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25年02月23日 
復和的使命 (王澤堂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8期 

創世記四十五章記載約瑟和弟兄相認的故事,當中約瑟不記前嫌,放下仇與恨,與兄長們冰釋前嫌,更在其中表示他過往一切被苦待的遭遇,是上帝的工作:「……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而憂傷,對自己生氣……差我到這裏來的不是你們,而是上帝。」(5-8節),這是一個令人感動及化解冤仇的故事,上帝親自工作達成復和的關係。今天,教會仍在復和的使命上有份嗎?
普世教會協會的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在2013年發表〈教會:邁向共同的遠象〉文獻,從教會身份的定位,確立獨特的復和使命:「隨着耶穌的例子,教會被召和得着能力,以特別的方式分擔受苦者的苦況,並關顧有需要的人及被邊緣化的人。教會宣告福音的盼望與撫慰之言,參與感同身受和憐憫的工作(路四: 18-19),教會也被召治療與復和破碎的人際關係,使被仇恨及疏離分裂的各人復和,以服侍上主」。
復和並非簡單地理解為只是受害者和犯錯者的功課,復和也是人看待鄰舍的行動,故此這是信仰群體不能迴避的承擔和使命。復和着眼於當下的轉化和邁向和平的轉變;復和意表着破裂關係的前提,然則是三一上帝的工作,通過耶穌基督實現了上帝永恆的創造和救贖,所以在神學上也在實踐中有三方面的復和:上帝與人之間的復和、人類不同群體的復和與宇宙的復和。復和並非僅指兩人之間的誤會消解,而是修和的正確關係,真正的復和不再容忍謊言,而是說出真相,這絕不是廉價的寬恕或只是忘記,當中如沒有回轉,人只會活在不平甚或苦毒中。復和不是息事寧人「一人少一句」、容忍罪惡或擱置公義的妥協,沒有真相的寬恕是廉價的,是虛假的復和。
在今天的社會關懷主日,亦讓我們緊記在社會服務宣言中的重要提醒:「堂會及會友在所處的社區,有責任努力實踐社會關懷和牧養社群,透過會友身體力行……關懷全人需要,視社區為牧區,見證上帝國的臨在。」今年是教會聯合五十週年,也讓我們不是「我們在這裏真好」,而是看見鄰舍的需要,亦不忘記社區中眾多的弱勢群體。在本年的四月及五月,本會多間堂會與社會服務機構結連在一起(有數間堂會自行籌辦服務),一起舉行「全教會社區服務日」,盼望我們以行動一起服事鄰舍,願我們一起與人分享上帝的愛,以愛回應社區。

創世記四十五章記載約瑟和弟兄相認的故事,當中約瑟不記前嫌,放下仇與恨,與兄長們冰釋前嫌,更在其中表示他過往一切被苦待的遭遇,是上帝的工作:「……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而憂傷,對自己生氣……差我到這裏來的不是你們,而是上帝。」(5-8節),這是一個令人感動及化解冤仇的故事,上帝親自工作達成復和的關係。今天,教會仍在復和的使命上有份嗎?
普世教會協會的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在2013年發表〈教會:邁向共同的遠象〉文獻,從教會身份的定位,確立獨特的復和使命:「隨着耶穌的例子,教會被召和得着能力,以特別的方式分擔受苦者的苦況,並關顧有需要的人及被邊緣化的人。教會宣告福音的盼望與撫慰之言,參與感同身受和憐憫的工作(路四: 18-19),教會也被召治療與復和破碎的人際關係,使被仇恨及疏離分裂的各人復和,以服侍上主」。
復和並非簡單地理解為只是受害者和犯錯者的功課,復和也是人看待鄰舍的行動,故此這是信仰群體不能迴避的承擔和使命。復和着眼於當下的轉化和邁向和平的轉變;復和意表着破裂關係的前提,然則是三一上帝的工作,通過耶穌基督實現了上帝永恆的創造和救贖,所以在神學上也在實踐中有三方面的復和:上帝與人之間的復和、人類不同群體的復和與宇宙的復和。復和並非僅指兩人之間的誤會消解,而是修和的正確關係,真正的復和不再容忍謊言,而是說出真相,這絕不是廉價的寬恕或只是忘記,當中如沒有回轉,人只會活在不平甚或苦毒中。復和不是息事寧人「一人少一句」、容忍罪惡或擱置公義的妥協,沒有真相的寬恕是廉價的,是虛假的復和。
在今天的社會關懷主日,亦讓我們緊記在社會服務宣言中的重要提醒:「堂會及會友在所處的社區,有責任努力實踐社會關懷和牧養社群,透過會友身體力行……關懷全人需要,視社區為牧區,見證上帝國的臨在。」今年是教會聯合五十週年,也讓我們不是「我們在這裏真好」,而是看見鄰舍的需要,亦不忘記社區中眾多的弱勢群體。在本年的四月及五月,本會多間堂會與社會服務機構結連在一起(有數間堂會自行籌辦服務),一起舉行「全教會社區服務日」,盼望我們以行動一起服事鄰舍,願我們一起與人分享上帝的愛,以愛回應社區。


