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隨着《港區國安法》的訂立和施行、人大通過《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整個香港的政治生態已有重大變化。原先治港方針,在回歸祖國24週年的今天,已經感到陌生和不斷轉變,這令不少香港人需要重新學習和積極適應。但不管你對政治環境的改變有何評價,從現實生活所見,我們仍然需要真正謙卑而不過於自信和傲慢的領導官員,帶領香港邁向更好的未來。
在今天的經課中,我們讀到有關大衛被正式認可為統治全以色列國的君王。他不但在上帝面前與上帝立約,得到上帝「祝福」支持,也得到以色列眾支派的上下支持,才能生效。(撒下12:1-5)同樣,對任何一個受香港人愛戴的領導人來說,就算得到足夠的票數當選,也不能脫離民意和市民的認可而有效施政。正如箴言所指「敗壞之先,人心驕傲; 要得尊榮,先有謙卑。」(箴言 18:12)在大衛之前的掃羅王,便因為驕傲自滿被上帝棄用。
面對香港未來的管治人才,我們作為局外人,很難知道甚麼人可以順利「入閘」,以致順利當選成為各級官員。在這個參選空間收窄的環境下,香港還是需要合資格的政治素人,他日成為治港要員。但從猶太人看耶穌「那不是木匠的兒子嗎?」這句話的含意;便知道耶穌這個「普通人」是如何被羞辱和拒絕。(可6:3、太13:53-58)作為他的跟隨者,未來的遭遇不會好過他這位先生。(太10:24)然而,耶穌卻賦予他們屬靈的權柄和能力,制伏污靈、勸人悔改、醫治許多病人。(可6:12-13)終於成為天國事業的接班人,且代代相傳至今二千多年。
《孟子》一書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你看孟子說得有道理嗎?孟子認為,每個立志向善和做善行的普通人,都可以成為古代唐堯、大舜一類的賢者、聖人,甚至可能成為萬眾支持的政治領導。問題是你是否真的願意真心行善、心存謙卑待人,腳踏實地的為他人辦事;並努力學習,修養好自我身心。不要認為遇上逆境或不如意,便自暴自棄,故步自封,放棄行善,甘心成為孔子批評的「不可雕」的「朽木」!所以,我們要謙卑看自己的領導,也要謙卑看被領導者。
上帝的心意,不會是人人蒙召踏上從政之路,但在各自的專業和崗位上,不論是甚麼身分地位,總需要人扮演領導的角色。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辦事公義,對人憐憫,存謙卑的心,按上帝的心意而行,深信也能做到為主發光,祝福香港,榮耀主名。
「願頌讚歸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着耶穌基督從死人中復活,重生了我們,使我們有活的盼望,好得到不朽壞、不玷污、不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得前書1:3-4)
有人說:這場疫症是個放大鏡,讓我們看見了善,也看見了惡。看見那些純潔、正直、敢於犧牲的光明使者,又察覺到那些貪婪、自私、編造謊言的黑暗之子。在以上彼得前書的經文中,我倒像拿着一塊透視鏡,從今次這場疫症,讓我們瞥見天地間基業的差別,並反思得着主的基業對基督徒的意義。
「基業」在舊約中,可指傳承下來的產業、遺產或領土(詩2:8、結44:28)。而在新約裏,便指向基督所應許的永生,信徒將來承受的天上賞賜。(弗1:11-12、來9:15)彼得形容這是不會朽壞、沒有污點、不會衰殘、為信徒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前1:4《聖經當代新譯本修訂版》)信徒就像得着這份遺產的後裔,可以前來承受永生,享用這份基業的福氣(太19:29、彼前3:9)。
