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17年12月31日 
活出真光 (劉麗詩牧師) 
聖誕後第1主日 
第52期 

二零一七年將過去,此刻,願我們的心因上帝喜樂,因他必使公義和讚美在萬國中發出(以賽亞書61:10-11)。今年的聖誕日,在安靜中我為一些人提名代求,他們是我牧養的弟兄姊妹,也有相識多年的朋友,還有一些我從不同途徑中得知他們名字的人,我深切地渴望耶穌基督降生的平安臨到他們和他們的家人。回望這一年,我的感覺甚是複雜和沉重:許多的事情發生了,從個人到群體,從我們的社會到整個世界,當中有多少的求問和期盼,也有不少的眼淚和無奈。我們是多麼的困苦!在囚人士、無家者、精神病患者、少數族裔家庭、老弱無依的人……我怎能忽視他們的存在?因此,我呼求,求主耶穌基督興起他的身體(教會),使我們的生命如光來照耀黑暗,如花能使人快樂,如歌來鼓舞愁苦的人,如杖讓弱者依憑,並銘刻我們成為一首信仰的詩,歷世傳頌偉大的救恩。(參考詩歌〈生命如光歌〉)

我們的世代需要平安!我們的兒童很繁忙,我們的青少年在迷失中掙扎,我們成年人的世界瀕臨分崩離析。面對着急劇的變幻,在愁霧重壓的當下,我們仍能懷着勇氣奔向未來嗎?讓我們懇切地祈禱,呼求上主藉着他的靈,使我們內心的力量剛強起來(以弗所書3:16)。將要踏進二零一八年,我盼望以下面這一首詩歌來彼此激勵:

〈所有美善力量〉(原文為德文,詩文由潘霍華[Dirtrich Bonhoeffer]所寫,曲由Siegfried Fiet所編;中文翻譯由林鴻信牧師)。
所有美善力量都默默圍繞,奇妙地安慰保守每一天,
讓我與你們走過這些日子,並與你們踏入新的一年。
儘管過去的年日折磨心靈,艱困時光重擔壓迫我們,
主啊!拯救飽受驚嚇的心靈,以那為我們預備的救恩。
若你給我們遞來沉重苦杯,滿溢着憂愁痛苦的苦杯,
主啊!從你良善慈愛的聖手,毫不顫抖心存感謝領受。
主啊!若你願意再賞賜我們,世上歡樂以及陽光亮麗,
讓我們紀念過去美妙歲月,把我們生命完全交托你。
今天請讓燭火溫暖地燃燒,是你帶給黑暗中的我們,
或許這會引領我們再相聚,明白你的光在黑夜照耀。
寂靜深深圍繞我們展開,讓我們聽見那豐富聲響,
從週遭無形世界向外擴散,凡你兒女盡都高聲歌頌。
所有美善力量都遮蓋,不論如何都期盼那安慰,
在晚上早上每個新的一天,上帝都將與我們同在。

詩以言志,願這歌成為我們的禱告,是我們為新的一年所唱的頌歌,為未來的世界我們繼續期盼上帝的同在,「直到它的公義如光輝發出,它的救恩如火把燃燒。」(以賽亞書62:1)阿們。


2017年12月24日 
和平鐘聲,聖誕精神 (李鼎新牧師) 
聖誕主日 
第51期 

今年的聖誕難預見平安,更談不上世界會和平了!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籌備將大使館由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這「和平之城」(在希伯來文中耶路撒冷為「和平之城」之意)與基督耶穌誕生的伯利恆,當中的平安將更渺茫難尋,隨之而來的是暴力重現。三個亞伯拉罕宗教群體——回教、基督教和猶太教——期望在這城達至和平共融之願望,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大衛城」(撒下五:9)由始至今都是各國各族爭奪之地,也是現今世界三個主要宗教的聖地。我們相信宗教對世界的貢獻是倡導「和平」,提供「平安」的信息。聖子的誕生是上帝道成肉身,把和好的福音響亮地傳揚,特別是在最黑暗、戰事連綿不絕的環境中,更要顯出那從天而來的大喜信:「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二:14)
  「締造和平」(太五:9)是艱難的,但製造戰爭卻非難事。當在位者手握軍權、擁有武器,便能操控軍火如孩童把弄玩具般,不試不快。數十年來,美國數任總統都曾著力於中東和平,解決以巴世代之爭,但卻無功而退,其中主要爭拗之處,就是耶路撒冷該歸誰的問題。
  七十年前,聯合國把三大宗教(回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皆看為「聖城」的耶路撒冷列為聯合國托管理事會管理的國際區,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將東耶路撒冷據為己有。特朗普為兌現競選承諾以及右翼支持者的壓力,不顧中東以及世界之安危,燃起火頭,將和平推向懸崖!
  和平建基於公義和仁愛。上世紀九十年代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及阿富汗戰爭等戰事,主要是人性的自私和貪婪,為滿足私利和權勢引致無數生靈塗炭、家園盡毀!耶穌誕生在世上最不和平的伯利恆,就是要活出和平。每年的聖誕,我們不只是歡樂慶祝,更要在可行的情況下,盡力促進和平,甚或為人間的和平獻上生命!
  我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願你城中有平安……得平靜!」(參詩一二二:6-7)


2017年12月17日 
願我們成為真光的見證 (張苑心宣教師) 
將臨期第3主日 
第50期 

天氣開始轉涼,若然有一天在你忙碌過後的回家路上,看見一位穿得不夠、餓着的人在你面前,你會如何做?
「成為真光的見證」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每一天生命的回應。
每年感恩節後,無論是商場,或是教會都已有聖誕節的佈置及播放着聖誕歌,告訴我們聖誕節快將來臨。教會節期中,在聖誕節之前的四個主日為將臨期,節期顏色為紫色,代表反思和尊貴,告訴信徒以反思等候的心為基督降生做好預備。施洗約翰的宣告是將臨期一個重要信息,提醒我們以警醒和回轉的心迎見救主,約翰福音一章6至8節,19-28節內裏都記載施洗約翰的人生使命,1章7節:「這人來是為了作見證,是為那光作見證,要使眾人藉着他而信。」換句話說,他的召命,就是見證真光——耶穌基督,一個清晰又崇高的召命。
回想施洗約翰的人生,所記載場景都是在曠野,沒有華麗背景襯托,一切關於他的都是以簡樸、直接的形容。施洗約翰回應別人對他身分的疑問時說:「我就是那在曠野呼喊的聲音:修直主的道。」正如以賽亞先知所說的(約翰福音1章23節)。另外,約翰又說:「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們中間,是你們不認識的,就是那在我以後來的,我給他解鞋帶也不配。」(約翰福音1章26至27節)只是簡單講出自己就是為主預備道路的一位。
從施洗約翰的宣告及回應中,告訴我們不一定需要多姿多彩、刻骨銘心地經歷上帝,就是在平凡的日子,我們是否仍能忠心踏實,以單純簡樸的生活迎接主。信仰的真確,不是單靠震動人心的經驗和能力,更重要就是在於我們在每一日生活中,是否真實活出上帝給予我們的召命。正如施洗約翰的人生使命——「這人來是為了作見證,是為那光作見證,要使眾人藉着他而信。」(約翰福音1章7節)
每當年尾我們回顧過去並展望新一年時,願我們先看見自己生命的缺欠而學習改變自己。從施洗約翰的簡單生活,讓我們學習與主建立進深關係,重建個人讀經、祈禱、靈修生活,並積極參與教會祈禱讀經運動。同時,在節日中也提醒我們不只停留在教會的聚會中,更願意走出教會,藉行動分享主愛,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中學習實踐主的使命。願我們成為真光的見證!


2017年12月10日 
上帝話語與人生經驗的相遇 (謝志宏牧師) 
聖經主日 
第49期 

由兒童主日學開始,我們會背誦提摩太後書3:16-17節:「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可能也曾唱過:「耶穌愛我,我知道,因有聖經告訴我……」。然而,在成長中,人生經歷不斷累積,對聖經的領會就不再只是金句或詩歌,而是加上人生的經歷及感受。我們開始會問為甚麼惡人沒有受罰而義人卻面對不幸?為甚麼主遲遲仍未回來?為甚麼公平公義的國度總是遙遙無期?

於是,我們重讀以為已經很理解的聖經,再次檢視聖經的內容,也嘗試發掘其中的新意義,尋找上帝在此時此地的心意。在這樣的過程中,上帝藉着聖經與我們展開生命的對話。

當我們在罪中受罰,閱讀以賽亞書40:1-11,就發現上帝使人承擔罪責後,也會重新看到上帝的榮耀,上帝是施行報應及賞賜的主,好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一樣,我們不會在受罰中被放棄,因為主始終仍牧養我們,縱使有時並不是按我們的預期。當我們在信仰中感到疑惑時,閱讀馬可福音1:1-8節,我們就知道主耶穌的福音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故事,而是有先知的預言,也有施洗約翰為先鋒作見證。當我們疑惑主為何仍未回來時,閱讀彼得後書3:8-15,我們就明白主的寬容,並且知道我們今日就更要積極地過聖潔敬虔的生活。以上雖然只是一些簡化的例子,但卻能看到生命與聖經對話的重要。

聖經主日是為了提醒聖經對我們的重要。一方面,我們以聖經的靈修、閱讀及查考,來明白上帝的心意,以免聖經只成為了口頭標語、或求籤式的應用,即是不理會上文下理、時代背景、文學體裁等,而只引用一兩句經文便以偏概全。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把聖經應用在生活中,而上帝也藉此與我們的生命展開對話,但凡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主都知道、更願意與我們對話。只是在對話之先,我們更要藉着聖經,全面地認識上帝——這位對話的對象,才可以更深入地明白上帝的心意。


2017年12月3日 
我不以福音為恥 (余勝意牧師) 
將臨期第1主日 
第48期 

基督徒這個身份,對於某些人而言是一個榮譽的稱呼,代表着背後包含的良好生命素質及價值觀;但對另一些人而言,卻剛剛相反,以十分負面的評價去看這身份背後代表的價值,甚或因為部分基督徒的行為表現而產生反感。對「基督徒」這三個字,不再是稱讚而是取笑,甚至是一個羞辱的名號。也因如此,部分基督徒漸漸地不願在別人面前主動承認自己這個基督跟隨者的身份。

但從保羅的生命中,我們卻看到,雖然他因着信仰的緣故被人辱罵,打壓,甚至監禁,仍然表示自己不以福音為恥!是因為即使保羅曾經逼害基督徒,但耶穌基督仍然沒有放棄他,反而拯救並使用他成為傳福音的重要器皿,盛載着上主無限的恩典,這種「本來好唔掂卻仍得恩典」的經歷,使保羅深深明白到他已經不再是罪的奴僕,而是通過基督成為了義的奴僕,因着上主的重價救贖之恩而為主作見證,不怕因着見證福音而受辱。

有時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已經到了沒有甚麼可以輸掉的地步時,就能勇敢地面對任何挑戰。作為主的門徒,我們本來都是不配,但主耶穌卻降到世上來以自己的生命換回我們,「既然連我都可以得救,我就再沒有甚麼可以輸了」,願我們都成為勇者,走出去,見證基督,榮耀主名。阿們。


2017年11月26日 
基督我們的君王 (麥衛華會吏) 
基督君王主日 
第47期 

今主日是基督君王日,也是教會年曆最後一個主日,在一年終結時提醒我們基督是天國的君王,我們是屬於他的天國子民。雖然今日世界上仍有一些國家奉行君主制,但我們比較熟悉的君主制國家都奉行君主立憲制,君王只是一國的象徵人物,而古時君王與子民的關係,並不是這樣。古時君王是其子民的統治者,子民的身家、性命、財產基本上都在君王的主權掌控之下。基督君王日展現的君王形象又是怎樣的呢?今主日舊約和福音經課提供了一些答案。

以西結書34:23-24提到上帝要立大衛作王、作牧人,以西結是以色列民亡國被擄時代的先知,當時大衛王朝已歿,所以這裏所講的大衛其實是將要來的彌賽亞,即救贖主耶穌基督。以西結書34章提到上帝要使用這位新的王、這位牧者去拯救上帝的群羊,招聚他們、醫治他們,使他們得到牧養。耶穌正是這樣的一位君王、一位牧者,我們是被他尋找、被他拯救和看顧的子民,也是他的羊。

馬太福音25章,講到基督再來的時候要以君王的姿態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審判萬民,又好像牧人將不同種類的羊分開。在基督君王審判的標準中,我們再次看到他關注失喪、軟弱及需要幫助的人,甚至要求信徒把他們當作自己看待。他期盼屬他的子民,能分擔他治國之事,就是關心照顧那些飢渴、流浪在外,生病、及在監獄裏的人,只有這樣做才真的是他國度的子民,才可以與他共享天國的福樂。

這兩段經文讓我們看到基督君王不同於地上的君王,他不是君主立憲國家那樣徒具象徵意義的人物,他也不是以君權掌控人民的古代君王,基督君王乃是一位仁愛的牧者,他對自己的子民百般愛眷,但他也盼望我們有他一樣的心腸去愛軟弱者和罪人,當基督再來,他的國度要完全實現時,他會在王座上審判我們。

基督君王日是教會年的終結,下主日我們將開始新的教會年,在將臨期中準備迎接基督的誕生及他的再來。教會年的更替,提醒我們基督這位王者快來了,當警醒,準備迎接他。


2017年11月19日 
你對上主的認識有多少? (袁天佑牧師)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6期 

今主日的福音經課,太二十五14-30,常被視為論及受託的比喻,我並不否認這解釋。但這比喻也指出上帝是一位怎樣的上帝。
比喻中的主人按照僕人的才幹分配財富給各人。他給第一個僕人五千銀子,第二個二千,第三個一千。一千銀子大概是十六年的工資,二千銀子是三十二年的工資,五千銀子便是八十多年的工資。這實在是非常龐大的金錢,顯出主人的慷慨。
當你突然得到一筆龐大的金錢,可能會先去遊玩,然後作出詳細計劃去進行買賣,但拿了五千銀子和二千銀子的僕人,「立刻」拿去做買賣(二十五16),各能賺了五千和二千。這顯示他們知道主人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是慷慨,所以他們相信終有一天,主人會將他的產業分配給他們。所以他們已早作投資計劃。他是一位知人善用的主人,所以他們不會因各人領受不同而紛爭或是嫉妒他人。不過,他也是一位嚴厲的主人,不要容讓僕人疏忽職守。最後,他也是一位公平的主人。各人領受不同,所賺取的也不同,但都是按自己能力盡忠,他們所得的賞賜都是一樣(二十五21,23)。
第三個僕人將一千銀子埋藏,最後將這一千銀子交給主人。他的解釋是:「主啊,我知道你,你是個嚴厲的人⋯⋯。」(二十五24)既然他知道主人是嚴厲的人,他更應努力去投資,賺取回報。但他沒有。主人指這僕人是「又惡又懶」(二十五26),顯示這僕人不忠、不誠實、懶惰⋯⋯。無論主人有沒有將產業分給他,或是分給他五千,二千或一千,他都會埋怨主人不公。他對主人的認識只是片面。
今主日是「收割節感恩主日」。感恩,不一定是要我們獻上甚麼,希望「恩上加恩」,而是先要我們檢視我們對上主的認識如何。假若我們能如第一和第二個僕人那樣,確信上主是慷慨、公平、有恩慈,但亦是嚴厲的主,上主今天給予我們或多或少,我們都能存感恩的心領受。得到上主所賜的,無論多少,只要能予以運用,在生活中結出仁愛公義的果子,上主必會加添我們生活的足夠,生命的豐富。


