黑暗變成光明,憂愁變為喜樂,痛苦變為甘甜,罪人因主的拯救成為新人。
但我們有一個更大的盼望,就是基督的再來,就是新天新地來到的日子,主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祂要和他們同在,他們要作祂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痛 苦,因為先前的事都過去了。」那位坐在寶座上的說:「看哪,我把一切都更新了。」(啟21:3-5)
這就是我們的盼望,更新的盼望。


2010年12月12日 
聖潔中的盼望 (梁玉萍宣教師) 
基督將臨前第3主日 
第50期 

聖潔是上帝眾多的屬性中之一,聖經不單常提到上帝的愛和能力,也經常提到上帝的聖潔。舊約以賽亞書及新約啟示錄都記載這句話:聖哉!聖哉!聖哉!這話是要突顯上帝的聖潔。“聖潔”的基本意思就是分別出來。究竟聖潔的核心是什麼?聖潔的動力是什麼?聖潔的盼望又是什麼?
聖潔的核心不是一大堆,不可做什麼……,不可想什麼等規條。聖潔的核心就是「愛」,愛上帝、家人、鄰舍、家庭傭人、小數族裔、弱勢人士、行公義好憐憫等等。耶穌向門徒宣告最大的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去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10:27)
聖潔的動力是什麼?不是上帝要懲罰行罪惡的人,而是人在罪惡中悔改,經歷上主拯救的愛,為回應上帝的愛,他盡了一切去愛上帝和愛人。
聖潔的盼望就是懷着愛和拯救的出現,正如以賽亞先知宣告,彌賽亞降臨的時候,那時瞎子的眼必然打開,聾子的耳必暢通,瘸子必如鹿一般跳躍,啞巴的舌頭必大聲歡呼。(賽35:4-6) 又如施洗約翰被困於監獄裏,他藉着門徒確定耶穌就是那等候的,現已降臨的基督耶穌。經文記載耶穌說:就是盲人看見、瘸子行走、痲瘋病人得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聽到福音,凡不因我跌倒的有福了!(太11:5-6,和合本修訂本)各位弟兄姊妹今天是將臨節第三主日,將臨節的意義是預備紀念基督降生,也是瞻望將來,預備迎接主基督的再來。我們是否有信心,去經歷基督再來帶給我們的愛和拯救?我們又是否願意把基督的大愛和拯救信息帶給我們身邊的未信主的家人和朋友?盼望我們有信心和敏銳他人的需要,讓更多人得着基督的愛和經歷拯救。


2010年12月5日 
共融中的盼望 (林津牧師) 
聖經主日 
第49期 

「融」在字面上是指將不同的物質放在一起,並且互相結合,直到不能再分開的狀態,例:水乳交融。

「共融」這個字對我們似乎是比較陌生,但其實它在天主教會中卻一直有被使用,原來在天主教會七個聖事中的所謂「共融聖事」,即近似我們所熟悉的「聖餐禮」,而當他們稱「聖餐禮」為「共融聖事」的時候,就是為了強調在信徒領受聖體和寶血之時,他們就與主融合,同時亦因為這個緣故,他們眾人也彼此融合,正如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七章的祈禱中所祈求的一樣。

十多年前,從法國泰澤的一個天主教群體也傳來了一套「共融祈禱」的模式,頗受基督教徒的歡迎,相信有不少的弟兄姊妹也經驗過,他們透過一起唱頌一些簡單而優美的旋律來向主禱告,其間能讓參加者更深的經驗到與上主及眾弟兄姊妹的融合。

如此看來,「共融」的確是我們一個極大和重要的經驗,而當我們想到將來永恆天家的盼望時,其實很大程度也是對真正「共融」的一個終極盼望。然而今天當我們在領受聖餐、或是在我們一起唱詩祈禱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經驗到那份奇妙而神聖的甜蜜團契呢?但願我們都能存謙卑的心,甘願在主耶穌基督犧牲的大愛下完全降服自我,好讓我們都能更深地與主融合,同時也要常常懷著彼此饒恕、彼此接納、和彼此支持的心志,一同在密切的團契相交中得著更大的喜樂和力量去學習、服事、見證、和榮耀上帝,阿們。


2010年11月28日 
儆醒中的盼望 (馮玉蘭宣教師) 
基督將臨前第1主日 
第48期 

現代人追求的是什麼呢?在大型的書店或書展中,你不難發現暢銷的書都是與投資、經濟、致富、運程、掌握命運、保健、IQ、EQ自我增值等等有關。世界整體氣氛,特別在金融風暴與豬流感,各種疾病與危機後,所追求的就是福、祿、壽和致富之道。人要盡快、盡早、以最短時間搵到第一桶金,終日思想的就是︰投資的祕訣和策略,如何活得健康長壽。

「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主再來與末日審判的日子「沒有人知道,」(太24:36) 雖然世界種種預兆,都顯示這世代的末期已迫近,主究竟在那一天、那一個時辰再臨,除天上的父神外,誰也不知道。

但挪亞的日子怎樣,人也只管在吃喝玩樂,然而唯有挪亞建造方舟,儆醒預備上帝施行審判的那日子來到。「那時,兩個人在田裏,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太24:40) 到主再來這日,已沒有時間容許你預備,那時世人和信徒便區別出來。很可惜的是基督徒常像世人一樣,將世界的物質、慾望,看為是追求的人生目標,陷入迷惑難以分辨,忽略儆醒等候主來臨。

「再者,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羅13:11) 「儆醒」意思是「喚醒,興起」,我們要在靈裏常警覺似是而非的道理危險,必須要儆醒,因為主耶穌隨時再來。同時我們所抱持的人生態度,要將盼望的焦點轉回上帝的身上。末後萬民要來歸向上帝,在上帝的管治中,世界才充滿平安與喜樂。(賽2:2-5) 今天我們已是上帝的兒女,所以我們活在世上所依靠的,所盼望的都在於上帝。保羅勸導我們「好像行在白晝中」(羅13:13)要在永恆的亮光中生活,心中要常存向上帝交帳的態度,以致生活行為端正。

禱告︰主啊!求袮教導兒女們,以愛心和聖潔生命來為人處世,天天懷著盼望儆醒等候耶穌再來。


2010年11月21日 
基督為首分享福樂 (陳德昌牧師)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7期 

收割感恩節主日是循道衞理宗一項優美的傳統主日節慶。它揉合了以色列人在舊約時期最重要的慶典「收割節」和源自近代北美的「感恩節」:這兩個節慶都提醒我們當常存謙卑的心,常倚靠上帝的恩典來度過在世的年日;又要常思念上帝的恩惠,為上帝在過去的日子賜福保守而感恩、為我們自己、家人、親友、教會、社會和國家所得的護佑、祝福和平安而常存感恩;祈願各人回想上帝如何在艱難時刻保守,並帶領大家跨過充滿挑戰,同時又恩福滿載的每一個人生場境,更能深刻地體驗到詩篇中那平安和信心的禱告。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來吧!就讓我們一起在上帝的聖所中數算祂的恩典!「世情越艱辛,主恩越窩心」。上帝昔日對看顧祂的子民,今天和明天祂也繼續看顧,只要我們願意全心倚靠主,就會發現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正在基督耶穌裡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引領我們面向明天的道路。
收割感恩節也是一個家庭團聚的節慶:一直以來,猶太人家庭或是北美的家庭,都會藉此機會一家團聚。平素散居各地的家人盡可能在這節期趕回家,不少家庭更藉此機會開放家庭,款待客旅來分享上帝的恩福,讓未能返家團聚的遊子得沾家庭的溫暖!
知道本會有不少的堂所亦結合此節慶作為建堂周年慶典的另類「三結合」,這也是饒富意義的安排。就讓我們都在此感恩節慶一起「回家」相聚,向上帝──我們的恩主,為自己、為教會獻上感恩獻祭,亦藉此機會邀請友好一同分享我們在主裡的恩福、喜樂,和盼望。讓他們都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他歌唱。」


2010年11月14日 
持守真理,操練忍耐 (林鳳笑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5主日 
第46期 

我們容易憑外在所見的一切事物作出辯論,主耶穌提醒我們要謹慎,不要受世人的迷惑,末日來臨之時,有很多聲音叫我們轉向左又轉向右,或是我們因上帝的名被拉到君王面前需要辯論。我們必須立定心意,為上帝的名作見證。主應許賜我們口才及智慧,是我們一切敵人所敵不住及駁不倒的。
只要忍耐,盼望主耶穌基督再來,堅持遵守所受的教訓,忠心服事。我們無論從事甚麼行業,無論甚麼樣的工作,只要是為著主和教會而作的,都是美善而高尚的,也都有其價值。或許我們有時會被誤解,容易因喪志而停止。但基督徒行善和事奉的動機,不是要討人的喜歡,乃是要討那察驗我們心的上帝喜歡(帖撒羅尼迦前書2:4)。
對基督徒來說,重要是忠心作正經事,要守本分。我們在甚麼角色中也要當好那個角色。
1. 我們在家庭裡面:我們是子女的身份、我們是丈夫和妻子的身份、我們是爸爸和媽媽的身份、我們是……的身份,我們要共同分擔家裡的工作。
2. 我們在社會裡面:我們在職業上要盡本分,亦要在社會中盡享權利和義務。“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世記1:28)。現時所有工作都是彼此服務的,可能服務時間有所協調,但總體來說,都是彼此服務的。當納稅的要納稅。環保由我們做起──節儉和簡樸,儘量綠色生活。
3. 我們在上帝家裡:不同的教友在不同的事工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共同承擔建立教會的職事。
我們靠著主的恩典,在我們的生命中將信仰顯明出來,使別人藉著我們的言語、行為和生命見證認識我們所相信的耶穌基督。
「屬天的國籍,不需要甚麼證明,也是不能冒稱,不能作假的。聖徒與世人的分別:“我們原是受了祂的印記”(以弗所書4:30);“主認識誰是屬祂的人”(提摩太後書2:19)。額上的印記,是信仰主,觀念與主相同;手上的印記是作主所作的。」~于中旻


2010年11月7日 
堅守信念,迎向挑戰 (劉建良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24主日 
第45期 

今天在香港的生活,無論是對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在職或是學生,總令人有種透不過氣的感覺。好像無論你怎樣努力,都要經過非常艱辛的過程,才能稍見少少成果,甚至是一無所獲。堅守信念本來就不容易,要在種種壓力與困難中不斷前進,就更加困難。每天的生活,好像落在死胡同中,找不到出路,也不知怎樣面對。有時亦因此而使我們眼目只看負面的東西,嘴巴也只說氣餒抱怨的說話,找不到甚麼喜樂和歡欣。
不過,作為基督徒,上帝已經應許我們可以克服憂慮的秘訣,就是以上帝為首要的,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然後,祂會照管我們的生活。但在信靠上帝的路上,我們千萬不要只叫著「信靠上帝」的口號往前衝,更不要盲目地,無知地走向生活的挑戰,而不認識如何與上帝互動。要知道上帝的慈愛與能力是不變的,但祂創造我們卻個個不同:有些人意志堅定,有些則脆弱非常,容易放棄。因著這些差異,在跟隨上帝的腳步時,亦應有不同的步伐。我們需要按上帝所給我們信心的大小,一步步跟隨祂。有時要暢快地走,有時要慢下來,接受弟兄姊妹的關懷和支持;並且在個人的屬靈進求中,不斷抓緊上帝的祝福,這樣才能越過重重的挑戰。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學習看透世情,放開雙手,滿足於上帝的供應。已故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女士,曾經在《行到水窮處》一書的序中分享:「(人生中)該付出的(我)都付出了,該盡的心都盡了,至於那些得不到的,原就非我所有,便不強求。愛所不能及的,心意已到,亦可坦然。進退從容,天地遼闊,人生還有何求?還有何憾?屋外風雨,就任它風雨吧,我已是風雨來去人。」以杏林子當時身患惡疾,仍能有這樣豁達和坦然,並看透世情的睿智,實在是對我們這些對人對事也非常執著的人的當頭棒喝。
但願我們都全心信靠上帝,在人生的路上謙卑地與祂同行。


2010年10月31日 
彼此接納 (王澤堂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3主日 
第44期 

上帝創造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單沒有兩個人有相同的面貌,更因不同的成長經歷、家庭背景及社會文化等因素而培養出不同的性格和喜好。但往往就是因這些相異,造成人際間的張力、矛盾、甚或紛爭。
然而一切信靠耶穌的人,不論甚麼種族、社會階層,有甚麼背景或成就,都是被上帝所接納,而這份不帶任何條件的接納,也帶來生命的釋放、安慰和自由。十字架的救恩就是廢掉了人與人中間的分化、偏見與冤仇,建立基督裡的大家庭。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雖則上帝對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我們對其他人的接納卻是有條件的,就算在信仰群體中也是如此:與我性情、想法和生活習慣相近的人,我會接納;可愛友善的人,我可以接納;非此族類者,我的防衛機制已本能地排斥他在千里之外,更遑論那些與我意見衝突的人。但請看保羅的教導:「你們既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要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和忍耐。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容忍、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還要穿上愛心,因為愛是貫通全德的關鍵」(歌羅西書3:12-14)(和修版,下同)。「彼此」接納和包容的意思,是指這不單是群體中某一些人的責任,而是每個人的責任。另一方面,耶穌吩咐門徒要彼此相愛,而相愛的自然結果就是接納和團結;若是沒有彼此相愛,既不能證明自己是主的門徒,也難以團結合一。「你們之間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
接納不是消極地忍受,因為忍受不會持久,縱使外表沒有明確的拒絕,心裡卻已是拒絕對方;接納不是勉強,因為接納是樂意的,而不是責任;接納是主動的歡迎,而不是一個擔子。
主耶穌在世上面對各式各樣不可愛、被人排斥的人,也是先無條件地接納這個人,然後被接納者就產生正面的改變。耶穌對行淫被捉的婦人時,先是接納和保護她,然後才鼓勵她不再犯罪。耶穌看見爬在樹上的撒該時,先是留意他,對他伸出友誼之手,因著耶穌對他的接納,撒該的生命便發生驚人的改變。我們已是新造的人,我們的生命本質已被更新和改變,但願我們也學習以耶穌對人的接納來彼此相處。
「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歸榮耀給上帝」(羅馬書15:7)。


