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18年12月30日 
成長的生命 (王澤堂牧師) 
聖誕後第1主日 
第52期 

聖經中只有路加福音記載少年耶穌的事蹟,這就如作者在序言所講,他詳細考察耶穌的生平後,就按着次序將耶穌的事蹟寫下來,好讓讀者知道所學的道都是確實的。從路加福音的敘述次序來看,一開始就是聖殿的場景:撒迦利亞按着班次服侍,接着約瑟和馬利亞帶嬰孩耶穌到聖殿呈獻,十二歲的耶穌在聖殿,加上猶太的儀節——割禮、奉獻禮、上耶路撒冷過節,其實作者正有次序地展現耶穌與猶太信仰之間,並不存在排斥或二選其一的張力,而是有圓滿的次序和過程。

按照近代心理學的研究,要認識一個人的性格個性,就必須從他的原生家庭開始研究。聖經沒有記載很多耶穌的童年事蹟,接着下去的重要階段便是青少年期,約從十一、十二歲開始,路加特別記載了耶穌十二歲上聖殿的情形,為我們描繪一幅非常重要的圖畫。他的記載給我們看到一件事,就是耶穌的父母親是一對非常敬虔的猶太人,縱使他們可能要行幾日的路才到耶路撒冷,他們也不怕辛苦,很樂意上聖殿守節,在聖殿中敬拜上帝和感恩。就此,我們看到家庭裏的信仰栽培不只是言教,還要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給孩童們展現良好的榜樣。

在這記載中,耶穌沒有如一些典外文獻所記述帶有行奇事的超自然能力,只是平實地報導他「……在聖殿裏,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人都對他的聰明和應對感到驚奇」。之後,在耶穌和馬利亞的對答中,他說「為甚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裏嗎?」或譯「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這些都表達了耶穌的真正所屬,也開始揭示了他在世的使命。十二歲的耶穌雖然有與別不同的表達及回應,但也和普通的少年人一樣「同他們(父母)下去……並且順從他們」,他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十分人性化的耶穌,一個生命的成長和成熟。

今天是2018年的最後一個主日,一年即將過去,你的生命有甚麼地方成長了?從歲首到年終,願我們緊記保羅的教導:我們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要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和忍耐;還要彼此饒恕,穿上愛心,因為愛是貫通全德的。


2018年12月23日 
為要照你的旨意行 (何慧儀牧師) 
聖誕主日 
第51期 

聖誕節在即,上帝的話語在預備我們的心迎接和慶祝主降生。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基督的降生成就了上帝的救贖計劃。

先知彌迦預言說:「伯利恆的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雖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者;……他必倚靠耶和華的大能,倚靠耶和華──他上帝之名的威嚴,站立並牧養,……」(彌五2, 4)對以色列百姓來說,先知的話令人費解,以色列中的掌權者怎可能從一個弱小民族出來?然而,按上帝的救贖計劃,的確有一位君王從猶大而出。

希伯來書繼續向我們啟示這個事實。基督來的時候如此說:「看哪!我來了,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上帝啊,我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來十7)耶穌這話正好與他母親馬利亞的話互相呼應,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願意照你的話實現在我身上。」上帝渴望得着我們的心,甚至我們的全人。上帝渴望我們尋求並實行他的旨意,好讓世人得着他為世人預備的救贖恩典。

馬利亞接受上帝的邀請,順從上帝的旨意,就在救恩歷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樂意讓上帝話語實現在她身上,令救恩進一步得成就。馬利亞聽完天使的話,不但順服接受,而且帶着身孕急忙前往山區,為要探望並陪伴年老懷孕的伊利莎白。這個恩慈行動充份反映出馬利亞的謙卑。

這兩個懷孕婦人,一個年少,一個年邁。她們懷孕的經歷並不尋常,一個因聖靈感孕,一個老來懷子,然而兩者皆為上帝救贖計劃的一部分。伊利莎白的孩子約翰「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又為主預備迎接他的百姓。」(路一16-17)馬利亞的孩子耶穌「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路一33)。當馬利亞進入撒迦利亞的家,伊利莎白聽到馬利亞的問安,所懷的胎立刻在腹裏跳動,她本人也被聖靈充滿。伊利莎白具備敏銳的屬靈洞察力,辨識到在她們的血肉之內,蘊藏了上帝的臨在,所以感到歡欣。路加大概想說明,耶穌基督的臨在,才是世人歡欣喜樂的原因。

讓我們也像伊利莎白和馬利亞一樣,照上帝的旨意而行,積極參與實現基督的救恩。


2018年12月16日 
存喜樂的等待 (黃德馨會吏) 
將臨期第3主日 
第50期 

將臨期的第三個主日,在聖壇上點燃第三枝的蠟燭,代表着滿心喜樂。將臨期有雙重的意義,等待基督降生的日子,以及期待基督再來,我們預備心靈來迎接那日到來。
  有時,等候的時間特別難過,也總是過得特別慢,等候的心越強烈,時間也就越難熬。在烈日的山峰上找樹蔭、在趕急時輪候公車、高考後等放榜、急症室中等候診治,人生中有太多的等待。可以理解,當人陷在黑暗和困境之中,久望晨光和脫困來臨,心中充滿着難奈和焦慮。當我們等候上主的憐憫與救贖的日子,也該是不容易。
  何以我們能長久等待?舊約先知西番雅在困境中,看見以色列人忍受被侵佔和被擄帶來的重擔、羞辱、苦待和驅趕……,那時候,先知憑屬靈感知,覺察上帝大能臨在的景象,並向耶路撒冷宣告:「不要懼怕!錫安哪,不要手軟!耶和華——你的上帝在你中間大有能力,施行拯救。他在愛中靜默,且因你而喜樂歡呼。」雖然上帝未曾行動,但在愛裏同在足已令人感到十分的平安。
  為何我們能喜樂地期待?施洗約翰在曠野領受上帝的話,因這是屬乎上帝的救恩,他喜樂而不再靜默。他走遍約旦河宣講悔改的洗禮,邀請期待者同享喜悅。「凡有血肉之軀的,都要看見上帝的救恩!」他興奮不已,因這救恩是極其偉大,屬乎全人類和世界的。凡領受救恩的,必如約翰的生命,充滿喜樂且不感到疲乏。
  怎能保持喜樂的盼望?我們靠屬靈感知來迎接基督進入內心,常在基督裏面隨時禱告,「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我們轉向上帝,有新的感知和覺醒,便能以主為樂。德蘭修女曾說過:在每個人的面容上看見耶穌,她的人生就變得更簡單和喜樂。她明白,只要像對待耶穌那樣,對待每個遇見的人和事。
  透過屬靈感知細察基督誕生,倍添我們等待的能耐,明白主仍在施恩,使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今天我們雖行在曠野,但卻是帶着盼望。基督將再來,更新我們的生命和世界存活的面貌。


2018年12月9日 
聖經與今天撕裂的社會 (袁天佑牧師) 
聖經主日 
第49期 

在今天撕裂的社會和教會生活中,怎樣應用聖經才合宜呢?
  一,聖經是上帝「活」的「說話」。「活」和「說話」的意思,表示上帝可透過不同的方式向不同的人說話,所以人對上帝的話的領受會各有不同,信徒不宜攻擊他人的領受,但可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分享不同的體會。
  二,聖經是信徒行事為人的指引,而非為我們的言行說項的理據。我們閱讀聖經,除有斷章取義的危機外,也常會只引用一些適合自己的經節,忽略其他不適用的。但我們忽略的經節,或許正是要提醒我們,要好好檢視和修正自己的言行。所以,他人不同的意見,他人的提醒,是相當重要的。
  三,聖經不單可應用在個人生活方面,也可應用在社會層面,鼓勵信徒多關心社會。
  「行公義,好憐憫」,今天社會人人都高舉的口號,但人往往對自己,就期望別人包容、體諒,但對別人或異見者,就要求更高的義和嚴責。聖經所說,「行公義」,除對別人要求外,也先是對自己的要求;「好憐憫」,是對別人的態度,當然也要對自己如此,「愛人如己」。「行公義」和「好憐憫」不是兩樣衝突與矛盾的事,而是好像一個銀幣的兩面。「行公義」時,要「好憐憫」;「好憐憫」時,也不忽略「行公義」。
  耶穌沒有否定律法書所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太五38;出廿一24),但目的不是報復,而是在追求公義時,要合理和有限制。若能以善勝惡(太五39~42),那更是好得無比。
  不過,最重要的,耶穌教導人要「愛仇敵」(太五43~48)。甚麼是愛?我的老師周天和牧師在他所寫的《山上寶訓的研究》這樣解釋:「不管別人怎樣惡待我,怎樣令我傷心,怎樣令我蒙羞受辱,我都不懷恨於心,不企圖報復,反而處處為他的好處着想,凡事都設法叫他在身心靈各方面獲得最佳的益處。」
  綜合耶穌有關「論報復」和「愛仇敵」的教導,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一個人做錯了事,要接受法律制裁或懲罰。愛是不會縱容,但也不會落井下石,以嚴懲來對其他人發出警號,而是希望他能反思做錯了的事,給予悔改的機會。對異己者存着真正的愛,是不會對人存幸災樂禍的心,亦不會存報復之心。
  不論在社會或教會,人若能這樣對待別人,紛爭和撕裂便可緩和,縫補才可預期。


2018年12月2日 
時刻警醒、委身差傳 (林津牧師) 
將臨期第1主日 
第48期 

聖經中確切的預言,在世界終結的時候,主耶穌基督會回來,迎接他的信徒返回天家,沒有人知道主何時回來,但主要求我們時刻警醒,並努力在人生的每一天,忠心為主而活。具體來說,這是一個價值觀的轉變,由過去只顧如何讓自己及身邊所愛的人,生活過得更豐富和快樂,變成也關心如何將上主的恩典與世人分享,甚至視他們的福祉,如同自己的福祉一樣。
  有一點是肯定的,今天與主再來的日子,比聖經的時代已經更加接近了,但我們警醒的心有沒有與日俱增呢?還是我們都像大部分世人一樣,沉迷於享樂之中呢?面對信仰和世界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呢?我鼓勵大家要努力分享信仰,委身差傳。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九章16節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耀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這是甚麼意思呢?莫非保羅是因為害怕被主責罰才去傳福音嗎?當然不會,作為一個牧者,我體會到保羅的心情。首先我相信傳福音是一份生命的自然流露,當我們認識主,領受從他而來那份無條件的愛和赦免後,實在是很難不去傳福音的。正如我們在一間餐廳吃到一道從未嘗過的美味佳餚,而且餐廳願意無限量免費供應這道菜給更多的人,我相信大家都必定會很雀躍地向任何人作出介紹,甚至欲罷不能。那麼如果今天,我們不去傳福音又代表着甚麼呢?會不會是因為我們未曾體會到信仰所帶給我們的益處?或是我們對信仰都未有真正的認識、或未有從信仰中得到足夠的信心和愛心呢?以上種種情況的出現,受虧損的不單是那些未曾相信主的人,更是我們這一群不傳福音的信徒!
  今主日是將臨期的開始,再次提醒我們主必快來,我們要時刻警醒,忠心為主而活。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我們分享信仰,委身差傳,但願我們每一位都能以此為目標,讓主的福音能真正落實我們的生命之中,並成為世上所有人的祝福。


2018年11月25日 
謙卑、捨己的君王 (曾萍霞宣教師) 
基督君王主日 
第47期 

在教會年曆中,最後一個主日就是「基督君王日」。這主日提醒我們,耶穌來到世上,為要建立上帝的國,並且引領我們進入這神聖的國度。這主日亦提醒我們快要進入「將臨期」:我們要去迎接救主的降生,並且準備基督的再臨。正如書信經課(啟1:8)所表達的「我是阿拉法(起初),我是俄梅戛(終結),是今在、昔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基督君王日」提醒信徒的生命就是要尊基督為主、為王,並且每天跟隨他。
  讓我們以今天福音經課(約18:33-37),察看一個真正君王的人生是如何?真正的君王基督被世界(世俗)的官長審問,是世人所不能接受與理解的,然而主耶穌的被審、受難、遇害及被釘十架都提醒我們,主耶穌在世上所實踐的王權與國度跟世上的君王不同,耶穌在世並沒有豐衣美食、受舉國萬民擁戴,也沒有兵丁、將領、守衛服侍;耶穌在世過着的「君王」生活,不是通過武力,而是藉着無條件的愛,不是受服侍,而是服侍人,以至於死。因此(約18:36),耶穌回答彼拉多的審問說:「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我的國若屬於這世界,我的部下就會為我戰鬥,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
  早在舊約時代,上帝的聖靈透過大衛王宣告,以色列的上帝說,以色列的磐石向我說:「那以公義治理人,以敬畏上帝來治理的,他必像晨光,如無雲清晨的日出,如雨後的光輝,在嫩草地上。」(撒下23:3-4)天國的君王是用公義治理他的子民,無微不致關心子民的需要,好像陽光雨水滋養萬物,是何等溫柔及真實地關顧屬他的人。
  有人說,今日沒有人擁有絕對的權力,因為人人都應該擁有權力?然而,在基督君王日中,讓我們反思,真正的君王的權力應如何運用?耶穌基督作為天上地下的君王,他在世上如何以「謙卑、捨己的君王」的樣式,以憐憫接待每一人,那麼今日我們的教會、我們作為信徒,又能否學主樣式,在世謙和地服務他人呢?