2017年11月12日 
以身作則.常作準備 (葉淑嫺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23主日 
第45期 

聖經教導我們,學像孩童,純真地跟隨主。詩歌也這樣唱:「每一日我主我懇求三件事,更深刻認識你,更虔誠敬愛你,更緊緊地跟隨你,每一日。」短短幾句歌詞,成為我服侍主的預備。
上帝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預備我們為他擺上,在約書亞記24章提及,約書亞斬釘截鐵地表示:「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在此,他勉勵以色列民,再次立約,除去偶像,專一服侍主。
「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誠意事奉他,除掉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和在埃及事奉的神明,事奉耶和華。」(書24:14)
在此,約書亞提及他們祖先的情況,亦提及亞伯拉罕成長的地方,所拜的偶像;原來以色列人的先祖亞伯拉罕來自幼發拉底河那邊的吾珥(創11:31),而吾珥是敬拜月亮神的主要城市。至於亞伯拉罕後來居住的哈蘭(創11:31),也受了吾珥的影響,居民膜拜月神。以色列人更曾經被虜到埃及,在埃及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偶像,因埃及人信奉多神,習慣以動物的形像代表所拜的神明;在西乃曠野時,亞倫製造金牛犢讓以色列人拜祭,以此像代表耶和華(出32:4-5)。
上帝賜給我們有自由意志,是可以選擇的,「若你們認為事奉耶和華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明,或是你們所住這地亞摩利人的神明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
在上述的經文中,約書亞強調「事奉」,這並非順口開河,而要誠心誠意事奉他,不過,你們是可以選擇!選擇先祖所侍奉的神明!而約書亞不管別人如何決定,他總是對神作出委身的承諾。「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約書亞以身作則,成為我們的榜樣。今日你身邊有甚麼人或事,令你與上帝疏遠?甚麼是你心中的偶像而未被打碎?
有一首詩歌:「我在這裡」,其中幾句的歌詞,常在我心中響起:「耶和華我的主啊!求你使我放下心中,放下心中所愛,耶和華我的主啊!求你使我打碎心中,心中偶像,直到我在敬拜中獻上自己為祭,無怨無悔永不回頭,直到我在祭壇那裡得著命定,無怨無悔我在這裡!」
盼望約書亞的提醒:「只是務要謹守遵行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所吩咐你們的誡命和律法,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行他一切的道,守他的誡命,緊緊跟隨他,盡心盡性事奉他。」(書22:5)也成為你和我的勉勵!


2017年11月5日 
願天國彰顯 (盧偉旗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22主日 
第44期 

踏進十一月份,教會訂立的季題乃:「願天國彰顯」。當思想這題目時,我們自然會發出禱告:「願你國度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天國降臨,乃指上帝藉着耶穌基督的來臨在地上彰顯並展開他的王權(賽五十二7)。這是一種權能的彰顯,就是耶穌基督拯救、醫治及對抗不義與邪惡的能力,使人知道上帝的權能與統治已經降臨在我們中間(太四23,九35)。教會存在世上的目的,乃是在地上彰顯天國的使命。
因此,教會不應是一個固步自封、自我中心或只顧內部增長發展的內向型群體;相反,真正滿有使命活力的教會應在日常生活裏、在各項社會現象及發展議題中,均能發揮作為耶穌基督門徒的生命見證及影響力!
此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我們當順服基督福音真理的教導及聖靈的帶領,於世上踐行耶穌基督的旨意與工作。上帝於不同的世代及地方呼籲他的子民回應世界的挑戰與需要!這呼召是十分肯定清晰的。當耶穌說:「上帝國就在你們心裏(或譯作「中間」)。」(路十七21)可見,這份回應,乃始於每位弟兄姊妹內心對實踐上帝旨意的渴慕與更新,因着這內在生命的重整,會為教會帶來真正合一的力量,而這份從褔音真理而來熱忱與行動,將為世界帶來真正的祝福!
今天,整個世界充斥着暴力貪婪、欲望權力、壓制剝削、自我中心、唯利是圖,缺乏仁愛憐憫的發展趨勢。作為上帝的子民,我們該如何活出不一樣的生命?作為基督的教會,我們該如何活出合一的見證力量?
最後,願意以使徒保羅的教導彼此互勉:上帝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而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這旨意與恩典)藉着我們的救主基督耶穌的顯現已經表明出來;他把死廢去,藉着福音,將不朽的生命彰顯出來。願我們不以(福音)為恥,因為我們知道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主所交託我們的,直到那日。因此我們要有健全的言論,要用在基督耶穌裏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着。你們要靠着那住在你們裏面的聖靈,牢牢守住所交託給你那美好的事。(提後一9-14)。阿們。


2017年10月29日 
忠心主僕.愛神愛人 (馮冠東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1主日 
第43期 

對於「僕人」這個名稱及身分,您的第一印象是甚麼?會否想起現時正在您家中為您服務的外傭?或想起在政府中工作的公務員——「人民公僕」?或是牧師在家書中對自己的稱謂——主僕?
僕人唯一的使命就是完成主人的託付及心意,在聖經的記載中亦有許多關於主僕關係的記載,在四福音中,耶穌基督的比喻中亦多次以「主人」、「僕人」的關係,來類比信徒與上主的關係及所應盡的責任。使徒保羅亦常以「耶穌基督的僕人」這個身分作為書信之開始。
在今日的舊約經課中(申34︰1-12),記載了神人摩西在世最後的事跡,上主帶領他所愛的僕人摩西到毗斯迦山頂上,把應許賜給以色列人之地指給摩西看,其實在摩西戰勝巴珊王噩後(申3︰1-10),摩西有向上主請求進入應許之地,但上主的回答卻是「你夠了吧!不要再向我提這事」(申3︰26)!有人會替摩西不值,認為上主對摩西太過嚴苛,只是一次米利巴磐石擊水的紛爭,摩西便被嚴懲不得進到應許美地,但其實該事件正正反映一位僕人應有的態度,就是「全然的順服」。但其實上主沒有放棄他的僕人,上主叫摩西上山後沒有叫他向迦南地觀看,反而是叫他向毗斯迦山的東、南、西、北四方觀看(申3︰27),全地都屬於上主!原來最美的不是摩西所渴想的迦南美地,而是上主那一刻的同在!上主更親自將他葬在摩押地,伯.毗珥對面的谷中。可見上主對他僕人的愛護。
耶穌基督是作為上帝僕人的最佳典範,他道成肉身,與人同在,順服上主、以致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神完全的救恩!
有一首詩歌,名叫“君尊義僕”,其歌詞內容很能表達出耶穌基督在世之使命及我們作為一位愛主僕人的模範,願與大家分享,共勉之。
君尊義僕
貧窮嬰孩天上來,進到世間,掩祂光榮;不求供奉,卻服侍,為救眾生,捨祂性命。
在園中掙扎流淚,選擇擔當眾生重罪;拒己心意,遵父旨,慈愛的心痛傷破碎。
請看祂手上釘痕,那手曾鋪滿天星宿;卻以傷痕證主愛,曾任鐵釘扎傷刺透。
效法恩主服侍人,決定一生以祂為王;顧念他人的需求,如事奉祂,學祂榜樣。
謙卑上主,君尊義僕,召我們跟從祂腳蹤,身心所有,每日獻作活的祭,謙恭敬拜,君尊義僕。


2017年10月22日 
以誠、以靈去唱 (梁慈光牧師) 
聖樂主日 
第42期 

詩歌的重要性可從舊約中詩篇看到,詩篇可謂信仰文化的寶庫,包含着不少美麗的詩章,也有不同的處境中創作的詩歌,包含苦難中的哀歌、慶祝上帝拯救的感恩詩,又有信徒前往聖殿路途中唱頌的上行之詩。雖然其中音樂失傳已久,但其保留下來之文字卻仍煥發信仰情懷,充滿感染力,就如詩篇廿三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至今仍給人無限安慰和啓發。今天已有不少詩篇重新譜上音樂,讓這些歷久不衰之篇章重新被唱頌及欣賞。
今天聖樂的事奉似乎限於詩班、敬拜隊、詩琴及樂手,他們帶領崇拜中之頌唱,其中不少是每週練詩以準備帶領崇拜,他們對崇拜的委身是美好的見證,值得欣賞。但詩人呼籲:「你們要向上帝歌頌,歌頌!向我們的王歌頌,歌頌!因為上帝是全地的王,你們要用聖詩歌頌!」(詩47:6-7)顯然每一位信徒皆當以誠、以靈來盡心去唱,詩歌不單幫助我們唱出所信,更讓我們明白我們為何歌頌上帝,歌唱豐富我們的生命、孕育我們的靈命,並且塑造我們的生命。
十八世紀本宗發展的初期,衛斯理約翰的弟弟查理士(Charles Wesley)便開始創作詩歌,創作六千多首詩歌,被譽為循道的詩人,他的詩歌整合信仰、神學及經驗,並且有如屬靈的百科全書包羅萬有;早期本宗的信徒甚至帶詩集回家,唱頌詩歌成為家中平日靈修的一部分,故此詩歌與循道運動的發展不能分割,本宗信徒更長期以來被稱為「歌唱人」(singing people),這是何等美好,讓我們重拾這美好的傳統,同心去唱。
最近聽到一位青年人分享自己的困難:感到自己未達歌詞那份委身而無法唱出詩歌,對此分享我不禁肅然起敬,欣賞他對信仰的認真及對詩歌的尊重。記得一位長輩說:「基督徒唱大話,比講大話更多。」這話多年提醒我用悟性去唱,又以誠、以靈去唱,即或今天尚未完全做到,但唱出如此心願和目標,也是有意思的。相信主喜悅這種頌唱,讓我們投入詩歌與敬拜中。


2017年10月15日 
情緒,你健康嗎? (李英偉會吏) 
健康主日 
第41期 

弟兄姊妹,你健康嗎?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個人在身體(生理)、精神(心理)和社會功能(社交)三方面的完好狀態,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近年,香港人對精神和社會功能兩方面的健康狀況的關注有着明顯的提升。根據一項情緒健康調查(全人教育基金與職業安全健康局2015年10月)顯示,估計本港有17.6%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病,若減去醫管局的精神科求診個案,情緒病者仍可能超過100萬人!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心理病之一,在信主的人身上也會發生,我們要對抑鬱有正確的理解。首先,人生必會遇到各樣苦難,即使蒙主賜平安,穩妥過活,也會與親人摯友生離死別,難免會憂傷難過。況且,愛得愈深,傷痛亦愈深。其次,現今醫學雖未完全明白各類精神心理病的成因,但發現了不少先天後天(如成長、環境)因素,怎樣影響腦部的病理變化,亦發展了不少藥物及心理治療法。基督徒也是血肉之軀,身體及腦部患病,是不能免疫的。所以,患上抑鬱症,不代表靈性軟弱或神不喜悅,可看為情緒健康出了毛病,需醫治身體、心理及靈性上的問題,以求回復喜樂的生命。
  而教會作為一個醫治的群體,弟兄姊妹又應如何面對患有抑鬱症的肢體或來尋求幫助的慕道病患者呢?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有以下的建議:
.平常心:抑鬱症不是罕見疾病。正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是身體常見的失調情況;腦部失調,便出現情緒或精神上的徵狀。我們應該對情緒失調有基本認識,並以平常心面對。
.切身處地:用同理心了解,積極聆聽,叫當事人覺得有人了解(要分辨出:對方的思想行為變得負面消極,是受病徵影響,我們不必盲目贊同)。
.多聆聽、少責備、多鼓勵:即使對方說出不愉快的事,我們也可提出: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去思考這事。
.量力而為:助人者要了解自己,免得情緒也受影響,出現耗盡的情況。一般來說,為免產生誤會或移情作用,由同性作關懷較適合。如當事人情況嚴重,例如有自殺傾向的,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尊重私隱:了解他們是否介意病情公開。要當事人同意才告訴別人,或公開在祈禱會代禱。
.在教會層面:教牧同工應要對情緒病有基本認識,以免把問題「屬靈化」,認為不必藥物治療,反而延遲了醫治。另外,教會可舉辦有關講座或課程,對抑鬱病人和一般會友都有幫助。教牧可制訂機制,例如成立關懷小組,輔導與支援抑鬱病人;又建立支持代禱的網絡。在病情惡化時,可按危機處理機制,適時應變,與家人合作;既能互相配合,亦是見證的機會,讓家人和教會建立關係。
  教會群體透過了解、支持、代禱,與抑鬱者同行,便能活出基督的愛,實踐祂的教導和託付。這樣,不單是抑鬱病人,就是患上其他身體及精神病患的人也可在教會認識耶穌基督,藉見證、聖靈的工作,得到終極的醫治——永生和身體復活。


2017年10月6日 
遵主誡命.得着基督 (張智傑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8主日 
第40期 

人生總有不同的階段,對待事情的看法隨不同階段而改變。當日自己年少時看為美好的事,如看日出、大雨下慢步、促膝夜談等,今日皆往矣!不能或不為的原因有很多,有出於心境的改變,有體力不足,亦有不屑作無謂事等。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可影響我們的甚多,有時甚至人云亦云,不能自已。究竟我們可以如何能像保羅一樣,知道自己當下尋找的是甚麼,最終以能得着基督為至寶呢?

今天的經課,記載於腓立比書3:4-14。過去保羅是迫害基督徒的猶太人,他按猶太傳統守割禮;他有智識,是一位孰讀律法的法利賽人;他按一貫律法而行,以律法來說,他是無可指責。若然循規蹈矩,不難擁有羨煞世人的一番豐功偉績。奈何,他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不單放棄迫害基督群體,失去一直受人景仰的名譽,被囚於牢,更以贏得耶穌基督為至寶作人生的方向。(腓3:8)有甚麼導致一個人改變人生目標,甘願作如此「艱難」的選擇?

最大的原因是他尋見那滿足他心靈深處的泉源。有人會因見到大自然的浩瀚而讚嘆;有人會因生命的誕生與死亡而驚呼;有人會因心裏的異樣溫暖而無言;有人會因巧妙的安排而悸動;如果守律法是結果,認識主耶穌便是源頭。保羅發現一生追求的,無論如何守法稱義,都不能與當刻心內的滿足相比,他形容這是主在他裏面。(腓3:9)當人感到主的同在而又回應時,他會結出果子,以至於死,以至於受苦!

