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恩明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YU Yan-ming 
按立/轉職年份:
2010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香港堂主任牧師、鴨脷洲堂主任牧師、(監獄事工)、 學校教育部部長 
電郵: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2007年11月18日 
凡事謝恩 
聖靈降臨後第廿五主日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6期 

收割節對於城市人來說,實在不容易理解與投入,皆因我們絕少有耕種的經驗。每日辛勤工作,似乎與陽光雨水並無直接關係。但當我們再一次讀申命記二十六章的時候,卻有另一番體會。收割節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有其重要歷史意義,原來耶和華上帝吩咐以色列人,當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後,落地生根,耕作收成時,必須把初熟的土產,獻在耶和華的壇前,以紀念上帝如何帶領他們離開寄居、為奴之埃及,來到流奶與蜜應許之迦南地,又為著上帝的供應和保守,向衪表示謝恩。

另一方面,感恩節是美國人紀念移民先祖的節日,源於十六世紀末英國清教徒的一場改革運動,宣佈脫離國教,另立教會。及後他們受到迫害,被逼逃離英國,遠走荷蘭,最後登陸美洲新大陸。他們在嚴冬時分踏上陌生地,幸而得到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學會狩獵、捕魚和種植的技能,終於在翌年歡慶豐收。這群新移民為了感謝上帝及答謝印地安人朋友,故擺設盛宴,一同慶祝。在往後的日子,無論是豐收或是饑荒,他們仍年年向上帝獻上感恩。

收割節對於以色列人,及感恩節對於美國人來說,均有其獨特的歷史意義。我們雖然身處不同文化,無需承載其中的歷史意義,但卻可以藉著這些節日,思想當中美好的精神和價值。時至今日,教會把收割、感恩節聯合一起,可謂意義深遠。藉著這日子,不單提醒我們豈不曾也像以色列人被上帝拯救,不再作罪的奴僕,因此要記念衪在我們生命歷史中的拯救,更要時常以感恩的心來面對自己的處境。順境時固然要為自己擁有和領受的,感謝上帝的賜予;逆境時更要感謝上帝的不離不棄,憑著信心、靠主所賜的力量去跨越。

歷史上,無論是以色列人或清教徒,他們均經歷過一段艱苦的歲月,最後方能明白並享受上帝的恩典。使徒保羅是個非常懂得感謝上帝的人,不論身處豐富、卑賤、飽足、饑餓、有餘、缺乏的境況,他都能甘之如飴,心存感恩。今天,讓我們學效保羅,「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腓4:6)感恩不在乎外在環境,而是一種心靈內在的態度,我們又可有「凡事」都懂得感恩呢?!


2007年02月25日 
「關懷」的反思 
社會關懷主日 
第8期 

聖經中三卷福音書均有記載一個年青且十分富有的官,向耶穌求問關於承受永生的問題。耶穌先引導他把注意力轉移到上帝的身上,人若想要得著永生,就必須遵守上帝所吩咐的。那人表示他從小已經遵守一切誡命。然而,耶穌卻向他提出一個更積極、更主動關顧有需要者的挑戰,叫他把已擁有及積存著的產業去變賣以賙濟窮人。
對「本份」的誤解

那人的情況,或許也是我們的寫照。弟兄姊妹在社會中奉公守法,在教會中努力研習聖經知識,願意承擔事奉,勤守禮拜,按時奉獻;可是,對於身邊其他人的需要,社會上不公義的事情,政府施政決策等,卻未必積極關心,認為這些只是議員、公務員或政客的責任與工作,信徒只須關心教會事務,做好「本份」的讀經祈禱便已足夠,深恐任何關注、討論或發表意見等行動,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捲入所謂「政冶」漩渦之中。

對「產業」的態度

耶穌期望我們不要獨善其身,以為做好本份、守住誡命便已足夠;再者,地上的財寶,決不能使人進到永生,唯有人願意與人分享所有,關顧有需要、受壓逼、被人遺忘者,就必有財寶在天上。我們對耶穌這個教訓耳熟能詳,問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作個全心全意跟從基督的信徒,抑或只想做個選擇性、有所保留的信徒。什麼是我們的產業?可能是像那人所擁有的房屋田產,亦可能是我們的學識、才幹、時間、青春,甚至是我們最寶貴的生命。

對「關懷」的反省

一位於納粹時期被囚的德國牧師馬丁˙聶穆勒(Martin Niemoller 1892-1984)曾為著自己獨善其身的行為而懺悔說:

『在德國,納粹首先對付共產主義者,我沒有為共產主義者抱不平,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對付猶太人,我沒有為猶太人抱不平,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再接著他們對付工會,我沒有為工會抱不平,因為我不是工會人士。然後他們對付天主教徒,我沒有為天主教徒抱不平,因為我是基督徒。後來,他們來對付我,而在那時候已再沒有人為我抱不平。』

在社會關懷主日,願意每位信徒都反省「關懷」這個從上帝來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