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衞斯理主日,五月廿四日,正好是本會會祖在一七三八年,在倫敦亞德門街的一個聚會中經歷靈性復甦的日子;這個日子改變了他的個人和世界的教會歷史。因為他的屬靈經驗使他突破了過去只着重理性、規矩和教會傳統的框框,推動了在戶外佈道、關心和改革社會,着重個人及社會的聖潔等運動;以聖經為基礎,抗拒來自英格蘭國家教會當權者的壓力,但卻堅持不離開國家教會,拒絕那些分裂教會的建議;他在一七九一年離世後,由於國家教會的當權者排斥這群「循道友」(Methodists),既不按立他們為牧師,即使是牧師也不允許他們在堂會內講道,甚至不允許他們領受聖餐,這才迫使英國的「循道友」群體在一八九七年正式稱為「教會」;這不是衞斯理的原意,是被動的結果。
過去一、兩年,由於香港社會,在政治立場的分歧,造成了會友中的矛盾和傷害,再加上和個別牧者關係的疏離,教會有些事情處理失當,使一些會友失去對教會的信任而離開了本會。在疫情中本會停止了各堂的現場崇拜,當我們恢復正常崇拜時,會有多少會友不再回來?
是的,衞斯理的教會觀是廣闊的,我們大家都屬於基督的身體,而不是一個宗派教會;為甚麼我們一定要參加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老實說,我自己在過去一年多也在深思!
在衞斯理主日,我重新去思考衞斯理的傳統和精神;我們的確可以轉去任何一個合乎聖經的教會,但我們不可以是一個教會的遊蕩者;因為基督道成肉身的榜樣,叫我們也必須道成肉身,投入一個信仰的群體內生活、事奉和委身;而我們在過往被上帝帶領成為循道衞理大家庭的一份子,除非有上帝清楚而強烈的呼召,或是特別的原因被迫離開,否則我們不應為一些「人為」的理由,無論是社會、政治、處事不當等因素,或感情上的失望和不滿,便離開我們所屬的教會和堂會。
再者,衞斯理的傳統和精神,若我們願意去認識,就知道這是我們值得去珍惜的屬靈財寶。我們過往可能只強調衞斯理的一些口號式的主題,如「世界是我牧區」、「完全觀」、「宣講和社會服務結合」等,其實這些不是衞斯理精神的核心。
衞斯理的核心,在於高舉聖經,他自稱為「一書之人」,但其實他不忽略其他學問,並且輔以理性、教會的一些傳統(不是全部)、經驗去理解聖經和信仰。而他身處十八世紀的科學、工業、思想和社會急速發展的年代,他不拘泥於一些僵硬的傳統、概念和形式,敢於放棄和更新,但這些都必須在聖經的光照下考量。
今天,我們希望從聖經中得到簡單、直接、實用的答案,卻不願意花時間去查考和考量,反而被一些流行的神學、教會潮流、社會和政治觀,負面的感覺等所控制。衞斯理的精神,經歷了時代的考驗,是我們面對今日和明天機遇的資產!讓我們肯定,並且重回我們屬靈的家吧!
基督信仰的核心,是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基督(林前1:22-23; 15:14),「死而復活」不但是耶穌基督的生命記號,也是每一個基督徒生命過程的經歷。
死亡,是人生的大限,無人可以逃避。無論你用生命賺取了多少知識、學位、名譽、財富、地位、權勢,死亡將這一切否定。在中國文化中,人希望以子孫去延續自己的生命;在現代社會,這種想法已經逐漸褪色,而面對死亡,是每個人自己要面對的事實。
然而,人生中只會面對一次的死亡嗎?對肉身來說的確如此!但是行過死蔭的幽谷,卻是人生中可能出現不只一次的經驗。
保羅描述他和信徒的人生經驗時,他說:「我們處處受困,卻不被捆住;內心困擾,卻沒有絕望;遭受迫害,卻不被撇棄;擊倒在地,卻不致滅亡。我們身上常帶着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在我們身上顯明。因為我們這活着的人常為耶穌被置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命在我們這必死的人身上顯明出來。」(林後4:8-11)他以「耶穌的死」作為身上的記號,這樣「耶穌的生命」也顯明在我們身上。
究竟「耶穌的死」有甚麼特點呢?這包括了出賣、誣告、陷害、嘲諷、羞辱、質疑、拒絕、唾棄、不公的審訊、痛苦的死亡等(可8:31; 14:43-15:37)。這些特點是否也曾經在你的人生經驗中出現?當我們在面對這些經歷時會如何?是憤怒?失望?埋怨?自憐?咒罵?痛恨?悲傷?灰心?放棄?抑或是更貼近耶穌生命的機會?有沒有驚覺耶穌的經歷正是我們的經歷?所不同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當我們面對自己的經歷時,會否醒悟自己的軟弱、有限、無知、卑污、自義,時常得罪上帝也傷害了周圍的人?