2010年10月24日 
稱謝與讚美是上帝給人的召命 (卓迪舜宣教師) 
聖樂主日 
第43期 

循道衛理宗教會常被人稱為「歌唱的教會」(Singing Church),這個傳統源自於查理士衛斯理一生創作超過八千首詩歌,讓本宗信徒透過時常歌唱讚美上帝,反省及確定信仰,堅固基督徒身份。

馬丁路德說:「音樂是上帝賜給人最美的禮物,使人遠離憂愁的重擔,又可排除惡念的迷惑。」 著名佈道家慕迪也說:「人人都喜歡歌唱,歌唱使人聚集,歌唱驅除枯燥。在聖經中……音樂常伴隨經文,加深靈命的供應。詩歌能使人對上帝的話語有更深刻的印象。」
他們所說的反映了「聖樂」又稱為「教會音樂」(Church Music)是上帝給人用以頌揚、稱謝、讚美上帝,當中包括記念、激發及哀歎等意義。當唱頌或彈奏之時便是人對上帝恩典的回應。我們應這樣作,因這也是上帝給人所指定的召命。這稱謝、讚美上帝的召命主題早於創世記出現,及至出埃及記、撒母耳記下等書卷已可見直接的讚美詩體。
但要留意的是,聖樂除了是上帝給人的禮物之外,聖樂是用以事奉上帝,上帝才是主體。上帝為自己造了一群「述說自己美德」的子民(賽四十三:21),又預定教會是要「使祂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弗一:6)。因此,教會音樂的功能必然是「傳信」、「見證」及「獻祭」,而且是為上帝而作,對象是上帝。可讓世人看見及回應上帝的恩典,讓人意識及明白到上帝才是救恩和其他恩賜的施予者!
弟兄姊妹,我們要時常儆醒、彼此勉勵;唱頌及彈奏教會音樂不是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是為我們陶醉於音階及節奏的和諧,而是在崇拜聚會中向上帝獻上的讚美和感恩,亦為上帝傳揚祂的聖言和救恩,使上帝子民得著造就。


2010年10月17日 
盡忠職守 (宋寶琼牧師) 
健康主日 
第42期 

「人應該把我們看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的奧祕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忠心。」(林前4:1-2)保羅這番提醒哥林多信徒的話絕非空談,而是他對主盡忠的生命寫照。自從在大光中領受託付後,他就勇於承擔職事。雖曾受苦、下監、受鞭打,卻以認識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主至死忠心。保羅以自己的經驗,勸勉在假道理、假師傅猖獗時接棒的提摩太:「凡事要謹慎、忍受苦難、做傳福音的工作,盡你的職分。」(提後4:5)傳道者一生的職責,就是傳揚真道;既要持守所學習的和所確信的,還要在任何環境都履行職責,能夠在理想的時機傳道固然好,若一旦遇上不合宜的時候,仍要努力不懈地完成上帝所託付的使命。

先知耶利米在那些眾人以為沒有出路、審判成為最後信息的日子中,持守他作為上帝使者的職份,向人宣告新約的希望與安慰(耶31:27-34)。這約是心靈的約,叫人內在得力順服上帝;這約助人直接認識上帝,明白罪得赦免,可以與上帝重新建立關係。無論得時不得時都靠主完成託付,乃是對上帝的召命的適切回應。

南丁格爾很年輕時已深信上帝呼召她,以護理工作事奉祂,以護理幫助人。她認為人是上帝之靈的殿,有甚麼藝術工作能比得上修砌上帝的殿尊貴呢!不過在一八四四年,南丁格爾決心要成為一個護士之前,當時擔任護士的只有四種人:妓女、女吸毒犯、女囚犯及社會地位極低的貧窮婦女。那時英國的女護士,是隨軍妓女的代名詞。難怪當一位富裕家庭的女孩,宣佈清楚知道上帝給她的呼召是護理工作時,引來的極大迴響。南丁格爾表示不作任何職業的差役或跟隨者,只願作上帝的僕人,活著不再為別的掌聲。……從此活著不再是追尋沉緬心中的快樂,而是為一場爭戰。她將世人所歧視為下賤的護理工作,提昇為專業。她排除萬難走上前線,在軍隊中照顧傷兵。她曾說:「在我當護士的第一天,我已經不在乎地上的冠冕,只在乎我是不是全力以赴。」及至晚年,體弱的南丁格爾,雖然不能在前線為健康把關,卻透過書信履行職份,鼓勵一位在醫院裏經常被人譏笑而灰心的護士。南丁格爾明白灰心使人喪志,她寫信給這位護士說:「對於很多困難,我們不必背負,真正能夠背負的是上帝。我們只需要盡上帝呼召的職責,盡我們的責任。上帝的恩典一定先賜給那些守住祂託付的人。」(註1)

願耶利米、保羅與南丁格爾對主的忠心,激勵我們也忠於職守,齊來為身體的健康把關,為心靈的強壯守望。

註1(張文亮著:《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0年。頁255-256)


2010年10月10日 
共同承擔 (盧偉旗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20主日 
第41期 

今天香港社會充斥著負能量和疏離感,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應如何對社會、教會和家庭有更多的承擔?從本週讀的三段經課當中,我們學到三件有關如何彼此建立,共同承擔的生命功課:
:
第一:要彼此勉勵:「常保持積極正向的生活態度。」
先知耶利米寄信鼓勵當時被擄的祭司、先知,和民眾,並長老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喫其中所產的。娶妻生兒女,為他們的兒子娶妻,使他們的女兒嫁人,生養眾多,不至減少。並且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他們也隨著得平安。當中教導我們縱然面對生活的困苦,我們仍要為自己身處的城市求平安,並以積極正向的態度彼此勉勵好好生活。

第二:要彼此提醒:「常存感恩的心,齊心推動感恩的文化。」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治好十個長大痲瘋的人。但內中只有一個回來大聲歸榮耀與上帝,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耶穌就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麼那九個在哪裡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上帝麼?」昔日,耶穌基督所發出的挑戰,今天也是對我們說的,因此我們是有責任彼此提醒常存感恩的心,齊心推動感恩的文化。

第三:要彼此鼓勵:「常存包容忍耐的心,為的是要得蒙上帝喜悅,叫不信的人能得著救恩。」
保羅教導提摩太要為這福音受苦難,縱使受苦仍要凡事忍耐,叫不信的人也可以得著那在基督耶穌裡的救恩和永遠的榮耀。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不可為言語爭辯,這是沒有益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我們只管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因此,我們當為福音的緣故,彼此勸勉,常存包容忍耐的心,以至那些不信的人能從我們生命的內在素質中見到上帝的救恩與榮耀。

願我們能共同承擔,成為真正合一的身體,齊心為拓展上帝的國度努力;現在,就讓我們由更新「內在生命素質」開始吧!阿們。


2010年10月3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李炳光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 
第40期 

今天是普世聖餐主日。於一九四0年十月六日,「普世教會協會」的前身「普世基督教聯合會」與「國際基督教宣教會」,為謀求消除人類滅亡的危機和基督徒的合一而發起了第一個聯合聖餐的行動。今年剛好是七十週年了,七十年來逢十月第一個主日,全世界各地的千百萬計的基督徒於該日廿四小時內每分每秒鐘都有人屈膝在主的聖桌前領受祂的聖體寶血,並為教會合一與世界和平虔誠禱告,這實在是一種極具意義的行動。今天我們就與天邊地極的基督徒共同屈膝敬拜,記念主的犧牲和救贖的大愛,這種在主內的精神契合只有在主裡同心的人才可體會的。其實聖餐本身就是一個和諧的聖禮,是一個愛的筵席。所以,今天讓我們的思想集中在天人的大和諧,神人的大團契的主題上,再一次更深地了解合一的真義。

七十年了,這個小小地球仍充滿著危機,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仍未能體驗真正的和諧。筆者於上月十一日在美國紐約講道,適逢為九一一九週年紀念日,特別宣講「愛裡沒有懼怕」的信息,後來更專程往九一一的現場憑弔,深感人類仍活在驚恐仇恨,互存敵意的氣氛之中,使我聯想到保羅的話:「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弗1:10)「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仰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達到基督完全長成的身量。」(弗4:13)「同歸於一」的意思是我們都成為一體不能分割,正如一首愛情短詩描述男女的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不僅是夫婦的關係,也是人與人之間彼此關連緊密的關係。正如主耶穌所說的「正如父你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約17:21)又如保羅所說:「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裏面活着。」(加2:20)這些經節最能表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思,如果我們明白其中的真理,就能了悟人類一體相連,休戚與共,自然會興起悲天憫人之心,而泯除只求自私自利之念。

在上帝的創造計劃中,人不能單獨生存,而是祂與我們和萬物共同存在,彼此相連,成為不可分的一體,正所謂天下一家,人我相連,唇亡齒寒的關係。

今天在這合一的聖餐禮中,讓我們紀念主耶穌基督分離禱告中的肺腑之言:「聖父啊,求你因你的名,就是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使他們像我們一樣合而為一。」(約17:11)

讓我們今天共同敬虔在主聖桌前為人類的和諧和世界的和平祈禱,使在地若天的國度真能實現在人間。阿們。


2010年09月26日 
與教育工作者同行 (袁天佑牧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9期 

談及近代歐美教育的改革,自然會想起杜威(John Dewey)這名字。他生於1859年,那正是進化論倡導者達爾文(Charles Darwin)發表「物種原始」(Origin of Species)鉅著的一年。杜氏對哲學與教育都甚有興趣,其教育思想影響深遠。有人曾說:「到目前為止,可以說尚找不出一位比杜威對於美國及世界教育思想,更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提出「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之成長與重組」,「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等,成為美國國內提倡進步教育的口號。

在上一世紀,中國也有一位基督徒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曾受教於杜威,所以也認同杜威的教育理論。但他亦有深厚的中國文化根基,更受基督教文化所薰陶。他本名陶文濬,因受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影響,改名陶知行。他曾推動和研究「教、學合一」教學法,經過多年實踐後,修訂為「教、學、做合一」,強調「做」的重要性。只是教和只是學是沒用的「假教育」,一定要經過「做」。他將自己的名字再改為陶行知,表示「行」先於「知」。其實,「知」與「行」,誰先誰後,那很難作準,但「知」與「行」,或是「行」與「知」,都不能分割,實踐是非常重要。這正如基督教信仰中所說,「信心」與「行為」是不能分割的。不過最重要的,陶行知重視學生的獨立思維和創新的重要,他於1930年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重要宣言。

本會首任學校教育部執行幹事李黃冰斯女士,她於1994年離開世界。在世時積極推動和參與本會及香港的教育。她在1991年本會首次校董大會中,以「有情有愛的教育——教會辦學的意義」為題發表演說。她在結語時說:「各位,讓我們不要忘記,教會學校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好的教育,一個有情,有愛,有夢的教育。」

今年本會學校教育研討會將以「關愛校園——情、法、理」為主題。就讓我們的學校能成為一個有情有愛的學校,學生能在當中敢於創造,敢於夢想。


2010年09月19日 
「合一.見證」 (何慧儀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7主日 
第38期 

近日在〈門徒〉課程中讀到亞伯拉罕被呼召的經文(參創世記十二)。上帝呼召亞伯拉罕有祂特定的心意,是要亞伯拉罕成為萬族的祝福。同樣,今天作為耶穌基督門徒的我們,也是被上帝呼召的一群,要去成為別人的祝福。

祝福的其中一個途徑就是禱告。保羅在書信中勸勉提摩太,同時亦勸勉我們,「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提摩太前書二1)。「萬人」指世上眾人,無論是任何地位、民族和國家的人,當然包括基督徒團體以外的人,更包括國家的統治者(二2)。鑑於保羅在本段經文中一連三次採用這字(二1、4、6),可知保羅特別強調這一點。很可能當時以弗所教會中流行一種狹隘的思想,把信徒群體以外的世人列入受上帝忿怒審判的範圍中,因此保羅多次提醒他們要為萬人懇求,因上帝願意萬人得救。

在救贖的領域下,我們是合一的,因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二5)。只有一位上帝,是猶太教的基本信仰。但猶太人認為這位獨一的上帝只恩待猶太人,可是保羅在羅三29、30就根據只有一位上帝的信念推論說:「上帝既是一位,他就要因信稱那受割禮的為義,也要因信稱那未受割禮的為義」;如今他也根據這種信念督促基督徒要為萬人禱告,又根據這種信念推論上帝願萬人得救,同獲真理的知識。

在這「合一」的領域中,上帝為任何人所安排的救贖計劃皆盡相同。因此,我們作為耶穌基督門徒的,要認清我們是上帝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面前,宣揚我(基督)的名。」(徒九15)藉言語、行為和具體標記(生命的改變),在萬人面前作基督耶穌的見證。


2010年09月12日 
主恩必夠用 (梁慈光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6主日 
第37期 

菲律賓人質事件,觸動港人心靈,為了被殺害的人質流了不少眼淚。曾有人說:「大部分人質獲救便等同行動成功」, 我們都覺得難以接受。在失羊比喻中的牧羊人,不滿足九成九的羊安全無恙,願意承擔責任,不計較艱辛危險,主動尋找失去的那一隻羊,可見他極重視那一隻羊。這故事澄清了我們一些謬誤:

