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廣東幾個大城市實施「自由行」之後,訪港旅客以倍數增加,使 本港的服務性行業立時得益,如酒店、旅遊、零售業等。而一些具有長遠眼光的內地遊客,就更是趁低吸納,在本港購入房屋作投資,同樣刺激了本港的地產市道,對本港經濟的復甦似乎帶來不少生機。近月來,我們發現特區政府十分依賴這些行政措施,以為這樣就可以恢復香港人信心。
不過,筆者覺得這些只是表面的跡象,因為本港經濟的危機主要是來自結構性的財赤,例如稅基過窄、失業情況嚴重及政府部門龐大的開支等等。如果政府不立即進行經濟和政治改革,減少冗員及提昇政府管治威信的話,即使日後有更多遊客來港消費,也未必能夠解決整體的財赤危機。例如,日前政府因訪港旅客迅速增加,擬將兩座空置的居屋以招標形式轉為旅舍。此試驗計劃推出後頗受社會輿論的支持,然而,近日政府卻可能因酒店業代表的激烈反對而改變初衷。若然政府只是為少數人的反對而犧牲旅遊業及社會整體利益,實為不智,這種不問是非對錯的讓步,並不是尊重民意,而是軟弱無能。我們深信,香港市民對特區政府的期望是在於她有長遠的目標和政策,堅定不移的信心,是謙卑誠懇的服務,而不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弱勢政權。
舊約聖經中的所羅門王,他不但是一個政治家,能夠以上帝所賜的智慧治理國家;他更是一個能夠居安思危,以信心倚靠上帝的好國王。所羅門王曾經在奉獻聖殿的大典上,向那位守約施慈愛的上帝祈求禱告,說:「國中若有饑荒、瘟疫、旱風、霉爛、蝗蟲、螞蚱、或有仇敵犯境圍困城邑、無論遭遇甚麼災禍疾病。你的民以色列民,或是眾人,或是一人,自覺有罪,向這殿舉手,無論祈求甚麼,禱告甚麼,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聽赦免。」( 王上8:37-39) 所羅門王在以色列國全盛的時期,卻為國家未來可能遭遇的災荒禍患,為眾民或個人的罪孽禱告,更加顯示他對上帝那種全心信靠的順服。
各位弟兄姊妹,試問當香港處於經濟繁榮之時,有誰會為未來可能發生的經濟衰退而祈求禱告上帝,並以此為鑑呢?在現今因經濟不景而民間怨聲載道之時,又有多少人會有此信心祈求上帝的赦免,倚靠上帝的大能和憐憫呢?相反,我們卻看到不少怪現象:政府為解決財赤而將賭波規範化,不惜破壞社會的公義和道德基礎;有人為搵快錢而出盡各種法寶,甚至不惜鋌而走險……。雖然,基督徒在現今之社會中,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但是,教會卻要在逆境中鼓勵信徒勇於面對困難,更要以實際行動實踐信心倚靠的服事,以愛心來服務社會和鄰舍,將榮耀歸與我們天上的父上帝﹗
羊,是一種溫馴可愛,喜歡群居的小動物,又是中國十二生肖中的一種,不少藝術家都喜歡用羊作卡通動物的造型,亦有攝影師藉羊群在大草原自由放牧的情景來喻意社會安寧,而廣州市稱為「羊城」 ,就是來自一個美麗動人的、與羊有關的古老故事,隱含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盼望。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羊卻受到極不公平的對待,不但身軀成為人類餐桌上的佳餚美食,皮毛也成為禦寒衣物的材料,無法得享太平安穩的生活。若問為何?人類的自私和貪婪等罪惡是也﹗
古老的以色列人一直都是以遊牧為生,羊就是他們的生活和財產的一部份,也成為相依為命的動物之一。故此,以色列人將自己喻為上帝草場上的羊,稱耶和華為牧者,深信祂會在青草地溪水旁牧養羊群,也必能帶領羊群行過死陰的幽谷而不怕遭害。聖經這樣宣告:「 主耶和華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必除滅,也要秉公牧養他們」。(結34:15-16) 然而,上 帝不但重視群羊軟弱的軀體,更看重群羊失落的靈魂。因此,耶穌降世成為除去世人罪孽的「上帝的羔羊」(約1:29),並要叫羊得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耶穌辛勤的事奉使圈內圈外的羊都得著生命,更顯出祂是一個甘願為羊捨命的好牧人。(參約10:11)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到處都充滿危機的社會,因為人性的自私、貪婪和驕傲,使我們就像小羊生活在狼群中,隨時都會被吞噬,實在需要牧人的保護和引導。因此,惟有倚靠耶和華為牧者,接受主耶穌作生命救主的人,才能得著真正的平安和福氣。
藉「羊年」來臨之際,恭祝大家在主的羊圈裏「喜氣洋洋」﹗
自從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香港經濟受到一浪又一浪的衝擊,跌至低谷,至今仍然未能恢復元氣。受到長期經濟不景的影響,本港失業率不斷攀升,不要說是基層勞工,就算是高級管理階層人士也被迫加入失業大軍的行列。還有,即使物價不斷通縮,但消費力仍然疲弱,這種惡性循環使香港經濟更如雪上加霜。起初,市民都熱切期望特區政府能夠與市民同舟共濟,制定改善經濟的策略和措施,有助香港復甦,恢復市民的信心。可惜政府高官的表現卻是文過飾非,言行不一,管治失據,使市民大失所望。尤其是政府許多急功近利的「改革」,卻缺乏與業內人士的基本溝通,就更引致各界人士的反感,甚至連最「聽話聽教」的公務員隊伍也要上街遊行示威,表達對政府以強硬手段立法減薪的不滿。
今天社會上政治的混亂、經濟的不景和人心的不安,都對我們的信仰生活帶來極大的衝擊。有人將信心的基礎建立在特區政府的官員身上,也有人將愛心投放在個人的情感上,結果都是令人大失所望。
那麼,「信望愛」的基礎在哪裏呢?使徒保羅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苦麼?是逼迫麼?是飢餓麼?是赤身露體麼?是危險麼?是刀劍麼?」(羅8:35) 保羅的一生充滿荊棘和蒺藜,也充滿試探和挑戰,但是,因著他對基督教信仰的堅持和執著,使困苦成為試煉,使患難變成祝福。保羅以他的生命作出見證:「然而靠著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v.37)
記得多年前流行一首詩歌:〈動力信望愛〉,歌詞甚為勵志,願與大家分享,彼此勉勵。
「我願帶歡欣,遍鬧市穿梭,我願見光采閃閃眼睛。我立志服務,那懼怕疲勞,鍛鍊我耐力承受壓逼。要越過唏噓,要突破孤單,要踏碎傷心抵抗困逼。我願以毅力化做我能源,晝夜去傳送信望愛。光陰匆匆多少機會身邊經過,誰能伸手獻出關懷不再退避?只要你與我同往,不怕冷笑與迷惘,願降卑,效法基督,一生辛勤,獻信望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