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2024年,人類彷彿置身於波濤之中,戰爭衝突處處,人工智能發展令人驚嘆,卻又使人憂心,香港經濟繼續衰退,流散潮仍不斷;身處其中,我們是否曾懷疑,上主是否仍眷顧着我們?
我們常說感謝主恩,卻也會忽略了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祝福。我們總想擁有最好的,稱心的東西,忘記了甚麼才是祝福的真相!其實,祝福的真諦就是上主與我們同在,人生有主,就是恩典,那怕要面對無數的困難和挑戰。
上主的祝福從來是純恩典的賜予。當我們的心常充滿感恩,即使是最大的困難,也會因感恩的視角而變得細小;心若被負面思想佔據,祝福只會在生活中消失,連最微小的問題都會成為巨大的障礙。因此,我們必須學習退後一步,找個可以安靜親近主的地方,將所有掛在心的人與事放下,雙手拖着主,細看自己的生活故事及體驗,求主拿走被僵化的自我概念,或許正是我們在感恩中找到真正自由的關鍵。我們又可在一個晴朗的一天到不常到的公園,聆聽天父創造自然界的聲音,不斷頌唱記得的讚美詩歌,這也是引導我們走向自由,不被纏累的方式。主的愛和讚美既充滿內心,我們就能從罪惡、憂慮、壓力、負面思想、不滿、埋怨和失望中得着釋放!不再被這些負面的東西纏繞我們,盡情投在天父的懷裏,訴說內心的感謝,又求聖靈引導、進入我們需要極大恩典的生命之中。
2025年是一張空白的畫布,等待我們用愛和信心去描繪。讓我們將感恩化為行動,將祝福傳遞出去,讓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充滿恩典和意義。當我們靠着耶穌基督堅定的愛時,必定能在新的一年撰寫一篇充滿感恩的生命詩章。
聖誕節的故事,我們往往從耶穌誕生在馬槽說起;包括有天使、牧羊人、三博士、聖母和聖嬰的美麗景像。然而,我們中國人强調,人一出生就已經一歲,因為要計算一個嬰孩在母親十月懷胎的時間;所以,紀念耶穌誕生,也應該從馬利亞懷胎開始說起。究竟馬利亞知道自己懷孕的時候,她有甚麼反應?是否像很多母親一樣歡樂呢?
路加福音1:26-38記載,當馬利亞從天使的宣告知道自己懷孕的消息時,馬利亞「因這話就很驚慌,又反覆思考這樣問候是甚麼意思。」因為她是一個未出嫁的處女,怎麼可能懷孕呢?這怎會是一個使人歡樂的好消息呢?
對旁人來說,這是一個來歷不明的私生子!馬利亞和將要出生的孩子要面對的,將會是鄙視、嘲笑和羞辱,你可以想像她是何等的驚慌害怕?然而,馬利亞在疑惑中,反覆思考。馬利亞接受天使的話:「出於上帝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她就確認自己的身分:「我是主的使女,願意照你的話實現在我身上。」並接着在路加福音1:46-55,馬利亞唱出了著名的〈尊主頌〉: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樂!
馬利亞看見了自己的卑微,但她同時亦見到那有權能的為自己做了大事!看見上帝憐憫敬畏他的人,趕散心裏妄想的狂傲人,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叫飢餓的飽餐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而第一個聖誕,就是這樣開始的。
在今天的香港,有權柄的人不斷高呼興旺經濟,形勢大好;卻看不見不少市民驚慌、害怕、疑惑、失望!而不少人在灰心、失望中,卻又失去了志氣與盼望!在表面歡樂的聖誕氣氛中,忘記了第一個聖誕是如何開始的。
讓我們作為基督的門徒,緊記聖誕是從馬利亞的驚慌、害怕、疑惑,但卻不失望和高唱〈尊主頌〉中開始的。因為她看見上帝的大能,她心中尊主為大,便看到上帝要顛覆世人的價值觀和權力的結構。而這正是耶穌基督生命的寫照,以及二千年來福音大能為這世界帶來的改變!在慶祝基督誕生的時候,讓我們像馬利亞一樣,心尊主為大!信靠上帝的大能!
聖誕節快到了,你感受到城中的歡樂氣氛嗎?八十年代流行音樂組合「達明一派」有一首關於聖誕節的歌曲「今天應該很高興」,歌詞提到聖誕節能與好友相聚便會高興快樂,但昔日的良朋今天已移居到不同國家,只能幻想一同歡度佳節。這首歌已經是接近三十年前的作品,但今天可能仍觸動人心。聖誕節的高興快樂到底建基於甚麼?是良朋相聚?美酒佳餚?聖誕禮物?漂亮的佈置燈飾?抑或是耶穌基督帶來的喜樂?
今天是將臨期第三主日,這個主日又稱為喜樂主日,將臨期的主調相當嚴肅,提醒我們要預備心靈迎接基督的降臨。昔日的以色列人在困苦中漫長地等候彌賽亞,直至基督降生,救恩臨到。我們也等候基督再次降臨,審判世人,在等候中必須要警醒禱告,預備好自己迎見主。同時也提醒我們,許多人仍在黑暗無望中,我們要致力傳揚福音。將臨期紫色的節期色,代表着我們的悔罪。有些禮儀教會,在喜樂主日會選用粉紅色去表達等待主的喜樂,本會部分堂會有燃點將臨環燭光的傳統,有些堂會也會在今個主日用粉紅色蠟燭。由紫色到粉紅色,是一種微妙的轉變。
喜樂與一般的高興快樂並不一樣,一般的高興快樂,往往建立在一些令人愉悅的人事物和關係,但是喜樂更多強調從上帝而來的恩典,讓人能勝過困境苦況保持心靈的力量。今日的三代經課引導我們尋求在主裏的喜樂,西番雅書的經文談論到被擄歸回的盼望,強調上帝對以色列民的愛,上帝必因他的子民而歡欣喜樂。當時的讀者如果只是盲目期待上帝的拯救臨到,而沒有悔改更新,或只是怨天尤人,陷入自傷自憐、無望的困境中,便難以進入上帝的愛、恩典和喜樂當中。今天我們又會如何選擇?
今日路加福音的經課,施洗約翰嚴厲地要求以色列人不要只追求禮儀上的受洗和潔淨,必須結出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他也提出一些具體行動建議給當時的人。今天我們又會怎樣展現我們的信仰,讓喜樂和盼望可以傳揚開去?腓立比書的經文耳熟能詳,主已經近了,願我們都放下掛慮,喜樂地等候他。
將臨節是個盼望的日子,亦有些堂會在將臨期第二主日,燃點第二支將臨節的紫色蠟燭,代表「信心」。處身時代轉變的人們,更需要這份在盼望等候中面對轉變的信心。
瑪拉基書提出,立約使者快要來到,把人的雜質除去,施行審判,才可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而耶和華將臨近,他將施行審判,警戒「行邪術的、犯姦淫的、起假誓的、剝削雇工工錢的、欺壓孤兒寡婦的、屈枉寄居者的和不敬畏我的人。」(瑪3:5)施洗約翰沿約旦河在曠野宣講悔改的洗禮,為預備彌賽亞出來。(路3:1-6)前者盼望立約使者,而後者以宣講預備彌賽亞。有盼望如瑪拉基,也要有相應的行動如施洗約翰,否則盼望就好似只是一服安慰劑。沒有行動的盼望,只是妄想而已。
保羅也提醒腓立比信徒,要靠主喜樂,然後就用自己作例子,說明要放下過去,甚至視之為有損,而以認識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直到有一日與主一同受苦,並效法主的死,然後他說自己:「或許我也得以從死人中復活」。(腓3:1-11)既然是對將來的盼望,就要放下過去,好像保羅一樣。我們要放下過去,為過去斷捨離,永遠是一件困難的事,特別是如果過去的感覺良好。一句「以前唔係咁」,好似就要回到過去,但如果過去真很完美,就不用對將來有盼望了,人類也不會向前。保羅視過去如糞土,為有損,因為他知道只有認識主基督耶穌,才是生命的至寶,於是他踏上受苦及準備受死的宣教之路,使更多外邦人認識主耶穌。
在這個轉變的世代中,我們要學習如何憑信心來盼望將來。盼望使我們對將來有憧憬,好似瑪拉基,不會被目前的境況困住。預備是相信今日仍未到目標,目前只是準備進入一個更美階段。行動使我們把盼望付諸實行,不流於空想。
救主來臨的福音,使我憧憬更多人認識主。當我們知道一切都只是個預備,就知道自己只是別人信主的媒介,而最重要是他們來到主前。最後,我們在此時此地實踐傳福音,不只是空談討論。你準備好在今個聖誕節,帶你的親友、同事及同學,來到上帝面前嗎?
閱讀主日經文路加福音廿一章25-27節,對比今天世界各地發生的事,難免會猜想末日臨近,就在今世代。只是回想人類歷史,這些景象亦曾出現過,瘟疫曾發生,世界大戰亦經歷兩次,大飢荒屢次聽聞;舊約以色列歷史亦記載萬邦喧嚷,國度動搖的不穩定,戰爭、城鎮荒涼的悲劇,因此重要的不是預測末日的日期,而是認定上帝是歷史的主,歷史是上帝作工的舞台。被呼召的時候,耶利米先知被提醒,上帝是「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的上帝(耶一:10)。猶大國仍存在,上帝呼召以賽亞先知向他發預言:「城鎮荒涼,無人居住,房屋空無一人,土地極其荒蕪」這事實(賽六:11);約二百年後,以色列民被擄七十年時,上帝卻應許「(以色列民)必修造久已荒涼的廢墟,建立先前淒涼之處,重修歷代荒涼之城。」(賽六十一:4)雖然有時我們不明白、不理解,但藉禱告,讓上帝幫助我們認定他在歷史的作為,為的不是懲罰,而是愛世界及世人;不是放棄,而是建立、栽植。站在上帝為王的歷史進程,我們或許面對生活的不穩定,但迎向的是「人子帶着能力和大榮耀駕雲來臨」及「得救贖的日子近了」(路廿一:27-28)。
耶穌提醒我們,面對世界響聲、震動、困苦,我們內心或許會惶惶不安、嚇得魂不附體(路廿一:25-26),或許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不需要自責、內疚。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保羅提醒信徒「免得有人被這些患難動搖。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三:3)。引用The Message版本,Google翻譯「並不是說這些麻煩會讓你感到驚訝。你一直都知道我們會遇到這種事。這是我們使命的一部分。」相信保羅不是說人生常遇患難,但總會遇到;因此,重要的是如何藉着禱告,將眼目轉向注視主耶穌,依靠他在患難中成長,更活現基督。耶穌提醒我們:「你們要時時警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廿一:36)引用The Message版本,Google翻譯「不斷祈禱你有力量和智慧來度過即將到來的一切,並最終站在人子面前。」
今主日是收割節感恩主日,按着傳統,我們透過豐收的蔬果同來感謝父神深恩。在這週舉行,既參考了美國感恩節的日子,又藉此時機配合着農耕秋收的祝慶,於教會裏慶祝並感謝上帝。六十年前,在基督教週報創刊年的十一月,頭版第一段就是以「收割節感恩禮拜,本月各堂隆重舉行」為標題,「各堂隆重舉行」可見這節慶在教會裏是普及和得着各人的重視。 而內文提到各主內同道藉此數算神恩,包括身體靈魂得蒙保守平安;工作事業獲得進展成就;新婚、添丁、壽辰、病愈、新居、升學、畢業、陞職等,可說是生命中不同人生處境,都包括其中,見證主恩處處活現。
現代人很多已離開了農耕社會,今日農耕豐收不再是多謝上帝過去一年的供應(如陽光和雨水),以至地有出產,而是轉移去讚嘆社會科技化的改造,科技器材的幫助、交通基建的快捷支援和直銷網絡帶來直接銷售利潤等等。近日國內農戶富起來,不是感謝上天,而是多謝國家的幫助。
時移世易,上帝的看顧保守、生命的保障及人生引領被取代了!上帝掌管世界被淡化去!教會在這世代應該向世人分享,唯獨基督才是世界的真正掌權主。
回顧歷史,教宗庇護十一世(Pius XI)於1925年12月11日,有見於放任的世俗主義橫行及歐洲極權勢力興起,遂以《設立基督君王日》通諭(Quam Primas)訂定每年十月最後的主日為「耶穌基督君王禮」,藉此主日讓世人認清唯獨基督才是世界的真正掌權主。至1970年,天主教會重新編訂年曆,日子改放在常年期的十一月最後主日,而基督新教也都採納。
因此,今天誦讀的經文強調,在末世中信徒要見證基督永恆的榮耀,因他就是昔在今在永遠的存在者。(啟1:4下-8)以色列君王大衛藉詩歌彰顯上帝的靈帶來感動,要以公義治國,因為用兵器管治的王,終必衰敗。(撒下23:1-7)而耶穌來到世間,是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都聽從他的話,是天國國度的子民。(約18:33-37)。
我們要在收割感恩中強調基督為王,多為主分享見證,作信仰分享,齊來建立教會分享見證的文化,彰顯基督在我們生活中仍然掌權。
當人心慌亂、六神無主,特別在黑暗、顛簸的時代中,人總盼望依仗着各式各樣實體可視之人、事、物,作為後盾得着保障。正如今週福音經課馬可福音給我們的提醒,第十三章一節:耶穌從聖殿裏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老師,請看,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石頭!多麼了不起的建築!」對門徒而言,實體可視的石頭和宏大的建築,當下正是他們依仗之物,是一座外觀正在精工修建但內裏卻是不公不義、問題多多的聖殿。主耶穌一席話有如凍水一盤潑向門徒:你看見這些宏偉的建築嗎?這裏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第二聖殿整座花了很長時間進行復建,直至公元六十三年才完成工程。可惜不堪一擊,短短七年(公元七十年)已被羅馬帝國攻陷燒毁。此事再次提醒我們,即使玉石靈宮,再大、再高,甚或內裏裝滿聖經、掛着十字架,但當中沒有上帝的靈、沒有上帝的義在其中,一切都枉然勞力。故此,我們更需要堅定對上帝的信心,認清和調較準確靈性焦點,是朝向上帝,還是被俗世的輝煌、數字的成就拉跨,引誘跑掉。
接着,門徒帶着主耶穌沉重的提醒來到對面山上,凝望着他們自豪的聖殿,向主耶穌求問關於終局的預兆。耶穌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隨着時代轉變,動搖人心的事情,已經不單純是錢財權勢、私慾邪情,而是對信徒造成更大動搖和傷害的: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彼此關係疏離、失去集體敬拜上帝的火熱、不冷不熱地間歇聚會等。教會面對聚會人數下降、奉獻下滑確實造成了影響,但作為教牧,當前最關心的並非實體可視的數字,而是數字背後所呈現的人們,是有血、有肉、有眼淚的信徒羊群。香港的社會環境,無論經濟、政治、民生都在喘息回氣中,作為基督信徒,身為香港人,更要堅心相信上帝是與人同在、同行的主,時刻捉緊上帝禱告的手。因為彼得前書五章八至九節提醒我們:務要謹慎,要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走來走去,尋找可吞吃的人。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正在經歷這樣的苦難。
