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11年12月25日 
樂傳佳音 愛滿人間 (陳德昌牧師) 
聖誕主日 
第52期 

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大日子!大部分人都以「開開心心三幾日」的心情來度過這個節日:假期、盛宴、舞會、旅遊、禮物誠然都為市民帶來消費式的歡樂,為疲弱的市場經濟注入強心針、為灰暗的心靈閃爍點亮光!
  世界經濟的持續不景氣、生活和工作的壓力、特大的天災人禍像陰霾籠罩著我們,夜空固然是漆黑一片,但心靈的黑暗,更感冰冷。黑夜雖深,但知道黎明即至。還記得在第一個聖誕夜,在曠野的牧羊人所聽到天使的信息嗎?「不要懼怕……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我們還聽到昔日天使在傳揚「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的歌聲嗎?主耶穌基督在以色列百姓經歷最黑暗的時刻,就按著日期,道成肉身,進入人間,為世人帶來希望與拯救。透過主耶穌彰顯那通往上帝國度的道路,叫我們能以信、以望和愛來走過這段困難的時候。
  對香港的信徒和市民來說,我們最嚴峻的挑戰或許不單是經濟的短缺,而是因環境的轉變,承受了太多的壓力,以至失去了真正的平安。今天, 期望我們不要再把生命的富足單注目於物質財利的得失之上,而注目在主耶穌的身上。是的,我們可能有經濟的損失和生活中不同的挑戰和困難,但有耶和華作我們的盾牌和避難所,我們還怕誰呢?有主作我們生命嚮導,我們還會迷失嗎?
  所以,我們要一同慶祝主耶穌的誕生,藉各種的聚會把祂所恩賜的平安與我們的親友分享,讓主耶穌重新成為節慶的主角,也成為我們的救主。因為祂才是人類的希望,我們的拯救。祈願我們持守主的愛,以彼此守望的精神,共渡時艱。天氣也許真的寒冷,但當我們能彼此依偎一起時,這個冬天也就會不太冷了。
  深信這個聖誕節將不太冷!


2011年12月18日 
蒙福的信徒 (黃德馨宣教師) 
基督將臨前第4主日 
第51期 

聖經記載蒙福信徒的生命,如大衛、馬利亞、保羅等,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時代,但是他們同樣能夠對主存著堅固的心,並榮耀上帝,他們均能夠在信仰裏得著屬天的福分。
榮耀上帝
  信徒生活的價值就是如何善用上帝所賜予的禮物和機遇來榮耀上帝。大衛做以色列王的時候,他深深確信一切事情皆因耶和華的保守。故此,大衛定意要為耶和華興建聖殿。大衛因為能夠把握機遇來榮耀上帝,便獲上帝的喜悅和祝福:「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直到永遠。」(撒下7:16)
另外,保羅深知上帝的心意,就是外邦人也有機會與猶太人一樣,同得福音的好處,並藉基督耶穌得以成為上帝的兒女。保羅便把握主所賜的機遇向外邦人傳揚救恩,如今因保羅工作得以傳開,將眾先知的書所指示萬國萬民曉得的,都逐漸實現。(羅16:25-27)
為主堅固
  信徒的信心要依靠上帝才得堅固,並不會因環境改變而忘記了恩賜的上帝。童貞女馬利亞聽到了天使的說話就得到安慰,即使馬利亞知道為要誕下聖嬰耶穌,將會遇見危險和困難,她仍能喜樂。無論環境如何,我們要為這些擺在面前的遭遇和境況而感恩。相反,無論處境如何,我們不會向那些阻擋福音傳開的動機和行為妥協而換取福分;正如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心志是何等堅固。當我們信心軟弱的時候,請聽天使的鼓勵:「不要怕,你在上帝面前已經蒙恩了。」(路1:30)
屬天福分
  信徒曉得惟有在上帝國度之內才能領受福分。在大衛、馬利亞、保羅的經歷,使我們明白在世生活的福樂終必會過去,惟靠聖靈的臨在,和至高者的能力蔭庇(路1:35)。凡靠主信心堅固並且接受救恩的人,便得著這厚恩,成為蒙福的信徒!


2011年12月11日 
喜做福音使者 (鄧其偉宣教師) 
基督將臨前第3主日 
第50期 

主耶穌基督是甘願被差的受膏者,帶來恩年公義拯救的好信息。感謝主耶穌基督帶給我們拯救,得著生命的喜樂,享受上帝的賜福。我們這些領受福音的人,亦在聖靈裏受差派作福音使者,傳遞喜樂的福音,傳達生命豐盛的意義。當我們回應上帝的差遣,擔當所授予的使命,正是在經歷滿有意義和喜樂的人生。
今主日所讀的經文,給我們看到福音使者是在聖靈的掌管下,傳講和行事,讓受苦的人得著幫助,得著自由和喜樂。不要熄滅聖靈的感動,要加以察驗從聖靈而來的信息,得以持續實踐美善的生活。施洗約翰是上帝所差派,為主耶穌作見證的福音使者,他毋懼孤單困難在曠野呼喊,為人心歸向基督打通道路;他斥責罪惡,教導人悔改離開罪惡,歸向上帝。
福音使者要傳講甚麼福音信息?今天香港人以甚麼為福音?香港人需要甚麼福音?
我們是否如香港人般被繁榮、穩定、和諧的假象所麻醉,看不到背後的壓制和捆鎖。聖靈在我們身上,來領受聖靈的感動和視野,留心察看人所受的種種束縛。貧富地位擄掠了香港人的身心靈。亮麗的市場業績數字背後,卻是肥上瘦下,市民付出勞力,卻沒法分享合理經濟成果;管理層和勞工都同被工作所勞役。從昔日的木屋區、板間房,到今日的劏房,貧困者仍然得不到安居;有錢買樓的人卻不斷對樓價和呎數感到不滿。人際關係的問題、經濟環境的失望、事業工作的勞役,使香港人深受沮喪、憂傷所噬食,心靈身體健康亦受牽連,快樂指數低列亞洲眾城市之末。
不義使人不能快樂,公義帶來釋放,人在自由下喜樂,恩年或禧年的意義是公義救贖和自由信靠。我們要在聖靈的帶領下傳揚和實踐從傷心捆綁到喜樂自由的好信息,在失衡的自由經濟社會中實踐秉行公義、挑戰罪惡的福音;是服侍社群、關懷弱勢的福音。
「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查理士衛斯理的一首詩歌《你當歡欣》,鼓勵我們「歡欣我主為君,你當叩拜至尊!世人感謝主恩,凱歌永遠歡欣。」讓四週的人與我們一同經歷在三一上帝裏的喜樂和滿足。


2011年12月4日 
在沙漠開道路 (簡祺標牧師) 
聖經主日 
第49期 

有聲音呼喊着:「要在曠野為耶和華預備道路,在沙漠為我們的上帝修直大道。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陡峭的要變為平坦,崎嶇的必成為平原。」(賽40:3-4)
全球華人普遍採用的中文和合本聖經是在一九一九年出版,而在八十年代開始進行修訂工作,終於在去年九月中文和合本修訂版聖經正式出版。到一八0四年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成立為止,聖經或部分聖經經卷已被翻譯成六十七種語言。到了一八五0年,這數字上升到二百;到了一九00年;又上升到五百;到一九五0年,又再升到一千。到二0一0年,我們已經有二千五百二十七種語言的聖經;其中,只得四百六十九種語言是擁有完整新舊約聖經譯本,一千二百三十一種語言有新約聖經譯本,而八百二十七種語言擁有部分聖經經卷的譯本。
值得感恩的是:目前全球七十億人所使用的語言約有六千五百多種,而已經擁有部分或全部聖經的二千五百二十七種語言,都包括了主要的語言群體,佔全世界九成以上人口。但是仍有更大需要的:是佔全世界人口約一成的,有接近四千多種語言,他們還未有自己母語翻譯的聖經。
柏格理牧師(Samuel Pollard)是英國循道公會背景的傳教士,於一八八七年他正當二十三歲時來華在雲南傳教,更在一九0五年應邀在貴州石門坎向苗族一個分支大花苗傳教。他除了建立醫院、學校、孤兒院、痲瘋病院等,他更為苗族創建了苗文文字,並翻譯成新約聖經,他可謂其貢獻甚大。
中國地大物博,現總人口接近十四億。據統計,除了佔大多數以漢語為母語的漢族外,共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佔一億多人口。在這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至少包含有四百六十七種不同的語言族群。目前,在這些少數民族裏,只有四個族群已有完整的新舊約聖經翻譯成他們可讀得明白的語言,而另有五個族群則只擁有其母語的新約聖經,包括苗族。
除了在中國還有數以千萬人的四十六個少數民族尚未有其母語的聖經外,世界各地亦有不少族群也未有其語文,更不會有其母語的聖經。他們的族群好像一個一個的沙漠,缺乏上帝話語的指引和方向。讓我呼籲:我們一方面要多多珍惜可以擁有一本負得起和讀得明白的聖經,並努力查考;而另一方面要常常記念仍有許多被忽略的族群未能夠擁有其母語的聖經,他們需要你關心和支持,讓上帝為他們修道路。


2011年11月27日 
「坐言起行」 (梁麗蓮宣教師) 
基督將臨前第1主日 
第48期 

每年的開始於一月一日,但教會年卻開始於將臨期第一主日,即聖誕節前四個主日。教會年的每一主日各有其特別名稱與目的,前一半多注重耶穌生平,藉以認識信仰的根源;後一半則著重在教會生活,開始於聖靈降臨主日。將臨期(Advent)這名詞原出於拉丁文,意思是「來臨」,這是聖誕節的預備時期,在這期間我們默想舊約先知的預言和施洗約翰的宣告,提醒信徒預備自己迎接救主基督的來臨。
對今日信徒而言「迎接基督來臨」有甚麼意義?除了重述聖誕基督降世救贖的意義,還需要有更深的信仰反省。
今主日誦讀的福音書(太25:31-46)是基督再來末日審判的比喻,故事中的綿羊和山羊是比喻兩種不同的信徒生命,一種是「只講不做」,另一種是「又講又做」。無怪有時別人揶揄基督徒為「講耶穌」的人,信仰的表達是信徒整個生命的流露,宣講「真道」與行動「見證」兩者互動,反映出整全的信仰。
從整本聖經我們看到上帝的行動正正見證了祂所發出的言語,叫人確信與順服。祂親自作尋找、引領和牧養群羊的牧者(結24:11-16)。直至基督降世,我們每一個人確實經驗到一位無限尊榮的創造主,竟然因著祂對世人那份大愛而「放下身段」道成肉身降卑為人,親自尋找、牧養失喪的迷羊。祂更捨身救贖,為我們付上生命作贖價;這份情、義與愛叫我們感動。
因著上帝將生命傾倒的大愛,叫我們從罪中得釋放和救贖,生命得到更新改變。同樣,因著這份愛,我們被感召成為上帝在地上的見證群體,效法祂將生命獻上,藉「宣講」和「服事」流露整個信仰。在迎接基督的來臨時候,你自己預備好了嗎?


2011年11月20日 
那九個在哪裏呢? (袁天佑牧師)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7期 

耶穌醫好十個痳瘋病人,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回來感謝耶穌。這是我們很熟悉的經文。
或許我們會認為那九個人真不對,連回來向耶穌講一聲多謝也不去!但讓我們想想,我們會否是那九個人,抑或是那回來多謝耶穌的那一個呢?沒有回來多謝耶穌的九個人明顯是猶太人,有純正宗教信仰。回來多謝耶穌的是一個撒瑪利亞人,猶太人視他為外族人,宗教信仰有問題的人。這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不一定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那九個人為甚麼沒有回來多謝耶穌?可能是因患病,他們不能見家人,有很多要事無法做,有很多理想還未達成。所以當他們痊癒後,便立刻想回家。不過更重要的,就是趕着去處理很多要事,為自己的理想而勞力。就如今天有多少人在痊癒後回去多謝醫生呢!
生命中總有做不完的事,一件事完了還有另一件事要幹。人也有永無止境的慾望。得到一些成就後,又盼望攀上另一高峰。但豐盛的生命,「不在於家道豐富」(路十二15)。耶穌所應許的豐盛人生,已從我們相信耶穌開始。豐盛人生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對現在所擁有的珍惜、重視和感恩。
縱使人擁有金錢,不一定可以買到健康和幸福。健康也不是沒病沒痛,而是在身體任何狀況之中的適應和接納。幸福更不是物質的擁有,而是「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腓四11~12)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其實不是想當然而有的。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家人、朋友、鄰舍,甚至是社會的支持也很重要。信徒更深信人生所遇,乃有上帝恩典在其中。
耶穌問:「那九個在哪裏呢?」耶穌不是為自己的緣故要他人感謝他,而是為人的好處。懂得感恩,就能明白和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也明白人有其所限,要得着他人的幫助,亦有賴上帝的恩典。讓我們能像那撒瑪利亞人那樣,獻上我們感恩的心和行動。


2011年11月13日 
生命顯優次 (王澤堂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22主日 
第46期 

生活在香港這大都會城市中,大部分人每天都在爭分奪秒,為生活、為工作、為事業、為家庭,又或是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期望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最多的事。然而我們也許會偶然停下來,問一問自己,我是為了甚麼拼搏?作為基督徒的你,更應問一問自己:我今天為誰辛苦為誰忙?在我有限的人生歲月中,為著甚麼來燃燒我的生命?我的生命中甚麼是優先?甚麼是次要?