2025年02月16日 
上帝所賜之福 (杜頤宣教師) 
顯現後第六主日 
第7期 

回想兩星期前的農曆新年,大家在拜年時為親友送上怎樣的恭賀說話呢?或許有別於一般的祝賀,我們都渴望為對方送上從上帝而來的賜福,然而上帝給予我們的福分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在今天所選讀的經課中我們可獲得一點啟示。
首先,耶利米書17章5-10節提醒我們,倚靠上帝是得福的關鍵。在以色列的歷史中,百姓跟隨那些虛假的領袖偏行己路,背叛耶和華上帝,為求得享俗世的福樂而選擇跪拜偶像。先知提醒眾人,上帝的大能在於他是福禍之源頭,我們要看得清,看得透,不要弄錯倚靠和順服的對象。除了上帝,其他一切的倚靠也是虛無,「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他所仰賴的,那人有福了!」(耶17:7)。因此,對於我們而言,真正的福分來自於全心依賴上帝,並在他的應許中找到平安。
接着,哥林多前書15章12-20節讓我們明白,基督的復活是信仰的核心,並且是我們希望之源。保羅指出,若沒有基督的復活,我們的信仰便是徒然。然而,基督的復活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生命和希望。那些在基督裏的人將因他而得以復活,死亡不再是我們的終點,而是通向永恆生命的過渡。這提醒我們,無論生活中面對何種困難,因着基督的復活,我們可以充滿信心和盼望,這正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福。
最後,路加福音6章17-26節中的「平原寶訓」挑戰我們對於福分的理解。很多時候,我們總認為只要成為「心靈貧窮」、「飢渴慕義」、「為他者哭泣」或「因實踐天國價值而被憎恨」的人就是得着上帝賜福之因由。可是當我們有這樣的想法時,我們就將福分與恩典分割,並把得福看為一種屬靈功德,以為上帝賜福是由於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勞,於是就跌進將自己視為倚靠對象之陷阱裏頭。當我們再思今天所讀的經課,跟隨基督並學習實踐這些屬靈特質,目的不是為自己求福,卻是要過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效法基督去實踐天國的價值,愛主愛人。


