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年至青年階段,筆者一直是主日學的學生,主日學一直陪伴自己的成長。難忘是多位我所敬愛的主日學老師,他們大多是在學生頑石點頭前,循循善誘,以身作則,引領我明白聖經與信仰,在我生命中撒下種子。經過這麼多年,慶幸教會一直延續主日學的服事,亦見證不少委身多年的主日學老師,在分享學生成長時的眉飛色舞,令人既羨慕又欽佩。
主日學運動可以追溯至1780年的英國,當時英國正值工業革命,不少貧窮家庭的孩子要當童工幫補家計,他們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十小時以上。一位從事出版的聖公會會友,為了避免孩子學壞,在孩子唯一休息的禮拜日(主日)開展教育服務。當時的主日學老師大多是信徒,他們以聖經為課本,先教學生認字和讀寫,然後才教信仰知識;會祖衞斯理約翰得悉後,將主日學的經驗刊登在本宗雜誌上,銳意推動這運動。五十年後,英國主日學學生發展至超過一百二十萬,為人口的四分之一,被視為普及教育的前身。
今天教會主日學毋須教認字和讀寫,學生也不再限於兒童,已經發展至少青、青成,甚至金齡,然而卻面對很多挑戰:有些主日學已不再在主日進行,是否需要改換名字呢?另外,神學課程普及,主日學不再是唯一學習平台;加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增多,令沒有這方面訓練的老師感到吃力……
主日學仍是有效的宣教平台,不少家長因為孩子喜歡主日學,他們都「勉為其難」來到教會,最後接觸福音,以致一家歸主,可見主日學老師有宣教的角色。另一方面當孩子學習信仰,自小明白聖經,老師更有使命栽培他們成為門徒,這正是耶穌基督給予我們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馬太福音28:19-20)
今天,教會雖然面對不同的挑戰,社會也遇到不同的難處,我們仍需「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聆聽孩子對人性化溝通的渴望,求主引領主日學老師個別地關懷學生、認識學生,知道他們的喜惡,與他們同行,助他們與世界接軌,更重要的是引領他們與上帝相遇。讓我們一起為主日學老師和學生守望代禱,祝福他們教學相長,行於主道,同蒙悅納!
因新冠肺炎疫情,限聚令再次收緊,主日崇拜又要暫停了。中小學幼稚園停課,食肆再次限制於兩人一檯,出外遠行或探親仍然遙遙無期;另一方面,社會撕裂依然嚴重,國際關係亦十分緊張,不少人感到沮喪及無奈,前景黯淡。
以賽亞對被擄歸回的以色列民宣告:「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報好信息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試想當時的以色列民何嘗不是沮喪失望?他們經歷亡國、被迫遷徙至敵國,如今回歸故土,家鄉卻是百廢待興,經濟與治安衰落,以前的家園即使被強佔也投訴無門。先知卻在此刻向他們宣告盼望的信息,雖然問題未得到即時解決,但信息激勵他們等候上帝的介入,深信上帝知道他們的處境。
困境中讀到「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帖前5:16-18上),我們會有甚麼感受呢?曾經聽過有牧者稱這幾節經文為「屬靈煎釀三寶」,這描述十分精闢深刻,但保羅卻強調「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換句話說是上帝的命令,那就可不像茶樓裏可有可無的點心了。在生活順境時這命令尚算容易實踐,但在逆境中卻是知易行難。且看帖撒羅尼迦教會絕非處於順境,保羅就曾經因遭受當地的猶太人反對,被迫離開,往庇哩亞及哥林多去。這「屬靈三寶」對逆境中的信徒必有重大意義。
「常常」、「不住」及「凡事」皆表示超越時間與地域的,可說是任何時間、任何境況都要喜樂、禱告和謝恩,我們在保羅身上見到他的實踐,是可行的。最近,筆者所在區內的教牧團契因疫情而以網絡方式進行聚會,雖然在上述困境中會友及福音工作都面對不少困難,但坦誠的分享裏卻看到上帝的保守與恩典,危機中看到契機;同時也發現,我們慣常在四面牆的教會中,此刻的困難正激發我們要踏出安舒區。這分享與代禱令我們體會「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是何等真實與寶貴。讓我以一首詩歌的歌詞結束:
恩典太美麗,無甚麼可取替……
忠於使命,不惜一切來回應,能事奉祢是最尊貴!
為面對人生低谷的弟兄姊妹禱告守望時,有一首泰澤詩歌總是在我心中不斷縈繞:「在最暗淡的黑夜中,祢燃點之火是永不熄滅的,是永不熄滅的……」對他們分享成為莫大的安慰,因為知道我們的主叫我們信徒永不絶望,祂也是繼續成為我們的亮光、我們的安慰。
先知何西阿於北國以色列最黑暗的時代作先知,國家受到崛起的超級大國亞述所威脅,大部分國土已失去。在國破家亡之際,以色列國的社會仍充滿罪惡,人民忘記上帝而向偶像敬拜。何西亞大聲呼籲人民悔改歸向上帝、重建關係,但這先知的信息卻似乎毫無效果。就像以前眾多的以色列先知付出努力,國家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相信何西亞也會為國家感到無奈與絕望。
然而上帝說:「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何11:1)充分表達出父愛。何西阿強烈譴責以色列人崇拜巴力,呼召他們悔改、回轉事奉上帝,只是以色列忘恩,不肯歸向上帝,甚至偏要背離上帝。面對這「逆子」,上帝卻說:「以法蓮哪,我怎能捨棄你?以色列啊,我怎能棄絕你……我回心轉意,我的憐憫燃了起來。」(何11:8)上帝的愛表露無遺,祂要以信實不變的愛,贏回以色列。上帝以寬恕代替忿怒,給予回轉的機會,渴望以色列醒悟回轉,重建關係,給予以色列新的希望。
面對近來社會動盪,社會關係撕裂,電視及社交媒體充斥着暴力,包括刻意隱藏真相的片面報導及語言暴力,我們除了要對這些暴力說不,讓我們要以寬恕代替忿怒,在禱告中為這城守望,專心仰賴我們掌管歷史的上帝,祂是我們黑夜的希望。「在最暗淡的黑夜中,祢燃點之火是永不熄滅的,是永不熄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