我們不是孤單獨自面對困難,因為我們不但有彼此,更重要我們有甘苦與共的上帝。阿們。
《路得記》是富有人情味的舊約小書卷,只需半小時便可讀完。這卷書像《以斯帖記》一樣以女性名字命名,卻沒有民族獲拯救的大事件,當中小人物路得卻是大衛王的曾祖母,又是耶穌族譜少有的外邦女子,十分囑目。
《路得記》以三位無依無靠的寡婦開始,猶太人拿娥米因饑荒隨夫與兩個兒子去摩押地生活,其後丈夫離世,兩個兒子在當地娶妻後一段日子也離世。拿娥米為生活從摩押地返回伯利恆,為免拖累兩位異族媳婦而在途中勸她們離開,尋找新的婚姻與歸宿。拿娥米在自己困境中仍體恤關心媳婦,難捨難離之下,媳婦俄珥巴回摩押,媳婦路得卻堅持留下陪伴說:「你在哪裏住,我也在哪裏住;你的百姓就是我的百姓;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裏,我也死在哪裏,葬在哪裏。只有死能使你我分離。」這樣的豪情壯語竟然出自一位外邦寡婦,深厚的情意令人觸動!三位寡婦在貧困潦倒中,仍彼此以恩慈相待,呈現出遇到困苦艱難仍保持仁愛的心,正如今年第一、二季的季題「擁抱轉變.以愛為先」。
路得來到她不熟悉的伯利恆,正值大小麥收割,為生活、為供養拿娥米,她自告奮勇去田間拾取收割剩下的麥穗。這是十分勞累的工作,整天在陽光下彎腰逐粒拾起麥穗,積少成多以糊口;有時會受到收割的人指指點點,甚至遭人白眼,路得仍堅持面對。拿娥米得知波阿斯善待路得,因着對路得的關切而盡心思為她的將來籌謀,指導她如何親近波阿斯,雖然自己一無所有,但她仍以傳統的家族責任而為路得勞心。波阿斯有心幫助路得,雖然自己並非她的至親,仍然趕緊到城門請長老作證買地、買死人的妻子和使死人在產業上留名。可見路得、拿娥米和波阿斯這三位《路得記》的主角,面對困難,仍然堅持努力面對,正如今年第三季的季題「迎難奮進」。
至於今年第四季的季題「重燃信念」,從拿娥米的經歷中看到,她曾因失去丈夫與兩個兒子,而對本族的婦女們說:「不要叫我拿娥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盡了苦。」(1:20),最後當路得生子後,婦女們說:「拿娥米得了一個孩子了!」(4:17),對拿娥米和路得而言,是經歷上帝的保守,對上帝的信心得以重建。另一方面,《路得記》的讀者,因讀到此書卷亦得以「重燃信念」,知道無論在任何處境下,上帝必然細察、供應和保護。
過去,香港在政制轉變和移民潮的影響下,經歷了新冠疫情的三年風暴,全球經濟也因而陷入不景氣。此外,環境生態惡化、天災人禍頻繁,以及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的衝突,使戰爭危機持續,導致難民流徙,生命危在旦夕。在這樣的宏觀環境和個人生活的壓力下,人們感到無奈和疲憊,甚至產生抑鬱情緒,或走向自殺的極端。
面對這些艱巨的挑戰,香港的基督徒也表現出類似的心態和行為。在如此重大的災難中,基督徒必須踐行信望愛的信仰,遵循真理,活出為鹽為光的見證,展現出作為主忠實門徒的秘訣,那就是積極愛主,與上帝建立密切的關係。
愛主是我們得力的秘訣和源頭,也是追求與以馬內利的上帝同在的關鍵。耶穌在回答文士對舊約誡命的挑戰時,強調了愛上帝的重要性:「主——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第二要愛鄰如己……」(可12:28-34)。這裏耶穌強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基於選擇、立約和委身,要求全心全意地愛主,並通過實踐來愛人如己。
在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危機時,我們可能會感到無能為力,失去愛心、信心和盼望,選擇躺平,拒絕事奉,更無法去愛人如己,實踐信仰。然而,主已經一次性地獻上自己,成為永遠的贖罪祭,這表明了主的救贖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何況基督的血,他藉着永遠的靈把自己無瑕疵地獻給上帝,更能洗淨我們的良心,除去致死的行為,好事奉那位永生的上帝。為此,基督作了新約的中保;因為他的死,贖了人在第一個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使蒙召的人能得着所應許永遠的產業。」(來9:14-15)
愛主與事奉是我們整個群體信仰的核心。透過誠實的敬拜、讚美和禱告,我們能夠與主保持良好的關係,實踐愛人如己,互相守望和扶持,履行大誡命和傳福音的使命。希望在末世的災難和各種考驗中,我們仍能積極愛主,討主喜悅,保持信心、決心與委身,有力量智慧地遵行使命,榮耀神,益人。
在今主日的福音經文中,馬可引領我們體會主耶穌醫治一名失明人的故事。這位靠討飯過活的盲人,可想而知是境況淒涼,對人生了無盼望,相信在不少的日子中都是感到孤苦無助,只能見一日度一日,更談不上甚麽人生目標與意義。
但不知怎的,主耶穌的事情傳到他的耳中,為他在黑暗的人生中帶來一絲光明。他雖然看不見,但卻風聞耶穌即將經過他身處的地方,他下定決心,也懷着十足的信心,要抓緊這次可能是一瞬即逝的機會。他雙目雖然失明,耳朵卻仍可以聽見!為此,他聚精會神地留意,等待主耶穌的到來。
經文記着說:「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了起來,說:『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當耶穌注意到他的求助,就問他說:「你要我為你做甚麼?」盲人對他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耶穌對他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盲人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馬可藉着這個記載,相信必然期望讀者都能真的看見,不是單單風聞福音,而是能真的看見主耶穌在我們生命中與我們相遇,帶來盼望,帶來光明與醫治,並且因着這真的看見,我們在人生路上緊緊地跟隨耶穌。
正如《約伯記》的故事結尾,約伯的肺腑之言:「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每次讀到,都被大大的感動與激勵!願這份與主相遇的感動與激勵,今天臨到你。誠心所願。
在此,與大家分享一首詩歌《不要只風聞有你》,成為我們的禱告:
過去曾風聞有你,如今想要親眼看見你,
我的眼裏充滿着自己,主啊,我要單單看見你。
不要只風聞有你,我要親眼看見你,
不要只風聞有你,讓我親眼看見你。
求你開啟我被蒙蔽的眼睛,讓我不要總是看到自己;
我要更認識你,我要更親近你。主啊,讓我親眼看見你!
相信大家對「呼召」這個詞都會很熟悉,但又會覺得好遙遠。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呼召」是對傳道人而言,並且要求傳道人在領受呼召後要忠心事主,所以與我無關。然而,今主日的三段經文,卻提醒我們,要從三方面重新理解「呼召」與我們信仰生命的關係。
一.因所蒙恩言心意得更新
大家都知道,約伯不但經歷家破人亡,以及毒瘡纏身的苦痛,還要被好朋友質疑他的信仰是否純正。約伯在苦難和疑慮中求問上帝:「願全能者回答我!願那與我爭訟的寫下狀詞!」(伯31:35) 面對約伯的呼求,上帝沒有直接給予約伯答案,反而藉着大自然一切受造物在面對災難時所展示的頑強生命力(詳情請參閱《伯》38-41章),啟發約伯用聰明智慧去思考人生,積極面對苦難。約伯因所蒙的恩言心意得着更新,他不再因所遭受的苦難而感到迷惘,轉而專注上帝的大能,最後約伯作出信仰上最強的回應:「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42:5) 正是因為約伯的信仰由風聞上帝到專注上帝的轉變,使他得着戰勝苦難的秘訣,得着生命更新的動力。
二.因所蒙召命作眾人僕人
無論在任何時期,金錢、名利和權位,往往都是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耶穌的門徒也沒有例外,甚至明目張膽地向耶穌提出要坐高位的要求。耶穌卻借此機會教導他們:「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4-45)耶穌本有上帝的形象,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到處為窮苦百姓醫病趕鬼,成為「君尊義僕」的榜樣。我們既蒙召成為基督的門徒,我們的信仰生命也要與我們所蒙的召命相稱,要效法耶穌,以心敬愛上帝,以手服務人群。
三.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服
《希伯來書》的作者指出:基督雖身為上帝的兒子,卻蒙選召作大祭司,以他的生命為世人作了贖罪祭,更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服。基督曾俯伏在客西馬尼園大聲哀哭,流淚禱告說:「父阿,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須我喝,就願你的旨意成全。」(太26:42)耶穌知道自己即將要走上被釘十字架的苦路,面對的是被鞭打、受羞辱,但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存心順服,以至於死,用生命成全上帝拯救罪人的計劃。
各位弟兄姊妹,今天我們蒙召成為上帝的兒女,蒙恩成為基督的門徒,盼望我們都能夠專注上帝的話語,使我們的心意更新變化,甘願作眾人的僕人,因所受的苦難學習順服,在日常生活中「領受召命,忠心事主」。
信徒於加入教會後,總有不同的機會事奉上帝。當我們願意委身參與在聖工之中,便會經驗到不一樣的滿足和喜樂,有時甚至會迫切地想知道「主啊!我可以為你做些甚麼呢?」
今天的《馬可福音》提到一位財主跪在耶穌面前,問如何才能得到永生。一直以來,猶太人都相信謹守摩西律法是獲得永生的其中一個途徑。而從這位財主與耶穌的對話中,他似乎認為自己已經遵守了一切誡命,可是卻沒有得到永生的確據。因此,他希望從耶穌身上找到答案。於是,耶穌便告訴他「還缺少一件」,吩咐他變賣所有家產去幫助窮人,然後來跟隨他。結果,財主便憂憂愁愁地走了。
有時我們也可能像財主一樣,想證明自己已為神做了很多事情,證明自己是一位好信徒,能夠把個人的恩賜用在事奉中,又蒙主喜悅,當然是一件美事,但永生之道並不是靠計算事奉有多少來決定的。
耶穌在此之前,曾為小孩祝福時提醒過門徒,要像小孩一樣才能承受上帝的國(可10:13-16)。假如我們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或許可以互相解釋如何得到「永生」和「承受上帝的國」。財主以為天國是可以靠人的努力而賺得的,因此他問「可以做什麼?」(Doing,指人的所為);而耶穌則向門徒說明甚麼人才能承受上帝的國(Being,指人的所是)。原來,永生之道的秘訣不在於一個人的「所為」,而在於一個人的「所是」。
既然認識「我是誰」比起計算「我做了甚麼」更重要。那麼,財主是誰呢?21節提到「耶穌看着他,就愛他」,原來財主是個被耶穌愛着的人。他不需證明自己做了甚麼,主耶穌看着他,就已經愛他了。耶穌要求財主放下他一直所倚靠的錢財,其實是想讓他像小孩子一樣,信靠他的愛,全然的跟隨他。正如一個被父母愛着的小孩子,可以安心信靠他的父母一樣。
同樣地,主耶穌也毋須我們做些甚麼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他邀請我們以他的眼光來認識自己,並為「我是誰」來感謝主,惟有當我們全然接納自己的「所是」,才可以真正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所為」。
感謝看着我們就愛我們的主。
「普世聖餐主日」踏入第85屆,我們享受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和平境況,甚至世界成了一條地球村,世人彼此建立互信、攜手同心使和平得以持續。但現今我們所處的世代卻看來厭惡了和平共處的寧靜人間,各處戰火連天,無辜人民面對着炮彈日夜的轟炸,風平浪靜的海峽亦見衝突冒起。
「普世聖餐主日」的設立乃有見於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苦難和破壞,並二次大戰的一觸即發,1933年一位美國牧師發起呼籲,邀請各地教會和信眾為生活在二次戰爭邊緣的人民代禱,又學效基督,為祂所愛的人不避艱苦,普天下不分種族、語言、國界,在聖桌前領受同一的餅和喝同一的杯,就是基督的身體,為的是要拯救人類,不要因一己私慾和貪婪走向自我毁滅的道路。這呼籲在1940年獲美國基督教協進會正式通過及接納,定十月第一主日為「普世聖餐主日」。
與八十五年前相比,教會現今的影響遠不及昔日,教友人數亦大幅下滑,教會內部更不斷出現紛爭和破裂,但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仍是堅定不移。雖然人妄自尊大、目中無人,但心靈深處仍有空虛無法填滿,仍需尋求那創世造人的創造主。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以「Holy Other」來稱呼上帝,神聖是他人,正正點出了現今人們的需要——彼此同心合意、謙卑地跪在聖潔的神明前,求主憐憫我們,拯救我們於死亡邊緣,並明亮我們的心靈,開我們的眼睛,看見別人和上帝。
1945年畢加索的名畫「The Face of Peace」聞名於世,畫作中的鴿子代表了和平、世人對戰爭之厭惡和對和平的深切渴望。初期教會的信徒在惶恐失望之時,聖靈如鴿子降臨在他們當中,「又有舌頭如火焰向他們顯現,分開落在他們每個人身上。他們都被聖靈充滿。」(徒二:3-4)生命重現活力和勇氣,這是上帝偉大的恩賜!
1969年約翰連儂(John Lennon)一首振奮人心的流行曲「Give Peace a Chance」體會到戰爭所帶來的可怕,也是我們的心聲和期望。其中一句歌詞「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今日我們將saying改為praying,在主前誠心誠意向主禱告,讓對抗、衝突與戰火停止,讓和平合一重臨大地!
