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後,一位集中營生還者寫了這樣的信:「親愛的老師,我是集中營的倖存者,我看到了人類不當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博學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受過教育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孩被知識份子焚燒。所以,我懷疑教育。我懇求你們幫助學生做一個有人性的人,千萬別要辛勞教學後只製造出博學的怪獸、身懷絕技的精神病人或受過教育的怪人。讀、寫、算等學科只有用來把我們的孩子教得更有人性時,才顯得重要。」信中所言,值得所有教育工作持份者深思。
就近期所發生的社會事件,我們是否一樣看到了我們不當見到的情景?開學不到五日,就有中學生留下遺書自殺;還有,多宗震撼人心的輕生和兇殺事件,當中失去生命的不過是廿歲出頭和未到三十的年輕人,他們擁有學識、專業和光明的前途。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以致這新生代活得並不快樂,面對懸而未決的問題,他們感到無助絕望,因而最終走上人生的絕路,實在令人婉惜哀歎。
想到本會辦學的其中信念:生命的意義,不在乎物質生活的富裕,而是生命的質素。學校教育除了致力訓練社會所需的人才外,又是如何去培養一個人的內在質素?當今的教育真能孕育我們的新生代去成為一個既懂得珍愛自己、又同時有能力珍愛別人的人嗎?至於作為基督教辦學團體,我們又是如何去塑造他們能夠愛上帝、愛己、愛人,活出一個有愛的生命?
神國的生命看重彼此分享的愛,就像葡萄園的園主,是他裡面那顆慈愛的心,催使他多次出去市場,看見那些閒站的人,也聆聽他們的訴求:「沒有人雇我們」,他覺察到工人需要的不僅是工作,而是一份肯定和接納,於是就邀請他們都進到葡萄園去。無論是早來的或遲來的,多做的或少做的,葡萄園工人都得到了一個機會,可以嚐到工作的苦樂,盡情地發揮貢獻自己,也從中得到了報酬。仁慈的園主雇用工人並沒有按世俗的標準,就是他們的背景、經驗、能力作出考量篩選,他就是歡迎每一個人進到園裡,分享他豐收的喜悅。
讓我們每位教育工作持份者,擁抱上主那顆慈愛的心,以愛影響生命!
早前,教會裡一班中六學生去完一個四日三夜的營會,分享他們如何經歷當中的艱辛,尤其於烈日下揹著沉重行囊上山的一段路,感覺異常辛苦,真的好想放棄。人在困難之中能夠堅持到底,到達終點,又豈只憑個人意志?如年青人愛哼的一首詩歌:「當你走到無力繼續下去,當你感到寂寞困惱空虛,只要相信神隨時扶助你,願助你解開困惑拋開痛悲。當你跑到疲乏難再下去,當你感到疑惑說:「我是誰?」只要相信神完全明白你,就讓你伸手接受,祂深愛你。」一份內心的信念能令我們保持個人鬥志,勝過種種的憂愁沮喪。
以利亞雖是一位大能的先知,所有以色列人都注目在他所作的事上,卻與我們同樣是性情中人(雅各書 5:17),他亦需誠實面對自己人性軟弱和心靈幽暗的一面。在迦密山與巴力先知一役中,他表現得志氣高昂,戰績斐然。只是在耶洗別發出追殺令下,以利亞旋即被恐懼不安籠罩,並陷入極度的沮喪之中。他成了逃亡的先知,進入曠野之地,在羅騰樹下求死,說:「耶和華啊,現在夠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吧,因為我不比我的祖先好。」(列王紀上 19:4)然而,上帝的慈愛總比以利亞的沮喪大,上帝的信實突破以利亞「只剩下我一人」的孤單;上帝仍以他的慈繩愛索一步一步牽引他所深愛的先知,直至以利亞走到他的聖山上,站立在他的面前。上帝親自教導以利亞,生命的豐盛並不在乎他所施行的神蹟,或是他的成就與能力已達顛峰,而是細味到在他生命中的任何境況,上帝一直同在、給予扶持、並與他同行。
對於以利亞內心的宣洩,上帝並沒有加以責難,就如慈父沉靜地守候那站於一邊鬧情緒的孩子,直至他筋疲力竭而入睡。到了時候,上帝派天使喚醒以利亞,為他供應烤餅和水,只是以利亞吃了喝了,仍難以對抗內心的無力感。然而,仁慈的上帝給予以利亞空間,讓他身心漸漸復原,藉天使的再次拍喚,叫他重拾再上路的力量,一直走了四十晝夜。在何烈山上,上帝的話再次臨到以利亞,在微聲細語中,上帝再次確立以利亞先知的身分,給予他新的盼望、新的使命,讓他確知他決非唯一剩下效忠上帝的人。
在人生路上,縱或我們經過無數心靈的黑夜,然而上帝與我們同行,並以他極微小的聲音帶領我們,為要使我們活出一個更加豐盛、整全、自由和喜樂的生命。
在保羅的書信中,「勸勉」是教會生活的語言。若承認教會是一群軟弱、掙扎的人,我們會犯錯、會失迷,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獲得他人的勸勉,並且也當勸勉他人;我們需要彼此勸勉(帖前4:18、5:11),乃為我們行事對得起那召我們進他自己的國、得他榮耀的上帝(帖前2:12),並在一切討上帝喜悅的事上更加努力(帖前4:1、10)。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保羅對信徒作出一連串的勸勉,包括:要持守聖潔生活(4:3~8);要安靜做工,自食其力(4:9~12);要常作準備,迎接主的再來(4:13~5:11);及要盡基督徒的各樣本分(5:12~18)。希伯來書的作者更說,我們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我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腸剛硬,離棄了永生的上帝(來3:13)。
勸勉能給我們看法、洞見、遠象,帶來安慰、鼓勵和盼望。勸勉能除去懼怕、孤立、羞愧、罪疚,帶來復和、連結、饒恕、醫治,還有平安、喜樂、內心的自由、深深的感恩。然而,至為重要的是我們的勸勉乃建基於聖經的真理,並發自對弟兄姊妹真誠的愛心;一句出自肺腑的勸言,能夠挽回生命、創建生命。
我們勸勉人,不是為挑剔他們的錯處,去凸顯自己的公義;我們自由分享自己的洞見,但卻無意操控他們的想法。我們向人提出真理,同時給予他們選擇的自由,他們可以聽從,也可以不聽從。正如約書亞在示劍對以色列人力陳最後的勸勉:「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誠意事奉他,除掉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和在埃及事奉的神明,事奉耶和華」(書24:14),約書亞仍容讓百姓選擇他們至終所要事奉的對象(書24:15)。我們勸勉人,並不是要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意見,我們可以誠實面對彼此對事情不同的看法,但仍堅持以基督的愛去愛他們;即使他們不做我們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彼此的關係卻不因此而疏遠、甚或撕裂。
身處這充滿艱難黑暗、飄搖不信的世代中,讓我們謙卑在上主面前懇切禱告,尋求他的話,唯有上主的話可以使我們在這末世的紛亂中挺身昂首、充滿信心;支撐我們、鼓勵我們。我們先從上主的話得著勸勉,同時不忘以寬廣的心聆聽別人的勸勉;深信當我們以上主的話天天彼此相勸,我們必能持守信心、盼望和愛心,站立得穩,直至主再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