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詩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LAU Lai-sze, Maria 
按立/轉職年份:
1989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栽培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以馬忤斯之旅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 
電郵: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        
2020年12月6日 
傾聽 
聖經主日 
第49期 

今主日是將臨期第二主日,也是聖經主日。

詩篇85:8-9邀請我們「聽上帝所說的話」,因他必應許賜平安給我們。只是,我們可願用心傾聽上帝的說話?

以賽亞先知宣告上帝的安慰將再次臨到的時候,他提及從曠野而來的聲音,這聲音要「為上帝預備道路」、「修直大道」(賽40:1-11)。當日施洗約翰——耶穌基督的先驅——在約但河邊宣講悔改的洗禮,呼籲百姓承認自己的罪,他就是以賽亞先知所說的「在曠野呼喊的聲音」(可1:1-8)。

可有想過:為甚麼是曠野的聲音?曠野是那渺無人煙之地,是貧乏及枯竭之處,鮮有人選擇在這樣的地方居住。因此,從曠野而來的呼喊與從人群聚居地的聲音形成強烈的對比。人群的知識,追求的生活,建立的體系等等,往往形成了固定的形態。我們確實需要這些固定的形態來運作每日的生活;但同時我們亦需要有外來的聲音來啟迪我們的心思意念,並喚醒我們心中對永恆的渴求。施洗約翰的呼喊能使百姓知罪,渴求悔改與更生。他讓百姓醒悟:「凡有血肉之軀的盡都如草……草就枯乾,花也凋謝……惟有我們上帝的話永遠立定。」(賽40:6-8)唯有看見自己的不足與缺乏,我們便趕快回轉歸向上帝,迎接他給我們的安慰,擁抱從上頭而來的好信息。這好信息是能改變世界、逆轉人類命運的好信息。

願我們都用心傾聽!在基督信仰群體的寶貴傳承裏,靈閱(Lectio Divina)確能幫助我們用心傾聽聖言。「閱」(Lectio)是讀出一段聖經的文字,因為我們想好好地聆聽主的說話;「靈」(Divina)是指以一種誠實敬虔的心、謙卑及渴望的態度來閱讀,並在聖靈的感動裡讓聖言轉化我們的生命。我們慢慢地誦讀,重複地誦讀,將聖言記在心中,用心地理解其中的意義,讓聖言光照我們的思想,辨識我們的行為與動機。願這個簡易的,也是源遠流長的屬靈操練,幫助我們不再迷茫。世情變幻使我們的心靈蒙上灰塵,在「等候上帝的日子來到」之際(彼後3:12),懇求閱讀聖言能成為我們每天不懈怠的打掃工程。


2019年11月24日 
我們可如何感恩?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7期 

今主日是基督君王日,也是收割節感恩主日。

基督君王主日是教會禮儀年曆的最後一個主日,同時也是新禮儀年度——將臨期——開始的前夕。這日的設立為要提醒我們耶穌基督是救恩的泉源,他的釘身十架及榮耀的復活成就了全人類的救贖。藉着基督,上帝救贖了我們,赦免我們的罪,使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並將我們遷移到他愛子的國度裏(西1:13-14)。身處時代變遷、世事動盪不安之中,我們多麼需要認識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君王,我們可以將生命全然交付給他。

收割節感恩主日是教會定為全體信徒每年向上帝感謝的節期,農村社會為農產收成感恩;城市社會為工商業等成就數算主恩。讓我們重溫感恩節的由來:1620年,一群受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從英國到美國東岸的新英格蘭。當他們抵埗後,有一半的人捱不過第一個嚴寒冬天而離世。餘下的人就得到當地原住民的幫助,在春天的時候開始栽種農作物。到1621年秋天,這些清教徒獲得首次收成。他們為此而歡慶,並與幫助他們的原住民連續三天一起慶祝這次豐收。

今天,甚願我們也在豐收中感恩。可是,香港當前仍陷於困苦,我們的哀愁好像沒有盡頭,我們可如何感恩?再看路23:33-43耶穌被釘十架的記載:耶穌被棄絕、受苦,最後被殘酷地處死。然而,在十架上他為苦待他的人祈求:「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這位被釘十架的耶穌,他是上帝為我們設立的牧人,要「照管、牧養」我們,使我們「不再懼怕,不再驚惶」,也「不會失喪」(耶23:4-5)。他進入苦難是為了作受苦者的牧人,他榮耀復活是為絕望者帶來新的未來。因此,我們縱使沒有前路也沒有退路,耶穌自己卻成了我們感恩的原因。是的,我們若忿恨難平,願耶穌的犧牲成為我們堅持行善的力量。雖然處於逆境,我們仍確信美好的明天必會到來,因耶穌是掌管我們的君王。他知道我們的痛苦,他憐憫我們失去得太多,他必能帶領我們安然地經過一切。


2018年08月5日 
在你中間不會有貧窮人 
聖靈降臨後第11主日 
第31期 

申命記15:4教導我們:「在你中間不會有貧窮人」,因為上帝必然賜福,使我們有能力幫助貧窮人。我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當保護貧寒和貧窮的人,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詩篇82:3-4﹚願我們都把聖經的教導聽進心裏。讓我們嚴肅地、誠實地檢視自己,我們是賙濟行善、記念貧窮人並關心弱勢人士的信仰群體嗎?
在2013年,加拿大裔基督徒藝術家史莫斯(Timothy Schmalz)創作了「無家者耶穌」(Homeless Jesus)雕像。史莫斯說這雕像是馬太福音25:31-46的「視覺詮釋」,為提醒大家踐行耶穌的教導:就是凡他們對患病者、飢餓者、無家可歸者所做的一切,就是對耶穌做的。史莫斯更說:「這是基督宗教最強烈的信息之一。」這尊雕像是一個真人大小的青銅像,它給人震撼與不安的感覺。它刻劃一個被一塊大布覆蓋的人物,捲曲着身體,側臥在公園長椅上。從遠處觀看,這人物可以是任何人,但只要湊近觀察,就會發現暴露在布外的雙腳上有清晰可見的釘痕。史莫斯表示,雕像的部分構思是受到一名露宿者所啟發。最初,這雕像曾經遭受兩所著名天主教教堂拒諸門外。史莫斯為此感到懊惱。他表示,他以「激進」的方式描繪基督徒所相信的上帝兒子,竟引致教會一些領袖的反感。這尊雕像後來由多倫多大學瑞吉斯神學院接收,放置於鄰近學院入口的位置。「無家可歸的耶穌」終有棲身之所!
「無家者耶穌」雕像的遭遇,使我們不得不認真地反省:我們是否「硬着心,袖手不幫助我們貧窮的弟兄」;還是我們願意「慷慨解囊,在施予的時候不要心疼」?﹙申命記15:7-10﹚扶貧委員會指出,香港去年的貧窮人口突破135萬。這驚人數字背後反映貧窮人的困苦,是否不斷地叩動我們的心門呢?正如申命記15:11這樣說:「因為地上的貧窮人永遠不會斷絕」,所以上帝吩咐我們「總要伸手幫助地上困苦貧窮的弟兄。」我們現在都有關懷貧弱的鄰舍,但是否足夠呢?在未來的日子中,我們可願意對貧弱者作出更多的關懷、更徹底的付出呢?

備註:「無家者耶穌」資料,參考﹙1﹚《The Huffington Post》,天亞社編譯;﹙2﹚時代論壇,2013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