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道德界線模糊的世代,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義與不義已經漸漸變得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紅灣半島事件、世紀爭產案、賣淫少女肢解案、港人在內地吸毒事件、年青模特兒書展簽名會及雷曼事件等,無論在坊間輿論、法庭或議會中,都總是各有論點,充滿似是而非的道理。
感恩的是,作為基督徒,我們多了一個支點,就是上帝如何看這些事情。撒母耳記下11:26至12:13節,拿單警戒大衛的事件,就為我們提供一個參考:
第一,大衛強奪人妻,甚至謀殺了她的丈夫,這都是耶和華所不悅的事。今日,我們或者可以為大衛抗辯說,他與拔示巴都是成年人,而大衛願意為事件負責,也看不到任何強迫成份。然而,耶和華上帝不是單看結果,而是看整件事。事實上,大衛也不能為他謀殺的人作出任何承擔補償,因為生命是來自上帝。
第二,縱使耶和華上帝不悅,但祂沒有親自與大衛對質及宣判,而是透過人來進行。公義需要勇氣和付出代價,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拿單的勇氣與大衛對質。今日,我們蒙召做基督徒,如果要「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我們就要為週圍不公義的事情發聲,不應視而不見,更不應見而不行。
第三,拿單對大衛的宣告,不只是淫亂和謀殺,而是上帝賜他豐足的一切,甚至上帝可以加倍地賜給他,但他為滿足個人的慾念,仍奪人妻和謀殺自己的部下,大衛或者以為無人知道,也無人追究,這都被視為「藐視耶和華的命令」(12:8)。所以,他最後也招至上帝的審判。
今日我們需要反省,我們有沒有為自己的所有而知足感恩,謹慎自己有沒有因一時之快而去行不義的事,並以為沒有人知,也沒有人問,便沒有問題。我們面對這世界,也需要如拿單般抗拒不義的事,為這世界帶來公義的行動和聲音。
我們對不同的身份,都會有些相對的期望。我們對父母及子女各有期望,我們對不同職位,也有不同的期望。如果留意新聞,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法律陳詞,其中會指出某某被告違反公眾對該角色的信任或期望,所以角色與期望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另一方面,在現今的社會,我們很多時候會輕忽身份及期望。父母就應份照顧子女的嗎?於是,我們看到有父母出外娛樂,而獨留子女在家,及至發生意外的新聞。
今日,基督徒的身份,也面對同樣的挑戰。基督徒就要返崇拜嗎?基督徒要十一奉獻嗎?基督徒要返團契嗎?基督徒便要在教會事奉嗎?我們不去履行時,無論是因為自己找不到答案,或只因為不去找答案,換來的基督徒身份後,就會是旁人說:「原來他也是基督徒來的!」
基督徒與未信主的人有所不同,是理所當然的。回顧聖經中,對於預備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他們要邁向新生活。這新生活與他們在埃及地的生活,是截然不同。他們要以耶和華的子民,來成為他們新的身份。於是,在第十災時,他們要預備好自己,經歷一個與別不同的晚膳。(出12:1-14)主耶穌教導人,不單只要向自己得罪的人尋求和睦,更要主動為「得罪你的人」尋求和睦。(太18:15-17)保羅也教導信徒之間,要學會彼此相愛,好像在愛中曾虧欠了對方一樣。(羅13:8-14)基督徒的生命應該是獨特的!
弟兄姊妹,上帝要求我們的信仰,是活出與別不同的生命;如果世界是黑暗,我們便要成為光明。只是人有時因為盼望與其他人一樣,來減低一些人際關係的麻煩,卻沒有想到由選擇信主開始,就已經選擇了一個與別不同的生命了。
願我們樂意由黑暗進入光明,確定作主門徒的身份和主對我們的期望,也為世界帶來光明,得蒙上帝的喜悅!
今主日是大齋節第一主日,根據本會信仰分享運動的行事曆,由二月六日的蒙灰日開始,直至三月廿二日,我們為了反思生命、學習克己及廣傳福音,所以鼓勵在每個禮拜四的晚餐後至禮拜五下午三時,以不進行固體食物形式,來禁食禱告,默想聖經。巧妙的,今主日選讀的福音書-馬太福音4:1-11,也是主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晝夜,然後面對三個試探。
這三個試探分別是:石頭變食物、從聖殿跳下、萬國的榮華。一方面,魔鬼從行神蹟的能力、擁戴主的群體、與及政治的權力,來試探主耶穌,但另一方面有一個更深層的試探,就是:你若是上帝的兒子。這個試探在主耶穌在世的傳道工作的受洗開始(太3:17),直到被釘在十字架上(太27:40, 42-43, 54),也曾出現。
今日我們要立志過敬虔生活,我們要效法主耶穌時,我們心中也許會浮現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何要如此生活?原來,這個身份的挑戰,同樣臨到每個願意過敬虔生活,願意跟隨主耶穌的門徒身上!身份往往與使命,成為一個正比。看重自己的門徒身份,就會以此為準繩來生活,並且會為做好這身份而裝備自己,倒過來,在裝備自己時,我們也會強化了這個門徒的身份。
在這大齋節,也是一年開始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來好好反省自己,究竟自己是如何過敬虔的生活?這生活對我們有何意義?我們曾否輕忽了跟隨主的門徒身份?今日我們的信仰只是禮拜日的事,還是滲透於每個生活之中?如何才可以強化這個身份?願我們確立作為主門徒的身份,努力做主門徒,得蒙上帝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