2018年11月18日 
數算、回應上主恩 (余恩明牧師)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6期 

今天乃收割節感恩主日,三代經課舊約讀到哈拿的故事,一位不育的婦人,到聖殿祈禱,蒙祭司祝福之後就懷孕產子,實在是值得感恩。故事卻很容易使我們覺得事事從心所欲,就值得感恩;不然,事與願違、屢求不果,又那有「恩」可以去「謝」呢!究竟信徒如何「數算」、又應該如何「回應」上主之恩呢!
  上帝教導以色列所有男丁,一年三次(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在上帝所選擇的地方朝見他,並要按自己的能力,照上帝所賜的福,奉獻禮物(申命記16:15-17)。以色列民帶着歡喜快樂的心,在這些節期,盡自己的能力,將所得的收成獻呈上帝,毫不保留,回應上帝的恩典。我們相信,萬物都是從上帝而來。
  哈拿感謝上主聽她的禱告,以行動積極回應上主,將孩子起名「撒母耳」,表示兒子從上主那裏求。更在撒母耳斷奶後,帶同他和祭物去聖殿獻祭,以感謝上主的恩典,並將最寶貴的兒子獻給上主,使他終生歸給主。
  希伯來書10章提及所有祭司屢次獻上的祭物,都不能除去人的罪。然而耶穌基督獻了一次永遠有效的贖罪祭,使人永遠成聖完全。所以我們藉着基督,過犯得蒙赦免,也不用為罪獻祭,卻要緊記與上帝所立的約,藉着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我們得到真自由。
  在我們再次思想感恩和回應的課題時,要誠實問自己:
(1) 是否相信萬物都是從上帝而來,以致我們能夠每天數算主恩,無論是順或逆,得時不得時,我們都能夠感謝主恩,因為上帝讓我們在不同境況中,都能夠經歷上主奇妙的恩典。
(2) 是否能夠心存喜樂,無論何境況,都能夠頌讚上帝的偉大和恩典。
(3) 是否願意積極回應。以哈拿為榜樣,她積極回應上帝的厚恩,盡自己的能力,將上帝所賜給我們的,都獻給上帝。
  在收割節感恩主日,讓我們重新肯定,萬物都是從主而來,我們必須心存喜樂,盡力把所有的奉獻予主。


2018年11月11日 
要等多久? (郭康琪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5主日 
第45期 

弟兄姊妹時常都問我一個問題:「我祈禱之後,上帝會用多久的時間才會回應我?」我會回答:「很抱歉!我不知道上帝在你身上的心意,你要以信心相信上帝給你的預備和帶領啊!」

在聖經中,路得的人生可以算是苦盡甘來。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外邦(摩押)女子,沒有顯赫的出身和背景,還要在年輕時喪偶!此時,屬希伯來人的婆婆拿俄米叫她重返家鄉,讓她的生命可以重新開展。但路得的選擇卻令人訝異,她選擇了留在拿俄米的身邊,立志以先夫家的上帝為自己的上帝,她這個決定相比起任何一個希伯來人顯得更有決心和信心!致使當波阿斯初認識路得時,已對她作出這樣的讚賞:
「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以及你離開父母和你的出生地,到素不相識的百姓中,這些事人都告訴我了。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報償你。你來投靠在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報償。」
(路得記2:11-12‬‬‬‬‬‬)

路得不是從小就認識耶和華,但在人生需要抉擇時,她義無反顧地去跟從上帝。根據整卷〈路得記‬〉中,從沒有記載路得求問耶和華何時才應允她的禱告,在再婚及生兒育女的問題上,她選擇單純地「順服、跟隨」耶和華的道路,而耶和華給路得的豐盛是在她順服、跟隨中一步步地呈現出來!當她回到先夫家的故鄉伯利恆,遇到近親波阿斯和他的婢女,再到他的田間拾取麥穗以解決她和拿俄米兩個寡婦的基本生活需要,顯明了上帝不住的供應!之後面對再婚的抉擇,耶和華更為路得解決了所有傳統文化上的難題(得4:1-12)。當別人看路得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寡婦,在她人生最傷痛之時,因着她不顧一切地去選擇順服跟隨耶和華,她人生的下半場因而展開更精彩、更豐盛的一頁,相信連她自己也想像不到,她能夠成為了以色列王大衛的曾祖母、彌賽亞耶穌基督肉身的先祖!

想起一句曾經鼓勵我的說話:「不是見到希望才需要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會看得見希望!」

我相信在信仰路上我們也需要堅持着基督的帶領,我們的人生就不用再需要問要等多久,因為我們都相信上帝的豐盛預備已在面前。


2018年11月4日 
再思委身面對挑戰 (鍾鳳霞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24主日 
第44期 

「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獻上。我也為此勞苦,照着他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西一28-29)

保羅是上帝特召的福音使徒,上帝使用他把福音傳遍外邦,也藉着他在各地建立教會,選立領䄂在各地服事,往來歐亞為各教會解決不同難處和問題,為上帝國置生死於度外,毫無私心為教會擺上自己。歌羅西書一章24節「要在自己的肉身上補滿基督未盡的苦難。」表達保羅對教會與事奉的承擔,決志要把上帝的道理傳得全備——完整無缺,就是「基督(住)在你們心裏成了有榮耀的盼望」,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的引到上帝面前。

其實信仰實踐,是一種委身和挑戰;就如舊約路得記描述,路得決意跟隨她的婆婆回家鄉說︰「你往哪裏去,我也往哪裏去;你在哪裏住,我也在哪裏住;你的百姓就是我的百姓;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得一16)路得雖然是一個外邦人,卻為信仰付出代價,用信心走上未知路,繼續服事婆婆拿娥米及信靠以色列人的上帝。現在中國內地教會也進入寒冬,在苦難壓迫中,進入未知路,各地不少華人教會也表態聲援,並為國內肢體更多代禱。很多在港的主內肢體,也不免聯想到香港的未來,2047的光景;我們要「風雨念香港」。

今日馬可福音也連結我們到基督信仰的核心,耶穌受到文士的質疑和挑戰,舊約上帝的律法核心是什麼?那是我們耳熟能詳「……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其次是愛人如己,徹底愛人。」愛是一種委身,也是一種挑戰,考驗我們的生命和實踐。就如保羅面對挑戰,便獻上禱告。願我們也來到上帝面前祈求:「三一上帝,感謝你讓我們看見全人的需要和負擔,也對你的心意敏銳,不被世俗洪流淹沒。求你剛強我們的心,放膽為真理作證,引導生命走到你面前,經歷你的同在;求你讓我們靠着聖靈的能力遵行你的旨意,深刻感受你激勵保羅為你盡心竭力。讓我們用諸般的智慧,將你所託付我們的生命完全地引到你面前;求你帶領我們,復興我們為你而活,全然興起愛你的心志和行動。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2018年10月28日 
親眼見你 頌讚主名 (梁慈光牧師) 
聖樂主日 
第43期 

崇拜中曾聽過主席說:「接下來是敬拜。」我馬上泛起疑問:「崇拜一開始,不是已經開始敬拜了嗎?」仔細一想,便了解到主席說的「敬拜」其實是指「詩歌敬拜」。究竟崇拜是否一定要有詩歌呢?翻查聖經發覺整卷創世記都沒有提及唱頌或詩歌,卻有很多記載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等敬拜上帝,首次記載唱頌及詩歌,是當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後,一起唱頌(出埃及記15章1-18)。他們絕處逢生,感激上帝大能的拯救,從心而發的歌頌,唱出這聖經的「第一歌」。這詩歌以發人深省的宣告來開始:「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表達出他們因對上主的經驗而發出頌讚,這宣告對歷代的信徒帶來深度的啓發,亦引起不少共鳴。
詩歌除了歌詞與曲調美麗外,很多時都帶着作者自己感人的故事,青年聖歌「我心靈得安寧」之作者施彼福(Horatio G. Spafford 1828-1888),是美國芝加哥一位成功的律師,也是一位熱心的基督徒,經常支持佈道家慕迪。1871年,他因芝加哥大火失去產業;同年,四歲兒子病死,他在憂傷中竭力支持芝加哥城的重建,幫助約十萬位無家可歸的市民。兩年後,一次大西洋撞船意外中,施彼福的四名兒女喪生,只有太太獲救;其後他航行經過肇事位置,遙望海面,心中的悲痛彷彿得到聖靈的安慰,回到船艙就寫下心中的一句話:“It is well; the will of God be done.”(一切安好;願主的旨意成就。)不久,他就根據這意念寫成了這首詩「我心靈得安寧」:
有時享平安如江河平又穩,
有時遇悲傷似浪滾;
無論何環境,我已蒙主引領,
我心靈得安寧,得安寧。
數年後,施彼福舉家移居耶路撒冷,與其他基督徒一起積極參與當地的慈惠工作,超越當時嚴峻的宗教矛盾,最終獲得回教、猶太教與基督教群體的信任。施彼福最後葬於錫安山之墳地,至今已超過一百年,惟他的詩歌與故事仍激盪人心。
詩歌可算是人與上帝相遇的結晶,每個體驗啓發生命,為生命帶來希望與安慰,激勵信徒得力,繼續勇敢踏上充滿挑戰的世途。


2018年10月21日 
健康——由忙亂回到秩序 (謝志宏牧師) 
健康主日 
第42期 

自從「沙士」之後,香港人好像特別注意身體健康。除了身體健康之外,我們身處在都市的急速生活中,也注意心理的健康,在人口密集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又注重人際關係的健康,而對我們信徒而言,再加上關注心靈的健康。究竟怎樣才算是健康?過份憂慮健康狀況,不斷計算及食用添加健康食品,是否也帶來心理的不健康呢?而健康與信仰又有何關係呢?
在舊約聖經中,如利未記及民數記所記載的健康,都只是涉及用來獻祭動物的健康。到了新約馬太、馬可及路加福音,才有直接談及健康的經文;主耶穌說:「健康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當中是要表達主耶穌來到世上就是要使罪人得救,所以他在被視為罪人的稅吏中,跟他們交往,實在不應感到希奇,所以亦跟我們所理解的健康不太相關。
直至約翰三書1:2,作者對該猶說:「親愛的,我願你事事安寧,身體健康,正如你的心神安寧一樣。」聖經在這裏把身體健康與心神安寧放在一起,把身體相對於心神,健康也相對於安寧。這樣看來,健康就是一種平靜安穩的狀態。我們怎樣才能活出這種健康及安寧的狀態呢?若要一個不受影響、不受驚的安穩生命,必須調整好自己內在的秩序,一種安寧健康的心靈秩序。
事實上,從創世記的第一章開始,就強調了秩序。真的,當身體機能的秩序被破壞,人就會生病。此外,心理不平衡,人際關係不佳,缺乏渴慕真理的心,甚至事奉疲憊,都算是失衡病態的表現。所以,在健康主日,讓我們在失衡中停下來,尋回生命的秩序。當我們能知先後、知優次,才可以知進退,建立合乎上帝心意的健康秩序。


2018年10月14日 
持定所宣認的道 (李少媚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21主日 
第41期 

每次經過街角的休憩處,通常只見幾個閒坐的老人,與這晚所見的略有不同。一位中年男士站於一旁邊彈結他,邊大聲宣講神愛世人的道理。我不禁跟身旁外子說:「今天我們仍能擁有這樣的自由,實在要珍惜!」

最近,內地教會及宗教自由被打壓的狀況再度引起香港教會群體的關注,並紛紛作出聯署聲明的行動,也藉此表達對內地肢體的支持。假如……我們教會的十架也被拆、被掛國旗、被唱國歌,被安裝視頻監控、教牧同工與領袖被暴力對待、信徒被控非法聚會、學生及公務員被禁足教會、學校被禁作宗教場所、醫院被禁任何傳福音祈禱、聖經被修改或被下架、被燒燬……我們仍能持守對三一上主的崇敬、持定所宣認的道嗎?

還看初期教會,豈不一樣受到羅馬政權的打壓,信徒面對反對者與日俱增的威脅,他們面臨放棄原有信仰的危險。當猶太基督徒受到迫害時,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妥協,返回猶太教,但必須公開否認耶穌是彌賽亞;一是不妥協,準備為所堅持的基督信仰而受苦、被監禁。在當時的教會,實有不少猶太基督徒想要回到他們熟悉、舒適的猶太會堂和儀文中。

希伯來書的作者寫信予一群陷於這樣困境的信徒,力勸他們不要走回頭路,要持守信仰到底,始終仰望耶穌,忍受各種可能臨到他們身上的災難和迫害。作者提醒信徒在面對逼迫受苦時,「有一位偉大、進入高天的大祭司,就是耶穌——上帝的兒子」(來4:14)必能體恤他們的軟弱,因他自己也曾在各方面受過試探;在客西馬尼園、在十字架上,他飽嚐掙扎、顯露軟弱,但他只是在極度痛苦中哭泣,卻從未犯罪跌倒。這位大祭司不但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更知道我們在艱困的情況中,需要什麼力量才能站立得穏;因此,「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憫,蒙恩惠,作及時的幫助。」(來4:16)

弟兄姊妹,要禱告!為那些正因「持定所宣認的道」(來4:14)而受苦受害的上主兒女祈禱,即使在這十分艱難和充滿挑戰的日子裏,仍能無畏無懼,得着信心力量,忠心地與上主同行!


2018年10月7日 
聖餐仍是世人的恩典和盼望 (李鼎新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 
第40期 

「普世聖餐主日」在一九四0年獲美國基督教協進會通過,旨在推動各宗派教會藉「聖餐」團結聯合,在合一禱告中為這多苦多難的世界代禱,努力不懈地與上帝同工,建設充滿愛心和互信的社會,促進世界和平。可是今天,國際間烽煙四起,戰爭不斷,和平之望似乎更加渺茫,憤世嫉俗的人甚至可能會質疑,一九三三年由一間美國長老教會所發起的「普世聖餐主日」希望運動,真能改變現今只顧私利、罔顧他人生死的敗壞人心嗎?

「普世聖餐主日」推動至今近八十載,世界苦難卻似乎有增無減: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翌年希特拉與墨索里尼商討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策動大戰,拘捕猶太人送入華沙集中營,下令大屠殺。今日,無論是到訪波蘭的遊客或是當地市民,對這災難仍歷歷在目!我們可以獨善其身,只重視個人和個別團體的權益或名聲嗎?只要我們張開眼睛,打開耳朵,時刻都可聽到世界不少地區的炮火聲,看到無數無辜平民死傷枕藉,數以百萬計的難民逃出戰火連年,已成死城廢墟的家園,其中也包括基督教會的肢體在內。

可悲和可惜的是,香港的教會大多數不單止獨善其身,自我、向內,把「普世」濃縮,將「聖餐」看作是上帝餵養個人的糧食,而非是基督為世人犧牲的聖禮。但我們並不會失望,更不會絕望,循道衞理宗的聖餐禮是「上帝恩典的實質途徑」,絕對相信我們今日所領受的餅和酒具有實在的效果(effectiveness)。我們相信,當我們彼此聯合、同心合意領「聖餐」時,上帝的靈會感動我們,邁向更聖潔和完全的教會,使我們能在這黑暗的世代為主作更美好的見證。

近八十年來,每年的普世聖餐主日,當我們跪在聖餐桌前,同心為這天父世界禱告時,會因着時局而振奮(如柏林圍牆倒塌);或是感到悲觀不已(大國間之貿易戰爭,世界愈來愈支離破碎),緊記「聖餐」是從基督捨身救贖而來,是恩典和好的源頭。我們基督信仰的大能,乃由聖餐而來。


2018年09月30日 
外面的人 (陳靜茹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9主日 
第39期 

曾經認識一位朋友,家庭式經營的小店剛好開在一個教會旁邊。因孩子入讀小店旁邊的教會幼稚園,她被邀請參加幼稚園家長的佈道會。會上她被牧者扎心的講論和溫和親切的舉止打動,心中燃起想更認識上帝的小火種。過了幾天,碰巧這位牧者來到這家小店用餐,我的朋友熱衷地上前問牧者一些關於信仰的問題。但這牧者冷淡的對答、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口吻,與幾天前佈道會上的牧者判若兩人。從那時開始,我的朋友再沒有踏入小店旁邊的教會一步。今年,我朋友的兒子已經上大學二年級了,她仍徘徊在教會門外,有時也到別的教會參加初信查經,但仍受那次的經歷羈絆,總把自己稱為「我這些外面的人」。
  我這朋友不就是今天經文裏面耶穌稱為「信我的小子」嗎?而「使她跌倒的」不就是那位佈道會上溫和親切、在小店用餐卻拒人於千里之外的牧者嗎?想到這裡,我都替我朋友痛心惋惜。
  在可9:38-50約翰指控那個趕鬼的人之原因是「因為他不跟從我們」,「我們」指的是十二門徒,甚至是更多當時前呼後擁耶穌的跟隨者。約翰首先界定了趕鬼這人的身分不是「我們」的一份子,是外面的人。所以按約翰的理解,這個「外面的人」沒有資格去趕鬼,打着耶穌的旗號去趕鬼更是虛假冒牌的行為,趕鬼的人的罪就在於此。
  但耶穌的回應使約翰與門徒們驚訝,也給他們上了一堂新課。「沒有人奉我的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耶穌肯定了,他也會藉着這些「外面的人」行異能,不要只看他們的身分、名號,是否「門徒」、「使徒」、「基督徒」,是否「教會裏面的人」,更重要看他們是否尊耶穌的名為大,並因基督的名與魔鬼的勢力爭戰、為上帝去工作。
  反而對於自以為「圈內人」、跟隨耶穌的人,主耶穌有更高的期望,就是要體諒「外面的人」的軟弱,以具有潔淨作用的「鹽」(利2:13,結43:24等)「腌」自己,以屬靈的操守來追求聖潔、成聖,「行事為人與所蒙的呼召相稱」(弗4:1)。否則,言行不一的基督徒就會使「外面的人」、初信的小子跌倒。
  願主親自記念那些曾經被我們絆倒的小子,把他們帶回天父的身邊。