本週經課福音書(可9:38-50)與上週(可9:30-37)遙相呼應,是與「誰為大」和「小孩子」的討論有關,也是耶穌與門徒未完的對話。馬可要求人委身於上帝的國度,當中的關鍵是「奉我的名」這片語,第一件奉耶穌的名去做的是接待小孩子(37節),第二件奉耶穌的名去做的是趕鬼(38節),第三件奉耶穌的名去做的是作在門徒身上的事,就是給他們一杯水喝(41節)。以上綜合了耶穌對門徒委身的要求和國度的價值,那些看重卑微者的將會在國度坐在高位,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他們的好行為會被紀念。
接着耶穌將這位需要一杯水喝的門徒與42節的信我的「小子」相提並論,耶穌要婉轉地告訴門徒,「你以為你們在天國夠大嗎?你們還不過像小子,有很多需要吧!」耶穌指出人應該為他的名接待信我的小子,然而門徒既已在這個群體當中,群體就應該確保這小子不被跌倒,確保他得以留在群體當中。耶穌以一連串誇張的手法論到,如果沒有好好保護小子,傷害了他的嚴重性。
同時,也建議了一些加在跌倒者小子自身的刑罰,成為了我們的借鑒。砍下手和腳與去掉眼睛,也是耶穌常用的隱喻,「手」是指信徒的行為,「腳」是生命要走的路,「眼」指向人生的願景,換言之,假如一個人的行為、道路與願景對他毫無益處,甚至使他跌到,耶穌建議要將這些徹底除去。這些一連串加在自身的刑罰,在終末的國度為了永恆的拯救,殘障就總比健全更好。耶穌的隱喻描述了犯罪的跌倒者終末的命運。
今天福音經課提醒我們要關注那些面臨困難或被忽視的成員。確保我們的群體都不會在信仰的旅程中跌倒,能夠在上帝的國度穩固成長。也提醒我們在群體中要奉主的名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求父幫助我們在群體中展現奉主的名所行的美事,接待我們群體中每一位小子,關心有需要的人,並保護那些脆弱的心靈。願我們的行為能夠反映出主耶穌要求門徒委身國度的心意和價值。阿們!
在今年的開學日,一家社會服務機構發佈了一項關於「中學生幸福感」的調查結果。該調查共收回了超過一千六百份問卷,結果顯示整體受訪學生的幸福感平均分為2.63(滿分為5分),僅有稍多於四分之一的學生表示他們的幸福感達到了高水平。此外,調查發現有超過兩成的學生有抑鬱情緒,感到自己無價值,對未來沒有任何期待,甚至討厭自己的生活;而約五分之一的學生表示有焦慮症狀,表現為頭暈眼花、心慌和手部顫抖。該機構呼籲學校主動將有需要的學生轉介至當區的精神健康綜合中心,同時也籲請政府聯同私營醫療機構合作,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轉介服務。
根據香港教育局2023/24學年的統計,中學生總人數超過三十二萬,而此次問卷調查僅觸及總人數的半成,是否存在以偏概全之嫌,實在見仁見智。然而作為一個辦學團體的成員,無論是教學老師,家有在學子女的父母,還是關心青少年成長的牧者和導師,都要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有更深入的了解。
今天的福音經課中,耶穌教導十二個使徒,凡願意作首領和領導者的,就要從通常佔據前排、最容易被看見的位置,移到最後,猶如一位毫不起眼的領導者,甚至在該群體中看似不存在,但卻能展現出真正的領導力(可9:35)。耶穌的教導,提醒我們,儘管我們擁有豐富的學識和人生閱歷,作為後輩的導師或指導者,我們仍需給予學生高度的自主性,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憂慮。耶穌所提到的要成為被領導群體的用人(servant),並非字面上替他們完成工作或承擔責任,而是需要謙卑地傾聽青少年人的心聲,分擔他們的憂慮,然後再分享我們的經驗,傳遞更多正向的能量,以幫助他們抵抗恐懼和無力感。
在教導使徒之後,耶穌更具體地帶來並擁抱一位在當時毫不起眼的小孩子,告訴大家接納小孩子等同於接納耶穌基督本身和主上帝(可9:36-37)。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在堂會與學校的環境中,建立一個接納小孩的信仰社群,使上主托付給我們的學生能透過全人的培育,獲得豐盛的生命。
在這個學校教育主日,讓我們共同反思,以謙卑的心態深入了解學生的心聲,耐心接納他們的感受,並分享正向的生命價值,期望能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手的作為」這是詩篇作者的不朽名句,也藉此勾劃出受造的大地、星宿如何日夜不息地傳送出創造的奇蹟偉大。
然而,我們有聽到這些聲音嗎?還是因今天世界眾航天大國都只在乎在天空中發射更多的人造衛星,從而增加他們在太空中的話語權,阻擋了我們?今天我們都喜歡旅遊,但越來越多人只喜歡在城市中打轉、購物和消費,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觀只會成為旅遊的打卡點,有多少人會在旅遊中懂得欣賞和驚嘆造物主的奇妙偉大,從而產生敬畏之情?感謝大地,它們不因人的不聽而放棄、忠心和不懈地繼續以真實的心去傳揚上帝的作為。
真理是不受到歡迎的,難怪箴言中提及的智慧整天在街市市場呼喊人心的回轉,追尋真知識、聆聽真理的教誨,追尋人生的善道時受到冷落摒棄,直至罪禍纏身時才懂得回轉呼喊,企圖尋求拯救,但可能已為時已晚。
雅各提醒我們舌頭的重要。要小心說話,因為一言可興邦,一言也可喪邦,說話可以造就人,但也可以使人沉淪,搞亂天下。所以我們要用愛心說誠實話。但感慨今天我們很少人懂得和敢說誠實話,更少人肯用愛心去說真誠的話來造就人。在坊間,在傳媒、在網絡世界充斥了只講立場,不講事實的表白、更有不少的謊言騙局,fact check成了我們在接收這些信息時的必備程序。
耶穌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問彼得所認識的他,但只因彼得能在眾說紛紜時說出「你是基督」而受到讚許。但彼得真的明白他自己所說嗎?轉瞬間,他就因耶穌談到自己要受苦,矯情地拉着耶穌不要去受苦終受到責備和提醒。
隨後耶穌提出不單他要受難和復活。我們也要付代價,願意在今天的世代,天天背負十字架來跟他。我們聽到嗎?主耶穌清楚地表達信仰是要付代價,了解時勢的挑戰和困難,但仍決志,選擇去跟隨耶穌。耶穌說出了真理,但人不喜歡聽,彼得和門徒也不喜歡聽,我們更不喜歡聽:因真話太難聽了,太難接受了。我們喜歡得到信耶穌的所有祝福,逗留在安舒區,卻不是真的願意相信耶穌,更遑論要跟隨耶穌的腳蹤,為他作見證。感謝天地,這不同世代仍孜孜不倦地為上帝的創造作見證,發出聲音,我們聽見了嗎?
雅各以一個歷久常新的例子,作我們行事為人是否能榮耀主耶穌基督的試金石。就是當進入會堂後,遇上穿着華衣美服的富人以及骯髒衣服的窮人時,我們會如何對待這兩位同有上帝形象的人呢?
當然是平等相待,要善待窮人,也要善待富人,難道要因人的身分有別,而有不同的標準嗎?他們生而成為羅馬帝國中8%的有錢人口並非罪過,雅各書的作者指出,惡的產生,是他們利用自身的身分地位,欺壓窮人,以剝削及不公正地犧牲別人的利益來為自己賺取更多利益,對窮人行不義之事。雅各書的讀者,就是身處一個獨特處境,大部分是低下階層,受到社會及政治而來的迫害,而迫害他們的,正正就是那些貪得無厭,為了欺壓貧窮以取利,不惜扭曲司法公正的富有人。
整全的律法,除了愛神之外,也需要透過『愛鄰舍』去理解及實踐,這也是耶穌在馬太福音22:37-39中所說的兩條誡命。這是整全律法的要求,是一切律法和先知書的總綱。除刻意對貧窮人作出傷害,對他們不屑一顧,甚至漠視他們的需要及存在,也是一種對他們被動的傷害。
善待窮人,除了是遵守耶穌的教導外,更是一份屬靈的看見。「上帝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使他們在信心上富足,並承受他所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國嗎?」雅各所用的「窮人」(ptochos)一詞,有信靠上帝而不倚賴物質財富的意思。貧窮非單指經濟方面的缺乏,也可指因受欺壓,而覺悟特別需要上帝之救助。在缺乏中信靠上帝、愛上帝所愛的(窮人)就是信徒的屬靈看見。在末世時,富有人在今世所炫耀的一切,將會變得一文不值,唯有對上帝的信,才能直到永遠。
在上帝眼中,世人都是貧窮,一無所有,在主的恩典下才成為富足。我們若以金錢、地位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便會渴望得到這些來提升自己的價值,也保留屬世的錯誤價值觀。今主日是主日學主日,主日學着重教導聖經,同學們一起學習聖經及信仰上的不同課題,鼓勵理性思考及着力將聖經真理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你有否參加主日學,你有否建立一個合乎聖經的世界觀,具備屬靈的看見及實踐信仰在生活中?
「信仰不離地」這句話近年來經常在信徒之間提起,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我們不僅需要在心靈深處認識上帝的真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我們所信仰的內容。
內心轉化
在《馬可福音》7章1至8節中,耶穌與法利賽人和文士的對話揭示了他們的問題所在:他們過於專注於外在的宗教儀式和傳統,卻忽視了內心的真正潔淨。耶穌教導我們,真正使人不潔淨的,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來自內心的偏差思想。在14-15節及21-23節中,耶穌再次提醒我們,要關注內心的狀態,因為真正影響我們靈命的,是從心裏發出的意念和行為。耶穌說:「因為從人心裏發出種種惡念,如淫亂、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裏面出來,且能玷污人。」因此,真正的信仰生活要求我們深入反思自己的內心,認清內心深處的黑暗,並透過悔改和依靠上帝,經歷內心的潔淨和更新。
踐信於行
踐信於行是上帝對我們的呼召,因為真正的內心轉化必然會表現為具體的行動。《雅各書》1章17至27節提醒我們,上帝已經賜下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完美的賞賜,使我們能夠活出一個討他喜悅的生活。雅各勸勉我們要做「行道的人」,而不是單單聽道,不然就是自欺。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信仰必定會影響我們的選擇、行為和生活方式,這是一個真實的行動見證。真正的虔誠不僅僅在於保持個人的道德純潔,更在於積極主動地關懷和服侍有需要的人。
我們的信仰生活是否只停留在頭腦和嘴唇上?我們是否僅僅滿足於遵守外在的宗教儀式,而忽略了內心的潔淨和更新?我們的行為是否真誠地反映出我們內心對上帝的愛和敬畏?願我們每一位都能深刻反思自己的內心,求上帝光照我們,潔淨我們的心思意念。我們更要將所聽到的教導付諸行動,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信仰,關愛他人,見證基督的愛。這樣,我們才能在內心轉化和踐信於行的道路上不斷成長,榮耀上帝的名。
「信徒看哪,萬世戰爭已臨我們時代,無數軍兵,攜械披甲,集合嚴陣以待;你是否為忠勇戰士,站在信徒隊中?是否立誓向祂盡忠?是否剛強奮勇?」這段《萬世戰爭》的歌詞對你來說有甚麼感受呢?
聖經說,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有不少人都曾陷入魔鬼的網羅之中,例如:耶穌門徒中有受不住魔鬼引誘而離開或出賣主(約六:56-69)。大衛也受不住魔鬼引誘而犯下大罪。耶和華曾應許大衛的子孫若謹慎行為,就不斷有人坐以色列的王位(王上八:25)。可惜所羅門晚年及他的後代,都忘記上帝的話而犯罪。
現今科技發達,魔鬼利用網絡上的方便,散播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引誘基督徒離開主,甚至懷疑上帝的信實和慈愛。有些信徒更沉迷於網絡遊戲,荒廢了學業和工作,對人關係疏離,對屬靈的事漠不關心。此外,過長的工時和頻繁的應酬活動,也阻礙了信徒親近主的心,撒旦就利用這溫水煮蛙的方式慢慢地誘使信徒離開主。
因此,我們應時刻省察自己的行為,並且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抵擋魔鬼的詭計,因為我們的爭戰是與靈界的惡魔爭戰(弗六:12)。保羅鼓勵信徒要拿起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去準備作戰(弗六:13-18),你願意回應上帝的呼召嗎?
中國人有句說話「大智若愚」,指擁有大智慧的人,往往表面上看似愚笨,或者也指智慧超卓的人,不容易被發現,甚至不被世人接納和欣賞,因為他們智慧的表現,被世人視為愚拙。
所羅門王卻不一樣,他向上主求智慧一事,可說是典範級的教材,聖經中也極力描述他舉世無雙的智慧聰明。但當讀到列王紀上3章3-14節,不期然會發出一個疑問,就是所羅門真的是智慧典範嗎?
參考2章1-9節,大衛對所羅門的遺訓中,兩次提到所羅門是有智慧的。從上文「過了三年」﹙2:39﹚可見,求智慧一事發生於所羅門登基後最少三年,而在這些年間,所羅門按照大衛臨終的囑咐,先後殺了約押和示每,更藉機會殺了與他爭奪王位的哥哥亞多尼雅,解除祭司亞比亞他的職分,消除了所有敵對勢力,作者更以「國度在所羅門的手中鞏固了」﹙2:46﹚作為總結。之後,他更與法老結親,娶了法老的女兒﹙3:1﹚,得到強大的支援。但這就是「智慧」的表現嗎?
今天,當人高舉謀略計策,高舉業績成效,高舉優勝劣敗之時,爭取地位權勢可以是智慧的表現,爭奪更多利益可以是智慧的表現,甚至,把握機會,以公義之名作侵略的行動,都可以是智慧的表現……這時,上主向所羅門說的一句話可圈可點,「你既然求這事,不為自己求壽、求富,也不求滅絕你仇敵的性命……」﹙3:11﹚,間接指出「為自己謀求利益好處」和「滅絕仇敵」都不是上主的心意,更不是上主喜悅的「智慧」。
上主所喜悅的「智慧」,是人謹守遵行上主的道﹙3:14﹚,但撫心自問,我們會對秉持公義、誠實忠信、踐行真道的人表達欣賞嗎?還是會認為這些人不識時務,不懂世情?當我們仍然高舉會祖衞斯理約翰成立聖潔會,即使在當時被人視為不合時宜,他仍然聚集一群願意研讀聖經,並且遵從聖經教導行事為人的信徒,彼此提醒鼓勵的時候,今日,我們又願意去實踐幾多呢?