1. 一個人不太重要
「少數要服從多數」嘛!耶穌是有極多人跟隨的大人物,又曾餵飽五千多人,他卻從不忽略每一個靈魂,他耐心回答那夜裡找他的尼哥底母(約3),又與井旁的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約4),他甚至主動要去在桑樹上矮小的撒該家中(路19) ,當他向撒該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裏。」(路19:5) 試想像當時的門徒與群眾詫異的表情。耶穌重視失羊,從牧人尋獲失羊那歡天喜地的心情,我們發現天父何等看重,何等渴望這羊安然回到羊欄。

2. 我是罪無可恕
無疑我們都是罪人,甚至懷疑會否得到寬恕的可能;偉大的使徒保羅竟自認「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這並非誇大其詞,因他曾經迫害信徒,是教會的死敵,竟也蒙寬恕,無怪乎他斷然宣告:「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提前1:15) 上帝以自己的信實與公義來保證,只要「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 主重視你,也甚願赦免你,現在就向主認罪吧。

保羅不單經歷主赦罪的大恩典,更接受主耶穌的差遣去服事,祝福了無數人;行為受譴責的撒瑪利亞婦人,剛信主後便帶領不少族人信主。天水圍堂去年剛信主的幾位少年人,因著他們的生命見證,今年吸引了另外幾位朋友參與教會,當中更有人因此決志信主。主恩必夠用!哈利路亞!當人願意悔改回轉,就必經歷主恩,我們勿輕看,反之,讓我們與在天上的一同為他們歡喜快樂吧。


2010年09月5日 
順服的學習 (簡祺標牧師) 
聖餐主日 
第36期 

「並非願做之事,並非願去之地,因我不配選擇自己道路,恩主為我揀選,這是上好無比,求主指引我留或去。」這是節錄自一首名為「順服」的詩歌的副歌部分,充份反映出作者放下自己對主的降服,徹底地接受主的安排。

降服的操練
  降服是順服主的一個屬靈操練,路加福音十四章26-34節,主耶穌向跟隨祂的人提出三方面要對祂自己降服的操練。第一,就是主權的降服。「無論甚麼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26節)主要求我們要將愛的主權放下,以祂為首。第二,就是承擔的降服。「凡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27節)主要求我們要接納自己,應承擔自己生命的重擔。第三,就是信心的降服。「這樣,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33節)主要求我們要放下自己有所執著的,要用信心全然依靠主。

順服的質素
  藉耶利米書十八章1-14節來看順服的質素。耶和華選用窰匠與泥這個比喻恰好表達出耶和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順服質素。能夠製作陶瓷的陶泥,絕對不會是隨意拾來的泥土,總要經過精心挑選的。這些泥土要有黏度、要有幼細度、要有純度,毫無雜質,才能成為窰匠手中的泥土。但是,具高度質素的泥土卻願意甘心放在窰匠的手裏任意搓揉,這個狀態就是順服。這順服並不是無奈的、消極的、痛苦的和絕望的;相反的,這順服就是主動的、積極的、喜樂的和充滿盼望的。

實踐為重
  在腓利門書裏面,保羅對同工腓利門滿有信心和肯定,深知他所作的會超過保羅的期望。今天,我相信主上帝對你也同樣滿有信心,亦深知順服不是在頭腦的認知,不是一連串的操練學習,乃是具體在日常生活中實行出來的言行,因為在小事情上順服,在大事情上才能順服。

在每年一月舉行的立約主日,我們按會祖衞斯理約翰的立約禱文與上帝立約:「上帝啊,我將自己完全交託給你。在祢的創造中指派我們適當的崗位。讓我為祢受苦;分配我做祢要我做的工作。給我各種任務,或當祢呼召別人時,讓我肯站在一邊。無論是高升,或是降卑;無論富足,或是貧窮。我樂意將自己和屬於我的一切甘心奉獻給祢。」但願這是我們每天的禱告。


2010年08月29日 
宣教「童真」 (岑禹勤牧師) 
差傳主日 
第35期 

受感動往外地宣教的信徒,無論是否成功踏出宣教工場,在蒙召初期,總免不了被一些人視為「天真」和「魯莽」一群。他們好像「小孩子」般,不知世途險惡,不理成人忠告;聽過幾篇感動的講道,看過幾本感人的書籍,或去過一、兩次短宣後,便倉卒作出行動。

到底在宣教歷史上,這班被看為「福音勇士」和「拓荒英雄」的宣教士,在蒙召初期,是否真的具有以上「小孩子」的氣質?結果如何?當今天出現這些「天真」的「小孩子」時,教會又當怎樣處理呢?以下有三個例子,可以讓同道們在上帝面前一起思考;什麼是榜樣,什麼是引以為鑑:

(1)一七三五年,會祖衛斯理約翰牧師為追尋「信仰」上的確據,說服了弟弟和兩位友人,一起放下大學工作,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接受一個危機滿佈的美洲宣教之旅,結果變成一次傷痛和困擾他們的旅程。幸好,在上帝裡,萬事互相效力,將沮喪化成隱藏的祝福。

(2)一八零七年,馬禮遜牧師,向倫敦差會申請孤身來中國傳道,年僅25歲。那時中國是採取閉關自守政策,嚴禁外國人居住和傳教。連英國船公司也拒絕載他出發。然而,他終於用了222天,經美國轉船到了中國。開拓基督新教來華宣教的新時代。

(3)一八五一年,俾士義務教士,是循道公會來華宣教的創始者。由於英國母會經濟困難被婉拒,他決定自費來華宣教,年僅21歲。但到埗後第二年,才被按立為牧師,授權開設廣州教區,在地大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奠立根基。而後來經費和獻身中國宣教者卻源源不絕。

自己作為一個已受過感動,將來也願意再上工場的牧者,我看不論是「老練」的或「天真」的,都該像聖經中所說的「小孩子」一樣,要常存謙卑和願意的心。在急速變化的宣教大時代前,若能緊靠上帝,彼此聆聽,互相配搭;就算是面對經濟、人手、工場、時機,甚或是個性等難題,也能以信心共同承擔。
「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祢!因為祢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 (馬太福音11:25)


2010年08月22日 
同心開拓公義新境界 (余恩明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3主日 
第34期 

前數天,電視新聞報導了兩則有關香港排名及指標的調查。一份名為〈外交政策〉的美國雜誌,發表了「2010全球城市指數排行榜」,香港在全球六十五個大城市之中,排行第五,列於紐約、倫敦、東京和巴黎之後,顯示香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市場及革新等綜合實力,有頗高的地位。同一日的新聞又報導了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一項「核心指標」的最新調查結果,五項核心社會指標──自由、繁榮、安定、法治和民主──之中,「法治指標」的評分明顯下跌,亦是自二00四年以來的新低;該計劃的總監表示,這指標的大幅下跌,與近期襲警案訴訟事件有關。

有人指出,掌摑警員案之所以受到傳媒廣泛報導,乃因市民的仇富心態,認為司法部門有偏幫權貴之嫌,這又與香港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有關。畢竟經濟、政治及民生有著不能分割的關係,而公義則是維護這關係的重要基石。在路加福音有一段記載,可以看到基督徒必須堅持爭取公義的原則。路加福音13:10-17記述了耶穌在安息日,醫治好一個被鬼附、腰不能伸直達十八年之久的女人。由於耶穌在安息日〝工作〞,管會堂的人便指責耶穌破壞安息日的規條。當耶穌回應這些指責時,首先稱管會堂者為假冒為善的人,意思是他們只重視僵化的制度而忽視人的真正需要,僅有宗教的外表,卻沒有內在敬虔和真心尊崇上帝;更嚴重的是他們只看重牲畜的經濟收益,卻輕看具有上帝形象的人的無比價值。

回顧今日香港,當立法會就「最低工資」進行辯論,資方團體表示若法定時薪高於某一水平,便會有多少間食肆要倒閉,多少個從業員要被裁失業,香港整體經濟利益有多少損失。我們要去問的是,這二十多、三十元的時薪,如何可以讓人在萬多元樓宇呎價的城市中生活?香港的整體經濟收益為何不能較為平均地分配予市民大衆,卻總是流向大財團地產商的袋中?作為基督的信徒,我們每週聚集敬拜上帝,有否真心記念孤兒寡婦,為社會上被欺壓的勞苦大衆爭取合理對待?或是視社會上的種種不公義如不見,猶如那些「管會堂者」。當耶穌見到那位十八年腰不能直的女人時,祂沒有問她需要得痊癒否,卻是主動、又不怕挑戰虛假的宗教外表和輕忽人性尊貴的規條而進行醫治。讓我們不作「假冒為善」的人,在香港這個只看重經濟增長的國際大都會裡,同心努力開拓公義新境界。


2010年08月15日 
凡事主監察 (黃惠嫦牧師) 
青少年主日 
第33期 

當我們在忙碌事務中團團轉的時候,或不感到上帝是隨時隨在?忙碌的事務的確使我們容易忽略生命中重要的事和人,上帝也不例外都被遺忘了。

在以色列人的事蹟中,不難看到他們左右逢源的心理,尤是當他們遇上困難和外敵時,他們一方面敬拜上帝,另一方面也拜週圍民族的神祇,來個大包圍,以為這樣萬無一失。然而人心的自我籌算使之忘掉了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宰。

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我們是否也不經意地像以色列人一樣?有沒有一些令上帝失望和憤怒的事?我們對所信的上帝,是否始終如一,相信祂凡事監察人心?

希伯來書的作者,列舉出許多昔日的信眾,他們在不同的事上經歷信靠上帝的功課,即使在當時仍未見到所應許的事──耶穌基督的救恩,卻仍以一顆單純的心相信,為當代人的信心典範,在歷史中留下一頁頁美好的生命見證,成為今天我們的鼓勵和提醒。

信心,不是盲從附和或不經思索的生活,也不是歸於宿命或命運,卻是憑著對上帝的認識、-信靠和順服,將我們每天的生活和生命託付予基督。上帝也就按祂的應許,每天看顧和引領我們。「既然我們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樣重擔和緊緊纏累的罪,以堅忍的心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耶穌……」(來12:1-2)

今天我們即使未能完全明白許多事情,然而上帝仍在察看世人的心,察看我們的生命。因此,我們不要只管看目前種種,在這些事背後主仍凡事監察。


2010年08月8日 
一個有信的人 (張國良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11主日 
第32期 

「信就是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和修本)

有「信」的人,對前面路向有盼望
「信仰」 關係著人的生命走向,你相信些 "什麼",你的人生就為此而努力。亞伯拉罕就是因著信,遵命出去,作客旅異地寄居,為的是上帝的應許,盼望得著更美的家鄉。所以「信」與「盼望」是彼此關聯的。有「信」的人,是個人生有方向,有盼望的人。

有「信」的人,對所信之事有把握
「信」是對於 "未知的領域",投下清晰的決定。以賽亞先知,由烏西雅王崩那年,直至希西家作猶太王的時候,擔任先知,向猶大和耶路撒冷說出警戒與上帝應許的話。他對未來清晰而有把握,正因為多年與上帝相處及相遇(encounter)對上帝的個性及心意有深切認識。

有「信」的人,對未見之事有確據
在"不確定的事上" 投放時間資源,是因為有確據(Assurance)。路加福音12章耶穌論述天國,人變賣所有賙濟人,為的是積攢財寶在天上。他們確切及肯定父樂意把國賜給他們,這份肯定就是有確據。故此人願意變賣現有的,為天國多留一分。有確據的人,願意把生命投放在未見的事上。

祝願循道衛理的信徒們都因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對將來人生有把握,對明天有盼望,懷著信,開創明天。


2010年08月1日 
回 轉 (劉麗詩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0主日 
第31期 

回轉是方向上的改變。

當我們發現此路不通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轉換方向,改走正確的道路。在基督裏重生的人,也是如此: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裏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

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歌羅西書 3:1-2﹚
「上面的事」就是上帝的國和祂的旨意,是相對於「地上的事」,即世俗和情慾的事情。我們生命的更新,始於「思念」上的重新定位。我們日思夜想的可是「上面的事」?我們追尋的、感興趣的、關心的……,是否已經不再一樣?除非我們發現以往的錯誤,我們才會轉向屬靈的新事,並在其中找到無比的喜悅!

回轉,同時也是心態上的改變。

路加福音 12:13-21記載:有人為分產業的事情向耶穌發出請求,耶穌卻告訴他「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接著,耶穌講了一個比喻,指出財主以為收藏田產就能使自己的靈魂安逸,這是何等的無知!

我們對生命的態度,又是如何?豐盛生命在於我們擁有多少,還是我們能捨棄多少?我們對財富的態度,是善用它,還是要擁有它?我們也以為財富能帶來最終的保障嗎?還是,我們已經明白到,我們一切所有的是「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地捨去」?﹙馬太福音10:8﹚

回轉,是對舊事的痛悔,對新事的頓悟。

變化,若沒有在方向和態度上回轉,則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自欺行徑。使徒保羅懇切地呼籲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 12:2﹚

唯有心意轉換更新,我們才能明白上帝的心意,並在地上遵行祂的旨意。


2010年07月25日 
遵行主旨意 ( 謝志宏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9主日 
第30期 

基督徒要遵行主旨意,看來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正如歌羅西書2:6「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然後在主耶穌內建立根基,建立信心,而感謝的心也隨之增加。究竟今日我們遵行上帝的旨意,有什麼是要注意的呢?

1. 遵行中,要謹慎(西2:8)-當我們遵從上帝的教導而行,常會遇到很多不同的意見,而我們卻要小心聆聽分辨,以免在遵行上有偏差,甚至失去了本來的目標。看來是條條大道通羅馬,看似許多方法都可達到同一個目標,而每一個選擇都在反映一些我們的價值判斷,然而這是些價值是否合乎上帝的旨意呢?

