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21年12月26日 
作上帝聖潔蒙愛的選民 (李少媚牧師) 
聖誕後第1主日 
第52期 

送別2021年之前,立法會剛完成換屆選舉,按政府所言,這次是完善選舉制度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後的第一場立法會選舉;參選人的資格需經過嚴格審查及確認,以確保他們都是愛國者。對於我們這群天國子民,我們都是蒙上帝所揀選的;然而上帝揀選了我們,是因我們是天國的菁英、還是愛國的分子?在保羅寫給眾教會的書信中,強調我們蒙揀選得以在基督耶穌裏是本乎上帝的恩典,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裏白白賜給我們的。

盧雲神父說:「不要將『蒙揀選』這個詞交給世界……在這個殘酷的現實裏,我們要勇於重新確認我們是上帝所揀選的,即使我們的世界並不選擇我們。……這確認的過程是艱難的,是一輩子的工作,因為世界不斷賣力地將我們拖入一個使人自疑、自卑、自暴自棄,以及意志消沉的黑暗中。」

我們如何在充滿猜疑、不安、不信的世代中抓緊我們蒙上帝揀選的身分?首先,保羅提醒我們「既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該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在群體相處之中活出新人的樣式,心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和忍耐」(西3:12),彼此包容、彼此饒恕和相愛,「讓基督所賜的和平」在我們心裏作主,好叫眾人都能認出我們確實是蒙上帝揀選、合而為一的子民。

此外,我們要不斷連繫於傳講真理的群體,因此「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用詩篇、讚美詩、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西3:16),好讓我們時常得到提醒,記得自己蒙揀選的身分,並要為此向上帝存感謝的心,如保羅說:「以感恩的心歌頌上帝。你們無論做什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着他感謝父上帝。」(西3:17)

迎向新的一年,前路或順或逆,求主幫助我們仍能堅守上帝聖潔蒙愛選民的身分,活出真實無偽、經得起考驗的信仰!


2021年12月19日 
基督降生——安慰與盼望 (王澤堂牧師) 
聖誕主日 
第51期 

「伯利恆的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雖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者。」(彌迦書5章2節上)
這是一節我們熟悉的聖經,經常在聖誕期間被讀出,但我們卻往往不知道是源出於彌迦書,原因是在馬太福音第二章,由祭司長和文士引用這一段經文,告訴希律王基督生在猶大地的伯利恆。彌迦先知預言從伯利恆出來的這一位,是掌權的,是指向一位作王的統治,是上帝所興起的君王。君王都是生於皇宮中,但上帝卻要做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揀選在人看來不起眼的小鎮伯利恆,成為這位掌權者出生之地,他並且卑微地在馬槽中降生。
彌賽亞起來作王掌權,他不是要管轄他的子民,而是牧養他們(4節),他用他的木杖牧養羊群,讓他們在肥沃之地得食物,也使他們安然居住,享受太平。彌賽亞的統治滿有上帝的能力、威嚴、和平,伸展四方,他必日見尊大,直到地極,也必作我們的平安(4至5節)!彌賽亞就是和平之君,他讓他的子民安然居住,這對於當時公元前八世紀的猶大國國民來說,在面對北方亞述帝國強大威脅之時,實在帶來了安慰與拯救的盼望。
伯利恆是一個並不顯眼的小鎮,仍然蒙上帝的揀選,成為彌賽亞出生之地,同樣地馬利亞也是一位平凡的女子,但是由於她的謙卑與順服,也被上帝揀選,成為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整個救贖計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沒有人可以取代,所以她被尊稱為蒙大恩的女子。馬利亞的生命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都是上帝的僕人和使女,在我們的崗位上,有沒有可以被上帝使用在他的救贖計劃中的位置呢?求主幫助我們,像馬利亞一樣有一顆尊主為大的心,也以上帝我們的救主為樂。
耶穌基督的降生,部分應驗了舊約先知的預言,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但要完全實現,仍要等待耶穌再來的那天,那是上帝的國完全降臨的日子,是新天新地實現在人間,他必定以和平公義統管全地。在今天將臨期第四主日中,縱使世界不像你我預期,但讓我們懷着盼望,繼續等候主耶穌基督第二次的降臨,阿們。


2021年12月12日 
主已經近了! (歐寳文宣教師) 
將臨期第3主日 
第50期 

你喜樂嗎?面對着我們身處世界所帶來的挑戰,你是否常常感到喜樂呢?
保羅藉着腓立比書對當時的信眾道出,面對世界的張力,不論是人倫、政治、宗教困境或個人遭受患難時,基督徒是要靠主站立得穩。在四章4-7節中,他以三個信徒能夠實踐的方向勸勉信徒。第一是要讓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第二是應當一無掛慮,第三是靠主常常喜樂。
讓眾人知道,不單是指讓信徒知道,更加是指讓所有人知道,包括那些沒有信仰甚至是否定信仰的人。謙讓的心,是一種態度,一種具同理心的理性。面對不同張力,基督徒在廣大的信眾與未信者當中,相信不是要去執行或持守那嚴厲、僵化或苛刻的個人立場,反而願意承認自己的局限,容己容人,讓上帝介入在張力中。謙讓的心會使人感受到仁愛、盼望與出路。當下,我們面對生活總是顧慮重重,可能會憂慮當下疫情所帶來人際關係、家庭、或經濟壓力等,更加會匯集不同憂慮所引起的情緒反應,使我們活在惶懼不安之中。
應當一無掛慮,就是我們要停止那些不合理的憂慮,相反凡事告訴上帝。藉禱告、祈求及感謝恩典向上帝呈現當下的自己,盼望上帝會與我們一同渡過種種挑戰及難關。
最後,是靠主常常喜樂。對保羅而言,喜樂不單是一種情緒自然反應,也不單是一種狀態或感覺。有喜樂的人擁有一種世界觀,能夠接受所有隨之而來的事情,不論是使人感到喜悅或沮喪的。喜樂的人面對順境或逆境,總會產生盼望和忍耐。喜樂,是因着人看得見在上的上帝掌管一切。當然,靠主常常喜樂對當時在監獄寫信的保羅而言,就是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他仍然渴望繼續生存與敬拜服事上帝,經歷上帝與他同工同行。
主已經近了!我們有否為基督的將臨而喜樂呢?讓我們把所有事情藉禱告、祈求和感謝交在主的手中,讓祂掌管。上帝所賜給我們超越的平安,必定會保守我們的心懷感受,我們的意念思緒,叫我們靠主基督耶穌常常喜樂。


2021年12月5日 
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李炳光牧師) 
聖經主日 
第49期 

今天是教會所定的「聖經主日」,普世教會都習慣以今天(每年十二月第一主日)提醒信徒思想聖經的重要性;反思聖經和我們的關係;支持聖經公會翻譯,發行和印製聖經的工作,同時感謝天父賜給我們寶貴的聖經,但可惜多年來我們都似乎把這主日忽略了。最大原因,是每年的聖經主日都與將臨節撞期,我們通常都誦讀將臨期經文,宣講將臨期信息,這是可以理解的,其實鼓勵信徒重視讀經生活,勤讀聖經,實踐真理也是重要的。

從對「聖經主日」的忽略,使我們聯想到我們對聖經應有的態度,有人認為聖經已與時代脫節,其教訓已經過時,解決不了社會中的各種問題,我們有意無意間否定了聖經的權威,也忘記了聖靈透過聖經在人生命中所運行的偉大工作,「並且知道你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在基督耶穌裏的信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3:15-16)這是保羅對提摩太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對聖經權威的肯定。

當我們研究教會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許多宗教偉人都因為研讀聖經而生命改變了,最熟悉的故事莫如奧古斯丁的悔改完全因為讀了羅馬書13章11-14節,並且因而寫了不朽的「懺悔錄」。那是他的悔改得救見證集。我們的會祖衞斯理約翰,也十分重視聖經,後來更被稱為「The man of ONE book」。

當年以斯拉對被擄歸回耶路撒冷的百姓宣讀摩西的律法書時,聖經告訴我們:百姓不僅「明白所念」的,並且聽見這律法書上的話,都哭了,又「大大喜樂」。第二日照律法書的吩咐守住棚節,他們明白聖經的話,挑旺他們愛主的心,激發他們採取行動,面對當時的挑戰(尼8:7-18)。

今天我們面對時代和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挑戰和壓力,實在應當認真地研讀上帝的道,明白他的教訓,尊重聖經的權威,順服聖靈的引導,因為「他的話是我們腳前的燈,是我們路上的光。」(詩119:105)同時「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鋒利,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4:12)深信他的話定能幫助我們面對各種衝擊,活出得勝的人生。


2021年11月28日 
等待基督 警醒前行 (連啟榮宣教師) 
將臨期第1主日 
第48期 

曾經,不少市民趕到藥房或護理店排隊購買口罩,家長等待學校何時復課,新人等待何時能舉行婚禮、婚宴,也有人等待再次到醫院或老人院探望家人,亦有人等待一家人能夠齊齊整整,出外同坐一枱聚餐,更有不少人在等待下一次的旅行……
過去一年多,疫情為我們帶來了不少轉變,包括我們的意識形態、生活習慣……在這些轉變中,即使我們不願意等待,但似乎我們不得不與等待共存。
今天的經課路加福音21:25-36,提到主再來的預兆。當「天上的萬象都要震動」(26節),國族之間出現紛爭,或我們身處危難之中,或感到人心惶惶的時候,在等待中希望黑夜盡快過去。等待,也許是折騰的,會感到難受的,但等待同時也有其積極一面。因為這能喚起更深切的反省,好像主的提醒一樣:在困境中仍要謹慎,等待主的降臨。弟兄姊妹,當我們身處現今的世代,我們有甚麼在等待着?
今天是將臨期的第一主日,將臨期是教會年曆的開始,也是教會年曆第一個節期,意指即將來臨,我們在將臨期為基督降生而歡欣,也在末世中保持警醒等候基督再來。至於基督何時再來,確實無人知曉,但主耶穌基督也因此提醒我們要時刻警醒,特別在千百樣的等待中,我們的生命為了什麼而等待?在等待裏,我們有發現什麼是最穩妥的倚靠?我們是否期待基督快快來臨?在等待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沉醉於玩樂之中、被「今生的憂慮」(34節)所纏擾?抑或是,我們在信仰中能夠怎樣準備自己?
即使世界如何轉變,深信我們的信仰,我們所等待的主依然不變。「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絕不廢去。」(33節),願意上主的說話成為我們的提醒和亮光,幫助我們在將臨期裏,可以有更深的反省,整理自己的生命,為己罪省察懊悔,等待主耶穌基督的再來,並以具體的行動,藉讀經、靈修、禱告、服侍踐行信仰,與更多人一同在等待中倚靠上主,憑信前行,使我們最後都能「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36節)。


2021年11月21日 
主必守約 (李英偉牧師)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7期 

今天的舊約經課是撒母耳記下23章1–7節,是大衛謙卑回顧一生的詩歌,更是大衛的遺言。年輕時的大衛為人正直,行事公義。他曾經兩次放棄下手除去掃羅,只因他認為掃羅是上帝所膏立的,他必須要尊重,他這份對耶和華上帝的敬畏實在是難能可貴。所以,大衛在22章26–27節,曾寫到「慈愛的人,你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善待他;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歪曲的人,你以彎曲待他。」在23章大衛對人生有另一番深刻反省,他經歷了自己犯下殺人奪妻的大罪,家庭又出現暗嫩姦妹的亂倫事件及押沙龍與他父子反目叛變等事件,大衛坦然面對自己,他看見自己年少時,曾經是何等敬虔,如何遵行上帝的道,手潔心清,但有一天他卻犯下了彌天大罪,並帶來家中接連的禍患。他所經歷的人生,卻不是停留在這裏。大衞回顧一生,可以有如此大的反差,晚節不保,上帝卻與他立永遠的約,這約不會因人的犯罪而受影響,因為守約的一方是耶和華上帝,他是滿有恩慈和憐憫的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神。
我們可能會留意到馬太福音1章6節耶穌的家譜中,「耶西生大衛王。大衛從烏利亞的妻子生所羅門」,上帝是要我們知道他沒有忘記大衛殺烏利亞奪其妻的大罪,但他卻另有心意。假如上帝真如大衛自己所言對待他,「歪曲的人,你以彎曲待他」,他的性命應該已被除去。假如上帝行事只基於此法則,我們亦沒有人可以存活到今天。在耶穌家譜中烏利亞這名字,正提醒我們,他不是按我們是否行事正直、滿有愛心或敬虔度日來對待我們,他要讓我們明白他不介意我們人生中的軟弱,那怕是連我們自己也無法面對的無恥、卑劣和無可饒恕的罪,都不會影響他對我們的恩慈。
在今天收割節感恩主日,讓我們謹記要存謙卑感恩的心,常常倚靠上帝的恩典於世上生活;又要常存感恩,思念上帝永遠守約施慈愛。


2021年11月14日 
彼此相顧,常存昐望 (黃可安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5主日 
第46期 

相信希伯來書10:25這節經文,是其中一節弟兄姊妹最琅琅上口的金句之一。「不可停止聚會」常常是教會中對弟兄姊妹的勸勉及提醒,「某某怎麼最近沒有回來崇拜?」接着下句便是聖經一句教導——「不可停止聚會」云云。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這話似乎更顯得格外重要。經此一疫,很多教會實體崇拜人數有很顯著影響,大多變成慣了網上聚會的人。
一般狹義理解「聚會」就是返教會聚會——崇拜。就字面來說這樣的理解當然沒多大問題,只是沒有認識聚會的內涵與意義。假若我們再往前幾節看起,其實在22至25節整個段落對我們信徒有三個勸勉:第一,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親近上帝;第二,堅守所宣認的指望,毫不動搖;第三,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這三個勸勉才是「聚會」背後所包含的真締!(一)當然聚會必然是指向上帝在其中而信徒所以召聚的任何「聚會」,不單是指崇拜。我們帶着真心誠意,對上帝充足的信心來朝見上帝。(二)我們堅守信仰的那個指望,在我們整個人生、今生、乃至將來的盼望全繫於主基督的身體及寶血上。(三)而且今生指望、永生的盼望是群體性的,是整個教會群體其共同的方向及終極的目標。並不如一場馬拉松的賽事,只有首三名獲獎;在信仰的路上縱然有先有後,目標終點是一致,但沒有所謂的輸贏,只有我們能和所有肢體一同奔赴我們所盼望的終點!所以彼此相顧在教會群體更是不可或缺,如何在信仰路上不落單、不放棄,不是信徒自己能獨力完成。我們與弟兄姊妹的相交中,有否上帝在其中?當弟兄姊妹靈命困窘時,我們有否以愛相顧?既為肢體,在天國路上行走,相互扶持、以聖經真道彼此勸勉。這聚會才是真正的不可停止的「聚會」!