不能忽略的是經文提到「所羅門因為求這事,就蒙主喜悅」﹙3:10﹚,當中「蒙主喜悅」的主語,並不是「所羅門」,而是「這事」,即向上主祈求「善於了解的心」以及「辨別是非」這事。相信,如果我們也這樣渴慕的話,都會得蒙上主的喜悅。
過去一年,感謝主讓我有機會在本會澳門堂的崇拜中,講解保羅在腓立比書一至四章經文中勸勉教會「同心合一」的信息(參腓1:5,2:1-4等)。
腓立比的教會在外面臨逼迫壓力,內部卻有紛爭隱憂。保羅特別提到兩位資深姊妹:友阿蝶和循都基(甚或她們各有支持者)存在不和而無人處理。保羅在腓立比書第四章二節說:「我勸友阿蝶和循都基要在主裏同心」。這裏指出了教會面對內憂外患時,彼此追求同心合一的關鍵所在——「在主裏」。這句話對本會堂所和港澳宣教事工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首先,「在主裏」意味着教會的同心合一要建立在主耶穌的教導上。特別是宣教事工,在任何時期,教會都面臨政治經濟、人力資源、文化差異等壓力和困難。但教會的同心合一不是單靠個人權位或一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而是要建立在主耶穌基督的教導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太28:19-20、徒15:1-29)。當遇到意見分歧、步伐不一致時,我們要坦誠溝通,讓彼此理解,以基督的心為心,放下各自的執着甚至學習妥協,教會才能真正同心合一,努力面前(腓2:1-11,弗4:25-27)。
其次,「在主裏」要求教會在領導和信徒事奉上,都以主基督為中心;超越傳統觀念、世俗價值觀和標準。因在某些情況下,教會需要長輩的智慧或專業意見,但在決策和選舉的過程中,要避免成為「高高在上」或以「息事寧人」的心態來維持表面和諧,而失去公開、透明和屬靈原則的討論去處理問題。在事工發展上,也不應只注重數字增長、外表興旺、事奉效果等,而忽略內在的屬靈質素。保羅告訴我們,教會的同心合一不在乎這些,而在乎能否順着聖靈行事,活出基督的樣式,才合乎信徒群體的見證(腓1:9-11、3:7-11、4:4-9、弗4:29-32)。例如:澳門堂自從今年四月開始,將週五的崇拜與主日的崇拜重新整合,聯合為一個崇拜的過程,便是一個很好的見證。
本會澳門宣教正邁向卅五週年,在事工定位、服務規模、發展方向和重點等都產生了變化。但對我們來說,「在主裏」的同心合一,是建立健康的自立澳門事工的關鍵。無論外在政治經濟壓力,還是內部人事變動和事工決策,我們只要緊靠恩主,以基督為中心,彼此相愛服事,謙卑捨己,澳門循道衞理會才能站立得穩,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培養屬靈領袖見證福音大能。
新約時代那些群眾四處尋找耶穌,只為那些會壞的食物,而非要那位賜我們生命的主(約6:24-27、33)。同樣在舊約時代,縱使大衛曾渴望能為上帝建造殿宇,使他能一生住在耶和華的殿中;但他竟在自己宮中,尋得一位美貌女子,更借刀殺人,娶了赫人烏利亞的妻子(撒下11:26-12:10)。可見,我們在信仰尋覓上也曾出現偏差、被罪惡所勝,遺忘那份專一、敬畏主的心。
大衛起初輕視自己在私慾上的軟弱,任由自己閒懶度日、放縱眼目情慾,藐視耶和華的恩惠與命令。結果,在他的生命漸漸長出惡來,更犯罪得罪了主。大衛的愚昧還以為可以瞞騙上帝﹗大衛藐視耶和華的命令,做他眼中看為惡的事(撒下12:9)。縱使上帝有赦罪之恩,但不代表我們不用悔罪、不用承擔犯罪帶來的惡果。大衛只是短短幾分鐘的作樂,卻換上沉重代價,更禍及三四代。
上帝是真實、鑒察人心的主,他必管教所愛的兒女。上帝分別差遣先知拿單、耶穌基督如實地將真相告訴大衛和尋找他的群眾,盼望他們能從暗昧無知的行為和心態上醒悟,領受真道,回轉歸向主。耶穌對真理的教導,經常挑戰我們處世為人的價值觀,有時真的很難聽進去。真實的生命就是誠實地面對上帝、別人和自己,不再活在自欺欺人及詐看不見的罪惡中。究竟信徒該如何活出真實的生命﹖
第一,誠實面對生命中的軟弱和罪惡,承認個人生命中的軟弱和罪惡,往往需要很大勇氣。但罪和罪惡如同一棵壞樹,當我們只不過是些微對罪妥協,罪的權勢便會不自覺間生根發芽,結出纍纍的壞果子,最終帶來死亡。因此,信徒應趁早誠實面對生命中的軟弱,對罪亳無妥協的餘地,把罪釘死在十架上,免得罪在生命中生根發芽,最終得罪主之餘,也會危害我們的生命。
第二,領受耶穌基督生命的糧,信徒應持續地領受耶穌基督生命的糧,他能夠幫助我們斬草除根,脫離罪的捆綁。主的話語大有能力!每天領受真道,能使我們得着自由、喜樂與平安,能引導我們重過新生,以正直清潔的心,敬虔度日。
第三,竭力遵主教導,活出信徒美好的見證,信徒應看重上帝的吩咐,切實遵行主的道。主邀請我們進入他的國度,領受他救贖的恩典;同時,使徒保羅勸勉信徒要在凡事上有美好的見證,生命要展現出與所蒙的呼召並駕齊驅(弗4:1-3);否則我們是在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藐視耶穌基督的救贖。
盼望信徒能持續實踐這三項的屬靈操練,一步步活出蒙召的恩相稱的真實生命。
明白上帝旨意是否真的是每位基督徒的目標?這個課題在多年前可以是一個年青基督徒常問的問題,彷彿當時的人十分渴想知道上帝的心意,然後隨着上帝的心意好好在生活中跟隨。時至今天,這個課題在信徒群體中似乎鮮有研究,是這一代人已經掌握上帝心意?還是尋求實現自我較為實際和貼身?
大衛在年少時追尋上帝,經驗上帝的帶領和保守,也隨主心意,一步步走上成為以色列人第二位皇帝。經過多年槍林彈雨,他的地位算是穩定下來,也給百姓建立一個強勢的國家。然而就在這時刻,昔日穿梭戰場的大衛,在前線戰事仍激烈之際,他卻睡至黃昏才起來,他的私心和慾念隨着他的放鬆,悄悄地在他心裏泛起,他巧奪將領妻子並設計除掉將領,昔日的清譽亦毀於一旦。
想起在山坡上耶穌用人難以理解的能力使五千人得到飽足,門徒如何了解這事?當下一刻門徒與耶穌渡海遇上風浪,門徒面對現實驚懼不已,即使數小時前親眼目睹耶穌的神蹟,霎時間都拋諸腦後。現實生活給我們是一樁樁試誘?一種未可知的驚恐和無奈感?我們如何在此時此地倚靠主而生活?
回望過去,曾幾何時,我們曾經追尋主的心意,曾經熱切地愛主和投入事奉,曾經甘心為主獻出個人力量……可是,社會政情、親友去留、家庭工作等,各種現實生活如無定的風浪,將我們對主的熱誠和渴慕,打得支離破碎,是我們小信,還是我們信得不夠?耶穌回應恐懼中的門徒,說:「是我,不要怕!」
「不要怕」,耶穌不單回應當時的門徒,也回應這時代的我們。我們不要怕,因為有耶穌同伴,他可作我們的倚靠。保羅提醒以弗所信徒,天父使基督因着信徒的信住在心裏,並且在愛中生根立基,明白基督長闊高深的愛。「明白」不單指頭腦上的認知,如修讀多少的神學學科,擁有各種智慧,「明白」更是信仰和關係的深度,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的生命充滿他一切的豐盛恩典。我們還想重拾信仰,成為真正的基督門徒嗎?
「每日求主三件事」這首詩歌,歌詞中提及的祈求——更深刻認識你,更虔誠敬愛你,更緊緊地跟隨你。願我們每一天如此祈禱,每一天倚靠主,逃避私慾;每一天明主旨,愛主更深。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敬老主日,這表示我們對主內長者們的關愛,但由於每年都舉行,漸漸成為習慣,可能會變為因循和苟且。假如所選讀的經文中關聯不大,講道自然集中在解讀經文為重點,只是循例式的為長者代禱,或送件小禮物,比較隆重一點,便是帶長者飲茶聚餐,或安排長者半天郊遊,而真正的敬老意義卻忽略了。
敬老是表達我們對長者的尊敬,首先我們要明白他們的需要,了解他們的缺乏,他們所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心靈上的關懷,從院舍中或醫院內,我們會體會到他們在身、心、社、靈各方面都是需要我們關顧的。當一個人年紀漸長,生理的機能漸漸退化,與現實的環境脫節。他們內心焦慮,恐懼,不安,對前途失去信心,對將來失去盼望,加上老病纏身,失去自理能力,如果老伴先離,兒女遠去,更加添他們的孤寂無援的感受,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心的。
十分欣賞聖經中耶穌和尼哥德慕,一段老青的對話(約3:1-15),兩人真誠的分享,經驗的交流,相互的關懷,真情的流露,耶穌對長者的愛護,真理的教導,這實在是長幼相處的典範,值得我們再三思想。
其實,教會的建立對長者應有更多的貢獻,個人認為我們在「敬老」的同時,應加上「愛」的表達,「敬老」更要「愛老」,沒有「愛」怎能「敬」?彼得說得好:「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彼後1:7)。不錯,我認為「又要加上愛長者的心」。十分欣賞有教會團契特別設立「關顧小組」。真的,我們應該向長者們伸出關懷的手,一句問候的話,一個安慰的電話,一個小小愛心的行動,最使長者們窩心,使他們覺得教會有情,人間有愛。教會的團契生活最能解決長者們的孤寂,教會應成為長者們的安樂窩,所以我們「敬老」更應「愛老」。
多年前政府曾倡議「老有所為」,但在身心疲弱的長者來說,「為」的能力不會很多,個人認為「老有所依」或「醫」更為實際,不過作為一個信徒,在信仰的立場來說,更應加上「老有所信」、「老有所望」和「老有所愛」,這對長者來說更為「相得益彰」。
祝願我們所敬愛的長者們,健康愉快,身心康泰,老而彌堅,主內平安,阿們。
商品標籤其中會標明商品的製造地,製造地能反映商品某種質素特徵,例如:「日本製造」就容易讓人感覺到產品的品質優良。我們身為基督徒,同樣被上帝揀選,有特別的印記,「因為他從創世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沒有瑕疵,滿有愛心。」(以弗所書1:4)。聖靈的印記(以弗所書1:13-14)好像商品標籤,印證我們因福音有得救的確據,有上帝子民產業的標誌。這份按上帝心意的揀選是一份白白的恩典。這恩典提醒我們基督旨意的奧秘,是叫一切所有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以弗所書1:10)。因着基督的救贖,我們在信仰群體中彼此結合,被納入在同一個身體——教會之中,展現「上帝和好子民」的身分。青少年主日提醒我們展現這種結合,以基督的愛肯定和欣賞他們,關懷他們的需要。
有人以「玻璃心」、「抗壓能力低」形容當代年青人,事實上,青少年在這個階段尋覓自我,難免對自我認知感到迷惘,根據別人的評語、印象去定義自己的價值。別人的說話不單是一句評論,更象徵着他們生存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他們渴望得到認同,同時期望自己「做好」,能滿足他人,為大家帶來歡樂。假若自己表現不佳,便容易感到焦慮、恐懼、不安。這並非因為他們自我中心,而是他們盼望他人開心,怕自己讓人失望。我們過犯得蒙赦免,生命被轉化,不取決於我們的行為表現。基督犧牲的愛和接納不是一種等價交換,而是一份白白的恩典。我們作為一個信仰群體,不論年齡,皆互為肢體,除了包容和接納,還要以禱告承載青少年的生命。讓屬靈的力量帶領我們超越客觀環境的限制,共同經歷上帝的恩典。
隨着教會青少年人數的減少,基督教群體紛紛尋找「成功秘訣」,例如:參考新加坡神之心教會的成功例子。不過,我們不能只着眼他們成功的結果,而忽略辛勞耕耘的過程:多次的淚水和禱告、深入的牧養關顧等。我們既是建基於基督的信仰群體,又如何展現聖靈的印記?我們渴望教會復興、青少年復興,但我們如何關顧年輕人的需要?如何回應教會的需要?有多頻密為這些人禱告?在以弗所書1:3-14中可見,我們得到了許多恩典,有兒子的名分、產業、聖靈的印記,但我們如何使上帝的榮耀得到頌讚(以弗所書1:3, 6, 12, 14)?願我們的禱告心志被復興,叫我們在屬靈中彼此關顧,讓這合一的展現,能使上帝得榮耀和頌讚。
「迎難奮進——憑信忍耐.認清召命」是本會今年度第三季季題,今主日試從選讀經文中之一位主角保羅,看看他如何認清召命,迎難奮進?他的生命故事又帶給我們甚麼啟廸?
認清召命
保羅原名掃羅,出生於大數城(徒21:39,徒22:3),他是擁有羅馬國籍的希伯來人。在當時猶太教內是被稱為嚴格遵守律法的法利賽人,他熱心於猶太教,努力想討上帝的喜悅,因此花盡所有時間、精力、心思去迫害教會(徒22:25,腓3:3-6)。但在往大馬士革路上,掃羅被大光照着而失明,三天不吃不喝的沉思,其後接受按手,得到了聖靈,重見光明。掃羅在大馬士革的經歷後並沒有急於行動、而是退去阿拉伯三年,他專心親近上帝、尋求指引,亦在阿拉伯領受上帝的召命,將福音傳給外邦人(加1:16-18)!在保羅傳道的旅程中,他又領受馬其頓人的異象(徒16:6-10)。保羅成為外邦人的使徒,到各地廣傳福音及建立教會。
保羅經歷悔改,生命的轉化,順從聖靈的帶領,樂意忠於召命!試想這一切都是聖靈工作與保羅回應的互動!保羅更有獨特屬靈的經歷,領受異象和啟示!(林後12:2-10)與上帝建立密切關係是保羅認清召命的要訣!