2. 遵行中,感豐富(西2:9-15)-在遵從上帝的教導而行,我們很容易會問:這樣做會收到什麼果效,又或者問:遵行了,又如何?今日,我們要確定的是:我所得著的生命已在基督裡復活過來,是被赦免了,我應有新生的樣式;今日,我們知道在這世界,人要遵行主道,可能會感到「蝕底」,然而我們更要知道在主內豐富,已補足了一切缺欠。以極端的例子來說,就好似在一些國家,有些人會因著信仰而爭取平等自由,但他們會面對被捕下監,然而因為履行了基督徒的本份,經歷到一份出人意表的平安,這就是豐富了。

3. 遵行中,要堅持(西2:16-19)-在遵從上帝的教導而行,我們要不斷地持定我的元首就是上帝自己,不是以世俗及己慾為根據,唯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長進。所以,我們活在世俗與自己的罪中,我們仍需竭力堅持,才可以走在當行的路上。

在世界上,要依從上帝,遵他命而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謹慎分辨,要明白真正的豐富所在,並要堅定持守,因為我們是在世俗與自我的試誘中遵行主的旨意。


2010年07月18日 
生命活化的祝福 (王玉慈牧師) 
敬老主日 
第29期 

隨著現今醫療科技的發達和生活質素的提升,本港65歲或以上長者佔人口比率有明顯上升趨勢,從1996年的百分之十點二上升至2007年的百分之十二點七,升幅達二點五個百分點。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數字,預計到了2033年,65歲或以上的長者將會佔人口的27%,也就是23年後,每4名港人便有1名是長者,由此證明了香港社會已出現人口老化的現象。

面對這個巨大的挑戰,教會有甚麼關懷、宣教和牧養的策略,是我們需要嚴肅的面對和回應。本會屬下的社會服務單位現已提供多元化的長者服務,關懷他們日常的起居飲食和需要,但是若社會服務單位能與相鄰的堂所一同合作服侍,我相信透過信仰的大能,定能活化長者們的生命。去年在洗禮預備班的課堂中,自己看見一位長者對信仰和聖經渴慕的心,帶給我很大的鼓舞。每次上堂時,這位長者都不恥下問和投入討論,深信是聖靈在他身上的工作。上個月,所服侍的堂會為著青少年暑期事工舉行籌款足球賽,當中有一位超過七十歲的弟兄參與,當然,一方面他是從年青到現在都是熱愛足球運動,另外當他看到禮拜堂和弟兄姊妹的需要時,他願意全情的付出和投入,並且因著他的參與,帶給弟兄姊妹很大的回響和激勵。

生命不在乎長短,更不在乎我們是年青或是年長,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常能保存有「新心」和「肉心」,以致我們的生命能不斷被聖靈活化,讓我們的生命不單能得到上主的祝福,同時也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 (結 三十六章26節)


2010年07月11日 
凝聚力量,為主發光 (潘玉娟牧師) 
青少年主日 
第28期 

青少年工作一直以來均是本會的事工重點,但因多年前宣教牧養部改組,取消了青少年工作專責職位,而我們的青少年工作觀念、方向、模式和方法仍是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方式。在這牧養工作上繼續因循是容易的,但變革卻需要很大的魄力、遠見、決心和勇氣。本會深悉廿一世紀對青少年人和青少年工作者,帶來更新的要求和嚴峻的挑戰。面對複雜的家庭問題、難以承受的學業和工作壓力、性開放與色情物品的泛濫、資訊科技的失控、文化道德的迷亂、鼓吹功利、重物質、誘發情慾的社會環境,往往叫青少年迷失,忽略了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和意義,找不到滿足心靈的途徑。

故此,宣教牧養部在過去一年,積極協助各堂所發展青少年事工,如舉辦聯合「組長訓練」,凝聚及培訓裝備本會青少年成為未來教會優秀的接班人。感謝主,能完成全部課堂,准予畢業,並獲頒發證書之首屆「組長訓練」有二百三十五人,他們並一同參與本會首次聚集各堂所約二千位青少年舉行的大型暑期營會。透過「生命交流」和「服侍」,讓青少年從中認識自己及認識上帝,並學習愛和施予。這個營會是一班青少年愛心和信心奉獻的活祭,他們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動員超過三百多位年青人,用無以量計的人力、物力、禱告、血汗、淚水、時間、情感、勇氣、服侍和犧牲的精神來籌辦,目的就是要讓所有參加的青少年,體會生命是充滿繽紛色彩和寶貴價值!因為我們相信:
一.年青人的生命值得投放資源去培育和拓展;
二.年青人的成長要透過「愛的經驗」、「分享」及「服侍」;以及
三.成長需要「同路人」。

所以這營會,不單造就昔日的組員成為今天的導師,更是建立我們教會的領袖!我們希望藉此機會,讓整個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的青少年被主興起,成為愛主愛人的基督徒!盼望本會弟兄姊妹都一同支持,透過禱告、關心,鼓勵和金錢奉獻,一同參與建立我們教會未來的接捧人。


2010年07月4日 
事奉是甚麼 (林崇智牧師) 
聖餐主日 
第27期 

事奉是甚麼?答案就是「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也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真的,事奉是基督徒以整個人的生命來回應上帝的愛──愛上帝和愛人,因此事奉便常以崇拜和服務這兩種方式表逹出來。很可惜的是,當教會變得愈來愈機構化和事工化,我們便會不知不覺間迷失在一些錯誤的事奉觀念中,失去了真正的事奉。然而正確的事奉觀念是怎樣的?

(一)事奉是獻上生命,當作活祭。我們很容易錯誤地將事奉變成外在可量化的工作,所以如果你在教會中崗位愈多,工作愈多,便會被看為熱心事奉的人,而那些沒有崗位職位的人,便是沒有事奉了。事奉既然與崗位或工作掛鈎,事奉的問題很自然地變成方法,技巧和才幹的問題,與事奉者的信仰生命狀況和素質無關。所以在信仰上一塌糊塗的基督徒,在教會中仍然獲得熱心事奉的美譽,是屢見不鮮的現象。然而保羅在羅馬書指出:真正的事奉最根本的地方,不是崗位和工作,而是將身體獻上成為活祭。我們既是以一個奉獻的生命,隨時隨地的服事上帝和人,事奉便不會局限於某些形式、時間和範圍內,而且蒙上帝喜悅的事奉,首要的條件便是生命成長──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倒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上帝的旨意。

(二)事奉是源於上帝的愛,也必需繼續由這份愛所支持和引導。今日我們事奉的動力往往來自責任感和成就感,因着教會或弟兄姊妹的邀請或選任,將責任託負我們,讓我們在教會中擔任某些崗位和工作。為着不負教會所託,或不想令人失望,或向人證明自己的才幹能力,我們努力殷勤地事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會變成單單為了責任感或滿足別人的期望,或表現自己而作下去。然而沒有愛,事奉便沒有生命,沒有果效和感染力。沒有愛我們很快便會疲倦乏力,事奉變成難以背負,盼望能早日擺脫的重擔。所以我們要常自我提醒,我們必需與愛的源頭耶穌基督緊緊結連,好讓上帝的愛不斷激勵我們作出生命的事奉。


2010年06月27日 
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 (余勝意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5主日 
第26期 

相信大部分人在正常的情況下,都不會刻意去做一件錯事,在我們做事或做決定之前,總認為自己所做的是正確和合理,即使是一件「明知故犯」的事,犯的人亦總會有他的理由去解釋為何自己要這樣做,另一方面在講求恩典、共融與和諧的今天,假如錯事得到「合理解釋」卻不被接納的話,不接納錯事者反而會被認為沒有愛心和包容、缺乏彈性。然而作為基督徒,我們要如何在這越來越多灰色地帶的社會中確立自己的立場?今天從路九51-62的經文中,我們能夠看到耶穌基督的一些原則。

我們首先看到最重要的,就是耶穌基督降生,目的是要拯救世人,而非毀滅人類。在祂與門徒的對話中,門徒引用了王下一9-10的事蹟,估計他們是希望一顯威力,讓撒馬利亞人知道他們拒絕接待的是一位神人,事實上耶穌基督有千百個方法可以處理這件事,但我們的主卻選擇了往別的村莊去,目的是要讓祂的跟隨者明白到,愛與拯救是行動背後的原則,故此最後耶穌寧願選擇往別的村莊去了。

但之後的三件事,卻好像與這個「愛與拯救」的原則相違背,三個不同的人,因著三個不同的原因,最終沒有成為基督的跟隨者。

第一個人主動要求跟從耶穌,「你無論往哪裏去,我要跟從你」是當時的學生希望跟隨一個拉比時通常會說的話,但耶穌回應卻暗示若要跟隨祂,並不能只像跟隨一個拉比學習一樣,卻更像是跟隨古代的先知一樣,專注於上帝國的同時,更要承受被拒絕甚至沒有安居的地方。

接續出現了兩個人,一個是耶穌主動邀請的,那人並沒有明顯拒絕耶穌,只說要先埋葬自己的父親;而另一個人則主動提出要先辭別自己的家人,纔來跟從耶穌。這兩個人的要求看來都同樣合理,在王上19:19-20以利沙亦有相似的情況,先辭別家人纔去跟隨以利亞。可是耶穌基督對於這兩個人的回應,同樣都引申出上帝國是具有最重要地位,甚至比起已離世的家人,以及現有的生活及關係更為優先!

耶穌基督強調愛與拯救,必須要我們專注並看重上帝的國度,甚至比一切都要優先。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當我們堅持自己想法的時候,又有否同樣以「愛與拯救」作為原則,並以「上帝的國度」作為我們的優先選擇呢?


2010年06月20日 
為何要事奉下去? (張苑心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4主日 
第25期 

列王紀上19章1-15a節,記載以利亞在羅騰樹下尋死與上帝相遇的一幕。以利亞在迦密山力戰450位巴力的先知,最終耶和華顯出大能,以利亞勝出並殺死巴力眾先知。
可惜,以色列民並沒有因此而歸信耶和華,反而耶洗別因以利亞殺死巴力眾先知而追殺他。以利亞只有逃到別是巴,在羅騰樹下求死。事實上,以利亞是沮喪過於他害怕,他逃走除了是逃避耶洗別的追殺外,更重要是他對之前在迦密山的事奉大失所望,同樣,他對上帝大失所望,只想在上帝面前求死,因為他不想再事奉下去。
以利亞說:『耶和華阿,罷了,求祢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19:4b)意思是他為耶和華事奉而要忍受的苦,他不想再受了。「罷了」就是不要再繼續事奉的意思。耶和華並沒有立刻回應以利亞,只是供應他吃喝,因他「當走的路甚遠」,意思是他所走過的事奉道路實在是夠他受了,耶和華體諒他和供應他的需要,讓以利亞走到何烈山。
到了何烈山,以利亞兩次向上帝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祢的約,毀壞了祢的壇,用刀殺了祢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19:10, 14)以利亞很孤單地去為耶和華大發熱心,但以色列人冥頑不靈,甚至要尋索他的命。這樣,他想著「為何要事奉下去?」
我們沒有像以利亞經歷大起大跌,但我們曾努力事奉,卻沒有預期的果效,甚至只有失望。但是,事奉是為著什麼?個人的期望?上帝的呼召?以利亞失望是因為他認定他的事奉是失敗的,他的經歷是失敗的。其實,以利亞這樣想是十分自然,但他顯然是忽略了上帝藉他在迦密山施行神蹟的用意。上帝在迦密山是向以色列民顯明祂是真神,也有權審判他們。就是以上的原因,以利亞的事奉並不是失敗,只是以利亞用自己的觀點來了解自己的事奉,所以認定了個人的失敗。
然而,上帝讓以利亞在山上經歷烈風、崩山碎石、地震和火。祂並不是轟轟烈烈的出現,而是在火後有微少的聲音對以利亞說:『你在這裡作什麼?』上帝也曾用這句說話來呼叫人去重新評估他的狀況,暗中包含責備的意思,同時啟發我們畏懼及認罪回應。最後,上帝叫以利亞回去,意思是以利亞不要再在山洞裡自憐,而要回到他的道路,就是事奉的道路。
我們的事奉,事實上不是每次有美滿的果效,當中也有不愉快經歷和失望的結果。但是,這些就是我們放棄事奉的理由嗎?以利亞為上帝與巴力先知對抗,換來的不是以色列民歸信,而是被人追殺。以利亞想放棄時,上帝給予的答案是:不要停留在個人的眼光和感受上。當我們感到孤單時,上帝給予的答案是:仍有七十位先知從未向巴力屈膝。
我們的事奉是有著個人的心志和意向,但最重要是認清上帝的心意,信靠上帝才是最終的力量。


2010年06月13日 
「因信基督而稱義」 (梁林開牧師) 
神學主日 
第24期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神學主日,顧名思義,乃是喚起弟兄姊妹們以禱告、愛心、奉獻來支持神學教育的工作。神學教育乃教會發展最重要的工作,為了培育教會下一代的接班人,接受教導成為在上帝面前作一個「經得起考驗、無愧的工人。」(和修本提後2:15)
雖然不是每一個門徒都要做全職的教牧人員,但每一個門徒都是被主所呼召及揀選作祂的精兵(僕人),因為無論在前綫作戰或在後方支援,看守軍備的,都是同樣重要,所得之獎賞也是一樣的。(參民31:27;撒30:24)
其實我們本來都是罪人,是因為基督的救恩臨到了我們,赦免了我們的罪,成為蒙恩之人,也跟隨了耶穌。照理成為基督徒,我們應該活出新的生命,「行事光明,公義正直」,然而我們卻往往做不到;最大的原因:我們仍是為「做不到」而自怨,而忽略了基督徒不是藉「律法的行為」來稱義,保羅在加拉太書二章強調「人稱義不是因遵守律法的行為,而是因信耶穌基督。」(和修本加2:16)
這也是衞斯理約翰在靈性復甦前所盼望的信仰,就是保羅介紹給我們的那種信仰,「使凡有了它的人都能呼叫說:『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而是基督在我裡面活着,而且我如今肉身活着,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的信仰。」
衞斯理約翰在靈性復甦後那天晚上回家後,有試探來襲擊他,但他呼求主,試探即逃開了,他舉目仰望,主就從祂的聖所幫助他,他說:「從這裡我發現,現在的情形與以前主要的不同是,我從前努力奮鬥,在律法恩典下竭力爭戰;未免有時被拉倒了,現在呢?我總是一個常常得勝的人!」(衞斯理約翰日記1738.02.01)因此,我們絕不是藉自己的行為而稱義,乃是因信基督而稱義。
其實無論是將來或現在的牧職人員,和一般的門徒,都是主所愛的人,既然主已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那麼,我也要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加2:19),與主一同復活,以致我們可以向上帝活着,靠着基督過得勝的生活。


2010年06月6日 
中國主日 (李景雄牧師) 
中國主日 
第23期 

六月第一主日不是甚麼特別的日子,然則把這日定為「中國主日」有何意義呢?

