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禹勤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SHAM Yu-kan 
按立/轉職年份:
2001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海外宣教委員、推廣及教育小組主席、澳門宣教計劃執行委員會核心委員、「循道衛理佈道團」常務委員、栽培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及成長伙伴計劃小組成員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廿六:19下) 
喜愛之金句:
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該二:9上) 
見證或分享:
被神揀選成為傳道牧者,實在令許多自小認識我的人都不敢相信。這個既衝動、又有「牛」脾氣的人,竟然在八十年代,成為觀塘堂、工人福音工作開荒者之一,後來又在本會藍田堂及澳門堂擔任拓荒者之角色,所以,我經常自嘲自己是教會的一隻「開荒牛」;但心裏知道事奉主的「牛」需要常存謙卑、負主的軛,學祂的樣式(太十一:29)。家中共有三人,女兒希曼,師母董玉霞(Ivy),而當她們在家彈琴時,我便有她們是對「牛」彈琴的感覺。不過,我卻非常享受跟她們一起的時間,尤其是一起返教會、一起旅行、去「短宣」並一起吃零食、看電視、做運動,真是一家蒙主恩、生活樂融融。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2012年05月6日 
以愛相「傭」 
基督復活後第5主日 
第19期 

上帝是愛,基督教的精神是愛,基督徒的生活,也是以愛心連繫不同背景的人,讓他們得以進入上帝國度。但生活在城市中,我們真能放下身段成見,以愛去善待不同種族、不同階級、不同文化的外來者嗎?
由於本宗印尼教會期望與本會合作,開展印尼傭工福音事工,本年初,牧師部成立了「探討開展服侍本地印尼傭工工作小組」,就此事工的異象、可行性和具體細節提出建議。本人為該小組成員,所以在探討的過程中,認識了一些關心外傭的教牧和機構,從他們分享中學習到怎樣把握機會,服侍香港近卅萬的外來傭工,尤其是當中近十五萬的印尼穆斯林「姐姐」。現分享三點心得如下:
(一) 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教會卻身處多元文化的城市中,除了住有93%華人外,也有7%非華人。今天香港教會,在宣教方面需要築起跨文化的橋樑,藉聖靈澆灌的愛,切實回應非華人的福音需要。正如使徒時代腓利在巴勒斯坦境內,擁抱不同種族、不同階級、不同文化的撒瑪利亞人和非洲太監,並為他們受洗,歸入基督的名下(徒八章)。
(二) 服侍那些服務香港家庭的傭工(Serve the Server),視她們為香港的一分子。因為這班照顧孩童、陪伴長者出席聚會的「姐姐」,就如舊約的寄居者,也是上帝吩咐我們必須關懷的對象(利23:22,申10:17-19)。所以,近年五月的第四主日,這些機構便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一個名為「關愛家傭」的嘉年華會,推廣欣賞家傭,關愛家傭的訊息。
(三) 在同一屋簷下,帶領世世代代的伊斯蘭家傭信主,確實有不少難度,她們飲食的習慣、做事的方式,甚至言語道德行為方面,或許容易與基督徒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但在2007年有機構訪問了750個有伊斯蘭背景的基督徒,訪問他們信主的原因。他們發現最大的原因是欣賞基督徒的生活方式(Life Style)。有一個信主的印傭見證說:「當我病了,主人為我祈禱。當我遺失了手機,她教我祈禱。當主人聚會時,她也邀請我一同參加,我們真的情同姊妹。」
  弟兄姊妹,試想想我們對外來者的一舉一動,有沒有以愛見證基督,見證祂喜樂、和平和公義的國度呢?


