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中主耶穌的一生,從一個加利利木匠的兒子,到死在十字架上的彌賽亞,祂都展示出一份屬天的能力。這能力乃天父所賜,根源於耶穌那定意順服的心志,顯示出祂那原為「神子」的身分。不過,凡主在世所做的事情,無論是甚麼神蹟:醫病、趕鬼、餵飽五千人、平靜風浪、叫癱子行走,除了在十字架下的百夫長(15:39)外,沒有一個人能因此確認祂神子的身分。甚至連日夜跟隨的門徒,都因「愚頑」而未能認清自己夫子的神性(可6:52; 8:17-21)。由此,馬可指出,只有從十字架的角度去看耶穌,才能理解祂真是上帝的兒子!
這個週末,是本會仝人及香港教會記念長牧梁林開牧師的日子。過去五十多年來,梁牧師一直孜孜不息地獻上自己,為他所愛慕的主而忠心事奉,甚至在退休之後,仍以眾多的義務崗位及更深邃的講道來見證基督。雖然他曾擔任本會三任會長,又在聯會、協進會及聖經公會中擔任要職,但他從不以此自居,更不會以自己豐富的經驗自滿,反倒事事堅守己任,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持守真道。要是你做得不好,他會直接指出錯處,但總留有餘地,讓你有空間改過,下次可以做得更好。記得他在信望堂事奉時,曾「打本」給某經濟有困難的教友做小買賣,幫助他渡過難關,牧者心腸,表露無遺。而每次邀約梁牧師講道,他會從袋中掏出記事簿來,告訴你那些日子不能,那些日子可以,而從不會以太忙、太多講道來推辭,凸顯他那「無所謂」及忠於講壇事奉的特質。
現在,梁牧師已打完了美好的仗。他的一生,活出犧牲、忠誠及順服的基督的特徵,讓人透過他生命的見證,像從十架的角度,看見主耶穌就是上帝兒子的身分。一個基督徒,從來不是因為他的「成就」顯出忠誠;而是像長牧一樣,忠於主的託付,守著十架的應許,心如純潔,表裡如一,才能使別人從我們中間看見耶穌。願上主安慰我們,加力給我們,忠心如長牧,一生活在基督十架的麾下。
總議會今年致力推動和合本修訂版讀經運動,期望弟兄姊妹能再次看重上帝話語的重要性。讀經生活是重要的,一方面因為聖經是上帝向人啟示自己的神聖話語,另一方面聖經教導我們如何在生活中信靠上帝,活出真理。透過研讀上帝的話,我們學習一步一步跟隨主。縱然生活充滿困難、挑戰和誘惑,但我們必須確信上帝會賜給我們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面對。同時,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有限和不足,不自持本身的經驗,因為當我們輕視現實生活對屬靈生命的侵蝕力,忘記每天生活都是一場嚴峻的屬靈爭戰,就很容易跌倒得罪上帝。正如詩人曾對生活發出無奈的呼喊:「我心裡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詩13:2)又如詩歌〈願那靈火復興我〉所描述:「在穩妥的事業裡,在迷人的笑聲中,我們遊戲,我們沉迷,早把主恩典忘記。」人就是這樣,沒有自知之明。大部分基督徒跌倒的原因,正是因為忽視了上帝對他們的指引,而自作主張地生活。基督徒在甚麼地方常常跌倒呢?不就是我們認為最強最有能力的地方嗎?出了名的人受名利所迷、有經驗的人不聽別人的意見、上了位的人迷戀權力、受過訓練的人認為自己的意見最好、有錢人看不起基層的勞力。這不是說有能力的人都是這樣,而是在自我膨漲的地方,人就越不想聽到上帝唱「反調」的聲音。無怪乎主耶穌形容「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還容易!」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需要小心謹慎地生活,在我們認為最容易作決定的地方,就更表示我們有可能忽視上帝的指引。但當我們謙卑自己,看重聖經的真理,深信聖經教導確能在生活中應用時,上帝便會透過穩定的讀經生活來塑造我們,我們就更能在每件事上行在上帝的旨意中。佈道家慕迪(D. L. Moody)曾說:「除了那些自我中心的人,上帝從不會使尋求祂的人空手回去。」(God sends no one away empty except those who are full of themselves.)但願我們都是倒空自己,尋求上帝話語和祝福充滿我們的人。
今天在香港的生活,無論是對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在職或是學生,總令人有種透不過氣的感覺。好像無論你怎樣努力,都要經過非常艱辛的過程,才能稍見少少成果,甚至是一無所獲。堅守信念本來就不容易,要在種種壓力與困難中不斷前進,就更加困難。每天的生活,好像落在死胡同中,找不到出路,也不知怎樣面對。有時亦因此而使我們眼目只看負面的東西,嘴巴也只說氣餒抱怨的說話,找不到甚麼喜樂和歡欣。
不過,作為基督徒,上帝已經應許我們可以克服憂慮的秘訣,就是以上帝為首要的,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然後,祂會照管我們的生活。但在信靠上帝的路上,我們千萬不要只叫著「信靠上帝」的口號往前衝,更不要盲目地,無知地走向生活的挑戰,而不認識如何與上帝互動。要知道上帝的慈愛與能力是不變的,但祂創造我們卻個個不同:有些人意志堅定,有些則脆弱非常,容易放棄。因著這些差異,在跟隨上帝的腳步時,亦應有不同的步伐。我們需要按上帝所給我們信心的大小,一步步跟隨祂。有時要暢快地走,有時要慢下來,接受弟兄姊妹的關懷和支持;並且在個人的屬靈進求中,不斷抓緊上帝的祝福,這樣才能越過重重的挑戰。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學習看透世情,放開雙手,滿足於上帝的供應。已故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女士,曾經在《行到水窮處》一書的序中分享:「(人生中)該付出的(我)都付出了,該盡的心都盡了,至於那些得不到的,原就非我所有,便不強求。愛所不能及的,心意已到,亦可坦然。進退從容,天地遼闊,人生還有何求?還有何憾?屋外風雨,就任它風雨吧,我已是風雨來去人。」以杏林子當時身患惡疾,仍能有這樣豁達和坦然,並看透世情的睿智,實在是對我們這些對人對事也非常執著的人的當頭棒喝。
但願我們都全心信靠上帝,在人生的路上謙卑地與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