有一位患上癌症的年青人,在治療的最後階段中,體驗出「洋蔥」的道理:生命中不重要的事情已沒有多餘時間去處理,像洋蔥一樣最先剝落的,就是平時花上最多時間追求的工作、成就、金錢。第二層剝落的,就是自己的夢想,如戀愛、婚姻、旅遊等,餘下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原來就是自己與上帝、家人、朋友及自己的關係。

最近在紀念俾士牧師抵港一百六十週年的活動中,一些昔日在港工作的差遣員講述他們當年的事蹟,他們千里迢迢來到香港,學習中國人的語言,興建禮拜堂、設立醫院、籌辦服務、宣講福音,為香港人爭取權益。他們所付上的,是寶貴的年青歲月,甚至更有付上兒女的生命。他們今天都是垂垂老矣,然而他們的生命十分美麗動人,而且活得精彩。他們就是將生命獻給上帝,將基督託付的使命放在最優先的次序。人生是有限的,但今天我們的所作所為卻可以帶給後世無限的影響,將上帝的愛、盼望、和好的信息延續下去。

有一天,我們都要到上帝面前交賬,上帝託付給你的,可能是五千、二千或一千銀子,你交回甚麼給上帝?你忠於上帝的託付嗎?你獻呈的是果子,是葉子?還是遺憾?但願我們都得著上帝的讚賞:「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僕人,你在少許的事上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的事,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吧!」(太25:21)


2011年11月6日 
奉獻應預備 (黃惠嫦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21主日 
第45期 

每天早上起來,我們會梳洗整理自己,以最好狀態出門,這是不是你慣常作的事呢?梳洗本是簡單不過的事,也是習慣性的事情,但有些人會講究用甚麼洗面液、那種毛巾、那種牙刷和牙膏……。每天習慣性的事,無論是起居飲食,我們都會好好預備,那我們的靈性生命又如何?

在約書亞晚年之時,他與以色列人在示劍重申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敬畏耶和華,誠心誠意事奉他。以色列人歷盡多年飄搖的曠野生活,受著四週異邦文化的影響,今天我們的生活也許如以色列人一般,雖然我們不是生活在曠野,然而每天打拼,為生活籌算,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被世俗價值潮流所溶化,我們對上帝的事奉,也容易落入形式或表面。事奉不是單單每週上教會,出席主日崇拜,偶爾協助單項事奉項目,而是每一部分的生活奉獻。

有些人視上帝是最後救星,即在事到盡頭時才找上帝。那麼上帝只是救星,不是創造生命的主。要讓上帝為我們生命的主,我們必須有好的心靈預備,就是操練我們的心靈時刻敬畏上帝。知道不等於行動,就如十個童女的比喻所言,明知新郎將到,卻有五位沒有好好預備足夠份量的油,以致當新郎來到時,她們未能進入這個開心派對。

活潑的奉獻生命,在乎我們在態度及行動上的配合。諸如我們甘心樂意為家人或朋友預備一頓美味的晚餐,我們會花心思配合菜色,選購上好的材料,用時間精心炮製每一道菜餚,最後奉上餐桌分享。今天讓我們以甘心樂意的態度預備,以我們的一生去「敬畏耶和華,誠心誠意事奉他」。


2011年10月30日 
真心為主活 (謝志宏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20主日 
第44期 

為什麼要談論真心為主活?什麼才是真心為主活?

我們對於有些人只說不做,或言過其實的,我們會懷疑他們內心的誠意。甚至我們的俗語也說:「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成為基督徒一段日子,我們也有一套專用的信仰詞彙,就如敬虔、委身、奉獻、信心、節制、公義等等,但事實上我們是否真心渴望活出這些信仰呢?

主耶穌教導門徒時,他也強調要謹守遵行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吩咐,但不要學他們的能說不能行,或者誇張炫耀地做出來。(馬太福音23:1-12)的確,說出信仰的內容來,是重要的,因為這是整理思想的過程,但如果只有知識而沒有行為,或者只有行為,但沒有誠心實意,就出現問題了。

在約書亞記3:7-17,耶和華上帝吩咐約書亞帶以色列人過約旦河,要好似昔日摩西過紅海一樣,並由抬約櫃的祭司先行。如果我們是曾與摩西過紅海的以色列人,我們可能懷疑以前能成就的事,今日是否也可以發生呢?如果我們是在曠野出生的以色列人,我們也會懷疑曾聽過的神蹟,今日是否會再次出現嗎?……然後,他們選擇相信,於是他們踏進了約旦河,而神蹟就是在信心與行動中呈現出來。這才是真正的信心!

弟兄姊妹,如果我們口裡說信主,我們也要有相應的行為,才是真心為主活。當我們說相信上帝的供應,我們可否在主日或休息日放下平日的工作,守時參加主日崇拜及團契聚會呢?當我們說相信上帝的供應,我們能否實踐十一奉獻呢?這是真心為主活的標誌。今日,我們需要真心為主活的心志和表現,就好像昔日踏進約旦河的信心一樣。


2011年10月23日 
歌頌讚美主 (何慧儀牧師) 
聖樂主日 
第43期 

「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歡呼,要揚聲,歡唱,歌頌!」(詩九十八4)
「哈利路亞!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在聖民的會中讚美他!
(詩一四九1)

當你來到教會崇拜,必會察覺在聚會中總是少不了音樂!作為屬上帝的子民,我們在崇拜中唱詩和獻上美好音樂,目的是為讚美上帝。唱詩歌頌不單是屬靈的事,同時也涉及我們的理性和感情,因為在歌頌之時,我們表達出對上帝的愛慕、感恩、崇敬……,如聖經所說:「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理智歌唱。」(林前十四15)上帝子民不單在崇拜聚會藉音樂讚美上帝;就是活著的每一刻,也要向主歌唱,因為詩人提醒我們:「凡有生命的都要讚美耶和華!」(詩一五06)

基督徒的讚美,可以產生很大作用。保羅和西拉在監牢的經歷就是一個好例子(參使徒行傳十六25-30)。他們在監牢中唱詩讚美上帝,他們出自內心真誠的禱告、唱詩、讚美上帝,不但蒙上帝垂聽,就是那不認識上帝的囚犯也受吸引側耳而聽。唱詩讚美更能夠震動黑暗權勢的根基,打開一切的束縛,使被囚的得釋放,見證上帝的大能作為。

聖經又說:「你們中間若有人受苦,他該禱告;有人喜樂,他該歌頌。」(雅五13)經文是指讚美歌頌,乃承認上帝是喜樂的源頭,藉此得上帝保守,長久停留在主的喜樂中。上帝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詩廿二3);因此,最能摸著上帝心意的,莫過於我們的讚美與歌頌。

歌頌讚美更能表達信徒的合一。今年八月中我曾到南非,參加五年一次的世界循道衞理宗婦女大會。會議中有來自六十多個地區的代表,我們文化不同、語言不同,但當一同用英文唱著「哈利路亞」和「祢真偉大」時,我實在感受到彼此在靈裡契合,叫人心弦震動,深深體會聖徒間的相通(弗四4-6)。

願我們時刻向耶和華唱新歌,揚聲、歡唱、歌頌祂!


2011年10月16日 
「年老、齡老、忘老 ── 心靈不老之福」 (陳崇一醫生) 
健康主日 
第42期 

香港的人均壽命,隨着公共衛生和衣食住行改善,又倖免於嚴重的天災和戰禍,已有多年名列世界前茅;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預計會由現時的12.5%倍增至2033年的25%。壽命不斷延長,似有需要重訂「老」的定義,甚至意義。

今天按傳統年限退休的人士,很多還是滿有健康和精力,遑論經驗和練歷。社會學者已順勢將「老」人按年齡分作「長老/舊老」(old-old)和「幼老/新老」(young-old);有心者亦巧妙地將社會人口老化的現象,隨健康的優化,以「年老」、「齡老」甚至「忘老」,作「去老」(de-ageing)式表述。更有乾脆以「第三齡」,泛指從工作或家庭崗位退下,踏進人生另一階段,可自由追求個人夢想的人士。

年歲增長而未現龍鐘之態,是謂「齡老」(ageing)而未有「年老」(senile)。抑有進者,愈來愈多古稀之士,身心健壯活力充沛,跡近「忘老」,更有自詡「不老」(ageless)。其實,「年老」是遲早到臨的生理現實;「不老/忘老」只是心理上相對的說法。「第三齡」的意義亦在鼓勵長者重拾學習之夢,再燃生命光輝。紛云說法之外,聖經對年老的事實是正視和正面的,更有提供心靈健康「忘老」之道:

一. 「齡老」是上帝的恩福:「白髮是榮耀的冠冕,行在公義道上的,必能得着。」(箴16:31);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要遵行「上帝所吩咐的一切道路,使你們可以存活得福,並使你們的日子在所要承受的地上得以長久。」(申5:33)正如大衛王因遵行上帝的道,謹守祂的律例、誡命(王上3:14)得享長壽至日子滿足,享盡榮華富貴(代上29:28)。上帝亦如此恩待孝敬父母的人(出20:12,弗6:1)。

二. 「年老」會得到上帝(按着長者的身、心、靈特性和需要)給予的適切照應:「上帝必背你、抱你,也必拯救直到年老髮白」(賽46:3-4);而且,上帝憐憫並釋放我們(長者尤其適切),得免面對死亡的恐懼──因基督已勝過死亡的毒刺(林前15:54-57),給予我們復活在無憂無淚的新天地的盼望(啟21:3-4)和永不再與主愛分隔的保證(羅8:38-39)。

三. 上帝賜予人有「忘老」的福氣:因為上帝已將「永生/永恆」放在人心中,讓人明白萬事萬物如何能在無限的時空中「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3:12)
──在「永恆」的時間向度和視野中大概也可以「忘齡」而活!而且我們外在的人雖然日漸朽壞,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林後4:16),到復活時更成為那永不朽壞的。這極大的盼望,可提升長者超越肉體衰敗的限制,亦可抹去消沉的暮氣。

心靈健康「忘老」之道:有主所賜的「永恆/永生」在內心,外體雖會衰殘,內心卻茁壯;並常在主懷抱中,無懼死亡,得享心靈不老之福。


2011年10月9日 
仰望主恩典 (任遠輝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7主日 
第41期 

信主十多年,一直覺得信靠上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究竟要怎樣才稱得上信靠上主呢?除了為到事情禱告交託外,過去亦認為若事情結束後,我們的反應是感恩的話,則可以算是信靠上主;相反,若事情結束後,我們的反應是沾沾自喜,則好可能我們是在依靠自己。

在本主日所揀選的第一段經文中,記載到金牛贖的事情,摩西在山上四十晝夜,百姓就說︰「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甚麼事。」然後要做一個神明在他們前面引路。我們不用特別覺得當時的以色列人頑梗悖逆,硬着頸項,相反,我們看見的是人信靠的次序,先是看得見的領袖(摩西),接着是看得見的神明,而自有永有的耶和華上帝則暫時未有被考慮。

參考出埃及記的經文,會看見領袖是很容易被埋怨的,只要百姓的需要暫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埋怨領袖;人往往藉埋怨,將自己的責任轉到別人身上;人手所造的神明雖然不能保證甚麼,卻成為人信靠的對象,事情順利的話,大可以說神明顯靈,證明自己有眼光;事情不順的話,亦可以再造一個。以上兩種做法,潛台詞所關心的都是自己。

看不見的上帝則未有被以色列人認識,但上主的本質正挑戰我們的人生觀,人生是可以被計劃但不能被操控的,說到底,人只能憑信心仰望上主的恩典,恩典固然是豐盛的,主權卻在施恩者的手中,並由施恩者決定恩典的內容,問題只是我們是否願意謙卑的接受上主的恩典,相信上主的善,這種善所關心的不再是我們自己,而是從上主的創造中、從上主的角度去衡量事情的得失,讓我們都憑着信心仰望上主的恩典。


2011年10月2日 
全方位合一 (余勝意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72屆) 
第40期 

在猶太人逾越節晚餐裏有這樣的一個部分,就是藉著一位小孩子,向家族中的長輩詢問有關吃逾越節晚餐的傳統:「為何今天晚上與過去的不一樣?」讓上帝對整個民族的救贖作為,在家族成員間再次被重新覆述,同時亦藉小孩的參與,令信仰得以傳承。

今天是第72屆普世聖餐主日舉行的日子,普世聖餐主日的開始,是因著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一群關心全人類福祉的基督徒領袖,呼籲基督的教會在這充滿紛爭分裂的時刻團結一致,同心祈求上主的憐憫與恩典,臨在即將滅亡的世人當中。可惜雖然這行動的原意帶著合一的期望,但因著對聖餐神學的不同理解,彼此間卻依然存在分歧,未能真正地達致「同領一個身體」,然而在聖靈的帶領下,那些領袖們想出了呼籲各宗派於同一天舉行聖餐的方式,來讓普世教會藉著同心領受聖餐表達合一的信息時,亦能為到人類的和平福祉同心祈求上主恩典。

這兩個傳統正正反映出聖餐的意義所在:
一. 作為一種蒙恩途徑,讓人再次經歷上帝的恩典,靈命得著滋養,為得著基督救贖之恩而歡慶傳承。
二. 即使信仰教義、神學理解不同,聖餐仍然是基督徒作為同一信仰群體的共同記號,這個標誌著團契合一的記號讓我們同甘苦、共患難。
三. 當我們領受聖餐的同時,亦被提醒要將自己獻上成為活祭,行主所行的,以活出基督的樣式。
四. 因著聖餐聯合和獻祭的標誌,關係的復和亦自然成為當中必然發生的果效或成為過程中的挑戰。

經過時間長河的洗練,今日聖餐的意涵十分豐富,當中所強調的信仰元素,是需要我們不斷傳承,不斷實踐,這個基督徒群體的屬靈標誌才可延續。曾聽過一位美國來華的宣教師如此分享:西方教會說合一是「講多過做」,就是先強調神學討論,而東方的教會說合一則是「做多過講」,也就是先以事工合一為主導。願意我們最終都能言行合一,活出有愛的見證——「你們也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2011年09月25日 
教導的權柄與言行的順服 (盧龍光牧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9期 

教育主日的福音書經文選自馬太21:23-32。這段經文包括了兩個小故事,被放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面向十字架的經文脈絡中(21-27章)。分別記載的是耶穌面對祭司長和百姓的長老對他教導的權柄發出挑戰:「你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教導)?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21:23)和在21:28-32記載耶穌的比喻,以大兒子口頭上叛逆父親,卻在懊悔後在行動上順服來比喻稅吏和娼妓對施洗約翰在教導上的回應;而以小兒子口頭上順服父親,卻在行動上叛逆來比喻猶太人的領袖對施洗約翰的回應。

這段經文中的兩個故事,看起來似乎沒有很大的關係,但其實卻是彼此聯繫的。兩者的關係正是人在接受教導和對教導所作的回應之間的關係。

今天香港的教育,同樣面對著這個課題。在香港百多年的教育歷史中,一方面教會主動參與教育的工作,因為教會相信智慧和知識屬於上帝(箴2:6;9:10;22:17),而教導是耶穌在世上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太4:23;5:1-7:29;9:35)。另一方面在九七年前的港英政府,也樂於將大部分的學校交給志願團體負責,免去政府要負起學校運作上的直接責任,因而教會便接受了不少這方面的責任。而在政府的授權下,教會為政府和社會培養了不少人才。環顧今天在政府的高官和社會的富人和領袖中,不少在教會辦的學校受過教育,他們大部分都曾在各種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然而,他們今天的言行反映了多少聖經中的教導和耶穌基督的價值觀呢?他們是 否在上帝的權柄下接受教導呢?

