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嫦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WONG Wai-sheung, Sally 
按立/轉職年份:
2007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九龍東聯區聯區長、沙田堂主任牧師、海外宣教事工主任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以馬忤斯之旅事工執行委員會主席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與主同行、愈顯主榮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2008年03月2日 
作光明的兒女 
大齋節第四主日 婦女主日 
第9期 

近日香港所發生「擬似藝人」事件,令我想到作為人,不論男或女,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的身體呢?古語云:身體髮膚受於父母。我們作兒女的,便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不隨便使身體受到傷害,以表示對父母生育之恩。然而,今天我們對此話作了甚麼的回應?我們或受著社會不同風氣影響,因而對這個「殿」有不同的體會。有人嫌肥、嫌高嫌矮……,於是用百般方式來保持美妙身段,又或拒絕接受自己的身體型態就是如此,又或利用身體來發洩個人不滿的情緒和放縱自己的情慾。

保羅曾言:「你們豈不知道你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裏面的。而且你們不是屬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體上榮耀上帝。」(林前6:19-20)這段話不單提醒我們身體是聖靈的殿,由上帝所建造的,更是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如何生活,才能活出光明子女的身分和見證。

首先,尊重我們身體每部分都是創造主所造,有上帝的特性,因此我們不要隨便污蔑自己或別人的身體,要保持裏外的貞潔。第二,不要跟隨社會歪風,隨波逐流,要分辨那些是主喜悅和不喜悅之事,在我們每天的言語行為上作個好榜樣。第三,要明白在暗中所作的事,沒有可隱藏的,正如「擬似藝人」的事件,以為是個人和暗中的事,結果通天了。

今天我們要作光明的兒女,因為我們是主耶穌用自己的身體將我們從罪惡中買贖回來的,是一個極大重價。所以,我們不再活在罪惡的黑暗中,乃活在基督的光明中。在光明中所作的事,就是一切良善、公義和誠實的事情,在光明中所作的事是沒有害怕和羞恥。願基督的光每天照常的照耀我們,使我們作祂光明的子女,彰顯基督的聖潔、公義和慈愛。


2007年04月1日 
謙卑服事 
棕樹主日 
第13期 

「僕人」二字顯明的意思,就是這人不是當家作主的人。僕人有何特性?既要聽從主人吩咐,亦要克盡己職完成主人交付的工作。以賽亞書五十章四至九節是四首僕人之歌其中第三首。經文所描述的僕人,他要用上帝的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並且一心一意聽從上帝的話,不會中途退出,還有以任勞任怨的精神面對不公平和委屈,因為這位僕人知道上帝必幫助他的。

那裏有這樣的人?在今天的社會中,普遍的人強調自主,爭取公平和應得的對待,怎可能不為自己發聲?不為公平而行動?上述經文所言,對今天的信徒是否不合時宜?然而當我們細閱保羅所描述的基督和回想耶穌一生所作,不難發現祂就是如此的活出這僕人的樣式。祂所做不單挑戰昔日想作信徒領袖的人,也挑戰我們要在這追求自我的社會中,無懼和合宜地活出這僕人的樣式。

聖經中對人和對事的價值觀,往往都是如此的與現今的價值不同,也是我們常感懊惱的地方,因為當我們感到委屈時,別人會勸導我們表達,甚至抗爭,當我們要尋求工作時,別人要看我們的成就和能力。在這種文化氣候的影響下,我們不得不好好包裝自己,表達自己強勢的一面,有些人也許更甚的將別人貶低以抬高自己,基督徒在事奉和處事過程中難免也受著這些價值和心態影響。然而保羅指出耶穌所表達的服事態度卻是另類的「不以自己為強奪,反倒虛己」,而主耶穌向門徒也指出「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簡單而言,耶穌要我們明白,不要自以為是,不要以過往的經驗或成就抹煞別人的能力和意見,卻要以上帝和人為本的服事,以上帝的幫助和恩典為服事力量的源頭,這樣,我們才真正的可以謙卑自己,仰望主耶穌,服事別人。


2006年05月7日 
在多元化社會分享信仰 
聖餐主日 
第19期 

當我們回顧使徒保羅在雅典所遇的事情(徒17:16-34),不難發現他所處的環境充滿著拜偶像和追求不同人生哲學思想的人。這些人對自己和人生也許有著不同期望,以致他們用著種種方式達到所望。倘若你生活在這地方,又面對著周邊這些人,你會有何反應?無特別感覺?認同他們的情況和需要?無奈?與我無關……?

保羅的反應是「心裏著急」,父母為兒女著急,老師為學生著急,我們為所愛的家人和朋友著急,這些我們也許都經驗過,然而我們可曾為不相識的人著急過?這份著急不為別的,只因為愛,一份源於上帝無限恩典的愛、接納和拯救。在大馬色路上與主相遇讓他明白耶穌寬恕的愛,在顛簸的生活中使他深深地經歷主愛的供應和保守。就是這愛使他對人心裏著急。

保羅生活在充滿多元文化的雅典,這個地方使我想起所在的香港、曾遊覽的台灣、大陸或東南亞等地,她們跟雅典有著相似之處──偶像、知識、自我的追求、物慾的期盼、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我們如何在這環境中與人分享信仰?

保羅巧妙地運用他的學識、對希臘文化的了解、個人信仰的經驗,與猶太人、敬虔人、市集的路人、和雅典的知識份子辯論。我想保羅的辯論有別於針鋒相對,他指望分享耶穌基督復活的道理、分享他信主的經驗和對上帝的認識。

其實我們也可以像保羅一樣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分享信仰,我們不一定需要轟轟烈烈的信主經歷,但當我們用一點時間回顧人生的歷程,用一點耐心和情感投入每一段經歷,用一點細心去回味上帝的恩典和愛顧,我們可發現上帝在我們每段人生旅程中的蹤跡。我們與別人辯論的,不是漫無邊際的哲學,卻是我們每天與上帝同行的經驗;也不是虛無縹緲的紙上文章,卻是關乎宇宙萬物和人生的意義;也不是我們所作之事,卻是上帝一切的作為──藉耶穌基督施行的拯救,向人類顯明祂的愛。固然,我們也得張開眼睛,看看這個世界的景況;打開耳朵,聽聽人們的心聲;敞開心靈,翻閱書刊,不單增廣見聞,也是建立屬靈閱讀的習慣。同時求上帝給予我們面對各種情況的智慧,倚靠聖靈的能力,在這多元的社會中見證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