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堂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WONG Chak-tong 
按立/轉職年份:
2013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愛華村堂主任牧師、愛華村服務中心主任、社會服務部部長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電郵: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2015年01月18日 
合而為一 
合一主日 
第3期 

在修讀神學時,無論是讀中世紀或近代的教會史,都遇到不能避免的頭痛問題,就是看到在歷史發展中的基督宗教或宗派演變圖表,就像八陣圖一樣叫人眼花撩亂。或許主耶穌早已料到分裂和紛爭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在他的分離禱告的最後一段中(約十七:20-26),「合而為一」共出現四次,一次是父和子的合一,三次是指信他的人(即日後的教會)的合而為一,明顯地,這就是他的心願!
  然而「合一」並非「統一」,更非「唯一」!在追求合一的路上,我們接納差異,容讓多元,並且互相尊重大家的不同,更應避免互相攻擊。本會的已故長牧周郁晞牧師,在八十年代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追求合一包括:
1. 實踐同屬一家的精神:教會應破除門戶之見,成為大公的教會;
2. 同宣告全人的福音:既著重個人的得救,又看重社會的關懷和公義;
3. 同心服侍人群:與上帝同工,促進人性化的社會。
  今年是本會聯合四十週年的日子,當年的循道公會和衛理公會,縱然面對體制、禮儀、財務等的種種差異,卻仍能排除萬難,達致聯合教會的成果;而在服務市民大眾和神學教育的範疇,本會在過去歲月亦留下美好的見證,和不同宗派教會攜手合作,如興建基督教聯合醫院、籌辦荃灣合一社會服務中心、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等。一直以來,本會亦十分支持本港的跨宗派基督教聯合組織,如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香港聖經公會等;可見追求合一是我們教會的優良傳統,我們亦一直實踐主耶穌的吩咐!
  然而,踏入二0一五年,我們卻面對新時代對「合一」的挑戰,基於不同的政見或對信仰的領受,當我們面對人際間和弟兄姊妹中的矛盾和對立時,我們又有沒有這份求同存異的情操,能夠彼此尊重、真誠了解,以實踐主耶穌的教導?願主耶穌道成肉身的美好榜樣,就是拆毀上帝和人中間的分隔,達致人與上帝、及人與人的復和,也讓我們拆毀彼此中間的牆,成就和平與合一。「因為他自己是我們的和平,使雙方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絕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終止了冤仇……,既在十字架上消滅了冤仇,就藉這十字架使雙方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弗二:14-16)


2014年01月26日 
承擔教育責任 
主日學主日 
第4期 

一句簡簡單單的說話「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便觸動了無數香港家長的中樞神經系統,本能反應地、前仆後繼地為幼兒子女報讀多間幼稚園或小學、參加不同的訓練班、定下應考的攻略、操練小朋友的面試表現……筆者不是批評家長們的苦心,委實他們和子女一樣也是受害者;反是想問有關的當局和教育機構,這現象是你們承擔教育責任的結果嗎?
在去年本會所主辦的主日學老師訓練課程中,讓筆者再次反省基督教教育的本質,及今天我們怎樣在主日學中教導孩童。在眾多課堂中,令筆者深刻的一課,是思考甚麼是基督教教育的使命。簡單來說,就是心靈的培育,是使生命在上帝裡成長,是與上帝、與導師的真誠對話,以揭示自己內心的信念、價值和情感。在這理解下,主日學不是教師或課本的主導,而是相互生命的交流,是生命的分享,更不是單純知識的傳遞或增長。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們體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活出優質的生命(註)。
在今天所選讀的馬太福音中,論到耶穌開展他的傳道工作,他聽見約翰下了監後,便到加利利,再前往迦百農去,開始宣講「天國近了」的福音。福音書的作者引用了以賽亞先知的說話:「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9:2),來形容耶穌教導當時百姓的景象;今天我們的教導又有否這樣的效果?或許我們不能和耶穌相比,但我們的教導有否朝向此目標?另外,今天的宣召經文也提醒我們:「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詩27:1)這光不單有照亮的作用,更是帶來生命的轉變,耶穌基督就是將人的生命從黑暗、迷茫、無望的狀態中帶來更新、改變和拯救。
各位主日學老師,各位負責栽培教導的弟兄姊妹,各位為人父母者,靠著上帝的恩典和幫助,我們一起承擔教育的責任,將學生帶到耶穌面前,讓他的光照耀每一代的生命,讓他的愛栽種每顆心靈的成長。

(註)可參看一段甚有啟發性的短片:www.youtube.com/watch?v=k2C5CRxKfvg。


2013年06月2日 
信心大能的群體 
中國主日 
第22期 

自一九九三年起,每年最接近六月四日前的主日便定為「中國主日」,但弟兄姊妹有否想過,「中國主日」若在其他日期舉行不是更恰當嗎?如十一國慶日、或是農曆新年相近的日期,豈不是更有「中國特色」?選上了這日期,已是一個清楚信息的表達:縱使我們的祖國在這三十年間有著輝煌成就,繁榮富強,在國際舞台上也站在舉足輕重的位置,然而歡呼聲和華麗的外表,並不能掩蓋歷史的傷口。我們不能,也不應忘記一頁沉痛和黑暗的歷史,我們仍然堅守先知的身份和責任,為這不公義和違反人性的六四事件而發聲。我們祈求上主的醫治大能降臨中國大地,帶來更新改變,喚醒人心,讓統治者及人民放下包袱,有勇氣地面對歷史現實。

今天所讀的三段經文,無論是以利亞、百夫長、或是保羅,都遭遇人生中的逆境和重大危機。以利亞和巴力先知角力時,沒有一個百姓站在他一方,「作耶和華先知的只剩下我一個,巴力的先知卻有四百五十人」;百夫長所器重的僕人病得快要死了;而保羅卻發現他的屬靈兒女——加拉太的信徒們,這麼快便離開他們的上帝而附從別的福音。就像在足球比賽中,到最後一分鐘還落後兩球,加上更被球證判罰兩位球員出場,還有希望嗎?還可以反敗為勝嗎?然而在人看為不可能之時,上帝就施行神蹟奇事,讓百姓回心轉意,重回正道,也讓百夫長的僕人得醫治。其中的秘訣就是對上主全然的信靠,仰賴這位全能的上帝成就大事。然而在等待的過程中,那份「聖徒警醒心焦問,黑夜到底多長」的煎熬,也就是對我們信心的鍛煉。

對香港人來說,「六四」這數字代表著複雜的情意結;巧妙地,「四六六六四」這數字對南非人民卻又有另一番的意義,因為他們的民族領袖曼德拉,為了抗爭當時的種族隔離制度而被囚禁了二十七年的牢獄,這數字就是他的編號。曼德拉認為,他最偉大的老師不是任何人,而是監獄。二十七載的牢獄生涯像一座熔爐,去蕪存菁,將他鍛煉得更堅強,教會他節制、紀律和專注,也教他懂得做一個完整的人。 但願掌管歷史的主,在鍛煉我們堅定信靠祂的同時,也帶領我們的祖國重視人權,走上自由民主的路途。阿們。

理查‧史丹格著,郭乃嘉譯:《曼德拉的禮物——十五堂關於生命、愛與勇氣的課》,頁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