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儀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HO Wai-yee, Winnie 
按立/轉職年份:
2006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九龍西聯區聯區長、九龍堂主任牧師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三年神學課程執行委員會委員、〈門徒〉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啟發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宣教牧養委員會委員 
電郵: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2019年09月22日 
奉派在真理上作教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8期 

今天書信的經課是保羅給提摩太有關禱告的指示(提前2:1-7)。保羅勸勉提摩太「首先要為人人祈求、禱告、代求、感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要如此。」我們常會理解這段經文的主旨是在教導我們如何透過禱告得以過平穩寧靜的生活,並在上帝面前蒙悅納。但其實信息的真正焦點,是上帝救贖恩典的普世性(2:4)。保羅以個人經歷(提前1:13-16)見證基督的普世救恩,又重申基督耶穌在上帝和人之間成為中保,獻上自己作人人的贖價(2:5-6),而保羅的角色就是奉派在信仰和真理上作外邦人的教師(2:7)。
保羅作為教師,他為外邦人和基督徒進行教育工作。他教導外邦人認識真理並接受基督救恩;同時他亦教導基督徒以合宜的態度和上帝的眼光來看待外邦人,活出真正敬畏上帝的生活見證。保羅的教育工作,為當時和今日的信徒都帶來積極的生命意義。教宗方濟各曾說:「教育不可能是中性的。它不是正面的,就是反面的;它不是豐富人生,就是消耗精力;它不是助人成長,就是使人腐敗。」
今天是學校教育主日,我們所說的當然離不開學校。學校是教育知識之處,也是培育人格之所。教育使人擴濶知識領域,也能助人發展人類美德,就如仁愛、誠實、忠信、尊重、承擔等。學校的使命不該是訓練學生拼命讀書,為個人爭取好成績,或為學校爭取好聲譽。學校的使命應該是要建立學生對真理、良知和美事的見識和判斷力,透過教授不同學科、採用創新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靈各方面有均衡的成長。
就上述的前題,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教育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存在的模式。教育工作者跨越自我,進入他人生命之中,在人生旅途上陪伴同行,透過言語傳遞知識與正確價值觀,並藉着行事為人展現其所傳授的各種知識,使學生得到信心與盼望,看見世事的美好。
今天我們身處紛擾撕裂的社會中,面對各樣事情的衝擊,加上教育制度帶來的壓力,教育工作者常常疲於奔命。要培育出有正確價值觀,有承擔感的下一代,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反思教育的使命和本身的角色,從基督耶穌裏祈求勇氣、信心和積極的態度來承擔教育工作。


2018年12月23日 
為要照你的旨意行 
聖誕主日 
第51期 

聖誕節在即,上帝的話語在預備我們的心迎接和慶祝主降生。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基督的降生成就了上帝的救贖計劃。

先知彌迦預言說:「伯利恆的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雖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者;……他必倚靠耶和華的大能,倚靠耶和華──他上帝之名的威嚴,站立並牧養,……」(彌五2, 4)對以色列百姓來說,先知的話令人費解,以色列中的掌權者怎可能從一個弱小民族出來?然而,按上帝的救贖計劃,的確有一位君王從猶大而出。

希伯來書繼續向我們啟示這個事實。基督來的時候如此說:「看哪!我來了,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上帝啊,我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來十7)耶穌這話正好與他母親馬利亞的話互相呼應,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願意照你的話實現在我身上。」上帝渴望得着我們的心,甚至我們的全人。上帝渴望我們尋求並實行他的旨意,好讓世人得着他為世人預備的救贖恩典。

馬利亞接受上帝的邀請,順從上帝的旨意,就在救恩歷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樂意讓上帝話語實現在她身上,令救恩進一步得成就。馬利亞聽完天使的話,不但順服接受,而且帶着身孕急忙前往山區,為要探望並陪伴年老懷孕的伊利莎白。這個恩慈行動充份反映出馬利亞的謙卑。

這兩個懷孕婦人,一個年少,一個年邁。她們懷孕的經歷並不尋常,一個因聖靈感孕,一個老來懷子,然而兩者皆為上帝救贖計劃的一部分。伊利莎白的孩子約翰「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又為主預備迎接他的百姓。」(路一16-17)馬利亞的孩子耶穌「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路一33)。當馬利亞進入撒迦利亞的家,伊利莎白聽到馬利亞的問安,所懷的胎立刻在腹裏跳動,她本人也被聖靈充滿。伊利莎白具備敏銳的屬靈洞察力,辨識到在她們的血肉之內,蘊藏了上帝的臨在,所以感到歡欣。路加大概想說明,耶穌基督的臨在,才是世人歡欣喜樂的原因。

讓我們也像伊利莎白和馬利亞一樣,照上帝的旨意而行,積極參與實現基督的救恩。


2018年03月4日 
耶穌的榜樣 
婦女主日 
第9期 

第一世紀的猶太社會以父系傳統為主,婦女地位低微,記載於《塔木德》(Talmud)的一位猶太拉比禱文如此說:「感謝神,祂沒有讓我成為一個女人。」猶太婦女很年輕結婚,她們的職責就是傳宗接代,打理家頭細務。她們不能公開地與男士交談,她們無權接管財產,除非透過男性親屬幫助。她們可以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被丈夫休棄,但她們卻無權休棄丈夫。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裏,婦女只可以在外院敬拜。在會堂中,她們也必須與男士分開,並且不能高聲朗讀經文。
  耶穌沒有視婦女為次等的,相反祂以尊重和愛的態度來對待婦女。耶穌公開地與婦人說話,祂親自安慰那位拿因城的寡婦,並叫她的兒子復活過來(路七11-17)。祂醫好被靈附身、病了十八年的駝背女人,對她說:「婦人,你的病好了!」又按手使她的腰直起來(路十三11-13),並且稱她為「亞伯拉罕的後裔」(daughter of Abraham),給她身分和尊嚴,使她與男性一樣有同等價值。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約四4-42)更是突破了猶太人的傳統。
  耶穌看着那患了經血不止病有十二年的婦人,祂心裏滿有憐憫,不想她靜悄悄地得到醫治,而是要眾人知道她是被潔淨的(路八43-48)。當文士和法利賽人將一個行姦淫時被捉拿的女人帶到耶穌面前時,耶穌沒有定她的罪,只是勸勉她以後不要再犯罪(約八1-11)。
  耶穌跨越了性別的障礙,接納婦女們跟從和服事祂。在伯大尼,馬大和馬利亞兩姊妹熱誠的接待耶穌(路十38-42),也有婦女從加利利便跟隨耶穌,並服事祂(太廿七55),亦有好些婦女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路八2-3)。很明顯地,有一群婦女,懷着受苦的心志跟隨耶穌。
  耶穌在祂當時的年代中,跳出了社會對性別所設定的框框,祂尊重人,那管是男是女。耶穌對婦女不存偏見,不說貶抑的話,這個提醒我們今天無論面對男或女,我們都要存愛和尊重的態度。耶穌欣賞婦女們的各樣才能,接納和重視她們,我們也要多去欣賞、接納和尊重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