2025年02月9日 
門徒回應呼召.宣揚基督福音 (連啟榮會吏) 
顯現後第五主日 
第6期 

今天舊約經課以賽亞書6章1至13節,記載先知以賽亞接受上帝呼召的經歷,當以賽亞看見上帝的榮光,同時也察覺到自己的罪惡和軟弱。故此,他先謙卑自己,得到上帝的赦免後,然後肯定地回應,「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6:8)。當時不只政局動盪,百姓更是「心蒙油脂,耳朵發沉,眼睛昏花」(6:10),甚至四處荒涼(6:11-13),以賽亞始终不渝,為上帝宣講信息數十載,到猶大王希西家時才稍見曙光。
深信我們必定非常欣賞以賽亞全然擺上的心志和堅持!假若,上帝呼召我們參與如此極具挑戰的工作,我們又會怎樣回應?
在重重險阻、難以預期的環境裏回應上帝的差遣,談何容易!更不要說好像以賽亞的委身和順服!或許我們都不敢與以賽亞相比,但他一生的事奉,正正提醒我們回應呼召,並非着眼於個人的期望,或可期待的回報,而是單純地回應上帝!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以賽亞正是如此,他在一般人看來沒有前景的事奉裏,依然仰望上帝,忠於託付,回應呼召!
剛巧,最近閱讀了一些關於本會長牧的文章,其中一篇提到已故前任會長梁林開牧師早期的事奉,無論是教會對他畢業後的調派,還是日後差派他到台灣事奉,他的回應均是:「沒所謂。」及後梁牧師踏足台灣,即使事奉的前路並不明朗,他依然是「沒所謂」地面對。梁牧師這份「沒所謂」的態度,絕非因為他輕率行事,或輕看個人的計劃和需要,更不是逃避事奉的重責,而是因為梁牧師對上帝完全順服,「也是他仰賴上帝信實的最佳註腳」。 1
事奉必然有遇上困難和挑戰的時候,也難免經歷過灰心和迷惘,但每當我們記起上帝的呼召和應許,或想起先賢先聖的榜樣時,相信也在勉勵我們,回應呼召,雖然並不容易,但只要我們謙虛順服在上帝的呼召和引領之中,我們始終能夠經驗上帝的應許。
上帝的應許是不變的!盼望我們都能保持信心,謙卑委身,一同回應呼召,宣揚基督福音!

1 邢福增,「順服主旨,榮顯一生──梁林開牧師生平史述(1932-2012)」,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通訊,第15期(2012年3月):5-6,10。


2025年02月2日 
上帝永恆的愛 (黃德馨牧師) 
顯現後第四主日 
第5期 

上帝的愛如同黎明破曉的一道晨光,指引我們在這個充滿不義和殘暴的世界中前行。
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中提醒我們:信心、盼望和愛是上帝賜給我們的寶貴禮物,而其中最大的禮物就是愛。這愛是忍耐、仁慈、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的。詩篇七十一篇形容上帝的愛無處不在,上帝從我們未出生前便已經眷顧我們,他是我們的磐石和避難所。
在耶利米書一章中,上帝呼召耶利米把話語帶給他的子民,上帝要消除我們的恐懼,並保證我們不會孤單。即使我們在回應呼召時,心裏不免滿有恐懼,但上帝永恆的愛,總是與我們同在,他帶着改變的力量幫助我們。聖經提醒我們,在愛裏沒有懼怕,因為上帝賜給我們完滿的愛能夠驅逐恐懼(約壹4:18)。
在路加福音四章中,耶穌宣讀以賽亞書,他宣告上帝對所有人施憐憫和慈愛的信息,指向他自己的使命;可是家鄉的聽眾因恐懼失去作為上帝選民之特權,而拒絕了耶穌。當他們忽視真理的耶穌,這愛的禮物可被拒絕而失去效用,但當人停止抗拒感動,恐懼便會消散,體會上帝永恆的愛臨到。
即使人們無知地拒絕上帝的兒子耶穌,上帝對我們的愛依然不變。聖經不斷宣告上帝在歷史中施慈愛,讓我們看見他的愛永無止息,他呼喚並等待人回轉離開罪惡。讓我們因這份愛,得與上帝和好,在他的愛中人能彼此連結,奇妙的與他協作同工,踏上一段一生把這愛傳遞的旅程。