耶穌說他是葡萄樹,我們是枝子,離了他我們甚麼都不能作。(約15:5)信徒深知要常在他裏面,可是當世界引誘太大時,我們有時都會迷失於天地間,有時是自願,有時是不自知。你找到主與你同在時的片段嗎?你知道生命的源頭是誰嗎?你知慈愛的主一直等候嗎?求主教導我們,努力追求認識生命的源頭,得着基督,阿們!


2017年10月1日 
上帝是否在我們中間呢? (陳建基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78屆) 
第39期 

離開埃及只是短短的一個多月,以色列人便忘記了上帝的帶領和所行的神蹟奇事,因擔心食物和水的供應,一而再地發出怨言。他們中間出現了爭鬧,並且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否在我們中間呢?」(出埃及記17:7下)
當我們面對苦難,曾否也有類似的質疑?1939年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一群美國長老教會的牧師,響應克爾牧師(Rev. Dr. Hugh Thomson Kerr)提出的呼籲,普世教會透過一同舉行聖餐崇拜,祈求上帝的愛、憐憫與救贖的臨在,祈求世人和平共處。自此,美國基督長老教會,美國衛理公會及其他宗派教會均正式推行,「普世聖餐主日」定於每年10月份第一個主日舉行,至今已78年。
「普世聖餐主日」設立之後,鑑於不同宗派對聖餐觀的分歧與爭議,普世教會協會(WCC)的信仰與教制委員會,特地邀集不同宗派的神學家,按着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章23-26節的教導:「我當日傳給你們的是從主所領受的。主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他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來記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宣告主的死,直到他來。」及聖經其他各處的記載,於秘魯的利馬舉行會議,並在1982年發表了《聖洗、聖餐與聖職》(Baptism, Eucharist and Ministry ),藉此說明聖餐的五項重要意義:
1. 是對上帝的感恩——在聖餐中,所有得蒙救恩之人,同向上帝獻上感謝
2. 是對基督的紀念——在聖餐中,重述基督的十架救贖,提醒領受者的身分和責任
3. 是對聖靈的呼求——在聖餐中,藉着聖靈,基督臨在其中,賜予領受者屬靈生命的恩典
4. 是在基督內的信仰聯繫——在聖餐中,領受者同領一餅一杯,同屬基督
5. 是天國的筵席——在聖餐中,領受者憑信得預嚐天國之餐,於歡慶中盼望基督國度的來臨
今天,當我們再次憑着信心領受聖餐的時候,願聖靈再次提醒我們:因為餅只是一個,我們雖然人多,仍是一體,我們同享一個餅。(哥林多前書10:17)並且,藉着普世聖徒同領聖餐,我們堅定相信:上帝是在我們中間!


2017年09月24日 
以愛影響生命 (李少媚牧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8期 

二次大戰後,一位集中營生還者寫了這樣的信:「親愛的老師,我是集中營的倖存者,我看到了人類不當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博學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受過教育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孩被知識份子焚燒。所以,我懷疑教育。我懇求你們幫助學生做一個有人性的人,千萬別要辛勞教學後只製造出博學的怪獸、身懷絕技的精神病人或受過教育的怪人。讀、寫、算等學科只有用來把我們的孩子教得更有人性時,才顯得重要。」信中所言,值得所有教育工作持份者深思。

就近期所發生的社會事件,我們是否一樣看到了我們不當見到的情景?開學不到五日,就有中學生留下遺書自殺;還有,多宗震撼人心的輕生和兇殺事件,當中失去生命的不過是廿歲出頭和未到三十的年輕人,他們擁有學識、專業和光明的前途。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以致這新生代活得並不快樂,面對懸而未決的問題,他們感到無助絕望,因而最終走上人生的絕路,實在令人婉惜哀歎。

想到本會辦學的其中信念:生命的意義,不在乎物質生活的富裕,而是生命的質素。學校教育除了致力訓練社會所需的人才外,又是如何去培養一個人的內在質素?當今的教育真能孕育我們的新生代去成為一個既懂得珍愛自己、又同時有能力珍愛別人的人嗎?至於作為基督教辦學團體,我們又是如何去塑造他們能夠愛上帝、愛己、愛人,活出一個有愛的生命?

神國的生命看重彼此分享的愛,就像葡萄園的園主,是他裡面那顆慈愛的心,催使他多次出去市場,看見那些閒站的人,也聆聽他們的訴求:「沒有人雇我們」,他覺察到工人需要的不僅是工作,而是一份肯定和接納,於是就邀請他們都進到葡萄園去。無論是早來的或遲來的,多做的或少做的,葡萄園工人都得到了一個機會,可以嚐到工作的苦樂,盡情地發揮貢獻自己,也從中得到了報酬。仁慈的園主雇用工人並沒有按世俗的標準,就是他們的背景、經驗、能力作出考量篩選,他就是歡迎每一個人進到園裡,分享他豐收的喜悅。

讓我們每位教育工作持份者,擁抱上主那顆慈愛的心,以愛影響生命!


2017年09月17日 
同為主活.體恤軟弱 (許咏華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5主日 
第37期 

耶穌基督的救贖,使罪人成為新造的人,聚在一起,學習過彼此相愛的生活,然而,各人在思想、言行、性格,喜好上都會有差異。當出現差異,甚至乎彼此間出現輕看或評斷他人的時候,信徒間當怎樣行?方為合上帝的心意,得蒙祂的喜悅。
保羅在羅馬書14:1節,命令信徒要接納信心軟弱的肢體,他們選擇只吃蔬菜,並不是指他們對上帝或救恩的信心軟弱,乃因他們對信仰實踐的疑惑,所以,他們的信心未足以相信甚麼食物都可吃,包括祭過偶像的肉等。保羅提醒甚麼都吃的信徒,不可輕看不吃的肢體;只吃蔬菜的信徒,也不可論斷甚麼都吃的肢體。因為當信徒間彼此輕視、指責,就會破壞教會屬靈裏的合一,故此,保羅提醒吃與不吃的信徒,要彼此體諒與接納。
保羅指出我們各人均沒有資格去定他人的罪,因為人人都要在上帝的審判臺前,向上帝交代我們今生的所言所行,只有上帝有權柄審判人。面對人與人之間,彼此有不同的意見,上帝的話教導我們,學習體恤軟弱。上帝要我們為主而活,「為主」就是按主的意思,我們在一切的事上,要按主的意思行,或活或死,都不應按着自己的意思行。
筆者曾閱讀一篇文章,講述一位西方的弟兄,受感要獻身作宣教士,可是他的妻子身體軟弱,不適宜離開本國,到落後的地區宣教。面對妻子的狀況,他當怎樣抉擇呢?按他自己的旨意,是十分希望能作宣教士,然而,按當時的處境,他不能放下妻子,獨自去宣教,他遂懇求上帝指示他和妻子,當如何為主而活?上帝使他們看見家族中一塊葡萄園,他們就好好地釀製葡萄,上帝賜福他們出品葡萄汁,葡萄酒,收入豐盈,他們就將上帝所賜的財富,奉獻在宣教事工上,支持宣教士前赴世界各地宣教。
但願我們效法這位弟兄,體恤軟弱的肢體,尋求明白主旨,為主而活,成就上帝所言「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28


2017年09月10日 
不可缺少的主日學 (李景文會吏) 
主日學主日 
第36期 

不知在你教會生活中,曾否遇到以下場景?在小組查經或主日學進行中,組員拿起他的智能手機,在網絡中搜尋對查考經文的釋經、資訊、文章,並即時在課堂上分享。因為這位組員引述網上某某權威對經文解釋,在課堂中大家也不敢貿然提出自己的理解。這位組員的主動性值得欣賞,但如果個人已能夠在網上學習,那為甚麼又要一起在教會上主日學呢?

今天對聖經知識掌握及解讀,已不再是教牧同工、主日學老師、團契導師等專屬。信徒可透過參與不同外間聖經講座、神學院課程,或閱讀近年大量出版的中文釋經書籍,甚至只要在網上略為瀏覽資訊來提升對聖經的認識。誠然,在兒童、初信或長者等群體中,主日學老師仍被賦予一定的權威,但整體來說,主日學的意義已不在於老師比學生懂得更多聖經了。

因此,縱使信徒可從多方渠道增加聖經知識,但每主日堂會進行的主日學仍有其獨特的重要性:

1) 課堂群體性──學生對聖經不同理解,可以有效在課堂中互相交流,而並非單向的講課。在認真學習中建立群體學習氣氛、互相勉勵。縱然老師自備了資料,也要有胸懷與學生交流及討論,學生也從別人的領受中得益。
2) 個人實踐性──除學習聖經的基本脈絡外,主日學更應讓信徒從聖經中學習如何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需要,從中得到信仰的力量克服生命挑戰。信徒在兒童、青少年、職青、家庭、空巢、年老時不同階段的經歷是獨特的,同一段聖經,可以在人生不同階段產生不同果效。
3) 堂會發展動力──本宗信徒因着三結合的信念,信徒在堂會及社區中有很多的事奉及參與。如只有不斷的付出,沒有從上帝說話得到餵養,生命也很快變得枯乾。堂會的主日學就肩起為信徒「入油」的功能,使信徒有正確的態度去事奉,讓生命在事奉中成長,使教會得到祝福。

「看,我今日將生死禍福擺在你面前。我今日所吩咐你的,就是要愛耶和華──你的上帝,遵行他的道,謹守他的誡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存活,增多,而且耶和華──你的上帝必在你所要進去得為業的地上賜福給你。」申命記三十:15-16

因此,我們要鍥而不捨繼續發展主日學,讓老師得到適切的支援及裝備,讓課程隨時代變遷而更新,使信徒生命因着聖經而得到造就。阿們。


2017年09月3日 
願教會合一 (林綺紅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3主日 
第35期 

今年本會全年主題是「我們在天上的父」, 而今季季題為「願教會合一」,我們祈求天父垂聽禱告,成就教會合一。願教會中弟兄姊妹彼此間能真誠聆聽,尊重欣賞及求同存異!試想,教會合一豈不是天父的心意嗎?主耶穌離世前懇切地為我們的合一禱告(約17:11, 20-23),使徒保羅亦提醒勸勉我們作蒙召合一的群體(弗4:1-3)!教會合一更是本會所重視和實踐的!

回望五、六十年代時,香港循道公會和衛理公會的牧者並信徒領袖們,因着宗派背景相同,亦為了實踐基督的使命,堅決順從聖靈的帶領,願意謙卑真誠磋商,彼此接納,終於在1975年10月促成了香港循道公會及衛理公會正式聯合,成為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給我們立下了教會合一的美好榜樣!本會在過去四十多年取得的教會合一成果,是有目共睹!我們將優於辦學的香港循道公會及善於社會關懷的衛理公會結合起來,互補不足,使宣教牧養、學校教育和社會服務三者更全面結合,榮耀上主。今天我們在感恩之餘,更要效法先賢,遵行上主話語教導,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

另一方面,在2015年6月26至28日,本會舉辦一個教會路向領袖諮詢會議,滙聚了本會屬下各堂領袖,學校及社會服務單位之主管同工逾500人,一同忠於聖經教訓和秉持本宗的優良傳統及核心價值,堅持一貫以來對普世、中國及香港之承擔,對公義與平等、自由與民主、人權與法治的委身,對貧窮弱勢人士之關愛,對教會合一之嚮往,對整全福音及教會使命之堅執,從而整理出《聯合四十週年路向書》,釐定了本會未來十年發展應關注及着重的九個方向:中港關係、城市宣教、海外宣教、三結合下之堂會發展、青少年牧養、家庭牧養、金齡牧養、孕育領袖及與普世教會的關係。若要本會實現九個發展方向,教會更加需要團結,弟兄姊妹務必謹記聖經教導,繼承先賢的傳統,竭力放下自我和謙卑順服,一起共同籌劃和合一承擔,忠心事奉及恆切禱告來成就上主對本會心意!

深盼弟兄姊妹常為教會合一獻上禱告,好讓我們在今世代為主作美好見證,為主作更大的事!


2017年08月27日 
順服基督.彼此欣賞 (梁慧玲女士) 
差傳主日 
第34期 

今主日的舊約經課提及上帝奇妙地預備摩西作他的僕人。一位不認識約瑟的埃及王下令殺死國內所有的以色列初生男嬰,可是王的女兒卻收養這個三個月大的以色列男嬰摩西。摩西長大後被上帝呼召,雖然他拙口笨舌,但仍然順服上帝的吩咐,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成為我們的榜樣,叫我們不看自己的有限和不配,只定睛在上帝的全能和榮耀,謙卑順服上帝的旨意,完成他所託付我們的工作。還記得當上帝呼召我做宣教士時,我自知自己性格內向,又拙口笨舌,只懷着一股向從未聽過福音的人傳福音的熱誠,就回應上帝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6:8),這正如保羅所說:「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上帝從我蒙召到出發往工場那二十年間,恩領我到神學院接受裝備,操練我學習謙卑、忍耐和順服。當我向差會和教會申請到海外事奉時,他們都擔心我不能長期在跨文化的地方生活和工作,所以差會建議我先作短期宣教。宣教路似乎不易走,有朋友問我有沒有想過放棄,我很堅定的回答:「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因着上帝施恩憐憫和幫助,在往宣教工場差不多一年後,差會便建議我轉為長期宣教。然而,自神學畢業後,我沒有想過再讀書進修這事,但因着有感動協助少數民族的人讀寫自己的文字,所以我必須接受語言學訓練。在受訓期間,我才發現自己原來十分喜歡語言學,有朋友問我以往有沒有計劃在語言和翻譯這方面事奉,我很堅定的回答:「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事奉方向,上帝想我做甚麼我就做甚麼。」一切正如保羅所說:「……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我們各有不同的恩賜,保羅教導我們要按着所得的恩賜全心全意事奉上帝(羅12:3-8),所以有人在宣教工場傳揚福音、翻譯聖經、建立教會、服侍弱勢社群、關懷宣教士等等,也有人在自己的國家城市推動差傳、招募宣教士、為宣教士祈禱等等。人人各按其職,不分高低,不分輕重,彼此欣賞,互相配搭,順服耶穌基督的吩咐,便能將福音傳遍世上各國各族。願上帝在我們的生命和事奉得着榮耀。


2017年08月20日 
愛裏復和.彼此尊重 (潘錫麒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1主日 
第33期 