2021年11月7日 
樂意扶助,盡己獻上 (謝志宏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24主日 
第45期 

在馬可福音12章38-44節,寡婦出現在主耶穌有關防備文士的教導中,亦出現在他比較眾人投入銀庫的場景。在聖經年代,寡婦代表不幸,也代表沒有經濟能力,因為丈夫作為一般家庭的經濟支柱已失去。
文士是社會中最有知識的人,而以他們的知識應該懂得分辨對錯。他們負責抄寫聖經,也應該最明白上帝的道理。耶穌提出的,就是文士很想別人憑他們的外表,問安及高位,知道他們的存在,更甚的是他們把寡婦的家產,據為己有,再加上虛偽的祈禱。
一群財主與窮寡婦的奉獻,後者被耶穌向門徒所讚賞之處,就是窮寡婦縱使自己不足,也願意奉獻,甚至是把一生所有的獻上,而財主卻是把有餘的奉獻。所以,耶穌不是考慮實際金額,而是相對生活的金額。
如果把這一幕化為電影,就是在財主們可能正在彼此比較奉獻金錢時,窮寡婦突然穿越他們當中,然後他們四目交投。雖然我們並沒有看到這一幕,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她在財主之後投入了錢,而她沒有因為只有兩個小文錢而卻步,因為她按自己的能力進行奉獻,甚至未得耶穌的欣賞已行出來。
我們也許不是主耶穌所講的文士,但這卻提醒我們在一切表面事物之後,甚至非常熟識聖經,也應同時關心附近的人,更加不可以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我們何時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就是在應該幫助而不去付出時,因為一切今世看似是我們擁有的,都只是上帝暫託我們管理而已,我們從來沒有帶來,也不可以帶走。
我們也未必是聖殿出現的財主,但我們有否盡力奉獻。這盡力不是最後的總數,而是以十分一奉獻的比例,把相對的收入獻上。我仍記得少年時代,堂會會把徵信錄登出來,公開各人的奉獻情況,這公開的程度就好像耶穌在向聖殿銀庫坐着,使我感動也帶給我信心。然而,不知何時開始,有時奉獻成了個人私隱,卻忽略了信心見證的牧養意義。當我回想,除了見到大額奉獻之外,也見到有些弟兄姊妹收入不多,也恆常盡力的奉獻。
我們以為擁有的,事實上要與別人分享,而這分享始於留意別人的需要,並且因為我的一切都是為了其他人的緣故,所以把應付出而沒有付出,視為把別人的需要也據為己有。再者,我們對上帝應當獻上的,不用與人比較,但要盡自己的本分。


2021年10月31日 
陪着你走 (譚嘉茵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3主日 
第44期 

「You jump, I jump!」是票房高達十二億美元的電影「鐵達尼號」中的一句經典對白。迷人艷麗的女主角露絲,表面上看似擁有羨煞旁人的條件,卻因為家道中落而被迫下嫁一位富家子;心靈的窘迫令她產生了輕生的念頭,試圖跳海了結生命。男主角積克在船艙與她初次邂逅,以一時的機智,用言語和行動引開她的注意,並以這對白表達甘願與她一同跳海,希望扭轉她一時輕生的懸念。
《路得記》中的兩位女主角,路得與拿娥米之間的經歷和恩情,可以說是比露絲和積克之間的轟烈愛情更耐人尋味。拿娥米這個名字原來的意思是「甜」,卻遭逢人生之中一連串的打擊,轉變為「苦」,接二連三失去男性至親令她陷入一個痛不欲生、失去倚仗的景況之中。人在極度的苦痛之中,往往會陷入自憐自卑的狀態;從拿娥米向兩位兒媳所說的話,我們可以感受到她的苦澀與絕望,因為她一直所信靠跟隨的上主,現今卻成了伸手擊打她的那一位(得一13下)。拿娥米再沒有活下去的希望,當其中一個兒媳俄耳巴與她吻別之後,就剩下路得緊緊地跟着她。路得這個名字有友誼、陪伴的意思,作為一個摩押女子,她決意要跟隨拿娥米返回她的家鄉;這抉擇意味着要擺上沉重的代價,押上自己的信仰、前途和將來。然而,從她向拿娥米所說的一番誓言,箇中所蘊含的情與義足以令充滿哀愁、壓力和焦躁的拿娥米沉靜下來,容讓這位忠誠的陪伴者繼續停留在她的身邊。
人在苦境之中,最需要的往往是陪伴、聆聽和靜默。失去所帶來的哀傷並非只是一種情感,哀傷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旅途,牽涉到很多思緒、記憶和情感的疏理,才能夠有新的開始。路得在婆婆處於低谷時,並沒有選擇跟她辯論、提供解決方案甚至說出安慰的話;而是選擇以尊重、不批判的態度來陪伴、聆聽,所表達的是一份無條件的接納。此外,她深切地明白、聽懂了相處多年的婆婆沒有宣之於口的心聲,辨識到她真正的需要,並願意向她發出愛的保證,讓在痛苦之中的拿娥米感到安全,得着一個可以喘息的空間去沉澱和消化她因失去而帶來的哀傷。
在我們所服侍的群體之中,或許都遇到一些正在苦境中的生命,願主都加添我們陪伴他人的力量,以致對方能夠從我們的身上,感受到上帝的愛和接納,被恩典來觸摸和醫治,有力量地走下去。


2021年10月24日 
頌唱中的神聖時刻 (黃苑翹宣教師) 
聖樂主日 
第43期 

崇拜中不同的禮儀都會使用音樂,這些以服事上帝為中心的音樂就是聖樂,當中最能讓所有人都參與的就是頌唱。向上帝歌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亦表達着歌唱者與上帝的關係,聖經中處處可見有關上帝子民歌唱的記載,但願今天我們都能經驗這份美好。

舊約受苦的約伯與上帝連番對話後,上帝以詩意的話向約伯啟示奧秘(伯四十6 - 四十一34),約伯就發出今天舊約經課中「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的驚嘆。震撼約伯內心的不是旁人如何言說上帝的偉大,不是頭腦上對上帝的認知,是他親身領受了一份徹底的體會,甚至把他自己所認為的一切推倒。

頌唱也是第一身的親身參與。我們聽見詩歌的旋律、思考歌詞的內容;我們能感受到歌聲洋溢出的不同的情感,亦有力地宣告着信仰;我們發現領詩的團隊有怎樣的表現……但惟有開口放聲,才能切實的參與在其中,真正擁有當下對上帝歌唱的一切體會。作為「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地頌唱,透過親口發出的聲音與上帝相遇,這份主體性的經驗,非透過觀察、理性推算或模仿能得着。

今主日福音經課中盲人巴底買向耶穌喊叫: 「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巴底買向耶穌發出叫喊的聲音,縱然被人責備,他無視這一切愈發喊叫,他聲嘶力竭的只想得到耶穌的注意,他無保留喊叫,源自他對耶穌迫切的渴望。

頌唱亦是對上帝渴慕的表達。發出聲音,是人最直接的溝通與表達。我們向上帝發出聲音頌唱的時候,這聲音直接地表達着我們對上帝的渴望——渴望稱頌他、渴望傳揚他、渴望吸引他、渴望他的工作臨到……讓我們帶着對上帝的渴慕去頌唱,發出亳無保留的聲音。

在約伯對受苦的疑惑與申訴中,他得到上帝的啟示,讓他心靈的目光轉向落在上帝的奧秘上,而非自己的問題上。在巴底買的呼求中,他得到耶穌的回應並醫治。頌唱時,我們的第一身專注於頌唱的對象——上帝,我們亳無保留的發出聲音向他表達渴慕;上帝就臨在頌唱的當中,他的臨在轉化我們的生命、滿足我們的渴慕。在頌唱的當下,也是上帝與人互動的神聖時刻。


2021年10月17日 
領受呼召,謙卑服事 (鄧麗珍宣教師) 
健康主日 
第42期 

前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校牧楊錫鏘牧師(楊醫)在他所寫名為《召命:以生命回應神的召喚》的一本書裏曾經這樣說:「召命說的不單是擔任甚麼角色或崗位,更是關於怎樣活出這個角色和身份。」

領受呼召,是每一個基督徒都能夠經歷的事情。然而,我們「如何領受?」及「領受了又如何?」的問題,實在是需要每位信徒認真地對待,並必須常常謙卑依靠主,透過謹慎實踐,信徒才能面對人性裏的驕傲,而不致「離經叛道」。

約伯記的故事提醒我們,就是世上最被欣賞的義人,也有驕傲自義的時候。縱然約伯所受的苦難是過於常人所能擔當,他對上帝的沉默是大惑不解,然而,上帝以一句有力的問題讓約伯重新地思考:「誰用無知的言語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伯38:2)我們或許以為自己在信仰上已經做到最好,為主已經「盡力擺上」,原來未必如是。

馬可福音10:35-45的經文也告訴我們,就算是耶穌最親愛的門徒,都受着世俗價值觀所影響,心中嚮往的原來也只是高位與榮耀。「在你的榮耀裏,請賜我們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可10:37)

今年我們領受上主的呼召去服事,是希望因着這些事奉崗位而得着榮耀嗎?

耶穌基督以他在世的生命為我們作了示範:一位領受上帝呼召的人,是要如何地經歷人世間的苦難,並且必須謙卑順服地服事,卻不是為了自己得着榮耀。「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5:8)「他能體諒無知和迷失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來5:2)

耶穌知道我們的軟弱,就是容易跌入驕傲的網羅,因此,耶穌一再提醒信徒:「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3下-45)

我們因着主的呼召擔當事奉的崗位,不是因着這些崗位的勞苦而得人稱讚,而是我們更要謹慎我們是如何活出上主托負的使命,要有像耶穌一般的服事態度。


2021年10月10日 
以信心撇下一切 (盧嘉怡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0主日 
第41期 

近幾年因社會面對不同的挑戰及疫情籠罩下,興起了香港不同的基督徒團體創作詩歌,冀望能藉着詩歌勉勵信眾在困難中仍要信靠上帝。其中一首我很喜歡的詩歌「放下」,歌詞提到「放下困難、創傷、苦擔」。放下或撇下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困境中要撇下,更是難上加難。

今日選讀經文中的主角——約伯及少年財主,他們都是義人,也同樣面對不同困境及上帝的考驗,需要「撇下」一些東西,而他們的選擇也改變了他們的生命。

馬可福音提到的少年財主,實際上他並沒有遭遇困境,他本身很富有,耶穌要他變賣所有分給窮人,然後跟從祂。對他來說,最困難的就是要撇下一切原本擁有的財富。而約伯則經歷着家破人亡:他失去所有財產、兒女及健康(滿身毒瘡),甚至面對親人及朋友的嘲諷及藐視。面對考驗或苦難,他們的態度卻大不同。少年財主因為耶穌要他撇下一切,臉就變了色,憂憂愁愁地走了;相反約伯卻沒有因為經歷困難而放棄信仰,甚至他看不見上帝,但他仍然選擇不去爭辯,選擇敬畏上帝。我們面對困難,通常都會選擇逃避,怪責上帝、別人及自己,往往只定睛於困難中,以致終日愁煩。張慕皚牧師曾於他的一篇講道中提及,「撇下」除了解作道別,亦有「主權移交」的意思。少年財主未能把生命的主權移交給耶穌,因為他擁有的很多;約伯撇下的不單是苦難,更把生命主權交給上帝,因他深信這些苦難或考驗都是源自於上帝,叫他在當中學習信靠。真正的撇下,是縱然在苦難中仍會有失意、失望、忿怒和沮喪,但我們仍然可以尋找上帝,並與上帝對話,在當中更明白上帝的旨意。

少年財主沒有撇下他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財富,約伯則以信心撇下生命中的苦難,從約伯的故事,讓我們更了解上帝在苦難中給我們的考驗,並學習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上帝,叫我們真正能夠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寶座前,得着憐憫、恩惠及隨時的幫助。


2021年10月3日 
破碎土地中的聖桌 (劉麗詩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82屆) 
第40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類陷於彼此爭鬥、互相殘殺的光景。有見及此,一位長老會的牧師克爾(Shadyside Presbyterian Church,Rev. Dr. Hugh Thomson Kerr)於1933年呼籲世上的基督教會,透過在同一主日舉行聖餐來提醒各族各方的基督徒,基督以己身拆毀了人間隔絕的牆,終止了冤仇。因此,我們同領聖餐,渴求能實踐在基督裏的分享、結連與接納。這是普世聖餐主日的由來。

今天,我們舉行第八十二屆的普世聖餐主日。願我們也帶着同樣的覺醒來領受聖餐。「慈悲的主,我們來到你的聖桌前,不敢靠自己的義,惟靠你的恩,我們就是拾取聖桌下的零碎,也是不配……」(謙恭近主禱文)這是我們領受聖餐時常常誦讀的禱文。事實上,每一個來到聖餐桌前的人都是罪人,都深被自身罪孽所傷。此刻,我們的世界變得肢離破碎,甚至善也變得模糊難辨。我們身處的世代充滿着各種困苦,肆虐全球的疫情、生態破壞、種族衝突、信仰對立、戰爭四起……,我們怎能不痛悔?惟靠着主的憐憫,我們雖然站在被罪惡撕成碎片的土地上,卻看見基督為我們設立的聖桌,邀請謙卑的心靈同來領受他的聖體與寶血。

聖經鄭重地提醒我們:「原來那為萬物所屬、為萬物所本的,為要領許多兒子進入榮耀,使救他們的元帥因受苦難而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出於一。」﹙希伯來書2:10-11上﹚萬有之主耶穌,他為救贖我們而受苦;因此在受苦中,耶穌就是我們共同的拯救。「一具斷骨的身體」﹙A Body of Broken Bones﹚是多瑪斯.牟頓﹙Thomas Merton﹚用來形容身處於困苦世代中的教會。他說:「只要我們在地球上,將我們團結在一起的愛就會因我們彼此的接觸而帶給我們痛苦,因為這種愛將身體裏折斷了的骨骼再次駁回。」﹙註﹚明天如何,我們難以預計。也許,困苦的境況依然,艱難的日子繼續,但信靠耶穌的人仍舊圍繞著着救恩的聖桌,讓耶穌的愛來縫補土地的裂縫,醫治生命的創痛。

﹙註﹚As long as we are on earth, the love that unites us will bring us suffering by our very contact with one another, because this love is the resetting of a Body of Broken Bones. (Merton – 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 – page 72)


2021年09月26日 
教育的真義 (余恩明牧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9期 

中國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倡議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認為每一個人只要有心向學,都是教育的對象及可以接受教育,並實行把教育從貴族帶到平民。西方學者認為「教育」這個字的英文“education”,乃來自兩個拉丁文字根,分別是“educare”和“educere”。“educare”是去教導、訓練或塑造,而“educere”是帶領、引導出來的意思。結合這兩個仿似是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教育可以說是對所有人作開導和啟發思想的工作,讓人對知識的追求產生興趣。
教會每年度的「學校教育主日」,讓我們反思「教育」和「辦學」的真義,究竟是坊間所推崇的「贏在起跑線」、還是「求學不是求分數」呢?與此同時,就缺乏學習動機、對教學課本知識不感興趣者,卻仍然需要進到學校,這個困局又如何可以找到出路?或許我們可從本會的辦學宗旨找到答案。
本會一向致力於結合宣教牧養、學校教育和社會服務,樂意承擔教育的責任,自然也包括一定的學業成果。而本會辦學的宗旨提及「本基督精神,發展全人教育;藉宣講福音,培育豐盛生命」,說明耶穌基督的福音,是培育整全生命的基礎。耶穌基督親口說:「我來了,是要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下),所以我們所追求的豐盛生命,不在乎物質生活的富裕,而是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和應有的質素。基督信徒作為世上的鹽和光,也要堅守上帝的託付,藉耶穌基督的福音,教導我們的下一代,達到應有的學術水平之同時,行事為人都有主的樣式,且繼續將福音廣傳。
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就如耶穌在教導門徒時所作的榜樣。同樣,作為師長的,要教導學生認識上帝的愛和福音,好效法耶穌基督的榜樣,又能發揮上帝所賦予的恩賜和潛能,各展所長。當然,我們都尊重每位學生的差異強弱,靈活地透過德、智、體、群、美和靈的全人教育,培育他們成長,就如箴言9:10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惟有認識上主,才能得到智慧和聰明。願我們都真正認識上帝這位智慧的開導者,成為一個聰明人,以至我們豐盛的生命能夠影響後代。


