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光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Dr LI Ping-kwong 
按立/轉職年份:
1966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愛主更深,委身事奉。 
喜愛之金句:
我們相信,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三:18)。 
見證或分享:
數十年的事奉和牧會,深感主恩豐盛,並且確信在主裡的勞苦是永不徒然,所謂流淚撒種,必歡呼收割,謹此籲請同道們殷勤事主,熱愛教會,多種多收,主必恩上加恩,力上加力。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        
2004年10月24日 
祝君健康 
健康主日 
第43期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前4:8)這段經文,表面上不易理解;是否保羅只強調敬虔的生活而輕視健康運動和操練身體呢?非也,其實保羅只是認為敬虔的生活和操練身體都是重要的,有健康的體魄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可忽略心靈的健康,只有身體和心靈都健康才是真的健康,全人的健康。肉身的健康只在乎今生,而心靈和靈魂的健康才是永恆的。只有敬虔的身心靈才可以享受今生和來生的應許,保羅呼籲信徒對事物應有一種均衡的看法,身體操練本身不錯,也是必須的;但其用途仍屬有限,因只能發展人的一部分;只產生短期的果效,因為人的身體是必然毀壞的。但人若在敬虔上操練,他的整個人,包括身體,心和靈都會不斷更新進步,而且產生的果效不單是一時的,且是永恆的。所以,當我們提到「健康」的時候,只是狹義的以為「健康」只屬身體的健康,其實許多身體強壯的人,卻有另類的軟弱,例如心理上的不平衡;思想上的矛盾衝突和心靈裡的不平安,甚至人際及社會關係的不和諧等毛病,雖然他們的身體上沒有疾病,但仍不算是健康的人,因為真的健康,必須是「全人的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為「健康」下了一個定義:「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spiritual and social well-being.」「一個健全身、心、社、靈的狀態。」故此,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在這幾方面得著均衡的發展。一個健康的社會決不是表面的繁榮和美麗,而是人民生命和生活質素的提升。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祂所指的豐盛絕不是物質方面,而是內在生命的質素,亦即是說:「健康的身、心、社、靈。」

耶穌成長的歷程,聖經是這樣描寫的:「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路2:52)這也是全人健康的表現。

在今天「健康主日」裡,當我們思想有關健康問題的時候,讓我們積極追求全人的健康,努力促進和建造一個健康的社群。

祝君健康。


2004年05月23日 
事奉的更新 
基督升天後主日 
第21期 

許多人都以為「事奉」只是一種對神的「行為」表現,為了回應神的「愛」,為了報答主的「恩」,為了表示我們對祂的「忠誠」,於是我們就以各種不同的行為來表達我們對主的感謝,例如:教會或團契中的服務、事工上的參與、金錢上的奉獻、工作上的委身、生活上的表現等等。其實,事奉卻包括了更深,更廣的意義。當年摩西勸誡以色列民說:「以色列啊,現在耶和華你上帝向你們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上帝,遵行祂的道,愛祂,盡心盡性事奉祂,遵守祂的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為要叫你得福。」(申10:12-13)他又說:「你們要順從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敬畏祂,謹守祂的誡命,聽從祂的話,事奉祂,專靠祂。(申13:4)
事奉不單是一種行為上的表現,而是我們內心對神的態度,常言道:「思想生行為。」思想為先,行為其次。摩西強調我們必須先愛祂,敬畏祂,遵行,謹守,聽從祂的話,專靠祂,然後才盡心,盡性事奉祂。今天所選讀的舊約經文也有相同的教導。當年以色列民在立王的事上深恐得罪上帝,撒母耳勸告他們說:「不要懼怕,你們雖然行了這惡,卻不要偏離耶和華,只要盡心事奉祂……只要你們敬畏耶和華,誠誠實實的盡心事奉祂,想念祂向你們所行的事何等大。(撒上12:20, 24)

不錯,事奉的更新首先要看我們對神的態度,我們愛主愈深,事奉就愈有力。事奉的動機不是為了什麼,而是因為主無比的大愛,所以我們為了愛祂而事奉祂。要更新我們事奉的心志就要看我們愛主的心是否日日新,又日新,不斷地更新。王明道先生在晚年有人問他對事奉主數十年的感想,他只回答說:「沒甚麼,只感覺自己愛主不夠。」當年耶穌再三地向彼得發出挑戰:「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我們能否好像彼得毅然地回答:「主啊!你知道我愛為你。」

不要問我們能為主作甚麼?也不要問我們曾為主作甚麼?而要問我們到底愛主有多少?

不要問我們「能」作甚麼?「曾」作甚麼?而是我們到底「是」甚麼?我們「是」一個尊主為大,愛主更深,與神合一(參約17:20-26),為主而活(參徒16:19-30)的人嗎?

中國足球國家隊,曾因一位外國教練的積極培訓而脫胎換骨,驟變為一隊世界知名的球隊。他的口號就是:「Attitude is everything態度決定一切。」不錯,我們事奉的態度決定一切,要更新我們的事奉,首先更新我們愛主的心吧!


2004年04月11日 
從受苦到復活 
基督復活主日 
第15期 

最近為了一齣有關耶穌受難的電影,引起了不少的爭議,有人認為其內容反猶太的思想極重,亦有人認為導演故意誇張耶穌的受苦,鏡頭極為殘酷,故此電檢署定為三級影片,十八歲以下青年不宜觀看,更有人批評影片天主教的氣味太重,基督徒不宜觀看。但由於電影富有爭議性,並且評論甚多,故此產生了反宣傳的作用,世界各地的票房竟破了紀錄,這實在是出人意表的事。但經過觀看這齣電影之後,個人認為無論意見如何紛紜,但其內容確能使觀眾再次感受耶穌為人類所受的痛苦,也能再次引起我們對耶穌受苦的意義,作更深的反思,也是絕無異議的事。

在觀看這齣電影時,「當主耶穌被釘時,你也在場嗎?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crucified my Lord?」這首黑人靈歌不斷地迴響在心內,是的,要明白十字架的痛苦,必須讓我們自己也有份在其中。「為我,為我,祂為我釘十字架。」其實釘死耶穌不單是當年的猶太人,而是人的罪惡,故此全人類都有份參與在其中,只有悔改更生才能不至讓耶穌白白地為我們受死。不錯,影片部分鏡頭相當殘忍,但這也使我們感受耶穌當年的痛苦何等的深,何等的大,祂的受死既與我們有關,那麼,我們有沒有把祂重釘在十字架上呢?這也是值得我們再三反省的。

不過,影片給我們最大的提醒,就是因祂的「死」,使我們「活」。保羅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從耶穌的死我們看見了復活的盼望和永生的應許。當年耶穌經過了無比的苦痛和十字架的犧牲,黑夜的盡頭便是黎明的來臨,祂向全世界宣告:「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11:25,26)十字架的盡頭,不是死亡,而是永生。「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這是帶給人類充滿希望的一聲勝利的歡呼。

復活節不單是紀念基督死而復活,這個節期也向我們發出挑戰:我們是否也能因耶穌的死,而活出復活的生命?

復活在今天,讓我們也好像保羅那樣肯定:「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