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第一主日不是甚麼特別的日子,然則把這日定為「中國主日」有何意義呢?
今主日離六月四日兩天,看來「中國主日」與「六四」有關吧?一九八九年「六四」的前後,首先有廣大群眾聚集北京天安門廣場,向政府和平示威,反貪污、求民主,結果政府出動坦克車及武裝軍隊以暴力鎮壓手段,驅散手無寸鐡的青年和學生,死傷無數,慘劇收場。
那年在香港坐在電視面前觀看天安門的騷動,從開頭不久便深受抗議群眾的愛國情懷所感動,後對悲劇收場悲憤無比,其後陸續自發性舉行悼念遊行及活動(包括教會團體),至今,依然歷歷猶在目前。
圓滑的政客、老於世故的叔伯勸香港人讓過去的成為過去,不如向前看跟着國家進步吧!
然而忘記歷史帶來的創傷不是文明進步的辦法。忘掉人民寶貴生命的傷亡結果斷送民族幸福的命運。
奇怪!以個人主義聞名的香港人竟然熱切同情國內同胞的愛國情懷。奇妙!有殖民地背景的香港原來有值得保留的制度,如法治精神、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妙事!回歸中國的香港是「一國兩制」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特別行政區。
是的!香港依然有自由去紀念六四,悼念其殉難者,為之平反,為今後香港及中國更大的自由、民主、公義、文明祈禱和獻出一分努力。
這,就是上主讓香港的教會設定「中國主日」的美意吧!
你可曾拜託一位人士去做一件好事,例如:帶一筆款項給一個有病痛的親人買藥或補身之用?受託者必須是絕對可信任的人,而他不怕麻煩遠道去完成任務。
這樣的一個例子可引導我們去明白聖經所稱的「受託」。教會講受託通常著重金錢的奉獻。不錯,教會的事工,或慈惠的事業,需要錢財的支持。當然,獻金者要樂於捐贈,而且是為聖工或善事而奉獻。
其實所受託的不只是金錢;我們的才華,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生命──都是受託的,受上帝委託,而我們是任重道遠的受託者。
受託的生命是珍貴的──在上帝的眼中;在自我意識中,是自重的,也是榮神益人的;對受惠者而言,受寵若驚,使人感激不盡。
我們如何才能獲得這樣蒙上帝重用尊貴榮耀的生命呢?
今天的經文,使徒行傳十九章一至七節,藉著受洗的情節提供一絲一縷的線索。
(一)施洗約翰的洗禮代表眾人悔改的必需──耶穌自己受洗代表他認同罪人悔改歸向上帝。
(二)奉耶穌的名受洗──受洗的信徒忠信基督。
(三)聖靈臨在受洗者──屬靈的功能運行在信徒身上。
看哪!受託的生命來自三位一體的上帝一層又一層施洗的深層意義。換言之,因為我們悔改歸向主上帝,忠於基督,接受聖靈的大能,我們過著受託的生命,將一切奉獻給上帝,造福人群與世界!
「敬虔」給人一個印象是,多餘的造作和慣用的口頭禪。「操練」是刻板沉悶的練習。
我看過、誦讀詩篇十九篇幾遍,揭示了敬虔操練的秘訣。
1-4節──「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人未必大發聲音,無言無語心中默想:從蘊藏於萬物放發出來的神聖能量。
7-9節──誦讀(如可能,啟應式):
「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
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
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
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一邊誦讀韻律優美的詞語,一邊感想意思美妙的字句。
11-13節──自省、悔罪:
「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
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
14節──確認(信、言、行一致):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裡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
誰說敬虔是假裝的作為?操練是沉悶的練習?
讚美上主、聽從聖道比金子可羨慕,比蜂蜜更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