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主日舊約經課哈該書二章的背景是聖殿重建工程展開之後十六年,百姓因着困難而停工,耶和華興起先知哈該勉勵百姓。
聖殿,對以色列人來說,是整個民族的信仰核心,代表上帝的同在。公元前586年聖殿被毀,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對百姓來說不只是國破家亡那麼簡單,而是整個信仰都受到動搖,百姓覺得上帝離棄他們。後來波斯王朝興起傾覆巴比倫,讓百姓返回耶路撒冷,還要支持給他們重建聖殿。公元前536年,聖殿重建工程展開,不過開始了不久,因着一些原因而停了下來,一停就停了十多年。於是耶和華就興起先知哈該勉勵百姓重建聖殿,重申上帝並沒有離開他們。耶和華吩咐先知哈該向當時的地方官員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宗教領袖大祭司約書亞,以及所有百姓說話,每一個對象都勉勵「你當剛強」(該2:4)。為甚麼呢?有甚麼令他們懼怕?原來重建聖殿一開始是先重建祭壇,然後建聖殿,最後建城牆。他們剛剛重建好祭壇,恢復敬拜生活,之後就開始建立聖殿的根基,這一班信仰再起步的群體,想下一步建殿之時,卻遭到阻撓。當時有人假意提出要一起幫手重建聖殿(拉4:1-5),其實目的是監視他們的動靜,防止耶路撒冷過度強盛,恐怕他們會作反,可以想像到百姓心裏會有懷疑,會有懼怕──究竟耶和華是不是與我們同在呢?是的話為何會有阻滯?
百姓的處境何嘗不是我們的寫照?這幾年因着疫情教會聚會受到限制,甚至有些時間連現場崇拜都要暫停,現在教會現場聚會恢復了好一段日子,下一步要重建「聖殿」了。當然我們不是重建建築物,而是重建我們這個信仰群體,但我們感到困難重重,社會氣氛的變化、經濟下滑、移民潮等等,弟兄姊妹可能已經離開教會、離開香港,同工和事奉人員短缺、奉獻減少……我們可能會問:我們真的可以再次起來嗎?上帝你在哪兒?
面對種種困難,耶和華勉勵百姓要剛強,強調他與百姓同在,他的靈是住在他們中間(該2:5),這是是照着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耶和華與他們立約的話。哈該在這裏提醒百姓要記得耶和華的話,耶和華沒有離開過他們,就算他們認為聖殿被毀就代表耶和華不與他們同在,其實耶和華仍在他們中間。哈該叫百姓當剛強做工(該2:4),「做工」這個詞是帶有命令的意味,百姓要經歷耶和華的真實、經驗他的同在?就是要踏出信心的一步,就算在困難中仍然建殿。可以見到重建聖殿是經歷上帝應許和同在的歷程。
願昔日耶和華藉哈該說的話成為我們的勉勵,縱然有許多的問題、困難,謹記上帝與我們同在,只管遵從吩咐剛強做工,我們必會看見上帝的榮耀!