我們自己可能成為了罪惡的工具,也成為被罪惡所控訴、攻擊和傷害的人。耶穌的死擔當了我們的罪,也醫治了我們的傷痛。耶穌從死人中復活,勝過死亡的權勢,不但帶給我們在面對人生大限時得着身體復活的盼望,更使我們在人生路上遇到死亡權勢攻擊時,得着「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的智慧,「打倒了,卻不至死亡」的信心,以及「身體上帶着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命也顯明在我們身上」的能力!
弟兄姊妹,讓我們今天就背起十字架跟隨基督,現在就與主同死同活(羅6:4-11;14:7-9),並向罪惡的權勢宣告:「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林前15:52-56)因為基督已經復活了!
在現代社會,基督徒的形象一般是一群規規矩矩的人;而基督教學校的學生,大部分給人的形象也是規規矩矩的,與社會對“好孩子”的形象一致。
然而,在耶穌的時代,耶穌和他的門徒的形象是這樣的嗎?
馬可福音3:13-19記載了耶穌揀選了十二個門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
馬可福音3:20-35記載了他們跟隨耶穌去傳道,忙到一個地步,連飯也顧不得吃,並且還要面對反對他的文士,和關心他的親屬、母親和家人對他的期望。
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在訓練他的門徒,向他們示範,如何生活和傳道。
首先,耶穌和門徒與我們現代的傳道人相似之處,就是忙得連飯也顧不得吃!這種廢寢忘餐投入地工作的態度,本來就是任何負責任的人在工作上應有的態度,耶穌和他的門徒也不例外。
第二,關心他的親屬,在他們眼中,這種投入的工作態度,卻是癲狂的!
這是耶穌一開始就向他的門徒展示的生活和工作態度;今天,當傳道的人,必須時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態度,是否在一些人眼中,是太正常了?
第三,耶穌要經常面對別人的質疑:你是誰?你有甚麼權柄去作這些事?甚至要面對別人的誣蔑:你是靠着鬼王趕鬼的!在今天撕裂的香港,指責、扣帽子的攻擊,甚至在基督徒的圈子中也是如此。我們要學習耶穌既清楚自己的立場,卻仍願意對話的態度。
第四,面對母親和家人的關心本是美事,今天的傳道人最需要的也是家人的支持。然而,耶穌清楚知道,家庭關係要建立在與上帝關係的基礎上。他的回答正挑戰着今天以血緣關係為一切關係之首的中國文化,耶穌說:「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了。」這就是耶穌在呼召門徒時說的:「無論甚麼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這個呼召是對所有跟隨耶穌的人而發出的,當然包括所有傳道人。因為家人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可以說是我們人間所有關係的至愛,但是卻不能超越對上帝的愛;因為我們的家人也是罪人,罪惡的權勢可以利用人間的至愛代替上帝的位置,去壓迫我們,奴役我們,阻礙我們去事奉上帝,甚至成為社會腐敗的原因。只有在遵行上帝的旨意為基礎上建立的家庭關係,才可以健康地維持和發展,並成為我們可以安身立命,事奉上帝、教會和社會的保障。
本會的神學主日,一方面是提醒教會,也就是所有弟兄姊妹要看重神學思考和神學教育;另一方面是重新確認我們被呼召為耶穌的門徒,也就是祂的學生,要受訓練去作更美的事奉;而耶穌特別在門徒中揀選了十二人,負起更大的事奉職責。
人們以為耶穌癲狂了!其實是耶穌顛覆了這個世界的形象和價值觀!上帝正是要我們這樣去跟隨和事奉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