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娟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POON Yuk-kuen, May 
按立/轉職年份:
1994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門徒〉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家庭牧養中心執行委員會委員、啟發統籌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4:6下) 
喜愛之金句: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彀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見證或分享:
今日能在上帝和眾弟兄姊妹面前被按立,接受牧師的職分,實在感到非常榮幸和有說不完的感謝。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2007年05月27日 
崇拜更新,生命更新 
聖靈降臨節主日 
第21期 

在本會邁進廿一世紀第二個五年的路向書中,提到教會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祟拜更新。祟拜是教會生活的核心和高峰,是豐盛的信仰和生活的表達、是上帝施恩給屬祂子民的工具。崇拜生活的更新與復興,必然會帶來教會的更新和復興。隨著香港社會和教會正經歷急劇轉變,教會的崇拜生活,在內容及形式上也面臨重大的挑戰。近年在本會不同的堂會,差不多每一間禮拜堂都有非傳統崇拜,而那些較細小,只有一堂崇拜和新成立的堂會,大部分都採用非傳統模式。究竟面對這些轉變和挑戰,我們教會的崇拜模式能否保存本宗既有特色,又能切合時代之需要?抑或只是抄襲其他宗派之敬拜方式,原封不動地帶進自己堂會,沒有經過反省、過濾、消化,以致今天我們教會之崇拜失卻了原有之寶貝傳統?
  當我們閱讀循道衛理宗有關崇拜的書籍,我們會發現本宗崇拜的神學以聖經、傳統、理性、經驗作為建構本宗的崇拜的考慮準則。從衛斯理約翰與教會歷史之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崇拜的傳統尤其是崇拜的內容和形式,主要取決於我們對處境(praxis)理解和需要作回應。某種崇拜新形式和新內容之所以被採用,是因為經過嘗試,證明其有效性,能帶來好處,正確地回應需要。我們看見本宗崇拜傳統並不是在個封閉系中發展,而是在禮儀教會和自由教會的傳統中發展出來。從過去歷史發展中,無論任何形式,本宗崇拜內容不離以下七方面崇拜元素:崇敬、讚美、認罪、感恩、宣道、回應及差遣。但今天,回顧我們堂會採用之非傳統崇拜之模式,究竟是否己涵蓋以上本宗崇拜之七大元素?

適逢今年慶祝查理士衛斯理誕辰三百週年,我們在六月及十二月邀請本宗著名學者來港主領有關本宗崇拜之公開聚會「復興與更新──循道衛理宗崇拜生活的探討」,希望尋索本宗既有特色,又能適切時代處境和回應信徒的需要之崇拜方式,以支援各堂崇拜生活的更新,讓弟兄姊妹在崇拜中與主相遇,生命得著更新,有力量面對生活的挑戰。


2006年08月27日 
同作基督精兵 
差傳主日 
第35期 

「差傳」並不是甚麼新事工,而是本宗的優秀傳統。大家都熟悉本宗流傳的名言:「全世界是我的牧區」,這句說話絕不是一句空白的口號,從會祖衛斯理約翰身上,我們看見他身體力行,在英國騎著馬匹四處佈道,甚至遠赴美洲宣教。他又差遣很多信徒往世界各地展開宣教事工。今日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得以建立,亦因著昔日的差遣員(宣教士)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遠道而來,默默耕耘的結果。時至今日,環顧我們教會,差派宣教士往別的地方作海外宣教,或離開自己熟悉的母堂到另一社區植堂的人卻是寥寥可數。我們如何完成主耶穌交付我們的大使命,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從使徒行傳中,我們看見初期教會能迅速擴展,是因為有很多類似保羅、司提反、腓利的人,甚至藉藉無名的信徒悔改歸主後,立即承擔使命,委身宣教行列,願意跨越自己疆界、文化背景與人分享信仰。保羅的宣教工作給我們很大的提醒:作為一位與人分享信仰者,要忠於所領受的呼召、不變的信心和為所信的真道付上代價是非常重要的。

今日我們的教會,信主的年日比保羅資深的人有很多,但像保羅般悔改後,立即向所熟悉的人分享信仰,並且願意承擔向外邦人傳福音的責任又有幾多?今日當我們信主後,我們是否勇敢地與人分享我們信仰的經歷?是否有勇氣說出上帝在我們生命裏所做的事,見證上帝的恩典與作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上帝經歷和被上帝改變的故事,問題是我們是否有抓緊機會去為主作見證?

弟兄姊妹,今日我們的信仰是否只帶給我們多了一件外衣,多了一個基督徒的稱號呢?抑或我們的信仰真是能改變了我們的生命,以致我們有著保羅這種復活的生命,積極見證我們所相信的,抓緊每一個機會,與人分享信仰,同作基督精兵,使萬民作主門徒。


2006年04月30日 
向受壓者分享信仰 
基層主日 
第18期 

使徒行傳三章記述彼得和約翰上聖殿,在美門遇到一個人,生來瘸腿的向他們行乞,彼得的回應:「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徒3:6)彼得有的是甚麼?就是「奉耶穌基督的名叫他起來行走!」對這位瘸腿者而言,彼得的行動是使他,受壓制多年的重軛得著自由釋放。正如主耶穌說:「主的靈在我身人……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19)這就是真正的福音,亦是耶穌到世上的目的。今日當我們向受壓者分享信仰時,究竟我們可以分享甚麼?

記得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嗎? (路10:25-37)耶穌提到有一位客旅在旅途中遇到強盜,被打到半死,期間遇到有三位路過的人,包括祭司、利未人和一位撒瑪利亞人。祭司和利未人是當時宗教人士,當他們見到這客旅時,聖經形容他們都掉頭走了,惟有這位撒瑪利亞人見到這客旅,就動了慈心,上前為他裹傷,並且送他到客店照顧他,並出錢請店主照顧他。

從撒瑪利亞人幫助這位受傷的客旅,我們看見他的幫助是很實際和徹底。聖經描述他動了慈心、為傷者包紮傷口、送他去旅舍療傷和出錢請人照顧他。(路10:33-35)我們看見這位撒瑪利亞人所做,不單只是心裡同情,而是有行動,並且很細心,很徹底。相反那位祭司和利未人對這個受傷的客旅,或許他們都有一絲同情,但他們卻沒有實際行動。

德蘭修女曾說:「我們傳揚福音,不是單靠「講」字,而是要「身體力行」,用「行動」來傳揚福音。」

因此,對於向受壓者分享信仰是需要用行動,不單單靠宣講。看見別人有需要時,我們立即有回應,就好似撒瑪利亞人一樣,有著身同感受,以致動了慈心,為傷者包紮傷口,使人得著幫助。

盼望我們都能履行聖經及衛斯理約翰的教誨,透過關懷、服務及行動,見証上帝道成肉身的救贖大愛,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用行動活出我們的信仰,用自己的生命分享我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