2021年09月19日 
真假智慧 (梁玉萍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7主日 
第38期 

近月來,有一些名詞漸漸被坊間所使用,但過往在我們生活中不常遇見。例如:放風、篤灰等等。名詞背後涉及的事件,往往傳播着不明朗元素,更甚有作為試探之意圖。為何要說如此虛空的言詞?此乃假智慧人所作所為,基於要達到某個目的,傳遞擾亂人心的信息。傳播者的不良動機最終破壞秩序,也造成破壞人與人之關係等等的結果。今日我們信仰群體應如何回應這正在滋長的風氣?
  今日的經文雅各書第三章13至18節是一封牧者所寫牧函,雅各以牧者心腸去教導眾信徒,在於立身處世的引導,透過真理來檢視生命,辨別智慧從邪惡而來,還是從上帝而來。兩種智慧又稱為假智慧和真智慧——
(一)假的智慧不是從上頭而來,乃屬地、屬世和屬情慾,其果效是引起嫉妒紛爭,叫人與上帝的關係漸行漸遠。假智慧伴隨着怒氣及負面情緒去事奉,其內心有苦毒和嫉妒紛爭。
(二) 真的智慧是屬上頭而來的,其特點是清潔——沒有不良動機而內在具透明、坦蕩蕩的;和平——有着和好關係,包括人與上帝及人與人的內在和平;溫良——懂得善意責備而又寬恕,容忍而不縱容,適當時候施憐憫及秉行公義;柔順——有主見時並非固執及頑固。真智慧順服上帝的旨意,不好爭競、謙卑學習、有憐憫心,不會心懷二意,沒偽裝,多行善多結果子。
  經文給我們提醒,智慧於我們的意義,對我們生命的影響。不論在任何崗位,各人除了克盡己職回應上主外,也要有智慧的回應在生活、教會、工作的各種人際交往的關係,更重要是細察和留意我們是屬那一種智慧:是假智慧,抑或真智慧。怎樣才能幫助我們去認識人,以真智慧抑或假智慧來事奉?有以下兩方面能成為我們引證——
(一) 他們用和平栽種的義果(雅3:18)。
(二) 正如雅各書第4章7至8節上:「所以,要順服上帝。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逃避你們;要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
  願我們在生活上多爭取足夠時間親近上主,常以真智慧去回應上主,多結善果。

附註:參考書籍~《從掙扎到成長》,蘇穎睿,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出版,2001.5。


2021年09月12日 
面對挑戰的主日學 (梁慈光牧師) 
主日學主日 
第37期 

從童年至青年階段,筆者一直是主日學的學生,主日學一直陪伴自己的成長。難忘是多位我所敬愛的主日學老師,他們大多是在學生頑石點頭前,循循善誘,以身作則,引領我明白聖經與信仰,在我生命中撒下種子。經過這麼多年,慶幸教會一直延續主日學的服事,亦見證不少委身多年的主日學老師,在分享學生成長時的眉飛色舞,令人既羨慕又欽佩。
主日學運動可以追溯至1780年的英國,當時英國正值工業革命,不少貧窮家庭的孩子要當童工幫補家計,他們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十小時以上。一位從事出版的聖公會會友,為了避免孩子學壞,在孩子唯一休息的禮拜日(主日)開展教育服務。當時的主日學老師大多是信徒,他們以聖經為課本,先教學生認字和讀寫,然後才教信仰知識;會祖衞斯理約翰得悉後,將主日學的經驗刊登在本宗雜誌上,銳意推動這運動。五十年後,英國主日學學生發展至超過一百二十萬,為人口的四分之一,被視為普及教育的前身。
今天教會主日學毋須教認字和讀寫,學生也不再限於兒童,已經發展至少青、青成,甚至金齡,然而卻面對很多挑戰:有些主日學已不再在主日進行,是否需要改換名字呢?另外,神學課程普及,主日學不再是唯一學習平台;加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增多,令沒有這方面訓練的老師感到吃力……
主日學仍是有效的宣教平台,不少家長因為孩子喜歡主日學,他們都「勉為其難」來到教會,最後接觸福音,以致一家歸主,可見主日學老師有宣教的角色。另一方面當孩子學習信仰,自小明白聖經,老師更有使命栽培他們成為門徒,這正是耶穌基督給予我們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馬太福音28:19-20)
今天,教會雖然面對不同的挑戰,社會也遇到不同的難處,我們仍需「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聆聽孩子對人性化溝通的渴望,求主引領主日學老師個別地關懷學生、認識學生,知道他們的喜惡,與他們同行,助他們與世界接軌,更重要的是引領他們與上帝相遇。讓我們一起為主日學老師和學生守望代禱,祝福他們教學相長,行於主道,同蒙悅納!


2021年09月5日 
謙卑為主作更多的事 (余勝意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5主日 
第36期 

今主日馬可福音的經文記載耶穌做了兩件不尋常的事情,在醫治腓利基地區這個外邦婦人的女兒之前,疑似先為難了她:「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另外,在醫治一個耳聾舌結的病人時,又不是以慣常的方式——「講聲就得」,而是大費周章地又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又吐唾沫抹他的舌頭。
這會否也是我們曾幾何時出現的感受呢?當我們希望祈禱得着回應,卻覺得像是被「為難」了,疑惑為何主久久仍未應允?又或在回憶過去的經歷時,會奇怪為何好像走了一個大圈才發現主的應許已然臨到?
當然,不同的釋經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其中,這個外邦婦人的謙卑,承認自己是次一等的態度,以至得着基督的賜福,是普遍聖經學者都認同的內容。而當耶穌做了一輪不慣常的行動後,以亞蘭文說出「以法大」,令一個耳聾舌結的人得醫治時,有學者認為這句亞蘭文當然不是講給那個聾的人聽,而是要讓旁邊的群眾,尤其是要令猶太的宗教領袖聽到,目的是要讓他們明白上帝的恩典臨在於外邦人當中這一事實。
在崇拜禮儀的研究裏,謙卑很多時是作為對崇拜參與者的提醒,我們要謙卑地承認我們都只是受造物,無分高低,卻一同來到主的殿敬拜那位造物的主。而「大費周章」地運用不同的程序、禮儀和方式去敬拜,原因一來是上主本就配得我們如此作,二來亦藉此向未認識信仰的人見證我們的信仰。而如果我們認定崇拜不是單單只在主日,而本就是一週七天的事,以這種想法來推演,那麼如何在平日以謙卑的態度去生活,例如多一點禮貌和對別人表達欣賞,以及平日多大費周章一點去見證上主,多走一步幫助有需要的人,多花一點心思關心別人,那麼我們必然更能夠體會上主在我們身上的作為,以及祂對我們的愛。願主都幫助我們能謙卑地為祂多走一步,為祂做多一點的事,那怕有時某些事看起來是多餘的,但卻成為我們的見證。


2021年08月29日 
帶着祝福去宣教 (黃惠嫦牧師) 
差傳主日 
第35期 

列王紀上二章十一節記載大衛作以色列王四十年,四十年對一個人而言,算是半生人。大衛由年少時被揀選,到青年時四出征戰,成年時事業有成,年老時要傳位給兒子。以色列民眾原來只是一小撮人,「我的祖先原是一個流亡的亞蘭人,帶着稀少的人丁下到埃及寄居。在那裏,他卻成了又大又強、人數眾多的國。」(申命記26:5),由小民到成為一個有深厚傳統的民族,這些日子可不容易。
今天讓我們想想,這民族被揀選目的為何?昔日上帝選召亞伯拉罕「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你要使別人得福(原文是「你要成為福氣」)。」(創12:1-3),如此看來,我們被選召,同樣的不是只為己身益處,而是成為別人的祝福。正如雅各書作者所指出「各樣美善的恩澤和各樣完美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使我們在他所造的萬物中成為初熟的果子。」(雅1:17-18)。初熟的果子,是一個見證,見證着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恩慈和大能、拯救和保守,這也是我們基本的「使命」。
從使命去了解宣教差傳——「差傳」一詞源自英文MISSIONS,由拉丁文mitto(missio)和希臘文apostellein(to send)輾轉翻譯而來,apostellein就是使徒(apostle)的工作;中文有譯作「宣教」或「宣道」。廣義而言,泛指福音工作;從狹義與專業角度而言,指被差派去傳揚。在超地域、超種族、超語言、超宗教或超文化等前題下的「宣教(Mission)」,就可稱之為「差傳(Missions)」。「Mission」是涵概性的用詞,是教會向上帝、向社區以及向信徒所有的基本責任;「Missions」,被理解為達至使命的種種活動和工作,就是「差傳事工」了。
差傳事工可分國內傳道(Home Missions)及國外傳道(Foreign Missions),據宣教研究的分析,可分為三種事工向度:M1—同文化(如華人對華人);M2—近文化(如華人對日人、韓人);及M3—異文化(如華人對非洲人),你曾參與那個事工?
在使徒行傳中都記載着不同門徒走到不同的地方,隨走隨傳,不管是那個文化、那個地方、那種語言,為的是要見證上帝,使別人得福。昔日當海上航運被發展,傳教士隨着船隊走到世界不同角落工作和宣教,他們都面對着種種挑戰,今天也一樣存在着可知或不可知的挑戰。你願意在任何形式下實踐這「上帝的使命」,成為別人的祝福嗎?


2021年08月22日 
「幸福指數」 (梁麗蓮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13主日 
第34期 

於今年3月中旬公佈的《全球幸福指數報告》,香港在149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77位。評估是根據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健康預期壽命、社會支援、人生選擇自由、社會廉潔程度等指標。自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至今,全球均受到很大的影響,與上列評估指標關係密切,再加上香港這兩年的政治情況、社會氣氛及經濟環境,幸福感必定大打折扣,我們都感受遇到非常的困難。
  今主日三段經課給我們的提醒:
所羅門建成了聖殿,祭司將約櫃放入至聖所,所羅門向上帝祈求……「願你的眼目晝夜看顧這殿,就是你說要作為你名的居所;求你垂聽禱告,你僕人向此處的禱告。」(王上8:29)所羅門建造聖殿期望讓上帝居住其中,當然上帝不限於臨在聖殿至聖所之中,他是無處不在,任何地方他可以向人彰顯。面對外在環境的紛擾,更需要內心的平靜、安穩,從上帝那裏得力,除去恐懼、憂慮,看清路向和指引。
主耶穌憐憫人的需要賜下五餅二魚的神蹟,使五千人得着飽足(約6:1-14),群眾尋找耶穌食髓知味(約6:22-25),他們的心思仍然停留在曠野,沒有因為經歷了這個神蹟而提升對耶穌的認識,因此,不是所有人都跟從耶穌(約6:66)。困境可以是我們信仰的考驗,藉此讓我們反思自己對主的信靠,並對他話語的認識與接受;從個人的經驗、困難更可以成為我們倚靠主的推動力。
有感現時面對困難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更讓我想起主耶穌對末世的論述,這是一場與邪惡的屬靈爭戰,不能靠着人的力量。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要穿上屬靈的裝備迎戰,「要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好抵擋魔鬼的詭計。」(弗6:11),這些屬靈的裝備有保護的,也有攻擊的,出戰的軍人需要有好的裝備才能在戰場上有勝算。「所以,要拿起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邪惡的日子能抵擋仇敵,並且完成了一切後還能站立得住。」(弗6:13),我們不是孤單應戰,有三一上主同在。
  最大的「幸福感」是能夠經驗上主的同在。


2021年08月15日 
尋求真智慧 (葉鳳霞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2主日 
第33期 

甚麼是智慧呢?智慧的英文「wisdom」,它的字根「wis」意思是「知道、明白、了解真理」,字尾「dom」意思是「判斷」,所以「智慧」不僅是智商IQ,還結合了對真理的認知,以及應用真理時所需要的判斷力。因此,一個智商高,教育程度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時可能因為自以為是,或會做出無法挽救的錯,使生命扭曲,甚至抱憾終生。

今主日的舊約經課,是所羅門王最為人熟悉的一段記載,也是一篇蒙上帝所喜悅的祈禱;然而,他的事蹟卻給我們重要的提醒。當所羅門承繼了父親大衛作王後,耶和華夜間在夢中向所羅門顯現;上帝說:「你願我賜你甚麼,你可以求。」(王上3:5)所羅門王祈求上帝賜他智慧,目的是要公平公正的判斷上帝的百姓,能辨別是非,好好治理國家。(王上3:9)

聖經指出上帝喜悅所羅門王這無私的祈求,更將他沒有求的加給他,超過他所想所求。條件是必須遵行上帝的道,謹守上帝的律例、誡命,也必使他長壽。(王上3:11-14)事實上所羅門王的財富是整個以色列歷史中最高峯。(王上4:20-28)正如主耶穌教導我們禱告:「你們要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今天我們為自己祈求的是甚麼呢?我們禱告可有先祈求上帝的榮耀和他的國度?

所羅門王的智慧確是無人能及,成就也非凡。可是,最終的評價卻是:「所羅門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像他父親大衛專心順從耶和華。」(王上11:6)結果遭到上帝的責罰,亦埋下國家及後分裂,四面受敵之苦。(參王上11章)所羅門王的故事提醒我們,智慧並不能使人不犯錯;反之,一個權力越大,越聰明的人,若運用在不正確的事上,帶來的禍害將會更大。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已為真正的智慧清楚下了定義:「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9:10)然而,我們不但要有認識上帝的知識,還要謹守遵行他的教導,無論身處甚麼環境,遭遇甚麽誘惑,經歷甚麼試煉,都不要依靠自己的聰明,只要尋求真正的智慧――上帝。願我們一生忠誠事主,愛主愛人!


2021年08月8日 
吸引人的主 (陳建基牧師) 
澳門宣教主日 
第32期 

自2013年始,本會定每年八月第二主日為「澳門宣教主日」,藉此提醒弟兄姊妹,從1990年1月起,澳門堂成為上主託付我們的一個「宣教使命標誌」。轉眼間,澳門堂已走過三十一個年頭,在歷史中見證了上主對我們的帶領和供應,當中包括了近年的沙士疫情、金融風暴、天鴿風災及新冠病毒等……恩主都帶領我們一一跨過!