2011年09月11日 
「在九一一談饒恕」 
聖靈降臨後第13主日 
第37期 

十年前今日,在美國本土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不僅奪去了數千人的性命,更挑起了無數人彼此間的仇恨,如穆斯林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不滿,一些西方人士又將對穆斯林的恐懼,轉化為懷疑和歧視。
美國喬治敦大學,「穆斯林──基督徒理解中心」的約翰.埃斯托教授(John L. Esposito),在他的著作《誰代表伊斯蘭講話》一書中,提及四大謬誤的理論,認為是人們需要注意的表現 :
(一)將"反恐"等同反伊斯蘭教,將穆斯林視為恐怖主義"罪犯";
(二)對歐洲穆斯林移民的仇恨和排拒,宣稱歐洲將會"被阿拉伯化"
(三)迴避滋生恐怖主義的社會歷史和政治根源。
(四)挑起事端,以證明"文明衝突論"正確無誤,如詆毀穆罕默德的漫畫。
香港基督徒認識伊斯蘭信徒的渠道多來自西方傳媒,而接觸的機會或許來自身邊的印尼傭工,但無可否認,在一般僱傭關係中,很難提升為信仰與信仰、文化與文化間的友好交流合作,尋求社會和諧發展的地步。然而,當我們思想今天經課的主題:「敬畏主、饒恕人」,再審視我們對身邊所謂「恐佈」份子和「非我族類」人士的態度,當中有很多提醒的地方。
首先,我們需要存敬畏主的心,省察自己或社會裡被認為是「罪犯」的群體,到底我們有沒有從上帝的眼光和教導來公平地看待別人,免得用自己錯誤的判斷或偏見的報導來取代正確的認知。(箴3:5-6;傳12:13-14)。其次,我們要承認宗教與文化上彼此間確有不同,甚至會不慎地相信了一些言論,而出現了磨擦、衝突和傷害。若要化解這些僵局,我們要禱告上帝,使我們不要以惡報惡,且賜下願意彼此饒恕的心,這不是說對方沒錯;而是承認雙方都會有錯失。因主說「你們若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路6:41;太6:14-15)。最後,要學習愛你的仇敵,改善彼此的關係,這肯定是上帝的意旨,也是大多數愛好和平人士的心願。因此,我們便要學習饒恕再饒恕的功課,因這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正如主教訓我們要饒恕人七十個七次(太18:22)。
主啊!求祢幫助西方社會與伊斯蘭世界修好,中國漢、滿、蒙、回、藏、維等族裔共和,香港社會階級互惠、貧富相愛……。世界越來越和平,而不是越來越「恐怖」。阿們!


2010年08月29日 
宣教「童真」 
差傳主日 
第35期 

受感動往外地宣教的信徒,無論是否成功踏出宣教工場,在蒙召初期,總免不了被一些人視為「天真」和「魯莽」一群。他們好像「小孩子」般,不知世途險惡,不理成人忠告;聽過幾篇感動的講道,看過幾本感人的書籍,或去過一、兩次短宣後,便倉卒作出行動。

到底在宣教歷史上,這班被看為「福音勇士」和「拓荒英雄」的宣教士,在蒙召初期,是否真的具有以上「小孩子」的氣質?結果如何?當今天出現這些「天真」的「小孩子」時,教會又當怎樣處理呢?以下有三個例子,可以讓同道們在上帝面前一起思考;什麼是榜樣,什麼是引以為鑑:

(1)一七三五年,會祖衛斯理約翰牧師為追尋「信仰」上的確據,說服了弟弟和兩位友人,一起放下大學工作,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接受一個危機滿佈的美洲宣教之旅,結果變成一次傷痛和困擾他們的旅程。幸好,在上帝裡,萬事互相效力,將沮喪化成隱藏的祝福。

(2)一八零七年,馬禮遜牧師,向倫敦差會申請孤身來中國傳道,年僅25歲。那時中國是採取閉關自守政策,嚴禁外國人居住和傳教。連英國船公司也拒絕載他出發。然而,他終於用了222天,經美國轉船到了中國。開拓基督新教來華宣教的新時代。

(3)一八五一年,俾士義務教士,是循道公會來華宣教的創始者。由於英國母會經濟困難被婉拒,他決定自費來華宣教,年僅21歲。但到埗後第二年,才被按立為牧師,授權開設廣州教區,在地大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奠立根基。而後來經費和獻身中國宣教者卻源源不絕。

自己作為一個已受過感動,將來也願意再上工場的牧者,我看不論是「老練」的或「天真」的,都該像聖經中所說的「小孩子」一樣,要常存謙卑和願意的心。在急速變化的宣教大時代前,若能緊靠上帝,彼此聆聽,互相配搭;就算是面對經濟、人手、工場、時機,甚或是個性等難題,也能以信心共同承擔。
「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祢!因為祢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 (馬太福音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