迎難奮進
在新約聖經中記載保羅在傳道期間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實在多不勝數(徒14:5,林前4:11-12,林後11:24-27……)。保羅在第二次傳道旅程歐洲的第一站腓立比時,因為幫助一個被占卜的靈附身的使女,而被捉拿到行政官處,受到群眾的攻擊、官長們吩咐撕開他們的衣裳,用棍子毒打,又把他們像是重犯一樣看待,把他們下到內監,獄警嚴緊看守,兩腳還要拴在木架上。(徒16:11-40),保羅在面對困難時沒有選擇膽怯或逃避,反而在危難時仍禱告,唱詩讚美上帝,以致地大震動,監門全開,從而使獄警全家得救!保羅除面對外在的困難衝擊,亦面對身上的一根刺!這根刺卻令保羅更經歷上帝的恩典與能力(林後12:1-10)!
各位弟兄姊妹,每個人的召命及遇到的困難挑戰不盡相同,試想你今日有否認清召命?你的身份,處境際遇或內心負擔有甚麽提示嗎?在這變幻莫測的世代,讓我們常常禱告,求聖靈指引我們明辨上帝的心意,在面對逆境和衝擊時,仍能憑信忍耐,認清召命,奮進前行!
盧雲(Henri J.M. Nouwen)其中一本著作《負傷的治療者,Wounded healer》,提到痛苦或受傷的經歷,使人感到厭煩、不想面對,直接影響情緒,如長期沒有正視問題,會令心靈受創。負傷治療者的經歷,讓我更明白,每人內裏都有傷痛處及想康復和自我治療的傾向;特別在我們成長過程,必定經歷大大小小事情,仍影響着我們,我們在受傷後也想得到醫治,你認同嗎?
今天馬可福音經課提到有關耶穌醫治兩位生命的故事,當中「經血不止的女人」被醫治及「葉魯女兒」復活事件,正反映無論是個人尋求或家人主動請求,都想在傷痛處得到恢復及自由。
兩者被醫治過程,讓我們看到主耶穌醫治關鍵,得着醫治不單是求助者的行動「俯伏在他腳前」(5:22)「我只摸到他的衣裳」(5:28),更重要在於他們對主耶穌的「信心」。因血漏女人及葉魯的行動本身已經有醫治的果效;然而,按耶穌所講,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你的疾病痊癒了。」(5:34)耶穌不理會他們所說的話,就對會堂主管說:「不要怕,只要信!」(5:36)耶穌看見的是「信心」。在耶穌眼中,他看重的醫治不單是身體得痊癒,更重要是心靈創傷能完全得醫治。另外,我們有否發現,被醫治者的生命改變為家人帶來極深遠影響,讓家庭不再一同受苦,這是主耶穌在整個醫治中的關懷,因為我們或別人的需要,主都知道及明白。
作為信徒,我們相信及經歷主耶穌拯救和醫治的力量,令我們驚歎及深刻,他在十字架上的拯救令我們感到羞愧。當我們回想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片段,最觸動你內心的是甚麼,令你願意回應主對你的愛?
今天我們活在終末將臨,等待主再來的日子,如聖經一早預言,在世上必有突如其來的天然災害,如地震、民攻打民、國攻打國、政治經濟風暴等。我們每天的生活,也面對如風暴般的困難與挑戰。
信義宗神學院榮休教授戴浩輝牧師所引述的調查數字,本港教會由二0一四至二0二一年崇拜人數不斷下降,當中仍未反映近年的移民潮,他勉勵我們不能只關注教會四幅牆內的事,不要忘記走出社區,與整個社會,包括反對福音的群體建立關係,讓人看見基督徒的好行為。今天的三代經課也對我們有以下的勉勵。
認識上帝的大能(馬可福音四:35-41)
我們遇上人生的風暴,正好就是認識上帝、經歷他大能的好機會。我們更加要熱切祈禱,呼求主耶穌。主耶穌起來為我們斥責風浪,讓我們重新認識他是掌管萬有的主,他正和我們坐在同一條船,一同經歷風浪,與我們同行人生每一場風暴,幫助我們的信心成長。
表明自己是上帝的用人(哥林多後書六:3-6)
人生困苦正是幫助我們倚靠聖靈結出忍耐、恩慈、仁愛等屬靈果子,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大能彰顯在人的軟弱當中,讓人跨過艱難並且得勝有餘,就像保羅在腓立比被毀謗、剝去衣裳、被棍毆打後下在監裏,他和西拉半夜禱告讚美上帝,經歷地震神蹟,監門打開,獄警全家信主。(使徒行傳十六:20-34)
榮耀上帝的聖名(撒母耳記上十七:45-47)
少年大衛面對向與永生上帝罵戰的非利是人歌利亞深深不忿,便勇敢倚靠萬軍之耶和華,只用機弦甩石,便擊倒歌利亞,讓全地都知道耶和華掌管地上戰爭,讓以色人靠他的名得勝,使他的名在全地被尊崇。
教會在改革運動中也曾經歷風暴。當中的先驅馬丁路德說:「我們是基督徒,也有了福音,這是魔鬼和世人所不能容忍的,我們必須忍受貧窮與卑賤,使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工作得以成就。」也如他在《堅固保障歌》中說::「惡魔雖然環繞我身,向我儘量施侵凌;我不懼怕,因神有旨,真理使我必得勝。」這首詩歌是他反對當時腐敗的大公教會和獨裁的教皇,提倡禁止售賣靠行為得救謬誤的贖罪券,因而被追捕;他所身處的城市也被致命的黑死病威脅。他引用詩篇四十六篇,寫下這首詩歌,宣告主道必然得勝。
求主也幫助我們靠着聖靈的大能,努力遵行主道,把握機會傳福音,作見證。
掃羅是屬於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最小支派,便雅憫支派,上帝卻從這支派中揀選第一個以色列王。掃羅年輕有為、身材高大、英勇善戰。他帶領以色列人上下一心打敗亞捫人,成為百姓的大英雄,他們歡天喜地將掃羅擁戴為王,賦予所有的寄望。然而,這位大英雄是從那裏墜落呢?
他是從「迷信」中墜落。面對另一場與非利士人的戰事中,高下立見,非利士人有戰車三萬輛,騎兵六千,士兵像海邊的沙那樣多(撒上十三:5),反觀以色列人的兵力,只揀選了三千人,還要兵分兩路,除了等待「神蹟」,掃羅再沒有其他辦法,心急如焚之際,就擅自獻上燔祭。掃羅相信獻祭產生出來的「神力」,能夠打敗敵人,過於上帝透過特定的方式來拯救以色列民。因此,誰人獻祭都會產生這股「神力」,卻忽略了倚靠這位賜「神力」的上帝。這股迷信,延至撒母耳離世之後,掃羅拜訪交鬼的婦人,相信這位婦人可以給他指示,好像撒母耳一樣。
他從「謊言」中墜落。掃羅的「憐惜」——他留下高大英挺的亞瑪力王亞甲和上好美物;比對上帝的「殘忍」——要求滅盡亞瑪力所有的,無論男女、吃奶的以及牛羊;驟眼看來,掃羅是情有可原。因為愛惜而保留一些強壯的人和物,沒有甚麼不妥當。但問題來了,他後來編織美麗的謊言,欺騙自己和別人。他告訴撒母耳:「耶和華的命令我已遵守了」(撒上十五:13下),真的嗎?其次,是將保留亞瑪力王與牛羊的責任,推卸在百姓身上「百姓卻從掠物中取了牛羊……」,自己卻全身而退,更以「獻給上帝」包裝成美麗的藉口,三番四次在撒母耳面前掩飾自己的罪惡。
後來撒母耳發出嚴厲的宣告:「……因為你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以色列的王。」(撒上十五:26)一個把自己旨意放在上帝命令之上的王,已經沒有資格替上帝管治他的百姓。「厭棄」是有「藐視」的意思,也涉及關係。掃羅「厭棄/藐視」上帝的命令,就等於斷絕與上帝的關係,他被立為王的根據也隨之而喪失了。
我們是在迷信上帝,抑或在倚靠上帝呢?我們常在所犯的事情上為自己編織美麗的謊言,抑或勇敢地承認「我做錯了」呢?上帝正等待一個「憂傷痛悔的靈」!
「在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異象」(撒上三:1),這是一段令我十分忐忑,常在腦海揮之不去的經文。「那些日子」是甚麼日子?噢!是以利任祭司的日子,是人遠離上帝、偏行己路,甚至祭司所獻的祭都不蒙上帝喜悅的時代。為何「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他不是那位我們所信,不斷藉着話語來啟示自己的上帝嗎?上帝真的對人那麼吝嗇,不發出呼召嗎?不!問題不是上帝沉默不語,而是因為人「的心麻木,耳朵發沉,眼睛閉着」(太十三:15),是人「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太十五:8)。既然人不願渴求聆聽並歸向上帝的話語,那麼人便再聽不到耶和華的聲音了。
然而感謝上帝的愛,他沒有因為人的背棄遠離,便將我們撇在黑暗中。在這個極度需要生命和真理,卻忽視上帝的時刻,他特意呼召一個在聖殿中服侍、懷着孩子般單純的心、在信仰上十分幼嫩,且需要上帝三番四次呼召才懂得回應的少年撒母耳。上帝真的沒有我們便不能成就他拯救世界的計劃嗎?不!有一首詩歌說:「本來你可以從天上,差遣天使來傳這信息,但因為你無限的愛,使人有傳福音的光榮。」(「我的託付」《青年聖歌Ⅱ》179首)上帝樂意邀請我們與他同工,參與他拯救世界的計劃。你願意成為上帝福音的夥伴,得着連天使也得不着的光榮嗎?
當撒母耳回應呼召後,他的屬靈生命不斷成長,聖經記載:「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撒母耳的話傳遍了全以色列。」(撒上三:19及四:1)我們深信當你回應上帝的呼召,上帝的祝福一定會伴隨着你。我們今天活在一個充滿諸多嚴峻挑戰的時代,加倍需要上帝話語來餵養生命、分辨是非和指引生命。你願意為上帝、為教會、為你所處的時代,付出更多的愛和委身嗎?當你渴慕、願意聆聽和信服上帝的呼召時,上帝的呼召便會按他的心意臨到,你將會知道他託付你的任務和崗位(尤其是全職牧養的職事)。當你深感不配並努力裝備自己,容讓主使用你成就愛主愛人的大事時,你的人生將會變得不一樣。
今日教會殷切地需要有生命力、具恩賜才幹的弟兄姊妹回應委身上主的呼召,也請你放膽尋求那特別獻身牧職的呼召,上帝為他國度的緣故,就像他在撒母耳的時代般,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呼召你。我向上主祈求你能憑信心和勇氣,作出「我在這裏,請差遣我」的回應。任何人對上帝的呼召作出「YES」的回應時,這呼召必定改寫你的一生,你會活出一段十分精彩、超過你所求所想的人生!
我們對中國現況的認識,港人熱衷北上消費,新聞網絡媒體報導,並相關書籍及學者研究,給予我們當中的各種說明和認知,構成我們今天對中國的理解與認識。就這些認識,產生對這中華大地,各自不同的解讀與印象,或許期盼它仍有待改善的空間,亦不乏有人欣賞它進步之處,那在於彼此站在不同位置,陳述當中不同的事物而已。不論如何,單從個人層面去理解中國這國土,總有其不足及限制的地方,假若就其片面全盤接受或否定,在廣傳福音的前提下,定必若有所失,或許從今天的經課,幫助信徒回應上帝的心意,來面對我們的祖國。
從舊約經課撒母耳記上,耶和華親自向撒母耳呼喚,起初撒母耳直覺認為,是祭司以利在呼叫他,但經過幾次的呼喚,撒母耳最後按以利的指示,首次懂得回應耶和華的聲音:「請說,僕人敬聽!」。今日或許我們是祭司以利,幫助仍未聽聞福音的朋友,回應上帝發出的邀請。也許跟撒母耳一樣,知道上帝親自向我們發出呼喚,在疫情期間,彷彿上帝對國內的言語稀少,不常有異象,再一次向我們發出邀請,按他的心意來回應中國對福音的需要。
第二段經課,福音書主耶穌在安息日摘起麥穗,又在安息日醫治患有萎縮症的人,卻遭受法利賽人及百姓,控告他觸犯了他們的誡命,但主耶穌的回應卻是:「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合法的呢?」。當時百姓受到律法所禁止,因而失去對人提供適時的幫助,亦道出一個重要的真理,在上帝眼中,人的生命總比一切都重要,我們有否被無形的「律法」所規限,甚或單從消費享樂,因而忽略國內群體對福音的渴求,主動向他們見證福音?
最後一段經課來自哥林多後書,保羅分享自己的生命,常為耶穌被置於死地,或許再一次提醒我們,見證基督遇上困難是常態,好叫我們所倚靠的,非自己有多少能力與智慧,乃是靠從上帝而來的幫助:「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為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或許今天在見證福音的工作上,並非害怕面對困難,而是缺乏倚靠上帝的能力,主動尋問他的心意,來從事福音的工作,願意在這大江南北的土地上,也屬於上帝的國土中,一同去見證主耶穌。
今主日是聖三一主日,我們進入教會年曆的下半年;上半年是關乎基督的生平與工作(將臨期、聖誕期、顯現期、預苦期、復活期),而從今主日到教會年曆最後一個主日(基督君王主日)之間整個部分是聖靈降臨期,關乎上帝的子民在聖靈裏對上帝的回應。從知道基督的救贖工作,到領受聖靈在生命中的工作,我們有否體會三一上帝與我的關係?