今主日離六月四日兩天,看來「中國主日」與「六四」有關吧?一九八九年「六四」的前後,首先有廣大群眾聚集北京天安門廣場,向政府和平示威,反貪污、求民主,結果政府出動坦克車及武裝軍隊以暴力鎮壓手段,驅散手無寸鐡的青年和學生,死傷無數,慘劇收場。

那年在香港坐在電視面前觀看天安門的騷動,從開頭不久便深受抗議群眾的愛國情懷所感動,後對悲劇收場悲憤無比,其後陸續自發性舉行悼念遊行及活動(包括教會團體),至今,依然歷歷猶在目前。

圓滑的政客、老於世故的叔伯勸香港人讓過去的成為過去,不如向前看跟着國家進步吧!

然而忘記歷史帶來的創傷不是文明進步的辦法。忘掉人民寶貴生命的傷亡結果斷送民族幸福的命運。

奇怪!以個人主義聞名的香港人竟然熱切同情國內同胞的愛國情懷。奇妙!有殖民地背景的香港原來有值得保留的制度,如法治精神、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妙事!回歸中國的香港是「一國兩制」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特別行政區。

是的!香港依然有自由去紀念六四,悼念其殉難者,為之平反,為今後香港及中國更大的自由、民主、公義、文明祈禱和獻出一分努力。

這,就是上主讓香港的教會設定「中國主日」的美意吧!


2010年05月30日 
更新教會文化 (盧龍光牧師) 
總議會主日 
第22期 

「所以,弟兄(姊妹)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使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
這段經文對信主多年的信徒來說,應該是絕不陌生。而經文中的字眼,如:「將身體獻上」、「活祭」、「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上帝的旨意」,都是我們信仰的核心,對信徒個人和整體教會都非常重要。
今天是「總議會主日」,一方面是記念和慶祝會祖衛斯理約翰在一七三八年五月廿四日的靈性復甦及其所帶來的教會更新運動,另一方面是為本會感恩,因為我們每年在這個時候舉行代表部會議,也就是由本會信徒選出來的代表和全體牧職人員一同開會通過本會的政策和所有的重要事項,包括按立牧師、財政預算和事工計劃等。
今年總議會會議的一個特點是由牧師部提出的一個主題,「建立以聖經為本的文化,做個守時及奉獻的門徒」。這次與我們過往十年來每年提出的主題不同,這主題是本會較長期和具體的方向;不是一個概念,而是涉及每個信徒的信仰實踐。這個主題,正和上面的經文有關。
1.「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這是信徒對自己生命的態度,就是一個不再是由自己主宰生命的人,乃是將生命主權交給上帝的人;在福音書中,就是「基督的門徒」,是愛主耶穌比一切更深,願意每天背起十架跟從主,並以「使萬民作主門徒」為生命目標的人。
2.「不要效法世界,要心意更新變化」:這是指出基督門徒,也就是每個信徒,在世上生活的基本態度,生活的價值觀。上帝要我們活在世上,卻不屬世界,並進入世界(約17:14-19);然而「世界」代表了甚麼呢?世界一方面是上帝的創造,是上帝愛的對象(約3:16),另一方面是指在罪惡權勢影響下的物質世界;我們活在世上,就會被物質的價值所引誘,期望去賺得這個世界(太16:24-26)。具體地說,就是要使我們用時間才幹去換取這個物質世界所代表的價值,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金錢。做基督的門徒,就是一個不按這個物質世界的價值觀生活的人,而我們必須心意更新,有新的價值觀,才會改變我們運用時間、金錢、才幹的方式。
3.「察驗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不同於上帝的帶領;上帝的帶領是按人和處境有所改變。而上帝的旨意是不變的,而且是對全人類和基督徒都是一樣的。上帝的旨意就是要拯救這個世界,以愛抗拒恨,以和好、復和代替敵對、疏離和關係的破裂,使人和上帝、人與人、人與自己和上帝所創造的整個世界在和好的愛的關係當中;而上帝的旨意啟示在聖經裏。
以上所談及的,就是信徒和教會的核心價值和生活的實踐;而這正涉及這世界的文化和教會的文化。
故此,我們在今屆的總議會,牧者和信徒指出了更新教會文化的方向和一些具體的行動,盼望我們每一位,都下定決心,在愛中彼此督促鼓勵,一同更新教會的文化。


2010年05月23日 
領受聖靈,力證主道 (陳建基牧師) 
衛斯理主日 
第21期 

「五旬節到了,他們大家都聚集在一起。忽然,有響聲從天上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整座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向他們顯現,分開落在他們每個人身上。他們都被聖靈充滿,就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使徒行傳二1-4)

每次讀到上述的經文,內心總有一份震撼的感覺,期盼與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時候,能一同經歷這種「領受聖靈,力證主道」的信心更新力量。

五旬節本稱為「七七節」(申十六10),是紀念上帝在西乃山頒佈律法的事,為提醒以色列人,在農作物收成期向上帝獻上甘心的感恩祭,並與眾人一同分享這份歡樂與慶賀。而在使徒行傳第二章的記載中,眾使徒在五旬節的時候被聖靈充滿,這事件為五旬節添上了一個新的意義。有人稱這日為教會的「生日」,因為使徒們從這天開始,按聖靈所賜的能力與勇氣,公開向人宣講基督。當日,彼得向耶路撒冷的百姓講道,信主的人約有三千(徒二4),五旬節確實是一個豐收的日子。另一方面,從收割的角度來看,主耶穌已經從死人中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20-22),因著祂的救恩,人能脫離死亡的挾制,與主同活。在現今的教會年曆中,都會把復活節後的第七個主日訂為聖靈降臨節主日,以記念這次五旬節事件,同時也提醒我們,當甘心獻上感恩,並應與眾人一同分享這份信心的真實與歡樂。

作為循道衛理宗的信徒,我們十分熟悉,今天同時也是記念一七三八年五月廿四日晚上八時四十五分,會祖衞斯理約翰牧師在亞爾得門街 (Aldersgate Street) 的經歷;當時在宗教會社的聚會中,有人誦讀《馬丁路德羅馬書註釋》的序言,會祖聽到之後,心中奇妙地得着溫暖,經歷了靈性的更新。按林崇智牧師《查理士與約翰》一書的記述,這段序言的內容是:「信心乃是在我們裏面一件神聖的工作,它改變我們,使我們從上帝而新生,並殺死我們裏面的老亞當,使我們在內心、性情、思想及每一種能力,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並使聖靈進入所有這些的裏面。啊!信心是一個活潑、富創造性、積極、有能力的東西,它不持續地做出善工是不可能的,它甚至不詢問是否應做善工,反而在任何人詢問以前,便已做了,並且時常都在做。」

各位弟兄姊妹:「五旬節到了!讓我們一同憑信心聚集在一起,領受聖靈,得着新生,常作善工,力證主道。」


2010年05月16日 
同心合意見證主恩 (周偉泰宣教師) 
基督復活後第五主日 
第20期 

初期教會信徒迅速增長。聖靈降臨後使徒們站起來講道,信主的人數以千計。我們很容易有一種想法,上帝使用使徒們,所以教會能迅速的增長。其實,當留意到聖經的記載不難發現,初期教會迅速增長的原因,除了由於聖靈的工作以外,使徒行傳第二章46至47節告訴我們,“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教會”,並不是單單因為彼得的講道,而是因為信徒們生活行為見證把人帶到主的面前。所以,如果我們要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弟兄姊妹就必須總動員起來。

過去在教會的日子,經過許多不同形式的佈道方法,每次我們都期望每位信徒能積極參與。但許多時候信徒們的想法是讓有傳福音恩賜的弟兄姊妹去傳吧,我是拙口笨舌,我對聖經認識不多,我不懂得如何向人講福音…… 。近年本會推行信仰分享大使訓練,初時我覺得有些抽象,它既不是一項傳福音運動,也不是一項傳福音方法的訓練;後來才明白它是要建立信徒自覺本身是執行大使命的一份子,而我們的生活行為見證都是傳福音的部分,都是將未信主的親友帶到上帝面前的行動。

最近兩年禧恩堂曾舉辦兩次「啟發課程」,帶給我寶貴的經歷。體驗到教友們在不同崗位彼此配搭,同心合意見證主恩的實踐。大家都運用自己的恩賜及才幹,在整個課程中分工合作,有準備膳食,有帶領小組,有分享信息,有佈置場地,有祈禱服侍,有照顧兒童,有帶領敬拜等;雖然他們不是每一個人有機會向學員講述福音──上帝的救恩,透過啟發團隊的事奉,將信仰以實際行動與人分享,以服侍彰顯基督的愛。學員們在課程遇見了主,決志跟隨祂的腳蹤,他們都是有份參與,我就好像看見初期教會弟兄姊妹如何同心合意將未信主的人帶到上帝面前,得蒙赦罪的恩典,並得著永遠生命的情境。

「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只要每一位信徒都盡上自己的本份,與弟兄姊妹彼此相愛,恆心遵守聖經的教導,同心為上帝的國度努力,這將會是大家共同的經歷,得著與上帝同工的喜樂。


2010年05月9日 
事主愛家榮耀主名 (陳德昌牧師)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19期 

每個信徒的家庭都曾有「基督我家之主」這一類「屬靈」的裝飾擺設在家中。但這些擺設,能讓這家庭變成基督化的家庭嗎?我們可以嘗試藉今天的經文,作以下幾方面的反思:
1. 這家庭是否以「事奉」耶和華為首要的任務呢?
約書亞向跟隨的百姓宣告:「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這樣的家庭才是基督化的家庭。因為約書亞以自己生命的美好榜樣作見證,讓其家族成員掌握和明白「得救是本乎恩典」和「作生命的好管家」的真諦!要事奉耶和華因為一切都由祂而來,祂是「唯一」值得我們敬拜尊崇的上主。任何把我們的專注和敬拜的對象,成為我們膜拜的「偶像」的,都要揚棄。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更新和改變,而且不單是個人的改變,更帶來一家、一族人以事奉上帝為首要的改變。
2. 這家庭是否有「信、望和有愛」呢?
上帝就是愛,主耶穌愛我們到底、保羅亦見證:「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和有愛。」這愛是上帝藉耶穌基督所賜給我們的禮物,以成全我們在世如同在天的生活;這也是一個成熟的信徒和成熟教會的標誌。這肯定也應是基督化家庭的標誌。若是家人之間缺乏信任而彼此懷疑或猜疑,這個家一定有問題和遠離了基督化家庭的藩籬。盼望是與信心緊連的,對未來有期盼並以樂觀忍耐的心來準備和等待,尤其是對基督要再來,更新一切的盼望;一個對明日有盼望的家庭,必是一個堅忍和快樂的家庭。愛心是成全德行的,是屬基督耶穌的品格,亦是基督化家庭最重要的標記。若家中各人能以愛相繫,讓家庭成為祝福和恩典的出口,才是基督化家庭的具體標誌。
3. 這家庭是否有「同在」的力量呢?
主耶穌與我們同住,給予我們同行的力量。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今天的家庭制度和關係正受著時代的衝擊,正可謂內憂外患。基督的愛能連繫我們的家,實質上凡事合一同心,為家庭和家人設立保護,這印證著一個基督化的家庭質素。約書亞與百姓立石為記、聖靈與人同居,都印證著主耶穌的愛和真理在我們中間:根據一項家庭研究顯示一個具抗逆力的家庭,成員間應有以下的「願意」:家人「願意」對家庭委身和關心、家人「願意」花時間一起相處、家人「願意」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家庭成員「願意」彼此讚賞、家人「願意」為共同目標和事情付代價、家人遇到危機和挑戰時,家人有信心和能力「願意」一起解決問題。
  基督化家庭就是朝著理想而「變化」成長的家庭。願耶穌基督的信、望與愛常在我們中間,與我們同在,使我們的家庭更「基督化」。


2010年05月2日 
突破框框 傳揚福音(信仰分享一) (黃蘊真宣教師) 
基督復活後第4主日 
第18期 

人有慣性思維的傾向,對人對事有一套固定的看法和判斷。慣性思維有其好處,可以幫助我們在繁忙中有效地判斷週圍發生的事情,但若不加以思索和反省,慣性便會變成僵化的框框。

