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雄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LEE King-hung, Peter 
按立/轉職年份:
1959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我很喜歡以弗所書四: 32的一句話:「要以恩慈相待,並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世間到處是冷酷的,而只要我們稍以恩慈相待,對人悲憫,世上便多添一點溫暖。是的,自私冷漠的人多的是,可是我們自己呢?但我們在基督裡得蒙赦免,我們也去饒恕別人吧,這樣的話,人與神的間斷,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便在愛中消除了。 
喜愛之金句:
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六:8) 
見證或分享:
許多年前在我未蒙召之時偶然聽到一位神學教授的訓導,他說了三點深深的感動了我:
(一)一個牧者必須是一個有靈性生命的人,
(二)他要有均衡的智慧,
(三)他要有慈悲的心腸。
聽了這位教授的話之後,我對自己說:「我也想做這樣的一位牧者呢!」這是我蒙召的開始。我受按立為牧師以來,畢生朝向這三方面走:追求靈性生命,尋找均衡的智慧,對人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當然,只靠自己,不可能成功。而本人有甚麼進步,也是為了傳達給別人。

終生事奉
退休後仍繼續義務為教會和其他宗教團體多方事奉,例如在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多年來主持講道研習班及其他特別講座,在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任”Ching Feng 景風” 期刋顧問,在信義宗神學院任客席講師及教牧學博士課程顧問等。

著作選錄
《衛理斯創意神思文集》(2017);《生老病死歷程中信望愛的體驗》(2016);“Profiles in Asian theology”(2015);《天籟神韻 : 李景雄牧師文集》(2015);《李景雄博士八十五華誕賀壽文集 》(2014);《與龍鳳共舞 : 李景雄神學作品選集》(2004);《情智美》(2003);《浪漫與神學》(1997)。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2004年10月3日 
普世聖餐主日的一個寓言 
普世聖餐主日 
第40期 

一年一度的普世聖餐主日又來臨了,今次是第六十五週年。普世聖餐主日是在一九四0年開始的,那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了,不同國藉的基督徒關心世界和平,有先知先覺之士唯願可以聚集在一起為世界和平祈禱,最好能夠聯合舉行聖餐。可惜教義的分歧和差異的傳統防止了跨宗派的聖餐,順利進行。雖然如此,各地基督徒可在自己的教會裡(或部分教會可聯合起來)舉行聖餐,特別為世界和平祈禱。可以意想,隨著地球的旋轉,同一主日從日出到日落,都有信徒連續順序在普天之下進行聖禮,為和平禱告,甚至有行動。

這樣想起來,普世聖餐主日是蠻有意義的,亦可形成一股力量吧(雖然合一的見證還不夠)。

現今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可是暴力主義隨時襲擊任何地區,文明衝突遍及全球。防止殘暴蔓延,不單是軍事上的問題,更是靈性上的問題。普天下的基督徒懇切為世界和平祈求及表現行動,實屬刻不容緩。

利瑪聖餐禮儀中有一段禱文,十分美麗:「散佈在田野和山邊的縠物和葡萄,現在結合成為檯上的餅和酒。主啊!求快快使教會從世界各個角落聚集在一起,進入的國。求主快快來臨!哈利路亞!」

讓這成為一個寓言。快去把分散在荒山野嶺的人們團結起來吧,帶他們到主耶穌基督面前,讓祂的愛彰顯各地,然後用籃子(同一籃子也好,分開籃子也好)載著餅和酒分給人們吃,這些代表靈性的糧食,好叫人與上帝和好,也叫人與人、國與國和睦相愛。如此一來,不但信主的,他們還帶領其他人,進入佳美的景地,在那裡不再有爭戰,不再有殘殺,祗有和平,祗有安寧。