教會過去辦理學校的權柄和責任是來自上帝還是政府?被教育出來的學生是口頭順服,懂得按標準答案來考試和書寫文章的人?還是懂得逆向思考,口頭上叛逆,卻會反思而懊悔,在行動上順服上帝的教導的人?我們的教會在辦學上正遇上最大的危機,究竟我們辦理學校的權柄和責任是來自上帝還是政府?當上帝與政府的權柄發生衝突時,我們應如何回應? 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是口頭順服,懂得按標準答案來考試和書寫文章的人?還是懂得逆向思考,口頭上可能叛逆,但卻會反思而懊悔,在行動上順服上帝的教導的人?願上帝給我們智慧去作合宜的決定與行動!


2011年09月18日 
棄自我成主旨 (林 津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4主日 
第38期 

曾經參加過一個獻身營(對象是已蒙召作全時間事奉的人),分享的時候所聽到的都是形容自己在非常不願意的心態下,最終如何放棄自我的想法,並接受從上帝而來的呼召,及至輪到我分享的時候,實在是有一點的難為情,因為我是一直都很渴望能夠全職事奉的。
轉眼間在教會事奉了十多年,也常常感覺到弟兄姊妹們的壓力,如何能在個人意願和上帝旨意之間作決定,乃是一個非常普遍的難題,甚至有很多未信的朋友,都是因為這個原因而遲遲不敢接受福音。
事實上帝所要求我們放棄的,不是我們那些不良的嗜好或是世俗的理想,而是我們生命的問題根源,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取向:
首先,正如出埃及記十六章以色列人埋怨摩西和上帝一事,我們會看重自我的困乏多於上帝的安排,以埋怨取代了感恩,以愁苦取代了喜樂。又如馬太福音二十章葡萄園工人的反應,我們看重個人的成敗得失多於上帝的慈愛恩典,以爭鬥取代了友誼,以嫉妒取代了欣賞。最後腓立比書一章所提醒我們的是,福音並不是我們生命中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具有重大的意義和能力的,好叫我們不再因為自己的限制而活在死亡和懼怕的陰影下,反要懷著從上帝而來積極的盼望來勇往直前,最終必能得著上帝為我們所預備更豐盛和精彩的今生和永生。
弟兄姊妹們,就讓我們這天在上帝面前立下志向,努力放棄從自我中心而來的怨憤、仇恨、恐懼,並一起與上帝同行,倚靠祂所賜的信、愛、望來成就祂的旨意,就是叫世人藉我們而得福。


2011年09月11日 
「在九一一談饒恕」 (岑禹勤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3主日 
第37期 

十年前今日,在美國本土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不僅奪去了數千人的性命,更挑起了無數人彼此間的仇恨,如穆斯林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不滿,一些西方人士又將對穆斯林的恐懼,轉化為懷疑和歧視。
美國喬治敦大學,「穆斯林──基督徒理解中心」的約翰.埃斯托教授(John L. Esposito),在他的著作《誰代表伊斯蘭講話》一書中,提及四大謬誤的理論,認為是人們需要注意的表現 :
(一)將"反恐"等同反伊斯蘭教,將穆斯林視為恐怖主義"罪犯";
(二)對歐洲穆斯林移民的仇恨和排拒,宣稱歐洲將會"被阿拉伯化"
(三)迴避滋生恐怖主義的社會歷史和政治根源。
(四)挑起事端,以證明"文明衝突論"正確無誤,如詆毀穆罕默德的漫畫。
香港基督徒認識伊斯蘭信徒的渠道多來自西方傳媒,而接觸的機會或許來自身邊的印尼傭工,但無可否認,在一般僱傭關係中,很難提升為信仰與信仰、文化與文化間的友好交流合作,尋求社會和諧發展的地步。然而,當我們思想今天經課的主題:「敬畏主、饒恕人」,再審視我們對身邊所謂「恐佈」份子和「非我族類」人士的態度,當中有很多提醒的地方。
首先,我們需要存敬畏主的心,省察自己或社會裡被認為是「罪犯」的群體,到底我們有沒有從上帝的眼光和教導來公平地看待別人,免得用自己錯誤的判斷或偏見的報導來取代正確的認知。(箴3:5-6;傳12:13-14)。其次,我們要承認宗教與文化上彼此間確有不同,甚至會不慎地相信了一些言論,而出現了磨擦、衝突和傷害。若要化解這些僵局,我們要禱告上帝,使我們不要以惡報惡,且賜下願意彼此饒恕的心,這不是說對方沒錯;而是承認雙方都會有錯失。因主說「你們若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路6:41;太6:14-15)。最後,要學習愛你的仇敵,改善彼此的關係,這肯定是上帝的意旨,也是大多數愛好和平人士的心願。因此,我們便要學習饒恕再饒恕的功課,因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正如主教訓我們要饒恕人七十個七次(太18:22)。
主啊!求祢幫助西方社會與伊斯蘭世界修好,中國漢、滿、蒙、回、藏、維等族裔共和,香港社會階級互惠、貧富相愛……。世界越來越和平,而不是越來越「恐怖」。阿們!


2011年09月4日 
藉勸勉同守約 (陳建基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2主日 
第36期 

數天前的一個酷熱下午,我正在教會埋首案頭工作,一群少年人歡天喜地走進我的房間,邀請我往小禮堂聽他們唱歌。疲累的我頓時醒神過來,被他們的笑容與興奮之情吸引了。原來當天是暑期歌唱班最後一堂,雖然只有我一個觀眾,但他們絕無欺場,盡施所學,演唱了多首美麗動人的詩歌。他們的歌聲成了一股清泉,洗刷了我的倦意;歌詞成為一股力量,為我的內心帶來一份温暖,一份激勵。在平凡的日子中,上帝使用這群少年人為我帶來一份不平凡的禮物,一個喜出望外的生命片段。感謝主。
我十分珍惜這些生命中的片段,因為它們正是提醒我,每個人的成長都充滿了別人的參與和祝福,並且看見上帝在當中的介入及他賜下的豐盛恩典。所以,我們必需學習記念的功課,記念生命中大大小小的片段,記念上帝在這些片段中留下的記號。昔日,耶和華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曾吩咐摩西和亞倫說:「你們要記念這日,世世代代守這日為耶和華的節日,作為你們永遠的定例。」(出12:14)今天,當我們一起奉主名聚會的時候,就是我們這個蒙恩的群體,一同記念,互相勉勵,數算恩典,提醒守約的時候。
「提醒守約」是一份責任,當中需要勇氣,需要愛,更需要坦誠與堅持。提醒別人或接受別人的提醒,都是我們在信仰成長中的必然經歷,雖然有時並不好受,但只有透過不斷的互勉提醒,才能幫助我們改過歸正,離惡親善,同心合意,在基督的愛裡合而為一。主耶穌應許我們說:「我又實在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哪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19-20)願我們都珍惜與主內同道相知相交的經歷。
「建立聖經為本文化,做個守時奉獻門徒。」你在當中下了多少功夫?有什麽長進呢?讓我們藉勸勉同守約,繼續朝著今年教會所定的全年主題努力。


2011年08月28日 
重燃宣教士之火 (潘玉娟牧師) 
差傳主日 
第35期 

今年七月有機會與本會一百位青年人前往馬六甲參加世界循道衛理宗華人教會聯會第六屆青年領袖大會,令我感到驟然年輕了。是次大會令我最深刻是宣教景點探索體驗,五百幾位參加者浩浩蕩蕩地出發,踏足馬六甲各宣教歷史景點,其中包括:第一所華人現代化學校──英華書院,是馬禮遜和米憐於1818年創立。聖保羅教堂(St. Paul Church)建於1521年,為葡萄牙人所建,著名傳教士聖方濟各亦埋葬於此,1670年荷蘭人佔領馬六甲後,將教堂用作城堡,而另建一座教堂,之後更用此地為荷蘭貴族的墓地。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當地稱為紅屋。於1753年為取代聖保羅教堂作為祈禱聖地而建的,是一座高雅的荷蘭建築物。聖方濟教堂,是一座哥德式雙塔教堂,建於1964年,是紀念聖方濟的功績。曾在馬六甲創辦教會學校、編譯經書,被譽為東方最初的傳道者。最後就是鄭和館的馬六甲基督文化展覽中心,參加者可了解宣教士馬禮遜和米憐如何來到中國傳道?如何在馬六甲創辦世界第一份華文報紙,開辦英華書院,出版了最早的聖經中譯本新舊約聖經全書等等。
是次宣教大會,讓我們體會昔日宣教士的生命,一生不求回報、不辭勞苦,一心一意地為上帝的事工而獻上自己的生命。他們不在乎別人怎樣看他、怎樣嘲笑他,他們只知道,他們一生的心願就是要單單尋求上帝,完成上帝所托付予他們的使命。昔日,神興起馬禮遜、米憐、衛斯理約翰、柏格理和俾士……同樣,今天神亦要興起更多現代的馬禮遜、現代的衛斯理約翰。神要興起我們這一代的循道衛理青年,神要將燃點昔日宣教士之靈火,再次燃點我們的生命,好使我們願意回應主的呼召,願意獻身基督。
弟兄姊妹,今日本會得以在香港建立教會,是因為昔日的差遣員(宣教士)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遠道而來,默默耕耘的結果。時至今日,環顧本會差派宣教士往別的地方,甚或離開自己熟悉的母堂去別的地方植堂的人卻是寥寥可數。我們如何完成主耶穌交付我們的大使命?我如何回應主的呼召?


2011年08月21日 
凡事憑信而行 (范建邦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0主日 
第34期 

「凡事憑信而行」,這是我們基督徒的品格之一,也是衡量我們信心程度的指標之一。可能有人會問:這「信心」指的是什麼呢?《希伯來書》的作者這樣說:「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來11:1)
當以色列人在埃及生養眾多,繁衍昌盛,極其強盛的時候,埃及有一位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興起,他害怕以色列人日益強盛,擔心以色列人聯合其他仇敵來攻擊埃及,於是就苦待他們,甚至藉著收生婆的手來殺害以色列人剛出生的男嬰。但收生婆因憑著對造物主的信,她不畏強權,反而盼望上帝的拯救,亦確信上帝必施行拯救。所以,她就不肯照埃及法老王的吩咐去做,並運用上帝所賜的智慧,千方百計保存以色列人男嬰的生命,其中包括小摩西。後來,因著摩西對上帝的信,使以色列整個民族都得著拯救,成為「凡事憑信而行」的確據。
在今天的香港,面對政府管治不力,政策朝令夕改,導致政治爭拗不斷及社會動蕩不安,而樓價不斷攀升,以及「通脹猛於虎」,我們就好像是一群被地產霸權和生活壓力綑綁的奴隸,普羅大眾都怨聲載道。我們都不禁向上帝發出呼求,祈求上帝的拯救,幫助我們脫離這苦境。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如何做個「凡事憑信而行」的信徒呢?
(一) 我們信靠上帝,「因為上帝賜給我們的不是膽怯的心,而是剛強、仁愛、自制的心。」(提後1:7)面對困難,我們不要害怕,也不是逃避,而要剛強壯膽,互相扶持,敢於面對,勇於克服。
(二) 我們信靠上帝,「在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恒切。」(羅12:12)面對困難,我們要藉著禱告,靠主常常喜樂,因為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三) 我們信靠上帝,因「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詩23:1)面對困難,我們仍要持定訓誨,因為上帝是我們生命的主,祂與我們同在,與我們同行,就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們,使我們福杯滿溢﹗
各位弟兄姊妹,若我們「凡事憑信而行」,我們的信心指數就必得提升,因上帝的應許就是我們得救的確據。


2011年08月14日 
凡事遵主旨意 (鍾鳳霞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9主日 
第33期 

人世間每件事,都有兩個層面,就人而言,人也許會有錯誤或邪惡的時候;但就上帝來說,上帝可以藉著人的惡意,成就祂純全、美善、可喜悅的旨意。
約瑟體會到這一點,所以當他與十個哥哥相認的時候,不是怒火中燒;也不是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更不是抱著「此仇不報非君子」的心態。他反而用慈愛的話語安慰哥哥們,說:「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而憂傷,對自己生氣,因為上帝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性命……;上帝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在世上存留餘種,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性命。這樣看來,差我到這裏來的不是你們,而是上帝。」(創45:5 – 8)
約瑟不從人的角度,而是從上帝不變的旨意,來看這件事。實在不容易,他需要有很大的信心來倚靠,相信生命在上帝手中,生活由上帝帶領。上帝在每個時代,用不同的方法,差遣祂的僕人,來完成祂的心意及作為。上帝對人的心意已經有許多原則和榜樣記在聖經裏,只要我們認真查考思索,就會知道什麼是上帝所喜歡、悅納的;什麼是上帝所厭惡、棄絶的。上帝對我們的帶領與旨意,絶對不會與聖經教訓相違背。
一個認識上帝,願意倚靠祂的人,能在不同的角色、工作、或環境中按上帝的心意而活。因他有堅定的心志、求上帝顯示祂的心意,並樂意遵行。「你使我心胸開闊的時候,我就往你命令的道路直奔。」(詩119:32)要清楚地感應到上帝在我們心靈裏的平安引導,是要我們恆久操練祈禱與上帝相交相通,才容易瞭解的。因為那些讓聖靈管治生命的人,聖靈會引導他們參透上帝的意念(林前2:10);除掉自己的私慾、意見及小聰明等。(箴3:5)但同時我們的知識、智慧、理智和思維都可成為成全上帝旨意的工具,就如腓2:13所說:「因為是上帝在你們心裏運行,使你們又立志又實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但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2011年08月7日 
凡事求告主名 (李炳光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8主日 
第32期 

