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在每年十月第一個主日也會舉行「普世聖餐主日」。這個主日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教會首先發起,衞理公會也積極響應。當時美國正面對經濟大蕭條,歐洲也受到納粹和法西斯主義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更一觸即發,人類陷於仇恨爭鬥之中,世界一片灰暗。西方教會領袖有見及此,呼籲世界各地教會於十月首個主日一同舉行聖餐,提醒基督徒,耶穌捨身救贖世人,以行動廢掉冤仇;同時讓基督徒團結一致,不分你我,互相認罪,同心為世界祈求和平,展現基督信仰的合一精神。
普世教會協會在一九八二年出版了《洗禮、聖餐與服事》一書,重申聖餐重要意義,包括——
1) 對於上帝的感恩;
2) 對於基督的紀念與回憶;
3) 聖靈的呼喚;
4) 信仰的合一與共事;
5) 上帝國之餐。
耶穌設立聖餐,吩咐我們常常奉行,為了幫助我們時刻紀念他為世人所行的救贖工作。聖餐是蒙恩途徑,邀請我們回到主的面前,住在他的恩典和大愛中,仰望他的再來。信徒聚集於聖餐桌前,同領餅酒,一同分享基督聖體和寶血,提醒我們在基督裏基督徒無分彼此,都因耶穌基督聯合起來了。正如保羅所說:「因為餅只有一個,我們雖然人多,仍是一體,我們同享一個餅。」(哥林多前書十17)透過聖餐我們享受與基督契合,使我們學效主的樣式,柔和謙卑,放下自我,與人共融。
今天我們處身紛亂撕裂的時代中,各種衝突矛盾導致關係破裂,國與國之間彼此敵對、社會不同群體存在對立、信徒因不同政見彼此排斥甚至離開教會、家庭成員也因不同意見彼此拒絕。我們當趁普世聖餐主日,重新在主面前謙卑承認自己的軟弱,彼此認罪,同心為人類和平祈禱並建立共融合一的信仰群體。
這一年的普世聖餐主日很特別,因疫症的緣故,不論我們回到禮拜堂參與現場崇拜,又或在家中參與網上崇拜,我們仍可發揮合一共融的精神。在這一天裏,不論我們身處何地,也讓我們分別出十至二十分鐘的時間,專注為世界和平及信徒合一禱告,同建上帝和平的國度。
今天書信的經課是保羅給提摩太有關禱告的指示(提前2:1-7)。保羅勸勉提摩太「首先要為人人祈求、禱告、代求、感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要如此。」我們常會理解這段經文的主旨是在教導我們如何透過禱告得以過平穩寧靜的生活,並在上帝面前蒙悅納。但其實信息的真正焦點,是上帝救贖恩典的普世性(2:4)。保羅以個人經歷(提前1:13-16)見證基督的普世救恩,又重申基督耶穌在上帝和人之間成為中保,獻上自己作人人的贖價(2:5-6),而保羅的角色就是奉派在信仰和真理上作外邦人的教師(2:7)。
保羅作為教師,他為外邦人和基督徒進行教育工作。他教導外邦人認識真理並接受基督救恩;同時他亦教導基督徒以合宜的態度和上帝的眼光來看待外邦人,活出真正敬畏上帝的生活見證。保羅的教育工作,為當時和今日的信徒都帶來積極的生命意義。教宗方濟各曾說:「教育不可能是中性的。它不是正面的,就是反面的;它不是豐富人生,就是消耗精力;它不是助人成長,就是使人腐敗。」
今天是學校教育主日,我們所說的當然離不開學校。學校是教育知識之處,也是培育人格之所。教育使人擴濶知識領域,也能助人發展人類美德,就如仁愛、誠實、忠信、尊重、承擔等。學校的使命不該是訓練學生拼命讀書,為個人爭取好成績,或為學校爭取好聲譽。學校的使命應該是要建立學生對真理、良知和美事的見識和判斷力,透過教授不同學科、採用創新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靈各方面有均衡的成長。
就上述的前題,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教育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存在的模式。教育工作者跨越自我,進入他人生命之中,在人生旅途上陪伴同行,透過言語傳遞知識與正確價值觀,並藉着行事為人展現其所傳授的各種知識,使學生得到信心與盼望,看見世事的美好。
今天我們身處紛擾撕裂的社會中,面對各樣事情的衝擊,加上教育制度帶來的壓力,教育工作者常常疲於奔命。要培育出有正確價值觀,有承擔感的下一代,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反思教育的使命和本身的角色,從基督耶穌裏祈求勇氣、信心和積極的態度來承擔教育工作。
聖誕節在即,上帝的話語在預備我們的心迎接和慶祝主降生。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基督的降生成就了上帝的救贖計劃。
先知彌迦預言說:「伯利恆的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雖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者;……他必倚靠耶和華的大能,倚靠耶和華──他上帝之名的威嚴,站立並牧養,……」(彌五2, 4)對以色列百姓來說,先知的話令人費解,以色列中的掌權者怎可能從一個弱小民族出來?然而,按上帝的救贖計劃,的確有一位君王從猶大而出。
希伯來書繼續向我們啟示這個事實。基督來的時候如此說:「看哪!我來了,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上帝啊,我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來十7)耶穌這話正好與他母親馬利亞的話互相呼應,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願意照你的話實現在我身上。」上帝渴望得着我們的心,甚至我們的全人。上帝渴望我們尋求並實行他的旨意,好讓世人得着他為世人預備的救贖恩典。
馬利亞接受上帝的邀請,順從上帝的旨意,就在救恩歷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樂意讓上帝話語實現在她身上,令救恩進一步得成就。馬利亞聽完天使的話,不但順服接受,而且帶着身孕急忙前往山區,為要探望並陪伴年老懷孕的伊利莎白。這個恩慈行動充份反映出馬利亞的謙卑。
這兩個懷孕婦人,一個年少,一個年邁。她們懷孕的經歷並不尋常,一個因聖靈感孕,一個老來懷子,然而兩者皆為上帝救贖計劃的一部分。伊利莎白的孩子約翰「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又為主預備迎接他的百姓。」(路一16-17)馬利亞的孩子耶穌「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路一33)。當馬利亞進入撒迦利亞的家,伊利莎白聽到馬利亞的問安,所懷的胎立刻在腹裏跳動,她本人也被聖靈充滿。伊利莎白具備敏銳的屬靈洞察力,辨識到在她們的血肉之內,蘊藏了上帝的臨在,所以感到歡欣。路加大概想說明,耶穌基督的臨在,才是世人歡欣喜樂的原因。
讓我們也像伊利莎白和馬利亞一樣,照上帝的旨意而行,積極參與實現基督的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