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激勵我們行動的原動力。


2004年01月18日 
基督徒合一的美麗見證 
基督顯現後第二主日 
第3期 

普世教會運動多過半世紀以來慣例定每年一月的第三週為「基督徒合一祈禱週」,各地不少教會定本月的第三主日為「合一主日」。本會近年來沒有規定該日為合一主日,但個別堂會可在今主日講道及祈禱強調基督徒合一的重要性。今日的讀經主題是「美麗見證」,十分巧合三段經文都可用來說明「基督徒合一的美麗見證」。
以賽亞書四十三:1-7節。耶和華上主許賜救恩給其子民。以色列民散居各地,都在水深火熱之中,但上主叫他們不要害怕,因祂與他們同在,有一天必領他們從各方脫離困境,招聚起來。今天,上帝同樣在世人的苦難中向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與你同在,拯救你們。世人怎會知道呢?可透過基督徒,基督徒也要置身於世人的困苦之中,正如主耶穌基督甘願為人類受苦,拯救世人。這是基督徒團結的先備條件。

約翰福音二:1-12。耶穌在迦南的一個婚宴行了將水變酒的奇蹟。婚宴是喜慶之事,當日的習慣,祇用水慶賀尚嫌平淡,非有美酒不可。耶穌的光臨把瓶中的水變成香醇的酒,加添喜樂的氣氛。教會聚會、崇拜往往成為例行公事,平淡無奇,一年一度的合一活動也是不過如此,但有耶穌基督親自臨在祝福,教會的事工,包括基督徒的合一,就奇妙地變成喜慶的事了。

哥林多前書十二:1-11。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上帝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各教會中的教徒、各基督教的派別、普世各地的基督徒,可有不同的恩賜、有別的職事、分別的功用,但在三位一體之神的蔭祐下,教會、基督徒的合一是肯定的。


2003年06月8日 
神學教育──眾信徒的事 
聖靈降臨節、神學主日 
第23期 

孫中山先生曾說,「政治是眾人的事。」我們在教會的可以說,「神學教育是眾信徒的事」。
人人皆知,神學教育是為了培訓在教會事奉的專職人士──牧師、傳道人、宗教教育工作者、聖樂人才等。沒有夠水準的神學院,就沒有高水平的教牧人才。神學院設立三、四、五年不等的學位課程(神道學學士、宗教教育學士、神道學碩士、神學碩士、神學博士等),去裝備在教會事奉的人員,即是加強教會的職事,建立主內的肢體。

此外,神學院有校外課程、延伸課程等等,乃是為有心追求神學認知的平信徒而設。這是神學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眾多信徒對神學內容及教牧智能有進一步的認識等於增進教會的全面職事及見證。本會不少教友選修各神學院開設的校外課程或參加本會設備的平信徒神學課程(如「三神」) ,由神學院教員或本會牧者授課。這是應受勉勵的事!不一定要人人做全職教牧人員,平信徒在當前的職位,有了良好的神學根柢,可成為更得力的入世信徒。

是的,神學教育是關乎眾信徒的事──培訓教牧人員為教會服務,並且給信徒們有機會去充實自己,成為在工作崗位上或在家中及鄰舍的「祭司」(改教運動的理念:「信徒皆祭司」)。我有一個優質教會的意象:牧師及傳道人不斷在神學上求上進,眾信徒們愛好神學,終身學習!神學不一定是鑽牛角尖不著邊際的學術研究,而是關乎萬有之神在世上的作為的學問,並且是裝備信徒去服事神的智能。

但你可知道神學教育的經費龐大?辦神學教育不可倚靠政府的津貼,主要有賴教會及個別熱心人士支持。學費只是神學院收入的小部分(教會保送的神學生學費及生活費也是由教會支付的)。

本會的神學生大多數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其經費部分來自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另外有兩間神學院是本會認可的:香港信義宗神學院(本人在該校任教授)及中國神學研究院,此兩院校都有本會的神學生或畢業生就讀,經濟上得到本會象徵式的支持。其實三間神學院都是夠水準的,各有所長。

既然神學教育是眾信徒的事,眾信徒對神學教育在精神上及經濟上予以支持是理所當然的。再者,牧職人員們及眾信徒熱愛神學,這是對神學教育的基本支柱。

在此神學主日讓本會仝人都為神學院、神學教授、神學生代禱、奉獻、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