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在街上聽到人說:「咁你即係唔信我啦!」原來人際間需要很多信心。就算我們努力建立一套群體生活指引,也要相信大家會按這些共識來行事。信心是生活的基礎,只是我們是否會同樣看重信靠上帝呢?還是口中相信,卻沒有倚靠他呢?
由馬可福音13章開始,主耶穌由聖殿被毀講到末世,他教導門徒要留意一切世情,而「那時」(13:26)就是眾星在晚上墜落之時,即是因環境而感到徬徨失措失望之時,就更要留意。我們其實更要因信靠上帝,才不至被徬徨無力的感覺所勝。
人子不知何時回來,但門徒卻仍要警醒,因為他們是被授權去工作的僕人,所以世上沒有「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事。我們只要警醒負責去管理好這世界,無論是環境、政治、社群,甚至個人生活。無論主甚麼時候回來,我們受託做僕人,就是在世界的徬徨失措失望中,警醒留意世情,回應世界需要。
過去,我們曾經歷四處撲口罩,甚至訂購無門,我堂會由最初曾與街坊分享了數百個口罩,到最後卻派出了八千多個口罩。甚麼是信靠呢?就是好似等候主人的僕人,我們警醒留意也回應世界的需要。我們因為對上帝的既信且靠,來作出具體的回應,就算手上僅有的東西,也不是自己的,也是上帝付託的,於是不怕付出而選擇分享,這就是信靠了。口罩如是、十一奉獻如是、子女如是、時間如是,讓我們在這末世做個警醒信靠的僕人。
這主日是二0一九年的最後一個主日,有些堂會可能會邀請主日崇拜會眾在台上分享見證,分享今年如何經歷上帝的恩典,也一起為今年的經歷而感恩。又或者,我們在新年的揮春上,總有一句「凡事謝恩」。然而,感恩只是在年終進行?感恩只是祝賀的說話?我們可以如何看「感恩」?今主日讀的以賽亞書,提供了一些答案。
首先,我們感恩是「照耶和華一切所賜給我們的」,就是肯定今日一切,都是來自上帝。我們有時付出,就以為成果都是因為自己。我努力賺錢,於是金錢是我的;我培養子女成長,於是子女是我的;我精心計算人生,於是我擁有自己的生命。事實上,我們要知道在一切背後,都有上帝的工作,於是我們的感恩,是肯定一切都來自上帝。
第二,我們感恩是「述說他的慈愛和美德」,於是感恩不是私隱,也不用收起來,是要述說出來,然而不是述說自己,而是述說上帝的慈愛和美德。所以,感恩也是一個回應,這回應就是向人述說上帝的慈愛和美德。我們述說感恩,不是表揚自己,是向人講解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慈愛和美德。
第三,我們感恩是得到耶和華的回應:「他們誠然是我的百姓,未行虛假的子民。」原來在我們肯定耶和華的賜予,又以述說來回應上帝之後,我們又得到耶和華的肯定,肯定是他的百姓,也是未行虛假的子民。所以,感恩是一個與上帝互動的信仰過程,包括肯定上帝的工作,也述說回應上帝的工作,然後又得到上帝的肯定。
最後,我們是相信一位救主,他是與我們同擔苦難,並一直以慈愛和憐憫來施行拯救。在這個互動的信仰過程中,就算人生有苦難,也有上帝以他的慈愛和憐憫,來與我們一起承擔。
所以,我們就沒有不可以感恩的事,因為我們可以為得到而感恩,但我們在困難的日子,也可以因為上帝的同行而感恩。
感恩,不只是在年終進行,而是一個信仰過程。在這個感恩的過程中,我們肯定上帝的工作及同行。我們聽到「凡事謝恩」時,可以看為一個提醒,是提醒我們要肯定一切都來自上帝,而我們在其中學會謙卑下來,因為「萬物都是從主而來」。
自從「沙士」之後,香港人好像特別注意身體健康。除了身體健康之外,我們身處在都市的急速生活中,也注意心理的健康,在人口密集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又注重人際關係的健康,而對我們信徒而言,再加上關注心靈的健康。究竟怎樣才算是健康?過份憂慮健康狀況,不斷計算及食用添加健康食品,是否也帶來心理的不健康呢?而健康與信仰又有何關係呢?
在舊約聖經中,如利未記及民數記所記載的健康,都只是涉及用來獻祭動物的健康。到了新約馬太、馬可及路加福音,才有直接談及健康的經文;主耶穌說:「健康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當中是要表達主耶穌來到世上就是要使罪人得救,所以他在被視為罪人的稅吏中,跟他們交往,實在不應感到希奇,所以亦跟我們所理解的健康不太相關。
直至約翰三書1:2,作者對該猶說:「親愛的,我願你事事安寧,身體健康,正如你的心神安寧一樣。」聖經在這裏把身體健康與心神安寧放在一起,把身體相對於心神,健康也相對於安寧。這樣看來,健康就是一種平靜安穩的狀態。我們怎樣才能活出這種健康及安寧的狀態呢?若要一個不受影響、不受驚的安穩生命,必須調整好自己內在的秩序,一種安寧健康的心靈秩序。
事實上,從創世記的第一章開始,就強調了秩序。真的,當身體機能的秩序被破壞,人就會生病。此外,心理不平衡,人際關係不佳,缺乏渴慕真理的心,甚至事奉疲憊,都算是失衡病態的表現。所以,在健康主日,讓我們在失衡中停下來,尋回生命的秩序。當我們能知先後、知優次,才可以知進退,建立合乎上帝心意的健康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