由法國哲學家沙特的一句名言說起,「他人即地獄」,他曾因人誤解這句話而作出以下的解釋:「如果我們同他人的關係被扼殺、被污化,那麼他人便只能是地獄。」他正正提出人要活在自由中,惟有對他人肩負道德責任。那麼沙特另一句話正提醒我們這殘酷的現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他人的劊子手」,原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將他人置於死地,只要扼殺他們應有的權利和尊嚴,只要審判他們,定他們罪狀,只要孤立和排斥他們,便等於送他們入地獄。
由楊澤的一句詩說起,「瑪麗安,你知道嗎?我已不想站在對的一邊/我只想站在愛的一邊……」,偶然從報章讀這句詩,引發我很多反思。曾幾何時,教會只想站在愛的一邊,但隨着年月的洗禮,逐漸把愛附加各樣的條件,如對聖經要有一致的看法、要站在同一傳統和真理上、要悔改才被接納等等,於是激起宗派和宗教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基督教內部也分裂起來。
教會若要共創一個復和,以及彼此尊重的環境,就要塑造一個「共融」、「共享」和「共苦」的群體。
我們能與不同人「共融」,並非因同一信仰、同一種族、同一政見、同一道德標準、同一立場、同一性取向、同一真理,而是因為我們同被上帝所創造、同屬一位天父、同是上帝所愛的兒女。
當我們看見還有人為了尊嚴,寧願執紙皮而不取綜援,還有很多住在暗不見天的劏房戶,還有很多無力承擔沉重的醫療費用的長者,還有很多負擔不起各樣課餘活動的基層學生,還有很多居港的難民……,儘管我們不能改變不公的社會,卻可以共享來對抗社會的不公。
那裏有苦困,那裏失去自由,那裏有壓逼,那裏有歧視,那裏有絕望,那裏就是我們背負十架的地方,也是我們與人共苦的地方。只有十架才能擔起一切罪惡的重負,只有十架才能消除人與人的恨仇,只有十架才能驅除黑暗,只有十架才能成就真正的復和。
假如我們積極散播愛的種子,假如我們努力爭取共識和共融的空間和機會,假如我們奮力消除各種的阻隔,那麼基督的光便會越來越明亮,教會也變成真正的教會,天國也在人間實現。


2017年08月13日 
澳門宣教.代代相傳 (黃惠嫦牧師) 
澳門宣教主日  
第32期 

可知道本會澳門宣教事工的發展是始於何年?是在一九八九年,當年七月三十日差傳主日更在各堂及佈道所特別為澳門宣教事工收集奉獻,這只是另一個起步而已。早於一九八七年本會舉辦堂會更新諮詢大會後成立多個學習小組,其中一個為「海外宣教學習小組」,一班有心關懷海外宣教的弟兄姊妹走在一起,一同探索本會海外宣教的可行性(當年澳門尚未回歸,所以還算海外吧。)如此開拓了澳門宣教事工。
本會在澳門宣教快踏進三十個年頭,過去廿多年究竟澳門宣教的難處在哪裏?一篇刊載於一九九五年九、十月號《中信傳書》主題文章:澳門福音禾場「澳門,妳的難處在哪裏?」,當時多位宣教士和牧者綜合難處包括:澳門人口流動大、不少家庭面臨解體、黃賭毒拉力大、澳門人缺乏渴道心和「一貫道」積極進軍澳門。
昔日的難處,由當年至今,又有多少改變?今天的澳門仍要面對賭業拉力、向上流動的中產家庭、流入社會的外地傭工、政府願意斥資建立社會服務、興建中的港珠澳大橋將進一步帶來方便又頻繁的交通網絡、以及教會仍欠領袖承傳。這些眼見的事,是澳門宣教下一個里程要面對更大的難處還是機遇?
感恩多年來一班忠心的澳門堂同工同道不離不棄守着這片禾場,以及過去兩年來自本會堂會的弟兄姊妹再次燃起參與短宣的小小火焰,期盼這宣教之火可以繼續被燃點下去,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一家。還有今年下半年我們已聘新同工開拓澳門菲籍人士事工,由國際禮拜堂同工參與督導工作。本會在澳門未來的事工發展,或許可形容為三條腿——社會服務、澳門堂及澳門菲籍人士事工。
難處不是我們不參與宣教的理由,因為能夠參與宣教是上帝的恩典,也是我們學習以信心仰望主而投身宣教,承傳使命。有份於天國工程,是我生之所幸,這是否也是你生之所幸?


2017年08月6日 
改變生命的相遇 (鍾鳳霞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9主日 
第31期 

現代人都講求人生規劃,雅各就是一個人生規劃大師,他在人生每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為達目標不擇手段。他抓長子名分,不惜以紅豆湯作餌。他要求父親祝福,不惜冒名頂替。他為得着心愛的妻子,不惜工作十四年。如今他即將返回故鄉,帶着成群的牛羊,妻子與兒女。但他仍然活在憂愁和恐懼之中,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無力和無助,因為面臨的難處遠遠超過了他的能力。他不只害怕兄長以掃的報復,他可能有更深一層的焦慮,這些年來他到底抓到了什麼?眼前所抓到的這些家業的意義是甚麼?故鄉越接近,越是令他開始重估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他彷彿失落了,過去所認識的上帝,是需要透過以撒的祝福才會得到真正的賜福,需要有長子名分才可得着福分,現在這上帝已經讓他感到陌生了。
雅各在毗努伊勒與上帝摔跤(創世記32:22-31),是一個使他悔改重生,開始真正認識上帝的經歷,過去他以為重要的,如今都重新評估,最後他被弄瘸了腿,他也不以為意,因為他認識到人生的關鍵所在,曾經詭詐、自私、貪婪,憑血氣靠自己的雅各,因着與上帝相遇已不是黑夜中的雅各(抓),而是黎明後的以色列(真正的戰勝者)了。他名字改了,生命也改變了,遭遇都改變了!兄弟見面相擁對泣,冰釋前嫌,以掃前仇不計,彼此重新建立和好關係。
我們的生命歷程,也與雅各一樣,「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賽亞書53:6)凡信靠主的人,名字都改了,被稱為上帝的兒女!(約翰福音1:12)我們生命改變的關鍵,與雅各一樣,不是由於自己,而是上帝所賜的(以弗所書2:8-9)。
聖經裏有很多「美麗的相遇」,雅各遇到拉結,找到一生的最愛,大衛遇到約拿單,找到一生的至友……。不過,人生最美的相遇是遇上耶穌,彼得遇見主耶穌,平凡的漁夫變成「得人如得漁」的使徒。保羅遇見主耶穌,一個逼迫基督徒的人變成「為神顛狂」的人。撒馬利亞婦人遇見主耶穌,感情生活不再放浪。癱瘓了三十八年的人遇見主耶穌,可以站起來行走了……。任何人遇見主,生命就產生奇妙的改變。只要我們願意,每天都可以與主相遇,生命時刻被改變。


2017年07月30日 
天國門徒的心路歷程 ( 趙秀娟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8主日 
第30期 

今主日的福音經課馬太福音13:31-33, 44-52包含了好幾個關於天國的比喻,道出作為天國門徒的一些心路歷程。其中芥菜種和麵酵的比喻(31-33節)帶出天國像芥菜種和麵酵本來一樣亳不起眼,微不足道,但時候到了,小小的芥菜種會長大成樹,麵酵會把麵團發起,為世界帶來影響。有時我們作為門徒會懷疑對真理的堅持和付出、努力實踐天國真的有用嗎?我們所作的就像一粒小石投在大湖泊中,起了小小水花或漣漪,然後一切如常。這個比喻鼓勵我們不要氣餒,要有耐性亦要有盼望,我們所作的並非徒然,天國終有一天會得以實踐。
融樂會創辦人王惠芬在十多年前接觸到一群南亞裔失學的兒童,他們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激發她創立融樂會,與少數族裔同行,為這班被社會忽略的隱形社群抱打不平。雖然她沒有任何資源,但身為基督徒的王惠芬堅守「行公義、好憐憫」的價值觀,多年來她倡議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希望令少數族裔得到平等競爭機會,協助求助者爭取公平、公義,她丈夫都認為為少數族裔爭取權益是上帝給她的使命。王惠芬對少數族裔平權工作的投入,就像44-46節藏寶和尋珠的比喻中的主角,當找到他認為珍貴的東西時,便會不惜一切希望擁有它。可惜的是王惠芬在四年前退下火線,離開她一直不離不棄的崗位。除了健康的原因,要跟政府多年的角力也磨滅了她的鬥志,她雖然覺得自己的使命未完,但也要帶着遺憾離開。她回顧多年的工作似乎未能為少數族裔帶來很多改變,甚至受她服務的對象都有同感,懷疑多年來他們的努力都是白費。但在王惠芬身上我們看見一個美好的見證,社會因着她而對少數族裔有更多認識,讓人意識對不同種族的人要公平對待的重要,而且近年有不少社會服務機構為少數族裔提供服務,讓這個服務能「遍地開花」。芥菜種真的有長大,麵酵真的會把麵團發起!
「成功不必我在,功成其中有我」(註),作為天國門徒的我們未必立刻能看到付出的成果,甚至我們都會有沮喪的時候,但讓我們仍心存盼望,當主再來的時候,能讓天國得以完全彰顯,我們都可以跟主說,我為你堅持過,在公義與和平真誠的實踐裏面有我的參與。

(註:是司徒華先生經常掛在嘴邊的金句。)


2017年07月23日 
上帝兒女尊貴的名分 (黃德馨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7主日 
第29期 

友人傳來美國CNN激讚「香港十大無人能及優點」,十個項目包括:廣東話九音的語言人才、低罪惡率、交通發達、摩天大樓最多、竹棚建築技巧、低稅制、武打電影、優質國際機場、美食天堂、夜蒲熱點多,你是否也有所認同?生活於這城市,享盡各樣優勢,是否會滿心自豪?
居港的我們,無疑體會到這裏的生活就如肥田沃土,草木欣欣向榮;可惜,這裏也是雜草繁生的地方。雜草滋長,是因為我們凡事講求速度效率,又會戀慕享樂人生,以致生活失衡,違反自然節奏和紀律,內心雜亂不安,無法安頓感恩,怎能安息於上帝的同在!馬太福音的比喻中,管理麥田的僕人前來請示主人:「你要我們去拔掉(雜草)嗎?」(太十三:28)主人知道那稱為稗子的雜草,可能是一種有毒及損害麥子的植物,但為了不殃及幼小麥苗的正常生長,就等到收割時才除掉雜草。【按:當時羅馬法律規定,對撒播毒麥種的惡行必嚴懲不貸,反映雜草是會影響麥子收成的實況。】
上帝兒女投入於繁忙生活,就像小麥子被稗子糾纏,即使偶有安靜退修一天,仍會受礙於周圍盤根的雜草,忐忑不安。我們能否像上述比喻中的麥子,緊握上帝兒女的名分,受到雜草叢生的擠壓中,依然長苖吐穗,見證上帝的榮耀嗎?聖經提醒我們:「受造之物仍然指望從敗壞的轄制下得釋放,得享上帝兒女榮耀的自由。」(羅八:21)
約翰.本仁在《天路歷程》中描述一個「眼光只向下望的人」,他掘出一小片泥土,以為可以豐富自己的生命。然而,當另有人要遞送一頂閃亮皇冠,就在前者頭上,伸手可及之處。可悲的是,那人從沒有向上望,他只顧搜刮地上的草、樹枝和灰塵。這似乎是今天世人的寫照,忙於建立地上的身分象徵,卻望不見天父所賜的榮耀冠冕。
唯願我們這些已接受基督作救主的人,雖然活在這可愛而可恨的世上,但我們凡事都應時刻緊記,以作為上帝兒女的尊貴身分而喜悅,也為將來屬天的榮耀而努力。不然,我們遺忘了仰望那位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基督,且失卻了救恩的盼望。


2017年07月16日 
因真道而成長 (岑禹勤牧師) 
敬老主日 
第28期 

有一位受家庭問題困擾的姊妹,初信主時,教會同工勸她學習親近上帝以面對問題。她說:「《聖經》像一塊磚頭般又重又厚,我又不識字,大家不用花時間在我身上。」同工堅信信徒要接受栽培才能站穩,於是採用「福音三字經」教導姊妹認識信仰,並囑她一邊學習《聖經》,一邊學寫字;直到她明白《聖經》是得力的「生命麵包」而不是「難噎的磚頭」。
另一位信主多年有視障困難的姊妹,向來是個「禮拜日信徒」,很少跟教友交往也沒有接受信仰培訓。後來同工知道她有心參與事奉工作,但她說:「我只能用耳聽,又不懂關心他人和傳福音。我沒信心參與事奉工作。」同工鼓勵她首先讀完本會「紅色門徒」課程,認真學習《聖經》一遍才開始事奉工作。結果她順利完成學習,並一直參與教會的探訪事奉工作。
再有一位弟兄,信主後有些舊人習氣未能戒除,例如常投注六合彩和抽煙。同工嘗試了不同的方法幫他改變均沒有成功。剛巧該弟兄退休,同工鼓勵他修讀一個培訓課程,學習如何處理舊人習氣、改善人際關係;學習如何跟隨基督、領人歸主等。短短兩年間,他在一個學習愛和實踐使命的環境下,戒除了上述舊嗜好,並經常參與各種事奉活動及為主作見證。
上述個案真實發生於三位基督徒身上。從今天敬老主日學習「撒種比喻」的經課來看,我歸納出三點訊息:
(1)上述三位都是踏入金齡甚至已到「登陸」年齡的教友,在他人看來均面對體能衰退、健康狀況不如前的種種限制,但若不拒絕福音的栽種,生命仍可以突破限制而成長。(林後4:16)
(2)信徒不單每週參加崇拜聚會,更要開放心靈追求信仰成長;例如積極參與教會提供的學習機會和事奉環境;信徒和家人便得以在上帝恩典下,逐步成長和蒙福。(林前3:6-7)
(3)面對不同處境、有不同困難和需要的信徒,教會同工要堅持和忍耐地給予教導,讓他們在真道上得到引導和培養,假以時日便能有不同程度的美好成長。(太13:1-8)
最後,但願教會的長者事工和我們的長輩,都能像詩人所說的「……髮白的時候仍結果子,而且鮮美多汁」。(詩92:12-14)