2018年09月23日 
「爭論誰最大」 (簡祺標牧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8期 

今天是本會訂立的學校教育主日,藉馬可福音九章30-37節給予我們一些反思。
  在第八章記載主耶穌第一次透露他自己將會受許多的苦、被殺、並三天後復活。彼得阻止卻被主耶穌責備。今次主耶穌再次透露他自己將會遭難、被殺並復活,門徒卻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可惜,門徒不敢發問他們不了解的事情。教育就是常常强調是相向的,是互動的,讓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就能夠愉快學習。在主耶穌十二歲那年跟隨父母上耶路撒冷守節,父母離開歸家而主耶穌仍留在聖殿,在教師中間學習,一面聽,一面問。在此,值得我們學習主耶穌的學習態度。
  其次,經文提及門徒在路上彼此爭論誰最大。主耶穌豈不是在第八章清楚教導門徒,説「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失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必救自己的生命。」門徒不單未能領受主耶穌的捨己和放下的精神,反倒積極地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和權力。
  門徒表面上是跟隨主耶穌,實質他們心裏面是跟隨着自己自私自利的慾望。教育是讓我們面向真理、接觸真理、認識真理、學習真理。
  再者,主耶穌提醒門徒要做僕人領袖,成為服事眾人的領導,帶着謙卑的態度和放下權力的身分,用上帝的大愛去工作。主耶穌更將自己等同為一個小孩,一個無權無勢、無能無力的一群,需要我們用上帝的愛去關愛他們,服事他們,與他們分享我們所有的。盼望教育不是為達成自私自利的目的工具,乃是更有動力去服事人的領袖,更有使命去關愛弱勢的領袖。


2018年09月16日 
誰願捨己? (鄧珮雯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7主日 
第37期 

有一次在餐廳吃飯時,看見這樣的一幕。侍應遞飲品時,一時大意,濺濕了坐在我隔壁的客人。儘管那侍應即時道歉,作出種種合宜的補救措施,客人卻破口大罵那侍應,又要召經理來,要經理對那侍應嚴重警戒一番。這客人有沒有得到合宜服務的權利,當然有。但是,當他堅持這權利時,是否過份地羞辱了別人。今天福音經課是馬可福音8:27-38,講述耶穌來到世間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人類捨棄自己生命,以別人的福祉為先。
馬可在這福音書中所描述的耶穌栩栩如生的站在每一個信徒面前,向他的信徒發出同一個呼召︰「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你會怎樣回應?何謂「捨己」?「捨己」就是為了維護他人的人性尊嚴,甘於放下自己的權利。捨己是不以自己為中心,放棄自己是生命的主宰,擁抱他者,才能令別人的生命得到建立,願我們不像「只顧救自己生命的人」一樣。在耶穌時代,他感慨很多人以犧牲他人的利益,以求自保及維持自己利益成為主流、大多數是順大勢、識時務。
耶穌的門徒彼得雖然承認耶穌為「基督」,但當牽涉到他的實際利益時,他迅即反面。馬可福音8:32節提到:「彼得就拉着他,責備他。」彼得為了不想聽耶穌的看法,而責備耶穌。看來,彼得不願意與醜惡的世俗抗衡,他渴望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不想耶穌去送死,離他而去。彼得在生命選取的張力中,他渴望跟從耶穌,但不想跟從耶穌的生命方式。彼得認同跟從基督;但他的生命方式,卻是世俗的方式。今天很多來到教會的人是口裡承認跟從耶穌,卻不願意活出耶穌的生命方式,覺得生命受到束縛和限制。
原來今天愛慕耶穌天國的人為數甚多,而心甘情願背負他的十字架的人卻寥寥無幾。許多人崇敬耶穌的神蹟,卻少有人追隨他十字架的羞辱。其實基督徒的意思就是「跟隨基督的人」,跟隨不只是口說,而是生命的轉向、認同及全然的投入。
願我們都朝着「捨己」的方向走,每天學習多愛上帝一點,願上主加能賜力給我們。


2018年09月9日 
逆流而上 (李英偉會吏) 
主日學主日 
第36期 

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4香港教會普查」的報告顯示,堂會設有主日學或聖經教導課程的比率,由一九九四年的90.2%增加至二0一四年的94.7%,然而這些主日學或聖經教導課程的出席率,卻由九四年的37.7%,下跌至一四年的28.6%。若按分齡計算,在一四年亦只有19.3%的十五歲或以上的信徒會參加這些課程,比起九九年23.6%仍要低。這種投入資源增多而出席人數卻減少的情況,確是很值得關注的。
  然而主日學作為一種教會培育模式,確有其獨特的功能,可以有組織、有系統地教導神的話,由淺入深地栽培信徒,使信徒對《聖經》有全面的認識,從而建立整全的聖經神學,建立穩固的信仰根基,使他們靈命成熟,能分辨是非,去面對各種信仰、生活上的挑戰。
  在《提摩太前書》二章二節,保羅教導提摩太一方面要持守真道,另一方面要把真道傳遞下去。耶穌基督已把真理交託給保羅,保羅將真理交託給提摩太,而提摩太就當將真理交託給那些忠心並善於教導的人,以至可以繼續將真道教導下去,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一.有系統的師資培訓
師資是主日學的最重要一環,除了請有經驗的牧師、教師外,教會應有系統地培訓主日學師資,定期舉辦主日學師訓班。另外可舉辦研討會、主日學教職員退修會,提升教師的靈命,增強事奉心志,改善教學技巧,讓教師彼此交流,得着鼓勵和挑戰。今天神學教育大為普及,教會可發掘和鼓勵有屬靈素質,以及有教導恩賜的信徒領袖接受有系統的神學訓練,使他們可以承擔教導的職事。
二.採用優質主日學課程
採用系統研讀《聖經》的優質主日學課程或教導聖經課程,都可以幫助主日學教師的備課,使他們有信心教導,達致教學目標,從而提高教學素質。
  另一方面,教會培育事工是要信徒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主日學教師除了要忠心備課,將《聖經》講解清楚明白之外,並要思想如何幫助學生實踐真理,這是很大的挑戰,還要着重如下生命的建立:
一.強調生活應用
《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九至二十節提到教會要教訓人遵守主的話,在遵守主的教訓前,先要認識神的話。當然,熟悉神的話的目的是要遵守神的話。教師一方面要熟悉神的話,另一方面要認識會眾所面對的處境,然後將真理整合,讓信徒在理智、情感、意志中藉聖靈產生改變,幫助他們。主日學加強生活應用,讓各年齡的學生認識到神話語是實際的、可行的,且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的難題,更深體會生命是豐盛的,也就更加能按神的標準生活。
二.教師以生命證道
主日學教師除了《聖經》知識的傳遞,其生命也影響信徒靈命。例如一位建立基督化家庭的教師可成為信徒的榜樣;一位充滿事奉熱忱的教師,會感染信徒熱心事奉;一位滿有愛心的教師可讓信徒經歷神的愛,並學習去愛人;一位滿有喜樂的教師,會激勵信徒靠主喜樂。這些,都是現今信徒渴望遇見的美好榜樣。
  以神的話語建立一個人固然不易,要更新主日學——教會教育組織,更是需要教會的牧者和領袖有遠大的眼光,願意投放資源,提升主日學地位,悉心栽培教師,不斷改善,力求精益求精。在這沒有真理的世代下,教會應繼續努力擴展主日學事工,實踐主所交託的教導職事,使教會成為教導真理的教會。


2018年09月2日 
彰顯公義 (潘玉娟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5主日 
第35期 

「行公義」是舊約律法書、智慧書及先知書首要的要求之一。事實上,上帝在其創造宇宙時,已將公義的規律放置在其中,成為宇宙的秩序。「公義」有如雨露自穹蒼降在這不行公義的世代中,爲要使地產出救恩,産出公義的苗裔。正如上帝鋪張穹蒼,創造大地一樣,他要在靈裏創造「公義」,他降下公義,爲要使公義發生!他使無變有,使不公義的大地變成公義的邦國,使不公義的民變成公義的後裔(賽45:8、約壹2:29)。
上帝創造世人,治理這世界,使之合乎公義與公平。上帝與人及人與人的最美善的關係,就是實踐公義。因此,我們看見彌迦書第六章,上帝控訴以色列人,是因為他們忘記行公義。昔日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之家,被欺壓,被踐踏,當時百姓失去了盼望,不單他們一生一世要為奴,他們的子子孫孫也必然是奴隷,整個民族正處於絕境,不能自救,完全沒有出路。耶和華就在這無指望之中,使公義彰顯在埃及之地,使他們得着釋放。因此,對以色列人而言,「行公義」積極去解救受欺壓的人,去除不公平的制度,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辯屈,是上帝對其子民基本要求。
上帝怎樣降下「公義」?上帝差遣他的獨生子耶穌降生在地上,完成公義的救恩,使人因主的救恩成聖稱義!他更賜下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在人裏面進行除淨汚穢的工作(賽4:3-4),使人的靈漸漸煉淨成爲公義的靈!聖靈如光照耀我們的靈,彰顯公義,勝過罪。
今天,我們如何實踐「公義」?行公義就是愛我們的弟兄姊妹,「孩子們哪,不要讓人迷惑了你們;行義的才是義人,正如基督是義的……凡不行義的,不是出於上帝,不愛他弟兄的,也是如此。……」(約壹3:7-12)約翰清楚指出人若有公義的靈,就必有公義的行動。甚麼能彰顯公義呢?就是遵行那條永久而常新的命令——彼此相愛,愛弟兄如同愛自己。
當人越發愛上帝及愛人,自然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傷害他人的好處,妄顧別人死活。不過,要如何才可越發愛上帝及愛人?我們相信,只有扎根於上帝裏面的生命,才能結出果子。也唯有當我們謙虛謹慎與上帝同行,對上帝完全順服,服膺於上帝的帶領之下,不自以為義,才能體察他的心意,行出真正的公義。


2018年08月26日 
今天是差傳主日 (盧偉旗牧師) 
差傳主日 
第34期 

耶穌基督道成了肉身,為要使萬民領受天國的福音,他不願一人沉淪,甚願萬人得救。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約三17)這是整個約翰福音的核心主題。而今主日所選讀的福音經課乃約翰福音六章56至69節。當中提醒我們,耶穌基督雖作為上帝的兒子,也教導我們要學習謙遜生命的榜樣;他表明他在世的使命,就是要完成永生上帝差他來的工作。他甘願承擔「接受差遣」的使命,為門徒立下美好的榜樣!正如約翰褔音十四章12節,耶穌吩咐門徒他所做的事,信他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我們作為主的門徒,應該學習耶穌基督的榜樣,當以信心與勇氣承擔天國福音的使命,並效法基督接受聖靈的差遣,以言語和行為,彰顯天國降臨對人類世界真正的祝福;而按約翰的理解,真正的福音乃「聖靈賜人生命」的福音(約六63)。而會祖衞斯理約翰認為,這聖靈賜人的生命,就是人能回復上帝形象的美好,內裡有仁愛、公義和真自由。
  使徒保羅也曾說明「差傳」的重要性。保羅教導我們:「人未曾信他,怎能求告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十14-15)
  最後,求主賜給我們口才及各種恩賜,能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祕,並使我們照着當盡的本分和順服聖靈的帶領。願我們也不住地為本宗於不同地方宣教的外派差遣員代禱;也為正在世界各地忠心事奉的宣教士祈禱,求主賜給他們充足的愛心、能力和恩惠,能放膽向萬國萬民,傳講福音的奧祕。


2018年08月19日 
「智慧城市」 (李景文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13主日 
第33期 

香港政府2017年12月公佈《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其中的目標包括,讓市民的生活更愉快、健康、聰明及富庶,城市更綠色、清潔、宜居。通過企業、市民和政府進一步數碼化、減省資源消耗,增加城市的活力、效率和宜居性。這樣的藍圖,能否使你與我對未來充滿想像、憧憬,實在言之尙早。看來政府的智慧城市背後的理念,就是建基於科技創新、便捷營商環境、宜居生活空間就能夠帶來城市發展,增加市民幸福感。
  對我來說,智慧城市不單是科技、便捷、發展,智慧城市更是指政府施政的方法、公民活現出來的質素,如何智慧地體現在香港現今的處境中。
  根據西方傳統,智慧是一種能力,藉着智識及經驗去決定及判斷事情。因此,智慧不單限於智識,更指向以智識基礎所作出的判斷。今天經課提出三個具智識及判斷的例子。
  所羅門王的智慧是舊約聖經的典範。上帝在夢中向所羅門顯現,問他願上帝賜他甚麼?所羅門求上帝賜他善於了解的心,可以判斷百姓,辨別是非。其後在兩個婦人爭子案中,所羅門王成功判斷將嬰孩歸給親生母親。因所羅門了解為母者的心,萬不可使孩子受害。(王上三章)智慧不單要智識,更需要設身處地的同理心,才能準確判斷。
  耶穌面對猶太人質疑他,一個木匠的兒子,其父為人所熟悉,這樣一個平凡不過的人,怎會是上帝派下來的兒子呢?耶穌預表自己將要為世人犧牲受死,「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約六54)能夠解除上帝與世人雙方的鴻溝,就是耶穌主動行上十字架,付清雙方復和的代價。智慧是勇於承擔時代的託付,主動為他者付出。
  保羅懷有迫切的末日觀念。在他牧養的書信中,勸勉教會行所當行的,但要把握時機。「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無知的人,要像智慧的人。要把握時機,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五15-17)保羅勸勉在合適的時間,必須作出行善的決定,不可遲延,才能稱得上智慧。
  今天,我們所求不只是活在科技、便捷的智慧城市,更求主讓這世代有更多充滿智慧的人,有同理心、願意為別人付出、並且把握機遇,讓香港成為真正智慧城市。


2018年08月12日 
澳門宣教.薪火相傳 (黃惠嫦牧師) 
澳門宣教主日 
第32期 

一九九零年八月五日下午三時三十分為澳門堂舉行首次主日崇拜的日子,適逢今年八月五日也是主日,回望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一方面為本會澳門堂成立二十八年獻上感恩,另一方面也為澳門宣教繼續守望。
  探索開拓澳門宣教其實始於一班來自當年青年事工屬下一個小組「海外宣教關注小組」的弟兄姊妹,在一九八七年進行探索、祈禱和探訪澳門教會,經過學習階段遂提出計劃並在一九八九年總議會代表部會議獲通過,於是正式開展澳門宣教事工。澳門宣教也可算是本會在香港作海外宣教的第一步,當澳門回歸後,澳門宣教也不再納入海外宣教範疇。
  這些年來,宣教的路真是不易。有一首現代詩歌,其中歌詞「路是難走,但比起你的十架路,我今天算甚麼!來起身再走過。」我們難走的路總比不上昔日主耶穌要走的路,今天因有主的同行,所以可以起身再走過。正如五餅二魚的神蹟,門徒在沒有足夠糧餉也想不到任何方法去照顧群眾的需要,也沒有料及耶穌的回應,祂竟然藉着小孩所付出的五個餅和兩條魚來餵飽了五千人。可惜不是每一個見過和經歷過這神蹟的人都必然接受耶穌所指示生命之糧的真正意義。
  雖然如此,今天我們仍然繼續承傳這宣教使命,因為這不是一份工或是一件事工,而是生命成長和回應主愛的持續行動。保羅提醒我們,作為從基督學過道的人,就要脫去舊我穿上新我,建立一個合一及彼此結連的身體(教會),並且效法上帝,作蒙慈愛的兒女,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給上帝。獻給上帝,需要一份甘心願意的態度和順服的行動。為這咫尺天涯的澳門宣教使命,你願意為此放上禱告、時間、才幹和金錢嗎?也為自己可以如何回應尋索主的引導而禱告?不是為澳門堂,是為主耶穌而願負起薪火相傳之使命。