2025年01月26日 
身體與肢體 (許志富宣教師) 
顯現後第三主日 
第4期 

今日路加福音的經課經文,實在是值得每位信徒深入研讀,適時重溫的一段經文。保羅透過有關身體與肢體的比喻幫助信徒認知,自己與每一位弟兄姊妹在教會中,實在被上帝賦予了獨特的角色;而各人之間的差異,彼此應該如何看待,亦提供了清晰的教導與指引。
保羅指出,教會是藉由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上帝建構而存在,教會是一個整全的身體,而這一整全的身體,則由不同的肢體所組成。我們每一位,都是以各種形態不同的肢體存在於這個身體,但我們並不能按自己的意思任意安放在身體上,只能隨上帝的心意擺放;形態不同的肢體由同一位聖靈連通;身體最後向世界所呈現的,是不同的肢體,亦是有一個基督的身體。
對於保羅的教導,我們可以有以下的一些思考。首先這個身體上,應該能看見許多不同形態的肢體,形態不一除了功用不同,更加是要為教會帶來更豐富的生態與可能性,「愛」需要在與自己相異的人中間實踐。我們自己堂會肢體的形態多樣嗎?大家的出生與生活背景、年齡層、立場、觀點等是大不同或是越趨單一?盼望我們教會是藉由不同形態的肢體聯合,體現上帝豐富創造的群體。
第二個思考,是肢體之間相異必定會有磨擦,正因為自己與對方差異太大,所以彼此間難以相互明白,更不要說合作。然而將形態各異的肢體相連的是同一位聖靈,所以當肢體間要合作的時候,尋求聖靈在當中的連合是首先,亦是重要的部分,要不然眼睛看見前方有危險,雙腳卻熱血地不斷向前奔跑,後果可想而知。
第三個思考,是上帝按自己的心意將我們安放在教會中不同的位置,這些位置有時是自己覺得舒服的,有時則不然,你發現上帝安放自己的位置了嗎?盼望我們能明白上帝的心意,藉着在上帝所安放的位置上好好發揮,經歷主所賜獨特的人生。


2025年01月19日 
活出救恩的盼望 (繆健倫會吏) 
顯現後第二主日 
第3期 

耶路撒冷過去因惡行而遭上帝的嚴懲,曾被稱作「撇棄的」和「荒蕪的」,藉着上帝應許耶路撒冷將要復興,使耶路撒冷能成為「上帝所喜悅的」和「屬於上帝」的新婦(賽62:4)。
先知以賽亞看見耶路撒冷當時的光景,發現他們當中沒有公義和上帝的光輝,屬靈氣氛都是暗淡無光。先知仍持守上帝的吩咐,不止息的為耶路撒冷禱告,因上帝差遣他這使命,他就要不停的向上帝呼求,等到上帝的公義從耶路撒冷中被發現(賽62:1),列國都看見上帝的榮耀。
作為基督徒,我們清楚知道在地上的使命是要活出耶穌基督升天前的囑咐「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看哪,我天天與你們同在,直到世代的終結。」(太28:19-20)我們要傳講基督的救恩、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更要作主耶穌的見證。當身處在不同處境中,要表現出基督徒的樣式也有不同的挑戰,所以我們要歸回上帝裏,努力去與上帝聯合,活出上帝賜給我們蒙召之恩相稱的生活(弗4:1)。其次,我們從禱告中求主幫助我們入世而不屬世(約17:14-18),要積極活在「今世」,也要活出對「他世」的渴望。在生活中時常提醒自己不屬於這世界,但同時更要進入世界活出我們主耶穌基督帶來救恩的盼望。
或許,在這世代作為基督徒在生活中背起十字架跟隨主是不容易的事,望見失去公義和陰暗的世代,信徒對屬靈的事忽冷忽熱,我們要有以賽亞先知的信心和對彌賽亞拯救的盼望,為身處的地方熱切地禱告。實踐主愛及行公義好憐憫並不再是口號,而是靠着禱告、藉着聖靈所賜下的屬靈恩賜,活出見證主的生活。求主幫助我們在生命中發現上帝的工作,使這些生命中的記號成為我們見證上帝的勇氣與力量,在生活中積極回應上帝,活出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活,使別人從我們身上看見救恩的盼望,面對生活的挑戰。
願我們的生命能藉着禱告與聖靈配合,在世上展現基督徒生命,一同作個榮耀、聖潔沒有瑕疵的教會。


