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最重要!」在「沙士」一役之後,這口號代表了香港人最普遍的希望;因此,健康食物、健康舞等大行其道,各式各樣之體檢套餐,亦大受歡迎。其實,追求健康是世界上所有富裕社會的普遍現象。
為何健康那麼受到重視呢?究其原因,包括了以下三點──
(一) 沒有健康,甚麼事也不能做,需要倚賴人的照顧;病情嚴重的,更使人自覺成為廢人,
沒有生存的價值。
(二) 疾病是痛苦的一個最重要的根源,而痛苦更使人失去人生樂趣,
甚至使人覺得沒有生存的意義。
(三)死亡往往是疾病的結局,疾病往往是死亡的前奏;死亡是生命的否定,因此,疾病使人驚恐,
使人自覺接近死亡,令人不寒而慄。
在現代的富裕社會,醫學不斷進步、人類壽命不斷延長的情況下,保持健康,成為快樂的泉源,事業成功的保證,生命的最大渴求。
然而,人無論如何追求健康、期望避免痛苦,最後仍然無法逃避痛苦、疾病和死亡。若然如此,人豈不是註定了只有灰心失望,等候死亡的來臨?的確如是,若果我們不相信創造的上帝,拒絕他對生命的應許,每個人最後都必須無奈地接受年老、疾病和死亡!
其實,在福音書的記載中,耶穌雖然醫治了很多的病人,但耶穌並沒有醫治所有在他附近的病人,他甚至沒有在任何地方留下來醫治所有的病人。究竟耶穌為何如此呢?因為他進入世界的主要目標,並非要醫治人肉身的疾病;他的醫治,只是顯示他對人在疾病、痛苦和死亡處境中的憐憫,他最重要的目標,是使人不受這些困境的轄制,進而追求永恆的生命,也就是能夠積極面對而不懼怕疾病、痛苦和死亡的生命!健康,其實不是生命追求的目標,更非生命的最大希望;即使患病的人,仍可以活出永恆價值的生命!
因此,我們不要本末倒置了!在此世上,肉身的健康並非我們終極的關注;我們當然不會主動破壞健康,也不應消極求死;但我們不會為了保持健康而推卸上帝交托的使命;我們要愛惜身體,卻不會惜身而不願意承擔責任;我們需要休息,需要有適當的運動,食物要小心,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最重要的關注,而是為了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的較佳條件!我們不會懼怕死亡,更不會因怕死而違背上帝的異象!無論是保羅和馬禮遜,他們都願意每日冒死,為了見證福音的大能!
因為耶穌已經復活,勝過死亡,使我們不再為自己活,而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生存而生存,更是為主而活。
當我們從信靠基督而得了這個不怕死的生命,便能更積極地將生命獻上,甚至可能對健康有損,也願意去活出上帝眼中更有價值和意義的生命。
因此,健康和長壽本身都不是我們人生中追求的最大目的,而是保持健康為了更高的目標,就是使別人和自己能領受更豐盛的生命。
信仰分享運動所要建立的,不只是要使更多人得到分享信仰的益處,成為基督徒,也不只是訓練一個一個的信仰分享大使,最重要的,乃是要建立起分享信仰的群體,也就是一個一個有使命感的信仰分享的堂會,在每一個不同的社區和社群中,不斷推動群體中的弟兄姊妹,彼此同心,彼此支持,彼此鼓勵,彼此提醒,可以繼續不斷去分享信仰。
使徒行傳第二章36-47節,記載了第一個分享信仰的群體是如何誕生、如何建立,以及有甚麼特色。
一.這群體有甚麼特色?(vv.36-41)
1.因聽道而扎心的群體(vv.36-37) 教會是一個信仰群體,由一群聽道之後扎心、悔改、受洗、罪得赦免並領受聖靈的人所組成。扎心是信仰的一個起點,扎心的人不會舒服,他必須尋求改變,問題是今天我們聽道有否扎心?
2.生命願意被改變的群體(vv.38-40) 教會是一群肯面對自己生命、願意改變人生方向,以致與這世代的方向不同的人所組成的!但我們必須學習追求上帝的方向,敢於與這世界不同,不被這世界的價值觀與看法所操控,並從上帝的眼光看事物!