2018年08月5日 
在你中間不會有貧窮人 (劉麗詩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1主日 
第31期 

申命記15:4教導我們:「在你中間不會有貧窮人」,因為上帝必然賜福,使我們有能力幫助貧窮人。我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當保護貧寒和貧窮的人,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詩篇82:3-4﹚願我們都把聖經的教導聽進心裏。讓我們嚴肅地、誠實地檢視自己,我們是賙濟行善、記念貧窮人並關心弱勢人士的信仰群體嗎?
在2013年,加拿大裔基督徒藝術家史莫斯(Timothy Schmalz)創作了「無家者耶穌」(Homeless Jesus)雕像。史莫斯說這雕像是馬太福音25:31-46的「視覺詮釋」,為提醒大家踐行耶穌的教導:就是凡他們對患病者、飢餓者、無家可歸者所做的一切,就是對耶穌做的。史莫斯更說:「這是基督宗教最強烈的信息之一。」這尊雕像是一個真人大小的青銅像,它給人震撼與不安的感覺。它刻劃一個被一塊大布覆蓋的人物,捲曲着身體,側臥在公園長椅上。從遠處觀看,這人物可以是任何人,但只要湊近觀察,就會發現暴露在布外的雙腳上有清晰可見的釘痕。史莫斯表示,雕像的部分構思是受到一名露宿者所啟發。最初,這雕像曾經遭受兩所著名天主教教堂拒諸門外。史莫斯為此感到懊惱。他表示,他以「激進」的方式描繪基督徒所相信的上帝兒子,竟引致教會一些領袖的反感。這尊雕像後來由多倫多大學瑞吉斯神學院接收,放置於鄰近學院入口的位置。「無家可歸的耶穌」終有棲身之所!
「無家者耶穌」雕像的遭遇,使我們不得不認真地反省:我們是否「硬着心,袖手不幫助我們貧窮的弟兄」;還是我們願意「慷慨解囊,在施予的時候不要心疼」?﹙申命記15:7-10﹚扶貧委員會指出,香港去年的貧窮人口突破135萬。這驚人數字背後反映貧窮人的困苦,是否不斷地叩動我們的心門呢?正如申命記15:11這樣說:「因為地上的貧窮人永遠不會斷絕」,所以上帝吩咐我們「總要伸手幫助地上困苦貧窮的弟兄。」我們現在都有關懷貧弱的鄰舍,但是否足夠呢?在未來的日子中,我們可願意對貧弱者作出更多的關懷、更徹底的付出呢?

備註:「無家者耶穌」資料,參考﹙1﹚《The Huffington Post》,天亞社編譯;﹙2﹚時代論壇,2013年12月17日。


2018年07月29日 
從「跪低」想到「屈膝」 (岑禹勤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0主日 
第30期 

粵語習慣用法上,「跪低」一詞可以有三種意思:(1)指機件失靈,未能正常運作;(2)對抗中處於下風或權位低者,被迫「轉軚」求自保:(3) 指屈膝跪下禱告,是一種虔誠的敬拜態度。或信徒靈裏感到無力、心裏有特別負擔,也會這樣做,可以視此舉為對上帝有迫切的呼求。(徒7:60、徒20:36、弗3:14)

  今天經課的主題「生命成長的事奉」;是勸勉事奉的人要不斷成長,免得停滯不前,甚至陷入信仰危機。其中舊約經文,記載大衛王跌倒犯罪(撒下11)。這警惕牧職同工和信徒們,一個人不管過去的靈性和品格表現多麼美好,在靈性和事奉上仍有「跪低」犯罪的可能。現實中,我們確實遇見過信仰表現時有長進,卻又時有停頓甚至倒退的信徒和教會領袖。近年,更多了因個人期望與教會恆常方向不同,引致事奉和信心失落的後退者。

  在事奉成長路上「跪低」,好比一輛行駛中的汽車突然「死火」,須要作好「維修」;而「跪低」的信徒,同樣要到上帝面前尋求幫助,領受祝福。大衛王因犯罪「跪低」後,亦催使他向上帝認罪悔改,重新與上帝結連,以離開靈性低谷(詩51)。教會中多數信徒都知道信仰需要有成長,可是人人都有弱點,要時刻警醒,遠離罪惡引誘,醫治個人和群體中受傷的心靈,而尋求成長,卻不容易做到,而且往往缺乏同行守望者。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中,讓我們看到教會在見證基督的事奉中,是一場永無休止的屬靈爭戰(弗6)。而弗3:14-21節經文有關事奉的禱告,他以猶太人少有的屈膝姿勢或態度,祈求聖靈使信徒們內心不再軟弱,要充滿能力,剛強起來。並願上帝在全教會中及基督裏,世世代代得着榮耀,也成為我們努力的目標。

弟兄姊妹,你有看見誰在靈命上失落嗎?誰在事奉路上「跪低」呢?你有為陷入這些危機的弟兄姊妹在主面前「屈膝」嗎?今天教會普遍存在青少年人迷失、事奉人員受傷耗盡,廣大福音禾場莊稼多但作工人少的光景。你又會怎麼回應呢?其實《聖經》從沒有指示我們禱告姿勢的重要性,但正如美國已故總統林肯說:「當我們感到走投無路,自己的智慧和才幹都不能叫我渡過難關的時候,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屈膝下跪禱告!」在人看來,事奉之路困難重重,成長之路很漫長,主卻應許說;「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並且主也要我們事奉不離禱告,「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因此,對着上帝「屈膝禱告」是一種無上的特權,是生命完全順服的表達;是你知道靠着自己甚麼也不能的表示;也是挽回「跪低」生命中的一種期盼。


2018年07月22日 
崇敬感恩的服事 (鄧其偉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9主日 
第29期 

香港是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普羅市民都期望未來能有斗室安居。當年以色列王大衛不用費心人民的居住問題,但他住在香柏木的王宮中時,想到上帝的約櫃卻停在帳幕幔子裏,起意為上帝建造殿宇,更得到宗教領袖拿單先知的贊同支持(撒下7:1-3)。
大衛王有一份服事上帝的熱心,想將約櫃放在更配得起上帝的殿宇中,建造一所國家級的香柏木聖殿,能提升靈性情操凝聚國民,同時強化王權。豈料,上帝卻不領情,不接受大衛一片熱心的鴻圖大計;上帝宣告是他立大衛作以色列王,是他為大衛建立家室,不是要大衛為他建殿。就如家庭關係比居所更重要,對上帝來說國度比宮殿更重要,上帝是要藉大衛及其後繼者和以色列百姓來建立其國度,接受上帝的治理,他必堅定大衛後裔的國,即是在耶穌基督裏永存的上帝國度。
當大衛大發熱心想建殿時,自以為可替上帝「話事」,他注目的不是上帝,而是「約櫃」——建殿工程中的一件物品。我們常有大衛的情況,想熱心地服事上帝,為上帝國度大展拳腳,願景反過來蓋過了服事上帝的心,只是想成就自己的發展藍圖,把上帝限制在我們計劃了的時空內,甚或將上帝當物品般隨意擺位,結果不是我們為上帝做事,而是我們要求上帝做事。
我們要扭轉自己的心態,不單要有鴻圖熱心去服事,更要存崇敬感恩來服事。大衛很快悔悟過來,坐在耶和華面前祈禱(撒下7:18-29),對上帝說「我是誰……算甚麼」,七次稱呼「主耶和華啊」,大衛再不是以約櫃這物品來代表上帝,他由自恃轉為謙遜,完全知道自己、家庭和國家不配蒙受上帝如此恩典。大衛王坐在耶和華面前,是進入尊重而親密的關係,同時表示他停了下來,不再自以為是,自行其事地要為上帝做甚麼。
當我們承認自己的不足,惟靠上帝恩典時,禱告會帶我們與上帝進入更親密的關係;教會的建立,在於建立對上帝的敬拜,我們想為上帝大發熱心時,要先坐在上帝前崇敬禱告,同以感恩來服事。


2018年07月15日 
人老了,還需要甚麼呢? (李炳光牧師) 
敬老主日  
第28期 

最近筆者在國內一紀念館看見以下一段的文字:「我國老齡工作的目的是:六個老有: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不錯,人老了,仍有各種不同的需要,其實,當一個人發覺自己已青春不再,事業雖然略有所成,兒孫亦相繼成長,但身體機能開始退化,健康亦開始出現問題,與社會漸漸脫節,和年青人漸感相處困難,如果老伴或朋友先後離去,失落與孤單的感覺隨之而生,加上社會上彌漫着歧老的現象,他們的生理和心理上實在需要更多的關顧,到底他們還需要甚麼呢?
當年有一個老人,夜半來找耶穌,他本來相當富有,是猶太人的官,當然也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他仍感空虛和失落,為了避免別人的注意和要尋找一個安靜的環境,半夜來尋找耶穌,希望和耶穌深入的傾談,解答其心中的困惑,耶穌知道他的需要,便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約3:3-4)不用說眾所週知,這個老人就是尼哥德慕。耶穌知道他雖然擁有的很多,但仍未能滿足他心靈的需要,他真正需要的是從上頭而來,屬於上帝的新生命,就是「重生」的生命。「重生」表面上是一個宗教術語,可以用「再生」和「再造」去形容它,簡單來說是一個藉耶穌的恩典而改變,從新開始,脫胎換骨的新生命,不論思想、行為、人生觀和生活態度都更新而變化的新生命。
所以,筆者認為除了上述的老人六個「老有」之外,仍要加上:老有所「信」,老有所「望」,老有所「愛」。老人實在需要從上而來的喜樂和平安的「信仰」,加上對將來永恆的「盼望」,更重要的是屬天的「愛與關懷」。耶穌肯定地說:「你們必須重生」(約3:7)人老了,他實在需要充滿信、望、愛和屬上帝的新生命。換言之,他實在需要主耶穌。
今天是敬老主日,敬老不是一個聽聽講講的口號,真正的敬老,不單是滿足其物質上、生理上的需要,讓我們更致力關懷他們心靈的需要吧!


2018年07月8日 
尊重青少年 (余勝意牧師) 
青少年主日  
第27期 

當大家看到這個題目時,可能心中會有不同的疑問,因為在儒家的文化中,很少會用「尊重」來作為對青少年人的態度表達。若我們翻查字典,便發現中文的「尊」字本身就含有地位或輩份的差距,但假如敬老主日是要學習如何去尊重(respect)長輩,那麼青少年主日可能就是要學習聆聽青少年人的聲音,而能夠聆聽清楚的其中一個基礎,就是對說話者的一份尊重。
可惜今時今日要聆聽清楚別人的聲音着實不容易,原因是今天實在太多人想發聲多於想聆聽,想表達多於想接收,加上今天網絡媒體的發達,任何一個懂得這工具的人,只要他想,都可以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反過來封殺別人的言論。
昔日保羅教導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作為教會的領袖,怎樣不因為年齡的限制而被人看輕呢?保羅指出就是要在各方面的見證上都有好的榜樣,尤其在當時長幼有序的羅馬社會中,即使提摩太已成為教會的領袖,但別人卻並不一定會因着他的位份而尊重他,反而會因着他的年青而被輕視,故此保羅教導提摩太要以自己的行為見證來讓人看到上帝在他身上的作為。同時,「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作為教會的未來,假如年青人自己都看輕自己在教會的力量,年青人都未能做到彼此尊重,又如何能叫其他人尊重自己在教會上的職分呢?故此在青少年主日這個每年的重要主日之一,願教會的青少年人都興起,不要小看自己的年輕,以行動來見證個人的生命成長,亦希望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人,都能給予彼此多一點的尊重,多一點的機會和空間,讓青少年人按照自己和上帝的時間表成長,以至在孕育領袖的重要工程上讓這些教會未來的領袖能健康地成長。求主幫助我們每個人都能彼此謙卑聆聽,彼此尊重。


2018年07月1日 
作香港和平之子 (陳建基牧師) 
香港主日 
第26期 

主耶穌說:「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5:9)這是主對我們的訓誨,他帶着期望,也滿有應許!對此,相信眾弟兄姊妹並不陌生,亦必曾經面對許多實踐上的經歷與挑戰。
今天的舊約經課,選讀了撒母耳記下的開頭,當中記述了大衞面對掃羅和約拿單之死的心路歷程。他不單放下了與掃羅的怨仇,並能尊重掃羅也原是上帝所膏,曾為上帝所悅,而約拿單更於他有情有義,是以色列民的英雄。所以,大衞悲痛而泣,以真情淚水代替了指責與埋怨,並作哀歌悼念以代替尋仇與報復。這行動,安慰了大衞的心,也醫治了陷於分裂與受創的以色列民,最終帶來了和平。而這份和平的力量,正是來自大衞對上帝的倚靠與信心–「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詩篇23篇1節)
香港–我們土生土長的地方,近年卻常陷於民主政治對立中帶來的分裂與人心受創,同時也要面對許多社會民生問題與中港關係的衝擊。身為香港人,也同作基督的門徒,我們可以如何自處?如何實踐使人和睦的職分?這讓筆者想起聖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的著名禱文:「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在傷痕之處播下你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盼望;在幽暗之處播下你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
締造和平,使人和睦,同作香港和平之子,相信這是主耶穌對我們的期望與託付。但大家切勿簡化使人和睦的意思,這不是狹指改善人際關係或消除異見,更不是向罪惡及不義讓步與低頭!撒迦利亞書8章16節這樣告誡我們:「你們所當行的是這樣:每個人要與鄰舍說誠實話,在城門口要按真正的公平來審判,使人和睦。」使人和睦的真正果效,是使人人與上帝和睦,當上帝成為核心,每個人都朝向上帝,人的分歧自會減少,距離也會拉近,便能步向與人和睦,與上帝和睦的境界。
今天,無論你是否會參加七一遊行,都可同心為此城求平安,求和睦。願聖靈幫助我們,成為香港的和平之子–棄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求。(詩篇34篇14節)阿們。


2018年06月24日 
無懼風浪 (劉家莉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5主日 
第25期 

馬可福音第四章記載耶穌平靜風浪的故事,那是我們所熟識的。或許,甚至很快就說出其重點:是講及門徒對耶穌沒有信心的表現!今天若我們看完這經文,知道它的教訓後,那當我們遇上風浪,是否就會變得有信心,不會出現門徒的表現?說到風浪,令我想起兩個人:一個是我們的會祖衞斯理約翰;另一個是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先談談我們的會祖衞斯理約翰,他真實遇過風浪。在他前往美國傳道,無功而還乘船返回英國時,就遇上大風浪。當時他已是牧師,理應對聖經認識,讀過耶穌平靜風浪的故事,相信亦可能以此教導過會眾在危難中對主要有信心。可是,當他生命受威脅時,才發現原來自己很怕死,惶恐與不安。相反,同船有一批莫拉維弟兄會的信徒,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卻在風浪中仍保持平靜,喜樂地唱着詩歌,無懼風浪。當然,最後會祖沒有被風暴吞逝,卻驅使他反思自己的信仰狀況——原來在死亡威脅下,一堆停留在腦袋的信仰知識和神學用語,不足以幫助他面對死亡的威嚇。此刻,耶穌像離他很遠,不在這顛簸的船上!至於倫勃朗,他有一幅很出名的油畫,名叫“加利利湖上的風暴”。他透過光與影的鮮明對照,畫出了在風暴中的船是如何受到風浪打擊。門徒顯得很驚慌;耶穌卻泰然自若,像睡又像醒。這幅畫最大的特色是:船上有十四個人,除了耶穌和十二門徒,還多了一人。他是誰,傳言是倫勃朗自己。為何他要將自己畫進去,他想表達甚麼呢?
若當日我們也在顛簸的船上,成為畫中的第十四個人,我們會如門徒般驚恐、或如會祖般怕死,還是有莫拉維弟兄會信徒的信心?讓我們想想,為何莫拉維信徒面對風浪仍能如斯平靜,是因為他們有信心主必會平靜風浪,還是有如保羅的信心,相信無論是生是死,都是主的人!另一方面我又想,平靜風浪是否耶穌設定給門徒的歷奇訓練,讓他們在實境中被訓練和陶造,好讓他們對自己對耶穌有更多認識,預備日後承擔使命;同樣,今天主是否亦為我們設定風浪,讓我們經一浪、多長信,讓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主多一些?盼望當我們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風浪後,有足夠的信心宣告:無論是生是死,我們都是主的人,無懼任何風浪!