「三位一體」的教義是基督教的基要,這概念若以人的理性與邏輯,似乎無法完全理解,我們會以「奧秘」去形容。但這不是指我們不需要理解,而是我們必須承認上帝不被困在我們有限的認知與理性所建構的框架中,我們窮一生要把自己謙卑與降服下來,在持續的學習與經驗中,更豐富地認識上帝更多更深。
今主日的福音經課中有我們很熟悉的經文「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聖父在創造中作為愛的源頭,差聖子來到世上;聖子道成肉身在我們當中,身體力行地展現上帝的愛,成就的救贖;在耶穌升天後聖靈持續在人心工作,上主日我們讀過使徒行傳記載的五旬節事件,那是很清楚的見證,「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羅八14),聖靈引導我們的信心,使我們領受救恩。
一首詩歌「Way Maker*(開路者)」歌詞表達上帝在我們當中的工作,其中一段是這樣的「Even when I don’t see it, You’re working.(就算我看不見,你仍在作工)Even when I don’t feel it, You’re working. (就算我感覺不到,你仍在作工)You never stop, You never stop working(你永不停止作工)」。我們能信,不是因為看見或感受,是聖靈的工作;不停止作工的上帝,深切地渴望人能領受他的救恩,上帝以三一的形態積極地介入、參與在我們生命中。
進入下半年的聖靈降臨期,節期的顏色是綠色,象徵着生命的成長。牧者帶領我們領受上帝賜福時常用保羅所用的禱詞「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願我們不住經歷與發現上帝的工作,亦積極活潑地回應他、為他作工。
*By Osinachi Okoro, Copyright Integrity Music o/b/o Integrity Music Europe
今主日經課讀使徒行傳第二章,當中記載門徒在五旬節那日被聖靈充滿,生命經歷更新改變,滿有勇氣、信心與能力,站在眾人面前見證耶穌就是復活的基督。那一天,門徒添了三千人。聖靈降臨日在教會年曆中有重要位置,標誌着福音的傳揚,並教會的誕生;接着的主日便進入聖靈降臨期(或常年期),此期間強調聖靈在信徒生命和信仰成長中的重要性。
聖靈帶來整個生命的改變。本宗會祖,衞斯理約翰,十分看重聖靈的工作,認為聖靈帶來稱義與成聖的果子。他相信聖靈澆灌在信徒中間,目的要使信徒確信自己已從罪中得到赦免。而聖靈大能的工作,亦能為信徒帶來內在生命和外在生活(整個生命)的改變,成為聖潔、正直、善良、愛上帝和愛鄰舍的基督跟隨者。
聖靈引導我們進入真理。耶穌說:「真理的靈來的時候,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真理。因為他不是憑着自己說的,而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且要把將要來的事向你們傳達。」(約翰福音十六:13)聖靈不單讓我們在思維層面明白上帝的真理,也引領我們在生活中體會主話語的確實。
聖靈促使彼此聯合。五旬節那天門徒被聖靈充滿,並按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與那些用不同鄉談、來自不同地區的猶太人聯合在一起,一同講論上帝的大作為。聖靈的充滿能夠聯合信主的群體,跨越各樣的差異和限制,彼此配搭,成為合一的屬靈群體,一同見證復活的基督,活出使命。
今天是基督化家庭主日,家庭的重要無可置疑,問題是今天我們的思想與行為往往是分割,我們可以覺得家庭很重要,卻沒有怎樣給予時間,亦沒有用甚麼方法或形式去面對家庭的問題,充其量只是各自表述。
到底家庭有多重要呢?在筆者探究自己的成長過程以及最近聽到一種講法——「母愛是世上最近似上帝的愛」。當然家庭當中,不單止包含母愛,還有很多其他的元素,可見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是上帝所創造,讓人來到這個世界時被歡迎、建立自己價值的地方,奈何今天我們這個世界實在太過扭曲,甚至說嚴重一點,教會可能都是幫兇,讓人錯失這個影響一生的時間?
今天的經課,約翰福音17章是耶穌與門徒分離的禱告,由約翰福音14章至17章,在四章經文中,我看見有三件耶穌為門徒祈求的事情,對家庭都是很好的提醒。
第一、耶穌說他為他們祈求(9節)。禱告肯定是我們信仰中十分重要的,相信不少信徒的家庭或許有一起禱告的習慣,但相信仍有很多信徒家庭縱然有上教會卻沒有一起禱告的習慣,這是十分可惜的。我們能否好好坐下來,商討一家人一起禱告,甚至家庭崇拜的時間呢?
第二、耶穌為門徒祈禱,求主保守他們(11節)。今天我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呢?這個世界有甚麼叫我們遠離上帝?按我所想,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這些可能都不是最核心的問題,最核心的是我們的世界流向膚淺化。我們的家庭是否認真看待和保守我們的信仰以及與上帝的關係呢?
第三、耶穌為門徒祈禱,求真理使他們成聖(17節)。真理是甚麼呢?這個世界嚴重的缺乏真理,當然我們所說的真理就是聖經,上帝的道。鑽研上帝的道不單是我們不斷地查經,更包括讓上帝的道進入我們內心,改變我們的生命,並且叫我們活出上帝的道。我們的家庭是否有看重上帝的道,甚或以上帝的道來互相提醒呢?
最後,我們不要忘記,這個耶穌即將與門徒分離的禱告,也許發生在今天的家庭中,無論是今天的移民潮,或是生死的離別,都是無可避免。我們有否珍惜離別前的時間,好好去愛家人,無論他們是否信主,珍惜與家人分享信仰呢?求主幫助和保守我們。
盧雲神父在《負傷的治療者》一書中,他提倡:「用我們自己的傷口去服事別人,羞恥的源頭就變為了醫治的源頭,我們就成了負傷的治療者」。究竟甚麼是醫治心靈軟弱者的源頭?當盧雲在書中描繪後現代人,正困厄於沒有傳統價值、沒有唯一真理,並且只高舉個人價值及各按所需時,現代人正產生了內向感、無父感及倉惶失措感,甚至,更活在個人主義的境況中。盧雲在書中,引用一位神學生在醫院探訪面對一位絕望病人作例子。當他自以為可藉着輔導方法作關懷,但卻錯失真正關懷病人所需的時機,第二天那病人在手術室離世了。筆者反思,當我們活在陌生政治處境,世界戰雲密布,心靈失去重心時,這又如何能醫治心靈軟弱的人呢?
今主日的三代經課,筆者認為可幫助我們反思如何關懷心靈軟弱的人,包括自己在內,因為我們都是負傷的治療者:
在使徒行傳10章44-48節,提到聖靈的工作,乃是衝破界限,並降臨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當我們要關懷心靈軟弱的人,首先,我們求聖靈打破一切障礙,從而讓我們謙卑地彼此同行,尋求聆聽基督真道的臨在。
而約翰福音15章9-17節,提醒我們,因着耶穌基督愛我們,是為我們捨己的朋友時,因而我們要彼此相愛,多結果子。當心靈軟弱的人,並非單一需要科學性的心靈輔導,而是需要常在基督的救恩。
最後,約翰壹書5章1-6節,提到當我們遵行上帝的命令,就是愛上帝了,並且更有信心能夠勝過世界的挑戰。筆者相信,我們在多變世界的陰霾下,導致我們都成為心靈的負傷者,因此,我們要有信心倚靠上帝,從而勝過世界困擾,心靈得到醫治。
總括來說,當我們要作負傷的治療者,當中醫治的源頭,就是聖靈的進入,打破不同界限,更學習基督捨己的精神,並對聖父的信心,因他勝過世界一切壓迫挑戰。願主幫助我們,敏銳關心身邊心靈軟弱的人,彼此在基督裏作負傷的治療者。
為甚麼有些基督徒總讓人看不出他是基督徒呢?這或許跟我們生活態度和行事為人有關係罷!在約翰書信中豐富的教導都圍繞着早期教會面對的難題,包括偏離的教導,人以為掌握真理而自高自大,口是而心非,言行不一等,這造成許多信徒在教導,感受和生活的情況之間出現嚴重脫節的地方。約翰極力提出基督群體最大的分別本是對愛的理解、體驗和表達。
約翰認為真正的愛極其接近上帝的本質——「上帝就是愛」(約壹4:8)。這是每一個屬上帝的人擁有的特質,也是我們可以愛的基礎。約翰需要我們先認清自己的光景,今天我們屬於上帝嗎?屬上帝的人必然心裏有上帝,不會任意妄為。若我們屬於上帝,無論我們到哪裏,在哪一個時刻都是屬於上帝。成功的時候屬於上帝、失敗的時候仍然屬於上帝、榮耀的時候屬於上帝、即使羞辱的時候仍然是屬於上帝。因着我們屬誰,就生出那個樣式的生活。
我們不可能將自己沒有的東西送給別人,也不可能將從來沒經歷過,甚至自己不相信的事情向人表達,否則就是說謊。故此,約翰肯定我們可以愛,不單由於屬於上帝,更是因為我們體驗過上帝的愛。因為上帝的說話不是只用來背誦,而是用來經歷。這愛藉着基督向我們展現。我們也曾在教會裏,弟兄姊妹中間感受過愛,無論是跌倒時感受溫暖的援手,成功時彼此同歡呼,甚至傷心時的默默陪伴,這正如約翰說:「……這是我們所看見並且作見證的。」(約壹4:14)我們也因此可以將曾感受的愛表達出來。
對於愛的表達,約翰沒有局限於外在表達,反而認為愛是從自身開始發生轉變。人總是喜歡看別人的短處、弱點,所以不能愛人。我們若要愛人就得改變。當我們在上帝的愛中,我們不單被接納,更將我們內裏的懼怕驅除。勇敢向別人表達愛並且接納別人的不足。有人說我們往往只愛遠方的人,而忽略近處的人。愈遠的人愈容易愛,我們可以為非洲、南美洲、澳洲,歐洲的人迫切禱告,甚至流淚的禱告,但卻不知道怎樣愛自己身邊的弟兄姊妹。我們渴望認識身邊一起崇拜的弟兄姊妹嗎?關心身邊的弟兄姊妹今天的需要嗎?
但願我們的愛不只是認識知道,或是掛在口邊或是停在心裏,而是具體表現在生活中。使我們既愛我們看得見的弟兄,也愛那看不見的上帝。
今天選讀的經文是使徒行傳4:5-12的記載,當官長、文士、亞那大祭司、該亞法、約翰、亞歷山大,和大祭司的親族審問門徒說:「你們憑甚麼能力,奉誰的名做這事呢?」彼得被聖靈充滿後這樣回應:「我們是奉那位釘在十字架上、上帝使他從死人中復活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這位殘障的人得痊癒。不但如此,除了耶穌基督的名,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讓我們靠着得救。」由此我們得知,「名字」蘊含着身分、能力和權柄。
「基督徒」這個名稱最初在敘利亞的安提阿被使用(使徒行傳11:26),這名字不是門徒自取的,乃是當時不信耶穌的人看見門徒的各種信仰行動而給他們起的綽號、花名。簡單來說,他們是追隨耶穌基督的狂熱者,現今的俗語稱為「耶絲」(耶穌的粉絲)。其中一個典型例子記載在使徒行傳26章,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申辯,名義上他是為自己辯護,但實際上保羅是在講述自己曾經如何逼害信耶穌的人,在中途遇見大光,然後被上主光照和開啟生命的歷程。在他的辯詞中,他極力宣揚耶穌基督已經從死人中復活,這個真相就像一團猛烈的火焰,燃燒着門徒群體的生命,而這團火現在正蔓延向猶太人和外邦人。
保羅這樣申辯時,當時聽保羅見證的其中一位官員非斯都大聲說:「保羅,你瘋了!你的學問太大,反而使你瘋了!」保羅的狂熱程度讓人覺得他瘋狂,而亞基帕王則對保羅說:「你以為稍微勸說一下就能讓我成為基督徒嗎?」可見,這些聆聽保羅見證的人似乎都被震懾了,有一股力量正在驅使他們相信和跟隨耶穌。
今天經課的第二段經文是約翰一書3:23-24,當我們遵照上帝的命令,信他兒子耶穌基督的名,並且按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聖靈就會開啟我們的生命,讓我們體驗到我們住在上帝裏面,上帝也住在我們裏面的滿足和喜樂。因此,見證耶穌、宣揚上主的救贖在基督徒群體中成為一件自然而真誠的事情。
生活在現今世代,「基督徒」這個名字在世人眼中似乎只是泛指眾多宗教中的一種宗教信仰,並列於佛教徒、道教徒等。但無論別人如何看待我們,都不能改變我們是誰的本質。
基督的教會,我們是基督徒!這名字最大的價值在於世人能從我們的生活和行動中把我們辨認出來:我們是奉耶穌基督的名行事的群體,是追隨耶穌基督的狂熱者,是以彼此相愛的群體生活來承載這個世代的基督身體,是蘊含着能夠驅使他人相信和跟隨耶穌的權柄與力量的見證人,阿們!
從一齣電影說起
《特權樂園》講述奧斯威辛集中營指揮官赫斯的故事,他和太太希穎及五個兒女就住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隔鄰的大屋,兩者只不過一牆之隔,但命運卻截然不同。猶太人每天過着人間煉獄的生活,而牆的另一邊,赫斯和他的家人則每天享受人間樂園,盡是美好愉快的時光。
整套電影呈現赫斯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受下屬愛戴的好軍官,但他是否一個真正的好人?身為集中營的指揮官,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屠殺猶太人。天使與惡魔,善與惡,都集於一身,一個人能夠行善,同時亦有能力做出窮凶極惡的事情。
從天父的慈愛說起
「父賜給我們的是何等的慈愛,讓我們得以稱為上帝的兒女」(約一3:1),世界以惡來俘虜人,以恨置人於死地,使人活在惶恐、死亡的威脅中,但天父卻以超凡無盡、難以測度的愛將人抱擁和愛顧,讓世界充滿愛,這種愛是對世上每一個人,這種愛深如父親和兒女般親密,這種愛是堅定不移的。天父寧願用愛來對待罪人,以愛挽回每一個罪人。
從基督的顯現說起
當世間處處佈滿罪惡,人間樂園再沒有立足之地,世界彷彿不再適合人居住。假如要人不再受罪惡折磨,不再活在害怕邪惡的恐懼中,唯一的方法就是使人脫離罪惡和魔鬼的權勢。「基督曾顯現是要除掉罪」(約一3:5),基督除掉世人的罪,使人有指望潔淨自己,不受罪惡束縛。所以哪裏有罪惡,哪裏就需要基督;哪裏有罪惡,哪裏就需要基督在十架上的救贖。
從我們的身分說起
當我們得着上帝兒女的名分,我們便有能力去愛,不單愛我們所愛的人,還愛你恨惡的人。當我們住在基督裏面,不單可以不犯罪,還可以積極「行義」(約一3:7),凡事遵守律法而行,無論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社會中,努力彰顯基督的義,讓世人從我們身上,認識基督。那麼人與人不再被罪惡分隔,彼此共同活在樂園裏。
「彼此牧養、深入相交」會是你對團契小組、基督徒群體的期望嗎?在你參加的團契或小組中,又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呢?本會第二季的主題「以愛為先—彼此牧養、深入相交」正提醒我們,「愛」需要行動,對鄰舍如是,對教會內的弟兄姊妹更應如此,而「彼此牧養、深入相交」正是愛弟兄姊妹具體的表現。
相信不少團契小組的團歌或團訓總離不開「愛」,希望團契的弟兄姊妹能經歷主愛,也學習愛主愛人。但我們是如何實踐的呢?我們應該也會把握見面的時間來彼此問候,但當有弟兄姊妹沒在教會出現,甚至離開教會時,有沒有人主動聯絡他們呢?當社會經濟低迷,教會出現赤字的時候,我們是否仍能幫助貧窮人,或支持教會撥款支持濟貧工作?當有新洗禮的弟兄姊妹加入教會而令我們感到歡喜快樂的時候,我們又是否願意持續的與他們同行,實踐洗禮禮序中要幫助他們成長的承諾呢?當有人因各種原因,不能自由的來到教會聚會時,我們又有否主動的去到他們當中呢?「愛」的挑戰很大,我們很忙,連與人見面、聯絡的時間都不多,有時又怕失望、怕蝕底、怕被傷害,「彼此牧養,深入相交」談何容易!