二.如何建立信仰群體?(vv.42-47) 教會既是一群屬主並有生命的群體,這群體是如何建立的呢? 1.遵守教訓 2.相連相愛 3.外顯見證 4.凡物公用 5.同心敬拜 6.鄰舍喜愛
作為一個信仰群體,我們需要對道有所敏感,願意被道扎心,不要讓這世界的眼光和價值觀蒙蔽我們,使我們看不見上帝的方向和我們要做的工作;而且要悔改、更新、領受聖靈的引導,突破舊的習慣,脫離這世界的操控,願意作出改變朝向新的目標。我們亦需要遵行愛上帝愛鄰舍的教訓,在生活中彼此切實相愛,願意分擔分享,好使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信仰分享的生活,見證能榮耀上帝,得社區和鄰舍的喜愛。我們更要帶著信心,在主裡存著安全感,相信任何又大又難的事情,都不能難倒我們,主的恩典必有預備。我們對人也要存著信任,不要被過去的經驗所綑綁,尤其是全職事奉的同工之間,牧者與信徒領袖之間,牧者、領袖與會友之間,彼此信任,同心同工,建立一個有共同目標、分享分擔、有使命感的團隊,是一群分享信仰的上帝大能的子民。使整個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成為一個信仰分享的教會。
在聖經中有各種對耶穌基督出生的描述及記載,最為人熟悉的就是所謂「聖景」,從馬太福音提及的東方博士尋找基督降生的故事,與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生在馬槽及天使向牧羊人報佳音的故事合併在一起,成為了我們現在的聖誕故事。
其實,除了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出生的故事外,其他福音書和聖經經卷都沒有類似的記載;但耶穌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也就是基督誕生的意義,卻在多卷書上有所論述,包括了:
(一)應許的實現
耶穌的出生,代表了上帝在舊約聖經中所應許的基督,實現在人類的具體生活中。重要的不是舊約「未卜先知」的功能,而在於聖經中表達了與人立約的上帝對在苦難、迷茫,對未來充滿焦慮和缺乏希望的人類,實現了拯救的承諾。
故此,耶穌的出生乃是為了被困苦及絕望所捆綁的人,而非錦上添花,為了已經活得快樂的人加添歡樂。聖誕節正提醒我們,要去尋找那些活在愁苦中的人。
(二)「以馬內利」
馬太福音在記載耶穌出生的故事前,先說明這嬰兒誕生之目的是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而且引用先知的說話來指明拯救的意義是「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然而,「上帝與我們同在」又是甚麼意思呢?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耶穌誕生引起的第一個後果是希律王因要殺他而濫殺無辜,而他的父母更要逃亡到埃及(太二:13-16)。原來,「以馬內利」的意思並不等於天下太平,無風無浪,卻是將罪惡顯露和在危險中生活的經驗;在馬太福音結束時,再提起「以馬內利」乃是與耶穌基督升天時的命令有關,他差遺門徒去使萬民作門徒,當他們施洗、教導遵行耶穌的教訓時,耶穌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8-20)。故此,耶穌的出生,代表了「上帝與人同在」,而只有我們參予使命和遵行耶穌的教訓而活的時候,即使在險惡的環境中,仍可經驗到「以馬內利」。
(三)道成肉身
約翰福音的聖誕故事,就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在這裡沒有戲劇性的故事,只有直接的說明:「原本抽象的道成為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中國宗教的關注往往是如何可以「肉身成道」;現代世俗人的關注是如何可以從「平凡」變得「不平凡」,「低層」上升至「高層」;基督誕生的指向卻是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升高,乃在於俯就卑微,以具體的方式將恩典與真理顯明出來。
雖然在福音書中有提及耶穌誕生乃是聖靈感孕,但他還是在母親十月懷胎後才出生,就像任何一個最平凡的嬰孩。故此,聖誕本身不是一個神蹟,乃是一個很平凡的故事所帶來的經驗,重要的是上帝不但「與人同在」,更「成為人」,認同了人的實況與命運,與人同甘共苦,而他也邀請我們背起十架來跟隨祂;這樣,我們才可以經驗祂復活的生命。這就是耶穌誕生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