2018年06月17日 
賜我信心.共踐使命 (劉家華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4主日 
第24期 

信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甚至有人認為信心是成事敗事的關鍵,坊間舉辦的提高自信心課程亦應運而生。但對一群跟隨耶穌的我們,信心的建立卻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單靠自己的努力而建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仰賴上帝建立真正的信心。盼望藉着撒母耳記上十六章,撒母耳為掃羅失信而悲傷失望的經歷,再次提醒我們如何依靠上帝重建我們失落的信心。
  第一,從真誠與坦白建立信心。雖然掃羅失信於上帝,但祂沒有因此而停止救贖的工作,祂隨即差遣撒母耳到伯利恆人耶西家裏,膏立新的王。可是,撒母耳有疑惑,他說:「我怎麼能去呢?掃羅一聽見,就會殺我。」(撒上16:2)死亡的恐懼遮蔽了撒母耳對上帝的信心,就像我們常被眼前的困難遮蔽而對主失去信心。可是,上帝沒有因撒母耳的疑惑怪責他,反而喜悅他對自己的坦白,於是上帝就給他一個能完成工作的方法。的確,我們有時不願面對內心的軟弱而裝作剛強,甚至選擇逃避上帝,令自己喘不過氣。但上帝卻提醒我們,在主面前傾心吐意,真誠無偽,才能建立真正的信心。
  第二,從靜聽中建立信心。當撒母耳請耶西的兒子們來獻祭時,他看見以利押高大身材、出眾的外貌,心裏便肯定他就是那位受膏者,撒母耳的肯定是來自俗世的價值觀。的確,我們生活中所作的不同決定,都與撒母耳十分相似,因為我們都會憑眼見、經驗或客觀環境作決定,雖然當中不一定有錯,但如果單是這樣做,我們難以經歷上帝的工作,同時也令自己失卻信心,生活失去焦點。上帝提醒撒母耳,不要憑眼見、不要重外表,而是要重內心。撒母耳醒悟過來,重申「聽命勝於獻祭」的重要,他放下以習慣及經驗來行事,免得自以為義,選擇細心靜聽上帝的吩咐。上帝也在此提醒我們,建立信心在於能否安靜自己,靜聽上主所吩咐的。
  第三,從等候中建立信心。當耶西的眾子逐一在撒母耳前經過,他清楚知道他們不是耶和華所揀選的(撒上16:10)。耶西的眾子都出現後,耶和華仍沒有回應撒母耳。的確,不少人在尋求上帝指引時,往往都不想上帝對自己沉默,期望上帝盡快回應。對於生活在香港的我們,「等候」總予人浪費時間、無效率的感覺,更認為「等候」阻礙了我們原定的計劃。經文提醒我們,等候是兌現應許、孕育信心的重要養份。當撒母耳不慌不忙地問耶西還有沒有兒子沒來,結果遲來的大衛就是耶和華所揀選的王,撒母耳就是這樣完成了上帝託付的使命。上帝的話不會落空,祂的應許必然成就,相信經過這次的經歷,撒母耳對上帝的信心又跨進大步。
  盼望透過撒母耳的經歷,我們重新建立對上帝的信心,成為合主所用的使者,成就祂的工作,阿們!


2018年06月10日 
耶穌癲狂了! (盧龍光牧師) 
神學主日 
第23期 

在現代社會,基督徒的形象一般是一群規規矩矩的人;而基督教學校的學生,大部分給人的形象也是規規矩矩的,與社會對“好孩子”的形象一致。
  然而,在耶穌的時代,耶穌和他的門徒的形象是這樣的嗎?
  馬可福音3:13-19記載了耶穌揀選了十二個門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
  馬可福音3:20-35記載了他們跟隨耶穌去傳道,忙到一個地步,連飯也顧不得吃,並且還要面對反對他的文士,和關心他的親屬、母親和家人對他的期望。
  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在訓練他的門徒,向他們示範,如何生活和傳道。
  首先,耶穌和門徒與我們現代的傳道人相似之處,就是忙得連飯也顧不得吃!這種廢寢忘餐投入地工作的態度,本來就是任何負責任的人在工作上應有的態度,耶穌和他的門徒也不例外。
  第二,關心他的親屬,在他們眼中,這種投入的工作態度,卻是癲狂的!
  這是耶穌一開始就向他的門徒展示的生活和工作態度;今天,當傳道的人,必須時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態度,是否在一些人眼中,是太正常了?
  第三,耶穌要經常面對別人的質疑:你是誰?你有甚麼權柄去作這些事?甚至要面對別人的誣蔑:你是靠着鬼王趕鬼的!在今天撕裂的香港,指責、扣帽子的攻擊,甚至在基督徒的圈子中也是如此。我們要學習耶穌既清楚自己的立場,卻仍願意對話的態度。
  第四,面對母親和家人的關心本是美事,今天的傳道人最需要的也是家人的支持。然而,耶穌清楚知道,家庭關係要建立在與上帝關係的基礎上。他的回答正挑戰着今天以血緣關係為一切關係之首的中國文化,耶穌說:「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了。」這就是耶穌在呼召門徒時說的:「無論甚麼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這個呼召是對所有跟隨耶穌的人而發出的,當然包括所有傳道人。因為家人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可以說是我們人間所有關係的至愛,但是卻不能超越對上帝的愛;因為我們的家人也是罪人,罪惡的權勢可以利用人間的至愛代替上帝的位置,去壓迫我們,奴役我們,阻礙我們去事奉上帝,甚至成為社會腐敗的原因。只有在遵行上帝的旨意為基礎上建立的家庭關係,才可以健康地維持和發展,並成為我們可以安身立命,事奉上帝、教會和社會的保障。
  本會的神學主日,一方面是提醒教會,也就是所有弟兄姊妹要看重神學思考和神學教育;另一方面是重新確認我們被呼召為耶穌的門徒,也就是祂的學生,要受訓練去作更美的事奉;而耶穌特別在門徒中揀選了十二人,負起更大的事奉職責。
  人們以為耶穌癲狂了!其實是耶穌顛覆了這個世界的形象和價值觀!上帝正是要我們這樣去跟隨和事奉祂!


2018年06月3日 
賜我勇氣.互勵互勉 (劉建良牧師) 
 中國主日 
第22期 

在甚麼時候,你曾為自己的國家流淚?為家人的健康擔心流淚,為至親離世或失去一段寶貴的關係流淚,有的。但為國家流淚哀傷,記得在哪時嗎?1989年6月4日,那日是主日,崇拜開始時,牧師走上台想和會眾分享一件消息,只是他怎麼說也說不出來,站在台的中央,低下頭,咽哽着,哭了……!那是29年前槍林彈雨,裝甲車在追求民主自由的人群中穿插後的早上,在牧師斷續講出北京發生的屠城事件後,我首次為國家哭了。
我們不常為國家哭泣,只有發生重大的天災人禍,生命消逝,又或國家將要面臨極大的危機時,我們才會為國家流淚。聖經中曾有不少這樣的例子:以斯帖皇后在波斯王面前求情,俯伏在他腳前,流淚哀求他阻止亞甲人哈曼迫害猶太人;詩人為同胞不守上帝的律法而淚流成河;更有先知耶利米因上帝的子民遭遇患難,孩童失去保障,而傷心流淚至看不見東西。
作為中國人,對國家的問題與困境,為人民的苦況與受壓感到憂慮、痛心、哭泣,並以行動來回應,乃是真正的「愛國」。反之,若只看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帶來的經濟效益,如何令一小撮人「先富起來」,卻漠視內地官員的貪贓枉法,踐踏人權,以暴力拘禁「上訪」的冤屈市民,忽視商人作假毒害人民的情況,不敢為人民的苦況表達一下同情,說一句憐憫的話,這是「恨國」。正如當內地教會不斷被打壓、燒十字架、拘捕牧者信徒,及被勒令不准向年青人傳福音及帶進教會,若我們都不覺得是一回事,那怎能稱自己愛上帝和愛國呢?
基督徒的愛國與世人有所不同。我們相信上帝才是國家的領導者,因祂是「廢王、立王」的主(但以理書2章),國家的官員必須按公義與真理行事,使人民得到尊重和保障。基督徒愛國,因我們期望人人都得以在所屬的國家中經歷上帝的恩典,無論你是屬於哪國的人民。美國政府定每年5月的第一個禮拜四為「國家公禱日」(The National Day of Prayer),要求美國公民在這天為國家禁食禱告,我相信對於中國的基督徒來說,我們也可以將每年6月的「中國主日」定為「中國公禱日」,藉專注的禱告與禁食操練來祝福我們的國家。


2018年05月28日 
烏西雅王崩的那年! (陳德昌牧師) 
總議會主日 
第21期 

烏西王崩的那年!是甚麼的時代呢?除了表達事件發生的時間外,還會蘊含着甚麼意義呢?
烏西雅的統治始於主前七九二年,終於七四○年,共五十二年之久。在他治理期間,他把猶大國政治上和領土上的勢力帶到可與所羅門王時代媲美的顛峰。但因在晚年心高氣傲,要在聖壇燒香,結果上帝讓他生了「大痲瘋」,結束專政,退居幕後,並與兒子約坦共同執政十二年。
據以賽亞書的首五章,描述烏西雅王統治的時代,是盛世的時代,也是罪惡滔天的時代。當中,有政治上的罪惡,社會上的罪惡,道德和宗教上的罪惡(賽5:20)。
作為王室先知(以賽亞與烏西雅有親戚關係),面對新王當政,他個人的工作前景如何呢?能否繼續得新王的信任,繼續擔任先知的角色?他該如何在這複雜的時代發出怎樣的先知信息呢?
就在這紛擾的時代,迷網的心情下以賽亞在一次崇拜中經歷了讓他重新確認身分召命的屬靈經歷:「我看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是的,在世人覺得紛亂不安的時刻,上帝仍「坐着為王」。撒拉弗用三對翅膀飛翔:象徵着「不配的服侍」、「謙卑的服侍」、和「勤奮的服侍」;歌頌讚美的詩歌震動門檻,這是何等大的榮耀和穩定!他又從聖壇得到火炭沾嘴唇,從痛苦的經歷中得着更新,也擺脫了「個人的不潔」和「眾民的不潔」的桎梏,聆聽到天上奧秘的呼召:「誰肯為我們去呢?」
他醒覺了,他被改變了,不再囿於時代的複雜,使命的艱辛,總要忠心地傳講上帝的信息,作上帝忠心的僕人,雖千萬人吾往矣!他慨然回應:「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從以賽亞的經歷中,我們看見的教訓:
1. 面對時艱,讓我們先專注我們屬靈的產業,就是救贖的恩典:保羅宣告:「聖靈自己與我們的靈一同見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我們有這名分,讓我們的心不再懼怕,不再迷惘」
2. 上帝仍坐着為王:在面對時代的挑戰或個人前景的尋覓中,他仍然掌管萬有,世途雖險惡,前景雖艱辛,但我們的主仍掌管一切。
3. 得着力量,勇往直前:在崇拜中與上帝相遇,得着屬靈的恩賜,更新的經歷,異象的確立,和召命的清晰。
就讓我們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聆聽上帝的心意,勇於回應:「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2018年05月20日 
生命復興、實踐所信 (卓廸舜會吏) 
衞斯理主日 
第20期 

本會於每年5月最接近24日的主日舉行衞斯理主日,以記念會祖衞斯理約翰牧師在1738年5月24日在倫敦阿爾德門街(Aldergate)的靈性復興經驗。會祖這次的靈性更新復興,不單引起了循道衞理復興運動,更對當時的英國社會有着深遠的影響。本會首任會長黃作牧師曾言道:
有一位歷史家說得好:「即使我們用最誇張的說話,也難以盡述衞斯理當時所領導的靈性復興運動的價值;因為百年以後,英國國教及其他宗派教會的宗教精神,四分之三是受到衞斯理靈性復興運動的影響。」

會祖的靈性更新所帶來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他的禱告與禁食操練。他曾寫道:「當您禁食禱告尋求上帝,您不會尋不見祂的面。」而且他相信這也是信徒成長的一個重要蒙恩途徑。他的禁食禱告是在每個星期四晚餐後至星期五下午三時,不進食固體食物,進行禁食禱告,目的是克己自省,並為福音事工祈禱。這操練不單帶來個人的生命更新進步,更是他事奉得力以及整個復興運動的動力。

在1739年4月2日他第一次接受邀請在布利斯托(Bristol)進行露天佈道時引用了以賽亞書61章說:「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叫我報好信息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捆綁的得自由……」,自此以後,他一生騎馬走了超過25萬英里,穿梭英倫,在教堂以外的地方向礦工、囚犯以及社會中被壓迫的基層人士宣講福音,帶來很多人的生命改變,增加了眾人的信仰熱忱,擴大了英國的靈性復興運動,影響了當時的信徒、教會及社會的靈性及宣教事工的更新。

另一方面,當時的英國貧富懸殊,大部分的財富及權力落在貴族手中,普羅大眾的生活相當艱苦。會祖發起賙濟貧窮的工作,自己以身作則地過着節儉的生活,並且向當時的信徒群體發出呼籲奉獻。他收集金錢,並透過探訪主動關心基層的人士,將籌得的款項轉發給有需要的家庭,以解決他們生活上的種種困難。他一生在扶貧的工作就是一個美好的見證,亦活出就如他自己所說:「盡力賺取、盡力儲蓄、盡力奉獻」的生命。
他在八十七歲時曾說:「不論是神職人員還是信徒,只要你能找到100位甚麼也不怕而只惡罪惡、甚麼也不渴慕但只渴慕主的人,他們就能夠震動地獄之門,並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國度」。

