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接觸「差傳」,會將之視為一項事工,而忽略了它更是一種信仰關係,是信仰生命的核心。今年六月,有機會參加本宗華人教會聯會第五屆宣教大會,從大會的講題及一群宣教士的分享當中,令我再三的反省。
誰作差派工作?又是誰被差派呢?從人的角度看,宣教士是被教會差派的。他們是教會中的極少數,他們的工場,又往往是本土以外的地方,於是,大部份弟兄姊妹,都只能在後方支援,透過栽培、代禱、金錢奉獻等行動來支持。久而久之,我們只會覺得自己有份「差派」別人,而忽略了我們也有「被差」派的身份。
其實,上帝才是差派人的主。在耶利米書一章4-10節中,我們清楚看到這種關係。祂認識、揀選並把當說的話傳授給被差派的人,又應許與被差者同在。而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但因著主的信實及應許,便憑信心來回應。耶和華對缺乏信心的耶利米說:「你不要說我是年幼的,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裏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甚麼話,你都要說。你不要懼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耶利米書一章7-8節)
主耶穌在福音書讓我們知道,祂要差派的是所有跟隨祂的人,而不是部份人,更不是少部份人作「宣教士」。主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廿八章18-20節)
使萬民作主的門徒,被差者不一定要到海外的地方。在上述第五屆宣教大會上,便帶出許多本土的差傳異象與討論,例如一些暫居者、外傭、留學生、外地生意伙伴、旅客、本地少數族裔等等。這些人都可以是我們被差派出去、分享信仰的對象。
願我們不單繼續憑信心,奉主的名去栽培、差派及支持宣教士。更願我們明白,我們每一個都是被差者,並甘心樂意擺上自己,時刻準備與人分享信仰,使人作主門徒。願差派人的主常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阿們。
我們在《雅各書》2章1節中得到一個很重要的提醒:「我的弟兄們,你們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便不可按著外貌待人。」而緊接的經文,更以「貧富」作為例子,帶出基督徒在信仰及生活上都應具備的平等觀念,不偏心待人的觀念。
主耶穌以自己的行動教訓我們,祂願意接待貧窮人、被視為不潔的人、患病無助的人,以及外邦人——正如我們今天讀到的《馬可福音》7章24–30節,有關一位希利尼婦人因信心而得到主耶穌幫助的故事。
基督的救恩是為所有人而設,主耶穌不以貌取人。在信仰上,這一點是弟兄姊妹都能容易理解與明白的道理。但《雅各書》卻要進一步指出,我們不單只停留在相信主耶穌不以貌取人的層面,更應該因為我們信奉這位榮耀的主耶穌基督,便要在生活實踐上,同樣不可按著外貌待人,不可重富輕貧!《雅各書》正是針對著當時信徒群體的行為現象,作出以上的當頭棒喝。而這也實在是對我們當下的一個提醒——我們有沒有「按著外貌」而不是「按著需要」,而讓部分人獲得優待與特權?
另一方面,對於「不以貌取人」這個平等觀念,我還有一個更深刻的體會。許多年前,在一次為弱能人士舉辦的大型演藝活動當中,大會邀請了一位極受歡迎的歌星出席,對方早已明言,他樂意與弱能人士近距離接觸,卻拒絕在過程中與其他人應酬。但其中一位贊助商人卻帶同妻女出席,並強硬地要求大會作出拍照及簽名的安排,最後遭到那位歌星的拒絕,以致場面非常尷尬。這位歌星並無以貌取人,他十分清楚自己參加這項活動的目的與意義,令人欣賞;但這位富有的商人,卻以為可以憑著自己贊助者的身份,從中得到優待與特權,因而失卻了原先贊助的意義。這正好提醒我們,我們不以貌取人,同時更不應「以貌欺人」——不可倚仗勢力與功勞,而要求得到特權與優待。
「不以貌欺人」並不是只對富有者作出提醒,我也曾遇過一些仗恃貧窮而欺人的處境,他們利用教會與弟兄姊妹的愛心,逃避自食其力,遊走於不同的堂會之間,透過接濟度日,若遇拒絕,便惡言指責,認為教會缺乏憐憫。如此「以貌欺人」,實在令人痛心。在此,實在懇切邀請大家,以《箴言》30章7-8節,作為我們同心的禱告:
「主啊,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上帝的名。阿們。」
約翰福音第五章,記載了主耶穌在耶路撒冷所行的一件神蹟,衪在一個名叫畢士大的池子旁邊,醫好了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在整個過程中,那位病人其實並無主動向主耶穌尋求幫助,而是主耶穌發現他、接觸他、治癒他。畢士大池的神蹟,可以讓我們從主耶穌的身上學習到三個提醒:
一、 主耶穌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人 在約翰福音五章6-7節中,我們看見主耶穌那種助人的胸懷,是祂發現那病人躺著,是衪從觀察中理解那病人的景況,是衪不計較那種追求迷信治病的處境(畢士大池子的水可以治病的傳說,見第4節),仍然願意主動走近那病人的身旁,提出:「你要痊癒嗎?」(第6節)
今天,我們可能因為許多不同的原因、藉口,甚或是擔心被騙,不單不會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在面對別人求助的時侯,我們有時還會設法避開內心的感動,甚至盡速遠離現場,遠離那需要幫助的人。但主耶穌藉此事件提醒我們,這不是衪的方式!
二、 主耶穌的幫助是即時的,是充滿力量的 那病人充滿了怨言(見第7節),顯然他並不覺得能從主耶穌身上得到些甚麼。但主耶穌並無計較,因為衪諒解那病人的苦況,在聽完他的傾訴後,便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第8-9節)。這是多麼直接,即時與充滿力量的幫助。
這裏的重點,並不是我們有沒有這種能力,而是我們有沒有即時的行動,有沒有決心去幫助。作為基督徒,我們應當明白,感動是從主而來,而能力也是從主而來的,讓我們憑信心,奉主的名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請相信,這是主耶穌對我們的期望與託付。
三、 主耶穌在幫助別人之後,更關心對方的生命 主耶穌再遇見那人的時侯,衪並無顧忌猶太人正要找衪麻煩,也沒計較那人沒有向衪致謝,甚至那人連醫好他的人是誰也不知道。反而,主耶穌關心對方在受助後——痊癒後的生命,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第14節)
我們會怎樣看待那些曾接受我們幫助的人呢?是一次單獨的事件,還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接觸?主耶穌清楚地告訴我們,衪不只關心生活上的幫助與肉身的醫治,而衪更重視的是生命的改變。
求主賜下敏銳與願意的心,叫我們主動尋找並發現需要幫助的人; 求主賜下勇氣、決心與能力,讓我們為有需要的人,提供適時有效的幫助; 更求主的愛充滿我們,因為我們關心生命,並願意與別人分享生命。 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