2017年07月9日 
因聽命而輕省 (張國良牧師) 
青少年主日 
第27期 

近年與年青人相處的時候,發現在他們身上有一種特質是越來越明顯的,就是當有些事情是他們認同和確信時,無論要付出多少代價,他們都會嘗試去實踐,例如在環保的議題上,他們大都能在教會聚餐時自備餐具、餐盒。你若能使用手帕的,他們更會大聲叫好!又在茶餐廳裏,若你能拿出一枝個人金屬飲管,他們更會給你一個潮人稱號!在這些年青人身上,我們不難看到他們的果敢言行和堅定的信念,就在他們的生命和言行中實踐出來。對於要環保、要拯救地球,他們強悍像勇士,隨時樂於聽命。
聽命──不是順服於強權者或欺壓者的順從行為,也不是藉着順從而換來得益的等價交易。
「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這是聖經中不變的原則。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要順服在這原則下。原來面對上帝,人沒有藉口說他只部分聽從。上帝的話語就是命令!而祂的命令是要完全遵守的,無論人是否同意、明白或覺得是否合理。只有聽或不聽命,就是那麼簡單。
「耶和華喜愛燔祭和祭物,豈如喜愛人聽從衪的話呢?」(撒上15:22)有時候人會自我感覺良好的說:「我已為上帝做了很多事,我有聚會、讀聖經、靈修、祈禱……証明我已夠愛上帝,不是不肯跟從上帝吧!」但這些屬靈行為,其實是未能與真正聽從祂的話相題並論的。
相信在主裏的青少年人,其實大都是渴望聽命於上帝的。由他們赤子之心決志委身基督開始……只是在信徒的生活實踐中,或許未必人人能完全讓信仰與生活互相結連和顯露出來。
聽命──其實就是負基督的軛。「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這樣,你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太11:29)軛──是一種用木製造的樑,用來給兩頭牛拉貨物或用來幫助犁田。負軛就如外在加重負擔,但負軛同時亦是專心一致地領受責任來完成使命。看上來是外在加上,但真實的聽命是內在喚醒的火熱行動。聽命所負的軛,是不用多加思慮,他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所負的軛也會感到輕省的。
讓我們藉着一班年青人在第一屆現代基督教音樂創作比賽中冠軍的詩歌〈燃燒這生歸袮〉中,思考聽命勝於獻祭。當中副歌所表達的心聲,成為我們彼此的勉勵:「讓我知聽命勝於獻祭,順從較獻精金可貴。願你鑒察我心,是否敬畏你過於一切。聽命勝於獻祭,今懇求袮賜我火的洗禮,剔出污穢冷漠也燒毀,重將這心歸你!」阿們。


2017年07月2日 
重修復和之路 (潘玉娟牧師) 
香港主日  
第26期 

今年七月一日是香港回歸二十週年的日子。在政府推行數以百計慶祝活動中,作為基督徒,我們所追求的是一個怎樣的教會和希望看見的是一個怎樣的社會?記得回歸前,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如何重新與中國建立關係,如何準備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如何堅持作一個與內地不同的「香港」中國人。二十年後的今天,在電視媒體訪問中,看見香港人對「中國人」身分兩極化,有人仍努力尋索認同此身分,有人只認同自己是「香港」中國人,但亦有人堅拒「中國人」,只承認自己是「香港人」的身分。
事實上,香港回歸這二十年間發生很多事情,以致香港處於一個紛亂、撕裂的狀態中,人與人之間存有仇恨、隔膜、紛爭,整個社會充滿着令人窒息的怨氣,社會制度不公平,貧富懸殊,加上政府管治問題,社會出現很多政治爭拗,香港核心價值,民主自由,法治精神受到威脅和破壞,社會問題一浪接一浪,都令人感到焦慮和不安。
在這紛亂、隔閡、對立的世代,教會可以做甚麼?今季教會主題:「願教會合一」。今年是宗教改革運動500週年紀念,其實過往多年來天主教和基督教不同宗派彼此間透過真誠聆聽、互相學習、求同存異、合作配搭,希望拆掉過去阻隔我們不能合一的牆,同心活出在聖靈裏彼此相愛的合一見證。
同樣,今天在教會內都有很多阻隔我們不能合一的磚牆,我們有着不同政見,不同身分的認同,但我們能否因着十字架上的基督消滅了冤仇,重修復和的道路,以致我們願意以誠實、尊重、信任、體諒、寬恕的態度,接納與我們不同的人?因着耶穌基督的救贖,我們可以合成一群,成為一個新的群體,一個屬於基督的群體。作爲基督徒,願我們是一個熱愛香港的基督徒,更要堅持作個講真話的人,作個有理想的人,作個活出基督價値觀和使命的人。我們不希望未來的香港是一個更撕裂的社會,更不願看見我們的教會,因着政見不同,彼此排斥對方,甚或有你無我的態度存在教會當中。
弟兄姊妹,盼望我們藉這十字架使我們與人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以致我們能接納與我們不同的肢體。一同建立一個復和、彼此信任、寬容、尊重的群體,並能將基督的光散發出去,影響社會。祈求天上的父幫助我們,賜力量予新一屆特首和他們新的班子帶領香港。期盼未來我們的香港不再是一個撕裂的社會,而是一個復和、信任、寬容、尊重、互助、互愛的社會。


2017年06月25日 
背起十架.謙卑服事 (魏佩珊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3主日 
第25期 

作為基督信仰群體,我們都知道要「背起十架」,主耶穌曾教導門徒:「不背自己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得着性命的,要喪失性命;為我喪失性命的,要得着生命。」但當我們自以為已經「背起十架」的時候,其實我們真正背起了甚麼東西?是上主所交託給我們的十架,還是我們自以為是十架的東西?

就如昔日法利賽人、祭司、文士也背起了他們堅信不疑並竭力持守的舊約傳統,又將之視為追擊耶穌的武器,他們自以為明白、看清並切實履行這上主交託的天大使命。可惜主耶穌的教導、神蹟和復活卻證明他們所確信的其實並不真確,甚至攔阻了他們領受上主真正的救恩。

門徒及其他追隨者,自耶穌升天後經歷過幾百年的迫害,他們最終建立了基督信仰的大公教會(天主教)。故事並沒有就此得到完美的結束,幾百年後東方與西方教會之掌權者也背起他們所認為的十架,彼此爭奪誰是使徒正統的繼承者,令當時教會肢體間傷痕滿佈。甚至在五百年前,馬丁路德冒死寫下《九十五條論綱》公開向羅馬天主教提出信仰的質疑,再次激起一連串激烈的神學討論,誕生了基督新教的各個不同宗派。直至今天,基督信仰群體間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分裂、敵視對立,各宗派也看似背着自己的十架,心堅不移。

借鑒千百年基督信仰歷史的教訓,我們更需要時刻警醒和有意識地反思自己所背負的是否真正的十架。如經上記着:「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隸,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羅6:6-7)願我們能時刻謙卑自己,認真反覆探索自己所背負的是禍是褔,同時將舊人釘在十架,使我們從罪中得着解脫,為主奔走更高更遠的路。


2017年06月18日 
倒空自己.盛載主恩 (吳進逢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主日 
第24期 

生活在香港的我們,對於自己的身分,都有不同的理解。在2016年6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公佈一項研究有關市民身分認同感的調查結果,提及香港華人普遍使用「香港人」或「中國人」兩個身分指謂自己。近年,除了以上兩個選擇外,還出現了「香港的中國人」及「中國的香港人」這兩個混合身分。 我們對自己身分的認同,影響了我們對文化政治,以至整個生命的價值取向。那麼,我們認定跟隨基督的門徒這個身分,又如何影響我們生命的價值取向呢?

門徒(mathetus)在希臘文的意思是跟隨者,代表着一群跟隨耶穌基督教導生活的人。在馬太福音10章5至15節提及耶穌從一群跟隨他的群眾中揀選了十二個門徒,並給予他們能力和使命,要他們學效耶穌隨走隨傳、宣告天國近了和治病趕鬼等,耶穌更表明跟隨他的門徒就如羊進入狼群,他們不單不被人所接受,並且還會遭受人們苦待恨惡,甚至逼迫。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追隨基督》一書中講得更直截了當:「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祂是叫他來死。」跟隨基督的人不只是背負着門徒的身分,還有基督給予我們的使命和能力面對各樣的挑戰,改變我們的生命。若活出基督的樣式正是門徒本身的使命,那麼跟隨基督就不是輕省舒適的道路。可是今天當我們被各式各樣的價值衝擊時,我們寧可活得像世俗的人追求舒適、重視成功、享樂、人際關係和地位,但不曾想過犧牲安舒的生活。當我們常強調盛載上帝的恩典,我們也當思索我們曾否因着跟隨基督而付出努力、奮鬥、犧牲來倒空自己。恩典不是用來討好我們的工具,倘若我們連一點代價也沒付上,也沒有感覺到一點點的犧牲疼痛,我們的生命還有沒有空間盛載上帝的恩典?我們又是否真的跟隨着基督呢?

耶穌從不期待跟隨者的生命完美無暇,卻要求他們真真正正地跟從他。靠着基督的恩典我們得以被召跟隨基督,然而跟隨基督不只是羊群心態的行為模仿,更應具備跟隨基督的內涵,是源於愛與關係的行動。馬太福音9章35至38節提及耶穌選召門徒不是興之所至,而是出於憐憫,馬太福音9章36節記載:「他所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基督呼召我們與他一起同工,不是單單叫人來信耶穌,或是行他所行,更要求具備憐憫的心懷。不吝嗇對身邊的人表達上帝的愛,不為討好別人眼光而行動,這是需要我們投入生命去實踐。願我們在主的愛裏,同作真真實實的基督跟隨者。


2017年06月11日 
服事現今世代,成就主派之工 (陳德昌牧師) 
神學主日 
第23期 

「我願奉獻我生,服事現今世代,竭盡一切能力才智,殷勤成就主工」。(註)
  這是會袓的弟弟查理士衞斯理所創作、本宗經常唱頌的詩歌。他指出上主託付給我們的任務,不是服事那些過去或將來的世代,而是現今的世代。當然我們要對過去有深切的認識和對將來有活潑的盼望,才能豐富和扎實的活在「現今」世代。
  今日世人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千變萬化,好像沒有框框和準則的複雜世代,我們若要在宣教和牧養上有效服事這個世代,便要祈求在人心中發出呼召的主,感動更多弟兄姊妹獻上一生,接受挑戰,在學術、靈性、品格、才能上,全面的裝備自己,盡一切能力才幹,靠主恩典,成就主所指派的工作。我相信這也是神學教育其中一個核心目的:為教會培育人材,為上主國度預備合用的器皿。
  今年我在總議會代表部大會中報告說:「本宗雖然是一個信徒領袖參與帶領教會和牧養信徒的運動,但在裝備信徒做事奉工作,建立基督身體上,教會專職教牧同工仍是不可或缺的。」為着福音和上主國度的拓展,把握上主給予的時代機遇,教會確實需要更多成熟和生命力,有心志和能力的弟兄姊妹,加入牧職行列。面對要收的眾多莊稼和作工的人數不足,牧師部也成立了專責小組,就鼓勵和輔導會友進入本會牧職作出計劃。祈求聖靈在人心中作加倍的感召工作,也懇請正在尋求呼召、獻身牧職的弟兄姊妹主動與牧者傾談,尋求印證和指引。
  我們也盼望正在受訓的神學生,努力在學術、靈性、品格和才能各方面裝備自己,更多的省察、認識自己的強處和弱點,更好的整理自己的生命,學習明辨是非,為日後的全職事奉,建立待人處事的良好基礎,立志成為上主合用器皿。請同工同道們多關心支持本會的神學生,多為他們禱告。

(註):普天頌讚第397首《本份歌》部分,歌詞重新翻譯。


2017年06月4日 
香港是否中國? (盧龍光牧師) 
中國主日 
第22期 

這個主日是聖靈降臨節,又逢六四,是本會第廿八個中國主日。
  聖靈降臨節所發生的事,就是在耶穌升天後的第十天,使徒都被聖靈充滿,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宣講;那時,有從天下各國的猶太人,住在耶路撒冷,他們都聽見使徒用自己的鄉談講論上帝的大作為(徒2:1-11)。
  這些散居在外地的猶太人,也就是猶僑,他們在外地成長,已不懂猶太人的母語希伯來話,散居地的語言成為他們的鄉談。
  自從挪亞之後,他的兒子分為不同的邦國(創10),而他們因計劃建巴別塔,要為人類自己立名,而被上帝變亂口音,成為不同的民族。可見人類本來同出於亞當,因罪惡的緣故與上帝破裂關係,並且分散為不同語言的民族!但在聖靈降臨中,這些已分散各地,各有鄉談的猶太人,竟然一起聽到使徒用親切的鄉談講論同一個信息,使他們凝聚起來;聖靈的大能使這些分散的猶太人,重新合成一群!
  今天的世界,因狹隘的民族主義及本土主義而破裂。民粹主義抬頭,不少國家都以各自利益為依歸而排斥其他國家和民族。本來各地區、各民族為自己謀求利益乃是理所當然的責任,但在這個時代忽略了彼此依存互助合作的關係,卻是罪惡的詭計,因為罪惡就是使人分裂的權勢。本土化和全球化本來就是良性的互動過程,偏側一方皆會造成世界秩序的混亂。
  香港和中國的關係也是同樣的道理,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從歷史、文化、地理等因素來看,中國是香港的母親。但是九七回歸這二十年,北京政府承諾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方針不斷變質,以一國壓兩制,明目張膽干預香港的自治,近日更以「老爸」對「兒子」的態度教訓港人,卻不以德、以理、以誠信令「兒子」信服,以致大批九七後才成長的年青人對北京政府反感,抗拒,甚至部分人高舉「本土主義」的旗幟,以對抗北京的高壓!
  過去廿八年來,港人以愛國的心記念六四,被北京政府斥責為反華!今天部分香港年青人反對記念六四,因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究竟北京政府希望香港人記念六四,還是不記念六四?這正是香港是否中國的核心問題所在!
  聖經告訴我們,既是整體人類的一員,又應盡上各地域及各民族的責任;我們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更是上帝所愛的兒女!我們當以基督的愛去愛香港,愛中國!


2017年05月21日 
堅定尊崇主 (劉建良牧師) 
衞斯理主日 
第21期 

蘇格蘭歷史學家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曾說:「告訴我你所尊崇的人是誰,我就知道你是個怎樣的人。」如果以這句話來問你,你會回答誰是你所尊崇的人呢?會否說你所景仰尊崇的就是救主基督,抑或是某某偉大的人物?基督徒若真誠信仰上帝,必定會讓上帝在生命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雖然仍會有軟弱的時候,但在成聖的路上,必然會不斷進深,有美好的生活見證,讓人知道他是一個重生(born again)的基督徒。
一個基督徒若要甘心樂意尊崇主,他必須親身經歷主的大能,體驗祂的慈愛與恩典。會祖衞斯理約翰於1738年5月24日在阿爾德門街(Aldersgate Street)的靈性復興經歷,並不是因為馬丁路德寫羅馬書的序言很感人,能令會祖在日記中說他「覺得心中奇異的溫暖。我覺得,自己確實已信靠基督,藉着基督得着了救恩;並且祂給我保證除去我的罪,救我脫離了罪和死。」反而,會祖的經歷乃是在於他一直不滿意自己的屬靈狀況,雖然生為「牧師仔」,在就讀牛津大學時期又曾刻苦嚴謹地過「聖潔」的生活,但仍渴望真正體會信仰更新的力量,成為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我們也需要這種對靈性復興的渴求,我們可以從會祖追求靈命更新的心志中學習,以至我們能在成聖的路上每天更尊崇上帝。讓我送三句會祖的說話來彼此勉勵:「能把握現在努力以赴,就是一大成就」("It is a great thing to seize and improve the very now");「每天都要重新倚靠上帝」("You cannot live on what God did yesterday"),以及「作工越多,祝福越大」("The more labor the more blessing")。但願我們都能一生忠心地尊崇上帝!