會祖在屬靈操練、宣教佈道與服務社群的實踐實在是留給循道衞理宗的信徒一個美好榜樣。當教會在這充滿各樣挑戰的世代要繼續作基督的見證之時,願我們能一同回應會祖的呼籲及教導,並透過實踐,不單時刻操練靈性,更能在宣教及服務上不斷更新,回應社會人士的真正需要,讓人群能體驗上帝真愛,興起教會,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國度。

黃作牧師,「循道公會的建立與組織」,基督教週報,1964.11.1。


2018年05月13日 
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樹 (范建邦牧師)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19期 

若要用大自然一件物體來比喻何為「基督化家庭」的話,我認為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樹頗為恰當,因為樹木的結構與人類的家族系統非常相似。
首先,樹幹就好像以父母為中心的家庭,是支撐整個家庭的核心,若樹幹粗壯,就可以抵擋狂風吹襲;其次,樹根就如家庭的族譜那樣源遠流長,樹木長得越高,根部就更加深入地底,樹木才能「根深蒂固」;最後,樹枝就像子孫後代,必須緊密連於樹幹,得到從樹根、樹幹源源不斷輸送的養分,才能不斷開枝散葉,結出豐碩的果子,傳宗接代。而眾多樹木可以組成森林,就如由眾多家庭組成教會,不同族群組成社會,甚至國家。
聖經當中有不少關於樹木的經文與家庭有關,其中詩人這樣描述:「你妻子在你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如同橄欖樹苗。看哪,敬畏耶和華的人,必要這樣蒙福﹗」(詩128:3-4)葡萄樹和橄欖樹都是中東地區最常見的植物,也是當地最有經濟價值的植物。聖經的作者形容內室的妻子是多結果子的葡萄樹,這種講法與中國文化所說「男主外,女主內」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繼而描述「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如同橄欖樹苗」(和修本),其實,和合本原譯「如同橄欖栽子」,原來是另有「乾坤」。因為橄欖樹有一個特點,就是當主幹因樹齡太大而不能再結果子時,根部就會長出不少嫩芽環繞着它,就像兒女圍着桌子一樣。這些嫩芽長大之後,同樣可以結出果子,榨取橄欖油,延續橄欖樹的生命和經濟價值。
橄欖樹的這個特色恰好顯示「基督化家庭」的重要性,如果父母的信仰根基能夠扎得穩,不但自己可以多結果子,即使到了年紀老邁之時,憑着父母活潑的信仰生命力,以及強壯的屬靈根基之助,兒女亦能夠在信仰上成長,他們環繞在父母的身旁,給予父母所需的關愛及支持,並且能夠結出豐碩的果子。
然而,任何一棵植物的生長都離不開充足的水源,同樣,一個富有信仰生命動力的基督化家庭,都離不開「活水江河」——上帝的話語,主耶穌的教導。因此,聖經的作者提醒我們:「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1:3)
基督化家庭並非一句宗教口號,而是基督教信仰生命的實踐。若有人問:為何教會缺少「信二代」、「信三代」?那我們就要撫心自問:我們作為父母的信仰根基是否扎實?我們的生命見證能否成為兒女的榜樣?以致他們能夠如同「橄欖栽子」,一方面圍繞在我們身旁,給父母守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延續家庭信仰生命,為主多結果子。
祝願我們每一個家庭都能夠成為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樹﹗


2018年05月6日 
有愛就能改變一切 (王玉慈牧師) 
復活期第6主日 
第18期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最難改變的特質是甚麼呢?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但隨着人年齡的增加,我想最難改變就是我們的品性。所以中國人有句說話——「江山易改、品性難移」,其實,當我們再深思熟慮時,才發覺人的心思意念比品格可能更難改變!
  最近,當我們看見南、北韓兩邊領導人戲劇性的復和,互相跨越分隔南、北韓兩國領土的38線時,我們心裏可能會有些感動和產生一些奇妙的感覺。兩個原本同屬一個國家的領土,因着人為的戰爭而導致雙方敵對六十多年,今天是甚麼原因能改變兩國領導人的心思意念呢?當然,我們還要靜觀其變,才能知道背後真正改變的玄機和結果!
  今主日第一段的經課給了我們很大的啟迪和激勵,使徒行傳十章44-48節記述了因着彼得的講道和上帝的憐憫與賜福,聖靈降臨在外邦人的身上,讓他們能接受上帝的救恩並且稱讚上帝為大。我們看見聖靈轉化他們的生命和心思意念,最後彼得還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成就了何等美麗的神蹟奇事!
  另外兩段經課的內容,約翰福音和約翰一書很清晰和直接的教導我們,弟兄姊妹不單要彼此相愛,並且我們若能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但是在現實的生命中,我們如何能明確和透切地實踐基督無私的大愛?我想唯有讓聖靈在我們生命中的充滿和更新,才能真正改變我們固有或僵化的心思,並能將我們篤信的教義活化成滿有愛心的生命。
  最後,希望透過現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有關愛心的訓誨,給我們的生命帶來亮光和改變:
  「愛是唯一的亮光能持續不斷地照亮這個邁向昏暗的世界」
  (Love is the only light which can constantly illuminate a world grown dim.)


2018年04月29日 
「滅貧」 (梁麗蓮會吏) 
基層主日 
第17期 

翻開聖經,從舊約到新約看到超過80多處有關「貧窮」的描述,當中包括上帝頒佈的律法,吩咐以色列民對貧窮人要憐恤、幫助、不可欺壓他們、並以公平對待(參出、利、申),其他舊約書卷描述上帝憐憫貧窮人,垂聽他們的呼求,幫助他們(參撒上、詩、賽、摩)。在新約中,道成肉身的基督親自成為卑微的人,甚至以奴僕形像住在人中間(參約、腓)。主耶穌開始傳道的時候在拿撒勒的會堂宣讀以賽亞書,正是要宣告他的傳道使命:「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這正要說明上帝憐憫和愛惜世上貧窮的人,為他們帶來釋放、自由與拯救。
當閱讀申命記15:1-11有關安息年的條例,其中有兩節經文使我感到不明所以,第4節:「其實,在你中間不會有貧窮人;因為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為業的地上,耶和華必大大賜福給你。」這裡表明上帝賜福以色列人,將要進到上帝應許之地,得着上帝豐富的應許,大大蒙福,沒有缺乏;但跟着的第11節卻這樣說:「因為地上的貧窮人永遠不會斷絕」究竟地上是有還是沒有貧窮人?為何前後矛盾呢?
從經文的內容看到上帝藉着摩西提醒以色列人總要幫助有缺欠的弟兄,與他們分享上帝的豐富,消除地上的貧窮。(參申11:7-9)但有時候因為人自私的心,對別人的需要視若無睹,引致地上的貧窮人不斷絕,辜負了上帝賜福給我們的美意。又或許在現實中,我們不可能完全滅貧,但若有人因我們的慷慨分享而體現上帝的豐富與慈愛,上帝就得着榮耀,我們也能明白上帝賜福與我們的旨意。
因此,我們每年舉行基層主日,提醒我們要關愛身邊的貧窮人。「所以我吩咐你說:『總要伸手幫助你地上困苦貧窮的弟兄。』」(申15:11下)而分享不止於物質,更是我們的關懷,並藉此分享上帝的愛。


2018年04月22日 
效法主作好牧人 (余煥群會吏) 
復活期第4主日 
第16期 

誰是好牧人?
在今天經課中的福音書,約十:11-18這段經文當中,我們觀察到羊面對着三種角色,包括狼、雇工和好牧人。
狼就好像上文的盜賊(約十:10上),牠來是要偷竊、殺害、毀壞,牠會傷害羊。狼的工作可以是偷走我們對主耶穌的信心,使我們不再倚靠祂,轉移去倚靠其他的勢力。
雇工在狼來襲時,因為是為了個人的報酬和幸福,而不是真心愛羊群,所以當羊群遇上危險便會逃走不顧。
主耶穌才是好牧人,因祂為羊捨命。祂是群羊的大牧者。祂昔日冒着猶太人會攻擊祂的危險,在安息日治病(約五:1-18),為的是多拯救一個癱子。後來,祂為着拯救世上的羊群脫離罪惡的權勢,甘願順服天父的心意,被敵人釘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贖罪。祂的捨命感動了歷代的羊群跟隨祂和效法祂。
昔日的好牧人
患有癌病的蘇恩佩女士看見主耶穌所看見的,就是當時香港十五至二十多歲的青少年被敗壞的社會風氣影響下,如同羊沒有牧人。她就不顧身體操勞,冒着病情惡化的危險,創辦突破機構,辦雜誌,策劃輔導工作。她為的是要抗衡那世代充斥在社會,並滲透在各傳媒當中的黃、賭、毒等不良意識的文化,主動牧養當時的青少年。
筆者在八十年代返本會的少年團契時,還記得有一天有位導師在帶週會時竟然不支倒地,我們才知道這位笑面迎人的導師其實正在患病,但因愛我們這群少團小羊群,便默默堅持帶病繼續服侍。我相信過往大家也聽過、看過許許多多為羊捨命的動人見證。
今世代需要好牧人
今天我們在教會和生活圈子當中實在也看見很多牧養關顧的需要。
有一些被罪惡權勢抓住了的羊,這些心靈和肉體都受了傷的羊需要我們的拯救、保護和傷口包紮。
另一方面,今世代也有不少願意聆聽主耶穌聲音的羊。我看見在今天教會當中,祂常親自吸引一些慕道的圈外羊,透過我們的邀請領他們到教會來,他們渴慕得到我們的關顧及聖經話語的餵養。
因此今天我們確實迫切需要去緊貼跟隨主耶穌,留心祂的話語,被祂牧養,努力裝備成長;並同步接受祂的託付,去尋找和拯救這世代就在我們身邊失喪的羊群。
我相信已得勝死亡,復活了的主耶穌正在為我們祈禱。(羅八:34下)祂也繼續呼召我們效法祂和那些前輩的好牧人,不畏艱難,交出自己的生命被祂使用,去照顧祂託付給我們的羊群。
主的屬靈法則很奇妙:「得着性命的,要喪失性命,為我喪失性命的要得着性命。」(太十:39)祂立下為羊捨命的好榜樣,好叫我們跟隨祂的人得着更豐盛的生命。(約十:10下)


2018年04月15日 
活出見證 (杜敏玲會吏) 
復活期第3主日 
第15期 

使徒行傳記載着初期教會的門徒,隨着聖靈的引導,將福音由耶路撒冷傳到不同的地區。當中所描述的門徒,也給人一個印象︰滿有能力——在所到之處,施行神蹟、宣講主耶穌基督復活的福音。就如在第三章所形容的彼得,在聖殿外醫好一個生來瘸腿的人,並向一群因此感到驚訝的百姓見證主耶穌的復活。
然而,這彼得,就是曾經在主耶穌被捉拿控告的時候,在大祭司院子外不承認耶穌的同一位門徒。是甚麼讓一位在大祭司院外,面對使女詢問要隱瞞自己是與耶穌一起的人,卻能站在聖殿門口,面對眾百姓宣告自己是復活耶穌的見證人?彼得清楚知道,這不是憑自己的能力和敬虔,他所信靠的,乃是復活主所應許賜給門徒的聖靈。聖靈在彼得身上所彰顯的,是見證的能力︰就是說真話的勇氣、以及真誠活出所信的能力。這能力使他能勇敢地說出所看見、所認識、並所相信的耶穌,是一位被百姓棄絕、甚至殺害,卻是上帝所榮耀的僕人、是聖潔公義者、是生命創始者,這就是他真實的見證。
我們能否真實地說出和活出我們所看見、所認識的耶穌呢? 在一個中學生的團契聚會中,我問他們︰「耶穌是誰?」 他們輪流說出了三十多個耶穌的身分,包括︰上帝兒子、老師、牧者、與窮人一起的、行神蹟的、醫治者等等,這些答案多數是來自他們從小到大對聖經的認識,或是來自聽到別人的見證。是的,或許我們知道關於耶穌的事很多,但我們有沒有容讓聖靈幫助我們,作這些事的見證? 一位英國作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曾說:「人類所做最偉大的事,是把所看見的,平實地告知世人。」這看來是容易而正常不過的事,在利益、文化、榮辱的影響下,已逐漸變得偉大而令人驚訝。試想想,今天還有多少人能真實表達與掌權者不同意見的?
「作真實的見證」不只是對個別信徒的挑戰,也是對整個信仰群體的提醒。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在面對獨裁者殘暴專政時,作出了信仰的反省︰「我們在醜惡的事蹟面前是沉默的證人,我們飽經世故,我們是裝腔作勢的高手,我們懂得如何含意模糊的講說話。由於過往的經驗,我們變得對人猜疑,並且隱瞞真相,對事情有所保留。由於這些難以承受的衝突,我們變得懦弱,甚至玩世不恭。我們還有用嗎?」
昔日的彼得和眾門徒,靠着聖靈的能力,無論在信徒群體之中、在信仰立場不同的百姓面前、或是在強權的威脅下,也活出真實的見證。願我們今天也經歷聖靈的能力,在家庭、職場、社會中,見證我們所看見、所認識、所相信的復活主。

來自一篇標題為「十年後」(Ten Years Later, 1942) 的文章,後收錄在《獄中書簡》的附件。


2018年04月8日 
安已不?主已臨! (鄧民瀚宣教師) 
復活期第2主日 
第14期 

平安是一種頗為主觀的感覺。它既難以被定義,又難以牢牢掌握;它生發於內心,甚至超越處境的限制——有些人在困難惡劣的景況裏,內心卻始終堅定穩妥、處變不驚。但也會有一些人,習慣了穩定的生活和時間表,一旦出現稍有違和之事便即坐立不安。這是人不同的性格使然,是自然和普遍的。

有趣的是,通常會將「平安」掛在口邊的人,總是比較容易「不安」。他們相信多講幾句平安或相關的祝福口令會使情況變好。這變相好像自我催眠,又像服用一種未必有效的安慰劑一般。例如許多人都曾暗自為自己不斷打氣說﹕「無事既。今次一定會平安、大步躐過!」但真實的平安卻往往未如願而生,反而愈講愈驚。或許我們可用本地近年流行的網絡用語——「安已不」來形容這時的心理狀況(註﹕網民將不安一詞變化為過去式使用,讀來好玩。意思是當看了或知道某些事情後,自己感到很不安或嘔心,亦間接形容該事情荒唐或匪夷所思。)

據約翰福音二十章記述,復活的主進入那群不安又自閉的門徒中間,在無預警之下向他們顯現,並一連兩次宣告「願你們平安!」然而,主耶穌這行動的效果非比尋常的好——經文形容主「說了這話,他把手和肋旁給他們看。門徒一看見主就喜樂了。」(約20:20)這份平安和喜樂的關鍵是甚麼?其實不在乎言語,卻在乎門徒真正的「看見主」本身。復活的主基督才是平安的源頭,他戰勝了罪和死亡的轄制,已經來到我們當中!

約翰福音強調神蹟乃是記號。意味人能通過猶如記號的神蹟奇事,發現基督並與他邂逅,生命從此不再一樣。當復活主臨在門徒當中展示他的釘痕,這些記號同樣引發奇妙的果效,能讓彷徨不安的人省悟基督與自己同在,重新發現真平安與真喜樂。我們今天這些「安已不」的信徒,豈不同樣需要這位以馬內利的復活基督常常同在嗎?