有些人會把十誡理解為「可以」和「不可以」的倫理清單,就像校規一樣是用來限制我們的行為,是一種負擔。不過如果我們了解十誡的背景,可能會有另一見解。
今主日舊約經課出埃及記20:1-17就是記載了十誡。19章開始提到以色列人出埃及已經三個月,他們來到西奈曠野,耶和華吩咐摩西跟百姓傳話,要他們好好預備耶和華將要臨在他們當中,就是要聽耶和華頒佈十誡。當摩西上山朝見上帝時,耶和華說「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你們來歸我。如今你們若真的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出19:4-5)當小鷹要學飛的時候,大鷹會攪動小鷹的雀窩,迫使牠飛出去。可是小鷹不懂怎樣飛,身子往下墜落時,大鷹就展翅滑翔到小鷹之下接住牠,把牠放在自己的背上,往上攀飛一陣子之後再放開牠,如此反覆訓練小鷹,最後令小鷹學懂怎樣飛。上帝就如大鷹要幫助以色列民,透過經歷他的拯救、守他的誡命學懂在應許之地亦能生活,與上帝與人有合宜的關係。況且拯救他們的上帝是使他們得自由,這也是十誡的開場白: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出20:2)。上帝提醒以色列人,他是怎樣帶領他們出埃及。從前他們受法老的勞役,上帝看到他們的困境,聽到他們的哀聲,上帝於是憐憫他們,呼召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離開這個為奴之地。上帝頒佈十誡並不是要奴役他們,反之是讓以色列民能自由地生活。
但現在我們是不是跟着上帝的指引讓自己及別人都自由地生活?今天是婦女主日,提醒我們都是按上帝形象被創造,人人平等,不同性別都應受同等尊重。時代確實進步了不少,但對女性仍有很多定型及枷鎖。近來大受歡迎的電視劇「男排女將」便是一個好例子。一隊男子排球隊請來一位女性當他們的教練,外人都質疑女教練怎會懂教男排,更有人恥笑他們學習的都是「女排」技巧,並不是男排力量型的扣殺得分。劇中女教練的父母對她也有一定期望,希望自己的女兒有份穩定工作,嫁個愛她、有能力供養她的男生就好了。相信這不只是劇中的情節,現實生活中都有這些事情發生。可知把別人固定成某個形象是違背了十誡的第二誡?上帝禁止以色列人為自己雕刻偶像,因為上帝一直都是超乎人的想像,上帝並不是人所能支配。這條誡命不單讓我們認識上帝的屬性,也適用於人際關係上,我們不該把別人神化,當成追隨的偶像,更不應該把別人固定成某個形象,將人的許多可能性抹殺了。
懇求聖靈幫助,在這個大齋期內我們省察有沒有把上帝、別人甚至自己定型,讓我們透過十誡活出真正的自由。
讀神學的時候修實習科其中一份功課是在實習期中找一個「詫異」經驗作神學反省。反省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描述自己當下即時的情緒反應,並分析構成自己當下情緒反應背後的因素;第二層反省是描述自己當下如何處理該事件,並分析甚麼因素構成自己當下的處理手法,這個處理手法背後有甚麼神學或聖經理據;而最後一層的反省就是如果這情境再次發生,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處理手法會否有不同,如果有不同的原因是甚麼。記得第一次實習的「詫異」經驗是在英國循道會實習時聽見教友對牧師直呼其名,帶給我很不舒服的感覺,覺得弟兄姊妹對牧者很不尊重。當我慢慢把這個感覺、經驗消化,一層一層的分析,對自己的了解多了,原來自己在教會接受的教導、文化的差異影響着自己如何看牧者與弟兄姊妹的關係。到今天自己成為牧者,弟兄姊妹對自己的稱呼都帶來不同的感覺,這些感覺又帶給我多角度的反省。
神學總給人理性、理智的印象,很高深、遙不可及,到現在神學也給我這個感覺,但其實神學有很多「情」在當中。實習科教導我們神學反省方法的起點也是從情緒開始,確實讀神學帶給我很多「詫異」經驗──為何神學家、聖經學者對上帝會有如此獨特和獨到的見解?因着老師、同學們不同的背景和閱歷,跟他們交流又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得着,擴闊了自己對上帝的認識和想像。神學畢業已有七年時間,不忘提醒自己時刻留意「詫異」經驗,思考是甚麼的神學及聖經理據令自己有這樣的行動和情緒。創18:1-15是亞伯拉罕接待耶和華的片段,當中吸引我的是撒拉聽到她和亞伯拉罕接待其中一位天使預言的反應。天使說明年這時候撒拉會生一個兒子,撒拉的反應是「心裏竊笑」,她覺得沒可能吧!她已過生育之年。但大家都知道最後她真的懷了以撒,這個「詫異」經驗擴闊撒拉對上帝的認識。
相信大家不難找到「詫異」經驗,世界越來越荒謬、不合理,難以理解的事情差不多天天都發生,如何從信仰角度理解、消化這些事情?鼓勵大家踏上神學之旅,從聖經、神學、教會歷史等多角度豐富對上帝的認識,成為我們的資源回應不斷變化的世代,成為時代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