會祖衞斯理約翰在他的書信中曾提到,「愛」是一切誡命的目的,也是整個基督教的教規。這愛不只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實在的關係,會表現在對上帝的敬拜和對人的關顧當中,例如愛失喪的人,就是要把基督傳給他們;愛貧窮人就是要為孤兒寡婦預備房子,提供醫療、食物、衣物、教育;愛初信者就是要建立他們成為門徒;愛流散者,就是要去到他們那裏,為他們舉行聖餐。對會祖來說,我們應該持守「愛」,不論用甚麼方法,總要以此為滿足。
這季的主題經文約翰福音十三章34–35節中提醒我們:「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門徒能彼此相愛,這是主耶穌向天父的祈求。主耶穌對天父的愛,對世人的愛,成了我們能夠愛的力量和榜樣。願意我們更深經歷主的愛,並願意效法主,把愛化作行動,讓主的愛透過人流到弟兄姊妹、再流到不同的人當中。
約翰福音對耶穌復活的清晨有獨特的記載,其中抹大拉的馬利亞的描述尤其細緻,她看見很多東西,卻遲遲才看見復活了的主。為甚麼呢?
今日福音經課重複出現的字是「看見」。約翰福音二十章第一節提到馬利亞來到耶穌的墳墓,看見石頭已從墳墓挪開了。如果你是馬利亞會怎樣?會走入墳墓看看?但她沒有看清楚便已經下了定論,跑去找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告訴他們有人把耶穌的身體移走,她似乎覺得是盜墓者偷了耶穌的身體。可能當時馬利亞一心只是想着耶穌的身體。對猶太人來說,一個人死後得到應有的埋葬是重要的。耶穌死的那一天要預備安息日,他的安葬已經要急趕進行,可能有些地方都做得不完善,難得等到安息日過去,馬利亞可能很想到耶穌墳前,除了懷緬他,可能也想看看可為耶穌的安葬做點事,怎料連耶穌的身體都沒有了!馬利亞真的很傷心,她站在墳墓外面哭。這個字「哭」特別是指舉喪的哭號,曾經在拉撒路復活故事中出現過,可想而知她仍然在耶穌死亡的傷痛之中。
馬利亞待兩個門徒離開墳墓後才往墳墓裏看,她看見甚麼?她看見兩個天使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着。天使沒有立刻告訴她耶穌復活的事,反而問她為何在哭。天使的提問似乎不是真的想問馬利亞哭的原因,而是要說耶穌已經復活了,你為何要哭得像他仍然死了一般?馬利亞心裏仍是想着死了的耶穌,想着耶穌的身體,所以她答耶穌的身體不見了。馬利亞的固有思想,令她就算耶穌站在她面前她都不知道,看不見,就算跟她說話也認不出耶穌,還以為他是看守墓園的人。
近年世界及香港社會環境急速變化,戰爭、權力鬥爭不斷,似乎看不見有甚麼改變和出路,我們會否像馬利亞限制了耶穌只在某些形式出現?耶穌已經復活,他的能力和做事方式遠超過我們的智慧!求主不斷更新我們,像他昔日呼喚馬利亞一樣喚醒我們,看見他復活的大能,他仍與我們同在,我們也能同聲說「我已經看見了主」。
每年逢到棕樹主日,很多堂會會模仿聖經記載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情景,在崇拜開始之時,會眾舉着棕樹枝,唱着「和撒那」(原文的意思是「拯救我們」),這裏主要表示一種呼喊的稱讚,就是迎接耶穌光榮的進入聖城。馬可福音十一章9至10節:「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這群人揮動棕樹枝是表達他們對民族之熱忱,呼喊的是期望那位救主成為他們的民族英雄,他們前呼後擁歡迎彌賽亞,卻不明白彌賽亞的意思,或許他們可能是轉眼間要求釋放巴拉巴釘死耶穌的同一批群眾。在馬可而言,耶穌並非新一代的民族領袖,而是他將要建立新的「大衛之國度」,事實耶穌所成全的是成為全地之救主。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路程,並非當時人所期望光榮之民族復興,而是非你我能想像到受盡屈辱之苦路。今日舊約及書信經課,同是「僕人之歌」,所記載的是僕人因着對上帝順服而帶來之受苦經歷,雖然是受苦,但上帝最終必稱他為義,與主一同座席。棕樹主日後開始是「神聖的一週」,我們在這禮拜個人默想或聚會中,重述主耶穌為我們釘身受死的歷程,回想主耶穌為我們的犧牲,提醒我們得着那份不配的救恩,同時也再思跟隨主學習謙卑捨己。
記得有一次教會聚餐,因有些食物跌落在地上,需要用掃把清理,我在自然反應之下,就取掃把清理,但很快就有人阻止,說:「牧師,你唔好做呢啲嘢呀!」本身覺得問題不大的我,也很快被人搶走了掃把。雖是一件小事,但反映到有時候我們很自然將一些教會的服事分類,本身分類並沒有問題,但漸漸不只是類別不同而是有階級的分別而有顧慮。願我們能先看到服事的迫切性,無須有太多考慮而先想想自己可作的回應。
從今主日書信之經課腓立比書二章5至11節的內容,所形容耶穌基督在最至高之處,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樣式,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反差,為的是愛世人,為人犧牲性命。提醒我們今日建立教會,因着不同的恩賜,我們承擔不同的崗位,在互為肢體的群體,提醒我們各按其職的服事,同樣地也需要學像耶穌基督的謙卑,回應上主,願意放下自己。
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受到榮譽的歡迎,但背後卻是捨己的犧牲,只求回應上帝的吩咐。當我們立志回應跟隨主,在今日動盪轉變的世代中,願我們也準備好跟隨主耶穌走這光榮的苦路。
「斷捨離」已成為都市人近年掛在口邊的詞彙,在世積存之物繁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捨棄多餘的物件,不單是土地問題,更多是人生問題。有人認為要成功地「斷捨離」,其秘訣不是甚麼物件該丟,而是甚麼物件該留。與「捨己」的意念正好相反,「捨己」是為着更高目的而放下自己的利益或需求,所以不是甚麼物件該留,而是甚麼物件該丟。兩種捨棄都困難重重,或許不是不願丟棄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是要明白甚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才是能夠捨己的關鍵!
今天的經課,選自約翰福音十二章20-33節,講述有心追求真理的希臘人求見耶穌,期盼從耶穌口中得知更多。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性命的,就喪失性命;那恨惡自己在這世上的性命的,要保全性命到永生。」顛覆當時人們對死亡的想像。人要先經歷死亡,才能得到生命。耶穌並不打算以武力征服,而是藉着犧牲捨己,背起十架成就救恩,背後的動力源於對人的愛。你知道他愛你嗎?你感受到他對你的愛有多深嗎?當體會到主連性命都為我們捨棄,愛我們到底時,就容易愛他所愛的人。愛是捨己的關鍵。
或許我們都知道人會死是必然的,但人的慣性又會以為自己能掌控生命。一方面認識一切生活所需都是白白得來,另一方面卻又會慢慢的囤積,使自己安心。雖然三年的疫情已經過去,但當日情景仍然歷歷在目,理應明白生命無常。奈何生活在同一時空裏,卻又有人為一己私慾大動干戈,造成生靈塗炭。認識自己的有限,是「捨己」的另一個重要關鍵。若我們知道人的年日有限,人是會死的,就不會只顧巧取豪奪,反而甘願分享。人並不會因為擁有越多越安全,越快樂。相反,越多越怕失去,越覺孤單空虛。因此,捨己的另一個關鍵是認識人的有限。
「斷捨離」和「捨己」都是要捨棄多餘的物件,要處理的並不單純是物質物慾,更多的是如何填滿心靈黑洞。耶穌基督孑然一身的來到世上,捨己愛人,求主讓我們領略他的愛,結出許多的子粒來!
舉起與仰望
在今天的三代經課舊約經文中,在曠野的以色列人心中煩躁,且向上帝和摩西發怨言,結果上帝派火蛇進入他們當中,咬死了他們許多人。但百姓到摩西那裏向上帝請求寬恕和悔罪,於是上帝吩咐摩西做一條火蛇,掛在杆子上,讓被咬的人望向這條銅蛇,便得着醫治。因着自己的罪,以色列人只可以低着頭不能面向上帝,摩西做的銅蛇是掛在杆子上的,以色列人要從自己的罪中把頭抬起來,仰望那銅蛇,才能從罪惡與死亡中得着拯救!
十架與拯救
在約翰福音的經文中,說明被掛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就如當日在曠野被舉起的銅蛇一般,有醫治、救贖的之功︰耶穌與尼哥德慕論重生時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耶穌基督深深明白自己的使命,是成為全人類的拯救,從絕望的罪世人間中,帶來永遠的醫治及盼望。縱然面對苦難的十字架、門徒的背叛、身體的痛楚與上帝分離的無助,但他也要成就上帝給他的使命,為人類成就萬世的救贖。
在大齋期第四主日中,讓我們思考自己的生命,我們在生命的曠野中有沒有如當年的以色列人一樣,在面對生命中的困難時對上帝抱怨?在今天,誰人會被高舉起來?使我們還可以舉頭仰望、得着拯救?
今天的盼望
讓我們看看今天我們處身的世代,戰爭的陰影籠罩着我們,以巴衝突、烏俄戰爭、東南亞國際形勢越趨緊張、台海危機、北韓威脅等等,在我們身處的社會中,面對政治的不明朗,經濟下滑,移民潮加劇,人心都看不到希望!我們還有盼望嗎?還有銅蛇為我們被舉起嗎?感謝上帝,在那古舊的十架上,我們看見盼望!因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獻上自己的生命,我們看見了生機,以至我們能面對這個困難又複雜的世界,正如以盼望神學聞名於世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所說:「盼望始於應許」!求主憐憫,讓我們在這困難的世代,舉頭仰望十字架上的基督,堅定懷着盼望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日。
最後,讓我們記得使徒彼得在他的書信上對教會的提醒及勸勉︰
「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得了醫治。」(彼前2:24)
警方不時展開大型執法行動,票控亂過馬路或干犯嚴重交通違例事項的行人,依筆者所見,有執法人員在場時,行人會比較「自律」地等待綠燈才過馬路或正確使用行人過路處,但執法行動過後,行人又故態復萌,不按照交通燈號的指示橫過馬路。對一些人來說,交通燈限制了他們的自由,但它們設立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人的安全,若每位道路使用者都按照指示遵守,作為約束和規範,便能減少生命和財產的傷害。
同樣,在以色列民需要上帝的誡命來管治(出埃及記二十章1-17節),上帝先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家拯救出來,他們得救後非任意妄為,後來在西奈山頒佈十誡,讓他們在生活上有明確的規範和準則,希望信靠他的人都能過着聖潔的生活,反映上帝的特質。若沒有誡命的規範,人便容易放縱,為所欲為。試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行事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或意願,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甚麼模樣?因此,上帝頒佈誡命不是為了轄制人,使人失去自由,乃是保護人生活在上帝真理中的自由,因為這些誡命是要讓人能享受上帝的恩典。
這十條誡命可被歸納為愛上帝和愛人的兩大總綱,前四誡論到人與上帝的關係,後六誡論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遵守誡命不僅是對上帝的順從,也體現了對他人的愛和尊重,這也是基督教倫理的核心。愛上帝是遵行一切誡命的基礎,有了愛上帝的心,讓上帝居首位,我們才能放下自我,把別人的需要看為優先,以上帝愛我們的方式去愛別人,從而實踐關愛別人的教導,使整個群體活在既豐盛又滿足的關係之中。
在現今崇尚個人主義的時代,人們重視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追求個人的目標和意願之實現,這種意識不知不覺也被帶進教會當中。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是否與遵從上帝的誡命背道而馳,使我們遺忘了十誡對我們的要求,甚至覺得這些誡命使我們失去自由?讓我們藉此重新思考十誡的意義,祈求上帝幫助我們順從他的誡命,以十誡作為生活的指標,使我們活得更自由、更豐盛、更美善。
今天我們讀到馬可福音十章42至52節經文,這對於「社會關懷」這課題有何反思和教導:
1. 「領導與服務」——耶穌重新定義了領導的概念。他向門徒說明,真正的領導不是通過統治和權力,而是通過服務和關心社會中軟弱和需要幫助的人。這種領導方式需要謙卑和為他人服務的心態。
2. 「顛覆傳統觀念」——耶穌的教導顯示了一種顛覆傳統的社會觀念,即在你們中間,希望成為偉大的人必須要成為謙卑的服務者。在當時的文化中,權力和地位是被高度重視的,而耶穌強調的是以服務為本的生活方式。
3. 「犧牲精神」——耶穌提到他自己作為「多人的贖價」將要做出的犧牲,這是對無私關懷和犧牲精神的極致體現。耶穌的犧牲出於對人類深切的關懷,而這種關懷應當成門徒在社會關懷中努力模仿的典範。
4. 「關懷邊緣群體」——巴底買作為一個被邊緣化的瞎子,代表了社會中常被忽視的群體。即使在他尋求憐憫時起初被抑制,耶穌還是停下腳步,關注了他的需求,並給予了適切的回應。這顯示出耶穌對社會中邊緣社群的深切關注。
5. 「切實地回應需求」——耶穌不僅是關注巴底買,還詢問他具體的需求,並滿足了這個需求。這教導我們在援助他人時應該考慮到他真正的需求,而非僅提供表面的慰問。
6. 「信心與恢復」——耶穌強調了信心在全人服事中的作用。他說「你的信救了你」提醒我們,對那些尋求幫助的人來說,令他們保持希望和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總的來說,這段經文鼓勵我們要謙卑地服務於他人,特別是那些在社會中處於邊緣地位的人。它呼籲我們要有慈悲憐憫之心,並以具體行動積極地回應他人的需求,並且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其尊嚴和價值。
求主使用我們。阿們。
每年大齋期第一主日,福音經課都跟耶穌受試探有關。馬可福音的作者記載耶穌從拿撒勒到約旦河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在受洗前,耶穌一直住在名不經傳的拿撒勒城——門徒拿但業最初曾因耶穌出於這地而提出質疑:「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約翰福音1:46)人們經常會看他人的出身和背景而存有偏見,但耶穌在這地方成長、學習和工作,過着卑微的生活,他清楚自己是聖子的身分和使命,卻願意耐心等候,直至時候到了就接受洗禮,開展他傳道的工作。
接着,耶穌從水裏上來,看見天裂開了,並有聖靈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透過耶穌的洗禮,一直隱藏的彌賽亞身分和權柄完全顯明出來,這是耶穌人生的轉捩點,是他從卑微進入榮耀的開始。然而,在洗禮後,聖靈便立刻催促耶穌到曠野去,藉着經歷試探去堅固他對上帝的信心。洗禮並非指我們已經成聖,相反這只是信仰路上的開始,我們仍要繼續追尋。
主教導我們如此禱告:「不叫我們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那惡者」試探和誘惑是必然存在的,但我們卻能為我們有力量和信心去拒絕及戰勝它們而祈求。耶穌在洗禮時經歷跟天父無比的親密,但轉眼間就落在孤獨無援的曠野,在漫長的四十天,只與野獸在一起,魔鬼來試探他能否信服上帝;二者有着強烈的對比。在人生最得意安逸的時候,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已掌握一切,忘記尋求上帝的旨意,耶穌在此給了我們最好的榜樣和提醒,不為榮耀時刻沾沾自喜,而是繼續自甘卑微,活出受苦奴僕的精神。
天使的伺候與魔鬼的試探並存,反映上帝的看顧和保守,這不是一種抽離現實的安慰,而是切實臨在於生活的挑戰和掙扎當中。耶穌雖面對魔鬼的試探,卻已勝過它,他成了我們在患難中的依靠,指導我們如何面對及勝過誘惑。
大齋期已經開始,讓我們藉這四十天旅程的反省、默想和禁食,剔除生命中的壞習慣和窒礙我們成長的事情;透過多讀經祈禱,強化我們的屬靈生命,並重新較正生命的焦點,學習主耶穌的謙卑順服,靠上帝的話語拒絕和戰勝各樣的試探誘惑。
「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象迎新春」轟隆的爆竹聲響起,代表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人們都忙於把舊的揮春取下,換上新的揮春。
農曆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雖然時代變遷,不少傳統習俗都已經漸漸簡化或遺失,但當中一些傳統習俗,例如:年廿八大掃除,象徵把去年的霉運、壞事都掃走,不要帶到新年;新年穿新衣,象徵新年新氣象。我們期望新一年有新的轉變,但要真正的去舊迎新,除了單純地改變環境之外,如何理解和修正舊有的經驗,並重新出發呢?
