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琼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SUNG Po-king 
按立/轉職年份:
1995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 
電郵:


  日期
講題
地方


  2013/07/07
香港堂中堂



1 2 下一頁        
2022年04月10日 
當倒數時 
棕樹主日 
第15期 

在不同的環境及際遇之下出現的倒數,都賦予人不同的意義。執筆之時,政府已公佈由4月21日起分階段,解除大部分自今年初開始的社交距離措施;在4月1日開始逐步恢復公共服務,也解封對九個國家的禁飛令。換言之種種措施和安排都在倒數中,無論是市民或機構都為出門和復業部署,讓生活早日重回常態。
每年的除夕,縱然你沒有任何準備,只是即興都可以參與倒數湊熱鬧,但如果想留下難忘的回憶,就要花點心思做準備。人的一生中總有機會遇上倒數,例如轉職、退休、婚嫁、待産或搬遷等,如果沒有做足預備工夫,事情就弄得一團糟。那麼當知道自己的生命正在倒數時,又可以怎樣做呢?
今主日是棕樹主日,選讀路加福音19:28-40描述的是耶穌人生舞台的最後一幕。由這天之後的七天,耶穌為了承擔世人的罪,將會被出賣、受審、並釘死十字架後復活。耶穌騎驢入耶路撒冷時正值猶太人的逾越節,城內擠滿前來守節的人。當耶穌入城,群眾揮動棕枝沿途夾道歡呼,恍如接待君王般的禮遇。群眾的高聲喊叫,令人不易聽清楚其他人的說話。此刻的情景,讓人想起先知習慣使用的手法,就是當所說的話不再生效,或者聽者拒絶接受時,就運用戲劇性的行動,務求所傳達的信息,好像圖畫一般展現出來,叫人清楚看見。
從耶穌開始傳道以來,他的宣講和教導觸怒了當時的宗教領袖;他們視耶穌為眼中釘,早已設下網羅伺機捉拿他,這個時候的耶穌已是人頭有價(參約11:57)。明知敵對者虎視眈眈,為何還要向虎山行?因為這是耶穌的召命:「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
倘若耶穌是垂死的人,面對生命倒數時,縱然甚麼都不做,別人亦體諒和包容。不過耶穌曾表示「趁着白日,我們必須做差我來的那位的工;黑夜來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9:4)十字架的黑夜快要來臨,耶穌趕緊在白日有機會時多做上帝的工作,因為這就是他降世的任務。雖然不久之後就踏上苦路,仍以無比的勇氣對抗罪惡權勢,要辦的事不會擱置到最後一刻,而是細心計劃,正如這次進城,並非衝動的行為,卻是早已聯絡驢駒主人預備,「主要用牠」便是之前約定的口頭暗號。
經過40天的懺悔齋期,大家有沒有藉着反省檢視生命中的限制,並察覺做任何事情都有倒數期限而早作準備。求主憐憫、幫助我們,阿們。


2013年12月1日 
你為何事作準備? 
基督將臨前第1主日 
第48期 

踏進十二月,除了大型商廈亮起聖誕燈飾外,店鋪也找緊營運商機,售賣各種節慶的禮品。香港人雖然工作繁忙,亦開始籌劃假期的去處。不同的人都整裝待發,你呢?

今主日是將臨節的第一主日,這節期意指「接近」、「準備好」。當在崇拜中頌唱「以馬內利來臨歌」時,我們的心是否也隨著旋律和應說:是呀,上帝!以馬內利懇求降臨,與我們同在;我們是否也準備向人宣告,救主與我們同在的好消息。詩人邀請所有朝聖者「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詩122:6),耶路撒冷無論對猶太人或基督信徒,都是神聖的地方,讓人與主相遇,經驗從上而來的平安和喜樂。詩人相信這平安伴隨著公義與人民的福祉而來,信徒不但為自己和同胞求平安,並且也將這份平安傳給周圍的人。環顧今天的社會,充斥著怨憤戾氣,實不容易經歷平安和喜樂;我們是基督的跟隨者,是否常常親近主,以他的同在充滿自己的心靈,以致有力與人分享他的恩典和愛?