2025年01月12日 
忠心受託 (潘玉娟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何謂「受託」?「受託」,就是指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被交付責任的管家。所有恩賜皆由上帝而來,應按上帝的旨意運用它們。受託就是「信仰的實踐」,也就是「結出果子來,和悔改的心相稱。」(太3:8)已故吳明節牧師曾說:「『受託』一詞,是聖經的寶貴真理;是信徒身分的確定,不明白受託真理的信徒,不但不知道如何事奉主,而且會誤入歧途,錯過上帝的諸般賜福。不明白受託真理的教會不但不會增長,而且會貧瘠荒涼,羊群離散,可能導致恩門關閉,被主棄絕。」
「受託」意思即是信徒對上帝的愛與其旨意的一種回應,有自己是蒙上帝揀選之涵意,因我們的生命是他所賜,一切都是由他而來,所以我們存感謝的心,願意肩負主所託付給我們的,負責任地、積極地使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賜與才能,為主盡忠,造福人群,來回應上帝的恩典。同樣,我們清楚知道我們不是金錢的擁有者,一切所有乃屬上帝,我們只是銀行中一位出納,聽候存款者的吩咐而行。如果我們明白這點,我們一定不會吝嗇,不會斤斤計較,一定樂意奉獻。當我們認識到金錢不是我們的保障而是上帝的託付,我們就會帶着喜樂的心情用在別人身上。
今日上帝託付了我們甚麼?我們有沒有盡力善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賜?盼望在受託主日我們重新反省,把從主而來的金錢、生命和使萬民作門徒之託付充分運用,成為一個在上帝眼中又良善又忠心的好管家。記着,我們的天父不在乎你擁有多少才幹恩賜、聰明智慧!而是在乎你如何運用你今天所擁有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太25:29)
弟兄姊妹,你是否忠於主的託付?上帝給了你甚麼職分?甚麼使命?你是否忠於你的職分和使命?當我們踏入二0二五年,又是本會聯合金禧之際,你是否願意一同「溯源踐信、共創新篇」,努力虔守主所託付我們的召命,作一個忠心的受託者?


2025年01月5日 
「溯源踐信、共創新篇」 (本會聯合50的信念和異象) (林津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2025年是本會成立(聯合)50週年的日子,熟悉教會歷史的弟兄姊妹都知道,分裂容易、聯合卻非常困難,本會先賢在50年前所作的,絕對是教會歷史上一件值得欣賞和傳頌的大事。然而,在今天這個越來越個人化(尤其是在信仰上)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慶賀和延續這份合一的精神呢?
首先,合一是因為我們都是上帝所愛的兒女,即使我們之間有所不同、甚至分歧,我們都可以在主內彼此接納、同行及幫助,我們必須緊記,合一是主耶穌基督對教會的最大期許(約17:20-23),當然也有弟兄姊妹認為,上帝給我們的最大誡命應該是盡心盡力地愛主愛人(可12:30-31),或是每天努力不懈地見證上帝(太28:18-20),但事實上真實的愛和見證都不可能與合一分割。試問如果教會中的弟兄姊妹不合一,我們又怎能說自己愛上帝呢(約壹4:20-21)?我們又怎能有效地開展上帝的國度呢(路11:17)?主耶穌基督更清楚地告訴我們要彼此相愛這條新命令(約13:34-35)。因此,教會作為主耶穌基督的身體,是必須持守並追求合一的,而本會的聯合就是合一精神的一個最具體表現。
另外,教會合一也是為了更有效地將上帝的恩典廣傳,本會在過去聯合的50年間,確曾有不錯的發展和貢獻,並深得本會會友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欣賞,即使面對近年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導致教會的人數及資源都大幅下降,但在聯合教會彼此守望的精神和架構下,本會各單位仍能繼續運作,甚至順利完成了不同的大型計劃,更在低迷的社會氣氛中為不少面對困境的市民送上支援和安慰。未來的境況如何我們無法看透,但我們深信上帝仍然掌權,並要繼續賜福和使用我們,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願意忠於所託、彼此合一和更新變化。
本會在今年已為大家籌備了多個不同的活動和聚會,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夠達到以上的目標,懇請大家預留時間積極參與,讓聯合50的這份合一精神,不單存在於歷史或架構之中,而是實實在在地充滿在我們每一位會友的生命裏,好讓我們都在教會中更喜樂地相交和服侍,並在愛中更蒙上帝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