有人問:既然主已安排一切,預知一切,及在我們的生命中預定一切,為何尚要祈求?祈禱是否是一種多餘的,可有可無的或多此一舉的行動?一種沒有意義的行為?
其實這是一個十分複雜和深奧的神學命題,在歷史中已引起很多的爭辯,在這裏無法詳為分析,不過,個人認為雖然上帝已預知,是否我們便不需努力奮鬥呢?個人相信靠着上帝的幫助和自我的奮進,命運是可以轉化和更新的。不錯在我們未求以先祂已知道我們的需要,但我們仍要求,因為:
祈禱是信徒的生活,祈禱應像呼吸般的自然,也是我們經常與上帝建立關係的一種交往行為。祈禱絕不是單程的交通,而應是雙程的交往,不單是向主求告,而是與上帝對話,不是單方面訴說而同時也需要聆聽上帝的聲音。禱告好像與朋友建交,必須經常交往對話,才能增進彼此間的了解,明白對方的心意,進而建立更緊密的關係;透過關係的建立,友誼的增進,在心靈互通的情況,我們會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同行,而絕不感到孤單。不是求主為我們作甚麼,而是求主加添信心與力量,面對和應付生活的一切,按着祂的旨意,完成祂要我們所作的工。所以祈禱絕不是自我為中心,而是以上帝為主。
耶穌的禱告生活可以給我們一個學習的榜樣:祂靜靜的上了高山,在祂繁忙的生活中,祂懂得歇一歇,安靜下來,單獨的面對上帝,祂也提醒我們:「你禱告的時候,要進入內室,關上門,向那在隱祕中的父禱告」(太6:6)這是基督徒的生活藝術,也是我們重新得力的秘訣:「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 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賽30:15)「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賽40:31)
單獨面對上帝,是在煩囂的生活裏,到一個安靜的環境中,暫時放下自我的主觀成見,以冷靜的態度,反省現狀,以上帝的眼光看事物,探索未來,求祂啟示及加給力量面對當前的處境,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罝身於一個豁然開朗的境界。雖然祂預知我們的需要,但祂也是一個聆聽禱告的主,我們可以向祂傾心吐意,將我們所想所求的向祂傾訴,祂會按祂的旨意應允我們的祈求。(請詳讀路11:5-13)
所以弟兄姊妹們,我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凡事求告主名,讓我們珍惜「高山的生活」,靜一靜,歇一歇,與主相交吧!


2011年07月31日 
你叫甚麼名字? (劉麗詩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7主日 
第31期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雅各。

那人說:「你叫甚麼名字?」
他 說:「雅各。」
那人說:「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上帝和人較力,都得勝了。」
﹙創32:27-28﹚

過了雅博渡口,雅各身邊就再沒有其他人,只剩下他自己,單獨地面對恐懼。
多年前,他用巧計奪了長子的名份;又騙取了父親對長子的祝福。結果,以掃要殺他洩恨。他只好遠走他方,投靠舅父拉班。雅各孤身上路,離開別士巴,往哈蘭去。他來到伯特利,在夢中遇見了上帝,且得到上帝的祝福和應許。如今,他返回迦南。他帶著兩位妻子,眾多的兒女,和極多的僕人、財富。只是,這一切都無法為他解決面前的困局。

雅各是誰?他是以撒的小兒子,可是他一生都渴想成為長子。他試圖以欺騙的手段來改寫自己的命運。只是,可以嗎?在哈蘭,他繼續獲得更多的身份。首先他是拉班的僕人,後來成了拉班的女婿。他想娶拉結,怎料竟是先成為利亞的丈夫。眾多的身份為雅各帶來更多的煩擾。最後,雅各決定返回迦南。此時,他必須面對從出生以來一直困擾著他的事:他要為大,要成為長子,要繼承父親的一切。他過去所做的種種努力,非但不能滿足他的欲求,相反地,只是將他推到無法自拔的深淵裡。

他的名字叫雅各。他是抓住哥哥的腳跟出生的﹙創25:26﹚。而「雅各」與「腳跟」的希伯來語發音很相近,所以他叫雅各,是「阿二」。後來,當以掃發現被騙,就大叫道:「他名叫雅各,豈不是這樣嗎?他欺騙了我兩次......」﹙創27:36﹚原來「雅各」又與「欺騙」的希伯來語發音相近,所以以掃大聲斥喝雅各﹙欺騙﹚。不錯,雅各確是用欺騙的手段。欺騙可能為雅各奪得長子的名份和祝福,也使他從拉班手中獲取豐富的財產。但欺騙是敗壞的品質,最終只為雅各帶來可怕的惡果。

奇妙的是,雅各的故事並非由他一人獨自完成。是上帝揀選雅各的祖先,也介入了他的長子爭奪戰。當雅各必須面對哥哥以掃的時候,上帝再次向他顯現。聖經以「摔跤」﹙創32:24﹚來形容這一次的神人相遇。一直藏在雅各內心的欲求和爭鬥,也唯有在上帝那裡「摔跤」才得以解脫。為大的渴求,非勢力、非人力能做到,只有上帝的命定才得以成就。「摔跤」過後,雅各的大腿就瘸了﹙創32:31﹚。他的腳跛了,他無法再依靠自己的力量。他只有靠上帝!上帝給雅各起了一個新的名字:以色列。從此,他不再是「阿二」,也不是欺騙者。他是以色列,是上帝的選民,是永恆聖約的繼承者!

感謝主,我們都一樣,都是新的以色列。


2011年07月24日 
靈裏火熱——服侍的祕訣 (林崇智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6主日 
第30期 

「殷勤,不可懶惰。要靈裏火熱;常常服侍主。」羅12:11

這是一段常給我提醒和激勵的經文。我曾想過,何以保羅要加上「靈裏火熱」這句話呢?他簡單地說:「殷勤,不可懶惰,要常常服侍主。」那不是更直接的嗎?我相信在保羅心中「靈裏火熱」,必定是任何持久和討主喜悅的服侍的祕訣。原因是很簡單的,因為心裏沒有那團愛主愛人的靈火,服侍會變成一個難以背負的重擔;服侍會變成很想逃避的責任;服侍會變成看人的情面而作的事。

多年前,一位姊妹分享事奉的經歷。她說:「初信主時大發熱心,只要教會有需要,能為主作任何大小的事,她都不肯錯過。殷勤的服侍多年後,她轉變了。當弟兄姊妹邀請她事奉時,她第一個的反應便是,不用我去做便最好。她心中十萬個不願意的,免為其難地去作,也希望能愈快放下這事奉便愈好了。對她來說,事奉成為一種折磨。」為何她落得這樣光景,因為心中那團靈火熄滅了。

若我們真的跌進這位姊妹所經歷的光景,那麼,是時候我們要重尋心中那團靈火。重尋靈火的祕訣是很簡單和直接的。

1. 承認我們在事奉中已離開了生命的主。耶穌基督在雅各井旁與撒馬利亞婦人談道所說的話,今天也是對我們說的:「你若知道上帝的恩賜,和對你說『請給我水喝』的是誰,你早就會求他,他也早就會給了你活水」。請你快回轉,回到賜生命活水的主面前。

2. 承認我們在事奉中迷失了。我們起步的時候確是誠心實意地事奉主的,但在過程中我們迷失了。因着要滿足人的期望和要求;因着要向人證明我們是有本事和有能力的,我們不知不覺地從服侍主變為服侍人,從討上帝喜悅變成討人(包括自己)喜悅。請你快回轉,重新較正服侍的方向。

3. 承認我們錯將事奉變成了工作。我們變成了一個不停地工作的人,結果我們有限的生命力耗盡了。讓我們每時每刻都提醒自己,事奉首先不是工作,而是回應主的愛,是生命的奉獻、是我們整個人隨時隨地的回應主的愛,因着這份愛,工作才是事奉。


2011年07月17日 
「健康長壽」 (梁林開牧師) 
敬老主日 
第29期 

人都喜歡長壽,但是長壽到底是「福」?還是「苦」呢?當然長壽而健康、生活愉快、家庭美滿,是福;但是長壽而不健康、貧病交迫、孤獨一人,是苦。所以,活得長壽,要活得健康,更是身、心、靈的健康。
  按照專家們的研究結果:老人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個因素:就是自然環境因素、社會和個體的心理因素。*(註)
  簡單的來說:
(一) 自然環境因素──這是指地形、水源、氣候和空氣,例如:空氣中的負氧離子的濃度具有促進健康的功能。
(二) 社會因素──隨着國家經濟的實力,提升醫療水平和衞生的狀況,改善民生的起居飲食、生活的環境,與壽命的提高成正比例;但是要保持健康,必須對營養和飲食有合理的認識和節制,及保持環境不受污染。
(三) 心理因素──有正確、積極、樂觀的心態、開朗穩定的情緒,不單給老年人帶來健康,更能延緩老年人的衰老。

身為基督徒,我們相信,「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於祂。」(徒17:28),並且,生命的長短也是在上帝的手中,並非我們自己能操縱。故此,既然活在世上,就要活得健康,因此,以上三種因素,都可以影響我們的健康長壽。我們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健康長壽。
(一) 聖經告訴我們人生在世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創6:3),不只是詩篇九十篇所說的「七十或八十」(詩90:10),老年人長壽是上帝的賜福,「必加給你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數與平安。」(箴3:2),老年人到老仍可得到上帝的眷顧,「直到你們年老,我不改變,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扶持,我已造你,就必背你。」(賽46:4),並且上帝應許年長的,「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33:25),祂也應許,「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伯12:12)
(二) 既然如此,老年人必須抱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情緒,千萬別像一些抱怨的人說,「我老了,不中用了。」聖經告訴我們,「髮白的時候,仍結果子。」(詩92:14),迦勒在八十五歲的時候,仍這樣說:「現今我還很健壯……我現在的力量和那時的力量一樣。」(書14:10-11),並且老人可以對上帝說:「我年老髮白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等我宣揚你的能力給下一代。」(詩71:18)
(三) 老人在上帝面前既然是這樣尊貴,我們應(1)給他們應有的尊敬,「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要尊敬老人。」(利19:32);(2)給他們應有的回報,「當孝敬父母」(申5:16);(3)給他們應有的關懷,「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太25:35-36)特別是孤獨的老人。
*註: 《歡樂晚年》P.213-219 (天地圖書)


2011年07月10日 
青少年!我們支持你! (盧偉旗牧師) 
青少年主日 
第28期 

今天無論是社會、學校、家庭和教會均願意投放大量資源、時間和方法去培育青少年,但往往感到事與願違,甚至有每况愈下的感覺。到底問題出自那裡?或許有人會歸咎今天的青少年人生命質素下降;但筆者卻認為,今天的青少年潛能無限、充滿生命力,好比一顆種子,只要我們能把他們放置在好的土壤裡,自然能開花結果。
耶穌基督曾用撒種的比喻教導我們,如果撒種的人把種子撒落在路旁,飛鳥會來把它們吃掉。有的落在土淺石頭地上,因為土不深,很快就長出,當太陽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的落在荊棘裏,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又有些落在好土裏,就結出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真的,如果我們在培育青少年的事情上,只做表面功夫,只注重知識、技巧和績效,他們的生命因沒有真理和信念的重整,加上承受不了困難挫折,未能有突破性的發展。到底什麼是好土壤呢?就是真理教導、觀念重整、給予機會信任和受權以及有生命同行者。
今年,本會順利完成了第二屆青少年聯合組訓,在課程結束前之委身事奉營,看見200多位青年人結連出那團生命的火,當中充滿熱誠、委身和勇氣。事實上,聯合組長訓練的精髓力量,也是在於觀念、態度、勇氣和知識四方面的突破。
青少年為本的價值觀和思維、僕人領袖觀、領導力的培訓、為主奮戰愛主愛人、福音使命以及小組動力及發展等,均是我們所重點訓練目標。
看見近兩年來,不少堂所的青少年事工均有突破性發展,無論在事奉人員的質和量,以至群體的福音動力,均帶來很多令人興奮的消息,真是充滿感恩。正如孫中山先生的孫文學說中提出「知難行易」這觀念,即他認為當人的思想能更新和轉化,他就會在行動上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力。因此,觀念、態度和知識的革新,是青少年事工突破發展的基礎要素。又正如保羅提醒我們:「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4章12節)
我們深信青年人不單是我們的盼望,也可成為我們今天的榜樣。青年人,我們支持你。We Are One!


2011年07月3日 
「一國兩制」的反思 (李景雄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3主日 
第27期 

七月一日香港特區成立紀念日剛過去了。兩天後的今主日,在教會裡反思一下,「一國兩制」的構思(香港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公式」),這是適切的一樁事吧!
「一國」是中國,一個統一的國家,擁有主權,香港歸屬其下(不再是外國的殖民地),當然是大好的事!聖經屢次頌讚以色列民復國。香港人不要搞中國分離或顛覆國家,否則便是背棄「一國」的原則。叫香港中國人「愛國」合情合理。祖國有成就,香港人與全國齊慶,國家有災難,香港人前往救助受難的同胞,在在表現愛國愛民的情懷。
愛國卻不等於漠視本國可能有差錯之處,有待改善;亦不是服從專制掌權者的命令,不可異議。國民教育瞞着學子國家無何不對,那不是真正的愛國教育。
「兩制」本來指資本主義(香港)和社會主義(內地),以經濟體制而言。可是中國內地的經濟運作方式已演變成跟香港式資本主義無別。資本主義不錯有突出的功績,但亦有缺失。
「兩制」實際上包括政制成份。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是中央集權,一黨專政。香港的管治理念源自「港人自港,高度自治」;還有法治精神,人權自由;最近民主的訴求日益加強。兩個政制的差距越來越遠。香港本地亦有支持建制(中方及港方)的政治勢力,增加異數。
走入錯綜縱橫的「一國兩制」迷宫,如何尋找出路呢?各方有各路向,基督教信徒有何方針?不易;但可有清醒的思路、堅實的信仰、響亮的發言、有遠象而有底線的識見、委身而約制的行動。
──對中國,應支持,甚至「愛」──但拒絶被逼去愛黨,盲從專制者。
──在香港,珍惜自由,維護法治,尊重民權,推動民主:這些元素可有基督教信仰的輔助。
──經濟與民生(香港和中國):作財富的好「管家」;「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這些聖經上的指導是可落實的。
「一國兩制」是可行的,同道們共勉之!