2017年05月14日 
是祢最重要 (劉家莉宣教師)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20期 

究竟一個基督化的家庭,是否有一個模樣,像示範單位一般,能看得見,學得到呢?一個基督化家庭在家居裝置上,是否必然有屬靈裝飾掛畫、書櫃上有屬靈書籍、家中時常播詩歌、一家人能常常在一起祈禱、讀經、靈修、一起返教會……?肯定這樣做是好的!但有這一切,是否基督化家庭就會出現,家人就不會離開教會,一生持守信仰?
究竟基督化家庭是怎樣被建立的?每當談及基督化家庭,一般都以以弗所書5章22節至6章4節為藍本:經文論及夫婦、父母子女相處之道。在整段經文中,「基督」出現了五次,都是提醒夫婦、並作為父母的當以基督作為榜樣,基督才是家庭的靈魂。
今天對基督徒家庭來講,孩子的信仰狀況,特别是進入初中階段的「信二代」,他們的信仰狀況,常是令人傷神的。或許,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遵照上述的辦法來建立基督化家庭,看來是有效的。但當孩子日漸長大,他們不單單聽和接受,更用眼去看,看父母、看教會中人的行事為人,是否信行合一,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
有一首詩歌叫〈是祢最重要〉,歌詞講到:是祢重要,在我的一家最重要,重要是祢!那是真的嗎?唱的時候,跟在家裏的真實體驗是相同嗎?往往人在權衡輕重、作現實的抉擇時,上帝就變得次要。例子:當主日遇上考試時,或主日遇上心儀興趣班、精彩活動時,本當預留敬拜主的時段,就容易妥協了!
以上只是一個小小例子,但上述例子卻是一個信仰價值、一種優先次序的抉擇。或許,今天時移勢易,若只以一九八一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故事主人翁李愛銳為了守安息日,而放棄可獲金牌的機會而作教導,會不會不夠說服力,過時和欠缺彈性呢?但是,要建立真正的基督化家庭:基督真真實實為我一家之主,不是門楣上的裝飾。可能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信仰堅持,在抉擇誰為大、誰更為重要的過程中被建立的!


2017年05月7日 
願市民寬恕共融 (陳德昌牧師) 
復活期第4主日 
第19期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嘗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表達他對朝代更替分合的趨勢理解。這種分與合的矛盾,不單出現在政治的實體中,也出現在香港社群之間的關係。就如剛完成的特首選舉中,各參選人都以「修補撕裂」作為政綱中重中之重。現在各界人士都關心候任特首和新治理班子如何落實修補撕裂關係的政策。
  作為基督信仰群體,我們傳承了「和平之子」的身分和使命。主耶穌親自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被釘,受死,第三日復活,將上帝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因罪而築建隔絕藩籬打破,以愛和恩典的救贖滅去人間因罪而來的冤仇。「因為他自己是我們的和平,使雙方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絕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終止了冤仇。」(弗2:14)
  因此,我們也要為香港懇切禱告,讓執政掌權者能以公平公義治理,帶來安寧的社會環境,讓市民能休養生息,不同政見者以平和共融的態度來進行溝通,為香港市民的福祉而籌謀獻策。「所以,我勸你,首先要為人人祈求、禱告、代求、感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要如此,使我們能夠敬虔端正地過平穩寧靜的生活。」(提前2:1-2)
  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也要效法基督的榜樣,為香港市民的共融合一的願景作出努力。「謙卑」是一個重要的起點,主「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5-8)我們雖確定並堅信自己的立場正確,但卻不以為自己擁有最終的真理,因人有限,同時更不可能掌握屬於上帝領域的奧秘。因此,面對未來我們應更用心地聆聽別人的意見,彼此尊重,更謹慎地以兼聽,求同存異的胸襟與異見者溝通,學習彼此欣賞信任,願意尋求共識、雙贏。
  縱使當中有虧欠和傷害,也求主幫助我們學習坦誠認罪,彼此饒恕,用寬容和愛來化解冤仇,不讓仇恨報復的心侵蝕我們本已脆弱的關係和信任。無論如何,總要以信、以望、以愛的積極行動來面對未來的挑戰和困難。


2017年04月30日 
緊靠恩主、不枉此生 (梁麗蓮堂區會吏) 
基層主日 
第18期 

教會安排我寫今主日的靈音稿,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我乃服事和牧養基層人士的同工,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來自基層;有着近似的成長經歷、對信仰的反省與體驗。
記得初信的時候我曾經問過,為何上帝容讓社會出現不同的階層?為何有些人被看為尊貴?有些人卻被看為卑微?如果上帝是公平的為何如此?這些問題隨着對信仰有了更多認識與體驗後都得到了解答。今天教會的基層信徒人數比起三十年前我初信時候有所增加;而教會對基層人士需要的關注及拓展基層宣教事工相應加增,這都是可喜的事情,但仍有更大進步的空間。
今主日的第一段經課(徒2:14上、36-41)提到使徒們不是第一天就很勇敢的為耶穌作見證,他們懼怕因信仰而來的迫害,也自覺是“甚麼都不是”的無學小民,但他們相信基督。他們憑信得了應許,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得着非來自人的力量與智慧,成了聖靈建立的第一批新約屬基督的群體——教會。他們是一群帶着復活基督的盼望,並被聖靈充滿能力的信徒,在第一世紀開創了教會的歷史,猜想他們沒想過會有這樣成就,實在也不敢想吧!
能夠事奉上帝是多好!這是我的感恩與讚頌,無論是屬甚麼階層,總有上帝安放的位置,但願我們能看到自己今天擁有的條件、能力、機會都是來自上帝的託付,靠着上帝的幫助,與不同能力、恩賜的弟兄姊妹彼此配搭,目的只有一個:見證復活的基督,帶領人悔改歸向基督,以生命影響生命,活出上帝的愛。阿們。


2017年04月23日 
經驗主的同在 (梁錦波宣教師) 
復活期第2主日 
第17期 

記得在年少的時候,曾看過一套「疑惑的多馬」(Doubting Thomas)的福音電影,這多馬就是今天約翰福音20章的主角,是耶穌親自揀選的十二使徒之一。因為經文記載多馬曾經過懷疑耶穌是否真的已經從死亡中復活,故我們對使徒多馬的印象一般都似乎比較負面。
回望今天的信徒,當面對一些對信仰有疑問的人,都很容易會以「不要疑惑,總要信!」來回應。但假如我們細看這段經文的上文下理,當時耶穌是為了挽回在疑惑中的多馬而「再」出現,耶穌是先讓多馬親眼看見他、邀請多馬親自驗證他的傷口之後,才對他說出「不要疑惑,總要信!」的。而據教會傳統的說法,多馬是初期教會中一個很有影響力的領袖,他後來更遠赴印度傳揚福音並且因而殉道。傳說多馬是被矛刺死的,故初期教會用一支矛與一柄木匠曲尺為標誌,來象徵多馬的忠心與犧牲。多馬能夠從疑惑到為福音殉道,相信那天與復活的耶穌面對面相遇、經驗上主與他的同在,是叫他從疑惑中走出來、踏上到遠方宣教之路,並願意為福音殉道的最大原因。
循道衛理宗的信仰有「聖經」、「傳統」、「理性」和「經驗」四大支柱,會祖衛斯理約翰牧師亦曾因為經驗到聖靈的復興,而為主大大復興了當時的教會。故此,信徒在生命中親自經驗到上主的同在,是信仰中不可或缺的。
依納爵靈修有一個基本信念:「上主愛我們每一個人,他喜歡直接及親自跟我們每一個人來往,他會臨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經驗中。因此,我們要留意自己的生活經驗從而發現他的同在。」我相信當日上主既然會為了挽回疑惑中的多馬而「再」出現,讓他在生命中經驗到他的同在,他必定不會把在生命中遇到困難,而處於疑惑中的我和你撇下不顧!讓我們學習每天在生活和禱告中向上主開放自己 ──包括敢於向主承認自己的小信,相信主必會「再」出現,讓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他的同在,經驗耶穌的安慰和鼓勵,並陪伴我們走前面的每一步。
耶穌最後說:「沒有看見卻信的有福了。」感謝主!我們這一代就是沒有見過復活後的耶穌肉身的信徒,但我們卻可以透過每天的生活經驗來發現他的「再」出現,我們實在是有福的。正如耶穌所說,我們因信他──這位勝過死亡和復活的主──而領受到上主的眷佑和賜福,實際上是與初期教會的信徒們無異。


2017年04月16日 
看見就信了 (鄧麗珍宣教師) 
復活主日 
第16期 

在四福音書中,唯有約翰福音是這樣的記述:抹大拉的馬利亞,沒有第一時間進入墳墓看個究竟,反而是選擇先離開墳墓跑去找耶穌的門徒西門彼得及約翰,這兩個門徒一聽見馬利亞這句哭訴:「有人從墳墓裏把主移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哪裏。」就跑去看個究竟。
  約翰或許較年輕跑得較快,他先跑到墳墓前,但只是探頭向墓裏看,卻未進去。彼得隨後來到,作為長輩,就帶着大家進入墓裏看,看見耶穌的身體不在,就相信耶穌已經復活了,他們雖然仍然不明白當中意思,然而,他們仍是相信了。
  至於抹大拉的馬利亞呢?她有沒有隨着彼得及約翰進入墓裏呢?
  約翰福音20:11,「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她沒有進去墳墓裏,她選擇只站在墳墓外,她相信自己前一刻的判斷:耶穌的身體必定被人挪走了;她不斷的自責,因為她感到無比的愧疚:自己怎可能連保護耶穌身體的責任也盡不了?馬利亞哭着的同時,也只是低頭看看墓裏,看到兩位白衣天使坐在安放耶穌的地方。然而,無論是天使或是耶穌親自問她:「婦人,妳為甚麼哭?」她依然是近乎自言自語的說着同樣的說話,完全地進入自責自憐的狀態。直至耶穌親切地呼喚她的名字:「馬利亞」。這是何等溫暖又直接的喚醒。馬利亞醒悟過來,並且歡喜若狂。
  今天,抹大拉的馬利亞會否也是我們的寫照?當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我們未必第一時間求真相,就像馬利亞不是第一時間進入墳墓裏先看清楚發生甚麼事。反而,是把一個假設變成必定及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們會先入為主地以負面的角度去考量事情;我們或許會「翻舊帳」,或許會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上有限甚至是錯誤的理解,去論斷別人或評估事情狀況。結果,把自己放在自怨自艾的死胡同中。還是我們選擇像西門及約翰一般,就算是遇着很多不明白,我們仍然因為看見耶穌在我們身上的作為而樂意相信他,選擇放下自己的執着而活在盼望中。
  感謝耶穌!因為耶穌認識我們,並且知道我們的軟弱。他今天要用溫柔的呼聲說出我們的名字,喚醒我們!「婦人,你為甚麼還在哭呢?你還在找誰呢?」今天,耶穌已經復活了。他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不必再哭了。只要去看見,就必相信了。


2017年04月9日 
勇往前行 (黃培元宣教師) 
棕樹主日 
第15期 

今天棕樹主日的經文記載了主耶穌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勇敢地走上十字架的路程。這段事蹟之前,福音書也記載了一段有關勇氣的小故事。馬太福音21章1至6節記載,耶穌在進入耶路撒冷前,打發兩個門徒往對面的村子去,把驢和驢駒牽到耶穌那裡。「順手牽驢」,可能門徒想也想不到耶穌會有這樣的吩咐。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述,耶穌和門徒也是第一次行經這個村莊,要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順手牽驢」,門徒要面對的可能是害怕,也有可能是疑惑。令門徒不解的是為何耶穌要他們用這種方式來得到坐騎?「用錢租用驢子不可嗎?」「向擁護耶穌的群眾暫借可以嗎?」「或是先禮貌地問驢子的主人借用,總勝於他發現驢子要被人帶走時,才解釋因由!」我相信當時的門徒雖然聽從耶穌的吩咐,腦子難免會充斥着疑問:「這樣做可行嗎?」
  在十多年前的一次活動,我與弟兄姊妹在教會附近的屋村找居民傾談和藉此分享自己的信仰。記得當天也有點氣餒,因為實在是不太容易找到人花時間與我們傾談。腦裡有時會浮現一個想法:「我這樣做,可找到人分享福音嗎?」只有在心裡不斷禱告交託。感謝上帝!祂讓我們之後遇上一個中年男子。他倚在欄邊,口邊含着香煙,樣子好像是若有所思,我們便憑信心「膽粗粗」的上前與他攀談,好找機會與他分享信仰。原來他一臉憂愁是因為他早年離婚,家中有幾個年幼的子女要照顧,而自己卻身患絕症,正在愁着將來可怎走下去。當天,上帝就透過我們的關心和分享,感動他決志歸主。之後數年,在教會繼續關心和支援下,他們一家也陸續洗禮跟隨基督。
  經文中的兩個門徒,縱然帶着未解的疑問,但卻願意鼓起勇氣,起來遵行耶穌的吩咐,可能是因為他們相信耶穌的應許必然成就。今天,當上帝差遣我們作成祂的工作時,我們或許也會對上帝的吩咐心感困惑,又或許會對自己能否完成上帝所交託的使命存疑。盼望這兩個門徒的故事帶給我們提醒:我們縱有疑惑,但仍可信靠上帝,勇敢前行。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首令我十分深刻的詩歌歌詞:「縱然有許多的問題,我也不放棄。祢大能賜給我勇氣,我會勇敢走出去。」


2017年04月2日 
願政府仁愛公義 (簡祺標牧師) 
大齋節第5主日 
第14期 

今天我們透過約翰福音十一章拉撒路由患病到身亡,然後被耶穌叫醒的經過,反映出人的有限而彰顯出上帝有無窮的榮耀和大能。

經文開始就清楚介紹這位拉撒路的家庭背景及其兩位姐姐是與耶穌如何諗熟,因此那個帶口信給耶穌的人也講出:「你所愛的人病了」,暗示着耶穌聽見就會明白而無需多加解釋。照一般常理,聽到了一個特別派人傳送來的口訊定必是嚴重,應即時回應,盡快前往探望也是理所當然的。耶穌的反應卻說:「這病不至於死」,並且記載他仍在原地住了兩天;然後他再對門徒表示想去猶太一帶。耶穌好像刻意地放緩腳步,稍後才去探望拉撒路。最後,耶穌到了伯大尼就知道拉撒路已經死去,而且安放在墳墓四天了。馬大和馬利亞都分別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弟弟就不會死了」,反映出這兩姊妹,甚至其他的旁人都帶着失望、絕望,因這一切都已經過去,不能再挽回了。

人人都看見拉撒路已經死了,並且埋葬了,惟有耶穌自己卻看見拉撒路正在睡著。耶穌果然走到拉撒路的墳墓前,叫人挪開擋着墳墓的那塊石頭,禱告後便大聲呼叫:「拉撒路,出來」,拉撒路就連布帶巾走出來。耶穌要藉拉撒路死而復活,走出墳墓,乃是要彰顯出上帝的榮耀,並且耶穌自己也得着榮耀。耶穌提醒馬大:「你若信就必看見上帝的榮耀」。

