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津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LAM Chun, Tim 
按立/轉職年份:
2002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會長、觀塘堂主任牧師、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主任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本地宣教事工執行委員會成員、以馬忤斯之旅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 
電郵:
喜愛之金句:
約翰福音十五章11-17節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2012年12月16日 
時常喜樂 
基督將臨前第3主日 
第50期 

保羅在腓立比書中要求信徒們要時常喜樂,現實中雖然大部分信徒的確在信主後都變得更加喜樂,然而距離時常喜樂相信仍有一段不少的距離。我們或多或少都必定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工作壓力、身心患病、人際衝突、生離死別、無止境的等待、疲憊和失敗等都帶給我們很大的痛苦,難道在當中也要喜樂嗎?

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空空的來、空空的走,其間充滿了許多的得與失,所得的越多、所失的也就越多,因此,如果喜樂只是我們面對處境下的一個結果,我們必不會時常喜樂,換言之,信徒的喜樂不應建築在外在的條件上。

有些人就嘗試選擇用一個喜樂的心去面對人生,在順境時感謝上帝,在逆境時也要感謝,例如安慰自己說:「感謝主還不是最差」,或說:「相信主必有他奇妙的旨意」。但這個做法也有其限制,首先是不可以用來安慰別人,因為很容易給對方一種極涼薄的感覺,另外就是它只可以用來面對一些不太難過的逆境,如果所要面對的痛苦太大,這個方法就無能為力了。

其實保羅要求我們要時常喜樂是甚麼意思呢?從經文中看到一個簡單清楚的指引,就是不斷的倚靠和交託給主,這是我們在順境時的提醒,更是我們在逆境時的支柱。這樣的喜樂是建築在一個永恆不變的基礎之上,就是上帝長闊高深的大愛,正如我曾在最痛苦的日子中,經歷過親人不離不棄的愛護和幫助,讓我真的明白何謂「患難見真情」。換句話說,我們的喜樂既不受外在的得失影響,也不被自己內在思想的左右,而是因為上帝不論我們如何,都永遠默默地深愛著我們,並與我們同在。


2010年12月5日 
共融中的盼望 
聖經主日 
第49期 

「融」在字面上是指將不同的物質放在一起,並且互相結合,直到不能再分開的狀態,例:水乳交融。

「共融」這個字對我們似乎是比較陌生,但其實它在天主教會中卻一直有被使用,原來在天主教會七個聖事中的所謂「共融聖事」,即近似我們所熟悉的「聖餐禮」,而當他們稱「聖餐禮」為「共融聖事」的時候,就是為了強調在信徒領受聖體和寶血之時,他們就與主融合,同時亦因為這個緣故,他們眾人也彼此融合,正如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七章的祈禱中所祈求的一樣。

十多年前,從法國泰澤的一個天主教群體也傳來了一套「共融祈禱」的模式,頗受基督教徒的歡迎,相信有不少的弟兄姊妹也經驗過,他們透過一起唱頌一些簡單而優美的旋律來向主禱告,其間能讓參加者更深的經驗到與上主及眾弟兄姊妹的融合。

如此看來,「共融」的確是我們一個極大和重要的經驗,而當我們想到將來永恆天家的盼望時,其實很大程度也是對真正「共融」的一個終極盼望。然而今天當我們在領受聖餐、或是在我們一起唱詩祈禱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經驗到那份奇妙而神聖的甜蜜團契呢?但願我們都能存謙卑的心,甘願在主耶穌基督犧牲的大愛下完全降服自我,好讓我們都能更深地與主融合,同時也要常常懷著彼此饒恕、彼此接納、和彼此支持的心志,一同在密切的團契相交中得著更大的喜樂和力量去學習、服事、見證、和榮耀上帝,阿們。


2010年04月11日 
「排難釋疑、宣信恩主」 
基督復活後第1主日 
第15期 

記得在未信主之時,覺得信仰只是屬於那些感性的人,自己那麼理性及有科學精神,應該是不會信耶穌的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尋索,終於也決志信了主,開始懷疑自己其實也不是真的那麼理性,及至開始與人分享信仰,最怕的就是碰到那些「打爛砂盆問到篤」的人。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看法,也許今天你需要重新的去想想。

今天所讀的經文中,我們看見那位「多疑」的多馬,主耶穌雖然說:「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但嚴格上來說,祂並沒有對多馬有任何的責備,相反更是完完全全地滿足了他的要求。其實能夠對上帝有信心,當然是一份很大的恩賜。但某些人因為某些事而出現信心不足的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這時候否認絕對不能解決問題,而是要承認自己的不信和尋求上帝的幫助,正如馬可福音中那位父親向主發出呼求說:「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我感恩當日曾經多番的尋問信仰,因為這經驗幫助我更了解信仰的內容,也更明白未信者所面對的掙扎,讓我在與人分享信仰的時候能更有愛心和智慧。然而,即使已成為牧師多年的我仍然相信,日後當面對無數的新挑戰時,還極有可能對上帝有或多或少的疑惑,但我卻深信只要願意打開心靈、仰望主,便能藉著聖經、主內肢體、不同聚會、甚至其他處境找到所需要的答案,以致能繼續突破和成長。

盼望大家都能有這樣的一份精神,在信心的道路上肯學肯問、不斷成長,也能在與人分享信仰的過程上存包容和忍耐的心,千萬不要介意對方諸多疑問,相反更要鼓勵對方繼續尋求、不要因為疑惑而輕易放棄,並為他切切的祈禱,因為我們知道主的應許,就是「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