使徒行傳11章的猶太信徒正是有這方面的問題,他們雖然信靠主耶穌,卻沒有因為彼得引領外邦人哥尼流信主而歡喜,反而責備彼得,認為他犯了禁。對他們來說,若外邦人想蒙上帝拯救,必須首先歸化為猶太人,途徑就是接受割禮;因為割禮是上帝與選民立約的標記。按這邏輯,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不可能得著上帝的救恩。

然而,上帝的心意是「萬人得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提前2:4、彼前3:9)。因此,上帝用了巧妙的安排來幫助彼得打破觀念的框框:
1. 三次有關飛禽走獸的異象說明上帝看為「潔淨的」,彼得也應接納。
2. 聖靈早已預備外邦人哥尼流的心,於是他差人到約帕找彼得,這些人又剛好在彼得看到異象後到達。
3. 彼得在哥尼流家中講道時,聖靈便降臨在聽道的人身上。可見上帝也施恩給「不潔的」外邦人。

彼得改變了他的觀念,也勸勉猶太信徒要接納外邦人。這一突破開啟了福音傳往外邦人的大門,接下來有外邦人教會(安提阿教會)的成立(徒11:19-24),保羅及其他門徒將福音傳遍羅馬帝國。

衛斯理約翰最初認為在教堂內講道才合體統,後來他打破這思維的框框,向礦工露天佈道,不單帶來靈性的大復興,更促成社會的大革新。

固有的觀念是不容易改變的。我們都喜歡躲在自己的安舒區,自定籓籬,在傳福音時我們是否也這樣? 我們有甚麼框框需要突破? 會否因為某個人對福音態度強硬,便認為他不可能信主,倒不如選擇看上去容易信主的,才跟他講福音?這種選擇可能讓我們錯過了經歷上帝救恩大能的機會。

當上帝為我們預備了機會與他人分享信仰時,讓我們不要被自己的框框阻礙,願我們努力突破,必能看見上帝福音大能的彰顯。


2010年04月25日 
「回應主愛」 (區鳳萍宣教師) 
基層主日 
第17期 

我們從耶穌基督的生平可以看到祂道成肉身,以奴僕的形象服侍人,祂甘願俯就卑微,出生於基層(木匠)的家庭,祂的門徒亦多來自基層,顯出祂對基層人士的愛。在馬太福音9:35-36「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羊人一般。」

從四福音,我們看到耶穌經常接觸跛子、瞎子、孤兒寡婦……,耶穌選擇與窮人和社會中被忽略的基層群體同在。祂看見他們就動了慈心,當主耶穌看見這基層群體的困難和缺乏時,就憐憫他們,主耶穌不單只醫治他們的身體,更透過行動去接觸他們,因為主了解他們的需要,體恤他們的痛苦,明白他們在貧乏中的無助,並且滿足他們的需要(五餅二魚的神蹟,約6:1-15)。

更重要的是,耶穌的行動是要表明祂重視每一個人的生命,使他們感到被接納,被肯定,被尊重,也感覺到被愛的實在,唯有在耶穌裡,人的價值才得到肯定,以堅定的信仰,接納和肯定他們應有的尊嚴和價值,故此,耶穌差遣祂的門徒向那些困苦流離的人傳福音(太9:38),更差遣我們出去代表祂尋找他們。

弟兄姊妹:教會作為「愛」的群體,就讓我們進入社區,進到他們的生活裏,進到窮人的傷處,掙扎中,成為他們的同行者,了解他們的需要並給與幫助,分擔他們的憂慮,以行動來回應他們的需要,讓基層人士體驗到真正的關心,經歷到這一位又真又活的上帝,與我們同得救恩。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5:7),弟兄姊妹.讓我們回應主的愛,將耶穌基督的愛具體地實踐在這群體中,一同蒙福。


2010年04月18日 
「醫治更新,重新啟航」 (何慧儀牧師) 
基督復活後第二主日 
第16期 

你有否曾經想過,當保羅在大馬色路上與復活的基督相遇時,他有甚麼感受?那日天空清澈蔚藍,沒有雷雨,沒有暴風。當保羅與同行的人從容地走在路上,將到大馬色,忽然從天上發光,四面照著他,他就仆倒在地。跟著一個既平靜又威嚴的聲音,用亞蘭語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他抬頭向上望,看不見光輝的中心,於是問:「主啊,你是誰?」那聲音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
保羅這才明白是甚麼一回事,他遇見了主,是復活的主基督。保羅逼害司提反和耶穌的其他門徒,從來沒有螳臂擋車、不自量力的感覺。可是現在,他戰戰兢兢地領悟到,他一直在抵擋那真正復活的主,耶穌基督。於是他在戰慄中謙卑地領受主的第一道命令,往大馬色去了。他站起來,他的眼睛看不見,需要別人幫助才能行走。失去視力的保羅走進茫然裡,必定感到無助和乏力。他三日不吃也不喝,(相信是在禁食祈禱)。在聖靈光照下(徒九17),保羅的良心醒覺,整個人大徹大悟,性情轉變過來;當眼睛重見光明後,便在各會堂宣講耶穌,說他是上帝的兒子(徒九20),凡聽見的人都感到驚奇。
從前保羅逼害基督徒,殘暴、殺害他們,並且褻瀆侮辱主。可是,主卻反過來從錯誤中尋找他,不是要粉碎他、毁滅他,也不是為那些受逼害的人報仇,而是要向他顯示自己的深廣大愛。保羅遇見復活的主後,沒有虛假造作,口裡尊重傳揚主,精神和靈性上與上帝為敵。他從心底裡承認耶穌是彌賽亞,是基督,是世人的救主;甚至不管人們如何嘲笑他,如何罵他說謊,他也照樣把耶穌復活的事實宣講出來,因為他了解到十字架上所發生的事對他意義何在。在往後的日子,保羅對真理的認識不斷加深增長,甚至可以肯定地宣告:「我活著就是基督!」
保羅積極地回應主的呼召,並且心中掌握那永不變更的好信息:「上帝的兒子愛我,為我捨命。」他更迫切地將主復活的事傳揚出去。今天,與復活主相遇的你,也可以從罪惡與破碎中得到醫治和更新,以活潑的生命來見證復活的主。


2010年04月11日 
「排難釋疑、宣信恩主」 (林津牧師) 
基督復活後第1主日 
第15期 

記得在未信主之時,覺得信仰只是屬於那些感性的人,自己那麼理性及有科學精神,應該是不會信耶穌的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尋索,終於也決志信了主,開始懷疑自己其實也不是真的那麼理性,及至開始與人分享信仰,最怕的就是碰到那些「打爛砂盆問到篤」的人。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看法,也許今天你需要重新的去想想。

今天所讀的經文中,我們看見那位「多疑」的多馬,主耶穌雖然說:「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但嚴格上來說,祂並沒有對多馬有任何的責備,相反更是完完全全地滿足了他的要求。其實能夠對上帝有信心,當然是一份很大的恩賜。但某些人因為某些事而出現信心不足的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這時候否認絕對不能解決問題,而是要承認自己的不信和尋求上帝的幫助,正如馬可福音中那位父親向主發出呼求說:「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我感恩當日曾經多番的尋問信仰,因為這經驗幫助我更了解信仰的內容,也更明白未信者所面對的掙扎,讓我在與人分享信仰的時候能更有愛心和智慧。然而,即使已成為牧師多年的我仍然相信,日後當面對無數的新挑戰時,還極有可能對上帝有或多或少的疑惑,但我卻深信只要願意打開心靈、仰望主,便能藉著聖經、主內肢體、不同聚會、甚至其他處境找到所需要的答案,以致能繼續突破和成長。

盼望大家都能有這樣的一份精神,在信心的道路上肯學肯問、不斷成長,也能在與人分享信仰的過程上存包容和忍耐的心,千萬不要介意對方諸多疑問,相反更要鼓勵對方繼續尋求、不要因為疑惑而輕易放棄,並為他切切的祈禱,因為我們知道主的應許,就是「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2010年04月4日 
復活的主呼召我們不再一樣 (盧偉旗牧師) 
復活主日 
第14期 

今天是復活主日,作為基督徒,我們信仰的核心就是「基督耶穌為我們的緣故,受死埋葬,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了!」。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的信仰是徒然的,我們的信心也是枉然的。為什麼基督的復活對我們如斯重要?因為主基督的復活並非只是一歷史事件,而是今天對我們的生活仍有著重要意義。
當我們思想身處的生活環境,不難發現不同的國家社會每天均充斥著令人恐懼、失望、無奈甚至感到絕望的事件、消息和數據。雖然人類的普遍生活質素可能有所改善,但大部分人的生命質素卻日見低落;缺乏關愛、喜樂、平安、信心和盼望已成為現代人的共同問題。然而,愛全人類的基督耶穌卻為我們帶來出死入生的盼望,如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徒十43)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這是我們何等大的祝福與安慰!
因為當我們眼見周遭的處境盡是困難時,基督復活的真光,卻彷彿如黑暗中的明亮晨星,為迷惘的人帶來出路和盼望。試想想,一位創天造地的真神,祂能戰勝死亡並且守約施慈愛,祂的應許永不落空,在這幻變不定的世代,復活的主耶穌,成為我們最可靠的保障,我們可與祂同死,更和祂同復活。祂呼召我們去擁有不再一樣的生命,去回應基督已經復活這事實。
首先,我們須更深的研讀聖經,以致我們更明白這救恩與我們的關係。不然便仍活在蒙昧當中。(約廿9)
此外,我們須認定我們的身分,緊記我們是誰!用活潑美好的新生命,同作主復活大能的見証人。(約廿16;徒十39,41)
最後,我們積極將這福音傳揚開去,用生命的更新和行動,為主作見証,使周遭的人也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徒十42,43)
願聖靈降在一切順服上帝話語的人身上。(徒十44)阿們﹗


2010年03月28日 
「耶穌──另類的領袖」 (簡祺標牧師) 
棕樹主日 
第13期 

每年棕樹節,教會總會重述有關主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事蹟。這個事蹟清楚揭示出主耶穌自己的身份,既榮耀又尊貴。群眾對領袖的印象,總是高高在上,指揮別人,控制大局,擁有無上的權威,常常站在人群前頭作帶領。然而,主耶穌自己卻表達出另類的領袖權威,既溫柔又剛強,靜默裡顯出能力。

讓我們藉路加福音十九章廿八至四十節裡從主耶穌的經歷看見三個記號所代表的三個領袖素質。

第一.驢駒為記號──謙卑而不自卑。主耶穌雖然採用高姿態進入耶路撒冷,叫門徒作事前準備,但是他刻意不使用威風凜凜的高頭大馬,卻選用一隻驢駒,是一隻用來運輸貨物,刻苦勤力的動物,正好反映出其卑微的形象。主耶穌選用驢駒進城,亦同時代表著其謙卑而不自卑的態度。正如主耶穌曾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8)

第二.歡呼聲為記號──擁戴而不驕傲。群眾站在路旁向主耶穌大聲吶喊,歡呼歌唱,又把衣服鋪在地上,讓主耶穌經過。如此震撼的場面,有誰不被吸引?有誰不被動心?不少人在歡呼聲中迷失方向,不少人在支持肯定的拍掌聲中失去自我。群眾向主耶穌高聲呼喊: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但是,主耶穌在騎著驢駒進城的經過,他沒有說話,沒有回應,祇是欣然肯定,默然接受。主耶穌在稱讚聲中而不自誇,在被抬舉時而不驕傲。

第三.石頭為記號──挑戰而不退縮。在四福音裡,唯獨是路加福音記載有幾個法利賽人公開挑戰主耶穌,他們要求耶穌責備其門徒,不要太囂張,應多加約束行為。不過,主耶穌毫無畏懼,不慌不忙,直接回應他們,說人若不呼叫,石頭也會呼叫出來。主耶穌選用石頭,因為它四處都容易找到;並且顯出彰顯真理的重要,就如石頭般堅硬也會為真理發聲,是不能阻止的。主耶穌曾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在這世代裡,我們要跟隨主耶穌,學其榜樣:處謙卑而不自卑,受擁戴而不迷失,面對挑戰而不退縮。


2010年03月21日 
更新的生命 (賴美蘭宣教師) 
大齋節第5主日 
第12期 

克萊布寫《裏外更新》的目的,是為渴想改變自己的人而寫,他所指渴想改變自己的四種人:
一.那些努力遵守聖經教訓,但常常自覺失敗的人;作者給這種人的信息是「前面仍有盼望」,二.那些活得不錯,頗為自滿與快樂的基督徒:作者給的信息是「前面還有豐富的經歷」,三.那些絕望麻木了的人:作者給的信息是「前面還有新生命」,四.基督領袖;作者給的信息是「擺在前面的,仍是愛」。其實想指出每一種的人都應渴望想自己去改變。基督徒無論在任何光景,也應不斷更新自己的生命,屬乎上帝。他在上帝的面前是可改變和更新的。
當一個成熟的基督徒不斷地渴慕行正當的事,或是在行善與行惡的兩個慾念之間經常在他內心爭戰,或是在孤單與掙扎中,或是他內心的動機已全部更新,只愛行上帝的旨意,還是仍會發現自己生命敗壞的痕跡。
保羅的教導:「所以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按保羅的教導,一個願意更新生命的人首先是願意將自己身心靈全人獻給上帝;第二,他願意過聖潔的生活,離開罪惡,討上帝喜悅的生活;第三,不效法這個世界的價值取向,尋求上帝的旨意。保羅自己就是一個願意更新生命的人,在腓立比書三章六至十五節,他承認自己以前是逼迫教會及信徒,但遇見這位復活的主,他不單悔改歸向基督,願意將萬事當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以前以為對己有益的,因基督緣故當作有損的。現正是大齋節靈命操練的日子,多作生命更新的反省和尋求聖靈在心底裏深層的引導,在錯誤的地方轉回正路,歸向基督。主耶穌要求的不單在外表的修改,更領導我們進到心靈陰暗之處,遇到光明;在孤單的時候,經歷他的同在。
更新生命者是需要尋求自我的真像,承認內心的恐懼、創傷的遭遇、忿恨或自我保護而作出錯誤的行動,透過在基督和上帝話語裏的自省,活出一個蛻變的生命。不再假裝的生命,接受自己仍是有一個不完全的生命,尋求上帝的更新。
正如保羅所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為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奬賞。」我們每個信徒無論是以上那一種人,因基督緣故,生命必須不斷更新,討上帝的喜悅,並且是有盼望的。


