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去年的七一走到今年的七一,回望這一年,你有多少個徹夜無眠的晚上,多少激動的回憶,又為香港、為教會流過多少眼淚?自反修例運動爆發以來,警民衝突加劇,參與行動者被捕、受傷或情緒崩潰、焦慮、煩躁不安、家庭衝突等情況時有出現;這年以來,身為香港人同時感覺到強烈的驕傲與悲哀。一年過去了,香港人很努力,可是世界卻好像一天比一天荒謬。此刻活在香港的我們,更多的是無奈和無力感;然而,我們可以失望,但卻不能絕望!
馬太福音十一章中有我們熟悉的經文,如「我們為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17節),結尾時「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28-29節),然而我們可能沒有留意耶穌是在甚麼背景下講出這些金句來,十一章的開頭提到施洗約翰下在監獄,就派他的門徒問耶穌:那將要來的就是你嗎?約翰因為堅持正義,得罪了希律王,所以被陷在監獄,這是一場冤獄。約翰是當時平民百姓所擁戴的領袖,可以想像這帶來的動盪及人心惶惶的局面。此時,耶穌怎樣回應約翰的門徒?他不是口頭上安慰「平平安安的去吧……」而是叫約翰及他的門徒定睛在他身上,留意他的職事及他大能的作為:「就是盲人看見,瘸子行走,痲瘋病人得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聽到福音。」(5節)。其後,耶穌又幫助群眾再一次認識這位約翰是誰,他提醒他們當日到曠野去並不是要聽那些令他們高興的說話,約翰也明顯並非一個根據主流意見來宣告訊息的人,這正反映了人不能以自己的期望去量度上帝藉着先知及他兒子的工作。耶穌甚至稱讚約翰比眾先知都大,但是在天國裏他卻是最小的,可是「天國受到強烈的攻擊」(12節),而約翰就是天國的預表。侯活士這樣說:「希律會用暴力來攻擊約翰所宣告的天國,但卻不會成功,施洗約翰可以被捕被殺,耶穌將會被釘受死,但約翰所宣告的國度,會透過耶穌所帶來的和平而臨到,這國度就是耶穌,他有能力以愛勝過暴力。」
香港目前正危機處處,面對急促的轉變,我們可能會失去過往我們擁有的自由、尊嚴、公義、信任、美好時光……但此時也正是我們反省信仰之際:我的生命中有甚麼是不能失去,是我所堅持和珍貴的?是天國的降臨?我的信仰?我的政治立場?最近留意到一套電影「無問西東」,其中有這幾句說話:「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自今年的七一開始,香港進入了一個新的世代,讓我們帶着天國子民和香港人的身分,雖則外面世界風雨飄搖,但仍在信心的旅途上堅守真理;即使天國受到強烈攻擊之際,仍相信掌權的上帝正在引導,發現他大能的作為,也和他一起同工,守護這個我們所愛的香港。
路加福音十四章記載耶穌在一次晚飯中,藉請客提出兩個比喻。在那個時代的文化中,宴席座位的編排及進座的次序,可以顯出群體成員的等級與地位:宴客的家主坐在或臥在正中的桌子,尊貴的客人則被安排在主人左旁的座位,另外地位較低的客人會先入座等候坐宴席的首位。耶穌指出那些先入席的客人選擇首位,按照入席的次序來說,他們的地位顯然比其他赴席的人低,所以他們揀選首位就更顯得無理。
耶穌在這裏的教導,目的並不是要教導人宴客用膳的禮節,而是要批評猶太宗教領袖的驕傲,他們必會因自高而受上帝的審判;耶穌也勸告他身旁的法利賽人,如他們堅持要得到世間的尊榮,最終可能反而會被羞辱,因為他們只顧尋求自己的榮譽,人不應單單顧及他在地上所得的榮耀,而更需要注目那位在天上尊貴的主。「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甘卑微的,必升為高。」在耶穌所說的這個大逆轉中,他不單教導人要學習謙遜的功課,更指明上帝要在末世重組他的子民,猶太人不能再依賴他們的民族身分,而外邦人卻能因回應耶穌的呼召而成為上帝的子民。耶穌是以末世逆轉的原則來說明上帝國中的另類價值觀,上帝的子民不單要有謙卑的心,他們更要關懷社會中被鄙視的人,因為人若要在上帝國中得榮耀,他就首先要仿效那位道成肉身,從尊貴降到凡間的耶穌基督!
在爭首位的比喻後,耶穌也談及請客的比喻,這裏耶穌也不是討論請客要注意的細則,而是要說明法利賽人若不接納那些不潔的人和邊緣的群體,在末日之時他們也不能得着上帝的報答;「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就是法利賽人眼中看為不潔的人,那些沒有能力「報答」擺設宴席主人的人,然而他們就是末世上帝的子民。這段經文提醒我們要謙虛與愛鄰舍,除此以外,福音書作者也提出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人的升高是出於上帝的恩典,所以蒙受上帝恩典的人,更應接納那些在世人眼中看為低微的人。
在此危機處處、紛亂對立的時代,就讓我們成為「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人,放下自義,學習耶穌的虛己和卑微,也靠着上帝的恩典,開展明天新的一頁。
聖經中只有路加福音記載少年耶穌的事蹟,這就如作者在序言所講,他詳細考察耶穌的生平後,就按着次序將耶穌的事蹟寫下來,好讓讀者知道所學的道都是確實的。從路加福音的敘述次序來看,一開始就是聖殿的場景:撒迦利亞按着班次服侍,接着約瑟和馬利亞帶嬰孩耶穌到聖殿呈獻,十二歲的耶穌在聖殿,加上猶太的儀節——割禮、奉獻禮、上耶路撒冷過節,其實作者正有次序地展現耶穌與猶太信仰之間,並不存在排斥或二選其一的張力,而是有圓滿的次序和過程。
按照近代心理學的研究,要認識一個人的性格個性,就必須從他的原生家庭開始研究。聖經沒有記載很多耶穌的童年事蹟,接着下去的重要階段便是青少年期,約從十一、十二歲開始,路加特別記載了耶穌十二歲上聖殿的情形,為我們描繪一幅非常重要的圖畫。他的記載給我們看到一件事,就是耶穌的父母親是一對非常敬虔的猶太人,縱使他們可能要行幾日的路才到耶路撒冷,他們也不怕辛苦,很樂意上聖殿守節,在聖殿中敬拜上帝和感恩。就此,我們看到家庭裏的信仰栽培不只是言教,還要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給孩童們展現良好的榜樣。
在這記載中,耶穌沒有如一些典外文獻所記述帶有行奇事的超自然能力,只是平實地報導他「……在聖殿裏,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人都對他的聰明和應對感到驚奇」。之後,在耶穌和馬利亞的對答中,他說「為甚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裏嗎?」或譯「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這些都表達了耶穌的真正所屬,也開始揭示了他在世的使命。十二歲的耶穌雖然有與別不同的表達及回應,但也和普通的少年人一樣「同他們(父母)下去……並且順從他們」,他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十分人性化的耶穌,一個生命的成長和成熟。
今天是2018年的最後一個主日,一年即將過去,你的生命有甚麼地方成長了?從歲首到年終,願我們緊記保羅的教導:我們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要穿上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和忍耐;還要彼此饒恕,穿上愛心,因為愛是貫通全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