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愛的小故事?愛的小故事就像在一條寒冷暗黑、不見盡頭的隧道,燃起一點燭光,給前行者添上溫暖和希望。所以,在氣氛低沉的日子,有人喜歡閱讀「好人好事」為自己打氣,也有社福機構舉辦關愛同行、疫中送暖等行動為社會注入正能量。你有否想過,自己也可以靠着基督成為愛的小故事,為社會帶來希望?今主日所讀的腓利門書,雖是聖經其中一卷最短的書卷,卻曾被形容為「在涼薄殘酷社會中的愛的故事」,當中正提醒我們,無論我們的身分、地位、角色有何不同,但同樣能被編寫成為愛的故事。
腓利門書可說是保羅為一位出走的奴隸阿尼西謀向其主人腓利門所寫的一封求情信。按當時法律,奴隸逃走是會被處死的。然而,保羅雖知道阿尼西謀所要面對的後果,卻仍希望他不再逃避,能回到主人那裏承擔責任。為此,保羅寫下這封求情信,押上自己的輩分和地位,更代阿尼西謀作出補償,希望腓利門能順服,接納這位曾背叛他的奴隸,並視他為弟兄。這樣的求情信,實在不可能出現在第一世紀的羅馬世界——一個貧富懸殊、階級分明、各人待遇因社會地位有明顯差異的社會,人怎能為了他人而放下自己的身分或特權呢?當時的奴隸地位低微,沒有自主權,其身分、價值、前途全掌握於主人的手中;而主人亦有權把奴隸訓練成「角鬥士」,作為競技場上的娛樂及賭具,以人的性命換取個人快感。但保羅、阿尼西謀、腓利門卻展現出因基督而與別不同的關係,他們彼此成為弟兄。他們所做的,正讓人看見在當時不公平、貧富懸殊、令人失望的羅馬世界中,仍然存有一個因基督的愛而造成的新世界。
我們喜歡在教會內稱呼彼此為弟兄姊妹,但腓利門書告訴我們,已成為弟兄姊妹的關係靠着基督還可有更進一步的突破,不但願意接納對方,更會為對方好處付上代價,甚至是令世界驚訝。過去數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受到相當大的傷害,你願意靠着基督去接納他人為弟兄姊妹,甚至付上一定的代價嗎?有甚麼成為你的難阻嗎?教會第三季的主題是關愛服事效法主,願我們靠着基督更新與人的關係,使你和我的故事能成為基督在這世界燃起的一點燭光。
有一位年青人,在大學畢業後便立志要將一生和整個人奉獻給上主。從那一天開始,他知道他的一生要徹底活出愛上主和愛人的生命,問題是「他的生命要委身在甚麼事上,才能成就上主所託付他的使命呢?」後來在成長的歲月,他雖然有不錯的工作,卻認為那不是他最能事奉上主的任務。他繼續在不同的崗位中嘗試,但也發現不是上主給他的託付。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他開始問一個問題︰「我的一生何去何從呢?我甚麼也嘗試過,餘下的人生要怎樣才能完成上主的託付?」
以上的經歷是我們會祖衞斯理約翰追尋人生使命的序幕。無論你是年輕人,或是進入人生下半場,可能也曾經問過或正考慮着這些問題。特別是在今天的社會,一個黑暗又令人迷失的世代,可能更多人會問,我們的未來如何呢?還可以做甚麼才能成就上主所託付的使命呢?
在上主的恩典下,會祖當年的問題得到解決。他經歷靈性復甦,使他明白他一生要宣講的信息,就是「上主的救贖恩典會帶來生命的潔淨與更新,被上主強烈的愛完全充滿,而活出聖潔,愛主愛人的生命」。雖然這信息與基督教一直所說的大誡命和大使命大同小異,但因為他所宣講的地點和對象,是非一般教會傳統所能接受的,他仍需要克服內心的掙扎和來自教會內部的挑戰。但在聖靈的印證下,他多次勇敢的向不同的人表明及解釋上主託付他的使命,多年以來,他終能一直堅定的回應及委身上主對他的呼召。
今天的香港,或許有不少人已經長時間過着像創世記所形容「混沌」、「空虛」和「深淵」般的生活。我們所面對的社會跟以往已經很不一樣,無論在個人或教會層面,一直沿用作實踐使命的方式可能已不再適切,這也逼使我們需要以新思維來活出上主對我們的呼召。今天是受託主日,願我們能一同尋求聖靈的帶領,讓上主的話更新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教會和我們的社會,使我們有活力、有動力和有生命力去實踐上主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
美麗是女性一生追求的事業,因為女性願意付上金錢、時間、心機等代價令自己看來「更美麗」,但不少女性亦因此感到壓力,甚至焦慮,認為要達到特定的美麗標準,才能得到幸福。這情況引起婦女團體的關注,並不時呼籲女性要從這種由世界壟斷的審美標準覺醒和反抗。著名作家龍應台在觀照台灣社會近三十年來(1985 – 2016)在性別觀念之進退後,她表達「美麗的權利是有意識地爭取來的」。
「美麗是權利嗎?」這問題看似荒謬,但當對美麗標準的評定主要來自商業世界、傳媒或男性的眼光時,人便不能自由表達對美麗的欣賞和肯定。2015年有一個調查,是隨着一個名為「選擇美麗」的推廣運動而進行的,當中訪問了來自20個國家6,400名年齡介乎18至64歲的女士,結果有70%的受訪者表達,是從別人的眼光及評價判斷自己是否美麗,並且只有4%受訪者覺得自己美麗。美國堪薩斯城國際禱告中心(IHOP-KC)的負責人畢邁可牧師,在他的著作《人心中的七種渴慕》中提及美麗是上帝給人的恩賜,上帝以不同的方式在我們裏面,讓我們在這世界上彰顯他的榮美。追求美麗是人(包括女性和男性)普遍內心的渴慕,使人能藉此探知上帝的性情。然而,因着罪的影響,人在追求美麗的過程中被扭曲、甚至物化,因而失落了美麗的權利。
雖然我們從聖經知道耶穌嘗試以言行努力突破人與人之間原有的藩籬,包括社會階級、性別差異、種族歧視等,但教會在傳統父權思想和希臘二元文化的影響下,較多傾向強調女性賢德和靈性培育的重要性,從而貶抑對美麗的欣賞。直至十九世紀婦女運動開始,才加速了「女性神學」的發展,使更多人從女性神學的角度,對既有神學領域中的各門學問,作嚴謹、系統性的批判,並着力在神學釋經等過程中,把啟示的原意從當時社會文化和父權主義中區分出來。這不是為了用女人的角色來「替代」男人的角色,而是重新去了解聖經,以真正肯定女人和男人的價值,並相互之間的關係。
在今天婦女主日的崇拜中,讓我們再次肯定在上帝的眼中,人人都擁有同等的價值並與生俱來的尊嚴。誠如在《聯合衞理公會社會原則及信條》中呼籲,「所有女性和男性要分享權力和控制權,學習白白的施與受,自己要完整,並尊重別人的完整性」, 讓我們拒絕將人「物化」,使我們能在主的恩典中享受美麗的權利,向世界展現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