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主日適逢是香港回歸十週年紀念日。我們作信徒的,首先是在主前衷心獻上感恩的祭,感謝上主的保守和感動,使香港在風風雨雨中能穩步過渡。我們對將來的日子更存有信心,求主繼續引領,亦祈求聖靈繼續「加倍的感動」國家領導人和第三屆特區政府,使「一國兩制」可以繼續落實。
過往十年,香港行過了「非典型肺炎」的幽谷,也渡過了不滿政府管治的怨聲憤怒,更艱苦地捱著負資產和失業的日子,許多人至今的生活仍然艱辛!雖則如此,我們仍要感謝上帝,因為就是在黑雲狂風中,許多信徒活出了信仰的生命,特別是在「沙士」一疫中,他們不畏死亡的威脅。那些醫療人員全心全意、為著抗疫而甘冒生命之危險。這十年裏,我們也目睹數以萬計的市民──各個階層、中西人士──每年都在「七一」回歸之日,不怕炎夏太陽,汗流浹背、一家大小的在維園開步遊行,有秩序、有理性地,堅毅地高呼「民主早日來臨,香港得以雙普選」。當然,今年我相信也不例外,而基督徒更在遊行前為大會禱告,基督的十架旗幟更為遊行隊伍開路。
十年來,香港的社會無論是政治和人心都改變了許多,社會的形勢時好時壞,那是很自然的;另一自然及在現代的社會中的轉變是宗教的多元化。香港的佛教日益擴展,而其他的中國傳統宗教也漸漸備受看重,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良好的提醒及激勵。我們要更加努力!但重要的是信徒內在生命的轉變力量──無論人生遭遇如何、外在環境如何困苦,我們要憑著那活著的耶穌基督,有比一般人更強的信、望、愛精神力量。
基督徒獨特之處是我們的宗教信仰超越一切的社團組織,我們要追求的是社會公義與和平,並人間的喜樂平安,而不是為得個人的益處。我們學習追隨耶穌對世人的承擔感方向感,就算是要付上代價也不逃避。耶穌「決定面向耶路撒冷去」(路九:52)是要擁抱苦難,因那是神性的使命,但祂和門徒在經過撒馬利亞時,那裡的人卻存著敵意,不接待他們。雖則如此,耶穌仍沒有責怪他們,反而責備門徒。
當信徒年復一年,堅持為著香港的長遠福祉而要求繼續落實一國兩制;財富更均衡,人民生活不致兩極化,貧窮問題得著改善時;願我們在認定我們使命的同時,我們不去計算自己的益處,而是更樂意獻上,甚至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只求得著上帝的心意。
普世聖餐主日源於二次世界大戰,此後每年,世界各地的教會都在同一日領受聖餐,並齊心祈求世界和平,又為受戰火摧殘的人民禱告。今年,我們也不例外,繼續誠心為各地活在戰難中的人民代禱,更為五年前「九一一」引發的「反恐」行動,所產生的一連串流血事件,和活在受襲恐懼陰影下的國家祈求;求主改變人心、化解仇恨,更願基督教國家不再採「以暴易暴」的報復行動,使世界終日陷於不安之中。
八月十日我離港赴英,那天晚上,新聞播出英國希斯路機場因受恐怖襲擊而全面封閉;我抵達倫敦,得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世代仇戰禍延黎巴嫩,以軍為期卅四日的攻擊行動使黎巴嫩有千多人死亡,數千人受傷,難民近百萬;五年前紐約受襲,美國報復攻打阿富汗,繼而伊拉克,時至今日,塔利班和拉登仍頑強反抗,戰火無法帶來和平。
自大、自我、仇恨、攻擊、自私、自利是人的罪性,「邪惡」之心人皆有之,包括基督徒,也包括上帝的子民──以色列民族。聖經以斯帖記記載了哈曼圖謀除滅猶大人,但當猶大人反勝之後,那種強權殺害的心態和行為種下今日的禍根:「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大人的一切仇敵,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奪取他們的財為掠物」(斯八11)。過去的兩個世紀,世界強國的「征服與奪取」行為陸續不斷。
人世間充斥著苦難和分裂,今日我們要祈求上主改變我們強蠻和霸道之心,切勿將耶穌所說「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可九40)變為要敵我分明,理解為「不與我同一陣線的,便是我的敵人。」在這全球化和地球村的世界中,我們願見的是彼此以「和平誠實」(斯九30)相待,惟有當我們的鄰居安定繁榮時,我們的生活才得平安寧靜。