平安並非自我感覺良好,更不應自我欺哄為求安心。平安乃是恩典勝過罪的事實;平安是歡迎並相信復活的主基督已臨近我們,與我們相遇。因此我們樂意進入上主的聖潔之愛裏,且無畏無懼地為他和別人奉獻自己。哈利路亞,復活的主已臨到!在上主豐富的恩典和盼望中,恐懼不安正式成為過去,也讓使人「安已不」的暴力和權勢同告終結。


2018年04月1日 
遇上基督.生命改變 (林崇智牧師) 
復活主日 
第13期 

按聖經記載,抹大拉的馬利亞是首位看到復活主的人,同一個晚上,在一個重門深鎖的房間,復活的主向門徒顯現說:「願你們平安。」翌日,耶穌在以馬忤斯路上向兩個門徒顯現,彼此談論聖經,同領聖餐,充滿愁苦的門徒心裏火熱起來。數天後耶穌向小信的多馬顯現,以手上和肋旁的釘痕建立他的信心。及後復活的主在加利利海邊向重操故業的門徒顯現,三次詢問彼得「你愛我嗎?」耶穌的死,令門徒的人生跌入低谷,他們傷心、失意、自責、沮喪、恐懼、絕望,但當他們與復活的主相遇後,一切都改變了。門徒能走出人生的陰霾,重獲信心、喜樂、希望、勇氣,帶着使命和託付,精彩萬分的踏上人生新旅程。
聖經以一種象徵性方式來描寫門徒與復活主的相遇,是從黑暗進入光明的改變。封閉墳墓、象徵死亡的大石頭被滾開了;門徒從一個密封上鎖的房間走到聖殿,施行神蹟並歌頌上帝,甚至大膽地在公眾地方前後五次宣告:「你們將祂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上帝的大能已經使祂從死裏復活,因為死亡已不能再轄制祂,今日上帝已高舉祂成為救主和生命的主。」這份勇氣來自與復活的主相遇的經歷,令代表強權壓制人的大祭司、官長、長老和文士,以恐嚇、責打、監禁的方式來對待門徒不再奏效。門徒在敵人面前放膽的說:「聽從你們,不聽從上帝,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判斷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我們不能不說。」雖然打擊持續來到,門徒卻充滿喜樂,無論在聖殿還是在家中,都是不住的教導人,傳耶穌是基督的福音。
  每一位與復活主真實相遇的人,生命必定得着改變。我們要殷勤地藉着讀經、祈禱、崇拜、領聖餐、投入團契、默想等各種蒙恩途徑,與常臨在其中的復活主相遇。我們要從心中禱告說:「復活的主耶穌基督,請祢進入我的生命中,賜下恩典,讓我分享復活的生命。請祢牽我手,帶我走出充滿壓力、恐懼、沮喪,感到無助、罪咎、失敗的人生。帶我離開那被大石封閉的墳墓、重門深鎖的房間。解開我生命的束縛,以聖靈大能改變我的生命,引導我活出勝過罪惡死亡、絕望無助的人生。阿們!」


2018年03月25日 
警醒還是麻木? (曾美娟會吏) 
棕樹主日 
第12期 

兩年前開始接觸《斷捨離》這本日本暢銷書,簡單來說,「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就是捨去多餘或過剩的物件,因當我們擁有的地方越大,實踐捨棄的挑戰就更大。若不斷重複「斷」和「捨」的過程,你會發現對很多事和人都不太執着或不再被它牽制着你的生活,若生命不斷經歷斷捨離的過程,就會有空間照顧自己內在的需要。

今天馬可福音記載耶穌進入聖城的內容,四卷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進入聖城的過程,也是我們熟悉主耶穌在世上最後一星期的開始。主耶穌是按照先知所預言,要騎在一匹驢駒榮耀進入耶路撒冷的經歷,接受群眾的歡呼。「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可11:9-10)

我們每年重溫這段內容,對我們信仰帶來警醒或只是每年慣常的回顧?

為了應驗舊約的預言,耶穌在進入聖城前,吩咐門徒去對面村子裏完成一個任務,就是給他牽一匹驢駒,並且告訴門徒要說話的內容「主要用牠」(可11:3),耶穌特別強調那匹驢駒「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可11:2)。或許我們疑問,一隻從未騎過的驢駒怎麼會有經驗被主所用呢?這就是上帝呼召人的獨特方式,上帝絕對不會受我們的智慧和經驗而作出揀選,在很多時候,我們反而會受到個人豐富經驗和聰明而攔阻上帝的工作。

雖然這匹驢駒已經被主揀選,但那條繩子若不被解開,它依然無法為主所用「他們去了,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牠解開。」(可11:4)回想這一幕,讓我們檢視初信主的熱忱與現在有分別嗎?如你對主的愛不斷更新,我為你而感恩。如你因信主日子越久便對主漸冷淡或心裏常被不同的事情填滿,無法完全為主所用,原因就是那條捆綁我們的繩子。讓我們的生活能騰出空間為主捨棄一些東西,讓囤積阻礙你生命的習慣可以被鬆綁,上主會讓我們進入謙卑順服的生命。


2018年03月18日 
祈求更新成長 (任遠輝會吏) 
大齋節第五主日 
第 11期 

今主日的讀經主題是祈求更新成長,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我們可以有很多禱告,但我們禱告的內容是甚麼呢?會否常常是希望上帝為我們成就一些事情或是分憂解困呢?我們有否為到自己屬靈生命的更新成長祈求呢?今天所讀的經課分別提醒我們三個成長的向度——
一.人要從心底裏認識上帝
舊約耶利米書三十一章三十三節的經文提醒我們,信仰要從外在行為對教義、條文的遵行,轉變為內在的層次,即我們內心與上主的關係。上帝差派聖靈內住在每一位信徒心中,指教我們怎樣跟隨主耶穌,我們要祈求自己能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信仰當中的元素,如讀經、祈禱、靈修以至參與崇拜、小組、事奉都是由心而發,而並非純粹是別人的提醒或自己的習慣,這樣我們與主的關係就更穩固了。
二.人要學習犧牲
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中,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們已越來越少感到為別人、為群體付出的意義;加上唯利是圖的心態,人往往越來越短視,看不見付出和犧牲是可以帶來美好的結果。特別當我們對生活失卻盼望時,往往變得計較,很難去付出。同時,因着恐懼的原故,希望為自己爭取更多。在這種處境下,我們要祈求從上主而來的信心,好讓我們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仍能從信仰中得着真正的盼望,無私地為別人付出,為這世界帶來改變。
三.人要從苦難中學習順從
今天我們往往希望生活平安順利,但每當遇到挫折困難,即感到不幸,並且希望問題盡快得到解決,希伯來書五章八節提醒我們,我們可以從苦難中學習順從。人生有很多學習都是無法純粹用頭腦認知的,要達致主裏真正的順從,需要經歷一定的磨練。當然,我們不必特別求主賜我們苦難,好讓我們能學習順從,卻可以在困難挫折中求主加增我們信心,讓我們在當中學習信靠順從的功課。

這世代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世代,若我們未有為自己祈求更新成長,實難以招架及繼續為主作見證,願我們在每天的禱告中都為自己屬靈生命的更新成長祈求。


2018年03月11日 
蒙上帝所愛的人 (文向恩宣教師) 
大齋節第四主日 
第10期 

一次兒童主日學的導師祈禱會中,一位教授五年級的導師非常懊惱地分享,她班上有一名「特別不合作」的男孩子,幾乎每次都令到全班同學和老師沒辦法好好完成一堂聖經課。導師們用了許多課室管理方法和教學技巧都未能吸引這名男孩子的專注,反而情況日漸惡化。
有一次主日學時間,我特意安排機會和這名男孩子一起上課,並且在上課前坐在他旁邊,輕聲地告訴他:「我們很久沒一起聊天,今天能和你同坐,我很開心呢!」隨後那四十五分鐘的課堂他表現得非常投入和專注。
「上帝愛世人……」這是身為「信二代」的我從小唸到大的金句,上帝藉耶穌基督已清楚告訴我們:屬靈的生命始於被愛,因着我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而覺得滿足,並且從被愛的喜樂中我們產生平安、能力抵擋生命中的試探和挑戰!然而,怎樣才能夠「成為」蒙上帝所愛的人?
(一)相信自己是蒙揀選:「上帝愛世人……」(約3:16)
在這個世代,人們聽到蒙揀選或許會想到在激烈之競爭下分出優劣,而被揀選的通常是優等的,不被揀選的則是次等的。然而,在上帝眼中的蒙揀選,並不是通過競爭的挑選,乃是從上帝心中發出愛的抉擇,他決定愛你。因此,這種蒙揀選不是我們用理性可以去分析而獲取得到的認同,乃要求我們憑信去領受、用心去感受。直至,我們發現他人也與我們一同蒙揀選而充滿喜樂。
(二)相信自己是被祝福:「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3:15-17)
被祝福是蒙上帝所愛的人一個真實標記,上帝把耶穌基督——他獨生愛子賜給我們,他的愛不是單單說出來,它盛載應許、蘊含生命,上帝以自己的光明生命與我們共享,這是給我們莫大的祝福。我們的世界、社會越來越充斥着恐懼、焦慮、沒有安全感的人,他們都等待着祝福。兒女需要父母的祝福,父母也需要兒女的祝福,教牧同工和會友,學生和老師,警察和巿民,醫生和病人等,我們都渴望彼此的祝福。
最後,在那堂主日學課結束前五分鐘,導師給我們茶點和自由活動時間,我和那名小男生談談他的學校生活、他與哥哥的關係、並他所養的小甲蟲(原來早已去世)。最後,我祝福他,踏出這課室後,無論進入校園或回到家中,都成為蒙天父所愛、蒙眾人喜悅的好孩子。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但願屬耶穌的教會、屬上帝的子民,我們把這亙古不變的真理,化為生命中的每個細節,向身邊的人傳遞這愛和祝福!


2018年03月4日 
耶穌的榜樣 (何慧儀牧師) 
婦女主日 
第9期 

第一世紀的猶太社會以父系傳統為主,婦女地位低微,記載於《塔木德》(Talmud)的一位猶太拉比禱文如此說:「感謝神,祂沒有讓我成為一個女人。」猶太婦女很年輕結婚,她們的職責就是傳宗接代,打理家頭細務。她們不能公開地與男士交談,她們無權接管財產,除非透過男性親屬幫助。她們可以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被丈夫休棄,但她們卻無權休棄丈夫。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裏,婦女只可以在外院敬拜。在會堂中,她們也必須與男士分開,並且不能高聲朗讀經文。
  耶穌沒有視婦女為次等的,相反祂以尊重和愛的態度來對待婦女。耶穌公開地與婦人說話,祂親自安慰那位拿因城的寡婦,並叫她的兒子復活過來(路七11-17)。祂醫好被靈附身、病了十八年的駝背女人,對她說:「婦人,你的病好了!」又按手使她的腰直起來(路十三11-13),並且稱她為「亞伯拉罕的後裔」(daughter of Abraham),給她身分和尊嚴,使她與男性一樣有同等價值。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約四4-42)更是突破了猶太人的傳統。
  耶穌看着那患了經血不止病有十二年的婦人,祂心裏滿有憐憫,不想她靜悄悄地得到醫治,而是要眾人知道她是被潔淨的(路八43-48)。當文士和法利賽人將一個行姦淫時被捉拿的女人帶到耶穌面前時,耶穌沒有定她的罪,只是勸勉她以後不要再犯罪(約八1-11)。
  耶穌跨越了性別的障礙,接納婦女們跟從和服事祂。在伯大尼,馬大和馬利亞兩姊妹熱誠的接待耶穌(路十38-42),也有婦女從加利利便跟隨耶穌,並服事祂(太廿七55),亦有好些婦女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路八2-3)。很明顯地,有一群婦女,懷着受苦的心志跟隨耶穌。
  耶穌在祂當時的年代中,跳出了社會對性別所設定的框框,祂尊重人,那管是男是女。耶穌對婦女不存偏見,不說貶抑的話,這個提醒我們今天無論面對男或女,我們都要存愛和尊重的態度。耶穌欣賞婦女們的各樣才能,接納和重視她們,我們也要多去欣賞、接納和尊重不同的人。


2018年02月25日 
社會服務與社會行動 (余恩明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8期 

在每年的社會關懷主日,我們都會在崇拜之中,邀請各社會服務委員、機構董事和全體會眾,一同用啟應方式誦讀於2003年通過的「社會服務使命宣言」,再一次向上帝立約,承諾身體力行,以志願精神推行各項社會服務,見證上帝的臨在,至今已經有十五年之久。究竟這是一個慣常的儀式,還是我們都真正明白「使命宣言」的精神﹖我們又是否理解社會服務和行動的關係呢﹖我想起兩個片段:
  今年一月中旬,天文台預測月底的天氣會非常寒冷,觀塘堂的弟兄姊妹建議開放堂會禮堂作為「臨時避寒中心」,以接待區內的無家者,讓他們能在一個比較溫暖的地方度宿。送暖服務在短時間內籌備,得到觀塘社會服務處和相關機構熱心支持,服務得以順利開展。這是觀塘堂的弟兄姊妹首次外展探訪區內的無家者,除了送上慰問、熱食和乾糧外,同時也邀請無家者到堂會度宿。參與的弟兄姊妹均認為送暖服務能認識及服侍區內有需要的人,實踐「愛鄰如己」的教導,因此由原定的兩個晚上,延長至九個晚上。
  另一個片段,就是社會服務部屬下的「社會事務關注小組」在過去十多個月內,就回應社會重大議題,先後兩次發表公開聲明及禱文,包括於二0一六年底關於全國人大就立法會議員宣誓而釋法之事件,以及今年一月底立法會補選參選人被選舉主任取消參選資格事件。在討論和草擬過程中,組員對聲明的立場、內容和措辭都謹慎地處理,並且要獲得超過八成社關組員同意,方能發出。而社關小組在討論過程中,或發表聲明之後,都面對不少壓力,甚至反對的聲音。有時筆者暗想,如果社關小組對這些議題不作任何回應行動,組員就不用承受壓力,但這是我們對上帝的承諾嗎?
回看「使命宣言」所講的關懷、服務和行動,當中註釋清楚說明:「都是基督徒在回應上帝恩典中應有的職事,三者互為內在,互相關聯,缺一不可」。之後又進一步解釋「社會行動」,是「透過發起、領導或參與符合信仰原則的集體行動,去改良或改革社會制度,使上帝的旨意更顯人間」。筆者並非指前述的送暖和聲明行動,就等同於符合我們信仰原則的標準社會行動,只是想激勵弟兄姊妹在社會關懷與服務之外,盡心思考如何處於社會一些不公平的制度下,參考耶穌基督的生活和教訓,用自己認為合宜的方式,積極參與改革社會的行動。「使命宣言」提到作為信徒的三個身分——先知、祭司和僕人,我們會否以不應該參與或牽涉入「政治」,而忘卻自己應有的身分呢?
  在社會關懷主日,祈求聖靈大大充滿我們,使我們能夠貫徹教會的「社會服務使命宣言」,作個真正的循道衛理人。