今天,雖然港澳兩地的來往仍因疫情而未能恢復正常,香港短宣隊及宣教同工已有一年半沒法前往澳門。但澳門堂的宣教同工,卻一直緊守崗位,崇拜聚會亦比香港更早全面恢復,澳門堂弟兄姊妹愛主愛人之心越發加增,實在令人感恩,不得不高聲歌頌這位厚賜生命之糧的主!

這位厚賜生命之糧的主——耶穌曾宣告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絕不飢餓;信我的,永不乾渴。」(約6:35)對!無論是身處政經社情、或是天災疫境的難處,我們的工作仍是要幫助人來到耶穌面前,得以領受這使人不再飢餓的生命之糧!

然而,今天的經文更進一步提醒我們,真正吸引人的並不是我們所作的工。主耶穌說:「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人能到我這裏來。」(約6:44)對!這真的是一份恩典,是恩主親自動工,更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其中,得以分享這份結出福音果子的喜樂與滿足。

在逆境與疫情當中,人的工作不易,但在上主卻無難成的事,澳門的宣教工作仍在邁進!這是筆者今天最想分享的信息。願弟兄姊妹繼續支持及參與這份上主託付我們的工作,並恆切代禱記念本會的澳門同工,特別是求主加力給新任澳門事工主任卓廸舜牧師及新任理事長林津牧師。奉主名求,阿們。


2021年08月1日 
我們蒙召建立相愛合一的群體 (鍾鳳霞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0主日 
第31期 

保羅以「為主作囚徒」的身分來勸我們,提出「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所蒙的呼召相稱。」(弗4:1)這是「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弗4:3)的重要基礎,與信徒的生命實踐息息相關,意味着「合一」是以蒙召為大前提,要活出這種蒙召的生命實踐。

我們本來是罪人,活在罪中,死在罪中。上帝在主耶穌基督裏,將我們從罪中拯救出來,將我們從世界的罪惡生活中呼召出來歸向祂。祂稱我們為義,稱我們為祂的兒女,生命就要與祂的呼召相稱。主愛我們,並為我們捨己(加2:20),祂邀請我們,激勵我們去作祂所吩咐和喜悅的事。

雖然「合一」的理想,是「聖靈所賜」,又是「蒙召」的人應有的追求,不過這卻有相當難度,需要「竭力保持」。保羅具體指出一個屬靈的信仰群體,最重要的質素是「凡事要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繫。」這是一個集體見證,回應主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保羅指出我們都是「蒙召的人」,雖然在這信仰共同體中有很多不同與差異,但我們有很重要的合一基礎:一身體、一聖靈、一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弗4:4-6)。不僅如此,保羅進一步解釋,在合一的基礎上,每人都領受基督所賜不同的恩賜。在弗4:11,保羅更列舉了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者和教師等不同恩賜與職分,其實是要達到「為要裝備聖徒,做事奉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體」的目標和使命。基督的身體就是教會,就是信仰的群體,我們領受了不同恩賜與職分的信徒,因着元首基督的關係,被邀共同承擔建立基督的身體的責任。

我們處身變動的時代,教會因着外在壓力及內在不協調,面臨分裂的危機。因此,我們更要肯定信徒在基督裏的合一,在共建信仰共同體的基礎上彼此接納,互相信任。雖站在不同觀點上,仍彼此交流禱告,並努力尋求具體合作方案,互相支持、彼此配搭、結連相愛,以合一的心一起面對挑戰。


2021年07月25日 
蝴蝶效應 (鄒朗昇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9主日 
第30期 

1972年12月29日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演講中,一位著名的美國氣象學家勞倫次(E Lorenz)問了一個大家不會想像到一個科學家會問的問題:「一隻蝴蝶在巴西煽動翅膀會在德克薩斯引起龍捲風嗎?」問題的背後要指出一個好細微的動作所擾動的空氣,在長時間後可以導致遙遠的地方發生一場暴風雨,微小的因素長時間後可以做成難以預測的後果。

今週的經課透過大衛向我們展示蝴蝶效應所帶來的影響,如何從微小的信心開始,因着依靠上帝,由牧羊人戰勝巨人哥利亞、因對上帝的順服與忠心而被膏立為王,帶領以色列擊敗強大的敵人,為當時聞名世界的領袖。但大國的衰落亦係由一件微小的事開始,「黃昏的時候,大衛從床上起來」(撒下11:2上),在列王出戰的時候,君王竟在當回家休息的時候才起床,在王宮平頂上散步看婦人沐浴,非常的懶散閒混。故事不斷在前線與亞捫人的戰場和王宮的場景轉換,帶出大衛在安逸中的墜落生活與在戰場上士兵的生死奮鬥之間的張力。

大衛從安逸中急速下墜,從失去自制能力,與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同睡;到失去理智,犯罪後不承認、悔改,想盡方法去掩飾為了面子,大衛變得毫無顧忌,吩咐元帥約押借敵人之手殺害烏利亞。從殘害忠臣開始,大衛的罪與墜落不止影響自己,蝴蝶的翅膀大大地振動大衛的家庭,也打開了約押內心的慾望,並在盛世的以色列王朝埋下動盪、毀滅的種子,上帝對大衛的愛也開始離他而去。

今主日的經課主題是「主愛勝軟弱」,主的愛能讓大衛從牧羊人一步步成為以色列的君王,反之,失去主愛的大衛也一步步從安逸中陷入人性的黑暗面,做出可怖的事情,埋下滅國的種子。大衛的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小看此刻信仰生活中任何的一小步,當我們持守真理,擁抱主愛,上帝會使用我們,跨過困境難關,在我們所愛的地方建立屬主的國度;反之,當我們離棄主愛,被世界、罪惡的權勢所勝過,將會是一條必死的道路。當蝴蝶翅膀的振動,長時間會令一地方產生暴風雨,你渴望今天的一小步,帶來明日的什麼改變呢?


2021年07月18日 
「當記念造你的主」 (范建邦牧師) 
敬老主日 
第29期 

中國文化歷來都非常注重「敬老」。首先是我們對敬老的態度。俗語有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意思是提醒年青人要尊敬家中的老人,因為他們的人生經驗可以成為後人的至寶。其次是對敬老的政策,無論是政府發放「生果金」、「高齡津貼」及提供乘車優惠,還有不少慈善團體開辦「老人院」等,都為了讓長者「老有所依」,並能享受安穩的晚年生活。
其實,早在數千年前,以色列人中有一位智者,就曾經生動向我們描述長者身體機能如何發生變化,記載在《傳道書》12章1-8節。作者在這裏是以一些自然景象來比喻長者的身體狀況,有助我們了解老友記的身體特徵及心理狀態。更重要的是經文一開始就指出基督教人生觀最重要的兩點:
(1) 無論我們處於人生哪個階段,上帝都是我們生命之主
無論我們處於天真無邪的「荳蔻年華」,或是正值青春少艾的「雙十年華」,還是到了「古稀之年」,上帝都是我們生命之主,都是我們的牧者,祂沒有撇下我們,相反,祂卻是用杖和竿來保護我們,引領我們,使我們一生一世都有恩惠慈愛隨着我們,並賜我們福杯滿溢﹗
(2) 要把握時機尋求造我們的主
一般來說,長者在年紀老邁時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消極的:唉﹗人又老錢又無,加上經常周身病痛,很容易就會意志消沉,只在等死。可以說,在社會上有這些心態的長者實在不少,
另一種心態卻是積極的:無論人生有多長或短,我們都要把握時機,多學點東西,要為主多做點事,正如聖經所說:「你趁着年輕、衰老的日子尚未來到,就當記念造你的主。」(傳12:1)意思就是要我們把握時機,紀念造我們的主。「紀念」也可譯作「尋求」。《以賽亞書》55:6這樣說:「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
本會近年推動「金齡事工」,主要是給一些退休人士提供機會,讓他們在人生另一個階段仍然努力尋求上帝,跟隨主耶穌的腳蹤而行,我們就能夠在聖靈的引領下,不但自己享受優閑生活,並要去傳揚福音。這樣,我們的生命就會活得更豐盛,並能得到家人和社會的敬重。


2021年07月11日 
調教你……成為更合上主心意的門徒 (劉彥怡宣教師) 
青少年主日 
第28期 

《調教你MIRROR》(Be a Better MIRROR)是近來不少人追看及談論的一部真人秀節目。節目講述一位導師和12人男子跳唱組合MIRROR於宿營內發生的不同事件。導師透過不同環節,讓組合成員整理過去的經歷、突破現存於群體關係中的張力、勇敢面對將來未知的挑戰,從而希望把他們調教成為「更好」(better)的團隊。
不少人認為節目其中一個吸引之處,是見證着成員的改變:由保護自己到敞開心扉、由抽離群體到投入群體、由互相懷疑到彼此支持等。先不評論這些「改變」有多少是節目效果,但不得不承認是,原來我們心底裏都很渴望看見生命的改變和成長,渴望看見一個人能夠變得「更好」:更真誠、更有勇氣、更開放……
作為循道衛理宗信徒,我們相信生命的改變並不能單靠自己的努力,而是必須依靠上主的恩典及聖靈的幫助。會祖約翰衛斯理牧師曾指出,兩類的善工──敬虔之工(works of piety)與憐憫之工(works of mercy)是信徒生命改變和成長不可或缺的蒙恩途徑。
敬虔之工是面向上帝的,包括:讀經、祈禱、禁食、敬拜、守聖餐;而憐憫之工則是面向他人,包括對鄰舍身心靈的關懷。唯有透過進入這些不同的蒙恩途徑,我們的生命才能逐步被上主「調教」成為更合上主心意的門徒,更有耶穌基督的樣式,更邁向基督徒的完全。
因此我們必須謹記,最終引導信徒生命成長的「調教員」,是上主。在牧養青少年的過程中,有時我們誤以為自己就是青少年人生命中唯一的「調教員」,所以我們奮力地單靠自己的力量引導他們、教導他們、塑造他們,耗盡了自己一切的力氣,期盼看見他們生命改變和成長,卻忘了我們是與那位最卓越的調教員──上主一同合作去擔當這調教的工作。我們甚至可能忘了那位最卓越的調教員在使用我們「調教」青少年人生命的同時,其實也不斷在調教着你和我,使我們的生命一同成長,活出聖潔、愛上主和愛鄰舍的生命。
但願我們每一位信徒,不單青少年人,每天透過不同的蒙恩途徑,被上主──那位最卓越的調教員來調教我們的生命,成為一個更成熟、更有耶穌基督樣式的生命。讓我們每人的生命也成為一套吸引的《調教你》系列,被調教成為更合上主心意的門徒(Be a Better Disciple),述說着上主在我們生命中奇妙的「調教」工作。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使它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了甚麼,澆灌的也算不了甚麼;惟有上帝能使它生長。(哥林多前書3:6-7)


2021年07月4日 
謙卑作領導 (岑禹勤牧師) 
香港主日 
第27期 

過去一年,隨着《港區國安法》的訂立和施行、人大通過《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整個香港的政治生態已有重大變化。原先治港方針,在回歸祖國24週年的今天,已經感到陌生和不斷轉變,這令不少香港人需要重新學習和積極適應。但不管你對政治環境的改變有何評價,從現實生活所見,我們仍然需要真正謙卑而不過於自信和傲慢的領導官員,帶領香港邁向更好的未來。
在今天的經課中,我們讀到有關大衛被正式認可為統治全以色列國的君王。他不但在上帝面前與上帝立約,得到上帝「祝福」支持,也得到以色列眾支派的上下支持,才能生效。(撒下12:1-5)同樣,對任何一個受香港人愛戴的領導人來說,就算得到足夠的票數當選,也不能脫離民意和市民的認可而有效施政。正如箴言所指「敗壞之先,人心驕傲; 要得尊榮,先有謙卑。」‭‭(箴言‬ ‭18:12‬)在大衛之前的掃羅王,便因為驕傲自滿被上帝棄用。‬‬‬‬‬‬‬‬‬‬‬‬‬‬‬
面對香港未來的管治人才,我們作為局外人,很難知道甚麼人可以順利「入閘」,以致順利當選成為各級官員。在這個參選空間收窄的環境下,香港還是需要合資格的政治素人,他日成為治港要員。但從猶太人看耶穌「那不是木匠的兒子嗎?」這句話的含意;便知道耶穌這個「普通人」是如何被羞辱和拒絕。(可6:3、太13:53-58)作為他的跟隨者,未來的遭遇不會好過他這位先生。(太10:24)然而,耶穌卻賦予他們屬靈的權柄和能力,制伏污靈、勸人悔改、醫治許多病人。(可6:12-13)終於成為天國事業的接班人,且代代相傳至今二千多年。
《孟子》一書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你看孟子說得有道理嗎?孟子認為,每個立志向善和做善行的普通人,都可以成為古代唐堯、大舜一類的賢者、聖人,甚至可能成為萬眾支持的政治領導。問題是你是否真的願意真心行善、心存謙卑待人,腳踏實地的為他人辦事;並努力學習,修養好自我身心。不要認為遇上逆境或不如意,便自暴自棄,故步自封,放棄行善,甘心成為孔子批評的「不可雕」的「朽木」!所以,我們要謙卑看自己的領導,也要謙卑看被領導者。
上帝的心意,不會是人人蒙召踏上從政之路,但在各自的專業和崗位上,不論是甚麼身分地位,總需要人扮演領導的角色。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辦事公義,對人憐憫,存謙卑的心,按上帝的心意而行,深信也能做到為主發光,祝福香港,榮耀主名。


2021年06月27日 
如果信仰不單單是心靈的安慰…… (廖美玲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5主日 
第26期 

如果信仰不單單是心靈的安慰,這會是甚麼呢?