雖然我們每年、每星期、每天都為世界和平禱告,但戰爭仇恨卻沒有止息過。但是,和平、和睦同居仍是人心最盼望之遠象。英國著名建築師科士打(Norman Forster)近日為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設計了一座金字塔型的建築物,作為促進宗教與種族和諧的國際交流中心,名為「和平與復和之殿」(Palace of Peace and Reconciliation)。這前蘇聯小國,深受壓制和戰火之苦,在重獲自由後,不禁再懷和平之期望。
「促進和平」和「使人和睦」仍是我們的信仰核心,代禱時使我們省察到人間的苦難,也同時激發起我們願意犧牲個人的享受,多去服事苦難中的人。中國近年來也參與了聯合國的維持和平部隊,在戰火紛爭中盡上了我們的本份,也實踐了我們的使命。
教會在這強權霸道的世界中,仍要喚醒人心、不要恃強凌弱,要以愛心相待,彼此建立,使國與國之間能和平相處,「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賽十一6),將大殺傷武器之力量變化為消滅貧窮和不公義之決心。
求主幫助我們!
轉瞬間,每年一度的總議會代表部會議和總議會主日又到了。有些人或許會問這些事情就如例行公事、千篇一律,有何益處呢?代表們在密密麻麻的議程中是否只做「橡皮圖章」、舉手機器?或許今年因會選舉新一屆的會長及副會長,代表們對會議有點興奮,有所期望。
對衛斯理約翰來說,「總議會」是會眾邁向敬虔生活的操練,是蒙恩之途徑,也是接替他管理教會的組織。自一七八四年始,總議會在循道衛理宗中便具有歷史性和決定性的意義──總議會成為教會之最高決策機構,當中包括各堂所代表(昔日則來自各會社“The Legal Hundred”)。對我們來說,總議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因它是由本會牧師部和會友代表組合而成,代表著每一間堂會、每一個委員會及每一個單位(包括學校教育部和社會服務部)。雖然,各項事工及提案都經過周詳的程序才呈交上代表部會議,但當不同部門代表共同討論時,議決的變化則可以很大;總議會最後之決定可以說是由聖靈之帶領,並非人可以預料的!
其實,當我們仔細看各項報告及事工計劃時,可以看到總議會所代表的教會是在不斷更新、創造;當中看到上帝的帶領,不是每年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但我們要常謹記不要自滿,以為每年一度的會議過後便與自己無關,又再只著眼於個人及所屬堂所關注之事情。
今日,好可能有不少堂所(或會眾)對總議會缺乏「擁有權」,看不到自己也是總議會的一部分;也可能平常在總議會說話的只有少數人,大多數人是沉默和被動的,缺少了參與性(或是沒有機會參與以至不能擁有);亦可能是缺少了聯合共同性,與總議會和其他堂所隔離了,只看到自己及目前。如果以上都是真的,那麼總議會真是需要反省、更新了!否則,總議會變得自成一體(separate entity),失去了作用,也失去了作為「蒙恩途徑」的功能!
若果沒有了總議會,我們的教會將會如何?各堂所只是一間間獨立的堂區教會,力量單薄,也缺乏支持性,更不用說有一種宏觀、世界性的感覺。英國循道公會每次開總議會時都會唱「我是否仍活著」(Am I Yet Alive),當我只單獨活著的時候,並不算是真正的活著;但當我們具有本會獨特之聯繫性(connexion),我們在更新的聖靈推動下,集合彼此之長處,互相協力,會更清晰地看到教會之使命、異象,更能充滿著勇氣,與主同行。
保羅說:「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作肢體」(林前十三:12,27)。基督是身子之首,帶領總議會邁向更合乎上主旨意的地步。我們香港的教會,也是世界眾多循道衛理宗中的肢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