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堂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WONG Chak-tong 
按立/轉職年份:
2013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愛華村堂主任牧師、愛華村服務中心主任、社會服務部部長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電郵:


1 2 3 4 下一頁        
2021年12月19日 
基督降生——安慰與盼望 
聖誕主日 
第51期 

「伯利恆的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雖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者。」(彌迦書5章2節上)
這是一節我們熟悉的聖經,經常在聖誕期間被讀出,但我們卻往往不知道是源出於彌迦書,原因是在馬太福音第二章,由祭司長和文士引用這一段經文,告訴希律王基督生在猶大地的伯利恆。彌迦先知預言從伯利恆出來的這一位,是掌權的,是指向一位作王的統治,是上帝所興起的君王。君王都是生於皇宮中,但上帝卻要做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揀選在人看來不起眼的小鎮伯利恆,成為這位掌權者出生之地,他並且卑微地在馬槽中降生。
彌賽亞起來作王掌權,他不是要管轄他的子民,而是牧養他們(4節),他用他的木杖牧養羊群,讓他們在肥沃之地得食物,也使他們安然居住,享受太平。彌賽亞的統治滿有上帝的能力、威嚴、和平,伸展四方,他必日見尊大,直到地極,也必作我們的平安(4至5節)!彌賽亞就是和平之君,他讓他的子民安然居住,這對於當時公元前八世紀的猶大國國民來說,在面對北方亞述帝國強大威脅之時,實在帶來了安慰與拯救的盼望。
伯利恆是一個並不顯眼的小鎮,仍然蒙上帝的揀選,成為彌賽亞出生之地,同樣地馬利亞也是一位平凡的女子,但是由於她的謙卑與順服,也被上帝揀選,成為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整個救贖計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沒有人可以取代,所以她被尊稱為蒙大恩的女子。馬利亞的生命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都是上帝的僕人和使女,在我們的崗位上,有沒有可以被上帝使用在他的救贖計劃中的位置呢?求主幫助我們,像馬利亞一樣有一顆尊主為大的心,也以上帝我們的救主為樂。
耶穌基督的降生,部分應驗了舊約先知的預言,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但要完全實現,仍要等待耶穌再來的那天,那是上帝的國完全降臨的日子,是新天新地實現在人間,他必定以和平公義統管全地。在今天將臨期第四主日中,縱使世界不像你我預期,但讓我們懷着盼望,繼續等候主耶穌基督第二次的降臨,阿們。