當然,將臨期並非只等待基督首次降臨,同時也是期待他的再臨。除了約瑟、馬利亞和牧羊人,基督的首次降臨是平靜的,不大為世人所注意的。但對於基督何時再臨,多少人曾努力破解啟示錄的密碼,希望能預早知道這日子。福音書的記載清楚指示,那日子和時辰,沒有人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太24:36)使徒保羅給羅馬人的信,讀來也像馬太福音所記,世人無法預知基督再臨,但大家都明白,現在又比去年、前一個月或昨天,更接近那日子了。因此,保羅提出四項忠告:一、要從睡夢中醒來;二、除去暗昧的行為;三、行事為人要端正;四、披戴主耶穌基督(羅13:11-14)來勸勉信徒。

昔日耶穌靜靜地降生在馬槽,或者提醒現今的信徒,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常懷一顆渴望與主相遇、期待與上帝同在的心;並向所有的人宣告在基督裡的愛、公義、和平、關懷和祝福,努力為所接觸的、相遇的人──無論你認識或不認識、喜歡或不喜歡的人求益處和平安。你已作好準備嗎?


2012年10月21日 
只想你健康 
健康主日 
第42期 

偶爾從電台聽得這樣的歌詞:「如若我患了傷風,怕就怕你惹了我的咳嗽……我只想身體健康……」。歌曲中不斷重複的一句「我只想身體健康」,想是多數人的心聲,尤其那些因病留在醫院的人。每次與病人傾談完畢,我喜歡送上「祝你健康」的單張給對方。單張內容言簡意賅,提出健康除了涉及肉體,還有精神與社會和諧的關係(註1)。
疾病使人的身體受盡折騰,情緒上常有恐懼、焦慮、憤怒等的表現。可能因長期留院而與家人分開,人際關係由此疏離。痛症讓人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嚴重損害自尊。當然人的靈性也受到考驗,對於自我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也存疑。一位被稱為完全、正直、敬畏上帝的約伯,除了妻子及自己的性命外,一夜之間失去所有兒女和財產,並且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痛楚難耐的他唯有拿瓦片來刮身體。
生死學大師伊利莎白‧庫伯勒‧羅斯女士,作為臨終關懷工作的專家,她了解人們在遭受親人離世、損失財物等傷痛時的反應。她將反應分為否認、忿怒、討價還價、抑鬱和接受等五個階段。一九九四年十月,她心愛的屋子被人放火燒掉,整棟房屋登時夷為平地,所有文件及家當化為灰燼。當她經歷過傷痛的五個階段後,驚訝地發覺自己很快就接受噩耗。她對兒子肯尼斯說:「除了接受,我還能怎麼樣呢?」(註2)
除了接受已發生的一切外,約伯摒除恐懼和抱怨,勇敢地說:「惟願有一位肯聽我!看哪,我的記號【和合本作『在這裏有我所劃的押』】,願全能者回答我!」(伯31:35)最後,上帝回答訴求,在旋風中臨到約伯(伯38:1; 40:1, 6)。上帝沒有解釋約伯為何受苦,也沒有為他伸冤,只是提及很多創造的事。創造主上帝向約伯肯定他對創造物的關懷與憐愛(伯38:39-39:30)。對於受苦的人,安慰勝於理性的解釋,上帝的臨在和關愛,比任何抽象的教義顯得重要。「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撤回(或譯我厭惡),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42:5-6)約伯遇見上帝後,無論他的自恃、自義、偏執,甚至灰心沮喪都消退了。約伯恢復與上帝與人建立健康的關係,他為朋友祈禱(伯42:10)。
希伯來書提醒信徒(來5:1-10),人在邪惡的力量中,無法脫離它的束縛,罪將人與上帝分隔,惟有耶穌的代贖,甘願順從受苦,為人征服死亡的權勢,使人與上帝重建復和的關係。願我們都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得蒙憐憫和恩惠,阿們。

註1:「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界定:健康為一種完全的狀態,包括肉體、精神與社會和諧的關係。」
註2: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著,李永平譯:《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天下遠見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6月,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