信仰是一種引力,驅使人跨越自己的理解,勇於嘗試向主祈求,是生命與主之間的「萬有引力」。這引力驅使人禱告,禱告使人結連於主,讓人漸漸愛慕親近主,更加熱切追求認識主,以至能夠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漸漸趨向成熟,生命得以轉化。

信仰是有行動的,因着信,帶來禱告,開啟了結連於主的路向。就像那個患血漏的婦人,當「她聽見耶穌的事,就夾在眾人中間,從後面來摸耶穌的衣裳,因她想:『我只摸到他的衣裳,就會痊癒。』」(可5:27-28)。患血漏婦人聽見耶穌的事,心裏就相信主了。信,使婦人產生禱告祈求的心,叫她不怕尷尬,夾在人群中去摸耶穌,即或只摸到耶穌的衣裳也可以得醫治。婦人因聽見而信,因信而禱告,因禱告而行動,因行動而與主相遇。生命從此不一樣,得潔淨,可以在眾人面前抬起頭來;得醫治,生命得平安喜樂。禱告,使生命觸碰主、與主相遇結連,更進深與主的關係。

經文中另一位十二歲女孩,是管會堂葉魯的女兒,她已經死亡,沒有氣息。她沒有聽見主,沒有相信的機會,沒有禱告,沒有得救的盼望。這下子,父親的相信,面臨挑戰了。父親的相信與禱告,能否打開女孩結連主的路呢?意想不到,遲來的主前來觸碰她,拉着她的手說:「女孩,我吩咐你,起來!」死亡頓時消失,氣息重返她的身軀,女孩活過來了。禱告,使自己與主結連,也成為別人得生命的祝福。

追求與主更進深的關係,莫過於堅定的相信,藉禱告與主結連。這位父親,因信,不理一來一回浪費時間,跑去海邊尋求主醫治病重的女兒,得主答應前去醫治,途中卻又遇患血漏婦人耽延時間,待處理完婦人的事情,女兒死訊傳來了。信,也會叫你遇見波折攔阻,又要你忍耐等待,而且過程十分煎熬。然而,即使幾經波折,總有主的鼓勵安慰:「不要怕,只要信!」被主觸碰的生命,從始不再一樣,成為祝福的見證人。

觸碰火會燒傷,觸碰冰會凍傷,觸碰主得痊癒。信仰不單單是心靈的安慰,祂會觸碰你,使生命成盼望。


2021年06月20日 
心錨座落之處 (劉家莉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4主日 
第25期 

早前預備靈音稿的時候,當翻閱三段經課見到路加福音八章,耶穌平靜風和海的經文,心中感到納悶、帶着距離。我想,為何內心如此狀態呢?這陣子,的確常處於無言無語、鬱悶狀況。如詩篇四十二篇詩人般撫心自問: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感謝主,聖靈讓這段經文縈繞我心,讓我記起一些事來。

記得在二0一五年一次退修中,在山上營舍見到一幅耶穌平靜風浪的馬賽克壁畫。畫作令我注目良久,不單在於主題,其吸引更在於風浪座落之處:正是維多利亞港——耶穌在風浪中的維多利亞港與門徒一起!後來在二0一七年一個畫展上,遇上同一位藝術家同一主題的畫作。可是,今次在横風横雨的海港上,見不到顛簸的船、耶穌及門徒。換來是一艘綠白小輪安穩在風浪中。究竟作者想表達甚麼呢?
縱有風雨,但星夜裏仍見十架恩光,在波濤中依然相信:
「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

畫家想藉着畫作,為我們換上一個新的視角和眼光,不停留在目下的風雨。人生在世,誰未遇過風浪?只是大小應對不同而已!在使徒行傳十六章保羅與西拉因其言行被視作擾亂安寧,被打後監禁起來。可是,他們未因身在牢獄而驚惶失措,方寸大亂。反之,在夜間還能唱詩讚美上帝,吸引其他囚犯側耳傾聽。明顯地,被打被禁,絕不好受,但保羅和西拉卻有異於常人的表現;回想耶穌在大風浪中仍能安睡。另早前聽聞,有社運人士判刑入獄後,說:「幾天已適應下來!」是甚麼令他們在風浪中仍能安然面對、處變不驚;仍能唱詩、睡覺、安頓下來?相信是其心錨已安穩在磐石之處。在完結時,想以「你錨可穩歌」第一節及其副歌跟大家互勉:
雲端起強風展開威武力,洶湧巨浪牽張你錨鍊,
你錨仍穩靠或已被拔起,處身人生波濤錨可穩。
我等靈魂有錨來保守,靠着不變磐石作錨地,
是堅固牢靠足禦風浪,藏身救主愛懷內真安穩。


2021年06月13日 
「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簡祺標牧師) 
神學主日 
第24期 

今主日是本會訂立為神學主日,提醒我們在信仰根基上要不斷進深,在聖經和神學上要繼續研討和反思。這樣,我們就能夠在現今世代活出上帝的心意。

究竟耶和華上帝心目中用甚麼條件去揀選合適的人呢?是英明神武?是聰明才智?是飽讀詩書?是神通廣大?是刻苦耐勞?我們嘗試從耶和華藉先知撒母耳揀選大衛,去看耶和華揀選的條件。

耶和華吩咐撒母耳去到伯利恆人耶西那裏揀選其中一個兒子為祂作王。起初,撒母耳看見耶西的長子以利押時,被以利押的出眾外貌和身材高大所吸引。但是耶和華淸楚地向撒母耳指出,「不要只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外貌」:原文直譯「眼睛看得到的」。

耶西說:「還有一個最小的,看哪,他正在放羊。」耶西就派人去叫他來,他面色紅潤,雙目清秀,容貌俊美。耶和華説:「起來,膏他,因為這就是他了。」耶和華揀選大衛是否因為大衛的行為正直,心地善良?不是。當大衛作王後,他明目張膽地姦污其部屬赫人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並用盡心思設計派烏利亞到最危險的前線,結果他戰死沙場。

耶和華揀選大衛是因為大衛信靠上帝。當大衛知道非利士巨人歌利亞向以色列軍隊罵陣時,他就懷着在牧羊時建立對上帝的信心,接受挑戰。「耶和華救我脫離獅子和熊的爪,他必救我脫離這非利士人的手。」大衛對非利士人說:「你來攻擊我,是靠着刀槍和銅矛,但我來攻擊你,是靠着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就是你所辱罵、帶領以色列軍隊的上帝。今日耶和華必將你交在我手裏。我必殺你,砍下你的頭,今日我要把非利士軍兵的屍體給空中的飛鳥和地上的野獸,使全地的人都知道以色列中有上帝,又使這裏的全會眾知道,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戰爭全在乎耶和華。他必將你們交在我們手裏。」

盼望弟兄姊妹透過外在可見的崇拜、讀經、祈禱、奉獻、服事等過程,建立我們內在對上帝的熱誠、信靠、勇氣,在這個時代成為上帝的軍隊。


2021年06月6日 
以苦楚成就榮耀、從永遠顧念暫時 (王玉慈牧師) 
中國主日 
第23期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Arnold Toynbee)約在五十年前於《展望二十一世紀》一書中說了這樣的話:「今天的人類社會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代,而且還是人類咎由自取的結果。」環觀今日的世代充滿着動蕩、不安和苦難的日子,湯博士五十年前已能洞悉先機!
過往一年,中港關係急劇變化。有人覺得香港政府能適切回應國家的政策管治,社會民生趨向安穩,也有人對於這種驟變憂心忡忡,感覺香港變得陌生。無論如何,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血濃於水,彼此需要互敬互重與互諒互讓。今天是中國主日,我們為國家近年的發展,在各方面能有美好的進步獻上感恩,我們更需存謙卑、敬畏和懊悔的心,為國家未來能抱持更寬厚的心懷和更開放的管治,人民有更民主、自由與幸福的生活祈禱!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提醒我們,「我們這短暫而輕微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7)苦楚和榮耀好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和結果,但兩者有密切關係。任何人都祈望在生命中得着榮耀,但榮耀背後的代價,就是需要承受苦楚。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更沒有不用付上代價的榮耀。我們需要為香港、國家和上帝的國度,承受短暫而輕微或是長久而沉重的苦楚,這些苦楚卻能成就將來極重、無比和永遠的榮耀!
保羅繼續勉勵我們,「因為我們不是顧念看得見的,而是顧念看不見的;原來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林後4:18)我們需要心懷遠大的眼光和屬靈的深度,眼前事情有它重要價值,但我們所關注的不單是看得見和暫時的,我們更要顧念看不見和永遠的,因為永遠是上帝賜給我們未來無窮的應許與恩典。永遠帶給我們無比信心與盼望,使我們有能力顧念暫時的苦楚。
「以苦楚成就榮耀、從永遠顧念暫時」,由聖靈而來的信心和大能是最重要的秘訣,「但我們既然有從同一位靈而來的信心。」(林後4:13上)今天不單是「中國主日」,又是聖靈降臨後的第二主日,願聖靈的火焰能不斷煉淨和更新我們和教會,讓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他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而是照他的憐憫,藉着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多3:5)


2021年05月30日 
總議會的邀請 (林津牧師) 
總議會主日 
第22期 

本週是教會所定的總議會主日,每年在總議會代表部會議之後的主日舉行,目的是希望鼓勵弟兄姊妹更多關心總議會的發展和需要。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弟兄姊妹都是十分關心和支持自己的堂會的,因為大家每週相聚,一同敬拜禱告、團契相交、配搭事奉,關係自然密切,但對於總議會,大部分弟兄姊妹的感覺都是陌生的,即使是有較多參與總議會事工的會友領袖,對總議會也有不少矛盾的感覺,有細小的堂會覺得總議會將大部分資源都投放在大堂會上,甚至經常在調派的安排上忽略了她們的需要,而大堂會又會覺得總議會取去了她們在人力和財政上不少的資源去幫助弱小的堂會,而她們在事工上有能力自給自足,並不需要總議會太多的幫助。加上近年社會因政治事件而引致撕裂,這情況也或多或少影響到教會內部的關係,令不少人對龐大的教會架構有所質疑,或有「教會不代表我」的心態。
坦白說,教會都是由人所組成的,所以從來都不是完美的,在歷史中我們看到教會經常犯錯,所以我亦不會跟大家說我們現時的體制是最好的,但我仍然相信上帝要我們在愛中彼此合一的心意,而且在實際的效能上,總議會制度的確能夠讓我們在社會上,為上帝做到很多我們獨自做不到的事情。今天,我們面對着不同的限制,在作出不同的選擇和決定時,即使正確亦難以令所有人都感到滿意,問題是大家在過程中是否有足夠的溝通和諒解,我們教會的機制又是否能夠促進更多的溝通,還是做成窒礙呢?這是我們需要常常反思和改善的。
真誠的溝通不單需要付出時間,更需要雙方都有願意聆聽的心,我們控制不到別人,只能努力先做好自己,我已經立定了志向,在未來三年會長的崗位上盡心盡力去聆聽,我也邀請你跟我有着同一個心志,讓我們教會不單在事工上、更在合一上成為上帝更大和更美好的見證。
我們反而要用愛心說誠實話,各方面向着基督長進,連於元首基督,靠着他全身都連接得緊湊,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使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 4:15-16)


2021年05月23日 
衞斯理約翰與聖靈工作 (林崇智牧師) 
衞斯理主日 
第21期 

本主日是聖靈降臨主日,也是衞斯理主日。過往曾有一些同工同道質疑循道衞理宗教會是否屬於靈恩派,結果很多研究都否定這種關聯。會祖衞斯理約翰的確經常教導聖靈的身分和工作,他曾表示聖靈是「上帝永恆無限的靈,等同於父及子……也是我們裏面一切聖潔的原因:光照我們的理解,規定我們的意志與感情,更新我們的本性,使我們與基督聯合……引導我們的行為,煉淨並聖化我們……」(給羅馬天主教信函)
衞斯理約翰所強調的「先臨恩典」,讓我們深信藉着基督救贖,聖靈大能已普遍地臨在世上,扶助未信者回應上帝救贖作為,讓人知罪回轉。同樣重要的是,他深信聖靈是基督徒生命中心,聖靈是上帝滿有恩典的臨在生命中賦予能力,使我們能事奉上帝,行祂所喜悅的事。然而聖靈不會在人生命中強制行事,而是在人自由的邀請下,內住在信徒心裏,醫治我們因罪而來的敗壞創傷,經歷到上帝赦免的愛,得着罪已得赦免的確據,生命被上帝的愛持續更新改變,使我們能夠在愛中成熟成長(成聖)。
衞斯理約翰特別關心聖靈在信徒生命中,滿有恩典和能力的工作所帶來的果效,也就是聖靈的果子——「愛、喜樂和平安」。這是在信徒被激勵追求聖潔的性情,思想和言行所流露出來的品性,活出以愛為中心的基督徒生命。當有一些人特別強調聖靈特殊恩賜時,會祖便提醒應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聖靈持久不變的經常工作上,也就是信徒生命得着更新改變的果效——「聖靈果子」。有關聖靈的恩賜,尤其是說方言的恩賜,他認為是絶不及果子那麼重要,也不是聖靈充滿的記號。
會祖很關心聖靈對信徒作決定和行動的引導,他的教導是聖靈主要是藉着聖經引導我們,而任何引導都需要經過理性的檢視,因理性是上帝在聖經以外賜給我們的嚮導。直覺和主觀印象絶不是聖靈引導的經常方式,他對這些感覺也常有所懷疑保留。
上帝的靈需要人負責任的配合,好讓祂帶來祝福生命的大能、帶來美善的果效,故此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要殷勤,以信靠和渴慕的心使用各種上帝設立的施恩途徑,讓生命成為聖靈能暢通無阻地工作的好土,使生命在聖靈臨在下得着能力,活出充滿愛的信仰人生。


2021年05月16日 
合一成聖 (繆健倫宣教師) 
基督升天後主日 
第20期 

本主日是一個特別的主日,因為是主耶穌升天後及聖靈降臨前的主日。主耶穌在復活後的40日升天,聖靈卻在復活後的50日才降臨。信徒如何在這段上帝聖子已經升天,而上帝聖靈還未降臨的日子內合一堅信地守望,信徒應如何作好迎接基督再來的準備。

今主日的福音書經課中提到耶穌被捕前,為相信他的人祈禱。耶穌多次的提到「合而為一」和「你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明顯這是耶穌對門徒最大的期望及應許。耶穌知道自己離開後門徒很快也會因自己被捉拿、被釘死而感到恐懼、迷惘,因此他切切的為門徒祈求。期望他們在困難中能互相扶持、彼此建立、合而為一,並能緊記上主時刻在他們當中。

耶穌受難後門徒進入了靈性和人生的低谷,直到主復活後向他們顯現才能解開心中的鬱結。但當主耶穌復活後40天再一次升天之時,他們再一次面對分離。雖然門徒心有不捨,而這次耶穌並不是要撇下他們,而是為我們預備地方。這時,門徒靜候聖靈的降臨,依靠聖靈的幫助和帶領去成就上主的吩咐,在地上廣傳福音並建立教會。

對我們而言今天同樣身處等候基督再來的時刻,主耶穌對我們也有同樣的期望和應許。門徒能夠以合一和愛心來活出門徒的生命,我們也能在生活中活出上帝子民的樣式。耶穌在禱告中一再提醒我們,因為「父你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約17:21),以至當我們與基督完完全全的合一時,父上帝對主耶穌的愛也同樣體現在我們的身上了。我們懂得去愛,是因上帝先愛我們;我們願意付出,是因上帝先為我們付出。我們已有耶穌基督為我們立下合一的模範,我們也當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多為彼此祈禱;也要多做美好的見證,讓世人能看見基督徒合一和愛的見證,而認識這位帶來愛與和平的救主耶穌基督。我們要帶着聖靈的幫助和能力去成就上主的吩咐,在地上廣傳福音,將光明帶進黑暗中。

今天,主基督已經復活,聖靈已經降臨。願我們在這紛亂的世代中能警醒守望,在合一的禱告裏,活出上主要我們活出的樣式,等候基督榮耀的再臨。阿們。


2021年05月9日 
我們並不孤單 (麥衛華會吏)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19期 