耶穌亦曾經修正門徒對自己身分的理解,馬可福音8章記載彼得雖然認信耶穌是基督,但這都是按照猶太民族的盼望,期望耶穌帶領他們復興以色列國,所以門徒無法理解和接受耶穌預言自己必須受苦被殺,三天後復活。為何上帝揀選的基督必須受苦被殺?這個道理對門徒而言,不單無法理解,亦阻礙他們正確理解耶穌的使命。
為要糾正門徒對基督受苦的理解,耶穌帶着彼得、雅各和約翰上到高山,他在三位門徒面前改變了形象,面貌和衣服,發出基督的榮耀和光輝,同時摩西和以利亞顯現,並與耶穌談論他去世的事(參路9:31),當時門徒很驚慌,彼得說要為耶穌、摩西和以利亞搭三座棚,這時有雲彩遮蓋他們,舊約中雲彩代表上帝的同在,上帝的聲音從雲彩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此時門徒確知耶穌是榮耀的基督,亦將要被害被殺,這都是出於上帝的旨意。
雖然當時門徒未完全明白耶穌的教導,下山的時候還彼此議論「從死人中復活」的意思,相信在耶穌復活以後,他們才真正認識耶穌身分與使命的意涵,但至少他們知道自己跟隨的耶穌,既是榮耀的君王,亦是受苦的僕人,不會像祭司和文士棄絕他。
路德提出十架神學中一個非常核心的基礎,就是「受苦的基督」,我們敬拜的耶穌基督不單坐在寶座上,也是在十字架上,最終復活得勝的那位。我們要在苦難中認識基督,過去經歷痛苦不致失望,因基督與我們同受苦難,讓我們憑信心經歷十架的破碎,順服聖靈帶領,活出在基督裏賜給我們的新生命,等待最終的得勝,得見基督榮耀的光輝。
自由的定義在傳統上是指人的意願不受到干預,便是擁有「自由」。在這個定義下,不自由是指他人限制我去做我能夠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我能力以外的事情,如不能飛或不能凌空跳起十尺,並不算是不自由。1當自由被濫用就是「放縱」或是「任性的自由」,是不可不做,不能約束。然而真正的自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以約束,也不受約束;拿得起,也放得下。
保羅在林前九章講述他自己如何為福音的緣故,放棄自己的自由。「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耀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9:16)保羅指他傳福音是迫不得已,所以沒有好誇口,更加不傳福音就有禍了。從這角度看,他不是自由的,原文更加意指是被需要所壓迫,不得不如此。然而保羅表明自己卻是甘心做的,亦是因所受的託付。「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給我了。」(9:17)
事實上有些事情臨到,人彷彿沒有選擇做或不做的自由。但我們可以選擇抱着怎樣的態度去做——甘心或不甘心。我們在工作中是抱怨的去做?在服事中有埋怨的去幹?過程只有苦澀沒有賞賜。如果我們認定自己的崗位是從主所託付的,我們就是有主託付在身的人,也許是不得已,但我們仍可選擇我們的態度,這顯示一個人內心的自由仍在。甘心去做,就愈做愈發起勁,喜樂伴隨,帶着樂意就得主的喜悅和賞賜。而「甘心」正是自我意願不受任何干預的那種「自由」,保羅有的是真正靈裏的自由。
「我雖然是自由的,不受人管轄,但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贏得更多的人。」(9:19)保羅的自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以約束,也不受約束。他甘心不高舉他有使徒的權柄,卻選擇作僕人,他才是真正有自由去使用權柄的人。人如何使用作領袖的權柄呢?世界叫我們看見不少的是操控和轄制,使人失去自由。保羅提醒我們唯有甘心做僕人,才不使權柄被濫用,令主的教會受傷害。耶穌是世界的主,他卻跪在門徒面前替他們洗腳,那條手巾就是他的權柄,為要服事,為要多得人。
保羅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上跟不同的人認同(9:20-22),他放棄自己原本可以按照的喜好、文化、習慣來生活的自由,為的是要多得人,為的是福音的緣故,為的是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9:23)。我們能否為主的緣故,放下自己的自由,成為靈裏真正的自由人,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
1 Isaiah Berlin,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3.
今天所選讀的經課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和他的門徒到了迦百農,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導人。經文雖然沒有記載耶穌在會堂裏說了些甚麼話,但是應該十分吸引及精彩,並充滿了道理、智慧和說服力,大大地打動人心。經文記載:「他們對他的教導感到很驚奇。」而經文更告訴我們,這是因為耶穌的教導表現出他帶着權柄,不像他們日常接觸到的文士一般。當時的文士研習的模式,是通過不斷重複敘述,將資料牢記於心並將之教導學生。我們今天會否同樣地追求許多聖經的道理或知識,但這些知識會否對我們的生命產生幫助,又會否能造就人呢?
主耶穌的教導如何與眾不同?他的教導如何帶有這份魅力和權柄?當然,這一切都是來自上帝,從馬可福音第一章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在耶穌受洗及耶穌受試探的內容,知道他已充分作好準備,並全然投入他的使命中。這些記載,正正要讓我們看見這位上帝的兒子,他是帶着從上帝而來的能力,他的工作從開始就是充滿權柄,勝過人(文士)及污靈(魔鬼);但他卻沒有停留在這種成就與名聲中的滿足,相反地隨即展開全面工作,接觸貧困病患,施行醫治安慰,四出面對群眾,傳道教化及呼召門徒,直至在十架上完成他的使命。
除了耶穌的教導讓人感到驚奇,主耶穌趕逐污靈的事件,更見證了他的屬靈權柄,讓人驚訝對問說:「連污靈也聽從了他。」耶穌的權柄和大能,從言教上,行動上,同時也應該是在耶穌身上看到這種「新的道理」,因為帶來新的提醒,新的體會,新的視野,看見上帝的拯救,他的應許要實現了,對他們來說是新的教導!因此,人心被改變了。今天,實在值得我們再三思考及反省,當領受主耶穌的教導時,我們有沒有這份「驚奇」,感到他的「權柄和大能」在我們的生命中?
主耶穌啊!求你幫助我們,你道成肉身,帶着權柄向我們顯示你生命之道,是要叫我們學效昔日門徒回應呼召——立刻捨下網,跟從你。主啊,你的話語是我們腳前的燈,照亮我們每一步,指引我們的生命有新的教導,心的改變。感謝你。
本會一直響應由基督教協進會推動的「教會合一運動」,每年皆與基督宗教內不同宗派的同工、同道一起安排舉行「合一主日」——彼此交換講壇或撰寫聯合禱文等,提升信徒對教會合一的意識,並藉此思想和回應基督召叫人類與他「合而為一」的神聖任務。
正如二0一八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聯合呼籲文》這樣寫道﹕「基督徒的理想,是最崇高的平安、自由、融洽團契、愛心和社會公平正義,所有這些,和基督信仰連結在一起,就可以重塑世界的精神和文化本質。」可見合一不獨是社體之間的和諧穩定,而是對上帝真理的共同見證和追求。
今日的舊約經課,提及那時代被宣判有罪的尼尼微,經歷了一個幾近難以置信的全民族悔改。經上記着說﹕「尼尼微人就信服上帝,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穿上麻衣。」「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上帝就改變心意,原先所說要降與他們的災難,他不降了。」(拿3:5, 10)
這使我想到今日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其中一個重要意義,是要宣告和共同實踐「認罪悔改」的見證。不是嗎?世界戰事連連,爭競和對立無日無之。昔日尼尼微這外邦民族都能由心而發的悔改和回轉,今日在基督徒之間亦不常見。在新一年,祈求上帝賜我們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先向他悔改、放下自己的偏執,以愛為先。
去年本會出版的《循道衞理宗的核心信念與傳統》,在單元十提醒我們:「要克服偏執和驕傲、狹隘和狂熱,避免在信仰群體內帶來衝突和紛爭、傷害和仇恨,甚至分裂,我們必需學習確信和開放、互相包容接納和尊重他人的大公精神,不要勉強別人與自己一致。」道理總是知易行難。為着我們所曾傷害過的,和我們被傷害的感受,求主醫治。此刻,讓我們為普世教會的合一和悔改禱告。
撒母耳三次被主呼喚的經歷,弟兄姊妹應該都很熟悉。在我們信仰的歷程中,有沒有也曾被主呼喚過的經歷,若是有的話,我們是如何回應的呢?
從每天睡醒起床到晚上回家睡覺,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很多資訊,和聆聽到不同類型的聲音。在現今資訊和聲音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能在其中聽見上帝的呼喚,這是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才能掌握屬靈分辨的洞悉力!每天靈修親近主和恒讀聖經說話,我想是其中一個很重要得着屬靈分辨洞悉力的秘訣。當然,我們更需要每天安排約十五至三十分鐘的時間,和選取合適環境和安靜的地方,我們才能有機會清晰聽到上帝對我們的呼喚。「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彼得後書1:18)
在教會多年的事奉中,感謝主讓我得着多元的學習和豐富的恩典。當自己繼續尋求未來事奉的方向和道路時,我清楚聽到上主温柔的慈聲對我呼喚,將我的餘生完全交在他的手裏,按着他的帶領全心全意的事奉他,實在是讓我感到這是何等大的福氣和恩典!
我們的上帝不單向愛主守主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他更是一位滿有榮耀的主。「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勝利、威嚴都是你的;天上地下的一切都是你的;耶和華啊,國度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歷代志上29:11)所以,在面對今天人心不安和彎曲悖繆的社會,求主幫助教會能堅守主道和聽道行道,並靠着聖靈賜給我們的大能,讓我們每天活出美好的見證,將一切的榮耀歸給上帝!
今天是受託主日,在新的一年中,相信上帝會託付給每一位弟兄姊妹新的責任和使命,不知道我們有沒有聽到耶和華對撒母耳昔日的呼喚呢?「耶和華來站着,像前幾次呼喚:『撒母耳!撒母耳!』撒母耳說:『請說,僕人敬聽!』」(撒母耳記上3:10)
自從世紀性全球疫情爆發以來,在每個人心中對「轉變」兩個字已經不再陌生。轉變不單會令人不安,急劇的轉變更會使人陷入失落、迷惘、驚慌當中。轉變很容易讓人進入一個浮游不定的狀態,失去了自己的立足點、失去了自己的身分、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目標。
現嘗試透過馬可福音一章4-8節看施洗約翰帶給我們一些學習——
第一,施洗約翰明確知道自己的身分。
他清楚知道自己是耶穌基督前頭開路的使者,是向前邁進的先鋒,這不是自己計劃、不是自己期望的,而是按照上帝的心意和安排。因此,馬可福音一章4節指出「照這話」就講出約翰對這身分沒有抗拒,而是甘心樂意地肯定,並且前去曠野。
第二,施洗約翰積極面對自己的使命。
約翰處身在曠野,「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就反映出他完全融入曠野的生活。他不嫌棄曠野的荒涼,也不嚮往人口稠密的城市,反倒努力「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的信息。結果很多很多人出來,接受約翰的洗禮。
第三,施洗約翰懂得分辨優次,安排輕重。
約翰深知耶穌基督的能力比自己大,並用聖靈施洗,真的無可相比。但是他卻肯定其施洗者的角色,因此約翰沒有拒絕為耶穌洗禮。所以,約翰清楚分辨其身分角色,不會為耶穌洗禮而驕傲,亦不以能力稍遜於耶穌而自卑。
施洗約翰正身處於上帝要打破其緘默的歷史轉變裏,他勇敢面對轉變,更擁抱轉變,成為歷史的見證人,福音改變世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