2020年07月5日 
同舞同哀‧同負一軛 
香港主日 
第27期 

由去年的七一走到今年的七一,回望這一年,你有多少個徹夜無眠的晚上,多少激動的回憶,又為香港、為教會流過多少眼淚?自反修例運動爆發以來,警民衝突加劇,參與行動者被捕、受傷或情緒崩潰、焦慮、煩躁不安、家庭衝突等情況時有出現;這年以來,身為香港人同時感覺到強烈的驕傲與悲哀。一年過去了,香港人很努力,可是世界卻好像一天比一天荒謬。此刻活在香港的我們,更多的是無奈和無力感;然而,我們可以失望,但卻不能絕望!
馬太福音十一章中有我們熟悉的經文,如「我們為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17節),結尾時「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28-29節),然而我們可能沒有留意耶穌是在甚麼背景下講出這些金句來,十一章的開頭提到施洗約翰下在監獄,就派他的門徒問耶穌:那將要來的就是你嗎?約翰因為堅持正義,得罪了希律王,所以被陷在監獄,這是一場冤獄。約翰是當時平民百姓所擁戴的領袖,可以想像這帶來的動盪及人心惶惶的局面。此時,耶穌怎樣回應約翰的門徒?他不是口頭上安慰「平平安安的去吧……」而是叫約翰及他的門徒定睛在他身上,留意他的職事及他大能的作為:「就是盲人看見,瘸子行走,痲瘋病人得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聽到福音。」(5節)。其後,耶穌又幫助群眾再一次認識這位約翰是誰,他提醒他們當日到曠野去並不是要聽那些令他們高興的說話,約翰也明顯並非一個根據主流意見來宣告訊息的人,這正反映了人不能以自己的期望去量度上帝藉着先知及他兒子的工作。耶穌甚至稱讚約翰比眾先知都大,但是在天國裏他卻是最小的,可是「天國受到強烈的攻擊」(12節),而約翰就是天國的預表。侯活士這樣說:「希律會用暴力來攻擊約翰所宣告的天國,但卻不會成功,施洗約翰可以被捕被殺,耶穌將會被釘受死,但約翰所宣告的國度,會透過耶穌所帶來的和平而臨到,這國度就是耶穌,他有能力以愛勝過暴力。」
香港目前正危機處處,面對急促的轉變,我們可能會失去過往我們擁有的自由、尊嚴、公義、信任、美好時光……但此時也正是我們反省信仰之際:我的生命中有甚麼是不能失去,是我所堅持和珍貴的?是天國的降臨?我的信仰?我的政治立場?最近留意到一套電影「無問西東」,其中有這幾句說話:「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自今年的七一開始,香港進入了一個新的世代,讓我們帶着天國子民和香港人的身分,雖則外面世界風雨飄搖,但仍在信心的旅途上堅守真理;即使天國受到強烈攻擊之際,仍相信掌權的上帝正在引導,發現他大能的作為,也和他一起同工,守護這個我們所愛的香港。


2019年09月1日 
關顧貧窮.行善分享 
聖靈降臨後第12主日 
第35期 

路加福音十四章記載耶穌在一次晚飯中,藉請客提出兩個比喻。在那個時代的文化中,宴席座位的編排及進座的次序,可以顯出群體成員的等級與地位:宴客的家主坐在或臥在正中的桌子,尊貴的客人則被安排在主人左旁的座位,另外地位較低的客人會先入座等候坐宴席的首位。耶穌指出那些先入席的客人選擇首位,按照入席的次序來說,他們的地位顯然比其他赴席的人低,所以他們揀選首位就更顯得無理。
耶穌在這裏的教導,目的並不是要教導人宴客用膳的禮節,而是要批評猶太宗教領袖的驕傲,他們必會因自高而受上帝的審判;耶穌也勸告他身旁的法利賽人,如他們堅持要得到世間的尊榮,最終可能反而會被羞辱,因為他們只顧尋求自己的榮譽,人不應單單顧及他在地上所得的榮耀,而更需要注目那位在天上尊貴的主。「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甘卑微的,必升為高。」在耶穌所說的這個大逆轉中,他不單教導人要學習謙遜的功課,更指明上帝要在末世重組他的子民,猶太人不能再依賴他們的民族身分,而外邦人卻能因回應耶穌的呼召而成為上帝的子民。耶穌是以末世逆轉的原則來說明上帝國中的另類價值觀,上帝的子民不單要有謙卑的心,他們更要關懷社會中被鄙視的人,因為人若要在上帝國中得榮耀,他就首先要仿效那位道成肉身,從尊貴降到凡間的耶穌基督!
在爭首位的比喻後,耶穌也談及請客的比喻,這裏耶穌也不是討論請客要注意的細則,而是要說明法利賽人若不接納那些不潔的人和邊緣的群體,在末日之時他們也不能得着上帝的報答;「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就是法利賽人眼中看為不潔的人,那些沒有能力「報答」擺設宴席主人的人,然而他們就是末世上帝的子民。這段經文提醒我們要謙虛與愛鄰舍,除此以外,福音書作者也提出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人的升高是出於上帝的恩典,所以蒙受上帝恩典的人,更應接納那些在世人眼中看為低微的人。
在此危機處處、紛亂對立的時代,就讓我們成為「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人,放下自義,學習耶穌的虛己和卑微,也靠着上帝的恩典,開展明天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