本會第二季季題是「我們在天上的父:願這城平安。」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週年,第五屆的香港特首亦剛剛由接近一千二百位選委選出來了。無論我們的心情怎樣,讓我們繼續為香港的仁愛與公義禱告。縱使我們或許會對政府、對制度再沒有信心,好像死了一樣。耶穌卻提醒我們要對上帝有信心,上帝會重新注入生命力、,使看似絕望變成新希望,並會按祂自己的心意彰顯莫大的榮耀。


2017年03月26日 
慎防靈性的盲目 (鄧民瀚宣教師) 
大齋節第4主日 
第13期 

教會每個主日在週刊封面刊登的這篇文章,叫「靈音」。有趣的是,這「音」沒有聲,只有沉默的文字,看不見的人是「聽」不到它的。同樣,福音也是音,但好消息不一定要通過聲音表現出來。主耶穌基督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可4:9)是教導我們要對靈性持續開放和更新。
約翰福音九章一至四十一節裡,記述了一個瞎子得醫治的故事。福音書的讀者當然不會驚訝於患病的人得醫治等情節,但它的獨特在於之後引發的連串風波。法利賽人、猶太民眾甚至瞎子的父母紛紛搞盡腦汁,誓要處理事件背後牽涉公眾利益的問題,包括「眼睛是怎麼開」(約9:10)、「一個罪人(指耶穌在安息日治病)怎能行這樣的神蹟」(約9:16)之類……可謂茲事體大,必須嚴肅處理。可惜從一至卅四節行文裡,他們連珠炮發提出的十二個問題,卻仍沒有觸及這次醫治事件的核心——靈性。
耶穌問瞎子「你信人子嗎?」(約9:35)這話直指問題的癥結。得醫治的經驗本是要讓人看見上主的恩典和作為,並歸榮與主。約翰福音因此稱耶穌所行的神蹟為記號(sign),正代表它們像路標一樣通向主耶穌的神子身分。主批評那些忙着發問的人最後「反而失明。」(約9:39)反映僵化守舊的宗教知識、傳統和自以為義,會造成靈性的盲目(Spiritual Blindness),阻礙人單純地信靠且讚美那至高的救贖和醫治者。靈性盲目比失明更可憐。
今天香港將迎接新一任特區行政長官,或許我們對這樣的「小圈子」制度感到灰心;又或當面對吉凶難料的未來,我們會急於發問、懷疑、盤算和籌謀。但正如瞎子說﹕「我本來是失明的,現在我看見了。」(約9:25)上主豐盛的應許是不會變改的,每當數算一個又一個記號,我們便確知在基督裡的盼望,不會搖動。
社會渴求良善、公義和誠實領袖的出現,但領袖不可缺少的質素,還有靈性的識見和信靠上主的心。主佑香港,無論環境如何變幻,願「靈音」呼喚你,時刻信靠上主。


2017年03月19日 
委身於生命之主 (柯秉蕙屬靈導師) 
大齋節第3主日 
第12期 

相信弟兄姊妹認定上帝是生命之主,渴望委身於他。在曠野四十年,以色列民跌倒不少,而且曠野生活前行真的一點也不易,但是出埃及記十七章一節記載「以色列全會眾遵照耶和華的吩咐,從汛的曠野一段一段地往前行。」這可見他們內心的願意。委身生命之主的歷程,如走進曠野,必遇着艱難;只是曠野亦是我們經歷上帝生命轉化的福地。摩西被引進曠野,卻發現身處聖地;耶穌約旦河受洗後,立刻被催促到曠野飽受四十晝夜試探,最後卻經歷天使服事。
曠野經歷,讓我們認識自己的真實面貌,我們的本質都是有限制、有軟弱。就像以色列民,雖然曾經歷上帝恩典,但是當遇到肉身口渴的困苦,他們卻煩躁、疑惑,說:「耶和華是否在我們中間呢?」(出17:7)生命的曠野不只讓我們認識自己,更讓我們在限制、軟弱中認識上帝的真實,與他相遇。上帝吩咐摩西以先前擊打尼羅河的杖擊打磐石,水就從磐石流出來,給百姓喝。(出17:5-6)那杖正提醒以色列民上帝的大能,上帝怎樣在埃及施行神蹟,帶領他們離開為奴之地,上帝藉此告訴他們:「昔日、今日,我仍然在你們中間。」
在生命的曠野,怎樣與上帝相遇呢?曠野生活,因自身限制、軟弱而生煩躁、疑惑等情感,人之常情,只是不要像以色列民怪責別人、環境,要學習像摩西藉祈禱向上帝傾訴,並給予空間聆聽他的回應。(出17:4-6)我們亦需省察是否如以色列民常停留在安舒區(comfort zone)的框框(出17:3),以致未能體會上帝的心意。在生活挑戰張力中,弟兄姊妹常感到上帝溫柔臨在、默默陪伴,只是弟兄姊妹仍不安,他們常說:「上帝總是不說話,不向我指明他想我怎樣作決定。」在導引時我總是提問:「嘗試靜下來,體會上帝藉這臨在正向你表達着甚麼?」不少弟兄姊妹慢慢體會上帝對他們表達明白、關懷、信任,信任他們內在的潛能,信任他們有足夠內力處理眼前的挑戰;上帝不只信任,更一次又一次答允同行。我們常渴望上帝幫助我們作決定,上帝卻渴望讓我們體會他的同在和信任。


2017年03月12日 
作循道衛理人的代價 (李富豪宣教師) 
大齋節第2主日 
第11期 

先知以利亞為上帝大發熱心,卻遭受以色列王后耶洗別的追殺。他害怕,選擇逃避,靜靜地等待上帝為他解困。上帝卻反問他:「你在這裏做甚麼?」(王上19:9-18);為主大發熱心是有代價的,你會輕易逃避嗎?

在二百七十四年前的今日,即一七四三年三月十二日,衛斯理約翰在日記中記載了七十六位信徒離開循道會,Andrew Goodhead稱這透視了作循道人的代價(The cost of Methodists)。日記中提到這些人離開的原因:世俗事務纏身、認為現在未是時候委身上主、聚會點太遙遠、害怕改變生活習慣、不想被人取笑為循規蹈矩的循道友、不想恆常出席聚會、不喜歡與某人一起聚會等。這裏反映出作循道人的代價:留下成為循道人,便要1.不計較得失地以上帝的事為先;2.不介意世俗人眼光,持守虔敬生活; 3.要接納不喜歡的人,並與他一起合一地敬拜上帝。另外,日記又提到有六十四人被逐出循道會,因為他們咒罵和詛咒弟兄姊妹、不守安息日、肆酒或醉酒、賣烈酒、發生爭吵、虐妻、習以為常和蓄意地說謊、挑剔和惡毒地說話、懶散和百無聊賴、輕浮和處事草率等。這裏也看出作循道人的代價:4.要持守道德和信仰價值觀來見證基督;5.愛你的鄰舍,不要製造事端破壞人與人的關係,做成分裂;6.做人處事(包括事奉)要認真和上心。

堅持留下成為循道人,或想加入循道會都要清楚代價。他們都要權衡輕重,看看能否認同和履行循道會的價值和責任。作為循道人就是要在群體中與他人一起走上成聖的道路,畢竟循道運動從來都不是招聚信徒內聚,分享心事,成為團契的運動;循道運動是招聚信徒嚴謹紀律,一起活出基督樣式,最終讓人在恩典中成為聖潔的運動。這運動要求甚高?你會逃避嗎?請聽聖經的話:當以利亞逃避,上帝向他顯示山崩地裂的異象,然而上帝不在其中。這說出上帝不一定叱吒風雲地彰顯,他還會悄悄地彰顯在不知不覺之中。為主大發熱心,我害怕代價沉重嗎?其實主已悄悄地在我身邊給予力量。

作為一個循道衛理人,究竟我們又「在這裏做甚麼?」在生活包袱和個人得失下,我們會選擇逃避,還是致力完成主的託付,履行作為循道衛理人要緊緊跟隨上帝的代價嗎?上帝與我們同在,以利亞最終克服懼怕,膏立哈薛和耶戶作王,我們又如何呢?


2017年03月5日 
再思「委身」 (林津牧師) 
婦女主日 
第10期 

基督徒對「委身」這個詞語一點也不陌生,我們知道上帝是萬主之主,也是我們人生的首要,全然委身應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可是在現實之中,真正要做到委身似乎極不容易,不少信徒選擇講一套做一套,但我相信如果這是上帝的心意,當中一定有其重要的原因。
  首先,委身是一份福氣。我們常常認為委身需要付出的太多,所以一定會很痛苦,但這樣的委身是真的嗎?當你向熱戀中的情人送上珍貴禮物時,你會覺得痛苦嗎?當一位母親為初生嬰兒勞心勞力時,她會覺得不值嗎?當然不會,反會因為能夠為所愛的人付出而感到欣慰,所以當我們能夠向上帝全然委身時,其實是反映我們被主的愛吸引,能深愛上帝,這是一份極大的福氣。
  其次,委身是輕鬆的。既然一切是出於我們深愛上帝,我們的委身就不會覺得艱難或勉強。正如我曾經聽過一位世界著名的巴西職業足球員的分享,他幾乎每天都要進行超過十小時的足球訓練,但因為他看足球是他人生中最喜歡的事情,所以他從來都不需要迫自己練習,反而需要提醒自己不要練習太多。所以當我們能夠對上帝有真正的委身,便能經歷到上帝的釋放,因為主耶穌應許過他的軛是容易的、他的擔子是輕省的。
  最後,委身是必蒙悅納的。雖然有時盡了力也未必會成功,從世人的角度看就似乎是加倍的失敗,但上帝是看我們內心的。聖經應許我們只要有願作的心,就必蒙悅納,更會按我們所獻上的努力而加倍的賜福我們。執筆時想起最近的一段體育新聞,一位委內瑞拉的滑雪選手在一場國際比賽中表現奇差,最初遭到不少觀眾的恥笑,但後來大家才明白在委內瑞拉跟本沒有下雪,所以這位選手雖然是國家代表,其實是首次接觸真雪,大家因此而對他另眼相看,更有不少人報以欣賞的目光,認為他才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運動員。
  無論此刻你對上帝的委身是多是少,盼望我們都能明白委身的重要性,亦能以此為我們一生的目標,好讓上帝得着當得的榮耀、我們得着最大的賜福。


2017年02月26日 
渴慕連結主旨的生命 (余恩明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9期 

教會在2003年制定社會服務使命宣言時,把彌迦先知所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6:8)這句話放進去。在每年的社關主日,我們也會一起誦讀。
  面對香港社會的處境,不同人對公義,有着不同的解釋。同一社會事件所引申出的公義問題,也有很不同的理解。就近日香港法院的幾件判決,有人認為香港的核心價值之所以得到保障,慶幸還有三權分立的司法制度;然而有人卻認為法院的判決,引致“公義不得彰顯”。如果公義一詞淪為一個對抗異己、攻擊持不同意見者的口號,那就相當危險了。當社會大眾認為公義的事,我們要問這是否都合乎聖經的要求。事實上,公義並不是先知的唯一教導。
  昔日彌迦先知看見自己的同胞,受着種種制度所欺壓,在上有權位者和擁有社會資源的財閥,想盡辦法去奪取基層和無力反抗的人民所僅有的。這些權貴以為自己繼續一些宗教禮儀和獻祭,上帝就會喜悅和賜福給他們。或許當日猶大國的權貴商賈,根本未認識或誤解上帝,只是追求敬拜自己心中的神明。而這些神明,可能是他們認為十分重要的名聲、財富、商機等等。先知反問這些恆常獻祭的人:「惡人家中不是仍有不義之財和惹人生氣的變小了的伊法嗎?我若用不公道的天平和袋中詭詐的法碼,豈可算為清白呢?」(彌6:10-11)彌迦又感歎:「城裏的富戶滿行強暴,其中的居民也說謊言,口中的舌頭是詭詐的。」所以他同時強調“好憐憫”的重要性。倘若人看不見身邊人的需要,和在困境之中者的痛苦,所作一切對神明的參拜,只是為一己利益而已。憐憫,就是要有同情心,設身處地去感受人的需要。在行公義時,也要好憐憫,兩者乃並駕齊驅。所以今天我們不會對已判刑者幸災樂禍,也不會嘲笑肯為已判刑者向法庭寫求情信的人。
  而彌迦接着所講的“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更為重要。我們得承認每個人都有限制和盲點,無法掌握一切;故此,我們要有胸襟來存謙卑的心,容讓不同意見的人表達他們的意見。公義和憐憫的行動源於生命的素質,而這美善素質則是源於上帝。與上帝同行,就是將生命連結於上帝,以致在日常生活言行中,很自然地流露上帝公義慈愛的屬性。所以,我們在發表任何公開意見或行動前,應該深思一下,這些行動可如何見證我們的生命連結於上帝。
  但願我們在社關主日再次誦讀及思考彌迦的教訓時,有更深的體會和更實在的生活實踐。


2017年02月19日 
信仰群體的聖潔 (王玉慈牧師) 
顯現期第7主日 
第8期 

希伯來文‘quadash’——「聖潔」一詞,其字根為‘qua’,意思是分別為聖。按照聖經的教導,聖潔乃有兩重意義,其一,上帝是和被造之物絕對不同,他有無限的尊榮威嚴,遠超過他們,這是他超越的屬性,亦可稱是上帝主要的和最高無上的完善性。因此這不可僅視為一種道德的屬性,不可與仁愛、恩慈、憐憫等相同。因着上帝的聖潔,一方面固然表示他的良善和恩慈;但同時卻又顯明他的公義與憤怒。其次,「聖潔」一詞,還有其道德方面的意義。但「道德的聖潔」(Ethical holiness)與神聖的聖潔(Divine holiness)並非無關的;前者乃由後者發展而來。道德聖潔的基本意義,也是有分別為聖的意思,乃是從道德的邪惡與罪惡分別出來。上帝因為他的聖潔,不能和罪惡有任何關係。「所以,你們明理的人要聽我,上帝斷不致行惡,全能者斷不致不義。」(約伯記34章10節),「你的眼目清潔,不看邪惡,也不看奸惡。」(哈巴谷書1章13節)但是道德的聖潔,非僅是消極的與罪惡分離,而還有積極的意義,那就是道德的至善或道德的完善。倘使一個人對上帝崇高的聖潔能敬畏和自卑,則他對道德的聖潔,必深感猥褻而感覺自己有罪,他必自慚形穢而不配站在至聖者的面前。上帝道德的聖潔乃是上帝的完善,因此他要永遠保持他道德的至善,恨惡罪惡,要求他的子民擁有道德聖潔的品格。
  聖潔是實踐基督教訓的核心價值和行為,所以,法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兼神學家加爾文曾說︰「既然神已經吩咐基督徒要追求聖潔,所以信徒一生都要操練敬虔。」簡單來說,信徒要全心全意委身於主,為主而活;並要分別為聖,尊崇耶穌基督為主。
  會祖衛斯理約翰面對他那個時代信徒將信仰個人化和私有化時,特別強調基督徒沒有離群獨居的「聖潔」,只有「社會的聖潔」(Social holiness),因為聖潔是需要在信仰群體中被領受、實踐和彰顯。在現今的世代中,「社會的聖潔」更需要超越於教會團契之外,即是信徒群體,需要將聖潔在今日我們所處身於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環境,並且在今日彎曲悖謬的世代中彰顯出來。
  聖潔是內在的,它貫穿我們整個內心;聖潔也是外在的,它涵蓋我們一生。祈盼我們都能學效使徒保羅的教導:「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完全成聖!願你們的靈、魂、體得蒙保守,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責。」(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23節)