2011年06月26日 
踐信蒙福 (李蕙玲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主日 
第26期 

亞伯拉罕獻以撒是很多信徒都非常熟悉的聖經故事;他年老得子,兒子對他來說比自己的性命還要重要,但他卻甘願放手,作為祭物獻給耶和華。這是憑「信」而實踐出來的行動,「信」的是什麼?就是耶和華給祂的應許——賜福給他與他的後代。也因為他的信心與行動,聖經稱他為「信心之父」,並且得到後人所傳頌,真是「實至為歸」。

事實上,亞伯拉罕獻以撒的經歷,給歷世歷代的信徒留下的不單是深刻的印象,亦成為眾門徒一個重要的榜樣,什麼的榜樣?就是「踐信蒙福」的榜樣。提醒我們信仰的路是一條以信心實踐之路,而這也是一條蒙福之路。

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過一個蒙福的生命(約十:10),透過用信心實踐信仰,經歷上帝的祝福。但在不少時候,我們感到難於實踐,尤其在生活中更甚,為什麼會這樣呢?問題就是往往將自己或是其他事情放得高於上帝,不願放手,對上帝失去信心。也許寧願相信愛世界、愛物質生活比愛上帝更「蒙福」,更開心快樂。只信自己,不再相信上帝,行自己眼裏以為美的事,卻其實是上帝眼裏看為惡的事,以至越走越遠,不能回頭,這是我們的致命傷。

亞伯拉罕年老得子,也許他愛兒子更甚過於愛上帝。但故事的最後,就是他甘願憑信心擺上,表現出專一愛上帝的生命,以致他所言所行都能謙恭地放下自己,仰望上帝。弟兄姊妹,「踐信蒙福」就是上帝要教導我們的功課,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今天我們如何選擇呢?「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東西,若有人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約壹2:15)。我們是可以選擇的,透過先求祂的國和義,以信心實踐,進入蒙福的生活中。神是願意我們彼此互勵互勉,同走信心路,無論處境如何,都以信心實踐信仰的真實,同來得著上好的福份。


2011年06月19日 
聽從主命 (陳建基牧師) 
神學主日 
第25期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1-2

一年一度的神學主日,不單是要提醒我們關心神學生和以奉獻支持神學教育,也叫我們反思自己與神學教育的關係。以上的經文正好道出神學主日的信息:
(一)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
這是保羅語重心長,向所有蒙恩得救的弟兄姊妹所作的呼籲。我們得蒙同一的救恩,同一的呼召,便應分擔同一的事奉。這份事奉雖有崗位的差異,全職與帶職的分別,但我們卻要在愛中連成一體,懷著同一的信仰追求真道。這就是神學,每個信徒都當接受的裝備。
(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人生在世,便要面對那惡者;能堅持信仰立場,就只有時刻省察,勿被世界所同化,以致偏離真道仍不自知,有如暖水煑蛙,看不見危機。故此,我們當努力尋找、明白及實踐這信仰,並適切地回應當下處境,心意時刻保持更新而變化。這就是神學,每個信徒都當追求的成長。
(三)察驗何為上帝的旨意
上帝創造天地並看所成的一切是好的。只是人犯了罪,破壞了上帝的創造。但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今天,主耶穌吩咐我們:「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我們當察驗何為上帝的旨意,這就是神學,上帝賜給每個信徒的一份恩典。

讓我們關心神學生和以奉獻支持神學教育的同時,也立志參與事奉,接受裝備,追求成長,改變自己,回應恩典,聽從主命。你聽到主耶穌向你慈聲呼喚嗎?


2011年06月12日 
聚集禱告等候聖靈,重新站立見證得力 (余煥群宣教師) 
聖靈降臨主日 
第24期 

今天是聖靈降臨節,讓我們從使徒行傳首兩章學習使徒倚靠聖靈的榜樣:

(一)原處等候、聚集禱告:耶穌升天後,使徒便遵守主耶穌所吩咐的,不離開耶路撒冷。他們進了耶城後,在一所樓房中招聚了共一百二十位信徒,都同心恆切禱告等候父上帝所應許的聖靈降臨。今天我們是否都像使徒們一樣,渴望信仰群體的復興?我們是否又願意聽從主的吩咐,返回原處,在昔日我們開始認識主的堂會和團契,與那些有共同盼望的弟兄姊妹一同聚集、恆切禱告,等候聖靈的降臨?

(二)得著能力、見證上帝:五旬節當日早上九時,那些聚集禱告、等候聖靈的門徒,親身經歷到聖靈具體地以風和火的形象充滿他們,他們就按著聖靈所賜的話,以別國的鄉談講說上帝的大作為。他們所講論的是讚美上帝拯救世人的信息。我們又看見使徒們勇敢地為上帝作見證,彼得更按聖靈所賜的話語講道,讓來自各地的猶太人明白及扎心。他們眼前所見到的聖靈工作是應驗了舊約先知約珥的預言。當我們願意禱告,等候聖靈降臨,我們就會得著作見證的能力,能主動勇敢,有智慧口才解明上帝在這末日世代所成就的救贖大功。

(三)歡呼收割、擴展天國:五旬節又稱收割節,是慶祝穀物收割完成。彼得引述約珥宣告,聖靈澆灌在不同性別、年齡或社會地位的人身上。在這之前,先知預言以色列民在經歷蝗災和旱災後,若百姓聚集、禁食和悔改,便應許他們恢復農作物收成(珥二:12-27)。而聖靈的「澆灌」像雨水澆灌在旱地上,暗喻枯乾的靈性生活將因聖靈像雨水降下帶來滋潤復興,得到豐收,而彼得這次講道後確實有三千「福音果子」。

今天我們與昔日門徒一樣,同樣渴望復興快將來臨。我在服侍的堂會見一群熱心愛主的會友由暑假前便每星期聚集,為帶領身邊親友到九月份的啟發課程恆切禱告,感謝主,上帝賜給堂會過百位新朋友,他們大部分在啟發營會決志歸主!若我們願意懇切禱告,等候聖靈降臨,必能歡呼收割!


2011年06月5日 
異見者的堅持 (余恩明牧師) 
中國主日 
第23期 

自一九九三年開始,本會就把每年六月首個主日定為「中國主日」,一方面是表達對祖國的關懷、對中國人身分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紀念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晚上,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被武力鎮壓而犧牲的中國學生及市民。這段被稱為「六四事件」的歷史,源自當年北京學生悼念於四月中病逝的胡耀邦,一位素以清廉著稱的前中央總書記。學生以罷課、靜坐、遊行及絕食等行動,望能與當權者對話,表達對民主和政治改革的訴求。歷時不足兩個月的和平抗爭,持「異見」學生的申訴未被接納,生命卻被血腥鎮壓所摧殘。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這場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的革命,首推當年十月十日晚上的「武昌起義」最為人熟識;然而,這場人民以武力推翻滿清政府和超過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卻源自一八九零年代。今天仍有人尊稱為「國父」的孫中山,亦曾因組織革命而被通緝、被禁止入境及在倫敦被清廷所綁架。這些「異見」分子超過二十年的組織和革命行動,方見成效。
我所理解的「異見」者,只不過是所持的政見與執政者不盡相同而已。今天我們還會有印象的,包括:「六四事件」的學生領袖王丹,他不能回國,甚至連香港也不能入境;起草「零八憲章」,一份對中國民主期盼宣言的劉曉波,也不能出國領取諾貝爾和平獎項;從事藝術創作外,還關注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艾未未被拘禁、「被失蹤」卻未被起訴。
在中國主日,並非要分析中國政情,而是要紀念和重溯上述所謂「異見」者的行為,他們在國家的民主進程中付出過,甚至犧牲了自己的性命。生活在中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市民,又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可有反思自己的身分和角色?可有學效或延續他們的堅持,在國家的民主事業上盡一分力?願以香港基督徒愛國民主運動今年的聯署禱文一段作結:
上主啊!求祢賜下平安、勇毅、堅定、無悔的心志,
教我們珍惜身處自由的土地,讓民主的爝火薪傳不熄。
深信民主、自由、法治是國家邁向長治久安、均富康強的基礎;
縱然困乏疲累,我們還是會走下去。奉基督耶穌的聖名祈求。
阿們。


2011年05月29日 
「彼此聯合 連成一體」 (簡祺標牧師) 
總議會主日 
第22期 

今天是教會所定為總議會主日,並以「彼此聯合,連成一體」為主題。

「一」在基督教信仰裏讓我們很容易想起所相信的上帝,就是獨一的上帝,正如以色列著名的信念「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申6:4)我們的上帝就是三位一體的上帝,聖父、聖子和聖靈,彼此間充滿融洽、和諧和互動,雖有三個位格,卻能夠活現出一體來。
正如主耶穌描述他自己與父的關係,就是「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約14:11)上帝不但自己彼此聯合,連成一體,祂同時希望其子民也能彼此聯合,連成一體。

從以弗所書四章保羅為教會在合一上定立了四個方面:
一、 合一的基礎:合一是聖靈所賜予的,是恩典,是禮物,是我們需要盡力保護和努力維持的,因為合一本身是非常脆弱的,更是容易被破壞的。
二、 合一的關係:在於同屬一個身體,和一個聖靈。雖然我們各人好像人體有不同形狀的器官和肢體,但是仍屬於這個身體;雖然我們各人信仰上有不同形式的表達和感受,但是仍屬於這個聖靈。
三、 合一的內容:就是一個指望、一個主、同一個信仰、一個洗禮和一個上帝。就是一個最基本和最寬闊的內容。
四、 合一的目的:在真道同歸於一。合一在上帝的真道裏,就成為我們各人要邁向的目標,只要各人都邁向真道,我們彼此間終能夠連成一體。

盼望「彼此聯合,連成一體」不單單是我們的一個口號,更是我們在肢體生活中具體活現出來的一個記號。就是別人看見我們彼此聯合,連成一體的時候,就知道我們是主耶穌的門徒了。


2011年05月22日 
持守永恆同證主恩:同走天國之路 (陳德昌牧師) 
衛斯理主日 
第21期 

對衞斯理約翰牧師來說,天國之路是重要和貫連今生與來生的救恩之道。根據彼得前書二章2-10節的經文,亦對此有進一步的闡明教導:

一‧天國之路本是一條成聖之路:
它是一條藉「預設恩典」、「稱義恩典」和「成聖恩典」結合推動下,得以不斷成長的屬靈旅程。就如彼得前書所展示我們這些蒙憐憫得救恩的人要繼續「愛慕靈奶、親近主、作活石」,一起建造自己成為「屬靈的殿」,「以致得救」。

二‧天國之路也是一條更新之路:
它是一條因耶穌基督犠牲的大愛,這房角頭塊石頭所鋪開的更新之路。它恢復我們原屬於上帝兒女的尊貴身份和面貌,也重新塑造信徒們的精神面貌;亦因此賦予了我們生命的意義和使命;彼得至少從四方面讓我們思想這種「新生命、新生活」: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君尊的祭司、神聖的國度、上帝的子民」。這多元面譜把我們從個人到社體,無論是「小我」的個人氣質、品格到「大我」教會整體的屬性使命和異象,都在耶穌基督的新生命中連繫起來。

三‧天國之路更是一條宣教之路:
『…要使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對教會來說,這肯定啟迪了各堂會在「宣教」、「傳福音」策略下衍生的各樣多元福音事工,就如各樣的營會佈道會、福音旅行、福音講座、茶座、啟發課程、福音體育事工、讚美操排排舞…等。但對個別信徒來說,它挑戰了我們的信仰人生路:主耶穌是否進入了你的人生舞台,你有否經驗到上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指引、力量、和平安?我們能否又樂於數算上主的恩典?

與人分享信仰起點就是分享你自己的信仰經歷,這些既真又活的信仰故事,最能鼓舞他人,讓別人在苦厄中看到上帝藉我們而來的亮光,因而經歷上帝的恩典。以生命影響生命!讓我們重新體現在主耶穌基督裡的新身份,讓主的靈進入我們的每一天的生活場境,經歷它和分享在上主光明引領的美德。


2011年05月15日 
敬虔忠心‧進主恩門 (黃培元宣教師) 
基督復活後第3主日 
第20期 

在約翰福音10章1-5節中,主耶穌使用了一個牧羊人與羊的比喻來形容祂與我們的關係。在此與大家分享兩個方面:
1. 牧羊人走在羊前(10:4)
  在巴勒斯坦地的牧羊人在領羊往草地放牧的時候,通常會走在羊的前面,這樣,牧羊人便能確定前路是否安全。而有些時候,當羊群不敢跟上去時,牧羊人總要找些方法去幫助牠們。有一個旅客曾目擊牧羊人如何帶領羊群涉過小溪的情況:這群羊可能因為怕危險,所以不敢涉水過溪,只呆在溪邊踱步。於是,牧羊人只好走回頭,抱起一隻小羊先走過去,然後母羊見到小羊到了對岸,牠也會跟著過溪,其他的羊亦會紛紛起步走到對岸。
  同樣地,我們的大牧者主耶穌基督不單會為我們的安全而先走過試探、危險、困苦之地,祂也深深明白我們的軟弱,就是我們總不願意面對人生種種的困苦。祂不會只顧往前走,而對我們的害怕視而不見,祂總會憐恤我們的軟弱,想盡方法、花盡心思去幫助我們走過我們不願面對之處。我們得以進入慈牧的羊圈之中,並確信我們每天都能活在恩典之中。
2. 羊只聽牧羊人聲音(10:5)
  因為巴勒斯坦地的羊多半養來剪取羊毛,而非養來食用,所以牠們很可能跟隨一個牧羊人許多年。因此,羊是會認得出牧羊人的聲音。莫頓(H. V. Morton)曾生動地描述過這樣的情境:當有陌生人呼喚羊群的時候,牠們聽到後會立時停下來,驚惶地抬起頭,這時,如果這陌生人繼續呼喚牠們的話,那麼,牠們便會四處逃竄。莫頓自己經常會拿羊群作這樣的試驗,以試試是否會出現同樣的結果,結果他屢試不爽。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個相反的現象,就是縱使世上有很多聲音會叫我們驚惶不安,然而我們卻總會跟隨這些聲音,甚至把我們的光陰、精力,以致生命都投放在這些聲音所要呼喚我們去的地方。只有耶穌這位大牧者的聲音能叫我們得著永久的平安,我們願否忠心地跟隨主,過敬虔的生活,立志只聽祂的慈聲呢?
  願群羊的大牧者主耶穌基督常使我們的生命恩典滿載,也深盼我們願意敬虔忠心,以回應主耶穌的厚恩。


