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光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LO Lung-kwong 
按立/轉職年份:
1979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專業發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高級研究員(榮譽) 
電郵: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2010年05月30日 
更新教會文化 
總議會主日 
第22期 

「所以,弟兄(姊妹)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使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
這段經文對信主多年的信徒來說,應該是絕不陌生。而經文中的字眼,如:「將身體獻上」、「活祭」、「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上帝的旨意」,都是我們信仰的核心,對信徒個人和整體教會都非常重要。
今天是「總議會主日」,一方面是記念和慶祝會祖衛斯理約翰在一七三八年五月廿四日的靈性復甦及其所帶來的教會更新運動,另一方面是為本會感恩,因為我們每年在這個時候舉行代表部會議,也就是由本會信徒選出來的代表和全體牧職人員一同開會通過本會的政策和所有的重要事項,包括按立牧師、財政預算和事工計劃等。
今年總議會會議的一個特點是由牧師部提出的一個主題,「建立以聖經為本的文化,做個守時及奉獻的門徒」。這次與我們過往十年來每年提出的主題不同,這主題是本會較長期和具體的方向;不是一個概念,而是涉及每個信徒的信仰實踐。這個主題,正和上面的經文有關。
1.「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這是信徒對自己生命的態度,就是一個不再是由自己主宰生命的人,乃是將生命主權交給上帝的人;在福音書中,就是「基督的門徒」,是愛主耶穌比一切更深,願意每天背起十架跟從主,並以「使萬民作主門徒」為生命目標的人。
2.「不要效法世界,要心意更新變化」:這是指出基督門徒,也就是每個信徒,在世上生活的基本態度,生活的價值觀。上帝要我們活在世上,卻不屬世界,並進入世界(約17:14-19);然而「世界」代表了甚麼呢?世界一方面是上帝的創造,是上帝愛的對象(約3:16),另一方面是指在罪惡權勢影響下的物質世界;我們活在世上,就會被物質的價值所引誘,期望去賺得這個世界(太16:24-26)。具體地說,就是要使我們用時間才幹去換取這個物質世界所代表的價值,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金錢。做基督的門徒,就是一個不按這個物質世界的價值觀生活的人,而我們必須心意更新,有新的價值觀,才會改變我們運用時間、金錢、才幹的方式。
3.「察驗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旨意不同於上帝的帶領;上帝的帶領是按人和處境有所改變。而上帝的旨意是不變的,而且是對全人類和基督徒都是一樣的。上帝的旨意就是要拯救這個世界,以愛抗拒恨,以和好、復和代替敵對、疏離和關係的破裂,使人和上帝、人與人、人與自己和上帝所創造的整個世界在和好的愛的關係當中;而上帝的旨意啟示在聖經裏。
以上所談及的,就是信徒和教會的核心價值和生活的實踐;而這正涉及這世界的文化和教會的文化。
故此,我們在今屆的總議會,牧者和信徒指出了更新教會文化的方向和一些具體的行動,盼望我們每一位,都下定決心,在愛中彼此督促鼓勵,一同更新教會的文化。


2009年01月4日 
與上帝重新立約  
基督聖誕後第二主日 立約主日  
第1期 

本會在每年的第一個主日皆稱為「立約主日」,這不單是繼承了會祖衛斯理約翰的寶貴傳統,更重要的是延續了聖經的核心信息:上帝與人立約。

但由於本會各堂的團契及小組都習慣在立約主日後舉行立願禮及職員就職禮,使「立約」與「立願」變了好像是同義詞,但其實「立約」與「立願」雖然有關,但絕不相同。

「立願」強調了人的願望,好像一年之始我們定下了一年的願望及目標;甚至一些拜偶像的人在初一、十五去向他們的神去求神許願一般。

但「立約」卻截然不同,「約」是指一種負責任的關係,而「立約主日」的核心是我們與上帝的立約關係,而約的核心是彼此作出承諾而非只是願望,承諾是可實現並且是必須遵守的,願望則是主觀的期望,甚至往往只是表達了個人的慾望。

在聖經中上帝最少與人有三個立約的關係:

(1) 創造之約:上帝創造了世界,並且向人承諾祂所創造甚是美好,給予人美好的生活環境;而人向上帝作出順服的承諾,並負起了管理及看守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和一切活物。

