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娟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POON Yuk-kuen, May 
按立/轉職年份:
1994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門徒〉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家庭牧養中心執行委員會委員、啟發統籌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4:6下) 
喜愛之金句: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彀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見證或分享:
今日能在上帝和眾弟兄姊妹面前被按立,接受牧師的職分,實在感到非常榮幸和有說不完的感謝。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2012年11月4日 
生命的訴求——「愛」 
聖靈降臨後第23主日 
第44期 

路得記是一本記述愛情的書,雖然全書沒有提到一個「愛」字,但是「愛的氣息」卻充滿在本書的每一個角落。單從拿娥米和路得身上我們看到動人的婆媳之愛。
拿娥米的一生遭遇到多次嚴重的打擊。首先是她在伯利恆城遭到大饑荒,她們只好全家遷居摩押地以求溫飽,一心定居下來,為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媳婦。沒想到這一遷卻帶來了更大災難,家中所有男丁全亡。這時拿娥米實在是空無所有!沒有丈夫、沒有兒子、沒有親人,又置身於異邦,她簡直是全無倚靠。但我們看見,縱使拿娥米在自己極度缺乏當中,還不忘記處處為別人著想。她希望兩個媳婦日後幸福,尋得新夫家,所以力勸她們回娘家,這一點實在非常可貴的,難怪兩個媳婦都捨不得離開她。
從路得記1:6-22「回」這個字,提了十一次之多,其中五次用來指回猶大地,六次用在拿娥米勸媳婦回娘家。由此可見,拿娥米這時的心情真是恨不得立刻回到猶大地,回到上帝所賜福之地。真的,在人的一生當中,任何時刻只要回到上帝面前,那就是一個轉機。拿娥米回到伯利恆時,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有豐富的糧食和恩典在等著她!她的淒涼、困苦終於到了結束的時刻。但與此同時,她不忘為媳婦謀求幸福,六次勸媳婦回娘家,顯示拿娥米對媳婦的愛,實在令人感動。
拿娥米愛的舉動令媳婦路得決定要追隨家姑回到猶大地。對路得而言,此行要冒的險可真大!可能她會被人輕視、排斥,可能她一輩子再也嫁不出去……。但這位年青的摩押寡婦,如何心無旁騖、死心塌地的追隨家姑,為要好好服侍她。我們很難想像世上還可以有路得這種人,為盡媳婦的責任而把一生幸福也豁出去。相信她一定被家姑和她所敬拜的上帝所深深吸引,她從拿娥米身上見到上帝奇妙的愛。因此,她來投靠上帝,相信上帝必定眷顧和引領。最後守得雲開,路得終於找到一個好歸宿。
我們看見路得記要說的,不單是善有善報的信息,更是展示出生命的一幅圖畫,就是當一個人因著愛而盡諸般的責任,他其實是積極回應生命的訴求,也就是不斷發揮一己生命的可能性,正如路得和拿娥米的生命我們可以看見。
弟兄姊妹:真正的愛是要有犧牲、要付出,要放棄自己的好處,好成為別人的好處。不再注目自己的需要,乃顧及別人的需要。今日我們已領受主的恩典,祂的大愛,我們有何回應?


2012年01月8日 
「受託」與「奉獻」 
受託主日 
第2期 

何謂「受託」?「受託」,就是指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被交負責任的管家。所有恩賜皆由上帝而來,應按上帝的旨意運用它們。受託就是「信仰的實踐」也就是「結出悔改的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8)吳明節牧師曾說:「『受託』一詞,是聖經的寶貴真理;是信徒身份的確定,不明白受託真理的信徒,不但不知道如何事奉主,而且會誤入歧途,錯過上帝的諸般賜福。不明白受託真理的教會不但不會增長,而且會貧瘠荒涼。羊群離散,可能導致恩門關閉,被主棄絕。」

原來「受託」就是順服;「受託」就是分享;「受託」就是服事;「受託」就是與人分享信仰;「受託」就是承認耶穌是主,承認自己的不足,是個罪人。正如保羅說:「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意謂想做但做不到。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願意我們藉著耶穌基督為我們被釘於十字架並流出的寶血,讓我們在新一年裡再次領受上帝的託付,作個忠心的好管家。