或許在世人看來,基督徒是擁有雙重福氣的人,一份在天一份在地。他們除了擁有現世的產業外,由信主一刻開始,心靈內還擁有另一份更爲豐富和更為永久不朽的基業。只是,從聖經和現實環境來看,人類自從被稱為「罪」的這個‘病毒’感染之後,便造成了個人與群體管治上的失序(disorder),並帶來地上的產業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傷害、甚至催毀。例如今次一場禍害全球的疫症,便令無數的生命嚴重傷亡,和數以萬億元計的經濟損失。就是生活在富強的國家或皇室貴族;在疫症面前,不分信仰、國籍、身分和地位,她們的生命和財物,都是同樣變得脆弱和朽壞。正如雅各說:「你們的財物腐爛了,你們的衣服被蟲子蛀了。」(雅5:2)
因此,地上的產業,有各種的因素使擁有者受到虧損甚至歸於無有。相反,信徒雖面對着可憐、可悲的處境,彼得卻強調,得着天上的基業,是藉着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因他「憐憫」世人而使願意相信福音的人得以承受(彼前1:12)。由此看來,死亡雖然也是世人共同的遺產,盼望永生和幸福卻是世人共同的心願。而在基督徒的生命裏,便帶着一份超越地上基業得失的歡欣,同時還有一份向世人活出這盼望的使命。
粵語習慣用法上,「跪低」一詞可以有三種意思:(1)指機件失靈,未能正常運作;(2)對抗中處於下風或權位低者,被迫「轉軚」求自保:(3) 指屈膝跪下禱告,是一種虔誠的敬拜態度。或信徒靈裏感到無力、心裏有特別負擔,也會這樣做,可以視此舉為對上帝有迫切的呼求。(徒7:60、徒20:36、弗3:14)
今天經課的主題「生命成長的事奉」;是勸勉事奉的人要不斷成長,免得停滯不前,甚至陷入信仰危機。其中舊約經文,記載大衛王跌倒犯罪(撒下11)。這警惕牧職同工和信徒們,一個人不管過去的靈性和品格表現多麼美好,在靈性和事奉上仍有「跪低」犯罪的可能。現實中,我們確實遇見過信仰表現時有長進,卻又時有停頓甚至倒退的信徒和教會領袖。近年,更多了因個人期望與教會恆常方向不同,引致事奉和信心失落的後退者。
在事奉成長路上「跪低」,好比一輛行駛中的汽車突然「死火」,須要作好「維修」;而「跪低」的信徒,同樣要到上帝面前尋求幫助,領受祝福。大衛王因犯罪「跪低」後,亦催使他向上帝認罪悔改,重新與上帝結連,以離開靈性低谷(詩51)。教會中多數信徒都知道信仰需要有成長,可是人人都有弱點,要時刻警醒,遠離罪惡引誘,醫治個人和群體中受傷的心靈,而尋求成長,卻不容易做到,而且往往缺乏同行守望者。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中,讓我們看到教會在見證基督的事奉中,是一場永無休止的屬靈爭戰(弗6)。而弗3:14-21節經文有關事奉的禱告,他以猶太人少有的屈膝姿勢或態度,祈求聖靈使信徒們內心不再軟弱,要充滿能力,剛強起來。並願上帝在全教會中及基督裏,世世代代得着榮耀,也成為我們努力的目標。
弟兄姊妹,你有看見誰在靈命上失落嗎?誰在事奉路上「跪低」呢?你有為陷入這些危機的弟兄姊妹在主面前「屈膝」嗎?今天教會普遍存在青少年人迷失、事奉人員受傷耗盡,廣大福音禾場莊稼多但作工人少的光景。你又會怎麼回應呢?其實《聖經》從沒有指示我們禱告姿勢的重要性,但正如美國已故總統林肯說:「當我們感到走投無路,自己的智慧和才幹都不能叫我渡過難關的時候,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屈膝下跪禱告!」在人看來,事奉之路困難重重,成長之路很漫長,主卻應許說;「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並且主也要我們事奉不離禱告,「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因此,對着上帝「屈膝禱告」是一種無上的特權,是生命完全順服的表達;是你知道靠着自己甚麼也不能的表示;也是挽回「跪低」生命中的一種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