今日是教會所定的基督化家庭主日,近年香港人的家庭生活一再受到衝擊,社運引發不少家庭成員因政見而不和,疫情持續下家人改為在家工作、在家上課,外出活動大幅減少,相處多了,但磨擦也可能增加。另一方面,疫情下全球經濟衰退,令一些家庭遇到經濟困難。而政治氣候的轉變,不少家庭正艱苦地考量是否要移民,長者則可能要面對心愛的兒孫離港。基督徒的家庭面對這些困難,與其他人有何分別呢?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壹4:19),在家庭中,我們可以從上帝那裏支取愛的力量,這樣才能持續去愛,也要祈求智慧,適切表達對家人的愛。例如當家人政見不同時,愛可能是忍氣吞聲,對敏感話題避而不談。疫情下的苦悶日子,愛可能是想法子安排特別活動、節目,讓家人能享受相聚的時光。面對家庭經濟困境,愛是同甘共苦,一起省吃儉用。面對移民的抉擇,則要多聆聽每位家人的想法和感受,萬一決定離開,更要與在港的家人好好溝通,保持聯繫。

我們也可以透過禱告將我們的家庭交在上帝手中,世紀疫症讓我們深切體會到,我們真正能夠計劃和掌握的事情非常有限,上帝才是我們真正的依靠。家中有人未信主,或信仰冷淡,我們會不會經常為他們禱告?家庭面對各種挑戰,我們可以與同樣是基督徒的家人,一起禱告並尋求上帝的心意。耶穌說「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18:1下),這提醒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也很重要。

無論家庭面對任何難關,別忘記我們還有信徒群體的支持。正如保羅所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這樣就會成全基督的律法。」(加6:2)有些時候,我們會感到主內肢體比家人更了解我們,更能夠與我們同行。有些時刻,我們家中的境況,特別需要弟兄姊妹禱告記念。在難以作出一些重大決定時,你的牧者、屬靈前輩或友伴,可以幫助你一同明辨上帝的心意。

縱使我們的家庭面對着各種艱難處境,但上帝與我們同在,他也賜給我們家人、主內肢體、牧者與我們同行,我們並不孤單。


2021年05月2日 
相遇旅程中 (何慧儀牧師) 
復活期第5主日 
第18期 

一段由上帝發起的旅程,兩個客旅的相遇,是教會迎向外邦人的其中一步。使徒行傳八章記載,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大迫害,門徒分散到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福音反被傳開。腓利在撒瑪利亞宣講基督,治病趕鬼,信而受洗者眾。在聖靈的引導下,腓利與埃塞俄比亞的太監在曠野相遇,太監的生命被改變,基督的福音被廣傳。這個旅程並非偶然,而是上帝特定的旨意。

第一,基督滿足人的內心渴求。這段相遇旅程始於一份屬靈的追尋。埃塞俄比亞的太監上耶路撒冷去禮拜,表示他至少是一個敬畏上帝的人;他念以賽亞先知的書,渴望有人指教他屬靈的事,表示他有追求的心。太監通常是指被閹割的人,在猶太律法中,他們被拒進入耶和華的會(申命記廿三1)。守禮拜未能滿足他內心的真正渴望;律法的條文給他帶來規限。然而,聖靈引導腓利靠近太監,跟他談論耶穌的福音,為他施行洗禮,最後太監歡歡喜喜地上路,回他的本鄉去。表面上,這是太監回歸本鄉的旅程,事實上這是回歸基督的靈性旅程。因為在基督裏,他能得着心靈上的無比滿足。

第二,順服的心為他人帶來祝福。腓利是稱為滿有聖靈的人(使徒行傳六3)。他對聖靈的聲音敏銳,能夠貼近上帝心意,願意順服去行。他關注別人的生命需要多於個人的舒適安逸,使救恩臨到猶太人的對頭撒瑪利亞,以致當地連男帶女都悔改受洗。又因腓利願意聽從聖靈走近太監,使埃塞俄比亞成為非洲第一個基督教國家。之後聖靈又帶領腓利往亞鎖都去,在各城宣揚福音。腓利的順服使多人領受福音的好處。順服離不開謙卑,也即是說我們先要學懂謙卑,放下自我,才能順服。

腓利和埃塞俄比亞太監的相遇讓我們看到聖靈的掌管,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屬靈的追尋必得滿足,順服的行動使人得福。


2021年04月25日 
承先啟後 關愛基層 (李國強牧師) 
基層主日 
第17期 

2020年12月樂施會出了一份研究報告「香港貧窮報告:疫情下貧窮人口的失業情況 」,當中資料顯示,2020年第二季,失業人口大幅上升至109,400人,比起2019年第二季增加67,400貧窮人口,增幅達160%。而貧窮住戶的失業人數達45.5%,較2019年同期數字的36.7%高出8.8%,可見情況十分之嚴重。從數字反映背後的結果,必然導致貧者越貧,基層家庭生活必然面對更大的困難。
除此以外,另一份由「香港中文大學博群社區研究計劃學生團隊」與「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神愛關懷中心」合作,探討基層家庭下兒童照顧者的角色和面對的困難 。報告內容指出,基層家庭普遍居住環境衞生惡劣的劏房,令照顧者更容易出現勞損狀況,可說是非常不友善。不少受訪基層家庭表示,由於空間不足以擺放洗衣機,被迫蹲在地上,彎腰使用置於地上的水盤,人手浸洗自己和子女的衣物和床鋪,造成身體不良影響。沒想到一件看似極為平常的事情,卻為他們帶來其中一個困擾。按政府2018年統計數字,全港現存超過9萬個劏房單位,逾21萬人棲身其中,人均居住面積大約57平方呎,大約一個車位三分之一面積,疫情期間被困於細小空間,磨擦增加必不可避免。
每當看見社會貧窮情況越趨嚴重,基層家庭面對各種衝擊,或許感到無能為力,但不至於採取逃避責任,袖手旁觀的態度。昔日會祖衞斯理約翰,為到貧苦大眾致力行善,以具體關顧行動懷抱窮人為己任,在衞斯理的努力下,關社扶貧早在循道衞理社體成立之初,構成這個社體存在之核心基因之一。 我們不忘承傳這美好的基因,成為這社體一個重要的標誌,致力與「他們」共享同行。
衞斯理約翰曾說:「一個人固然熱切地踐行敬虔之工,但應該更加熱切地踐行憐憫之工,因上帝喜愛憐憫而非祭祀⋯⋯當兩者出現矛盾時,我們應該選擇憐憫之工。我們面向愛這個最大召命,即蒙召去解救鄰舍肉身或心靈的苦痛,甚至連閱讀和聆聽聖經、禱告也應暫停或押後。」 可見衞斯理約翰對憐憫之工勝過任何事情。或許教會因疫情受到不少影響,但當大家看見這篇文章,作為教會群體有那些迫切事情而忽略了呢?


2021年04月18日 
見證主愛大能 (劉家華會吏) 
復活期第3主日 
第16期 

今主日三段經課提醒我們,主耶穌基督已復活,黑暗不能勝過光,我們都成為新造的人,成為傳揚已復活的主的見證者。經文有以下三個鼓勵:

第一,活出平安的見證,路加福音廿四章提到門徒驚慌害怕,不敢相信耶穌已復活的事實。耶穌明白門徒的軟弱,所以他用行動及說話賜下平安的靈,讓門徒明白主耶穌就是拯救我們的彌賽亞。同樣,主耶穌也明白我們當下的處境,他主動走近心靈軟弱的人的生命,使我們明白即使身處的世代變成怎樣,他仍是昔在今在永在的主,在他裏面我們得着剛強壯膽的心,有勇氣面對世代各種轉變,在他裏面我們仍有真正的平安與自由。

第二,成為祝福的見證,約翰一書三章提到雖然我們是上帝的兒女,但世人不認識我們,唯有靠着主潔淨自己與行公義,世人才會認識上帝。在這個困難的世代,如何遠離邪惡,行公義好憐憫,實是信徒迫切的挑戰。經文提醒我們要「向他有指望」,這就是復活得勝的盼望。主耶穌走上與眾人所期盼不同的路,這讓我們知道要時刻警醒,免得被恐懼所迷惑,反之我們更專心學效他捨己的愛,活出信望愛的生命,成為祝福生命的管道,讓人從我們的生命中見到上帝。

第三,安慰鄰舍的見證,使徒行傳三章記載彼得奉耶穌的名,醫好生來瘸腿的人,眾人對此感到十分震驚,若當日我們都在場,也會像會眾一樣驚訝,懷疑自己何來有這能力?然而,彼得的話再一次提醒我們,我們並不能憑自己的能力和虔誠使人得醫治,而是相信耶穌的名,帶着信心才能使人得醫治。新冠疫情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這場世紀疫症實在令不少人身心靈受到困擾,作為耶穌見證人的我們,會否在這段艱難時期藉着探訪鄰舍,分享心靈故事,走進心靈需要的人群中,向他們宣告耶穌所帶來醫治的救恩?


2021年04月11日 
團契和睦共融 (許咏華宣教師) 
復活期第2主日 
第15期 

筆者曾認識一對基督徒夫婦,他倆各自的母親都與他們一家住在一起。我十分驚訝這兩位姻親怎能和睦同居?他們分享共住確是不容易,總有衝突的時候,但因着基督的愛,彼此的母親都願意顧念他們白日勞碌工作,晚上教養兒女的辛勞,盡力和睦,就是這樣,他們一年又一年地生活在一起。
約翰福音13:35「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彼此相愛是基督門徒的標記。
使徒行傳2:43-47和4:32-35記載信徒將田產房屋賣了的錢,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給每人,使信徒當中沒有一個缺乏的。他們甘願凡物公用,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聖殿裏敬拜,讚美上帝,得全體百姓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在人看凡物公共,沒有一位信徒說他的任何東西是自己的,這是不可思議的事,也是令人羨慕的美事。
當人落在缺乏中,正是上帝要我們向人彰顯祂的慈愛與信實。在過去一年多的疫情下,不少人陷在失業,減薪,結業的經濟困境中,受影響的人中,不乏信徒。喜聞信徒間美好的見證,有能力的幫助有缺乏的。也有以聆聽、陪伴、同行、禱告等來扶持在人生低谷中的肢體的美好見證。
在紛亂衝突的世界中,信徒間要實現和睦共融的團契生活,似乎是難以成就的事。然而,我們的主耶穌賜給我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我們彼此相愛。祂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約13:34)當我們感到難以與肢體和睦相愛時,請回想主怎樣愛自己?
德國著名藝術家杜勒,繪畫了著名的「祈禱之手」,他以這幅畫來表達其兄長對他的愛與犧牲,兄長的雙手因操勞工作,導致關節受損,不能手執畫筆。兄長沒有埋怨自己的遭遇,反倒跪在地上,合起他那粗糙的手祈禱着:「主啊!我這雙手已無法讓我實現成為藝術家的夢想,願您將我的才華與能力加倍賜於我的弟弟——杜勒。」
這段動人的兄弟彼此相愛之情,傳頌四百多年,至今仍感動人淌淚,願我們也像杜勒的兄長一樣,願意以真誠的行動與禱告,表達我們對肢體的愛。愛能使人和睦共融,呈現美好吸引人的團契生活。


2021年04月4日 
傳頌復活救主 (劉建良牧師) 
復活主日 
第14期 

九七已然過去24年,還遠遠未到所謂「五十年不變」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變了!經過疫症和政治的蹂躪,對某些人來說,香港已死;另也有人認為香港能和大灣區融合是香港的祝福。但據英國政府統計,自去年七月至今,已有約9,000香港人到達英國,而未來五年總數會有30萬港人前往英國定居;而在港擁有加拿大籍的,再加上申請前往加拿大移民的香港人,總人數也必定以10萬計算。香港,已經徹底改變。
已故楊牧谷牧師曾在香港面對九七主權移交的不明前景時,主張香港人要留下來,不要移民他去。但他的內心並不是對前景充滿信心,而是在無名的恐懼中,認清時勢,勉勵港人。楊牧曾說:「我對香港的前景樂觀, 所以主張留守了? 若說樂觀,恐怕連審慎的樂觀也說不上,大概是一種要付代價後才可以換來的樂觀吧!」(《吶喊》雜誌)到了今天,香港人已經付出無可計算的代價,但有換來一點點的樂觀嗎?香港社會充滿沉鬱的氣氛,空氣瀰漫着被抽走氧氣的粒子,令人窒息。曾有鄰居對我說:「我和丈夫很想離開香港,每日都像透不到氣一樣。」在這樣的社會中,哪裏可以找到芳香的空氣,讓我們成為自由的飛鳥,任意飛翔?
感謝主,縱然罪惡好像得勝,但天父仍然掌管!這不是無知的信心,而是復活主為我們成就克勝罪惡權勢的事實。復活的基督使我們在面對如閉塞墳墓的處境時,仍心存盼望!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把我們的眼光指向復活的基督,在他面對納粹的威嚇時,他宣告說:「復活是把密封世界打開的風,滾開封閉墓門的石,然後把死寂絕望的氣吹走,再將淨化一切的風,吹進現今的世界!」哈利路亞!所以我們可以大大呼出污氣,深深吸入復活的靈風,作個無論留或去,都得着從信靠上帝而來喜樂和平安的香港人!願上主賜福給凡倚靠祂的人!阿們!


2021年03月28日 
拿着棕樹枝來迎接基督的受難? (張國良牧師) 
棕樹主日 
第13期 

參與教會崇拜多年,每年來到棕樹主日時,我的心境都是感覺複雜的,因為一方面我們高興而隆重地開始棕樹主日崇拜,或是詩班員拿着棕枝進場,又或禮堂內兩旁座位已佈置好棕樹枝,像列隊歡迎基督的來臨;更試過每份週刊釘裝一小段棕樹枝給崇拜參加者,讓全場都高舉棕樹枝來迎接基督——輝煌的來臨,這是非常震撼的場面。
但另一方面,棕樹主日亦是代表聖週的開始,基督一步步的前往十字架,面對受苦與死亡,漸漸走進黑暗的歷程,因此天主教稱這個主日為「基督受難主日」。
棕樹枝與受難這兩個元素放在同一個崇拜,雖然好像呈現一種張力,但這樣安排並非歷史上的意外,或是禮儀上的不協調,更不是概念上的互相混淆,而是在這張力之間,讓我們定焦於受苦基督的身分。
棕樹枝像紅地氈一樣沿路鋪滿的衣服,全指向基督君王的身分。不過這君王的身分有不同的詮釋——祂是受苦的君王。
所以,馬可福音的經課重述了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人們把衣服鋪在路上,又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路,許多人呼喊「和散那!」正是表達君王駕臨的場面。而以賽亞書的經課,強調基督受苦的身分,是一位受苦的彌賽亞。另外,腓立比書表達出基督耶穌是虛己奴僕,存心順服,且死在十字架上,展現出勇氣和決心。
今天棕樹主日的崇拜,不是為了重構這歷史,而是「再憶」受苦基督的身分,我們要「將往昔的事帶到當下」(making present of a past event)。
基督懷着勇氣和決心進入耶路撒冷,為世人踏上十字架至死的道路,你今天的內心是否仍然感覺悸動?你用甚麼力度搖動手中的棕樹枝?當你回憶基督勇赴受苦的刑場,你的生命將會有何改變呢?
但願在崇拜完結之時,我們雖然手中已經放下了棕樹枝,心裏卻與耶穌一同步向十字架,並帶着改變你生命的信息歸家。