2010年03月14日 
落實新造的生命 (余恩明會吏) 
大齋節第4主日 
第11期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農曆新年開始之際,我們常有重新開始的感覺與動力,也懷著一顆在新一年度有新盼望的心情。可是,隨著假期的完結,各人回到自己的工作、學習崗位,發現一切如常,「新」的期盼便慢慢淡忘,不久之前的立志,亦忘記得一乾二淨。

基督徒的生命亦然,回想我們多少次真誠地願意改過自新,在上帝面前立志,在牧者及弟兄姊妹的鼓勵下訂立目標,做一個更新的信徒。但正如保羅的掙扎:「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的由不得我。」(羅7:18)我們發覺,這刻才交上立願表,下一刻便從回舊我,心裡所受的責難,比立志前更甚,心想倒不如不立志過新生活為好。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歷史裏,有這樣一段慘痛的記載:凡從埃及出來、一切能打仗的男丁、在出埃及以前受過割禮者,在出了埃及以後,都死在曠野(書5:4-5)。另一方面,耶和華卻吩咐約書亞為在曠野出生的眾民(男丁)行割禮,以準備他們進入那稱為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迦南(書5:2-3)。究竟如何理解上帝的心意呢?同樣是以色列人,同樣是男丁,同樣是有受割禮作為立約的記號,為何部分能夠進入迦南,部分卻要死在曠野呢?原因就在於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沒有聽從耶和華的話」,故此,耶和華「不容他們看見耶和華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的地」(書5:6);與此同時,耶和華就興起他們的子孫來接續這應許。當約書亞為這批國民完成割禮後,耶和華向約書亞表示:「我今日將埃及的羞辱從你們身上滾去了」,他們便開始吃迦南地的出產。(書5:8-12)

從這段歷史中我們認識到,縱然是上帝親自呼召,與人主動立約,人若然依然故我,不肯「聽從耶和華」,仍舊我行我素,不肯為着新生命而徹底改變,人就無法到達上帝曾應許賜予我們的迦南美地──永恆的生命、豐盛的生活。弟兄姊妹,讓我們在這個仍是正月、亦是大齋節期間,好好反省自己仍有那些未「聽從耶和華」的問題,處理好陋習罪性,好讓「新造的生命」能真真正正在你身上開展。


2010年03月7日 
我們都要悔改 (李炳光牧師) 
婦女主日 
第10期 

美國著名高爾夫球手「老虎仔」活士(Tiger Woods)於日前就其對妻子不忠行為及性醜聞向公眾道歉,他含淚公開表示傷害了妻子和家人,以及全球仰慕他的孩子們的心,他更坦言過去因財富和聲名使他以為享受放蕩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在短短幾分鐘的發言中,曾多次提及「我錯了!」「我十分抱歉!」一隻活生生的老虎,因為罪的緣故,好像變成了一隻病貓,適逢虎年伊始,這件事引起了我們不少的反思,從活士的個案中我們有以下幾點啟發:

一.罪和試探的真實和人性的軟弱。罪的誘惑和魔鬼的攻擊自亞當夏娃開始,一直沒有改變,人對試探的抵抗能力仍是軟弱不振的,不少人都在罪的權勢下跌倒了。正如聖經強調魔鬼好像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以吞喫的人(彼前5:8)。保羅也感嘆:「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24)

二.試探的誘惑往往在人最成功最榮耀的時候,進行它的工作,在這時候人常將自己代替了上帝,人的靈魂便被名利、金錢和物慾腐蝕了。活士擁有數不盡的財富和崇高的聲譽的時候,以為自己可掌握生命的一切,但想不到當他擁有一切的時候,卻失去了自己。滿以為金錢可令他享受一切,但卻因此而陷入不能自拔的深淵。人誤信了金錢的萬能,其實金錢只能買到肉慾卻買不到愛情;金錢只能買到物質卻買不到生命;金錢只能買到片刻的歡愉卻買不到永恆的喜樂;金錢只能買到千朵玫瑰卻換不到真摯的愛。難怪以賽亞先知說:「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賽55:2)阿摩司先知也說了相關的話:「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8:11)

三.罪唯一的出路就是認罪悔改和更新改變,因為神的慈愛勝過祂的忿怒,祂有赦免之恩,人不能自救,只有主耶穌十字架的救恩才能使人與神和好。悔改是一種尊貴的行為,是願意改變和更新的行動,也是回轉重新站起來的表現,是神應許給予罪人新生的機會,更是人在絕境中的盼望。因為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憂傷痛悔的心,祂必不輕看。(詩51:17)

今天是婦女主日,讓我記念聖經中記載一個犯罪女人真誠悔改的行動,得蒙主的稱讚,「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請參閱路:7:44-48)

際此大齋節期間,讓我們以悔改的行動表達愛主的心,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罪不單是個人的事,更是普世性的,「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所以我們都要悔改!「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祂,相近時候求告祂!」(賽55:6)


2010年02月28日 
你知道「我」在等你嗎? (王玉慈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9期 

近年來社會政治事務愈趨多元化、政治化和複雜化,不同群體或因著理念尋求公平、公義,或因著利益的分配以相繼作出回應。回應的形式有溫和理性的,也有較前衛和激進的。「八十後」的群體近期就著對政府興建高鐵和不滿政改進度而作出激烈的表達,已引起社會上不同層面的關注,不同宗派教會就著現今社會問題也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關注。

當然,教會群體是難有一致的共識來回應錯綜複雜的社會和政治問題,但是教會卻能關顧現今社會上不少被政府和社會忽略的弱勢社群需要,我們知不知道他們正等待著我們的關心?他們已經等待了很長的時間,我們有否敏感到他們的需要而作出回應行動?他們還需要等待多久才能得到我們的關心呢?所以,希望我們不要再讓憂傷的心靈繼續無了期的等待,以致他們得不著醫治而枯乾。不要再讓得不著溫飽的肉身無可奈何的等待,以致他們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好像在春節期間幾位長者失去了生命一樣。不要再讓破碎的家庭漫無止境的等待,以致他們失去了應有的幸福快樂。

其實,不單祗弱勢的社群等待著我們去關心他們,上主也一直等待著我們以實際的行動,與他一起共建聖經以賽亞書六十五章17至25節所應許的美麗願景。「看哪!我造新天新地……我必因耶路撒冷歡喜,因我的百姓快樂;其中必不再聽見哭泣的聲音和哀號的聲音。其中必沒有數日夭亡的嬰孩,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

讓我們不要再等待了,請善用上主給我們的生命,學習他的榜樣恒常地進到那些被擄的、瞎眼的和受壓制的群體當中關心和服侍他們。以致我們能一起學習上主無私的大愛,實踐基督犧牲的精神和經歷聖靈奇妙的大能!


2010年02月21日 
勿養「虎」為患 (岑禹勤牧師) 
大齋節第1主日 
第8期 

今年初,加拿大安大略省發生了一宗悲劇,一名主人被自己家裏所養的老虎活活咬死,這隻被主人視為家人一樣的寵物,卻變成殺害自己的兇手,真叫我們不可輕忽「養虎為患」這個成語的教訓。

縱容敵人,留下後患,最終反受其害,不單對世人有所警惕;同樣,在基督徒成聖的路上,若將「虎」比喻為基督徒的敵人—— 那惡者魔鬼,我們便應小心地對那惡者說「不」,並認真地看待那惡者給世人的破壞,否則,虎大傷身,我們會無力抵抗而陷在罪中,世人便更難幸免了。因此,聽從聖經的教訓和神學上的理解,會幫助我們得著智慧和能力,勝過那惡者的陰謀和詭計。

1. 禱告自省 彼得說:「務要謹慎,要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吼的獅子,走來走去,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和修本)因那惡者會穿上美麗的外衣迷惑信徒,又會利用「善意」來阻擋天父的計劃(可8:33)。因此,在主禱文中,主教我們禱告:「救我們脫離那惡者。」(太6:13,和修本),要我們祈求從上而來的力量來抵禦試探。而在本週開始大齋節期的禱告操練,正是幫助我們支取力量的方法之一。

2. 裝備受訓 使徒保羅說:「因為我們的爭戰並不是對抗屬血氣的人,而是對抗……以及天空靈界的惡魔。」(弗6:12,和修本)所以,我們要防備和解除這惡者的力量,便要穿起上帝所賜的屬靈軍裝︰熟讀真理、常存公義、廣傳福音、忠於信仰、思想純潔、心藏主道、多方禱告,才能作個得勝的信徒(弗6:13-18)。今天你有沒有渴慕受訓,積極參加崇拜、主日學、甚或神學課程等聚會,來面對這場人生的攻防戰呢?

3. 公民參與 若將「虎」比喻為敵人,那麼「苛政」便更值得我們關心,所謂「苛政猛於虎也」。在歷史上,政治和經濟等等的壓迫,也曾被指為那惡者的化身,傷害按上帝形象所造的世人。如︰販賣黑奴、種族隔離、剝削勞工……。因此,對信徒來說,維護社會公義、以法行義、爭取互相制衡的民主制度,正是我們抵擋惡者要做的事。這是基於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也是源於我們相信上帝創造人類是生而平等,並賦予每一個人享有管理大地的信念。(創1︰26-28)

當然,要識別和完全得勝那惡者,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情,但藉著大齋節的禱告操練、經常的裝備受訓和公民參與社會的責任,便能更有力量解除魔鬼的作為。


2010年02月14日 
肯承擔 證主恩 (沈冠堯牧師) 
大齋前第1主日 
第7期 

主耶穌升天前,對門徒講解律法和先知書所記有關自己的事。說人要奉祂的名傳講悔改與赦罪的道。更說:「你們就是我的見證」。凡蒙恩得救的人,都因所領受的恩有所見證。不單指當日門徒,就是今日的信徒,也不能忽視蒙恩見證的使命。見證不僅是口頭的陳述,也是在整個人的生活中有所表明,讓接觸到的人因感受發生影響。這看來似非易事,卻不是不可能,而且歷代信徒,都作了美好的見證,主要在於是否肯承擔!

要證主恩,先當接受上帝的愛。每個信徒雖各有自身生命的不同經歷,但都同樣領受耶穌赦罪和愛的救恩,經驗生命的改變。既然蒙恩,自當懷感恩的心,在生活上,有所表現,這表現就成了有力的見證。

人人生活都可成為見證,但未必個個都能發揮美善積極性的影響。要使見證能產成美善的效果,先決條件是見證者必須保持與主有密切關係,願意放上時間和精神,以敬虔的心領受主的話語,作生命的動力,方能在生活上因實踐主的話而可以發出光彩,成為有能力的見證。摩西上西乃山親近上帝,領受主的話語,在他身上產生影響,面上顯現榮光,在人前發揮能力,令人生發敬畏。此榮光非出於摩西本身,乃因親近了上帝,領受了主道,在身上反映上主的榮光。信徒生活見證,得有善果,也當如是。

神恩浩大,令人敬畏。雖已蒙恩,經驗到主的榮光,也不應以此自滿,以免對他人產生壞的影響。主領門徒登山禱告時,彰顯本身榮光,顯示與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聖言之關係,目的是給門徒面對前途的一點亮光和安慰,激勵他們願意跟隨主而捨己背負十架、為主願意過忍受苦難的生活,並且得着有榮耀的盼望。雖然門徒有意長留在山上的榮境中,主卻率門徒下山,在人群中生活成就見證。門徒在主的生活見證中有所領受、實踐和經驗,持定主恩在生活上產生有能力的見證,才可以影響及於他人。

身為信徒,當勇於承擔見證主恩的生活。將基督的生命凝注入己身之中,以愛主愛人為生命的最高目標,以事奉工作為榮,以關心弱小為樂,以學習和實踐主道為最大的渴慕,所有生活上的動作存留,都是為了彰顯主恩。遇困難險阻時,不灰心喪膽,靠着主恩大愛,弟兄姐妹互愛互助,能在信心和盼望中渡過風浪!