(2) 律法之約:也就是摩西之約,乃指上帝向祂的子民作出承諾要作他們的上帝,為他們的生活行為作出了道德之規範,並承諾賜福他們;而祂的子民承認上帝是他們的上帝,自己是祂的子民,承諾要遵守上帝所定的規範。

(3) 拯救之約:人自創世以來,從人類始祖開始便不斷背逆上帝,不守承諾,沒有信用;但上帝卻堅守祂對人的承諾,永不放棄,無論從始祖懷疑上帝,對上帝不順服,挪亞的時代人們否認上帝,耶穌的時代,否定耶穌的呼召。今天,我們不斷破壞環境,道德上無能,自以為義,作名利的奴隸,但上帝始終不斷提供拯救的途徑,並以方舟、彩虹、十字架、空的墳墓為記號向人作出承諾,上帝必定憐恤人的過犯,上帝必定將人從罪惡的權勢中拯救出來。

故此,在二00九年的開始,我們不但向上帝立願,更確定與上帝重新立約!向上帝重新承諾我們與祂的關係,並且確認在上帝的恩典中,承諾遵守所立的約,並接受祂不斷的赦免與拯救。


2007年10月21日 
健康是生命的最大盼望嗎? 
健康主日 
第42期 

「健康最重要!」在「沙士」一役之後,這口號代表了香港人最普遍的希望;因此,健康食物、健康舞等大行其道,各式各樣之體檢套餐,亦大受歡迎。其實,追求健康是世界上所有富裕社會的普遍現象。

為何健康那麼受到重視呢?究其原因,包括了以下三點──

(一) 沒有健康,甚麼事也不能做,需要倚賴人的照顧;病情嚴重的,更使人自覺成為廢人,
   沒有生存的價值。

(二) 疾病是痛苦的一個最重要的根源,而痛苦更使人失去人生樂趣,
   甚至使人覺得沒有生存的意義。

(三)死亡往往是疾病的結局,疾病往往是死亡的前奏;死亡是生命的否定,因此,疾病使人驚恐,
   使人自覺接近死亡,令人不寒而慄。

在現代的富裕社會,醫學不斷進步、人類壽命不斷延長的情況下,保持健康,成為快樂的泉源,事業成功的保證,生命的最大渴求。

然而,人無論如何追求健康、期望避免痛苦,最後仍然無法逃避痛苦、疾病和死亡。若然如此,人豈不是註定了只有灰心失望,等候死亡的來臨?的確如是,若果我們不相信創造的上帝,拒絕他對生命的應許,每個人最後都必須無奈地接受年老、疾病和死亡!

其實,在福音書的記載中,耶穌雖然醫治了很多的病人,但耶穌並沒有醫治所有在他附近的病人,他甚至沒有在任何地方留下來醫治所有的病人。究竟耶穌為何如此呢?因為他進入世界的主要目標,並非要醫治人肉身的疾病;他的醫治,只是顯示他對人在疾病、痛苦和死亡處境中的憐憫,他最重要的目標,是使人不受這些困境的轄制,進而追求永恆的生命,也就是能夠積極面對而不懼怕疾病、痛苦和死亡的生命!健康,其實不是生命追求的目標,更非生命的最大希望;即使患病的人,仍可以活出永恆價值的生命!

因此,我們不要本末倒置了!在此世上,肉身的健康並非我們終極的關注;我們當然不會主動破壞健康,也不應消極求死;但我們不會為了保持健康而推卸上帝交托的使命;我們要愛惜身體,卻不會惜身而不願意承擔責任;我們需要休息,需要有適當的運動,食物要小心,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最重要的關注,而是為了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的較佳條件!我們不會懼怕死亡,更不會因怕死而違背上帝的異象!無論是保羅和馬禮遜,他們都願意每日冒死,為了見證福音的大能!

因為耶穌已經復活,勝過死亡,使我們不再為自己活,而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生存而生存,更是為主而活。

當我們從信靠基督而得了這個不怕死的生命,便能更積極地將生命獻上,甚至可能對健康有損,也願意去活出上帝眼中更有價值和意義的生命。

因此,健康和長壽本身都不是我們人生中追求的最大目的,而是保持健康為了更高的目標,就是使別人和自己能領受更豐盛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