2011年05月8日 
蒙恩,蒙福的家庭 (李炳光牧師)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19期 

家庭是社會一個重要的單元,人格的塑造、身心靈的成長、處人處事的態度、甚至社會的和諧幸福,都是由家庭孕育出來的。所以有人強調要改造社會,首先由家庭開始,但可惜我們往往都把「家」忽略了,「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是一個睡眠歇宿的地方,只是夫婦雙方等待對方回來的所在,兒女只是家庭中的點綴品,電視、電腦和麻雀枱代替了夫婦兒女間彼此的溝通,「無飯」家庭是香港家庭最流行的生活模式,Home, sweet home好像已是一個過時的術語,加上許多外來勢力的攻擊,如夫婦的貞潔,兒女的教育,不良的嗜好,經濟的問題和性格的衝突,破碎了幾許家庭,本來是上帝為人類預備的人間天堂,卻變成了打打鬧鬧、哭哭啼啼的人間地獄。
今天是基督化家庭主日,我們強調讓基督作我們一家之主,家中有共同的信仰是幸福和諧的保證,神是愛的根源,所謂「家中有愛,笑口常開」,只有愛才能建立一個家,否則卻只是一所度宿的旅舍而已。
聖經中有許多「模範」家庭,現試舉幾個蒙恩蒙福的家庭,讓我們在主內互相勉勵:
(一)馬大,馬利亞的家(路10:38-42,約11:1-46),這是一個與主有親密交往,聆聽與事奉,全然委身,更是充滿信心和蒙主所愛的家庭。
(二)哥尼流的家(徒10:1-48),這個家庭虔誠,敬畏神,常常禱告,看見異象和實踐異象,廣行善事,賙濟窮人,開放自己的家讓神使用,結果全家得救。
(三)獄卒的家(徒16:25-34),這個家庭經歷神蹟,求恩求福,聆聽教導,結果全家信主,大大喜樂。「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是保羅和西拉給這家的教導,也成為今日我們常引用的金句。
綜合以上三個家庭的生活見證,就會發現蒙恩蒙福的家庭有以下幾個共通點:
(一)與主深交,接待主和祂的僕人。(二)聆聽主訓,樂於事奉。(三)敬畏虔誠,常常禱告。(四)賙濟關懷。(五)開放家庭。(六)全家歸主,喜樂平安。
現謹節錄「基督教週報」早年一段有關基督化家庭的文字彼此分享:
「家庭基督化,除了夫妻都是真誠的基督徒之外,還要把基督帶到家裡來,作你一家之主,讓你的家成為基督管治的小王國;讓你的家成為研習基督真理的小課室;讓你的家成為實踐基督寶訓的試驗所;讓你的家成為宣揚基督福音的傳播站;讓你的家成為充滿神愛的小天堂。
讓你的長輩因你們的孝敬與順從得到安慰,歡度餘生。
讓你的後輩因你們的好榜樣和基督真理的薰陶而潛移默化,成為神人共悅的基督徒。
讓你的親友,因你們的愛心而格外尊重你們的信仰。
讓你的鄰舍因你們的善行而認識你們所信奉的基督,並榮耀歸與天父上帝。阿們。


2011年05月1日 
疑慮盡釋 堅信恩主 (李少媚宣教師) 
基督復活後第1主日 
第18期 

今年的五一勞動節適逢最低工資正式實施之日,法例通過後所引發的討論迴響此起彼落,近月更就有關飯鐘錢、休息日的計算方法,勞資雙方紛紛表達他們的質疑和憂慮;各界預料最低工資衍生的問題陸續有來,大家只能採取觀望態度,社會隱約被一股不穩定、悲鬱的氣氛所籠罩。眼見物價指數上升,難免擔心生活水準下滑,加上每日接收的即時新聞資訊,人心都快被嚇怕消化;環視周邊發生的天災人禍如地震、海嘯、龍捲風、核輻射、人質事件、武力鎮壓、誣告、示威、戰亂等等,無可否認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懼怕、不安、混亂和痛苦的世界之中。我們有如驚弓之鳥,就像福音書中的門徒一樣,他們害怕,失卻安全感,更甚是把自己躲藏起來,逃避面對世界,並失去人生的使命。
因此,復活的基督來到門徒中間,對於他們人性的軟弱並沒有半句責難,倒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跟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復活主願門徒從祂肉身的顯現、有力的話語及聖靈的同在中得著轉化:由恐懼轉化為平安、憂愁轉化為喜樂、失望轉化為盼望、懷疑轉化為相信、怯懦轉化為勇氣,以致能夠重新接受主的託付差遣「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在這充滿不安、苦難的世界中為祂作見證。
主曾於臨別前囑咐門徒:「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要有勇氣,我已經勝過世界」(約16:33),作為主的跟隨者,即使面對生命的幽暗或生活的重累,我們選擇不作逃兵,反而勇敢接受現實,努力作出承擔,不但在信仰的群體中繼續展現信仰的活力,更要走向如多馬一樣充滿疑惑、不安的人群中去見證那位經已勝過世界、死而復活的救主,帶領他們憑信宣認:「我的主!我的上帝!」(約20:28)
願基督復活所帶來那重生的力量與活潑的盼望,帥領我們前面的日子,即或不知明天如何,我們仍然忠心、良善地事奉主,以愛以誠去擁抱身邊的人,消除絶望和長嗟短歎,化解積怨,帶來光明。耶穌基督已經復活了,並且永遠的活在你我心間,讓我們為此喜樂,並成為喜樂的見證人,叫人從我們身上發現復活的基督!


2011年04月24日 
勝過死亡,走出陰霾 (梁慈光牧師) 
復活主日 
第17期 

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群眾與信徒皆充滿盼望,及至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所有希望都幻滅,他們從沒有想到這位跟隨了數年的耶穌,竟然有這「結局」,他們是極其悲傷,跌入人生的低谷;甚至當復活的耶穌向他們顯現,竟然也認不到他。悲傷苦痛是否也會令我們不能看得清楚呢?個多月來發生的地震、海嘯及核輻射洩漏都使人內心不安,甚至盲目,從「盲搶鹽」事件可見一斑。
然而,從耶穌向極其憂傷的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他體恤她未能認出自己,循循善誘讓她更深體會主的大能與憐憫,使她自發要去見證復活主;原本悲傷又看不清的馬利亞,向門徒作有力的見證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與主相遇帶來莫大的平安與動力。
對彼得來說,不單因為他所愛的夫子被釘十架而悲傷,更因自己竟然三次否認與耶穌有關,悲傷加上自責。然而這位「叛徒」卻能成為主復活後第一位最有力的見證者,他面對群眾勇敢的見證說:「上帝卻叫他從死人中復活!」他清楚知道如此見證必會遭到打壓與迫害,但他仍然堅持,因耶穌復活不單是歷史事實,還更新信徒的生命,彼得自己見過復活主,知道自己已蒙寬恕,面對如此大恩,激勵他不顧一切全生為主。
有一首法國泰澤的詩歌,道出走出陰霾的關鍵:「不再有憂慮,不再有害怕,與主在一起,甚麼都不缺,不再有憂慮,不再有害怕,有主就滿足。」當人與復活主相遇,一切悲情都消化了。今天是復活主日,有些堂會舉行洗禮,表達上帝豐盛的恩典,正如「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而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 接受洗禮的都是蒙恩的人,經歷並見證復活的主,以致他們願意與主一同埋葬和復活,就是向罪惡與引誘是死的,向着主所賜的聖潔與公義的生命是活的。
曾遇上一個聖經問題:「耶穌是復活了四十天嗎?」不!耶穌已經復活了,並且永遠活著,他現在正活在我們心裡!


2011年04月17日 
學像基督 (翁玉文宣教師) 
大齋節第6主日 
第16期 

以賽亞書全卷書中有四段「僕人之歌」,將耶穌基督這位理想的僕人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學效祂的樣式。
不喧嚷的僕人 (賽42:1 – 4)
這位僕人是理想的「以色列」,是救贖世人罪孽的大祭司。在41章中提及古列為救以色列脫離巴比倫的拯救者,然而本段經文的這位僕人,卻要將全世界從罪的監牢裏釋放出來。祂最大的特色,是「不喧嚷和不揚聲」,因為祂要為世人帶來真正的和平。在諸般困境中,祂卻沒有怨聲載道。這個凡事都要「發聲」的社會,凡事都要讓人知道自己多「偉大」的意識形態底下;這位受苦僕人,卻發揮著耐人的潛力,從「靜」中得勝!
恆忍的僕人 (賽49:1 – 6)
理想的「以色列」是僕人彌賽亞,耶和華要藉著祂得榮耀。以色列國所做不到,正是祂要成就,藉著祂所要成全救贖得榮耀。然而,基督在祂的事奉上,也會遭遇強烈的抗力,暫時要忍受表面上的失敗。一位受苦的僕人,最難受的並不是辛勞工作,而是表面「徒然」,加上所做的受到阻力,就更加難過。不過,表面上的「徒然」,並不會減去從上帝而來的賞賜,只要是為上帝努力,最終必有成果!
甘願受辱的僕人 (賽50:4 – 9)
這位僕人不像以色列人,祂對上帝有反應。因為祂有順服的象徵,祂有一對受教的耳朵,也沒有違背主耶和華的誡命,沒有退縮。即使任務再艱難,僕人要忍受再多的委屈、苦楚和辛酸,也不退避。擊打本來是用來對付犯人或愚頑人,這些不應該有的懲罰,現在卻加上祂身上;一些不應有的侮辱,本可以將人的心志消磨;但這位僕人卻以無比的毅力堅忍下去。正如耶穌基督要「定意向耶路撒冷去」,有了這清晰的目標,那管周圍的凌辱呢!
智慧的僕人 (賽52:13 – 53:12)
甘心順服的僕人,必蒙上帝賜福。這位彌賽亞君王掌權時必「行事有智慧」,因為祂要洗淨許多國民,將人分別為聖。這位受苦僕人表面上「無佳形美容」,「也無美貌使我們仰慕他」;卻以公義和慈愛對待眾人,一方面將眾人的罪孽歸在祂身上,另一方面卻醫治眾人,使眾人因祂的受苦而得真正平安,得著真正的醫治。祂的智慧在乎順服的心,越順服就越能知道上帝的心意。順服不是懦弱、無能;而是願意甘心為主而放下自己,讓主的旨意成就。

但願這位受苦的僕人──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畢生仿效的對象!


2011年04月10日 
因信行義 (李英偉宣教師) 
大齋節第5主日 
第15期 

今天我們屬靈的生命如何?事奉上是否只是為自己的利益而來到上帝的面前?在教會的肢體生活中,是否也常因過於主張權力而與人發生衝突?
保羅在羅馬書八章5-11節,指出人分兩種,他說:「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八:5-6)保羅又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這兒的「心」原文與「體貼」是用同一個字,意思是要我們與聖靈、主耶穌基督同心。基督的心是柔和謙卑的(太十一:29),我們也當有這樣的心,因為柔和謙卑才能對上帝有信心、忠心;對人才有熱心、愛心;做事才會誠心、恆心;對事奉才會甘心樂意。
另外,此段經文中的關鍵字是「如果」「若」(在9-11節中出現了四次),如果……上帝的靈住在你們心裏……那一切都改變了!這是對我們發出的一個挑戰!人怎樣才有改變的機會?我們要成為有著上帝的靈的屬靈人,也就是有靈命的人。靈命的界定要從洞悉人在信仰上的教義、紀律、禮拜規程與生活四方面;「教義」是指我們所信的有關自己、別人、世界、上帝與超自然的關係。「紀律」是與權威、集體生活,以及脫軌的行為的結果有關。「禮拜規程」是崇拜禮儀及公眾的崇拜生活有關;無論是讚美、祈禱與崇拜中不同的各種行動、禮儀。「生活」則不單指信仰生活中的讀經、禱告、靈修等,也在工作、家庭、學習、娛樂上,以及社會的關係上的一切活動。以上這四個因素彼此交織在一起,而成為人屬靈的生命。
接著,保羅更要告訴我們一個奧祕,他說:「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林前15:51)有基督在我們心中就會改變,有新生的樣式;「基督若在你們心裏,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羅八:10)。因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釘死十字架,救贖了我們,祂又從死裏復活,戰勝了罪惡與死亡,使我們被稱為義。「然而,叫耶穌從死裏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裏,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裏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羅八:11)。因住在我們裏面的是那復活者的靈,就是大有生命能力的聖靈。
感謝主,今天的經文使我們清楚知道我們信主的人有聖靈在我們裏面,使我們成為屬靈的人,有屬靈的生命。基督徒的生活應是在聖靈裏的新生活,聖靈給人順服上帝、實踐律法、以及成聖的意願和力量,可以活在上帝的喜悅中得享生命與平安。


2011年04月3日 
重見光明 (柯秉蕙宣教師) 
大齋節第4主日 
第14期 

耶穌回答:「既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而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約九3)這句話讓我想起《伴我同行》作者程文輝。程文輝因雙目失明遭受歧視、偏見。「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給程文輝新的角度看自己的不幸。程文輝在著名書院畢業,更獲得美國大學獎學金,赴美回港,成為第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社工,卅年努力不懈,致力失明人士教育服務。甚麼是神蹟?程文輝雖沒有恢復視力,但她能夠在上帝恩典裡,突破自身的限制,在人人視為不如意的處境,活出豐盛,回應召命服侍他人,作上帝愛的流通管子。今主日的主題是「重見光明」,約翰福音九章這故事重見的「光明」是甚麼?相信就是從新的角度看生命的不如意──在不如意中看到盼望,看到上帝定意要在我們的生命中顯出祂的作為,要藉我們的生命說話。
在這「治好生來失明人」的故事,甚麼是上帝的豐盛恩典?是視力恢復?當然,視力恢復,對於生來失明者是莫大的恩典,給他生活加添不少便利、繽紛色彩,可以說完全扭轉他的生命。只是,耶穌渴望給我們的恩典不止於此。藉著與人分享自己經歷的恩典,在過程中自己沈澱、細心思想,這個視力恢復者越來越認識耶穌,並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在群眾的不明白中,當被問到:(17節)「祂開了你的眼睛,你說祂是怎樣的人呢?」他說:「他是個先知。」當耶穌被領袖否定,視為罪人的時候,這人說:「我們知道上帝不聽罪人,惟有敬奉上帝、遵行祂旨意的,上帝才聽他。……這人若不是從上帝來的,甚麼也不能做。」(31、33節)最後這人認識耶穌是主,對耶穌說:「主啊,我信!」(38節)耶穌不單渴望我們接收祂的禮物,更渴望我們與人分享,在過程中、在祂裡面沈澱、反思,認識主這世界的光更深、更具體,這是主渴望我們得著的「光明」。


