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收到不同聲音認為教會設立太多特別主日,牧師部就此曾討論是否當中有刪減的可能性時,我提出了一個無知的建議,就是合一主日與普世聖餐主日既然如此相似,何不考慮減去其中之一?幸得會議中的長牧提醒,雖然兩者同樣強調合一,但普世聖餐主日的出現,卻是因着二次大戰期間的殺戮殘忍,教會領袖們希望藉普世聖餐主日同領聖餐,提醒各國各族基督徒,基督以己身拆毀了人間隔絕的牆,終止了冤仇,故此當大家同守聖餐時,就是實踐在基督裏一同分享、結連、接納的信仰真諦。因此,普世聖餐主日的設立,除了強調合一,亦帶有反戰、仁愛、和平與包容的意涵在其中。
這也許亦是一個體會,儼如今天看出埃及記的以色列會眾一樣,當資源有限時,人可能會先傾向「自掃門前雪」,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至於與我無直接關係的,不在自己優次之中的,甚或對個人利益有所威脅的事物,我們可能會感到迷惑、厭煩,甚至考慮將其放下以至撇棄,即使這些事物本身是有其美好的意義所在。俗語說「貧窮限制想像」,有時這個貧窮並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而純粹是個人的一種感覺,但這個心靈的貧窮,卻限制了我們對天父供應的想像,只將眼目專注在現有的不足與限制上,忘記了他才是供應我們所有需要的主,以至和平與包容、仁愛與互助等美好的情操,都因着自身的考量而放輕了、放棄了。但願普世聖餐主日提醒我們,不是單單的「一齊食番餐」,而是讓我們堅守在基督裏彼此相愛,並陶冶互不計較的情操。阿們。
今主日馬可福音的經文記載耶穌做了兩件不尋常的事情,在醫治腓利基地區這個外邦婦人的女兒之前,疑似先為難了她:「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另外,在醫治一個耳聾舌結的病人時,又不是以慣常的方式——「講聲就得」,而是大費周章地又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又吐唾沫抹他的舌頭。
這會否也是我們曾幾何時出現的感受呢?當我們希望祈禱得着回應,卻覺得像是被「為難」了,疑惑為何主久久仍未應允?又或在回憶過去的經歷時,會奇怪為何好像走了一個大圈才發現主的應許已然臨到?
當然,不同的釋經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其中,這個外邦婦人的謙卑,承認自己是次一等的態度,以至得着基督的賜福,是普遍聖經學者都認同的內容。而當耶穌做了一輪不慣常的行動後,以亞蘭文說出「以法大」,令一個耳聾舌結的人得醫治時,有學者認為這句亞蘭文當然不是講給那個聾的人聽,而是要讓旁邊的群眾,尤其是要令猶太的宗教領袖聽到,目的是要讓他們明白上帝的恩典臨在於外邦人當中這一事實。
在崇拜禮儀的研究裏,謙卑很多時是作為對崇拜參與者的提醒,我們要謙卑地承認我們都只是受造物,無分高低,卻一同來到主的殿敬拜那位造物的主。而「大費周章」地運用不同的程序、禮儀和方式去敬拜,原因一來是上主本就配得我們如此作,二來亦藉此向未認識信仰的人見證我們的信仰。而如果我們認定崇拜不是單單只在主日,而本就是一週七天的事,以這種想法來推演,那麼如何在平日以謙卑的態度去生活,例如多一點禮貌和對別人表達欣賞,以及平日多大費周章一點去見證上主,多走一步幫助有需要的人,多花一點心思關心別人,那麼我們必然更能夠體會上主在我們身上的作為,以及祂對我們的愛。願主都幫助我們能謙卑地為祂多走一步,為祂做多一點的事,那怕有時某些事看起來是多餘的,但卻成為我們的見證。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我們都可能不多不少的為到世界、為到香港、或為到自己的處境,心裏有流淚的感覺,甚或已經大哭了不只一場。的確,在亂世之中,我們都承受着不同的壓力,一個認真的基督跟隨者,在這個混亂並充滿挑戰的世代,更會感到加倍的吃力!
有人曾經這樣說,當基督徒感到大難臨到時,或看到一些大災難發生後,就會去閱讀《啟示錄》,嘗試在當中尋找一下回應當下末世境況的一些經文,從而希望找到災劫背後的解釋。無錯,閱讀和查考《聖經》,的確是一個信徒能夠經歷恩典的途徑,然而要讀懂聖經,卻是需要我們花上時間,同時靠着聖靈的幫助,才能更明白上主恩言的寶貴。
今天所讀的三段經文,背後都帶着一份愛和盼望。在末世之時,信徒無可逃避地要面對逼迫、面對災劫,然而重要的是在面對這些挑戰時,我們要如何站立得穩,繼續在所處的境況中作美好的見證,並且心存盼望,相信一切總會過去,但基督卻是永遠掌權的呢!
愛和盼望,是人面對絕境時的其中一個重要出路,如果失去了,當我們肯定自己是被深愛着,當我們相信現在的劣境只是暫時,我們就有能力面對逆境,勝過挑戰。而上帝的恩言,正正是要幫助我們,讓我們肯定自己是蒙愛的,並且知道最終上主仍然是掌管歷史,掌管萬有的那一位。願我們都能多讀《聖經》並藉上主的話語得着愛和盼望。阿們。