2018年02月18日 
新年恭賀語 (李國強會吏) 
大齋節第一主日 
第7期 

農曆新年,中國人傳統習俗往親朋戚友家中拜年,雙方見面送贈祝福說話必不可少,例如在人際關係上,祝願對方一團和氣、家宅安寧、和氣生財、合家團聚、蜜運成功。個人健康方面,我們會說身壯力健、龍馬精神、歲歲平安、青春常駐。有關心情方面,祝願對方笑口常開、歡樂年年、喜氣洋洋、四季平安。父母會寄語孩子學業猛進、五子登科、快高長大。做生意的當然希望能夠恭喜發財、生意興隆、百業興旺、大展鴻圖。作為信仰群體,我們較常以聖經金句作為祝賀說話,例如:主恩常在、福杯滿溢、出入蒙福、凡事興盛、常常喜樂等,盼望今天的經課,讓筆者祝願大家:
靈力充沛——誠如耶穌基督在約旦河受洗,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佛鴿子降在他身上。耶穌與聖靈的關係如此契合,進入他的生命裏頭,與基督同在彼此結連。但願我們每一個跟從耶穌基督的人,在新的一年,祈求聖靈如此降臨在我們身上,好讓我們與聖靈緊密結連,讓主的靈充滿我們整個生命,聆聽他向我們發出的聲音,在這紛擾悖謬歪曲的世代中,聽得見並且遵照上帝的心意而行,好讓上主親口向我們說:「我喜愛你。」
得勝有餘——耶穌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即使被野獸環繞,也沒有遭受任何傷害,並且得到天使的伺候。我們可見,即使耶穌身處任何險境,受到撒但諸般留難,亦將會贏得最後勝利。但願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即使面對世界種種不公義的事情發生,甚至社會某些政策未如理想所帶來的失望,但亦不至將我們擊倒,我們仍然心存盼望,相信勝利始終在上主的那一方,勝過一切黑暗的權勢。
福音遍傳——耶穌宣講上帝的福音:「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福音遍傳與否,並不在乎我們的知識、能力與手法,而是我們對生命的放置,將生命投入上主的國度之中。耶穌邀請我們由悔改開始,作為回應福音一個重要的行動,假若沒有悔罪的信,又如何能夠透過福音轉化我們的生命?因此,讓筆者鼓勵大家,嘗試每日安排一小段時間,在上主面前省察自己的生命,嘗試學習悔改的功課,好讓福音能夠照常在我們身上彰顯,讓我們能夠在新的一年,活出一個豐盛的生命。


2018年02月11日 
我要看見 (鄧麗珍宣教師) 
顯現期第5主日 
第6期 

「求祢降下同在,在祢子民的敬拜中,
求祢顯出榮耀,在祢子民的讚美中。
我要看見,我要看見,如同摩西看見祢的榮耀。
我要看見,我要看見,這世代要看見祢榮耀。
我們呼求祢的名,求祢恩待我們;
我們宣告祢的名,求祢憐憫我們;
求祢與我們同行,使我們得安息,在祢眼前蒙恩。」
「我要看見」這首「讚美之泉」的詩歌,似乎簡單的歌詞,卻承載著我們深切的渴望:我要看見!我們都要看見上帝的作為臨在於我們身上,並臨在於這個世代中。
耶和華將接以利亞升天的時候,以利沙一直陪伴在以利亞身邊,從吉甲、伯特利、耶利哥,直到約旦河邊。到最後一刻,以利亞向以利沙發出邀請:「你要我為你做甚麼,只管求。」以利沙所求的是:「願感動你的靈雙倍感動我。」(王下2:9)。以利亞是這樣回答:「你求的是一件難事。我被接去離開你的時候,你若看見我,就必得著;若不然,就得不著了。」(王下2:10)以利沙雖甘願承繼以利亞的事奉,但以利亞知道主權在於上帝。最終,以利沙仍能看見,得以承接以利亞的工作。
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悄悄地上了高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這三位耶穌親愛的門徒看見耶穌衣服放光,又看見顯現的以利亞及摩西與耶穌說話,更親耳聽到上帝的吩咐:「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可9:7)門徒們又驚又喜,他們看見了!他們看見上帝的榮耀,這榮耀必然深深刻在他們心中,他們必會在時機合適時,在人群中見證耶穌。
在今天世代,我們很多時只會見到政府官員匪夷所思的講論、工作上無情的要求、生活處境中殘酷的張力,或是教會生活中停滯的狀態,我們卻見不到上帝仍然在這裡。我們自己也因迷失了方向而埋怨、失望、自大、憤怒、情緒失控地大哭怒罵,或是默然無語地控訴。世人都「被這世界的神明弄瞎了心眼,使他們看不見基督榮耀的福音。」(林後4:4)正如紫色門徒課程主題所提醒的:「記得我們是誰。」我們都是有基督耶穌在我們生命中的人。因此,我們都是被主的光照著的。「那吩咐光從黑暗裏照出來的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裏,使我們知道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臉上。」(林後4:6)
我們都渴求如以利沙的祝福:願感動眾聖徒的靈雙倍的感動我。我們不甘心,我們都相信仍有出路的,我們要看見上帝如何使用我們:在不信的世代仍能勇敢抵擋邪惡、行公義、說真誠的話、奉耶穌的名為人帶來祝福,讓世人因我們的言行,見到基督的光。


2018年02月4日 
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 (簡祺標牧師) 
顯現期第4主日 
第5期 

今主日教會選用馬可福音一章29至39節,記載耶穌治好西門岳母的病,使這四位門徒特別是西門首次親身體驗耶穌醫治的大能,心裏必然充滿着喜樂和對耶穌的感激。
到傍晚日落的時候,全城的人都帶着患病的和被鬼附的來到耶穌面前,並且得到醫治。
到這一刻,耶穌出來傳道可以算是相當成功。耶穌醫治能力的彰顯,不單贏取了門徒的信任和尊敬,更讓許多人經歷了疾病的釋放及污靈的解放,全城的人都感受到這股被釋放出來的正能量。
當耶穌出來傳道的初期就已經那麼受歡迎。「眾人都在找你」這句話確實能夠成為我們定立方向和策略的指標。在人的角度來看這已經展開了一個成功在望的好開始。但是,耶穌是否就是這樣想法的呢?
耶穌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就起來到曠野禱告。這是反映出耶穌心底裏最看重的就是返回上帝,尋找上帝的心意、力量和初心。多少時候我們很容易就將事奉的方向建基於受眾的回應,受歡迎的就繼續,不受歡迎的就轉變。多少時候我們也很容易就將事奉的動力接合在環境的暢順度與群眾的稱讚聲中,暢順並欣賞就繼續,困難並沉默就改變。這樣下去,我們的眼睛只會看見環境,我們的耳朵只會聽到群眾的聲音。
耶穌在曠野禱告等候上帝後回來,雖然他聽見門徒說:「眾人都在找你」,耶穌並不為所動,反而說:「讓我們往別處去…⋯在那裏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明顯地,耶穌出來傳道從始至終,他的召命、方向、動力都是從上帝而來。
請留意:究竟你得了甚麼力量?是從環境而來抑或是從週圍群眾而來的,又或是由上帝而來的呢?
唯有那等候耶和華的人,他們才真正的「重新得力」。


2018年01月28日 
呼喊耶穌名字的污鬼 (翁玉文會吏) 
顯現期第3主日 
第4期 

馬可福音一21-28所記述的污鬼,是在會堂裏出現,而不是在郊外,證明他不是一般污鬼。按猶太人的角度而言,一個被污鬼附身的猶太人,是不可以與其他猶太人一起吃飯,甚至一起敬拜,因為他們被視為不潔淨。然而,這個人不單只沒有被趕走,而且還大聲喊叫耶穌的名字,難道他不知道後果嗎?

污鬼對耶穌的呼喊雖然帶點挑釁性,卻能道出耶穌的能力和獨特性,甚至肯定耶穌是誰。首先,他知道耶穌與他之間的能力懸殊。否則,他不會說:「你為甚麼干擾我們?你來消滅我們嗎?……」他肯定耶穌絕對有能力毀滅他,並且作出垂死掙扎,明明知道耶穌不想在那時候將自己的身分揭露,卻偏要大聲地將耶穌的名字宣告,最終遭受到耶穌斥責,把他狠狠地趕走。

其次,他知道耶穌身分特殊,是上帝的聖者。這個宣告表明了耶穌的地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柄、聖潔無瑕、與上帝同榮同尊。這位上帝的聖者,竟然出自一個寂寂無名、毫不起眼的小鎮拿撒勒城中(「拿撒勒」與「聖者」在希伯來文的讀音相同);更諷刺地,這個宣告竟然出自上帝敵人口中,從「污穢」的鬼襯托出「聖潔」的上主,豈不是很吊詭嗎?

如果我們不高舉上主的聖名,有誰來宣告呢?在以上的經文中,就連污鬼都大聲呼喊主名,雖然我們知道污鬼不會是善意的,但主的名聲卻的確因這污鬼而被傳遍了加利利,今天我們身為他的子民,有沒有珍惜所擁有的位分和機會呢?上年聖誕節,國內有些地方已經不再慶祝聖誕節,各地方進行拆卸十字架和教堂似乎未有停止的跡象。在香港呢?將來會否落實23條或宗教法?宗教自由會否被進一步縮減呢?現今世代幻變莫測,今天還不知道明天會如何?但願我們珍惜仍然享有的自由,勇敢走出去,與人分享這位滿有權能、聖潔公義的上主!讓更多人得着美好的救恩。但願我們都學效保羅:「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耀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給我了。」(林前九16-17)


2018年01月21日 
效法合而為一的主 (王澤堂牧師) 
合一主日 
第3期 

一個可能很簡單,卻又頗複雜的問題:「教會」其實應該是單數,還是眾數?
就我們肉眼所見,很多間「教會」的確是存在於這城市中,甚至同一間大廈也可以有幾間,而我們又可以數出不同宗派的名字;但是,在信仰上,在《尼西亞信經》中所確立的神學立場,我們是宣認「獨一、神聖、大公、並由使徒所傳的教會」,這才是教會的本質。我們所看到教會「不合一」的情況,是由於種種歷史、人為、或人性軟弱下的因素所造成,以致無法履行那承傳自使徒的使命。以弗所書提到,主耶穌在十架上的捨身,拆毀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牆,使雙方「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上主只有一位,基督只有一位,聖靈只有一位,同樣必然只有一個教會,「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位……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教會只有一個,我們應遵從聖經的教導,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
在約翰福音十七章中,耶穌為了門徒的合一向天父禱告,這是一種奧秘性的合一,是建基於聖父與聖子之間,以及聖父、聖子與信徒之間的互相內住。基督徒之間的合一,是有份於這種內住,並實際地將之體現出來。住在基督裏,就是住在他的話語和他的愛之中;耶穌在這裏所說的一切,最關鍵的就是愛,這禱告所談及的合一,是一種愛的聯合:無論是聖父聖子之間的愛,或是聖父與聖子向世人施與的愛,還是門徒之間的愛;並且基於這圓滿的愛,教會對世界的使命才得以延續下去,帶來各種的果效、更新及改變。
過往幾十年,經過不少前人的努力下,普世合一運動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包括:改變態度、增進理解、發掘共識、鼓勵合作,甚至促成一些在體制上的聯合。我們更盼望將這些成果融入信徒的教會生活之中,在基督徒群體之間或是基督宗教之間,能互相尊重、理解和合作。我們承認現實處境中的各種困難,正如一位神學家紐曼約翰說:「你不能擁抱基督教,卻排拒當中的種種差異」;雖則合一的道路仍然崎嶇及漫長,但在先賢所建立的美好基礎上,我們繼續努力,在種種困難挑戰下,為推動教會合一這目標而落實工作,讓世人從教會身上看到合而為一的上主。


2018年01月14日 
榮耀上帝的管家 (黃蘊真會吏) 
受託主日 
第2期 

有一個小組的破冰遊戲,是要組員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如果你擁有一千萬元,你會怎麼做?」 第二個問題:「如果有人委託你管理一千萬元,你會怎麼做?」你會怎樣回答?兩個答案有沒有分別呢?作為擁有人還是託管人,我們處理方法與態度的確是會不一樣的。
今天受託主日正要提醒我們,基督徒是「上帝的管家」。不單是金錢,我們的才幹能力、時間、機會等,皆是上帝託付給我們的資源,我們不是「擁有者」,只是「託管人」(管家)。這會有甚麼不一樣呢?「擁有者」考慮的主要是自己喜好,如何運用所有的滿足自己的渴望。然而,若是「忠心的管家」,便會把主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不會浪費或竊取主人的財產,而是善用所託付給他的,使主人得榮耀。
西方音樂史上極受尊崇的德國作曲家巴赫(1685-1750)深信他的才華是上帝賦予他的恩賜;他總是習慣性地在樂曲手稿末端寫上:S.D.G (Soli Deo Gloria)榮耀唯獨歸於上帝。他作曲不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是要榮耀上帝。我們是否善用上帝所託付我們的時間及才幹等,無論在教會、職場、家庭或朋友圈中,活出榮耀上帝的生命來呢?我們以此為目標嗎?不要忘記我們是重價買來的(林前6:20)。
管家既知道他管治的一切,皆屬主人所擁有,所以他需要明白主人的心意,有謙卑順服的態度。上帝將我們每個人放在不同的環境,給予我們不同的恩賜,是要完成獨特的使命。我們知道上帝給我們個人的使命嗎?每天生活中能體會上帝的心意嗎?今天經文中的撒母耳從小便學了這功課:「請說,僕人敬聽!」(撒上3:10)
作為管家,有了各樣資源,但不是隨我們自己意思而行。我們需要聆聽上帝心意,特別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小事情都很容易牽著我們鼻子走,讓我們迷失方向,忘了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心意,所以每天我們都需要有安靜下來的時間,在禱告及聖經中聆聽上帝的指引,這是我們作為管家的重要職分。
在一年之初,願我們都知道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獨特的心意,讓我們每天的生活,皆能榮耀祂!


2018年01月7日 
衷心讚美 (林津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試想想你人生中吃過最美味的一頓飯、又或是你人生中見過最美麗的風景,還記得你當時的反應是怎樣的嗎?如果面對這些世上美好的事物,我們尚且發出如此由衷的讚嘆,那麼當我們面對這位全善全愛、獨一至高的上主時,我們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崇拜」英文所用的Worship是從Worth「值得」這個字而來的,因此我們在崇拜之中,就是要將上主當得的讚美歸給他,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好的崇拜最重要的,不是敬拜的詩歌有多動聽,也不是講員講得有多風趣幽默,而是我們在崇拜中,對上主的屬性和作為有多欣賞和讚嘆。「崇拜」的另一個英文字Service是「服侍」的意思,這也有很深的意義,我們或許有很多不同的服侍行動,但在眾多服侍行動中,崇拜是唯一直接做在上主身上的,雖然聖經中(彌六7-8;太十五7-9)曾多次批評崇拜者只有虛偽的崇拜,而欠缺與信仰一致的具體信仰行動,是不會蒙主悅納的,然而反過來說,任何信仰行動若缺乏了對上主真誠的愛和尊崇,也是沒有意義的(林前十三1-3),因此崇拜應該是與任何服侍行動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是任何服侍行動的基礎。
問題是今天我們有沒有將上主當得的讚美,藉崇拜歸給他呢?我們是否經常隨意缺席崇拜?或是遲到早退呢?當我們參與崇拜時,我們只是抱着行禮如儀的態度?還是渴慕地全情投入在其中呢?當我們在崇拜中以詩歌敬拜時,我們只會輕率地口噏噏?還是由衷地高聲歌頌呢?假如我們在崇拜的態度上真的有所不足,那就是反映我們的屬靈生命出現了問題,請不要輕輕放過,更不要偽裝虔誠,願我們都能努力倚靠上主的幫助,更深地領會他的美善,從而能更衷心地讚美他,並藉此得着更活潑的信仰生命。阿們!
我們應當藉着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上帝,這是那宣認他名的人嘴唇所結的果子。(來十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