2011年03月27日 
飲於活水源 (盧偉旗牧師) 
基層主日 
第13期 

今天是本會基層主日,當我們檢視基層市民所面對的處境,實在令人擔憂。
首要的是就業機會不斷減少,在這強調知識、高科技、電腦化的社會,加上香港只看重金融、商業、地產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向;基層人士的就業出路受到很大的限制,生計不保,前景十分悲觀。
此外,政府對基層市民缺乏長遠承擔的策略,導致貧富懸殊日增加劇,社會上不同階級的深層矛盾越發加深,基層的聲音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及具體回應;社會上的基層怨氣已到了臨界點。縱使政府今年派六千元的糖,卻沒有長遠的扶貧方案,隔代貧窮的問題仍然嚴重。八十後、九十後等年青人感到壓力、無奈和憤怒。這些都是我們應當正視和關心的社會議題。
今天的三段經課,都提到我們所信仰的上帝,是一位能使人從新得力,反敗為勝的主。
基層人士本來就缺乏支援和信心,但正如摩西得到戰友的扶持,最終能戰勝阿瑪力人,並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尼西(註:『耶和華尼西』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旌旗』。)」。我們也應為以行動扶持受壓的基層人士,一起建立這信心的祭壇,與他們攜手建立一個公平公義及多元發展的社會。
此外,耶穌對那無勇氣面對未來的婦人宣告:「誰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而保羅也說明因為上帝的愛,已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裏。不但如此,我們既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以與上帝和好,也就藉著他以上帝為樂。
對基層市民來說,生命得到源源不絕的活水泉源滋潤,以致他們每天均有信心面對人生各樣的挑戰,這都是他們生命中十分重要的。願我們常以禱告和關懷行動,邀請聖靈親自動工,常常將主的愛澆灌在他們心裡。這才是他們終極的福氣。
願我們現在就起來,以行動和禱告關懷基層人士。


2011年03月20日 
上帝應許了甚麼? (麥衛華宣教師) 
大齋節第2主日 
第12期 

今個禮拜總議會的讀經主題是「站在應許上」,當想到上帝的應許,我的腦海中響起了兩首不同年代的詩歌:【神未曾應許】和【誰曾應許】。【神未曾應許】的內容主要講到上帝未曾應許我們的人生不遭遇困苦,但卻應許在困苦之中能夠有力量、得著指引和幫助。【誰曾應許】則強調上帝的看顧、愛護,及在困難中的幫助。這兩首詩歌都道出了許多基督徒的親身經歷,然而,上帝的應許是否僅此而已?聖經中談到上帝的應許時到底強調甚麼?
當我查找聖經,我發現聖經中切實用到「應許」二字時,主要談及上帝對全人類的救贖。舊約中最重要的應許,包括了上帝應許亞伯拉罕後裔眾多成為大國,並要藉著他使地上的萬族都蒙福;上帝應許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後能得著迦南這應許美地;上帝又應許要堅立大衛家的王朝直到永遠;最後,上帝應許從大衛家中興起彌賽亞。
新約聖經記載了舊約的應許如何在耶穌基督身上實現,這位亞伯拉罕的子孫、大衛家的後裔,就是彌賽亞、基督、救主。祂是天國的君王,藉著祂,萬民要得著拯救。新約聖經也記載了上帝的應許,如上帝應許賜永生給相信主耶穌、跟從主耶穌的人;主也應許賜下聖靈,讓基督徒在地上不會孤單無助。
對比聖經中的應許和上述兩首詩歌提及的應許,我們會發現,聖經中用到應許二字時,主要會講及上帝對全人類的救贖,而詩歌中談到的應許,則主要講及上帝對個人的引領和看顧,是較為個人化和生活化的。詩歌中講到的應許當然也有其聖經根據,而且也是我們的經驗可以印證的,然而我們若因此而忽略上帝對全人類的拯救,我們的目光便太狹隘了。
上帝關心全人類的救贖,我們又有否關心身邊親友的福音需要?我們是否樂意並主動與他們分享信仰?面對紛亂的世界,我們又如何將上帝的拯救化成具體的關懷行動,使上帝的愛、公義、和平能傳達給有需要的人?在大齋節期間盼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安靜、禁食、禱告中多想到這些問題,並以行動活出上帝的心意。


2011年03月13日 
活在試探中 (羅瑪利宣教師) 
大齋節第1主日 
第11期 

當一個人信了耶穌,接受祂作救主和生命的主宰以後,他就開始走上“基督徒人生的道路”。在這條“人生的道路”上佈滿了各種的經歷和遭遇,有甘甜的,有苦澀的滋味;有振奮的時刻,也有頹喪的光景。本仁約翰在他的名著“天路歷程”中用了很生動的筆法去描寫基督徒在人生中的各樣經歷和遭遇。
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多遇到的是“試探”,而這“試探”也是我們必須認識的:它本身並不是罪,因為我們的主耶穌在世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卻沒有犯罪”(來四:15下)。但是甚麼時候,我們向“試探”低頭,那時我們便犯罪了。馬丁路德曾以這個例子解釋說:“我不可以阻止雀鳥在頭頂上飛過,但我可以不准許雀鳥在頭頂上築巢窩”。而魔鬼從不放棄,它會用各樣的方法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來“試探”我們。
我們從魔鬼試探耶穌的事情裏,就知道魔鬼常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來試探人,大致可分為三部曲──
1. 人在肉體上每天都需要食物,它用物質上的需要來試探我們,例:人每天的食物、錢財、享受、慾望等,人都期望能一一得著,魔鬼便利用人怕缺乏的心態,使我們不斷地無窮盡滿足自己的慾望。
2. 人很喜歡今生的成就、權力、地位、名譽、驕傲等,人都期望能一一擁有,有時人為了擁有這一切,會不擇手段,拼搏向上,滿足這慾望。 魔鬼會給我們很多似是而非的機會來引誘,為要我們轉靠它,離開上帝。
3. 人眼目的情慾──貪婪,不滿足現在自己所擁有的,會用妥協,不合法的方法來佔有它。而耶穌卻一一用聖經的話語來得勝,主耶穌教導我們,不單要懂得上帝的話語(藏在心裏),也要將上帝的話語活用在生活上,來抵擋魔鬼的試探,這樣我們也可以得勝。
「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鋒利,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四:12)


2011年03月6日 
「變了形像」 (何慧儀牧師) 
婦女主日 
第10期 

香港循道衞理宗婦女聯會曾於二月中旬舉辦婦女領袖訓練營,主題為“Let’s Make a Difference”,要貼切地翻譯這個富動力和使命感的主題殊不容易,在此姑且譯之為「讓我們帶來改變」。「更新」、「改變」是使徒保羅給我們的勸勉(羅十二2)。我們的一切改變並非隨意而行,而是為要察驗上帝的旨意,讓更多人得著福音的好處。耶穌曾帶著門徒上了高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耶穌這次的「改變」,給我們在思想如何Make a Difference時,帶來重要啟廸。
1. 由少數人開始
耶穌只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上山。耶穌愛所有人,但把屬靈的事先教導他們三人,然後才教導所有人。上帝有祂的揀選和行事的步驟,從內圍到外圍、從圓心到圓周。因此,當上帝揀選你成為這少數人的時候,請不要輕易推辭。上帝的改變工作要由你開始!
2. 親眼見主威榮
門徒在山上,是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中見耶穌變了形像。門徒「親眼見過祂的威榮」(彼後一16-18),在這屬靈經驗中,信心被堅固,日後能放膽見證服事主。每天用點時間整理你的屬靈經驗,看看你從主所看見、所聽見的是甚麼,並讓這些經歷成為你帶動改變時的動力與幫助。
3. 聽主吩咐,堅定前行
「我們在這裏真好」(太十七4)充分表露彼得在榮光中領受啟示的喜樂,他要為耶穌、摩西和以利亞各搭一座棚,可見他十分戀棧榮光的境況。上帝卻吩咐彼得聽從耶穌(太十七5),可見彼得發乎內心真情的喜樂而提出的建議並不是主的心意:主耶穌帶這幾個門徒上山,不是為他們「享受」屬靈的喜樂,而是要他們返回山下,繼續傳揚天國福音,堅固他人。因此,請不要戀棧榮光,也不要擅作主張,只要留心聽從主的吩咐,按祂心意去帶動改變。

今天,上帝不單藉參加婦女領袖訓練營的姊妹帶來改變,祂也要藉你我的生命,並婦女聯會的工作,為他人、為教會、為世界帶來改變。Let’s Make a Difference!


2011年02月27日 
愛「鄰」如己 (袁天佑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9期 

耶穌曾這樣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最大的,且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也如此,就是愛鄰如己。這兩條誡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書的總綱。」(太二十二37~40,和合本修訂版)
對於第二條誡命,《和合本聖經》原來將之譯作「愛人如己」。中文聖經譯本,如《呂振中譯本》、《現代中文聖經譯本》、天主教所使用的《思高譯本》和大部分英文聖經譯本,也如修訂本那樣,將第二條誡命譯作「愛鄰如己」。
聖經原文plēsion,有「朋友,鄰居,與之相關聯的人」等意思。修訂本將第二條誡命譯作「愛鄰如己」,除了是盡量按原文翻譯外,更是要澄清一些錯誤的思想。
我們常說「愛人如己」,但「人」是指誰呢?由於沒有明確的對象,愛便只在「言語和舌頭上」,而沒有具體和真誠的行動(約壹三18)。對於猶太人,「鄰舍」乃指「同種族,文化,甚至是同樣宗教傳統的人」。耶穌所說「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正好顯示猶太人狹隘的愛。就是連祭司和和利未人,他們在路上遇到傷者,但由於害怕這是陷阱,害怕因接觸傷者不能參與宗教活動,他們可以不顧而去。撒瑪利亞人,雖與傷者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也有他忙碌的工作,但他可以為傷者付出愛的行動,為傷者包裹傷口,安排合適的人照顧他,又付出金錢。耶穌問:「誰是這傷者的鄰舍?」對耶穌來說,無論是任何種族,任何宗教,居住於我們週圍和與我們相遇的人,就是我們的鄰舍。只是我們是否願意成為他們的鄰舍?
在今日的香港社會,住在我們週圍的,有很多人,有不少貧窮的人、有連最低工資也被人剝削的人、有南亞裔的人、有孤苦無靠的長者、有單親家庭、有80後青年……,我們雖然不認識他們,但他們就是我們的鄰舍。我們是否願意成為他們的鄰舍,服侍他們呢?
我們常說我們的教會是「三結合」,這話並不單指堂所、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共同的合作,更是要提醒每一間堂所和會友,我們處身於不同的社區,我們是社區內的一份子,是社區內人士的鄰舍。無論堂所有沒有附設學校或服務機構,為社區提供宣教牧養,生命教育和關懷服侍,是上帝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


2011年02月20日 
活在主道中 (鍾鳳霞牧師) 
基督顯現後第7主日 
第8期 

有一個遊戲名為「先生話」,只要我們一聽到有「先生話」這幾個字,我們就要照著發號施令的人的說話去做,不得有誤,否則就算是輸了。在你人生中,你有否想過你最順從的,是誰人的說話呢?
若你最願意遵行上帝的話,你就可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雅各說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照樣,基督徒的信仰沒有應用於生活中,那種信仰也是死的。信耶穌不僅接受一種信念,贊同一種宗教主張而已。真信耶穌的人不單接受祂的道理,還接受祂在心中作主,在生活行事為人中將真道活出來。
上帝對人有豐盛的慈愛和憐憫,祂樂意將心意向人顯明,也將律法和誡命清楚的向人展示,叫人可以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叫我們可以靠著祂的恩典和帶領,減少因犯罪帶來的痛苦。律法不是為了束縛我們;相反,是為了幫助我們,使我們的生命和權利得到保障。所以,當我們明白上帝設立律法的目的,是為了叫人得到益處,我們就能甘心樂意地遵行,也必然蒙上帝大大賜福。
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同樣需要飲食、工作、社交、學習和生活等。怎樣將我們的信仰按聖經真理表現於各種生活上,顯出基督徒的人生觀,發揮重大的影響力,是至為重要。
在這邪惡潮流衝擊下,基督徒沒有膽量和信心活出信徒應有的生活標準,惟恐被人譏笑為落伍和古板。這多半因為對所信的沒有足夠認識,缺乏每日讀經禱告的靈修生活,因而在許多觀念上仍深受世俗思想所影響,未能活在主道中,有美好的見証。
願我們在上帝至聖的真道上獲得造就,對上帝的話語和應許全然信靠,樂於順服,並實踐出來。讓我們的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榮耀主名。