新年依始,祝願弟兄姐妹立志親近上帝,渴慕主道,更新生命和生活,肯承擔傳遞恩訊,振聵發聾的使命,活出主復活的能力,讓所接觸到的人,都能經歷主恩,得着重整生命的能力。


2010年02月7日 
接受差遣的生命 (范建邦牧師) 
大齋前第二主日 
第6期 

「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6:8)這是許多基督徒都非常熟悉的經文,因為這是以賽亞先知對上帝呼召的回應,也是每一個願意回應上帝恩典的人所發出的心聲。不過,聖經卻提醒我們,接受差遣不是出於一時的感動和衝動,而是在我們建立信仰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操練所結出的果子。

上帝呼召人的過程,是聖經中最感人的情景之一。例如,上帝呼召摩西的時候,是出現在何烈山焚燒的荊棘叢中(出3:2-4);孩童撒母耳是在睡夢中三次聽聞上帝呼召的聲音(撒上3:4-10);以賽亞蒙召之時,他看到上帝的榮光充滿聖殿,並有天使展翅高歌,更被天使用火炭潔淨他的口(賽6:1-8);頗具戲劇性的一幕,就是上帝呼召約拿的故事(拿1:1-2:10);還有,耶穌呼召不同職業的人來跟從祂的經歷,都是非常感人。

然而,我們往往只是注重先知們蒙召時的神聖時刻及特殊經驗,卻忽略了先知們蒙召之前信仰生命的歷程,因為這是奠定他們信仰基礎,以及建構信仰生命的重要因素。例如,摩西在何烈山蒙召之前,曾經在曠野牧羊四十年,對牧人的職責有深刻的理解;撒母耳雖然年幼,卻是從小就跟從祭司以利在聖殿服事,塑造他敬虔順服上帝的品格;以賽亞是希西家王的親密顧問,更有傳說他是烏西雅王的堂兄弟,故他又有「貴族先知」或「宮庭先知」之稱謂。這種特殊的人生經歷使他能夠高瞻遠矚,從鄰國興衰的過程中,覺察猶大也有敗亡的趨向,使他急切地大聲疾呼,要求猶大君臣百姓都從罪惡中回轉,並宣告上帝必施行拯救的信息;而彼得就是一位富有打魚經驗的漁夫,故耶穌發出呼召時給他更大的應許:「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

由此可見,接受差遣的生命是不會出於一時感性的衝動,相反,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屬靈操練去塑造,也是可以從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中積聚而成。當我們說要「重整屬靈氣質」的時候,首先是要重整我們的生命。換言之,屬靈氣質不但需要從讀經祈禱靈修等屬靈基本功做起,也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更可以在服務社區的行動中塑造。只有經得起長期艱苦操練的生命,才能好像以賽亞先知那樣堅定不移地回應:「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各位弟兄姊妹,盼望我們都能接受上帝的差遣,在家庭、公司、學校及教會等不同的場所,活出敬虔愛主的生命。這就是接受差遣的生命。


2010年01月31日 
上帝仍在呼召 (鍾鳳霞牧師) 
大齋節前第三主日 
第5期 

一直以來,上帝都重視人參與祂的神聖計劃,從舊約到新約,從初期教會到現在,各個不同時代和處境,上帝向無數人發出呼召,並差派他們為祂作工。上帝的工作是何等奇妙,我們都是祂所創造,更是祂精心的傑作,各有不同的性格、潛質和恩賜,給我們機會在不同的時空和角色事奉祂,見證祂,榮耀祂,成為不同群體的祝福。

先知耶利米的蒙召,是在母腹之中;聖經也有其他例子,如先知撒母耳、士師參孫、施洗約翰等,都有這樣的經歷,他們的出生跟受選召有密切的關係。在耶利米先知蒙召的經歷中,「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耶1:5) 我們看到三個特別的字眼:

1.曉得:表明上帝對人有深切的認識和關懷,不單是理性和情感上的認識,並且有親密的關係。
2.分別為聖:"分別"是將人和物件,時間和地點分別出來,"分別為聖"乃是上帝將選召的人分別出來,作聖潔的用途,不單在未出生前塑造他/她,也為他/她的生命成長過程定下計劃,單單服事上帝,讓祂成為聖潔寶貴的器皿,被使用。
3.差派:原文是給的意思,上帝給所選召的人,祂給特殊的身份和職份作上帝的差事。

上帝對我們每個人的深切認識、揀選和差派,給予我們獨特的使命和工作機會。可是,我們總是有所顧慮,擔憂和懼怕,也許是感到自己能力、智慧和經驗不足、或許是害怕付代價、或是不敢面對後果;我們就推辭或延遲回應,甚至拒絶上帝的呼召。其實,當上帝選召人作祂的僕人和使女,祂就顯示祂的能力,這種能力會超越年齡、學歷和家世背景等條件的限制。因為上帝是創造的上帝,在祂沒有不可能成就的事(可10:27);祂會給我們同在的保證,拯救幫助我們(耶1:8) 。

求上帝幫助我們體現祂奇妙的呼召,讓我們對上帝,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的看法。您是否聽到祂的呼聲?您是否聽到祂的事奉邀請?今天在這末後人心麻木,滿有需要的世代,上帝仍在呼召,您是否願意作出積極有信心的回應?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2010年01月24日 
活在聖經中,活出聖經來 (林崇智牧師) 
主日學主日 
第4期 

循道衞理宗的復興運動較主日學運動為早,但因後者着重宗教教育和聖經教導,與本宗強調扎根於聖經的信仰一致,所以會祖衞斯理約翰積極地投身其中,將主日學創辦人雷克斯的事蹟刊登在本宗雜誌上,又推動本宗領袖加入這運動。他在日記中寫下:「我發現這些(主日)學校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可能上帝對這些事工有更深的心意,是人所未意識得到的,有誰知道這些學校將成為基督徒的培育園地?」衞斯理約翰沒有看錯,往後二百多年的主日學事工,成為影響教會最深遠的教導事工之一,使信徒生命得着系統的聖經教導而成長,令信徒領袖的生命扎根於聖經而顯得更成熟。

衞斯理約翰曾說:「除了聖經(相對地說),我不讀其它書籍,我是一個只屬於一本書(聖經)的人」。他一生殷勤閱讀聖經,並認為聖經有四方面的權威:
1.品格上──聖經指出人類靈性品格上的罪惡,在屬靈的新生上作出可靠的指引。
2.話語上──聖經要求人離棄世上污穢的言語。上帝的道更成為信徒團契中彼此分擔的分享內容。
3.行動上──聖經不單指引我們如何敬拜服事上帝,它更指教我們如何活出聖潔的道德生活。
4.信仰上──聖經是神聖真理的權威,是判別真實信仰的準繩。

今日信徒的信仰生活面對許多挑戰,我們需要肯定聖經的權威和能力。我們相信只有勤讀聖經才能活在聖經裏,讓聖經真理塑造和改變我們的生命。同時我們要靠聖靈幫助,勇敢的和智慧地將聖經真理活出來。藉着我們的言行,聖經真理才能有血有肉地進入世界,改變世界。若是這樣,我們便要加倍着重和更新漸被輕忽的主日學工作,請同工同道繼續努力。


2010年01月17日 
展現更美的生命 (李鍵衡宣教師) 
基督顯現後第二主日 
第3期 

先知以賽亞曾向猶大發出預言,縱然耶路撒冷曾因種種惡行而遭受上帝的嚴懲,但到後來卻必如新婦一樣;除了最終仍會得到上主的喜悅和迎娶之外,她亦會在上帝的手中變得更加美麗、更具吸引力(賽六十二3)。

藉著基督的降生、救贖並教會的設立,先知的預言逐漸明朗化。今天的教會就像待嫁的新婦一樣等候基督的迎娶。我們作為教會身體的一分子,應如何作好準備迎接那天的來臨?

力克.胡哲(Nick Vujicic),一位出生便沒有四肢的人,起初他在父母眼中是可憐的;在醫護人員眼中是無計可施的;在朋友眼中是怪異的。總之在大部分人眼中,他就是沒有希望的人。但不可思議的是,至今仍舊殘障的力克,不單騎馬、游泳、打鼓、足球樣樣皆能,還擁有兩個大學學位,且是企業總監。未到三十歲的他已經踏遍世界各地,鼓勵並啟發逾百萬人的生命。當他分享自己成功的秘訣時,他表示:「當你只重視其他人對你的看法時,你只會發現自己欠缺甚麼;唯有明白創造你的上帝怎樣看你時,你才會發現自己所擁有的。」力克透過上帝的眼睛認識自己;靠著上帝發揮生命的潛能;藉著真理明白生存的使命;然後向著世界展現生命原有的美麗。

力克的見證讓我們看見上帝怎樣使一個在常人眼中看為可被棄絶的生命得到更新,使其身體的不體面成為反映上帝榮耀光輝的鏡子。保羅向哥林多教會提到有關屬靈恩賜的時候,指出這些恩賜是要叫人得益處(林前十二7);並透過祂的配搭而使教會整體看起來更加俊美、體面(林前十二22-24)。當我們在世上活著的時候,或許會因世界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叫我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不體面,以致我們不敢在世上盡情展現自己真實的生命,反而在人面前以各種資歷和身份去掩飾自己的不足。但力克的見證告訴我們這擔心是多餘的。我們反而可以肯定,上帝樂意更新我們的生命,使我們得益處;而教會既是屬祂的,聖靈亦已透過各種美好的恩賜去打扮、裝飾這待嫁的新婦,我們便應與聖靈配合,去發現、發展並發揮祂所賜下的各樣屬靈恩賜,使我們的生命和教會得著更新,在上帝的手中變得更加美麗、更具吸引力。

願我們的生命能夠與聖靈配合,能在世上展現生命的美麗,一同作個榮耀、聖潔沒有瑕疵的教會,為基督迎娶的日子作好準備。


2010年01月10日 
受託的真義 (潘玉娟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何謂「受託」?「受託」就是指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一個管家。凡是恩賜皆由上帝而來,應按上帝的旨意使用它們。受託就是「信仰的實踐」也就是「結出悔改的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8)

「受託」既是信仰的具體表現,它的根基乃在於系統神學──也就是聖經。如果撇開聖經的根基不談。「受託」就成了空穴來風,沒有存在的意義。究竟「受託」的神學基礎包括甚麼?大致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一)創造
「受託」,由字面來看,有發動者與接受者兩方,究竟是「受誰之託」與「誰受所託」呢?從創造觀點看,創造的是上帝,被創造的是人。創一至二章,「上帝說要有……,就有……,上帝看着是好的。」又「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還有詩廿四1、詩一百3、詩八6-8……都說明人的地位是介於上帝與萬物之間!在上帝方面,人要忠心的服事祂,因為祂是主宰;在萬物方面,人要管理,使用它們,因為這是上帝賜的責任與恩惠。為了善加管理,運用這世界的一切,我們必須付出上帝賜的時間,智慧,金錢等,使上帝的名更得榮耀,使週遭的人更得造就,使我們更得上帝的喜悅。
(二)救贖
由於人的犯罪,人便失去了起初的地位及與上帝親密的關係。上帝便藉着「救贖」使我們有機會重新歸向祂,屬於祂,於是「受託」有了更深入的意義。(彼前二24、羅五6-8、林後五14-15、林前六19-20、羅十四8、加二20) 我們之所以接受上帝的託付,把一生的年日和一切天賦,金錢擺上為祂使用,因為上帝創造我們於先,又付上代價救贖我們於後,我們是祂的人,理應這樣擺上。由於耶穌的寶血,我們得與上帝重新和好,得着兒女的心領受上帝的託付,歡喜,坦然的作祂的管家。
(三)成聖
因着耶穌我們得以稱義以後,就開始走一條成聖的路。裡面的「新人」日漸長大,從前的老我日漸衰退,但這工作不是我們自己能做的,也不是自己單獨的奮鬥。耶穌說:「我若去,就差保惠師來,祂來了……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十六7, 13)在這一條成聖路上,人必須順服上帝,讓聖靈得以隨意運行、工作、改變、使我們成為更稱職的管家。若不靠聖靈,我們根本就無法盡管家的本分。(加五25、加三3、羅八13、亞四6)

以上三方面受託的神學基礎,可以說只知道上帝是創造的主宰,使人可能在頭腦、理智上接受受託的信息;如果進一步認識到耶穌付代價使人重新以兒女的心回到上帝面前,則人才會謙卑的順服,獻上一切為主而活,由心裏接受受託的信息,進而接受了聖靈的管理,受託的信息便能具體實行出來。

弟兄姊妹:受託是甚麼意思呢?受託就是承認耶穌是主。承認自己的不足,是個罪人。正如保羅說:「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想做但做不到。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願意我們藉著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流出寶血,我們在新一年裡再次領受上帝的託付,作個忠心的好管家。


2010年01月3日 
基督顯現節 (袁天佑牧師) 
基督聖誕後第一主日 立約主日 
第1期 

每年一月六日或最接近的主日,教會節期定為「基督顯現節主日」。由該日至大齋節前為基督顯現節期。這節期是紀念主基督最初幾次顯現,包括(一)祂顯示給東方三博士,上主在基督身上向萬民顯露祂的榮光,重申基督乃萬民的救主,祂來是要呼召世人,成為主的新選民,叫他們生活在主慈愛、平安和光明中;(二)主基督在受洗時,上主顯示基督的身分,祂是上主的愛子;(三)在迦拿婚筵中,藉水變酒顯示新的時代的來臨。
昔日三博士尋找聖嬰,他們問:「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太二2)信仰往往是從尋問開始。耶穌說:「尋找,就尋見。」(太七7)
尋找需要勇氣,會遇到挫敗。博士離鄉別井,千里迢迢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途中星光消失,但他們排除萬難,努力尋找,結果他們尋見耶穌。
人也常常尋找,但不一定會尋到耶穌。彼拉多也曾問:「真理是甚麼?」(約十九38)真理在他面前,但他卻沒有尋到真理。人尋找的多是名利,滿足短暫人生的東西。但人總不能帶著任何東西離開人世。只有尋到耶穌,人才得著永遠的東西,就是永生。
三博士尋到聖嬰,便向祂俯伏下拜。向嬰孩俯伏需要一種謙遜。但驕傲是人常有的罪。在伯利恆城的主誕堂,進入的門又矮又小,人要彎下身子才可以進去,表示只有謙遜的人才可以見到聖嬰。
三博士又獻上黃金、乳香和沒藥。三件禮物意思深長。黃金代表寶貴的時間、精力、青春和才智;乳香代表著誠心的禱告,像馨香升到上主面前;沒藥代表生活上的困苦和十字架,願意為主背負。我們是否願意獻上這些呢?
讓我們能明白顯現節的意義,上主主動向人們顯露。上主的星光常常照耀我們,讓我們找到祂。願我們能在生活中不斷尋問,尋找到真理,又將最寶貴的東西獻給主。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凡接待祂的,祂就賜給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約一12)基督是世界之光,但願我們能接受主榮光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