今日大多數人都趨向自我中心,人人都只顧自己,以為錢是我的,由我作主,喜歡怎樣用就怎樣用,錢在自己的袋裡就袋袋平安,就會有安全感。正如哈該書1:4所記載的,昔日以色列人被擄歸回,他們只顧重建自己的家園而將神的殿荒廢了十六年,這樣以自我為中心,如何能解決束縛呢?有人說,奉獻是自我中心的解藥;一個懂得奉獻自己時間、生命、金錢的人,就不容易被自我中心所綑綁。大家都知道不要讓瑪門作主人,懂得奉獻金錢的人,便能把瑪門從心中的寶座上拉下來。愈懂得奉獻金錢,便愈能避免讓瑪門在心裡作王,所以學習奉獻是我們一個重要的生命取向。奉獻不是損失,乃是得著;不是綑綁,而是使我們得自由。原來當我們真正認識上帝,我們就會謙卑下來,將主權交給我們所相信的天上的父。更明白到金錢不是我們的保障而是上帝的託付,我們只是祂的管家,我們就會帶著喜樂用在別人的身上,更甘心樂意地奉獻,因為我們所擁有的金錢不是我們的,歸還給上帝是理所當然的,並且是我們應當盡的本分。因此,倘若每一位基督徒都能明白這個道理,並且願意運用這個屬靈恩賜,為主作個忠心的好管家,神家又豈會有缺乏?

各位弟兄姊妹,奉獻是屬靈的事情,因為奉獻是崇拜上帝的舉動、反映著我們對上帝的信心,更是我們對上帝感恩的表現。因此,奉獻是一種屬靈的恩賜。從聖經中,我們看見窮寡婦奉獻兩個小錢是上帝的恩賜、馬利亞打破貴重的香膏為耶穌抹腳也是上帝的恩賜,我們看見在上帝的眼中,能懂得奉獻是極大的屬靈恩賜,擁有此恩賜的人沒有一個是不肯奉獻的。盼望在受託主日我們重新反省,把從主而來的樂意奉獻給主,在新的一年一同作個十一奉獻的門徒。


2011年08月28日 
重燃宣教士之火 
差傳主日 
第35期 

今年七月有機會與本會一百位青年人前往馬六甲參加世界循道衛理宗華人教會聯會第六屆青年領袖大會,令我感到驟然年輕了。是次大會令我最深刻是宣教景點探索體驗,五百幾位參加者浩浩蕩蕩地出發,踏足馬六甲各宣教歷史景點,其中包括:第一所華人現代化學校──英華書院,是馬禮遜和米憐於1818年創立。聖保羅教堂(St. Paul Church)建於1521年,為葡萄牙人所建,著名傳教士聖方濟各亦埋葬於此,1670年荷蘭人佔領馬六甲後,將教堂用作城堡,而另建一座教堂,之後更用此地為荷蘭貴族的墓地。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當地稱為紅屋。於1753年為取代聖保羅教堂作為祈禱聖地而建的,是一座高雅的荷蘭建築物。聖方濟教堂,是一座哥德式雙塔教堂,建於1964年,是紀念聖方濟的功績。曾在馬六甲創辦教會學校、編譯經書,被譽為東方最初的傳道者。最後就是鄭和館的馬六甲基督文化展覽中心,參加者可了解宣教士馬禮遜和米憐如何來到中國傳道?如何在馬六甲創辦世界第一份華文報紙,開辦英華書院,出版了最早的聖經中譯本新舊約聖經全書等等。
是次宣教大會,讓我們體會昔日宣教士的生命,一生不求回報、不辭勞苦,一心一意地為上帝的事工而獻上自己的生命。他們不在乎別人怎樣看他、怎樣嘲笑他,他們只知道,他們一生的心願就是要單單尋求上帝,完成上帝所托付予他們的使命。昔日,神興起馬禮遜、米憐、衛斯理約翰、柏格理和俾士……同樣,今天神亦要興起更多現代的馬禮遜、現代的衛斯理約翰。神要興起我們這一代的循道衛理青年,神要將燃點昔日宣教士之靈火,再次燃點我們的生命,好使我們願意回應主的呼召,願意獻身基督。
弟兄姊妹,今日本會得以在香港建立教會,是因為昔日的差遣員(宣教士)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遠道而來,默默耕耘的結果。時至今日,環顧本會差派宣教士往別的地方,甚或離開自己熟悉的母堂去別的地方植堂的人卻是寥寥可數。我們如何完成主耶穌交付我們的大使命?我如何回應主的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