2011年02月13日 
主言導抉擇 (劉建良牧師) 
基督顯現後第6主日 
第7期 

總議會今年致力推動和合本修訂版讀經運動,期望弟兄姊妹能再次看重上帝話語的重要性。讀經生活是重要的,一方面因為聖經是上帝向人啟示自己的神聖話語,另一方面聖經教導我們如何在生活中信靠上帝,活出真理。透過研讀上帝的話,我們學習一步一步跟隨主。縱然生活充滿困難、挑戰和誘惑,但我們必須確信上帝會賜給我們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面對。同時,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有限和不足,不自持本身的經驗,因為當我們輕視現實生活對屬靈生命的侵蝕力,忘記每天生活都是一場嚴峻的屬靈爭戰,就很容易跌倒得罪上帝。正如詩人曾對生活發出無奈的呼喊:「我心裡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詩13:2)又如詩歌〈願那靈火復興我〉所描述:「在穩妥的事業裡,在迷人的笑聲中,我們遊戲,我們沉迷,早把主恩典忘記。」人就是這樣,沒有自知之明。大部分基督徒跌倒的原因,正是因為忽視了上帝對他們的指引,而自作主張地生活。基督徒在甚麼地方常常跌倒呢?不就是我們認為最強最有能力的地方嗎?出了名的人受名利所迷、有經驗的人不聽別人的意見、上了位的人迷戀權力、受過訓練的人認為自己的意見最好、有錢人看不起基層的勞力。這不是說有能力的人都是這樣,而是在自我膨漲的地方,人就越不想聽到上帝唱「反調」的聲音。無怪乎主耶穌形容「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還容易!」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需要小心謹慎地生活,在我們認為最容易作決定的地方,就更表示我們有可能忽視上帝的指引。但當我們謙卑自己,看重聖經的真理,深信聖經教導確能在生活中應用時,上帝便會透過穩定的讀經生活來塑造我們,我們就更能在每件事上行在上帝的旨意中。佈道家慕迪(D. L. Moody)曾說:「除了那些自我中心的人,上帝從不會使尋求祂的人空手回去。」(God sends no one away empty except those who are full of themselves.)但願我們都是倒空自己,尋求上帝話語和祝福充滿我們的人。


2011年02月6日 
聖言成為生命 (劉麗詩牧師) 
基督顯現後第5主日 
第6期 

上帝命令先知以賽亞要發出大聲的呼喊,為甚麼呢?因為上帝的子民忽視了他們離棄真神的境況。百姓的罪不單只是行惡,更是在罪惡中妄稱自己是按著上帝心意而行的。
他們出了甚麼問題?他們的境況也是我們的寫照嗎?「他們天天尋求我(指上帝),樂意明白我的道,好像行義的國家,未離棄它的神的典章;他們向我求問公義的判詞,喜悅親近神。」(賽58:2)但這豈是百姓的真相呢?先知繼續引述百姓們訴苦的說話:「我們禁食,你(指上帝)為何不看呢?我們刻苦己心,你為何不理會呢?」(賽58:3)對了,就是宗教經驗上不對勁!他們好像與上帝十分親近──奉上帝的名來進行各項宗教規條,卻又好像與上帝之間極其遙遠──竟未得到從上帝而來的祝福或確據。
那麼,問題的關鍵在哪裏?「看哪,你們禁食,卻起紛爭興訟……」上帝明言道:「我所要的禁食,豈不是要你鬆開兇惡的繩,解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嗎……豈不是要你把食物分給飢餓的人,將流浪的窮人接到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而不隱藏自己避開你的骨肉嗎?……你若從你中間除掉重軛和指摘人的指頭,並發惡言的事,向飢餓的人施憐憫,使困苦的人得滿足……」(賽58:4、6、7、9、10)上帝將如何祝福這樣行的人呢?「必有光如晨光破曉照耀你……你在黑暗中就必得著光明,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賽58:8、10)
百姓的毛病,也是我們常有的盲點:就是未能貫徹始終地活出上帝的心意,但卻懵然不知。唯有將上帝的聖言內化為我們的生命,將上帝的說話銘刻在心板上,這才是真誠地聽從。虛假的虔敬源於心靈上的距離,我們的心與主的心相距太遠了!我們信奉基督,卻往往仍有自己的一套,仍是舊的價值觀和行事習慣來主導自己的人生。我們行事為人多求無災,卻少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有時,我們甚至降低基督徒行事的準則,來遷就自己肉體的軟弱。
所以,呼喊吧!讓以賽亞的吶喊甦醒我們的心靈,喚醒我們內裏對上帝說話的愛慕。每早晨,我們默想主的說話,每晚上,我們默觀主行的奇事。當我們驚嘆主的偉大,剛硬的心便融化,愚頑的靈也開啟。上主的說話,不單寶貴,更是我們生命的真福。


2011年01月30日 
全心全意明主道 (林綺紅牧師) 
基督顯現後第4主日 
第5期 

一位主內姊妹曾分享﹕「有一天,當我身體還是不適,家中也有不少困難,教會事奉亦有障礙,我如常讀聖經,開始時,不太明白經文所述的,也沒有什麼亮光幫助,於是,我禱告,同時,我打開相關的釋經書,仔細閱讀思考,經過這過程,我心裏感覺喜樂了。我這經歷肯定了上主的話語會帶來喜樂光明。」

各位弟兄姊妹,認識明白上主的真道是何等的重要。今日選讀的三段經文幫助我們切實知道,我們必須明白的包括:
一.十字架的道理(林前1:18-31)
十字架的道理是愚拙軟弱抑或智慧能力?保羅謂主耶穌藉釘十字架救贖世人的道理,對世人來說,這似乎是愚拙軟弱的,然而在得救的信徒身上卻為上帝的智慧和大能。同樣地,在世人看來,信徒是愚拙卑賤,可是他們被上帝揀選使用。在保羅時代,希臘人不接受十字架信息,主因有二﹕一是他們認為上帝是高高在上,不理世事,怎會親自下凡,拯救人類。他們不信道成肉身。二是他們崇尚玄學,且好雄辯之辭。而保羅所傳的十字架信息,既不深奧,言詞亦不華麗,他們難以相信。(參聖經串珠註釋本)。
二.主耶穌的教訓(太5:1-17)
主耶穌來是要廢掉律法抑或成全律法?無疑,福音之中心信息是主耶穌基督為世人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他亦為世人稱義而復活,但主耶穌的教訓,也不容忽視。我們要明白上帝的屬性,天國的道理,上帝與人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法則等。當以色列人只守律法的規條,不明白律法的意義,主耶穌藉登山寶訓使我們對律法有新的認識,律法不單是規條而已。八福更是提供了我們心思意念蛻變之路呢!
三.上帝對世人的要求(彌6:1-8)
上帝對世人的要求是獻貴重物抑或行善之心?作為上帝的兒女,天國的子民不單要相信承認主耶穌基督,還要知道明白上帝對世人的要求,在世上如何生活。「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6:8)

各位弟兄姊妹,願我們渴慕上主恩言,切實明白主道,活出天國子民的樣式,順從上帝對世人的要求,遵行上帝的旨意。


2011年01月23日 
一生學習主真道 (潘玉娟牧師) 
主日學主日 
第4期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相信這大使命是每位信徒都耳熟能詳,並且知道與人分享信仰是主託付我們的使命,但同時,我們是否留意到主吩咐我們要將主教訓去教導願意跟隨主的人。因為,教會的使命不單使萬民作我的門徒,更重要的是凡主所吩咐我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否則我們“只是生仔,沒有教仔”,難怪今日很多基督徒只稱自己是「信徒」,而不敢稱自己是「門徒」,因為他們不能達至耶穌對門徒的要求。
有人說:崇拜是開啟教會增長的大門;小組是維繫教會增長的籬笆;栽培就是延續教會增長的養分。換言之,門徒的生命必須時刻補充養分才能維持下去,否則,我們的生命如何茁壯成長?如何不斷延續生命為主作美好見證?
因此,基督教教育在教會裡肩負很重要的責任,並且無論任何年齡人士,都需要接受教導。如經上所記:兒童當然需要接受基督教教育,因為「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對青少年而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這階段若不能幫助他們在真道上扎根,他們很容易隨波逐流。成年方面,「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來6:1)由於成年人生活時常面對很多壓力、挑戰和試探,若沒有上帝的話在他們心裡,很容易就會跌倒。至於長者,更要為後輩作榜樣,「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92:14)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為主作美好見證。
換言之,學習主真道是一生之久,無論你是兒童、青少年、成年人或老年人,都需要學習。正如詩篇:上帝的話語是十分的寶貴,勝過千萬的金銀(詩119:72),上帝的話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119:105)。聖經不單使我們有得救的智慧(提後3:15),同時它更是我們在患難中的安慰,絕望中的希望,失敗中的鼓勵,逆境中的幫助,它給我們有精金一樣的信心。像主耶穌在曠野遇到試探的時候,可以用上帝的話(聖經)來勝過撒但的試探,活出得勝的生命。因此,信徒如果不渴慕上主的恩言,熟讀聖經,如何明白主的心意?如何有力量為主打美好的仗?
盼望新的一年,我們都能在真道上不斷長進,作個終身學習主道的門徒。


2011年01月16日 
樂意專心聽從主的話 (王玉慈牧師) 
基督顯現後第2主日 
第3期 

在一年開始的時候,弟兄姊妹可能會有新的目標和計劃來建立自己的屬靈生命,祈望透過認真的反思、安靜的等候和耐心的祈求,讓我們能專心聆聽上主的聲音和明白祂的旨意,以致在新的一年中,我們的生命能被上主更新、轉化和建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為甚麼我們沒有經常聽到主的說話?我想主要是我們沒有樂意和專注聆聽祂的聲音。每一天從早到晚,我們都聽到很多不同的人對我們說話,從我們的工作環境、學習場所和家庭中,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更多的是透過現今日新月異的科技,以不同形式的媒介傳遞給我們,另外更加上我們工作的忙亂,實在難有片刻的寧靜,讓我們能專心聆聽上主的話。
約書亞記二十四章十九至廿八節記述約書亞以嚴肅的態度,勸勉和提醒當時的以色列人,他們若要事奉耶和華,就要除掉眼前和心中的外邦神,專心歸向耶和華。同樣地,今日我們若要事奉上主,我們便要加倍的努力,因為今日在我們眼前和心中的外邦神,比當時的以色列人不知多了幾多倍。專心歸向耶和華的另外一個意思,就如以色人的回應一樣,我們要樂意專心聽從耶和華的話。
聽從包含著兩個看似容易,但實行上是很困難的行動,先是聆聽,繼而跟從。在今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可能只是祈望和習慣別人聆聽我們的說話,並且按我們的心意而行,但是,我們卻不願意聽從別人的意見,所以求主憐憫和光照我們的心,並且賜給我們謙卑和受教的耳朵,以致我們能切切實實遵行祂的教導。
「我的民哪,你們要留心聽我的訓誨,側耳聽我口中的話。」
詩篇七十八篇一節
「又有落在好土裡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大聲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路加福音八章八節


2011年01月9日 
受託的生命 (范建邦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新約時期的羅馬帝國仍屬奴隸社會,所有做「管家」、「僕人」的,其實都是一些被擄的戰俘或奴隸,完全沒有社會地位。但耶穌卻稱這些僕人為朋友,並且多次引用「管家」的比喻,向門徒講解「受託」的道理。
耶穌曾經向門徒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裏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太24:45)耶穌藉此問題提醒我們:「一個人面對上帝應採取怎樣負責任的態度來生活」。
耶穌給「管家」賦予更深的屬靈意義:祂多次以「管家」的比喻來講解天國的奧秘。例如,耶穌指出管家在家庭事務上似乎擁有極大的權力,甚至擁有超乎尋常的聰明才智,但至終管家都只是上帝的「僕人」。而更重要的是,耶穌強調「天國的主人」必要再來,管家必須隨時作好準備,儆醒等候,不但生活上要有節制,更要按時分糧給家裏的人,並且至終要向主人交賬。
使徒保羅將管家僕人的教導更發揚光大。保羅表明上帝已經將關切信徒的職份託付他(弗3:2),使他甘心作福音的僕人(林前9:19),保羅更立志要成為上帝奧秘事的管家(林前4:1)。
今天是本會的「受託主日」,特別為新一屆的堂區議會成員作出差遣。上帝已經將管理堂會的責任託付給我們,主耶穌將更大的應許賜給我們:「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
因此,盼望我們都能在日常生活裏,在堂會事奉工作中,活出「又良善又忠心」的生命素質,也就是一個受託的生命。


2011年01月2日 
再次立志、勤讀聖經 (林崇智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是確信上帝絕對不是一位死的或沉默的神,反而是一位永活的、在歷史中不斷向人說話、今天仍然藉着聖經向我們說話、賜下恩言來餵養活潑生命的上帝。上帝的話絕對不是古老或不合時宜,反而是我們腳前的燈和路上的光,能指引我們人生路程(詩119:105)。祂的話如「奶」能餵養人的心靈(彼前2:2);如「蜜」能使人心靈喜樂(詩19:10);如「劍」能剖開人心靈的深處,辨明心中意念(希4:12);如「雨」能滋潤人心田,結出佳果(賽55:10);如「鏡」能顯露人的本相(雅1:23)。
上帝的話語既是這麼帶有能力和果效,所以,我們若渴望增加對上帝的認識,或靈性生命能成熟成長,並在生活上討上帝喜悅、得着從上而來的力量面對試探和挑戰,我們便只有一條途徑,就是靠賴聖靈的幫助,每日閱讀、默想和應用聖經真理,好讓基督的生命,藉着上帝的道活在我們裏面,與我們緊密活潑地相交,並且以祂的大能充滿我們,情況就如保羅所信的,我們所擁有的是一個有寶貝放在瓦器的生命……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林後4:7-11)
我們若真的相信「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8:11)我們便要如會祖衞斯理約翰的好朋友威腓特喬治(George Whitefield)般愛慕親近上帝的話語。他在靈修日記中寫下:「我開始跪着閱讀聖經,我一邊讀,一邊禱告,儘量默想每一行,每一個字,這真是我靈魂的飲食,我每天都從上面領受新的生命、亮光和能力」。怪不得他的生命和事奉是這麼有力。
認識和聆聽上帝的恩言是沒有祕訣和捷徑的。我們絕不能吝惜讀經的時間,反而要常常立志,從繁忙和勞碌的生活中抽出時間來,有規律地閱讀聖經,默想經上的話,直到上帝的話進入我們內心,管理我們的思想行為。所以盼望弟兄姊妹,持守每天早晨一邊禱告,一邊讀經的良好習慣。當我們能夠持守這個滿有智慧的古老信仰傳統時,上帝的話從一天的開始,便預備我們的心來負起當天的責任,給我們力量面對當天旳挑戰。
願弟兄姊妹在一年新的開始,再次立志按聖經的教導生活,再次委身投入有規律的、穩定的讀經生活中,成為信仰扎實,滿有生命力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