2021年03月21日 
你有多確信「死人復活」? (陳靜茹宣教師) 
大齋期第五主日 
第12期 

約一個月前,我收到一位朋友突然離世的消息。或許你也曾在大齋期與基督同走苦路期間,體會過親友離世的傷感。
我與這位離世的好友,相識於教會的廣東話班,那是在十三年前,我剛開始牧會,她剛從內地來香港讀大學。教會的廣東話班就是服事像她這樣從內地來香港讀書、工作的遊子。她內心清澈柔和,不久便接受信仰,洗禮成為基督徒。畢業後留港工作,她也是充滿掙扎。我支持她、接待她,就像多年前,我剛來港求學時,受到許多基督徒的款待一樣……六年前,她因結婚回內地生活。相隔異地,各有各忙,我們的來往漸疏。沒想到現在竟收到她猝死的噩耗,她還很年輕,遺下年幼的孩子……這一切都讓我難過與自責。
更沒想到,她父母發來了這樣的信息:「菲菲已回內地六年了,當年在香港時得到你這位姐姐很多的照顧,非常感謝。現在菲菲走了,我們想諮詢一下,她加入教會成為基督徒,親人們想給她做個儀式,讓她安心,教會有沒有這方面的禮儀……」按照聖經的真理,我把耶穌基督為我們釘身十架,成全救贖,帶來永恆生命的事實告訴他們。我們人,即使是父母,不需要再為她做甚麼,她都已經平安地活在上帝永恆的國度裏,這是耶穌基督為我們預備的。所有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的人,日後都會在這永恆的國度中再相會。此刻我們對她的萬般不捨,可以藉着追思聚會,彼此憶述分享她的生命點滴,為她在世上走過的日子感恩。她父母回覆道:「靜茹,你的話讓我釋懷了不少,女兒只是暫時的離開了我們,她在愛她的天父的天國裏快樂的生活着。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得到釋懷的,又何止是他們呢?我自己也是深受安慰。正如今天經文中,耶穌所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
當我們經歷親友甚至骨肉至親離世的傷痛時,或許是最好的時機自問「我有多確信「死人復活」呢?我對她/他此刻在哪裏,過得怎麼樣,有把握嗎?」願主的話語給我們確據。


2021年03月14日 
在曠野中選擇真光 (郭康琪宣教師) 
大齋期第四主日 
第11期 

香港由七十年代起,經濟起飛物質生活豐富。可是過去兩年的社會氛圍及疫情反覆致環境突變,令過去數十年在順境中成長的香港人頓失安全感,感到驚惶。
有人形容現今的香港像是無了期生活在曠野中,有調查更顯示,自去年中起有很多香港人選擇移民外地。而選擇留在香港的,也感困苦及迷茫。剛過去的農曆新年中,身邊很多親朋連「新年快樂」也不輕易說出口。他們說:「現今的社會在水深火熱中,實在無法感到喜樂。」作為基督徒該如何以信仰回應時代,的確是迫在眉睫!
在「舊約」中以色列人也曾因身處在水深火熱中而呼求上帝帶領他們離開埃及,可惜當他們走進曠野之時,卻因沒有可口的烤肉、沒有水及居所而不斷向上帝和摩西發怨言。在民數記21:4-5如此寫道:「他們從何珥山起行,繞過以東地往紅海那條路走。在路上,百姓心中煩躁。百姓向上帝和摩西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把我們從埃及領上來,使我們死在曠野呢?這裏沒有糧食,沒有水,我們厭惡這淡而無味的食物。』」上帝因着他們的怨言而憤怒,以火蛇來懲罰他們至有多人死亡。以色列人這時才驚覺自己沒有因着有上帝的同在、帶領、保護及供應而心存感恩,得罪了上帝也不自知。可幸他們最後知罪而誠心悔改,上帝就再次施恩拯救他們,這樣以色列人才得以在曠野繼續走下去。
今天香港在歷史洪流中也不自覺地進入了曠野一樣,以色列人這段歷史中的教訓,能給香港基督徒一個提醒在面對困難時再思考,我們是應當看自己一無所有還是樣樣都有?是要終日憂心忡忡還是敬虔度日?要呼天搶地去埋怨還是心存感恩與神同行?其實選擇權全在我們手中!突破機構的雜誌《Breakazine》於三月二日在社交網站上曾詢問一眾基督徒讀者:「時勢好惡,不如分享一下最近你仍然會堅持做的事?」猶幸很多讀者回答:「要如常生活、如常運動、如常閱讀、並要感恩仍然生存。」值得感恩的是在這困難的環境下仍然有人看見並相信上帝的恩典及同在。於此,我誠心盼望在這未知仍有多長的曠野日子中,作為香港基督徒的我們,仍能繼續不斷預備屬主的生命:
信心——堅定相信上帝的道路最合適
順服——倚靠上帝經歷不同生命磨練
同心——聯合於基督身體成合一見證

願上帝的真光照耀並按祂旨意成就在我們所愛的香港中,阿們!


2021年03月7日 
「十誡」與自由 (趙秀娟會吏) 
婦女主日 
第10期 

有些人會把十誡理解為「可以」和「不可以」的倫理清單,就像校規一樣是用來限制我們的行為,是一種負擔。不過如果我們了解十誡的背景,可能會有另一見解。
今主日舊約經課出埃及記20:1-17就是記載了十誡。19章開始提到以色列人出埃及已經三個月,他們來到西奈曠野,耶和華吩咐摩西跟百姓傳話,要他們好好預備耶和華將要臨在他們當中,就是要聽耶和華頒佈十誡。當摩西上山朝見上帝時,耶和華說「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你們來歸我。如今你們若真的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出19:4-5)當小鷹要學飛的時候,大鷹會攪動小鷹的雀窩,迫使牠飛出去。可是小鷹不懂怎樣飛,身子往下墜落時,大鷹就展翅滑翔到小鷹之下接住牠,把牠放在自己的背上,往上攀飛一陣子之後再放開牠,如此反覆訓練小鷹,最後令小鷹學懂怎樣飛。上帝就如大鷹要幫助以色列民,透過經歷他的拯救、守他的誡命學懂在應許之地亦能生活,與上帝與人有合宜的關係。況且拯救他們的上帝是使他們得自由,這也是十誡的開場白: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出20:2)。上帝提醒以色列人,他是怎樣帶領他們出埃及。從前他們受法老的勞役,上帝看到他們的困境,聽到他們的哀聲,上帝於是憐憫他們,呼召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離開這個為奴之地。上帝頒佈十誡並不是要奴役他們,反之是讓以色列民能自由地生活。
但現在我們是不是跟着上帝的指引讓自己及別人都自由地生活?今天是婦女主日,提醒我們都是按上帝形象被創造,人人平等,不同性別都應受同等尊重。時代確實進步了不少,但對女性仍有很多定型及枷鎖。近來大受歡迎的電視劇「男排女將」便是一個好例子。一隊男子排球隊請來一位女性當他們的教練,外人都質疑女教練怎會懂教男排,更有人恥笑他們學習的都是「女排」技巧,並不是男排力量型的扣殺得分。劇中女教練的父母對她也有一定期望,希望自己的女兒有份穩定工作,嫁個愛她、有能力供養她的男生就好了。相信這不只是劇中的情節,現實生活中都有這些事情發生。可知把別人固定成某個形象是違背了十誡的第二誡?上帝禁止以色列人為自己雕刻偶像,因為上帝一直都是超乎人的想像,上帝並不是人所能支配。這條誡命不單讓我們認識上帝的屬性,也適用於人際關係上,我們不該把別人神化,當成追隨的偶像,更不應該把別人固定成某個形象,將人的許多可能性抹殺了。
懇求聖靈幫助,在這個大齋期內我們省察有沒有把上帝、別人甚至自己定型,讓我們透過十誡活出真正的自由。


2021年02月28日 
有代價的社會關懷 (張苑心會吏) 
社會關懷主日 
第9期 

今年初香港樂壇一個頒獎禮中,一位電台主持人說:「當你覺得意外時(意指對賽果),係咪要諗一諗,會唔會係你唔熟悉呢個世界?」每年二月最後主日為本會社會關懷主日,顧名思義提醒我們作為教會,必須關懷社會並作出回應。但在關懷以先,你熟悉今日社會正發生甚麼事情?
翻閱二0一九年同樣由我撰寫社關主日的靈音稿,提及香港很多價值正被蠶食,教會要在黑暗無力的時代中,成為有力的施予者。回看兩年後的今日,香港經歷「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轉變。在政治動盪的環境下,法治、執法、教育、傳媒等不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加上一年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我們沒想過連教會聚會都未能「正常」時,望着今日的環境,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馬可福音8章31-38節記載耶穌第一次預言受難和復活,而在27節耶穌首次揭露自己的身份,門徒確認耶穌是基督,但這位「基督」與他們期望的基督並不一樣。「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31節)耶穌清楚指出他將要受許多苦難,更要被殺害。此時,彼得不能接受基督要受難,並阻止耶穌。耶穌轉過來看着門徒,斥責彼得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因為你不體會上帝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33節)這段經文記載耶穌對彼得的回應,提出上帝心意非可按人的智慧理解。但更重要耶穌提出作門徒的代價:「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34節)指出跟隨耶穌的人必須經歷耶穌所曾經歷,乃是要放棄自我的意願,走上受苦犧牲的道路,耶穌並呼召門徒作此完全委身的生命回應。而在當時羅馬的政權下,十字架是最羞辱的刑罰,意指門徒要跟隨耶穌,也要作好為耶穌而犧牲的準備。
當今日我們要背起十字架跟隨耶穌時,不只是一句金句、口號,或是我們排除萬難參與崇拜便是。而是反思我們站在今日的世代中、站在我們的城市中,背起十字架的你會怎樣走?在聖地苦路有很多人背起十字架行耶穌走過的路,但你試想像你背起十字架走在香港的街上,你的感受和回應是甚麼?這一年多香港急速的轉變,看着各樣價值一一失守,市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未來有更多不能預計的事情時,作為教會——一個上帝建立的群體,社會關懷是否只停留交由社會服務機構及專業人士去做?面對黑暗的權勢和無力感,更要提醒我們作為耶穌的跟隨者,要在今日世代中成為見證,持守信仰價值,行公義好憐憫,在黑暗中讓人看見真光。作為教會更要主動關心社會,回應世代,因為我們深信有主同行,也有你與我一起同行,阿們。


2021年02月21日 
站在旅程的起點! (李景文會吏) 
大齋期第一主日 
第8期 

出外旅行,的確久違了!我們喜歡透過遊歷不同文化風景,暫時離開熟悉的生活及工作環境,為的是帶來新鮮有趣的體驗,擴闊視野及增長智識。其實,內在生命也可以是一段旅程,有開始,有最美風景一刻,而途中也讓內在生命得以成長。
今週開始便踏入大齋期,過去的印象大齋期是四十天刻苦、悔罪、捨棄的靈性生活。然而,《與基督同行的禮儀靈旅》一書指出,不要把大齋期看成一個關於耶穌開始傳道時逗留在荒漠的節期,而是視之為一段朝往十字架和最終邁向空墳墓的旅程,並與即將在復活節領洗的人同行這段旅程。因此,大齋期反而是視為復活期之前的節期。如此,每年的大齋期靈修經文,便採用耶穌生平的教導、事跡,好讓信徒能在基督赴十架的路上學效祂,並與耶穌一同經歷受死與復活。
現在就是站在旅程的起點!本週的三代經課,在我們這趟大齋期旅程開始時,呼籲我們對自己的罪作出深刻的反省:
1. 渴望離罪新生:挪亞時代上帝用洪水毁滅世界,雖然這是上帝對罪人及罪惡世界的棄絕,但是,洪水過後上帝與人彩虹立約為記(創9:13),就是給了世人及萬物新生的機會。
2. 回應悔改呼聲: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受試探的篇幅是最簡潔,卻保留了耶穌在世工作中對世人發出的重要宣告及呼籲「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信福音!」(可1:14-15)我們知曉這悔改的呼聲是基督向我們發出的嗎?
3. 復活擊碎權勢:彼得前書指出,靠着基督被釘十字架的救贖,引領我們在肉體裏治死罪惡,在靈裏復活的大能擊碎罪惡的權勢。(彼前3:18)
上週三是「聖灰日」,本會各聯區均舉行「大齋期蒙灰禮崇拜」,這是大齋期中最重要的悔罪日,也是這個旅程的起點。讓我們一起將焦點聚焦在自己對罪深切的痛悔,為自己及世人的罪而哀傷,並在大齋期中,同與基督走畢世上路程,經歷屬靈生命成長之旅。


2021年02月14日 
回應生命的轉變 (陳錦嬋女士) 
顯現後第6主日 
第7期 

2020年相信在我和很多香港人的生命中都經歷不少轉變,原來每天可以自由外出吃飯、每主日返禮拜堂聚會、平安夜報佳音都不是必然的事,就連與他人溝通的網上平台也要考慮用新平台。面對轉變有很多新的事物要學習,也要調整心態,以下是我與大家分享如何面對轉變。
(一)信靠主前行
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似乎是常態,但當我們親身經歷其中,它的轉變有時會叫人不捨;有時會叫人驚訝。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症蔓延全球,感染人數達九千萬,死亡人數近二百萬。面對這場世紀疫症,人又可以怎樣?除了接受事實、做好防疫措施和研究解決方法之外,很多時候,我們甚麼也做不了。有一天,非洲突然傳來消息,有一位同工確診疫症了。我問:「為甚麼會這樣?」我羨慕以利沙對耶和華將要接他的師傅以利亞離開一事,能夠處之泰然,應該是對上帝有信心吧!他還對其他先知門徒說:「我知道!你們不要作聲。」以利沙就守候在以利亞身邊,不離不棄,一直到以利亞被火車火馬將他接去。(王下2:1-12)希望我們信主的人,無論生命有甚麼轉變,仍能信靠主前行,因為我們的信心在於祂,相信主的同在,勇敢面對前面的日子,繼續前行。感謝主,那位同工已經康復,她對主的信心比之前更大。
(二)勇敢去求真
生活在貧窮村落的阿麗,從來沒聽過基督教,因為這個非洲國家九成人口信奉非基督教信仰。她生於一個非基督教的家庭,生活方式,包括吃的、喝的、衣着服飾都受宗教影響。當阿麗第一次聽到福音,福音這新思維挑戰着她一直以來的信仰。面對這挑戰,她有兩個選擇:1)盲目持守所信,拒絕福音;2)不怕家人反對,勇敢求真。這世界的神(指的是撒但)當然想阿麗拒絕福音,撒但一心要弄瞎人的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着他們。(哥林多後書3:4)面對大時代轉變,有人選擇盲目相信,也有人選擇尋求真相,最後真真假假,唯有願意擺上時間和動腦筋的人才不會被蒙蔽。阿麗沒有被蒙蔽,她選擇去教會認識主,於是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雖然她是家中唯一一位基督徒,但她仍選擇信主。祈求主施恩,讓她的家人也早日尋見。
活在這時代的洪流之中,我們未必看得清前面的路,但我們可以靠主前行,若有疑惑,就勇敢去求真,讓我們繼續為主去發光!


