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十四章記載耶穌在一次晚飯中,藉請客提出兩個比喻。在那個時代的文化中,宴席座位的編排及進座的次序,可以顯出群體成員的等級與地位:宴客的家主坐在或臥在正中的桌子,尊貴的客人則被安排在主人左旁的座位,另外地位較低的客人會先入座等候坐宴席的首位。耶穌指出那些先入席的客人選擇首位,按照入席的次序來說,他們的地位顯然比其他赴席的人低,所以他們揀選首位就更顯得無理。
耶穌在這裏的教導,目的並不是要教導人宴客用膳的禮節,而是要批評猶太宗教領袖的驕傲,他們必會因自高而受上帝的審判;耶穌也勸告他身旁的法利賽人,如他們堅持要得到世間的尊榮,最終可能反而會被羞辱,因為他們只顧尋求自己的榮譽,人不應單單顧及他在地上所得的榮耀,而更需要注目那位在天上尊貴的主。「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甘卑微的,必升為高。」在耶穌所說的這個大逆轉中,他不單教導人要學習謙遜的功課,更指明上帝要在末世重組他的子民,猶太人不能再依賴他們的民族身分,而外邦人卻能因回應耶穌的呼召而成為上帝的子民。耶穌是以末世逆轉的原則來說明上帝國中的另類價值觀,上帝的子民不單要有謙卑的心,他們更要關懷社會中被鄙視的人,因為人若要在上帝國中得榮耀,他就首先要仿效那位道成肉身,從尊貴降到凡間的耶穌基督!
在爭首位的比喻後,耶穌也談及請客的比喻,這裏耶穌也不是討論請客要注意的細則,而是要說明法利賽人若不接納那些不潔的人和邊緣的群體,在末日之時他們也不能得着上帝的報答;「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就是法利賽人眼中看為不潔的人,那些沒有能力「報答」擺設宴席主人的人,然而他們就是末世上帝的子民。這段經文提醒我們要謙虛與愛鄰舍,除此以外,福音書作者也提出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人的升高是出於上帝的恩典,所以蒙受上帝恩典的人,更應接納那些在世人眼中看為低微的人。
在此危機處處、紛亂對立的時代,就讓我們成為「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人,放下自義,學習耶穌的虛己和卑微,也靠着上帝的恩典,開展明天新的一頁。
聖經中只有路加福音記載少年耶穌的事蹟,這就如作者在序言所講,他詳細考察耶穌的生平後,就按着次序將耶穌的事蹟寫下來,好讓讀者知道所學的道都是確實的。從路加福音的敘述次序來看,一開始就是聖殿的場景:撒迦利亞按着班次服侍,接着約瑟和馬利亞帶嬰孩耶穌到聖殿呈獻,十二歲的耶穌在聖殿,加上猶太的儀節——割禮、奉獻禮、上耶路撒冷過節,其實作者正有次序地展現耶穌與猶太信仰之間,並不存在排斥或二選其一的張力,而是有圓滿的次序和過程。
按照近代心理學的研究,要認識一個人的性格個性,就必須從他的原生家庭開始研究。聖經沒有記載很多耶穌的童年事蹟,接着下去的重要階段便是青少年期,約從十一、十二歲開始,路加特別記載了耶穌十二歲上聖殿的情形,為我們描繪一幅非常重要的圖畫。他的記載給我們看到一件事,就是耶穌的父母親是一對非常敬虔的猶太人,縱使他們可能要行幾日的路才到耶路撒冷,他們也不怕辛苦,很樂意上聖殿守節,在聖殿中敬拜上帝和感恩。就此,我們看到家庭裏的信仰栽培不只是言教,還要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給孩童們展現良好的榜樣。
在這記載中,耶穌沒有如一些典外文獻所記述帶有行奇事的超自然能力,只是平實地報導他「……在聖殿裏,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人都對他的聰明和應對感到驚奇」。之後,在耶穌和馬利亞的對答中,他說「為甚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裏嗎?」或譯「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這些都表達了耶穌的真正所屬,也開始揭示了他在世的使命。十二歲的耶穌雖然有與別不同的表達及回應,但也和普通的少年人一樣「同他們(父母)下去……並且順從他們」,他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十分人性化的耶穌,一個生命的成長和成熟。
今天是2018年的最後一個主日,一年即將過去,你的生命有甚麼地方成長了?從歲首到年終,願我們緊記保羅的教導:我們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要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和忍耐;還要彼此饒恕,穿上愛心,因為愛是貫通全德的。
一個可能很簡單,卻又頗複雜的問題:「教會」其實應該是單數,還是眾數?
就我們肉眼所見,很多間「教會」的確是存在於這城市中,甚至同一間大廈也可以有幾間,而我們又可以數出不同宗派的名字;但是,在信仰上,在《尼西亞信經》中所確立的神學立場,我們是宣認「獨一、神聖、大公、並由使徒所傳的教會」,這才是教會的本質。我們所看到教會「不合一」的情況,是由於種種歷史、人為、或人性軟弱下的因素所造成,以致無法履行那承傳自使徒的使命。以弗所書提到,主耶穌在十架上的捨身,拆毀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牆,使雙方「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上主只有一位,基督只有一位,聖靈只有一位,同樣必然只有一個教會,「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位……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教會只有一個,我們應遵從聖經的教導,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
在約翰福音十七章中,耶穌為了門徒的合一向天父禱告,這是一種奧秘性的合一,是建基於聖父與聖子之間,以及聖父、聖子與信徒之間的互相內住。基督徒之間的合一,是有份於這種內住,並實際地將之體現出來。住在基督裏,就是住在他的話語和他的愛之中;耶穌在這裏所說的一切,最關鍵的就是愛,這禱告所談及的合一,是一種愛的聯合:無論是聖父聖子之間的愛,或是聖父與聖子向世人施與的愛,還是門徒之間的愛;並且基於這圓滿的愛,教會對世界的使命才得以延續下去,帶來各種的果效、更新及改變。
過往幾十年,經過不少前人的努力下,普世合一運動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包括:改變態度、增進理解、發掘共識、鼓勵合作,甚至促成一些在體制上的聯合。我們更盼望將這些成果融入信徒的教會生活之中,在基督徒群體之間或是基督宗教之間,能互相尊重、理解和合作。我們承認現實處境中的各種困難,正如一位神學家紐曼約翰說:「你不能擁抱基督教,卻排拒當中的種種差異」;雖則合一的道路仍然崎嶇及漫長,但在先賢所建立的美好基礎上,我們繼續努力,在種種困難挑戰下,為推動教會合一這目標而落實工作,讓世人從教會身上看到合而為一的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