2017年02月12日 
渴慕長進的生命 (劉家華宣教師) 
顯現期第6主日 
第7期 

對於每一位渴慕生命有長進的信徒,或許我們都不時會問自己:「相對於早年的我,我現在是否愛上帝多一些?」又或說:「我在信仰上有沒有較以前成熟呢?」盧雲(Henri Nouwen)曾在“Spiritual Formation”一書中引述被東正教封為聖人的西奧梵(Theophan the Recluse, 1815-1894)的一段話,說:「當我們對上主的思念還活在心裡,對上帝仍心存敬畏,那一切仍然安好;但當我們的心漸漸忘記上帝或只在頭腦上認識祂,那就會走上歪路。」

西奧梵提醒我們,不要單單將上帝簡化成某種知識而去認識,更要留意自己內「心」是否仍然敬畏上帝?就如今天選讀的申命記30章,當中15-16節就是一段清楚的陳述,指明你要愛耶和華、遵行他的誡命、律例與典章,你就能得到上帝的賜福。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不難知道上帝對我們的期望,甚或我們也懂得鼓勵、勸勉弟兄姊妹去做這些事,從頭腦上我們或許也能夠掌握。然而,能否做到,重點卻在於17節所說:「倘若你的心偏離,不肯聽從」,意思是若我們內心有覺得比上帝更有價值的事去追逐,我們的心就會轉向其他的事,亦難以順服上帝吩咐而行。

因此,當人生充滿各式各樣的價值對碰時,又如何能行在上帝的心意?申命記30章19節摩西說:「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已經將生與死,祝福與詛咒,擺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摩西用自己生命的見證來鼓勵人們作出正確選擇,每當我們回顧、反思及重整自己的生命時,不論生命的經歷如何,或許有高有低,有辛酸有歡樂,但總見上帝在我們難以預計的情況下引領我們渡過這些歲月,也教我們放下過於高估自己的智慧,反叫我們要學習謙卑的心、敬畏的心,順服在上帝的大能之下。

敬畏的心叫我們知道上帝的真理高於一切,更教我們知道生命成長的方向,難怪箴言4章23節提醒我們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心發出。」因此,敬畏的心就成為我們渴慕生命長進的重要元素了,甚願我們一同以敬畏、愛慕上帝的心來跟從上帝,好叫我們的生命不斷長進。阿們。


2017年02月5日 
對你渴慕 (李炳光牧師) 
顯現期第5主日 
第6期 

渴慕是一種羨慕渴想的行為;是一種飢渴慕義的態度;是一種祈盼得着的積極表現,更是一種魂牽夢縈,朝思暮想的愛情心態。如果用之放在宗教的情操裏,這是一種不可多得愛上帝的行動,如果我們有渴慕上帝的心,我們的信仰自然有積極的表現,歷代信徒愛主愛人的行為,熱切追求信仰的態度都是靠着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當我們認真地查考聖經,尤其是詩篇中作者對上帝的熱切尋求的和充滿誠懇的表達,實在使我們深深感動:
  「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上帝,就是永生上帝,我幾時得朝見上帝呢?」(詩42:1-2)
  「上帝啊!你是我的上帝,我要切切尋求你……我的心靈渴想你,我的肉身切慕你。我在聖所中曾如此瞻仰你,為要見你的能力和你的榮耀……我在床上記念你,在夜更的時候思念你……我的心緊緊跟隨你,你的右手扶持了我。」(詩63:1, 2, 5, 6, 8)
  「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內心,我的肉體向永生上帝歡呼。」(詩84:1-2)
  「我渴想你的救恩身心耗盡,我仰望你的話。」(詩119:81)
  「我的心渴想你,如乾旱之地盼雨一樣。(詩143:6)
  以上的經節都是在詩篇中找到的,這些經節都使我們感受作者對上帝的渴想和愛慕,如果我們都以這種態度來尋求和認識上帝,相信我們的信仰定必會不一樣,這種宗教熱誠今天在我們信徒生活中是否失落了,今天我們不冷不熱的、提不起勁的、可有可無的表現是否代表着當年聖者們對上帝的渴慕的心態已經失傳了,這種失傳的藝術是否應該積極地尋回呢?
  本月教會崇拜的主題定為「對你渴慕」,經文定為詩篇63:1,在四個主日中,我們將以四個分題作為崇拜思想的中心:
1.渴慕見證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應以見證上帝的恩典與慈愛為目的,我們到底為何而活?為何而生?這都是我們要尋找的答案。
2. 渴慕長進的生命:一個有生命的信徒,應當不斷更新,不斷長進,停滯不前等於失去目標和死寂的表現,渴慕長進才是活潑生命的表現。
3.渴慕聖潔的生命:人非聖潔就不能朝見上帝,追求聖潔是一種渴慕親近上帝的行動。
4.渴慕主旨的生命:人的生命是要明白上帝的旨意,順服和實行他的旨意,渴慕主旨是屬靈生命的特質。
  願我們勤赴禮拜,在這個月內深入,透澈和全面性地明白「渴慕上帝」的真理吧!


2017年01月29日 
作基督僕役 (任遠輝會吏) 
顯現期第4主日 
第5期 

今天我們活在一個很不容易的世代,教會在網絡上面對着前所未有的衝擊,很多過去教會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今天都受到極大的質疑及批評,我們應當如何回應呢?

我認為這正好是今天讀經主題︰「作基督僕役」帶給我們的挑戰。今天經課的三段經文,均提到聖經對信徒處世的要求及提醒。彌迦書六章八節是我們很熟悉的經文︰「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新約的登山寶訓,同樣提醒信徒天國的價值觀不同於這世界的價值觀,當世界的價值觀高舉滿足、擁有、放縱時,登山寶訓卻提醒我們,知道自己缺乏,並為別人付出,才是真正得福的途徑;至於書信,更直接地指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這個道理很難為今天的人所接受,但我認為核心的問題,是我們信徒自己是否仍然從心底有這種相信,以致我們能活出一個在別人眼中是愚拙,在上帝眼中,卻是蒙福的生命呢?

今天無論是社會或是教會都因着近年政治氣候的變遷而引發無數的撕裂,這些均挑戰今天的基督徒,是否願意在這種環境下仍然作基督的僕役?若是願意的話,我們當知道,作僕役是沒有選擇權的,作基督的僕役就是完全順服基督,在這個彎曲悖謬的世代,我提出四個向度供大家思考︰
一. 保持盼望︰現今社會、教會其中一種最缺乏的就是盼望,沒有盼望,人就變得沒有動力,一切也就提不起勁;同時,除了基督外,沒有盼望是永恆的,我們要持守對基督的盼望。
二. 保持謙卑︰今天的網絡文化,你說一句說話,就有十個人回應你二十句說話,但這在在挑戰我們是否願意放下自我,不隨意隨心的發言。
三. 保持溝通︰在這些年當中,我自己的立場是較為傾向聆聽年青人的聲音的,因我看見制度的不公義,但當我看見一些我很尊重的長輩的態度時,我不得不反思並肯定當中都是有道理的,而我最心痛的是兩者之間沒有溝通的空間,所以保持溝通是必須的。
四. 保持順服︰順服本身已不簡單,但這更要求我們在這荒誕的世代,留心上帝的心意,與主同行。

以上種種,幾乎是不可能的,就更證明我們必須靠着那加給我們力量的,才能作成,願我們在這世代中仍然能謙卑與主同行,為主作見證,誠心所願。


2017年01月22日 
同蒙主恩召 (范建邦牧師) 
合一主日 
第4期 

重建國際禮拜堂暨總議會大樓工程是本會近年甚為重要的事工,不但將一間百年教堂重建為一座現代化大樓,更將原本服務英語群體的小教堂改為供不同種族人士使用的綜合服務大樓。更重要的是在籌建過程中,凝聚了本會各堂弟兄姊妹之人力資源及金錢奉獻,同心合意建造這座上帝的靈宮,體驗「教會合一」的精神。
  眾所週知的,基督教信仰源自於古老的猶太宗教。起初,猶太人從中東一個弱小民族,因得蒙上帝恩召,成為一個被揀選的民族,去成就上帝救贖世人的計劃。以賽亞先知宣告說:上帝使「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9:2)上帝藉着眾先知所宣告的信息,特別是藉着「道成肉身」住在世人中間的耶穌,將上帝的救恩傳遍普天下,使尚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同蒙上帝恩召,作主的門徒,並且在地上建立普世性的基督教會。
  然而,由於人心深處的罪性,即使在以基督為主的教會,仍然會有爭權奪利及結黨紛爭的事發生。使徒保羅就曾奉主耶穌之名勸戒歌林多教會的信徒:「你們中間不可分裂,只要一心一意彼此團結。」(林前1:10)可惜的是,直到今時今日,不同宗派教會之間仍然互相排斥,彼此傾軋。請看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已經是宗派林立,各自為政的情況甚為嚴重。雖然部分宗派教會可能間中舉行合一活動,如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每年一月推動「基督徒合一祈禱週」,但若要做到進一步的合一就「知易行難」了。
  可以說,本會在教會合一行動上已作出美好的見證,「循道」及「衛理」兩個分別來自本宗英美背景的教會,在四十多年前經兩個公會長牧及先賢的努力,他們放下各種信仰上的分歧,教制上的差異,大家「一心一意彼此團結」,成立「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為香港教會合一作出貢獻。
  本會國際禮拜堂暨總議會大樓是建造在堅固的花崗岩上,恰如主耶穌所宣告:「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16:18)。深信這是上帝給我們最大的祝福,也是給我們極大的警醒﹗盼望我們都能同蒙主恩召,在追求教會合一的事工上繼續齊心努力﹗


2017年01月15日 
被召作信實的事奉 (卓廸舜會吏) 
顯現期第2主日 
第3期 

近年常在報刊、網上及電視媒體中看到有關香港老店、傳統行業或年長工匠的報道或特輯,透過這些節目向一些多年來忠於使命,甘願服務群眾的人士表達尊敬與欣賞。但在現實生活中,金錢與權力掛帥、效益主義等價值觀不斷影響及衝擊着我們,將大部分人塑造成凡事以利益為先、只着重結果及個人得失的「自私鬼」,偏己意行,只會令人變得更加自我中心。或許,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有時也不經意地帶着這種心態在教會中事奉,偶爾在追求自我滿足。
哥林多前書1章4至8節中提到是主先賜給我們恩惠,讓我們可在他裏面得到富足。我們在恩賜中一無所缺,可以忠誠地事奉他,他也會堅固我們到底,讓我們可以等待主耶穌的再來,能與他在永恆裏共享團契。保羅在第9節提到以上種種能夠實現是因着上帝的信實! 上帝信實的表現在於他對人的誠實無偽,正如以賽亞書25章1節記載:「因為你以信實忠信,行遠古所定奇妙的事。」耶利米哀歌3章22-23節亦記載:「因耶和華的慈愛,我們不致滅絕,因他的憐憫永不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信實極其廣大!」這是因為信實的主對人的慈愛及救恩的應許是永恆不變的。
既然上帝是信實的,那麼我們也應在事奉他時表現出對他的忠誠!讓我們一起撫心自問,我們是否已真心選擇跟隨和事奉上帝?是否已將上帝配得的榮耀歸給他?我們在上帝所託付的金錢、時間及恩賜的運用上是否對主忠誠?盡力地擺上自己?記得一首在唱詩時,時常感到熱淚盈眶的詩歌──〈一生不抂過〉:
為何忘掉那日,立志祢跟前,奉獻一生?
為何流浪世俗,漠視託付,令祢心擔憂?
此際重拾信念,跪到祢跟前,願祢接納。
輕看名利勢力,情願撇下,為我主奔跑!
時光不會停留,人生轉瞬便逝,願珍惜光陰不再歲月蹉跎。
明天挑戰頑強,全心聽祢任用,能誇口窄路全為祢走過!
燃燒一生完全為祢不枉過!
這首詩歌一直是我在事奉路上的提醒,叫我緊記不要輕看及浪費上帝所託付給我的,我要忠心信實地事奉他!弟兄姊妹,但願在新的一年中,讓我們能彼此激勵和一起信實地事奉上主,將榮耀歸給上帝!
「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他必成就這事。」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24節。


2017年01月8日 
實現上帝創造我們的目的 (劉麗詩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華理克牧師在他的著作《標竿人生》(第1天)裏指出:「成功」與「實現人生的目的」是兩回事。我們若按世界的標準來達到了個人的目的,卻錯過了上帝創造我們的目的,仍舊是徒然。「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凡為我喪失生命的,要得着生命。」(馬太福音16:25)因此,「自我提升」並不是基督徒要努力的方向,而是要尋找和專注於更重要的事。

甚麼是「更重要的事」呢?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生活?是工作?是學習?是眾多的需要?是當下要解決的問題?是社會的議題?是世界的大事?或是……?保羅.高更用一幅布上油畫:《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1897年12月完成),來代表人的一生。油畫的最右邊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嬰孩,最左邊則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婦人。畫面中間是一個摘芒果的人,象徵人世間的歡樂。另外,右邊有一個人驚訝地看着兩個身穿長衫的人在談論自己的命運。在左上方是一座暗藍色舉起雙手的雕像,暗示死亡最終無可避免。我們的人生難道就是這些嗎?絕對不是!耶穌告訴我們,他所做的工作,信他的人也要做(約翰福音14:12)。他救贖了我們,召喚我們跟隨他,使我們都成為「新造的人」,並且將「勸人與上帝和好的使命賜給我們」。(哥林多後書5:17-18)。這就是最重要的事:成為使人與上帝和好的使者。

在受託主日裏,願我們再次檢視自己人生的目的,反思自己是為何而活?求主幫助我們,能成為他「所扶持、所揀選、心裏所喜悅」的僕人,並賜給我們聖靈,使我們將公理傳給萬邦(以賽亞書42:1)。求主讓我們明白,就是我們能胸懷世界,或是滿有壯志雄心,所成就的最終只是虛空,所憑藉的也是血氣之勇。但是,「開盲人的眼,領囚犯出監獄,領坐在黑暗中的出地牢」(以賽亞書42:7),卻是上帝僕人的使命。我們確信「使命必達」,因為當上帝憑公義召出他的僕人,他就必攙扶他們、保護他們,要藉他們與百姓立約,使他們成為萬邦之光(以賽亞書42:6)。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