2021年02月7日 
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 (盧龍光牧師) 
顯現後第5主日 
第6期 

保羅是基督教公認為最偉大的使徒,在哥林多前書9:16-23他述說了他傳福音的心志、策略和目標;就是「甘心」(17-19節)、「對甚麼人,就作甚麼人」(20-22節上)和「為要與人共享福音的好處」(22下-23節)。
其實,他能夠堅持這個不容易的策略和目標,主要是由於他「甘心」,並且確認自己沒有可誇的。雖然他有自由去拒絕,但他「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19節)。「甘心」自願,就是「不勉強」,這不但是保羅生命的特質,而且是貫穿整本聖經中人和上帝關係的標記。
上帝在創世時,賦予人管理天、地和海上所有生命和全地的管理權,就是人的政治權(創1:26-28),是人被上帝創造的使命。當人濫用自由的權柄,不甘心只是受造物和管理者,渴望「就像上帝一樣知道善惡」,就違背上帝的命令,墮落在罪惡的權勢下,破壞了和上帝,和人,和整個創造的和好關係,並且開始自相殘殺(創 3:1-4:7)。
挪亞、亞伯拉罕及以色列族是否甘心按上帝和他們所立的約而活,照上帝所吩咐的去行,也就是他們是否上帝僕人的記號(創6:13-22; 7:5, 9, 18;9:1-17;12:4;出17:1;利8:35;民4:49;9:18-23;13:3;申1:42;2:9, 17;10:1, 11;34:9;書5:2;8:18;9:6等)。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住在人的中間,是上帝拯救人類使命的高峰,他呼召門徒照着他同樣的樣式被差遣進入世界(約16:17;20:21),成為祂的見證(徒1:6-8),延續他呼召萬民離開罪惡成為門徒的使命(太28:18-20)。而耶穌在世上的生命記號,同樣是對上帝甘心順服(太26:39-44;可14:35-36;羅5:18-19;腓2:5-8);而拯救的目標就是恢復上帝創造之目的,從人類對上帝不甘心順服回轉到對上帝的甘心順服,承認上帝的絕對主權,重新與上帝,與人和與整個創造復和(羅5:1-11;8:19-39)。
因此,創世時上帝給人的政治使命和耶穌基督的拯救使命,不是兩個分離的使命,而是統一的使命;是人因不甘心是創造物而渴望成為上帝,使世界由秩序變為混亂,將和好的關係破裂。上帝的拯救是要從混亂中重建秩序與復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呼召人甘心地跟隨耶穌道成肉身的腳蹤,這就是福音的目標。
保羅在林前9:16-23說出了他傳福音的心志、策略和目標,就是自願甘心和對甚麼人就作甚麼人,去化解民族、政治、階級和性別間的阻隔和仇恨,使猶太人(在律法之下的人)和外邦人(不在律法之下的人)可以在主裏合而為一(加3:26-28),共享福音的好處;在基督裏成為一個身體,更新個人和社會。
然而,在今天的香港,無論是當權者和無權者皆有太多的不甘心,不願意甘心順服在上帝的主權之下,也不願意以道成肉身的同理心去彼此了解、體諒和對話。今天的基督徒實在需要重新確認聖經的教導,甘心成為上帝和眾人的僕人,去勸人與上帝、與他人和上帝創造的整個環境和好,使人共享福音的好處,成為上帝的新創造。


2021年01月31日 
霜寒中仍活出信實的生命 (李鼎新牧師) 
顯現後第4主日 
第5期 

英國《衞報》的宗教版主編總結英國教會去年的情況,第一句就說:「關於將來,我們只知道一點——網上崇拜」。在香港的聖誕及新年,我們的禮拜堂大門關閉,亦只有在線上進行。但兩者分別在於香港的信徒乃因疫症所迫無法去禮拜堂,在英國的則是自我放棄,對教會失去期望;現今全英國只有百分之二的人參加崇拜!
香港今年的元旦及新年前夕特別寒冷,天文台發出了霜凍警告,寒風陣陣,北風凜冽。清晨晚間,更令人心寒。這過去的一年,我們經歷了事情從未想到的急遽逆轉,令人不知所措、恐懼畏縮、噤若寒蟬,甚或要滅去他人的言論。那種自我保護的心態,我們當然可以明白了解,但當整個社會都是生活在只顧自保,無視他人的時候,若教會有一日亦掩耳不聽、閉口不言、掩目不視,單只着重「我們在這裏真好」的時候,我們的信仰生命會否如英國教會一樣,重蹈他們的覆轍,陷入絕境(報導說英國迄今有二千間教堂的聚會人數少於十人),教會仍能生存下去嗎?
在過去的一年多,香港的社會運動和新冠疫情,再加上咄咄迫人的「國安法」,在全面管治權壓制下,我們素以為榮的自由和人權空間正受到壓抑和削弱,對教會的約束和限制也可預見地大大受到管控。
或許在可見的將來,出入教堂可能有諸多限制。若主日崇拜無法舉行時,我們的宗教生活仍能否持續?若教會再不能有建築物和其他活動時,我們的信仰是否就停頓呢?若信仰受不住外來的壓力時,我們便將一切以前的靈力抛諸腦外嗎?
經不起考驗和試煉的信仰,就算不得是甚麼信仰。反之,嚴寒中更能鍛鍊出上主喜見的純真、赤誠、信心的力量!那由心靈和誠實而生,崇拜真神的心是無人能取去的,因那是上帝親自刻在我們心底裏的信仰,是原始無偽、非靠包裝外表的宗教。
今天,我們的教會太複雜了,基督教的原起是簡單、是內在美而非外在華麗,亦非以活動代替了人對上帝的敬畏。面對未來,無論政權如何威嚇、壓制,歷史都證明了它不能奪去人內心那純真的信仰;除非是人自己放棄,不再相信上帝。
讓我們不要看輕這單純的信仰力量,初期教會甚或是國內文革時期的信徒靈命,就如埋在地底下的小芥菜種子,一旦生長,便到處開花結果!今天的書信說:「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8:1);加拉太書更提到聖靈所結的果子。在北風凜冽之際,讓我們繼續仰望上帝,讓上帝的愛和信澆灌我們,追求活出忠誠信實,合乎上帝旨意的生命!用信仰生命來見證上帝對人的慈愛!


2021年01月24日 
以愛合一 (卓廸舜牧師) 
合一主日 
第4期 

每年一月中旬在世界各地教會也會舉行「基督徒合一祈禱週」(The Week of Prayer for Christian Unity),這大公合一運動已有過百年歷史。香港也不例外,過去一段時間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在這週內一同合辦基督徒合一祈禱聚會、合一崇拜、教牧及同工聯合聖餐崇拜等,目的是促進基督徒之間的交流,增加各教會團體的對話,共同彰顯一主、一信、一洗的基督信仰精神。可惜,受疫情影響,今年各項聚會將延至五月中舉行。

要在這嚴重分割的世代推動合一談何容易,更有「堅離地」之感!事實上,即使有共同信仰,生活上的實踐也可以是南轅北轍。林崇智牧師曾言道:「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一向積極參與及推動合一事工,這是本會的精神及傳統。會祖衞斯理約翰牧師所處年代的基督徒都傾向在信仰上各走極端,常為神學觀點爭拗不停,造成教會分裂和不少傷害。但衞斯理牧師卻繼承聖公會的「中庸之道」(Via-Media),提倡一種平衡兼容的大公信仰。 」他在講章「大公的精神」中指出,愛才是這種大公精神的特質。這樣說來,愛就是合一的記號!不論我們擁有怎樣的背景、熱衷於怎樣的制度、禮儀、甚至不同的神學想法,只要我們願意帶着上帝的愛在生活中見證他,讓人認識主,並以真誠去愛家人、鄰舍、同事、弟兄姊妹,以及和我們意見不合的人甚至仇敵,我們都能從心合一!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但同時我們也是被上帝所創造,被上帝所愛,因此,我們沒有人能夠自義,亦不能論斷別人。今主日三段經文的主旨也提醒我們,作為基督徒要共同在這歪曲世代實踐合一的使命,認定我們是被上帝所呼召的,在天國近了的呼聲中要更專心和努力地傳揚福音,呼籲人應悔改,遠離不義與惡行。

美國神學家Ched Myers說:「天國的來臨並不關乎凱旋主義,是由下而上的,出現在人受苦於黑暗中仍能團結起來的境況。」 或許這正提醒我們,在紛亂撕裂、黑暗似在掌權的世代裏,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更需團結合一起來,發出上主的光輝,在苦海中成為引路明燈,讓世人看見主基督,得着從主而來的救恩與盼望。


2021年01月17日 
召命‧使命‧遵命 (林慧儀宣教師) 
顯現後第2主日 
第3期 

神學院開課後不久,大多由第一年入讀的同學分享蒙召見證。記得一位同學分享中提到,他被人問及奉獻甚麼給上帝,便二話不說坐在奉獻箱上,對對方說把自己全獻給祂。其後他人生經歷了不同事情,成就了站在講壇前的他,說「戲言」成真。
今天的舊約和福音書經課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兩個蒙召生命,分別是撒母耳(撒上三1-20)和拿但業(約一43-51)。
聖經所記述的蒙召經過和現代所聽的很不同,就像開首談及的同學般,是人「主觀」的意願,後經不同途徑「客觀」的引證,踏上蒙召之路。細看撒母耳和拿但業,前者有點令人毛骨悚然——試想像睡覺中(撒上三5、6、9),接二連三聽到陌生的聲音在呼喚自己的名字,會是怎樣的一回事!後者卻以「輕蔑」態度來描述呼召的基督;一人有一個呼召,經過不同,背後信息卻相同:見證上主在祂的子民中工作。
從上文下理理解撒母耳的蒙召,之前的經文是上帝對以利家審判信息的預言(撒上二27-36),上帝不但親自對以利說出審判信息,還藉着交託給撒母耳的使命,把預言以利家滅亡的實現權柄賦予給他。上帝毫不諱言道出以色列的失敗,並要藉撒母耳進行管教的工作。撒母耳即使心裏懼怕(撒上三15)仍遵從上主的命令而行。聖經作者這樣說:「從但到別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華立撒母耳為先知」(撒上三20)。撒母耳從被召那刻開始,貫徹始終,一生遵命。
拿但業的蒙召,是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即使時代和經過都不同,然而上主仍在工作。拿但業對基督的談論,極盡刻薄(約一45-46),當然,事起必有因。聖經學者D.A. Carson指出,當時村莊間存在競爭,即使同為猶太人,但對來自拿撒勒的人,均存着藐視:「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不過,故事峰迴路轉,基督的回應令拿但業徹頭徹尾體會自己的「無知與偏執」!他改變了,以全新的視野來認信:「你是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約一49),他以超越了自己的狹隘來面向基督,因基督在他生命中工作。
今天,我們都是一群被上帝呼召出來的人,這就是新約希臘文「教會(Єκκλησία)」的含義,而上帝仍在我們身上工作,充份反映在(林前六19-20)「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裏面的。而且你們不是屬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體上榮耀上帝」。來吧眾肢體,忠於使命,一生遵命。


2021年01月10日 
實踐託付 ( 杜敏玲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有一位年青人,在大學畢業後便立志要將一生和整個人奉獻給上主。從那一天開始,他知道他的一生要徹底活出愛上主和愛人的生命,問題是「他的生命要委身在甚麼事上,才能成就上主所託付他的使命呢?」後來在成長的歲月,他雖然有不錯的工作,卻認為那不是他最能事奉上主的任務。他繼續在不同的崗位中嘗試,但也發現不是上主給他的託付。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他開始問一個問題︰「我的一生何去何從呢?我甚麼也嘗試過,餘下的人生要怎樣才能完成上主的託付?」
以上的經歷是我們會祖衞斯理約翰追尋人生使命的序幕。無論你是年輕人,或是進入人生下半場,可能也曾經問過或正考慮着這些問題。特別是在今天的社會,一個黑暗又令人迷失的世代,可能更多人會問,我們的未來如何呢?還可以做甚麼才能成就上主所託付的使命呢?
在上主的恩典下,會祖當年的問題得到解決。他經歷靈性復甦,使他明白他一生要宣講的信息,就是「上主的救贖恩典會帶來生命的潔淨與更新,被上主強烈的愛完全充滿,而活出聖潔,愛主愛人的生命」。雖然這信息與基督教一直所說的大誡命和大使命大同小異,但因為他所宣講的地點和對象,是非一般教會傳統所能接受的,他仍需要克服內心的掙扎和來自教會內部的挑戰。但在聖靈的印證下,他多次勇敢的向不同的人表明及解釋上主託付他的使命,多年以來,他終能一直堅定的回應及委身上主對他的呼召。
今天的香港,或許有不少人已經長時間過着像創世記所形容「混沌」、「空虛」和「深淵」般的生活。我們所面對的社會跟以往已經很不一樣,無論在個人或教會層面,一直沿用作實踐使命的方式可能已不再適切,這也逼使我們需要以新思維來活出上主對我們的呼召。今天是受託主日,願我們能一同尋求聖靈的帶領,讓上主的話更新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教會和我們的社會,使我們有活力、有動力和有生命力去實踐上主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


2021年01月3日 
感恩立約.榮耀主日 (陳德昌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這些說話是提醒我們要把握時機,超前規劃,為自己的人生作出更好的計劃安排。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每年的第一個主日就是立約(聖餐,今年因限聚令未能同步舉行)崇拜,正是邀請我們回歸這一個美好傳統:我們把握一年之初,重新在上帝面前反思立志,在「成聖」的信仰路立定志向,更新規劃,以至能在年內靠着上帝的恩典而有改進步。

今年教會的主題是「上帝的邀請」,邀請我們與三一上帝,聖父、聖子、聖靈建立既寗密卻又清晰的關係,好讓我們在尋覓中得着指引、在失落中有依傍、在軟弱中得着力量,在混亂中得到盼望……。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在上帝的創造故事中,我們都看到秩序和美善,上帝看是好的。在創造的高峰,人不單受造,更按着上帝的形象而造,有着上帝的呼吸(生命之氣)的有靈活人。「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這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2:7)

人類不單在創造的旨意中有管理大地的職事,更在創造過程中有形俏上帝以至能與上帝有契遇相逢(Encounter)的基因。聖經就是記錄着上帝與他所創造的人類:他所喜悅的人交集,呼召、尋覓、回應和叛逆的故事,這也是上帝藉着主耶穌來救贖萬民,邀請他的子民進入天國的故事。我們要為此而獻上感恩的心。

「你們要以感謝向耶和華歌唱,用琴向我們的上帝歌頌。
耶和華喜愛敬畏他和盼望他慈愛的人。」(詩篇147:7, 11)

詩人呼籲我們要向耶和華獻呈感恩的頌歌,因他不斷施行拯救。先知耶利米邀請讀者因耶和華在色列民中施行拯救,招聚散失各地之人的歸回,使他們的憂愁變為喜樂而感恩。

施洗約翰為那照亮生命,勝過黑暗的的「道」作見證,我們也是從他的豐富裏,我們都領受了恩典,而且恩上加恩。保羅也提醒我們要感恩,因上帝藉着耶穌基督已把天上各樣屬靈的恩賜給了我們:得長子名分、在基督裏合一,得着基業、得着聖靈……為着這一切,我們要榮耀上帝的名。

我們的立約,是因上帝先愛我們。
我們立約,是因我們要感恩並立志榮耀上帝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